北洋舰队灭亡的背后 zzzzz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5:31:05
北洋舰队灭亡的背后

爆发于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改变中日两国命运的大决战。满清政府苦心经营20余载的北洋海陆军颇为现代化,但面对自己一向轻视的“蕞尔小国”日本,竟不堪一战!战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该条约屈辱之深重,甚于以往所有的卖国条约!
败讯传来,犹如雷霆!海军出身的思想家严复“中夜起而大哭”。谭嗣同更是忧愤非常,挥笔写下:“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甲午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许多疑问,却并未因时光的流逝而消失在历史的天空中。读史能明智,让我们仔细检阅那次让“四万万人齐下泪”的耻辱战争。
一、《海国图志》、吉田松阴和明治维新(略)

二、中日海上角力(略)

三、难以置信的失败
甲午战争前夕,中日两国对战争都没有什么把握。客观的说,相对日本而言,此时的清王朝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军事方面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孱弱,甚至在有些方面还有相当的优势。
1、先看两国经济方面的对比
甲午战争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日本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这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和中国一样并不强盛。
2、再看两国海军力量的对比
海军方面: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激发了清廷“以大治水师为主”的海防目标,并历年购船。1888年,北洋海军组编成军,由25艘新式军舰组成,总吨位8万余。据当时世界军事年鉴统计,这支海军居世界海军第6位,日本海军排在第16位。
直到大战爆发前,北洋水师的两艘吨位达7335吨的铁甲舰“定远”、“镇远” 仍是远东最具威力的海战利器,皆“畏之如虎豹”。日本以此二舰为最大威胁,加速了造舰计划,并专门针对“定远”、“镇远”二舰搞出了的所谓的“三景舰”,但就其海军整体实力而言,直到战时也未获得达到此二舰威力的军舰。北洋舰队的装甲水平普遍超过日本舰队,“定远”、“镇远” 各装十二英寸大炮四门,其护甲厚14寸,“经远”、“来远”的护甲亦厚达9.5寸。即使日本的"三景"舰,也缺乏北洋舰队这样较大规模的装甲防护。在黄海大战中,“定远”、“镇远”二舰 “中数百弹,又被松岛之十三寸大弹击中数次,而曾无一弹之钻入,死者亦不见其多”… …
火炮方面据日方记载,200毫米以上大口径的火炮日、中两舰队之间为11:21(我方记载此口径火炮北洋舰队则有26门),小口径火炮北洋舰队也有92:50的优势,日方只在中口径火炮方面以209:141占优。当然因为中口径炮多为速射炮,所以其在火炮射速方面的优势还是明显的。但因为大、小口径火炮北洋舰队的优势同样不小,所以不能说火炮全部是日方占优。
就船速方面而言,日舰平均船速快1.44节(即每小时快1.44海里),优势似乎不像人们形容的那么大。有人说北洋舰队将10舰编为一队,使高速舰只失速达八节,不利争取主动,那么日舰本队中也有航速很低的炮舰,其舰队失速亦不在北洋舰队之下。
所以就射速和船速方面的差距看,北洋舰队也远没有到不能一战的地步。相反,开战之初,世界舆论普遍看好中国。北洋海军前总教习琅威理在英国发表谈话,大谈北洋舰队不容忽视。
日本精心策划了这场战争,但碍于北洋舰队的强大威慑,日本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伊藤博文首相在丰岛海战后对同僚说:"似有糊里糊涂进入(战争)海洋之感"。其大本营制订了三种方案,为胜败皆做好准备,最坏打算为日军惨败、清军在日本列岛登陆,可见此次战争是日本的一次豪赌。所以如此,因为日本也觉出自己海军力量的不足:
首先,日本海军的投入少于满清海军。据统计,日本从1868年至1894年3月,海军拨款只相当于同期清廷对海军投入百分之六十。
其次,联合舰队的组建时间仓促。1894年7月19日丰岛海战前六天,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刚刚编成。此时距黄海海战也只剩下六十天时间。其主力战舰多是1890年以后下水,舰龄短,官兵受训时间也短。相形之下,北洋海军自1888年成军后,舰队合操训练已经六年,多数官兵在舰训练时间达十年以上,这是仓促成军的日本联合舰队无法比拟的。
其三,联合舰队舰支混杂,有的战斗力甚弱,日方在总吨位上的优势是貌似强大:如"西京丸"号,战前刚刚由商船改装,船体大大高出水面,不适于作战,其排水量4100吨,只有一门120mm火炮,日方称其为"伪装巡洋舰",其实仅是一艘武装商船;再如"赤城"号炮舰,排水量仅622吨,航速十节;“比睿”舰则是一艘1877年下水的全木结构老舰,首尾三根高耸的木桅杆便它看上去完全不像一艘现代军舰,倒极似中世纪的海盗船。它们均被安排在编队侧后,依靠别的舰支躲避北洋舰队的直接炮火,日方在海战中根本不依靠它们的战斗力。
3、中日双方陆军力量对比
据当时英国军事情报局资料,清陆军总数60万,此外有多达100万的民兵。而日本常备军仅7.5万,在战时可动员至25万。甲午战争中,日方投入作战17万多人,中方投入约25万人。在武器装备上,当时清军使用的是欧洲毛瑟枪,有的部队还装备了更为先进的后膛连发枪,如赵怀业部“皆系一色快枪”,火炮多用克鲁勃大炮。而日军主要使用国产村田式步枪和青铜山炮,其全军拥有的野炮不过300门,武器性能和数量均不如清军。
罗列了一大堆数据,我们不难看出,论物质条件两国当时互有短长,差别不是很大,但是那场战争从一开始便毫无悬念。日本军队冥冥之间似有神助,北洋舰队则遭受了难以置信的失败… …

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事,请求清廷出兵援助,日军乘机赴朝。待到事件平定,日本却拒不退兵。并不宣而战,偷袭清朝的运兵船舰,中日甲午战争终于爆发。
中日海军,各有优劣。1894年9月17日,大清国北洋舰队从朝鲜返航至鸭绿江口外的黄海时,冤家路窄,等候在那里的日本海军舰队迎面而来。当双方终于在海上相遇,拉开了世界战争史首次蒸汽舰船大战的序幕之时,都非常紧张。
但战场不再是操演场,面对逼近的敌舰,北洋舰队首先陷入混乱。定远舰的刘步瞻指挥首先发炮,但未击中目标,反震塌前舰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和英员泰莱皆从桥上摔下,严重受伤,一炮之始北洋舰队就失去了总指挥。
这场激烈的大海战持续四个多小时,北洋舰队自始至终几乎皆在无统一指挥的状态下分散作战。刘步瞻、林泰曾二位总兵,无一人挺身而出,替代丁汝昌指挥。在战斗将结束时,才有靖远舰管带叶祖圭升旗代替旗舰,升起的也是一面收队旗,收拢指挥残余舰只撤出战斗而已。所幸日舰以中小口径速射炮居多,为追求速度牺牲了装甲防护。北洋舰队用大口径火炮重捶,重创了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的主炮弹药库被击中造成对方大爆炸,日舰被迫撤出战场 。但北洋舰队也损失严重,有资料统计,黄海海战中日舰平均中弹11发,而北洋各舰平均中弹107发。日舰速射炮的火力密集,有一定的优势。

   在黄海大海战中,“节制精严”的北洋舰队毫无节制可言,完全像一支未加训练的舰队。“旗舰仅于开仗时升一旗令,此后遂无号令”。日本联合舰队大胆采取穿插战术,分割北洋舰队。在激战中,落伍的日舰“比睿”号、 “西京丸”号、 “赤城”号冒险从我舰群中穿过,北洋舰队集中炮火轰击,这三艘日舰竟然击之不中,中之不沉。仅六百余吨的炮舰“赤城”号在炮火中蒸汽管破裂,舰长阵亡,前炮弹药断绝、大樯摧折居然不沉,侥幸逃出。北洋舰队“福龙”号鱼雷艇向武装商船“西京丸”号连发三枚鱼雷,最近的发射距离仅为四十米,竟也无一命中,事后查明,居然是发射鱼雷前没有给鱼雷定深!“西京丸”号侥幸逃过一劫… …
反观组建时间很短的日本联合舰队,在整个作战过程中队形不乱,“始终信号相通,秩序井然,如在操演中”… …
就在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血战的时候,防守大清国东北边境的清军却在一发不可收拾地逃跑:平壤清军统领叶志超,未败而逃,弃险不守,狂奔500余里;大连城守将赵怀业在日军进攻前弃军而逃,结果日军兵不血刃占领大连,将大连湾炮台数十门可旋转360度的先进火炮拱手送给日军;防守旅顺的清军将领龚照?、黄仕林临战易服脱逃,旅顺陷入敌手… …大清国辽东尽失。
1895年2月7日,日军20多艘战舰开始对驻防威海卫的北洋舰队进行总攻。
在这场命运攸关的战斗中,负责威海卫南帮炮台防务的刘超佩贪生怕死,首先逃跑,致使威海卫南帮炮台被日军占领,北洋舰队陷入了腹背受敌的险境。两天以后,在威海战役最困难的时候,王平率领北洋舰队鱼雷艇队集体避战逃跑。解除了鱼雷威胁的日本联合舰队趁势轰击刘公岛,史书记载为“炮弹如雨”。威海卫大势已去,李鸿章命令丁汝昌率舰队突围。这时候,美国人浩威和严威德受大清朝廷的指派出现在这场战争中,当威海卫海战打响后,这两个洋顾问只忙碌着一种“绝技”:迫使丁汝昌投降。
北洋舰队孤军作战,丁汝昌悲愤已极,最后时刻,丁汝昌终于没有辱没大清国军人的最后一点骨气:为不使“定远”号和“靖远”号落入日军之手,丁汝昌下令将其炸沉,随后,这位北洋舰队提督自杀。北洋舰队的最后一批军官总算有点军人的气节,没有投降:丁汝昌的副手刘步蟾自杀,刘公岛护军统领张文宣自杀,“镇远”号管带杨用霖拒绝出面接洽投降,自杀。
1895年2月17日16时,风雪交加,日本联合舰队开进威海卫。大清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未完待续)北洋舰队灭亡的背后

爆发于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改变中日两国命运的大决战。满清政府苦心经营20余载的北洋海陆军颇为现代化,但面对自己一向轻视的“蕞尔小国”日本,竟不堪一战!战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该条约屈辱之深重,甚于以往所有的卖国条约!
败讯传来,犹如雷霆!海军出身的思想家严复“中夜起而大哭”。谭嗣同更是忧愤非常,挥笔写下:“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甲午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许多疑问,却并未因时光的流逝而消失在历史的天空中。读史能明智,让我们仔细检阅那次让“四万万人齐下泪”的耻辱战争。
一、《海国图志》、吉田松阴和明治维新(略)

二、中日海上角力(略)

三、难以置信的失败
甲午战争前夕,中日两国对战争都没有什么把握。客观的说,相对日本而言,此时的清王朝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军事方面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孱弱,甚至在有些方面还有相当的优势。
1、先看两国经济方面的对比
甲午战争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日本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这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和中国一样并不强盛。
2、再看两国海军力量的对比
海军方面: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激发了清廷“以大治水师为主”的海防目标,并历年购船。1888年,北洋海军组编成军,由25艘新式军舰组成,总吨位8万余。据当时世界军事年鉴统计,这支海军居世界海军第6位,日本海军排在第16位。
直到大战爆发前,北洋水师的两艘吨位达7335吨的铁甲舰“定远”、“镇远” 仍是远东最具威力的海战利器,皆“畏之如虎豹”。日本以此二舰为最大威胁,加速了造舰计划,并专门针对“定远”、“镇远”二舰搞出了的所谓的“三景舰”,但就其海军整体实力而言,直到战时也未获得达到此二舰威力的军舰。北洋舰队的装甲水平普遍超过日本舰队,“定远”、“镇远” 各装十二英寸大炮四门,其护甲厚14寸,“经远”、“来远”的护甲亦厚达9.5寸。即使日本的"三景"舰,也缺乏北洋舰队这样较大规模的装甲防护。在黄海大战中,“定远”、“镇远”二舰 “中数百弹,又被松岛之十三寸大弹击中数次,而曾无一弹之钻入,死者亦不见其多”… …
火炮方面据日方记载,200毫米以上大口径的火炮日、中两舰队之间为11:21(我方记载此口径火炮北洋舰队则有26门),小口径火炮北洋舰队也有92:50的优势,日方只在中口径火炮方面以209:141占优。当然因为中口径炮多为速射炮,所以其在火炮射速方面的优势还是明显的。但因为大、小口径火炮北洋舰队的优势同样不小,所以不能说火炮全部是日方占优。
就船速方面而言,日舰平均船速快1.44节(即每小时快1.44海里),优势似乎不像人们形容的那么大。有人说北洋舰队将10舰编为一队,使高速舰只失速达八节,不利争取主动,那么日舰本队中也有航速很低的炮舰,其舰队失速亦不在北洋舰队之下。
所以就射速和船速方面的差距看,北洋舰队也远没有到不能一战的地步。相反,开战之初,世界舆论普遍看好中国。北洋海军前总教习琅威理在英国发表谈话,大谈北洋舰队不容忽视。
日本精心策划了这场战争,但碍于北洋舰队的强大威慑,日本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伊藤博文首相在丰岛海战后对同僚说:"似有糊里糊涂进入(战争)海洋之感"。其大本营制订了三种方案,为胜败皆做好准备,最坏打算为日军惨败、清军在日本列岛登陆,可见此次战争是日本的一次豪赌。所以如此,因为日本也觉出自己海军力量的不足:
首先,日本海军的投入少于满清海军。据统计,日本从1868年至1894年3月,海军拨款只相当于同期清廷对海军投入百分之六十。
其次,联合舰队的组建时间仓促。1894年7月19日丰岛海战前六天,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刚刚编成。此时距黄海海战也只剩下六十天时间。其主力战舰多是1890年以后下水,舰龄短,官兵受训时间也短。相形之下,北洋海军自1888年成军后,舰队合操训练已经六年,多数官兵在舰训练时间达十年以上,这是仓促成军的日本联合舰队无法比拟的。
其三,联合舰队舰支混杂,有的战斗力甚弱,日方在总吨位上的优势是貌似强大:如"西京丸"号,战前刚刚由商船改装,船体大大高出水面,不适于作战,其排水量4100吨,只有一门120mm火炮,日方称其为"伪装巡洋舰",其实仅是一艘武装商船;再如"赤城"号炮舰,排水量仅622吨,航速十节;“比睿”舰则是一艘1877年下水的全木结构老舰,首尾三根高耸的木桅杆便它看上去完全不像一艘现代军舰,倒极似中世纪的海盗船。它们均被安排在编队侧后,依靠别的舰支躲避北洋舰队的直接炮火,日方在海战中根本不依靠它们的战斗力。
3、中日双方陆军力量对比
据当时英国军事情报局资料,清陆军总数60万,此外有多达100万的民兵。而日本常备军仅7.5万,在战时可动员至25万。甲午战争中,日方投入作战17万多人,中方投入约25万人。在武器装备上,当时清军使用的是欧洲毛瑟枪,有的部队还装备了更为先进的后膛连发枪,如赵怀业部“皆系一色快枪”,火炮多用克鲁勃大炮。而日军主要使用国产村田式步枪和青铜山炮,其全军拥有的野炮不过300门,武器性能和数量均不如清军。
罗列了一大堆数据,我们不难看出,论物质条件两国当时互有短长,差别不是很大,但是那场战争从一开始便毫无悬念。日本军队冥冥之间似有神助,北洋舰队则遭受了难以置信的失败… …

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事,请求清廷出兵援助,日军乘机赴朝。待到事件平定,日本却拒不退兵。并不宣而战,偷袭清朝的运兵船舰,中日甲午战争终于爆发。
中日海军,各有优劣。1894年9月17日,大清国北洋舰队从朝鲜返航至鸭绿江口外的黄海时,冤家路窄,等候在那里的日本海军舰队迎面而来。当双方终于在海上相遇,拉开了世界战争史首次蒸汽舰船大战的序幕之时,都非常紧张。
但战场不再是操演场,面对逼近的敌舰,北洋舰队首先陷入混乱。定远舰的刘步瞻指挥首先发炮,但未击中目标,反震塌前舰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和英员泰莱皆从桥上摔下,严重受伤,一炮之始北洋舰队就失去了总指挥。
这场激烈的大海战持续四个多小时,北洋舰队自始至终几乎皆在无统一指挥的状态下分散作战。刘步瞻、林泰曾二位总兵,无一人挺身而出,替代丁汝昌指挥。在战斗将结束时,才有靖远舰管带叶祖圭升旗代替旗舰,升起的也是一面收队旗,收拢指挥残余舰只撤出战斗而已。所幸日舰以中小口径速射炮居多,为追求速度牺牲了装甲防护。北洋舰队用大口径火炮重捶,重创了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的主炮弹药库被击中造成对方大爆炸,日舰被迫撤出战场 。但北洋舰队也损失严重,有资料统计,黄海海战中日舰平均中弹11发,而北洋各舰平均中弹107发。日舰速射炮的火力密集,有一定的优势。

   在黄海大海战中,“节制精严”的北洋舰队毫无节制可言,完全像一支未加训练的舰队。“旗舰仅于开仗时升一旗令,此后遂无号令”。日本联合舰队大胆采取穿插战术,分割北洋舰队。在激战中,落伍的日舰“比睿”号、 “西京丸”号、 “赤城”号冒险从我舰群中穿过,北洋舰队集中炮火轰击,这三艘日舰竟然击之不中,中之不沉。仅六百余吨的炮舰“赤城”号在炮火中蒸汽管破裂,舰长阵亡,前炮弹药断绝、大樯摧折居然不沉,侥幸逃出。北洋舰队“福龙”号鱼雷艇向武装商船“西京丸”号连发三枚鱼雷,最近的发射距离仅为四十米,竟也无一命中,事后查明,居然是发射鱼雷前没有给鱼雷定深!“西京丸”号侥幸逃过一劫… …
反观组建时间很短的日本联合舰队,在整个作战过程中队形不乱,“始终信号相通,秩序井然,如在操演中”… …
就在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血战的时候,防守大清国东北边境的清军却在一发不可收拾地逃跑:平壤清军统领叶志超,未败而逃,弃险不守,狂奔500余里;大连城守将赵怀业在日军进攻前弃军而逃,结果日军兵不血刃占领大连,将大连湾炮台数十门可旋转360度的先进火炮拱手送给日军;防守旅顺的清军将领龚照?、黄仕林临战易服脱逃,旅顺陷入敌手… …大清国辽东尽失。
1895年2月7日,日军20多艘战舰开始对驻防威海卫的北洋舰队进行总攻。
在这场命运攸关的战斗中,负责威海卫南帮炮台防务的刘超佩贪生怕死,首先逃跑,致使威海卫南帮炮台被日军占领,北洋舰队陷入了腹背受敌的险境。两天以后,在威海战役最困难的时候,王平率领北洋舰队鱼雷艇队集体避战逃跑。解除了鱼雷威胁的日本联合舰队趁势轰击刘公岛,史书记载为“炮弹如雨”。威海卫大势已去,李鸿章命令丁汝昌率舰队突围。这时候,美国人浩威和严威德受大清朝廷的指派出现在这场战争中,当威海卫海战打响后,这两个洋顾问只忙碌着一种“绝技”:迫使丁汝昌投降。
北洋舰队孤军作战,丁汝昌悲愤已极,最后时刻,丁汝昌终于没有辱没大清国军人的最后一点骨气:为不使“定远”号和“靖远”号落入日军之手,丁汝昌下令将其炸沉,随后,这位北洋舰队提督自杀。北洋舰队的最后一批军官总算有点军人的气节,没有投降:丁汝昌的副手刘步蟾自杀,刘公岛护军统领张文宣自杀,“镇远”号管带杨用霖拒绝出面接洽投降,自杀。
1895年2月17日16时,风雪交加,日本联合舰队开进威海卫。大清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未完待续)
气数已尽
训练不足,丧师辱国,不死何为?
其实他们已经做很好,只是大环境~~~~~~~~~~~~~~
气数已尽!!
思想的问题!
未战先怯,何以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