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北魏名臣李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57:21
 一、李冲生活的时代背景


  李冲生于公元450年逝于公元498年,按照北魏的年表,他一生经历了北魏太武帝(公元451年就被宦官宗爱掐死了)、北魏南安王、北魏文成帝、北魏献文帝、北魏孝文帝(公元500年去世)共五位皇帝,但他一生真正供职的只有一位皇帝,那就是北魏的孝文帝一位皇帝了(两人的故事后面再提,现在说还不是时候)。如果按照南朝的年表应该是要从南朝刘宋王朝宋文帝(公元504年去世)开始到南朝萧齐明帝止这两个王朝的皇帝人数共计十一位皇帝,49年换了十位皇帝,只有今天的日本首相可以媲美了,就算从李冲成年开始算起都要八位皇帝,两相比较一下哪一方更为稳定呢?虽说北魏的太武帝是被掐死的,献文帝是被迫让位的,可是南朝的这十一位有几位得了善终的还真得仔细算算。我这样说并没有贬低南朝的意思,我只是想比照一下当时的政治环境,相对于那个较为混乱的时候这一段的北朝还是稳定的。
  提到这一时期的南朝,最该提一下的两件事:宋文帝的“元嘉之治”,元嘉(424-453)是宋文帝的年号,在这一时期中,由于宋文帝群臣竭心尽力,使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昌盛,史书上评价这种局面是两晋和南北朝中都极为少见的。“骨肉相残”,元嘉末年宋文帝轻率的杀掉了自己的弟弟彭城王刘义康,开了刘宋王朝骨肉相残的先河,这场骨肉相残的内耗,最终毁掉了元嘉之治所取得的成果,使萧道成坐收了渔人之利,北魏政权引马长江,也使这个政权成为了千年的笑柄。对于萧墙祸起、骨肉相残,刘宋王朝不是始作俑者也不是终结者,但确是最为剧烈的。古代的君王似乎很钟爱族灭反对自己的人、背叛自己的人,对于手足也无亲情可谈,但是这种自伤元气、自灭其家的蠢事却史所罕见。
  相比之下的北魏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公元423年宋文帝即位的前一年,北魏史上一位杰出君主即位(此时距离李冲出世还有27年),他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26北魏攻克长安,公元431年灭夏,同年北魏取得关中,公元436年灭燕,439年灭北凉,自此由公元304年开始的十六国大乱结束,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50年(这一年李冲出生),北魏进攻南朝刘宋政权,当时处在元嘉之治南朝军民同心,成功的击败了北魏军队,大伤北魏元气,北朝至此惧怕与南朝作战。太武帝、文成帝先后去世后,直到献文帝登上了帝位,北魏再没什么重大的战事发生。
  公元466献文帝即位后不久野心勃勃的丞相乙浑起夺取帝位的野心,冯太后暗中制定计策,处死了乙浑,开始了她一段不平凡的人生。公元467年献文帝长子宏出生,冯太后还政献文帝,亲自抚养拓跋宏,但在随后不久发生的“李弈事件”上,冯太后与献文帝母子失和,最终引发了又一场皇位更迭,一位更加年幼的天子坐上了皇位,他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而李冲也开始真正的出场了。一、李冲生活的时代背景


  李冲生于公元450年逝于公元498年,按照北魏的年表,他一生经历了北魏太武帝(公元451年就被宦官宗爱掐死了)、北魏南安王、北魏文成帝、北魏献文帝、北魏孝文帝(公元500年去世)共五位皇帝,但他一生真正供职的只有一位皇帝,那就是北魏的孝文帝一位皇帝了(两人的故事后面再提,现在说还不是时候)。如果按照南朝的年表应该是要从南朝刘宋王朝宋文帝(公元504年去世)开始到南朝萧齐明帝止这两个王朝的皇帝人数共计十一位皇帝,49年换了十位皇帝,只有今天的日本首相可以媲美了,就算从李冲成年开始算起都要八位皇帝,两相比较一下哪一方更为稳定呢?虽说北魏的太武帝是被掐死的,献文帝是被迫让位的,可是南朝的这十一位有几位得了善终的还真得仔细算算。我这样说并没有贬低南朝的意思,我只是想比照一下当时的政治环境,相对于那个较为混乱的时候这一段的北朝还是稳定的。
  提到这一时期的南朝,最该提一下的两件事:宋文帝的“元嘉之治”,元嘉(424-453)是宋文帝的年号,在这一时期中,由于宋文帝群臣竭心尽力,使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昌盛,史书上评价这种局面是两晋和南北朝中都极为少见的。“骨肉相残”,元嘉末年宋文帝轻率的杀掉了自己的弟弟彭城王刘义康,开了刘宋王朝骨肉相残的先河,这场骨肉相残的内耗,最终毁掉了元嘉之治所取得的成果,使萧道成坐收了渔人之利,北魏政权引马长江,也使这个政权成为了千年的笑柄。对于萧墙祸起、骨肉相残,刘宋王朝不是始作俑者也不是终结者,但确是最为剧烈的。古代的君王似乎很钟爱族灭反对自己的人、背叛自己的人,对于手足也无亲情可谈,但是这种自伤元气、自灭其家的蠢事却史所罕见。
  相比之下的北魏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公元423年宋文帝即位的前一年,北魏史上一位杰出君主即位(此时距离李冲出世还有27年),他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26北魏攻克长安,公元431年灭夏,同年北魏取得关中,公元436年灭燕,439年灭北凉,自此由公元304年开始的十六国大乱结束,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50年(这一年李冲出生),北魏进攻南朝刘宋政权,当时处在元嘉之治南朝军民同心,成功的击败了北魏军队,大伤北魏元气,北朝至此惧怕与南朝作战。太武帝、文成帝先后去世后,直到献文帝登上了帝位,北魏再没什么重大的战事发生。
  公元466献文帝即位后不久野心勃勃的丞相乙浑起夺取帝位的野心,冯太后暗中制定计策,处死了乙浑,开始了她一段不平凡的人生。公元467年献文帝长子宏出生,冯太后还政献文帝,亲自抚养拓跋宏,但在随后不久发生的“李弈事件”上,冯太后与献文帝母子失和,最终引发了又一场皇位更迭,一位更加年幼的天子坐上了皇位,他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而李冲也开始真正的出场了。
 二、李冲与冯太后
  写李冲自然要缠在他和冯太后的关系上,想理清了不易。与其放在一边不写被人说避重就轻,还不如早早写了,好不好的一目了然,总比没来由的抛开了不写强。
  要想理清冯太后与李冲的关系,还要靠另外的两个人两帮帮忙,他们就是北魏人李弈和王睿。此二人和李冲唯一的联系就是他们都曾是冯太后的情人,只是时间先后不同而已。
  冯太后在丈夫文成帝去世后的第一任情人名叫李弈。
  史书上说李弈长得非常英俊,但冯太后看中的并不完全是他的英俊,他非常有才干,在得到太后的宠幸之前,就已经担任了很高的职务。据说,新拍摄的《大漠朝阳》一剧,在冯太后准备生殉的时候,李弈舍身相救二人至此相识,这样解释比较符合现代人的恶趣味,因为这样看起来比较容易接受,没什么赤裸裸的交易,更不会让人联想到潜规则,其实不会有不想,除非根本就不看这剧罢了。
  冯太后与李弈之间的关系,被渐渐长大的献文帝认为是在这件事受到莫大的污辱,心理产生很大的不平衡,偏偏身边还有人出来挑唆,年青人难免气盛,可巧的是正在此时李弈的哥哥李敷在相州刺史上任时纳人贿赂,被扶风公李欣所告,献文帝趁机穷究此事,顺便除去了冯太后的情人李弈。
  公元471年(北魏献文帝皇兴五年)冯太后策划煽动众大臣,迫使献文帝拓跋弘禅位于5岁的儿子拓跋宏,冯氏以太皇太后之尊再次临朝听政。476年(北魏孝文帝延兴六年),献文帝离奇暴崩,这一年冯氏认识了太原人王睿。477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冯太后又网罗罪名,将李欣诛杀,雪了大恨,冯太后为李弈报仇前后用了六年时间,足见其心之诚。
 史书上记载冯太后的还有一位情人名叫王睿,我读《北史•恩幸列传》的时候,第一感觉此文太过彪悍了,作者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骂上一顿,解了气再说。王睿这个名字就排在这篇文章第一的位置。我引用了这么一段出来:“主幼于前,君稚于后,乘间宣淫,殆无忌畏,树列朋党,蔽塞天聪。”,这些文字出自《魏书》的作者魏收之手,这是他对男宠的看法。
  那么王睿又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呢?实话实说写他难为人的很,不是王睿难懂,而是跟他有关的事难懂,硬着头皮写写吧!希望别被笑话了。
  对于冯太后结识王睿的时间,史书上的记载比李冲传中的记载的明确得多,书上这样说道:“承明元年,文明太后临朝,睿因缘见幸。”这已经准确的告诉我们他们二人是什么时候相识的,此时的李冲已经很有些名气和威望了,而且已经是冯太后的情人了,王睿这个时候的官职只是太卜(我没找到相应对的品级,大约是从四品以上三品以下的官职),而自从承明元年开始,王睿的官职与爵位,便如同坐了“喷气式气机”般的超直线上升。史书上说:“俄为散骑常侍、侍中、吏部尚书,赐爵太原公。”“太和四年,迁尚书令,进爵中山王,加镇东大将军,又拜睿妻丁氏为妃。”都封到了王爵,就差没去坐坐龙椅了。
  书上还用了以下词汇形容了他与冯太后之间的关系最为直接的描写:“知以夜睿出入帷幄,太后密赐珍玩缯彩,人莫能知。率常以夜帷载阉官防致,前后钜万,不可胜数。加以田园、奴婢、牛马杂畜,并尽良美。大臣及左右因是以受赉赐,外示不私,所费又以万计。”(以上文字引自《魏书•恩幸列传》)。“王叡出入卧内,数年便为宰辅,赏赉财帛以千万亿计,金书铁券,许以不死之诏。”(以上文字引自《魏书•皇后列传》)。这些华丽丽的言情段落直把我带入了文言版言情小说中,我很吃惊一个男人用了大约五年时间,通过一个女人的宠爱直坐到宰辅地位是怎么的情式呢?难道拓跋家族的王爷们真的都是吃闲饭的?难道这个女人真的BH到有恃无恐?到底是怎么的情况让王睿如此的平步青云呢?中国历史上强势的女人有很多,强势的太后尤其的多,但强势归强势能把情人封了王的可真不多。冯太后就做到了,而且王睿数年间只凭着这层关系,从小吏到朝中大员,
  一个个难解之题未完,最最难解的题用摆到了我的眼前。书上写到“太和四年,不久王睿去世(史书上对于王睿的介绍就停顿在了太和四年),孝文、文明太后亲自去了王睿的家中表示哀恸。”可这就奇怪了?冯太后哀恸是因为死了情人,可孝文帝“哀恸”他做什么?亲爹死了都没写这么两个字。为此我和几位好友们深聊此事到深夜,结果发现居然总结出三种解释:第一种是救命恩人说,理由史书上明确记载了,一次孝文帝与众大臣去看兽,结果野兽跑了出来,几乎跑到御座附近,待卫们当时都倒呆住了,只有王睿执戟吓退了野兽。这一次事件,成为了日后孝文帝厚待王睿的最主要原因,因为王睿成为了孝文帝的救命恩人。孝文帝对他好是因为王睿是自己的救命恩人理由就是这么的简单。第二种是政治目的,如果孝文帝从这方面入手去寻找孝文帝高调悼念王睿,是不是为了安定王睿所代表的某种势力?或者是高调追封王睿的是为了给受益人看。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就用认真的找寻受益者了,我没翻到真正的受益人是谁,但可以肯定要包括王睿的家人,王睿的家人权势不高,做皇帝的自然不用去拍这样人的马屁,那么孝文帝到底有必要做给谁看呢?我只找到一个人,这人就只有冯太后了,孝文帝这么做的目的也很简单,高调追封冯太后的情人,一是能让冯太后面上有光,二是能让冯太后降低对孝文帝的防范之心。一举两得,我只能这么的想,第三种是我自己的看法,看法直接而单纯,那就是孝文帝只是为了演戏给冯太后看,让手握重权的冯太后对自己放心,从而增加自身生存的安全系数。那么这么一段的的分析王睿我是要证明什么呢?我只证明一件事,冯太后很在乎王睿,想给予他自己所能给的一切。
 说了那么多的废话,男主角是到了出场的时候了,再不出现我自己都要鄙视自己了。
  在历史上我上面所写的两个男人均死在了冯太后的前面,而李冲是冯太后有生之年的最后一个情人,可能也是冯太后一生中相伴时间最长的情人。
  无论《北史》还是《魏书》李冲传都很长,但真的描写他和冯太后之间的事却很少,远不及王睿的十分一,也远远低于李弈的,但在这三个男人当中李冲与冯太后相处的时间应该是最长的。可史书上就是吝于描写两人之间的关系,这无形中增加了分析的难度,我本想尽量的还原历史,但这太难了,只好想到哪里写到哪,实非我所愿但又无可奈何。
  按照史书上的写法两人相识的时间似乎应该很早,李冲传中说他初次得到提升是在孝文帝初年,那时献文帝也还活着,书上说他是因为做事机敏、严谨逐渐受到宠信的,但并没有说宠信他的人是谁?由于没有准确的时间记载,我无法准确的说李冲与冯太后的关系开始于何时,但有一个线索,似乎应该能帮到我,那就是著名的“三长制”。据史书记载,北魏朝廷于公元486年(公元486年是北魏孝文帝太和10年,距离冯太后去世还有四年时间,距离王睿去世已经过去了六年。)采纳李冲的建议,实行三长制。三长制的顺利推行一是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三长制是北魏基层行政组织)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二是有利于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同时,鼓励开垦荒地,发展生产。)。
  而李冲似乎也从“三长制”的顺利推行得到了好处,很快李冲被升任中书令,加官散骑常待,不久又转任南部尚书,被赐爵顺阳侯。之后史书上才开始讲到李冲与冯太后的关系,这些日子以来一直困扰着我的疑惑终于解了开来,因为之前的很多史料都把李冲排在了王睿的前面,我就一直以为李冲认识冯太后要早于王睿,所以冯太后在李冲与王睿之间的关系是并存的,我不停的好奇为什么冯太后那么抬高王睿的身价,而李冲却始终官高爵不显呢?直到刚刚我想到“三长制”推行的时间也许会帮到我,我才终于想明白,原来李冲与王睿并非同时为冯太后的情人,而是王睿在前,李冲在后,二人根本就没有时间冲突。原来我不过是入了牛角尖而不自知!
  那么如果我上面的分析是正确的,那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同样是一个时期的情人王睿为什么风光无限的时候,李冲被晾在了一边,可如果两人不在同一时期为什么李冲日后得了宠了,也没有追上王睿的风光呢?我猜也许有两个原因:一、按照我的推算时间来看,冯太后此时已经过了45岁,日渐衰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李冲还很年轻,如果她真爱李冲,有李弈的例子在前,她会怕孝文掌权后伤害李冲,所以她只在财物上不停的赏赐,而不给李冲高位,给自己身后的李冲增加什么麻烦,更也许她是想如果真的有一天自己不在了,李冲至少可以做个快乐的富翁。二、李冲对她还存有二心,她不得不防。李冲毕竟出自名门望族,忠君思想还是较了顽固的,而在那个时代人的头脑中,君是皇帝,而不是当权的某位太后,所以要论起应该效忠的人,冯太后似乎在李冲的心中排在了孝文帝的后面(有史为证冯太后看到少年孝文帝日渐英明,怕自己死后孝文帝会对冯氏家庭不利,曾起过加害之心,而当时力谏,救下孝文帝的人的就是李冲)。
  只从书面上文字,我们已经无法知道冯氏一生中最爱的男人是谁了?我不想做这样一个没有答案的选择题。而她自己怕也不能给出答案,无论她是不是做秀,她曾经要为自己丈夫殉葬。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她确实用了六年时间杀了李欣给李弈报了仇。无论出于什么心态,她封了一个男宠做了北魏的异性王,做了宰相。那么她又给了李冲什么呢?真的如我猜想只想让李冲做个快乐的富翁吗?以她的聪明看不到李冲的才能吗?从表面上看也许她待李冲的清义是最浅的,因为毕竟是姐弟恋,她也无法把握李冲对自己是什么样的心态,更也许她太珍惜李冲,想让李冲有属于自己的未来政治空间,更也许李冲自己想凭自己的能力上位,拒绝了冯太后给予的官禄,但我知道无论有多少的也许,李冲在冯氏的有生之年,都没有得到过高、过甚的提拔。而这段难解的姐弟情缘,最终也因为冯太后的去世,结束在了太和十四年的秋天。而李冲接下来的人生、仕途又会如何呢?
 三、李冲与孝文帝
  我写这篇文的最初打算,只写李冲与冯太后、孝文帝之间的一些事,可是看的资料多,也就越想多写上一些人、事,所以在李冲与冯太后的故事里我加上了李弈,加上的王睿,而且李冲与冯太后之间的关系及故事,我也没有展开来写,一是太难把握,二是我将在后面的一章中还有再次提起两人的关系,不是再以冯太后的角度谈及此事,只是以李冲角度来分析,来谈论!
  如果我说李冲与孝文帝的君臣关系更象师徒,而情逾父子,也不知有多少人是不赞同,但我最初看李冲传时就有了这种感觉,而且直到现在也未变过。
  1、奇怪的称谓
  北魏的旧规矩是王公重臣都直呼其名,而孝文帝常称李冲为“中书”而不叫他的名字。以前看电视时看到皇帝称臣下“爱卿”,觉得很好听,只发现皇帝生气的时候才会连名带姓的称臣下,北魏偏偏就是直呼其名,所以对李冲的一声“中书”便越发的难能可贵了,若是在冯太后生前这么称呼,自然与“哀恸”王睿异曲同工,但这似乎不是,无论冯太后的生前、死后,孝文帝对于李冲的尊敬是有增无减。
  2、信任
  孝文帝虽然小小年纪当上皇帝,可是他前有父亲,后有祖母,到了真正亲政时已经是个青年天子了,他的果断英明已经有所展现,然而他却遇事常与李冲商量。
  后来创置新五等封爵制(五等封爵的爵序是: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每级封爵都有封疆里数和户邑数,以方五里和邑二百户为差,井然有序。五等封爵官品在第二以上,名位低于诸王,却有高于列侯的“禄奉礼秩”,其中公、侯可置一军,并在爵称前冠以“开国”字样。孝文帝行“亲疏世减挡”:亲王2000户、始蕃1000户、二蕃500户、三蕃300户。王二分食一,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各爵品级为:除王外,开国郡公正一品,开国县公、散公从一品,开国县侯正二品,以下省略。),李冲被封为荥阳郡开国侯,食邑八百户,管职先是做了廷尉卿(九卿之一),之后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直至最后升任尚书仆射,李冲的名字都要出现孝文帝最为依重的职位上。孝文帝信任李冲,甚至把太子恂都交给李冲教导,在汉化问题上孝文帝与太子恂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最终导致太子叛乱。孝文帝对于儿子的反叛是震怒,他不但废黜太子恂并最终赐死太子恂,甚至追加罚单废因“子贵母死”祖训,而被迫处死的太子恂生母贞皇后林氏为庶人。公元497年太和二十一年孝文帝立元恪为太子,在清徽堂设宴庆贺。李冲在提到废太子时说:“我忝为废太子的师傅,不能很好地辅导他,有愧陛下托付,陛下宽宏大量,让我参加这个宴会,我真是又高兴、又羞愧。”孝文帝说:“我作为父亲还不能阴止他胡作非为,你作为师傅又哪用得着惭愧道歉呢。”在中国历史上犯了错误不给自己找借口、不迁怒与人的帝王并不多,孝文帝也并不是不迁怒于人,对李冲他是信任的。
3、迁都
  亲政后的孝文帝一直希望能尽早统一中国,所以他对南方的虎视从未停歇过,他一面储备着战时的粮草,另一方面又开始了他一项重要的筹划,当时北魏的政治中心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王朝在这里营造了石窟)地高气寒,自然条件较差,而且离中原地区较远,对于雄心勃勃的孝文帝来说这无疑是阻碍他统一天下的,所以他要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都市,“迁都”也成为了他心目中的头等大事,公元493年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已经打定主意迁都的孝文帝交给了李冲一项重要的任务,营造新都,新都地址就选在了洛阳。
  洛阳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古都,刘秀建东汉定都洛阳,曹魏代汉,西晋代魏直到统一中国后都仍都洛阳,但到了西晋后期“八王之乱”最终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接下来的中国的北方开始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加上之后的南北朝中国的分裂了三百多年),北方王国如走马灯般不停的更换,今日不知明日事,有几人用心的经营着自己的都城呢?直到孝文帝决定迁都为止,洛阳才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北魏洛阳城在今洛阳市之东十五里之处,北倚邙山,面临洛水。当时建高的洛阳城分内外二城内城平面呈矩形,东西660里,南北1398里,外城呈南北长的矩形,大约是内城的3倍,东西3140里,南北长有四千米,除东城墙从中心到中阳门这一段成折角外,其余城墙均为平直。城内有用的军事的金庸城,城外四周有护城河围绕。外城的城门共十三座城门,南面城墙四座城门、北面城墙两座城门、东面城墙三座城门、西面城墙四座城门。
  上面的这些数据,真实的写下了北魏洛阳城的规模,其中一些对洛阳城较为华丽的描写我还弃用了,在废都上修建新城对于李冲来说已是莫大的考验,单单看一下上面那些数字,李冲要花掉多少心血呢?毕竟正如李冲所说孝文帝总不能到处奔走等皇宫建成,也不可能在马背上等城廓完工,李冲除了要修建出一个城市来,还要争取时间,但无论如何李冲都没有让孝文帝失望,洛阳城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建好了。孝文帝在这件事上选对了人,当然李冲并没有让孝文帝失望,同时李冲的名字也写进了中国的建筑史。
  
  4、五大姓
  北魏孝文帝很羡慕汉族的门阀制度,所以在他亲政之后,对当时中原士族公认的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定为士族之首,定四姓的标准也是非常高的,据柳芳的《氏族论》所载,凡四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为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这四世三公已经属难得,还要子孙争气不能犯大错,不能坏了事,伤了祖宗的脸面,所以算到最后能有这么四家已经很难得了。
  为使鲜卑贵族与汉族进一步融合,形成联合统治,孝文帝又强令汉、鲜卑两族贵族通婚。他自己先取了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之女充入后宫,并破格把李冲的女儿纳入后宫,封为夫人(孝文帝曾下令根据《周礼》改定后宫品级,左右昭仪位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对于李冲之女为何被收入后宫的因为很集中的看法是,李冲所出的陇西李氏虽然并非魏晋旧门,只是由于李冲的宠遇,才成为“当时的旺族”。并且李冲得幸之后为跻身于旧门之列,以联姻、举荐等手段,积极交结、笼络旧族,其主要对象便是崔、卢、郑、王四个家族。在李冲女儿李媛华的墓志中,记载了李冲六女的婚姻情况:长妃嫁荥阳郑道昭(郑羲次子1);伸王嫁荥阳郑洪建(郑羲子);令妃嫁范阳卢道裕(卢渊第三子,卢渊即卢敏兄 2);媛华(北魏庄帝母)嫁彭城王元勰(献文帝子,孝文帝弟,庄帝父);稚妃:嫁清河崔勖;稚华:嫁冯翊王元季海(西魏文帝元宝炬子)。只看看李冲的众女婿,就知道陇西李氏在太和年间的地位了。在魏书宋弁的传中提到,北魏确定姓族的过程中,李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孝文帝在此事上对李冲如此的言听计从呢?一方面李冲确实因为显贵使李氏家庭与四姓结下了许多姻亲,使整个家族的地位在当时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孝文帝定四姓不过是为了拉拢汉人,而李冲与四大族的交好已经通下了许多关节,孝文帝自然会买帐了。还有就是李冲家族在李冲的带领下对大姓地位的渴望使他们下足了工夫与本钱,团结一致的奔着这个目标迈,从昔年的兄弟不和,到家里家外的和睦相处,一切事情均表现出大族的姿态。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陇西李氏既同于“四姓”又高于“四姓”而领衔诸族,在当时陇西李氏的地位是高于另外四族的。
  不管怎样在李冲的努力下,李氏被定为五大姓之后,魏齐周隋之间,经过多次易代,陇西李氏仍官宦不绝,就连李唐王朝也自称出自陇西李氏。
  
  1 郑羲及李冲贵宠,与羲姻好,乃就家征为中书令《魏书.郑羲传》
  2 卢渊与李冲特相友善。冲重渊门风,而渊祗冲才官,故结为婚姻,往来亲密,至于渊荷高祖意遇,颇亦由冲。《魏书.卢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