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陶俑事件及其联想(1) 专家也是棒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22:11:03
90年代中期,潘家园古玩市场的地摊上出现了一批外表斑驳、风格古朴的陶俑,历史博物馆某专家发现后,大为震惊,于是先淘了几个便宜的,带回单位和其他学者一起研究鉴别。结果,几乎所有看过这些陶俑的专家都一致认为,这批陶俑确系真品无疑,无论从造型、还是制作工艺上看,均为罕见国宝(因为北魏时期的陶俑出土非常稀少,经过这么多年考古发掘,也就有数的几件,所以件件都是一级文物)。

      怎么办?专家们立刻写报告,建议文物单位拨专款展开“抢救性收购”,为此中国历史博物馆买了三次,花费八十万元经费;故宫博物馆购买两次,花费十万元经费(另有说法,几家单位共出资数百万元。大家想一想90年代中期的物价水平,即使是90万元,最少也相当于今天的5、600万吧)。

      可出乎意料的是,尽管有关部门不断抢购,北京古玩市场上的同类物品却越来越多……在极短时间内,北魏陶俑漫天飞舞,真有“撒豆成兵”的架势。这下专家们可“毛”了!着怎么可能呢?难道发现了大规模的北魏墓葬群?我们专业人士怎么不知道?

      当然,自我解嘲掩盖不了内心的忐忑,最终,各单位请示上级领导,决定在河南警方的配合下,追踪陶俑的根源……国家强力机构的协助,使陶俑迷案迅速水落石出,原来这些“北魏文物”全部来自河南省洛阳市郊区一个叫做南石山的小村子,当地有几家从事仿古陶瓷制作的小工厂(都是具有营业执照的正规企业,人家只是生产仿古工艺品,而非生产“文物”,你非“把鸡毛当令箭”,不赖人家啊!但据说,河南文物管理部门还是查处了这些“造假窝点”)。补充一点,当年制造陶俑的工厂技师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根据“民间工艺美术家”交代,在“北京收购战”打响前两个月,有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神秘客户来到南石山,向村里的仿制高手们订购了一批古代陶俑。若干天后(但仍在“北京收购战”打响前),他再次光临,又追加了几百件同样的东西……

      北魏陶俑事件至今在收藏界传为美谈,而“北魏陶俑事件”确实成为中国古玩市场大批赝品出现的里程碑——广大农村造假者从中总结出经验,专家也是棒槌!
      实际上专家不全是棒槌。如果我们仔细琢磨一下上述故事的始末,似乎可以发觉这也许就是个别专家设下的一个局。
      为什么选择非常冷僻的北魏陶俑?(答:便于糊弄不懂装懂的其他专家,从而集体申请抢购经费)
      为什么神秘客户定货后就有专家到潘家园私访?(答:时间差配合,且“无意中发现”显得更加可信)
      为什么“北京收购战”打响前,也就是说没有确定可以获利了结之前,就大胆追加第二批产品?(答:领导首肯了,经费下来了,有什么担心的)

      所以说专家蒙国家的钱真是太容易了,他随便忽悠点谁也听不懂的业内术语(这种术语妙就妙在别人听不懂,却还不好意思问),再陈述若干“必要性、紧迫性、空白性”等等,很多追求政绩的领导就会立即拍板。这类技术背景很强的骗局一般还不容易穿帮,即使玩现了,各方面也会顾及脸面,将其演变为“皇帝的新装”。久而久之,业内就会达成一种共识:“一个钱字,不同表述,各蒙各的,互相帮衬”。

      业内共识,如今时髦叫法是“潜规则”,每个行业都存在,但利益圈内的人不会把它捅破,大家要和气生财、要把蛋糕做大。只有张钰那种“想撞没撞进去”的失落者才会“狗急跳墙”。还拿收藏界说事:汝窑的东西,传承至今只有20来件,可现在全国交易流通的(仅指有证书的、或在拍卖会上成交过的)达15000件左右……专家们乐于见到这种局面,流通60000件才好呢,这一年鉴定费又能翻番!

      专家不是棒槌,那些凌晨3、4点拎着大手电去潘家园的才是棒槌,以为自己步入了颇具文化品位的收藏界殿堂——您那点学识和见识,也就是充当“专家和商人”联手打造的狩猎场中的一只小肉鸡;那些摸爬滚打半辈子的浙江民营企业老板才是棒槌,为了追求儒商的感觉、或者为了更大的投机利益,收了一屋子的“齐白石真迹”——豪气和从前辛勤积累的财富,使您成为“专家和商人”精心隔离养殖的大肉鸡。

      玩古董的,搞点这些名堂倒没什么大不了,说白了是一次分配体制外的“均贫富”,即使蒙了国家一些钱,也可权当文化投资。科技和学术领域如此,就很可怕了,将国外操作系统拿来改两笔,就成了自主开发的核心技术(几个亿到手);将国外卫星拿来加个机顶盒,就成了独立知识产权(差旅费就60万英镑)——钱还是小事,国家的安全利益何在?科技领域的创新精神怎么培养?……可是,“潜规则”摆在那里,谁也不提。

      有人说关键在于提高管理层的学术水平,实行专家治国,省省吧,“权利”和“专家”结合起来,连做秀做局的工夫都省了。关键在于决策和评估的公开透明,让全社会来监督、审核;关键在于问责制度的落实,谁蒙了国家,谁被蒙了,要出来顶罪罚身……

      补充:北魏陶俑事件中,有专家走漏消息,让自己好友也去私下抢购几个“国宝”,该好友花500元买了一陶马、一陶骆驼、几个陶人。感觉骆驼分量较轻,非常可疑,出门就给摔碎了……啊!原来是石膏做的,只是外面涂了土,上了彩。遂立刻告之专家,专家不语。
  
      一段时间后,该好友碰到专家,问:“你们单位那些东西怎么处理了?”
      专家若无其事地说:“还放在仓库里,不就几百万元吗!如果这批货给我处理,我能卖得更高!”好友不语。90年代中期,潘家园古玩市场的地摊上出现了一批外表斑驳、风格古朴的陶俑,历史博物馆某专家发现后,大为震惊,于是先淘了几个便宜的,带回单位和其他学者一起研究鉴别。结果,几乎所有看过这些陶俑的专家都一致认为,这批陶俑确系真品无疑,无论从造型、还是制作工艺上看,均为罕见国宝(因为北魏时期的陶俑出土非常稀少,经过这么多年考古发掘,也就有数的几件,所以件件都是一级文物)。

      怎么办?专家们立刻写报告,建议文物单位拨专款展开“抢救性收购”,为此中国历史博物馆买了三次,花费八十万元经费;故宫博物馆购买两次,花费十万元经费(另有说法,几家单位共出资数百万元。大家想一想90年代中期的物价水平,即使是90万元,最少也相当于今天的5、600万吧)。

      可出乎意料的是,尽管有关部门不断抢购,北京古玩市场上的同类物品却越来越多……在极短时间内,北魏陶俑漫天飞舞,真有“撒豆成兵”的架势。这下专家们可“毛”了!着怎么可能呢?难道发现了大规模的北魏墓葬群?我们专业人士怎么不知道?

      当然,自我解嘲掩盖不了内心的忐忑,最终,各单位请示上级领导,决定在河南警方的配合下,追踪陶俑的根源……国家强力机构的协助,使陶俑迷案迅速水落石出,原来这些“北魏文物”全部来自河南省洛阳市郊区一个叫做南石山的小村子,当地有几家从事仿古陶瓷制作的小工厂(都是具有营业执照的正规企业,人家只是生产仿古工艺品,而非生产“文物”,你非“把鸡毛当令箭”,不赖人家啊!但据说,河南文物管理部门还是查处了这些“造假窝点”)。补充一点,当年制造陶俑的工厂技师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根据“民间工艺美术家”交代,在“北京收购战”打响前两个月,有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神秘客户来到南石山,向村里的仿制高手们订购了一批古代陶俑。若干天后(但仍在“北京收购战”打响前),他再次光临,又追加了几百件同样的东西……

      北魏陶俑事件至今在收藏界传为美谈,而“北魏陶俑事件”确实成为中国古玩市场大批赝品出现的里程碑——广大农村造假者从中总结出经验,专家也是棒槌!
      实际上专家不全是棒槌。如果我们仔细琢磨一下上述故事的始末,似乎可以发觉这也许就是个别专家设下的一个局。
      为什么选择非常冷僻的北魏陶俑?(答:便于糊弄不懂装懂的其他专家,从而集体申请抢购经费)
      为什么神秘客户定货后就有专家到潘家园私访?(答:时间差配合,且“无意中发现”显得更加可信)
      为什么“北京收购战”打响前,也就是说没有确定可以获利了结之前,就大胆追加第二批产品?(答:领导首肯了,经费下来了,有什么担心的)

      所以说专家蒙国家的钱真是太容易了,他随便忽悠点谁也听不懂的业内术语(这种术语妙就妙在别人听不懂,却还不好意思问),再陈述若干“必要性、紧迫性、空白性”等等,很多追求政绩的领导就会立即拍板。这类技术背景很强的骗局一般还不容易穿帮,即使玩现了,各方面也会顾及脸面,将其演变为“皇帝的新装”。久而久之,业内就会达成一种共识:“一个钱字,不同表述,各蒙各的,互相帮衬”。

      业内共识,如今时髦叫法是“潜规则”,每个行业都存在,但利益圈内的人不会把它捅破,大家要和气生财、要把蛋糕做大。只有张钰那种“想撞没撞进去”的失落者才会“狗急跳墙”。还拿收藏界说事:汝窑的东西,传承至今只有20来件,可现在全国交易流通的(仅指有证书的、或在拍卖会上成交过的)达15000件左右……专家们乐于见到这种局面,流通60000件才好呢,这一年鉴定费又能翻番!

      专家不是棒槌,那些凌晨3、4点拎着大手电去潘家园的才是棒槌,以为自己步入了颇具文化品位的收藏界殿堂——您那点学识和见识,也就是充当“专家和商人”联手打造的狩猎场中的一只小肉鸡;那些摸爬滚打半辈子的浙江民营企业老板才是棒槌,为了追求儒商的感觉、或者为了更大的投机利益,收了一屋子的“齐白石真迹”——豪气和从前辛勤积累的财富,使您成为“专家和商人”精心隔离养殖的大肉鸡。

      玩古董的,搞点这些名堂倒没什么大不了,说白了是一次分配体制外的“均贫富”,即使蒙了国家一些钱,也可权当文化投资。科技和学术领域如此,就很可怕了,将国外操作系统拿来改两笔,就成了自主开发的核心技术(几个亿到手);将国外卫星拿来加个机顶盒,就成了独立知识产权(差旅费就60万英镑)——钱还是小事,国家的安全利益何在?科技领域的创新精神怎么培养?……可是,“潜规则”摆在那里,谁也不提。

      有人说关键在于提高管理层的学术水平,实行专家治国,省省吧,“权利”和“专家”结合起来,连做秀做局的工夫都省了。关键在于决策和评估的公开透明,让全社会来监督、审核;关键在于问责制度的落实,谁蒙了国家,谁被蒙了,要出来顶罪罚身……

      补充:北魏陶俑事件中,有专家走漏消息,让自己好友也去私下抢购几个“国宝”,该好友花500元买了一陶马、一陶骆驼、几个陶人。感觉骆驼分量较轻,非常可疑,出门就给摔碎了……啊!原来是石膏做的,只是外面涂了土,上了彩。遂立刻告之专家,专家不语。
  
      一段时间后,该好友碰到专家,问:“你们单位那些东西怎么处理了?”
      专家若无其事地说:“还放在仓库里,不就几百万元吗!如果这批货给我处理,我能卖得更高!”好友不语。
国有资产,多少人的梦想。
就是照片上的那个??那个是假的?
这里有谁还没沦为专家和商人的肉鸡的, 请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