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枪族总师谈我国轻武器的差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1:21:40
解放后,我国轻武器发展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0-1959年,全面仿制前苏联轻武器,从手枪到大口径高射机枪,共计6个口径,17种枪械。这些武器达到二战后期到50年代初的国际水平。
    第二个阶段是“研仿”,大致是1959-1988年。所谓“研仿”,实质是自行研制,但由于我国技术基础落后,研发能力很弱,仿制产品的烙印很深,在设计、制造和验收中,核心结构、工艺、材料都受前苏联产品的影响,甚至外形也极为相似,所以称为“研仿”。记得当时有个产品,为了应付国庆40周年,发动全行业对其外形进行改进。在这期间,共定型装备了15种枪械(不包括未装备的),基本代替了苏式武器。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触动苏式弹药,所以上述武器在便携性等方面有所提高,但是关键的弹道性能没有改进。
    第三阶段从1988年开始,属于自主研制阶段。该阶段从改革开放10年后才起步,经过拨乱反正,纠正了鄙薄技术的错误路线,有了一定的技术储备。到目前共定型了10种装备,涵盖了轻武器的各种类型,都是全系统研发(从弹药到火控),性能有了很大提高。
   上述3个阶段,共历经55年,发挥了不同的历史作用。第一阶段9年改变了我军武器“万国造”的局面,实现了装备制式化,使我军轻武器达到二战后期国际先进水平;第二阶段29年,虽然性能长进不大,但改变了装备全面仿苏的局面,同时培育和积累了研发力量。第三阶段17年,又几乎更替了研仿阶段的所有装备,使性能进一步提高,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三个阶段中,最顺利的是第一阶段,最惨痛的是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历经政治风波,特别是“三线建设”,让轻武器成为重灾户。工厂遍地开花,人员严重流失,加之长期鄙薄技术的作风,使我国轻武器事业遭到严重损失。这期间,我国与国外的差距,又拉大了:1965年左右国外已经装备小口径自动步枪,而我国1981年还在定型老弹种枪族;国外70年代已经开始装备枪挂榴弹发射器、自动榴弹发射器、新式轻型反坦克武器等先进装备,我国80年代后期才开始考虑这些项目。这一阶段,弹药仍然是仿苏型号,生产上只是改进了一些工装,工艺流程没有任何进步。在“大锅饭”体制下,企业对技术改进没有兴趣,对原有工艺不愿“伤筋动骨”,与国外的差距自然拉大。这个阶段长达29年,我们的包袱太沉重了。轻武器领域中的忧患意识在第三阶段发挥了作用,随着改革开放,解放了轻武器的生产力,七五、八五期间,是我国轻武器的丰收季节。
    就代表性武器而言,说我国轻武器“跻身世界先进之列”并不为过,但从技术基础和生产工艺方面,差距就很大了:
    我梳理了自行研制定型的26种武器装备,它们在系统集成领域都有一定的创新,也反映在性能上,但能够称得上核心技术创新的只有8项:67机枪的“一次进膛机构”、74机枪的“快装弹鼓”、236厂的大容量螺旋弹匣、5.8毫米弹头的数字化设计,还有两项工程塑料的应用和两个原理创新。在46年时间里,我国这寥若晨星的成果与同期国外相关领域的进步相比,给我们浇了一盆冷水。
    若从深层次的基础技术来说,我国就差的更远。长期以来,“重工程轻理论”、“重设计轻制造”、“重整机轻元件”的错误思想,给轻武器行业带来了很多瓶颈和尴尬。仅举几例:我国轻武器弹道设计一直沿用火炮的理论,抱定“高初速、低膛压”的路线,导致新弹药枪焰大、噪声强、残渣多,连缓蚀剂都用上了;美国的M16在80年代就用上热像仪,今天对我们仍然是奢望;榴弹武器小型化方面,国外10年前就做到20毫米,我国根本达不到,小型化的编程引信目前既不能设计也不能制造;供轻武器使用的轻金属和复合材料太少,黑色金属至今仍用前苏联的牌号,且合格率还不如以前;轻武器的制造仍然是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模式。武器的外观也较差,在国际猎枪展览会上,外表最差的一准是中国造,一眼就能看出,这还是精雕细琢送出去展览的。此外,一些过时的观念、指标、试验法和僵化的训练法,仍然制约着我国轻武器的进步。解放后,我国轻武器发展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0-1959年,全面仿制前苏联轻武器,从手枪到大口径高射机枪,共计6个口径,17种枪械。这些武器达到二战后期到50年代初的国际水平。
    第二个阶段是“研仿”,大致是1959-1988年。所谓“研仿”,实质是自行研制,但由于我国技术基础落后,研发能力很弱,仿制产品的烙印很深,在设计、制造和验收中,核心结构、工艺、材料都受前苏联产品的影响,甚至外形也极为相似,所以称为“研仿”。记得当时有个产品,为了应付国庆40周年,发动全行业对其外形进行改进。在这期间,共定型装备了15种枪械(不包括未装备的),基本代替了苏式武器。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触动苏式弹药,所以上述武器在便携性等方面有所提高,但是关键的弹道性能没有改进。
    第三阶段从1988年开始,属于自主研制阶段。该阶段从改革开放10年后才起步,经过拨乱反正,纠正了鄙薄技术的错误路线,有了一定的技术储备。到目前共定型了10种装备,涵盖了轻武器的各种类型,都是全系统研发(从弹药到火控),性能有了很大提高。
   上述3个阶段,共历经55年,发挥了不同的历史作用。第一阶段9年改变了我军武器“万国造”的局面,实现了装备制式化,使我军轻武器达到二战后期国际先进水平;第二阶段29年,虽然性能长进不大,但改变了装备全面仿苏的局面,同时培育和积累了研发力量。第三阶段17年,又几乎更替了研仿阶段的所有装备,使性能进一步提高,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三个阶段中,最顺利的是第一阶段,最惨痛的是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历经政治风波,特别是“三线建设”,让轻武器成为重灾户。工厂遍地开花,人员严重流失,加之长期鄙薄技术的作风,使我国轻武器事业遭到严重损失。这期间,我国与国外的差距,又拉大了:1965年左右国外已经装备小口径自动步枪,而我国1981年还在定型老弹种枪族;国外70年代已经开始装备枪挂榴弹发射器、自动榴弹发射器、新式轻型反坦克武器等先进装备,我国80年代后期才开始考虑这些项目。这一阶段,弹药仍然是仿苏型号,生产上只是改进了一些工装,工艺流程没有任何进步。在“大锅饭”体制下,企业对技术改进没有兴趣,对原有工艺不愿“伤筋动骨”,与国外的差距自然拉大。这个阶段长达29年,我们的包袱太沉重了。轻武器领域中的忧患意识在第三阶段发挥了作用,随着改革开放,解放了轻武器的生产力,七五、八五期间,是我国轻武器的丰收季节。
    就代表性武器而言,说我国轻武器“跻身世界先进之列”并不为过,但从技术基础和生产工艺方面,差距就很大了:
    我梳理了自行研制定型的26种武器装备,它们在系统集成领域都有一定的创新,也反映在性能上,但能够称得上核心技术创新的只有8项:67机枪的“一次进膛机构”、74机枪的“快装弹鼓”、236厂的大容量螺旋弹匣、5.8毫米弹头的数字化设计,还有两项工程塑料的应用和两个原理创新。在46年时间里,我国这寥若晨星的成果与同期国外相关领域的进步相比,给我们浇了一盆冷水。
    若从深层次的基础技术来说,我国就差的更远。长期以来,“重工程轻理论”、“重设计轻制造”、“重整机轻元件”的错误思想,给轻武器行业带来了很多瓶颈和尴尬。仅举几例:我国轻武器弹道设计一直沿用火炮的理论,抱定“高初速、低膛压”的路线,导致新弹药枪焰大、噪声强、残渣多,连缓蚀剂都用上了;美国的M16在80年代就用上热像仪,今天对我们仍然是奢望;榴弹武器小型化方面,国外10年前就做到20毫米,我国根本达不到,小型化的编程引信目前既不能设计也不能制造;供轻武器使用的轻金属和复合材料太少,黑色金属至今仍用前苏联的牌号,且合格率还不如以前;轻武器的制造仍然是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模式。武器的外观也较差,在国际猎枪展览会上,外表最差的一准是中国造,一眼就能看出,这还是精雕细琢送出去展览的。此外,一些过时的观念、指标、试验法和僵化的训练法,仍然制约着我国轻武器的进步。
朵老写的?
老朵现在一直在抱怨我们的基础工业不好.....材料不好........技术储备不好............啥意思啊..呵呵
抱定“高初速、低膛压”的路线,导致新弹药枪焰大、噪声强、残渣多,连缓蚀剂都用上了

多阴险这个说得好,58蛋实在不值得称道。
实际情况是这样的,现在还没解决。一切都是体制问题。
  老朵说的这话还算点到些痛处了,但他本人其实也不怎样地道.
  枪械行业我感觉和其它军工相比更闭塞保守,主要是该行业的主导思想目前仍和苏联相近,更强调经济性.此外,部队习惯有什么用什么,提不出更细致实用的要求,所以对枪械的创新有阻碍,一旦发生代的变化,顿时觉得新枪很不习惯,又抵触新枪.比如03,有不少人就觉得分解操作不好,有什么不好?不就是变成没上机匣盖了吗?换来的可是光学瞄准具的可靠安装的基础,等到和象老美这样几乎普及光学瞄准具的军队交战,我们的纯机械式非吃亏不可,到时候又象AK系列,SVD系列那样搞那种自己都不满的桥式连接?
  当初确定5.8口径以后,又有人提出搞成5.81口径,寓意解放军,还可以拍军委的马屁,还好被某位老学究坚决否定了.也就是说,领导意志,毫不妥协的什么方针,特色等违背客观的指导思想,一直在深刻影响枪械界,搞出好枪太难.
  目前我国的枪械研制仍然很不理想,JS7.62狙就是个典型,鬼才愿意用这种满身棱角,几乎全金属外壳的怪枪,简直是不把士兵当人看.全世界都在讲究用非金属材料来改善枪支的使用性能,唯独JS自我感觉良好.
  日本人造车卖车的对象这个说法很多人知道,我国枪械行业的说法也类似:最好的枪卖到国外,中等质量的枪用来内部交流,最差的枪卖给部队.此话据说流传于枪械厂职工口中,我也不能断其真伪,不过听说某位QBQ发烧友有幸玩了一次近年出的56C,在真情流露之际,把玩靓枪之时,手却不幸被折叠托上根本没修整的毛刺咬了条血口子.
枪归根到底是拿来打仗的,枪应该是什么样子,归根到底是要看打什么样的仗。部队没有新的战略战术,提不出新的技战术指标,朵先生再有伟大理想也没用。95放到60年代绝对是烂枪,又短又没枪托,怎么体现200米内硬功夫啊,怎么发扬我军善于近战善于肉搏的特点啊。不打伊拉克,阿富汗,老美也不会考虑6.8了。
 来源: 名枪 

95式班用枪族,从左往右分别为班用机枪、狙击步枪和标准型自动步枪。
实践证明,我国能特立于两大政治集团之外推出5.8毫米口径是十分英明的决择。在车臣战争中,5.45毫米枪族遭到了俄罗斯士兵的指责和冷落,原因是口径这样小的弹药并不适合用于完成许多战术任务,在远距离上小口径弹缺乏足够的毁伤力。相比之下,美国的5.56毫米口径枪械境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5.56毫米弹威力不足的问题不断暴露出来,美军(特别是特种部队)对5.56×45毫米弹的终点弹道性能一直不满意:而我国因选择5.8毫米口径为枪弹的设计留出了很大的余地,不但杀伤性能远优于5.56毫米和5.45毫米,而且形成了由通用机枪和狙击步枪组成的小口径系列,令欧美各国望而兴叹……

中国95式5.8毫米枪族包括步枪、班用机枪和短突击步枪,步枪、班用机枪于1996年设计定型,1997年首次在驻港部队中亮相,短突击步枪于2000年定型。目前95式枪族已经开始大规模装备部队并屡建功勋,成为我军主要的轻武器装备。其中步枪枪重3.3千克(含空弹匣),有效射程400米,初速920米/秒,全枪长746毫米;机枪枪重3.95千克(不含弹鼓),有效射程600米,初速970米/秒,战斗射速40/120发/分(单/连),全枪长840毫米;短突击步枪重2.9千克,有效射程300米,初速790米/秒,全枪长609毫米。

诞生内幕

要了解95枪族的诞生内幕还要从国际上的小口径发展历史谈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盟国的军用步枪型号杂乱,口径多种多样,于是1947~1956年问,北约盟国进行了长达10年的口径论战,最终在政治干预下选择了美国的7.62×51毫米步枪弹作为北约的制式枪弹,称为全威力枪弹。而苏联则坚持走中间型枪弹的道路,即7.62×39毫米枪弹,并推出了经典的AK47步枪。我国的56式冲锋枪和81式枪族都延续了前苏联的中间型枪弹之路。

美军装备发射7.62×51毫米步枪弹的M14步枪后不久,到了1960年代,又出人预料地推出了5.56毫米M16d,口径步枪,并在越战中充分体现了小口径的优势。在美军单方面换装的情况下,北约各国也都竞相研制小口径步枪及枪弹。与此同时,前苏联悄然推出了5.45毫米口径AK74步枪。最终结果是,美国以5.56毫米口径统一了北约,前苏联以5.45毫米口径统一了华约。

国际小口径的发展引起了我国的注意,其实早在美国人刚刚开始研制小口径步枪的同时,中国的轻武器专家就曾提出过小口径的问题,并初步认为步枪口径以5.8毫米为宜。1970年,在中央军委常规兵器工业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研制我国小口径步枪的思想。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总后装备部在1971年3月的轻武器科研工作会上确定开始研制我国的小口径弹/枪系统。随后一场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小口径步枪论证工作开始了。由于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小口径论证是在“一窝蜂”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在全国有8个会战组从事小口径的论证工作,开始论证的口径有5种,即5.6毫米、5.8毫米、5.81毫米、5.98毫米和6毫米。但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科研工作几乎处于停滞阶段,因此小口径的论证工作很长一段时间都处在徘徊之中。

1975年,总后决定成立专门的轻武器科研论证机构,组建了轻武器论证研究所,小口径步枪的论证工作开始走上正轨。在集合各方论证成果的基础上,1978年我国第一次提出发展5.8毫米枪弹和枪械及其战术技术的要求,并于1979年2月被中央军委以[79]军字第2号文件批准立项研制,我国由此正式开始了5.8毫米口径枪械的研制工作。但是,我国应选择什么口径的争论并没有停息,军内外不少人主张仿制美国的5.56毫米口径或前苏联的5.45毫米口径步枪,认为这样有利于外贸出口,而且有国外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由于受口径问题干扰,5.8毫米枪族的研制工作徘徊不前,一直拿不出好的设计方案。1982年7月军队首长指示,“我军小口径枪族系统应尽快研制定型,早日装备部队”。为加快研制进度,经研究决定,先在81式7.62毫米枪族结构基础上改成5.8毫米口径。这就是后来的87式5.8毫米枪族。87式枪族系统于1986年通过了设计定型试验,1987年被批准定型,命名为QBZ87式5.8毫米枪族和DBP87式5.8毫米普通弹。步枪定型后,被列为国庆40周年阅兵装备,又对外形进行了改进。87式枪族采用工程塑料弹匣、小握把及护盖,新设计了剑形刺刀。由于存在尺寸偏长、重量偏大、工艺落后等问题,87式枪族只生产少量装备四个军区部队试用。87式枪族是中国小口径步枪的开端,解决了发射小口径枪弹特有的技术难点,为中国实现小口径化做出了历史的贡献。

1985年,总参、科工委发出“359号”通知,要求“从作战使用任务和我国国情出发,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在战术、技术、经济性、四化等方面,抓紧新型小口径枪族的论证工作”。为落实总部指示要求,1986年,我国再次进行口径论证,经过对三种小口径武器和弹药大量的对比试验和分析,1986年11月,提出了采用5.8毫米口径,可以发展成一种口径,五种枪械(自动步枪、班用机枪、短步枪、通用机枪和狙击步枪),通用两种弹(普通弹和机枪弹)的小口径枪械系列,能大幅度提高我军轻武器弹药通用化程度,显著增强步兵分队的作战能力。1987年,中央军委召开常务会议讨论小口径枪族口径问题,与会者一致同意“选定5.8毫米口径,发展新一代小口径枪族”。至此,经过中央军委两次决策并最终确定,我国新口径枪械的发展开始了新的征程。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国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中苏关系恶化,决定了我国必须要走一条自己的小口径发展之路。实践证明,我国能特立于两大政治集团之外推出自己的5.8毫米口径是十分英明的选择。近几年有关轻武器口径的争论又有抬头的趋势。先是在车臣战争中,5.45毫米枪族遭到了俄罗斯士兵的指责和冷落,原因是口径这样小的弹药并不适合用于完成许多战术任务,在远距离上小口径弹缺乏足够的毁伤力,作为支援武器更不及7.62毫米弹。相比之下,美国的5.56毫米口径的境况也好不到哪去,在阿富汗和 伊拉克战争中,5.56毫米弹威力不足的问题不断暴露出来,美军(特别是特种作战部队)对5.56×45毫米弹的终点弹道性能一直不满意,他们需要一种对人体有更大停止作用的枪弹,对现有的5.56毫米枪弹不下大力气改造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而我国因选择5.8毫米口径为枪弹的设计留出了很大的余地,不但杀伤性能远优于5.56毫米和5.45毫米,而且形成了由通用机枪和狙击步枪组成的小口径系列,令欧美各国望而兴叹。

在新一代5.8毫米小口径枪械系列指标要求方面,我国提出在总体性能上力争达到同类武器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使步兵班具有点、面杀伤和打击轻型装甲的能力,增强夜间作战能力;明确提出采用“无托”型总体设计方案,大幅度缩短枪长和减轻重量的技术途径,要求采用铝合金、工程塑料和新的技术工艺,提高防护性能和质量要求。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在新枪族的研制过程中引入了竞争机制,组织了七家单位参加新枪族的方案竞标工作和选型试验。组织了轻武器行业内各方面专家进行了两次评审把关。这种招标竞争评优方式调动了各单位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使结构创新和新材料、新工艺应用等方面有了实质性进展,为后续的枪族优化设计,研制性能优良的武器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枪族再解析

95式5.8毫米枪族采用结构优化设计,布局合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大量应用,一改我国轻武器粗制滥造的历史,综合性能得到明显提高,显示我国枪械的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95式枪族采用无托结构,导气式自动方式,机头回转闭锁,平移击锤击发机,枪托内设有杠杆式枪机缓冲器。枪族之间的主要零部件如机体、机头、复进簧、击发机、发射机能互换,互换率达70%以上,通用件的比例高,这对生产和维修十分有利。枪族内不同型号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枪管长度。供弹具有30发塑料弹匣和75发快装弹鼓两种,弹鼓主要供班用机枪使用,必要时可以与弹匣通用。95式枪族配白光、微光瞄准镜及多功能刺刀。

95式枪族的自动方式和其他导气式自动武器基本相同。枪弹击发后,弹丸在火药气体的作用下沿枪膛向前运动,通过导气孔后,膛内火药气体沿导气孔流入气体调节器气室,在气室内火药气体迅速膨胀并作用于活塞,推动活塞向后运动,活塞撞击枪机,枪机向后运动,迫使机头回转,实现开锁,并带动机头与击锤一起后坐完成抽壳、抛壳动作。枪机后坐即将结束时,枪机撞击缓冲器并压缩缓冲簧,起到缓冲后坐力的作用。后坐结束后,在复进簧、击锤簧、缓冲簧的共同作用下推动击锤和枪机复进,并在复进过程中连发阻铁挂住击锤,枪机完成推弹入膛和迫使机头回转实现闭锁枪膛等动作。机头闭锁后,机体继续复进,压下不到位保险,复进到位并带动连发阻铁解脱击发机,从而枪机复进到位,全枪完成由击发到待发的自动循环过程。如果是单发状态,击锤则通过单发阻铁被交换为阻铁挂机状态,并待下一次击发{如果是连发状态,击锤则在击锤簧力的作用下打击击针而击发枪弹,完成连发射击动作。

班用机枪采用弹鼓供弹时,在枪机复进过程中,弹鼓里的拨轮和推弹器在涡卷簧力作用下将枪弹向上推至进弹口处,由机头的推弹凸笋推弹入膛,弹鼓里的拨轮和推弹器输送下一发枪弹至进弹口,作好供弹准备。

枪机的回转式机头上有3个闭锁突笋,机头可在枪机框内往复运动,机头导杆上面有导柱,开闭锁作用面设计在导柱的顶部,机头在导柱和枪机框内导槽的作用下回转,从而实现开闭锁。

95式枪族大量采用高强度的轻型材料以减轻重量,机匣为高硬度铝合金材料,采用阳极氧化处理工艺,强度高,上下护木及机匣盖则采用工程塑料。枪管内膛精锻成形,并进行镀铬。

9 5式枪族的快慢机设置在枪托后方,共有三种状态,即保险位置“0”,单发位置“1”和连发位置“2”,使用时转动快慢机扳柄,使其绕轴转动到所需位置即可。枪不使用时,验枪后将快慢机置于保险位置。

95式枪族的气体调节器设有1#、2#、0#三个导气孔,根据使用环境不同,装定不同的导气孔。其中l#导气孔为常用导气孔,在一般正常条件下使用此孔;2#导气孔在能量不足或在水冷却的射击条件下使用,一般在出现枪机和枪机框后坐不到位故障,又无法用擦拭涂油的办法排出时也采用2#导气孔;0#导气孔为闭气位置,一般在发射枪榴弹时使用。

95式枪族机械瞄准具采用觇孔式表尺,步枪表尺分为l#、3#、5#三个档位,分别表示100、300、500米;机枪表尺分为3#、4#、5#、6#四个档位,分别表示300米、400米、500米、600米的射击瞄准位置。对付300米以内的目标,常用表尺为3#。在表尺3#位时,100米距离上的瞄准点为距靶中心正下方8.8厘米处。准星的高低和方向可用专用工具调整,100米位置上,准星每旋转一圈,弹着点上下移动20厘米,准星滑座每移动一格(刻线在准 星座连接体上),弹着点左右移动27厘米。

95式枪族有很多优点,在国内的兵器杂志中均有介绍,如采用无托结构,长度大大缩短,可加装白光瞄准镜、微光瞄准镜等辅助观瞄装置,提高了使用性能,多用途刺刀综合了砍削、剪切、锉削、开启瓶口和磨刀等功能,增强了士兵野外生存能力,等等。最重要的是,95式枪族发射我国自主研制的5.8×42毫米枪弹系列,与北约的5.56毫米SSl09弹相比,弹头重,枪口动能大,中远距离存速能力强,外弹道直射距离远,因此在威力和作战性能方面有着5.56毫米和5.45毫米枪弹无法比拟的优势。

95式枪族自列装以来,总体反应良好,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2000年生产定型中,部分问题得到解决,但还存在一些系统性、结构性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人机工效和勤务使用性能方面。反映问题较大的有:快慢机在枪托后方位置,操枪时快慢机柄易与身体接触,快慢机易自动变位,且快慢机转换动作复杂,不便于快速变换;拉机柄高度较小,首发装填时手指不便用力;瞄准基线高,瞄具座导轨宽度小,瞄具的重复装卡一致性存在问题。此外还有下护木烫手、缺少空仓挂机、塑料件磨毛发白等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来后,有人据此开始对95式枪族进行批判,甚至有些人提出8l式替代56式是退步,而95式替代8l则又退了一步。应该说这些说法不但是不公正的,也是毫无依据的。

95式枪族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小口径枪族,注定要走一条不断完善发展的道路,美国的M16、法国的FAMAS步枪等无不是经过不断改进完善的结果。95式枪族出现的问题有些是技术方面的,也有些是与我国工业发展水平相关的,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越来越好。

95式5.8毫米枪族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轻武器在论证、设计、研制、生产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我国的轻武器开发研制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对世界轻武器的追踪和超越。目前,5.8毫米口径的枪械已经实现了一种口径、两种弹、六支枪系列,为我国乃至世界的轻武器发展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留出了很大的余地,不但杀伤性能远优于5.56毫米和5.45毫米,而且形成了由通用机枪和狙击步枪组成的小口径系列,令欧美各国望而兴叹……...


穿甲试验只比556高出10%左右,肥皂试验的空腔比556和545都小了一半,何来“杀伤力远优于美俄制式步枪”?5.8这个口径也许是留有余地,但还是等实际增大了杀伤力和穿透力而且量产和装备部队后再来说“令欧美各国望而兴叹”这句话吧。
不过听说某位QBQ发烧友有幸玩了一次近年出的56C,在真情流露之际,把玩靓枪之时,手却不幸被折叠托上根本没修整的毛刺咬了条血口子.

也许是传的走样了
原文http://tel.qbq.cn:6008/dispbbs.asp?BoardID=8&ID=57509

87、56C试用报告

前几天,我们专程到野外某专用靶场,对单位库房里的87式自动步枪和56C短突击步枪,作了一次简单的测试。确实很简单,没有特别的课目,就是打。

这两支枪都是崭新的家伙,刚刚开油。87式用的是与95式同样的5.8毫米弹,56C用的则是遍布天下的56弹。每样子弹都带了150发,普通弹。

来到山中,面对100米外的垂直土坡,开始打。当然,每支枪的头一响肯定是我放了,呵呵,“开处”呢,这也是种享受。

首先打的是56C。连打两个多弹夹,单发、点射、连发(枪上只有单、连、保险这三个设置)都试过了。总的感觉,此枪在100米上精度较高(远了也没试),我打碗口大的目标,立姿无依托,命中度还比较高,有依托就更不用说了。由于枪口装有制退器,所以后座力比较小,震动也不大,跳动也不明显。枪身较短,枪托可折叠,适合在车里用,当然也适合打近战。重量也适中,感觉既不累手,又能保持精度,适合打点射。缺口离眼睛距离也比较适合,无自然虚光。

56C的缺点也比较大,首先就是外观经不起细看,尽管《轻兵器》上刚刚发表的照片,看上去挺唬人,但实物却达不到国外武器那种可以当艺术品欣赏的程度,远远达不到。虽然我手里这支是崭新的家伙,但看来看去,还是感觉像是手工五金作坊里出来的东西,而且制造者的钳工技术显然还不如我这个吃文字饭的业余爱好者。全枪各处净是铆钉,这倒罢了,问题是一不小心就会把手弄伤的地方太多了,有的地方如三角枪托的内侧面,甚至可以当刀用,如果谁不小心把手指在里面蹭一下,绝对能划出一个需要进医院缝针的大口子,用来刮削铅笔都完全不在话下。很多地方,纯粹就是个责任心的问题,反正都已经用上角磨机或锉刀了(感觉就是这么加工外观的),为何不多锉几下,把那些锋利的尖角打得圆滑一点呢?难道还得让我们的战士或警察,在使用时都戴上钢丝手套?不理解。也许造这种枪的本意,就是为了让敌军士兵缴获,然后让他们在得意之时胡乱摆弄,然后把手指划伤而造成减员?呵呵。反正我在使用这支枪时,是小心翼翼地捧着的,尽管因为爱它而想抚摸一下,但却不敢。

这支56C,没能打完三个弹夹,因为第三个弹夹打到一半,突然卡壳了,弹壳贴在膛内弄不出来,后撬前捅都试过了,根本弄不出来,野外又没有更多的合用工具,于是只好扔到车里不再用,转而测试87式。

87式自动步枪的外观,倒是不像56C那么粗糙,划手的地方不多。实际射击时,感觉在人机工效、精度等各方面,还比不上短管的56C。主要原因,一是全枪太轻,震动大,枪口有没有制退器,打点射、长连发时,实在难以控制;二是感觉那个缺口离眼睛的距离不太合适,总是带有自然虚光(不是外部光线的关系),连发后热气蒸腾时,感觉特别明显,缺口一团模糊,基本无法精确瞄准了。过去在打56半、56冲、81-1、81轻机时,都未有过这种感觉。第三,也是个更严重的缺点,就是造枪使用的工程塑料不过关,特别是那个塑料弹夹。我们带的也是个新弹夹,只带了一个,打完再装。装满第三回,朝枪上装时,弹夹底板突然脱落崩飞,连同弹簧、托弹板等物一齐飞到了坡下的黄豆地里,子弹撒了一地,找了半天才找齐。原因是弹夹底板质量不过关,连打数十发弹后,热量传到弹夹上,底板变软,两侧卡边无力抱住弹夹体,于是脱落崩飞。难道这弹夹是按一次性使用设计的?或许是打算在作战时为了节约子弹,让弹夹底板去崩退敌军?想来也有道理,假如满阵地时不时飞出个底板、弹簧什么的,有可能也会吓退一次冲锋,呵呵。

总而言之,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这两种枪:失望。我本来是带了数码相机的,可是心情不好,而且还当着许多在身后看热闹的村民大丢面子,结果一张照片也没拍。好在我过去在这里发过87式的套图,56C的照片《轻兵器》上也发表过了,大家可以去看。

这次去时,还带了一支加了镜子的95式,我没打。一是因为它已经不是新枪,二是因为怎么看它都不像个枪,于是就没兴趣了。
原帖由 dboy 于 2007-4-10 12:38 发表



穿甲试验只比556高出10%左右,肥皂试验的空腔比556和545都小了一半,何来“杀伤力远优于美俄制式步枪”?5.8这个口径也许是留有余地,但还是等实际增大了杀伤力和穿透力而且量产和装备部队后再来说“令欧 ...


  黄教授,我觉得当年选择这个口径毕竟是政治因素大一些。虽然有余地改进,目前却没有看到任何改进。
八十年代军内论证时有一种很大的声音就是步枪蛋全盘西化,762nato+ss109,但反对的声音来自兵工系统的学究和几个政治大佬,弄成现在这个结果是很无奈的事。就考核的指标来说5.8比ss109差很多,也就兵工系统控制的刊物和几个所谓的砖家敢乱吹。
原帖由 wolf2000 于 2007-4-10 19:44 发表
八十年代军内论证时有一种很大的声音就是步枪蛋全盘西化,762nato+ss109,但反对的声音来自兵工系统的学究和几个政治大佬,弄成现在这个结果是很无奈的事。就考核的指标来说5.8比ss109差很多,也就兵工系统控制 ...

想把7.62*54r换成7.62*51,估计脑袋进水了
假设当时选择ss109,国产化后,不一塌糊涂才怪。不要拿现在的外贸556说事。
5.8被吹过头了。可是,考虑到pla对成本的要求,5.8的性价比不算差。
5.45是个好弹,当初选它就好了。
八十年代,对军队和兵工业都是看眼界的年代,当时大部分参加摸底的军内技术人员倾向北约体系。当然兵工系统也搞过类似的对比,结果如何咱不知道,但自搞一个体系是他们的面子问题。

762nato也是有优点的,最少蛋种齐全,性能也不差。

至于弹药,当时引进几条生产线一点问题都没有,其时几家老外经营不善的蛋厂,以二手价格买进都有可能,时过境迁,现在则一点可能都没有。

所谓成本只是现在某些人知道错以后推脱的一个理由。
哎, 什么牛在天上飞?
《兵器知识》有过报道,说国际上对步枪口径问题做过研究,认为理想口径介于5.7-6毫米之间
面子,都是面子的问题,老是想着与众不同,结果什么了东西都搞不出来,就搞个四不象.
5.8口径没什么问题,确实是有益的探讨,问题出在老朵说的发射药上.
谈何容易,发射药改了,膛压上去了,子弹得重新设计,枪也得的推倒重来,一整个体系都得重建。
原帖由 55300163 于 2007-4-10 09:59 发表
 来源: 名枪 

95式班用枪族,从左往右分别为班用机枪、狙击步枪和标准型自动步枪。
实践证明,我国能特立于两大政治集团之外推出5.8毫米口径是十分英明的决择。在车臣战争中,5.45毫米枪族遭到了俄罗斯士 ...

狂晕~写这种文章的人什么嘴脸……只懂得阿谀奉承~~
原帖由 四壶 于 2007-4-10 20:21 发表

想把7.62*54r换成7.62*51,估计脑袋进水了
假设当时选择ss109,国产化后,不一塌糊涂才怪。不要拿现在的外贸556说事。
5.8被吹过头了。可是,考虑到pla对成本的要求,5.8的性价比不算差。
5.45是个好弹,当 ...

考虑当时的中苏关系,不可能用545
原帖由 二锅头爱好者 于 2007-4-11 21:10 发表

考虑当时的中苏关系,不可能用545

5.45用在机枪上远射威力不足...........5.56锥度太小,用我国惯用的钢壳弹抽壳困难........
抱定“高初速、低膛压”的路线,我个人觉得有些道理,因为高初速一直是枪炮设计追寻的目标,好处不少。而膛压高,对材料,加工,工艺和寿命都影响不少,我国枪用钢材一直都不太理想,这里也有钢材原料的原因(相关请见有关56式步枪的论述),好钢若都用在突击步枪上,性价比低,对我国而言不合适。所以,相关的补救措施,也许在发射药上更合适些,带来的不良影响,就只好让战士们勤擦枪了。
原帖由 我是狙击手 于 2007-4-11 21:14 发表

5.45用在机枪上远射威力不足...........5.56锥度太小,用我国惯用的钢壳弹抽壳困难........

是啊,北约体系的子弹都要用铜,我们的铜资源严重缺乏啊!子弹我看自己搞不错,毕竟是大国啊
自己搞一种独立口径也有好处的,中国是一个政治,军事都独立的国家,用自己的弹药有好处,但是如果钻牛角尖,追求某性能那就太过了,从弹药来看,美国的重视精确射击,而苏式重视抽壳的可靠性和人体杀伤,556弹药虽然在形成空腔面差于545,不过其弹种丰富,能从其他方面来弥补,反观58,虽然说穿透性高出一些,但不是那么明显,据前某一期的QBQ一篇文章说,能防住556的防弹衣也能防住58的,两者基本是一个等级的!
原帖由 dboy 于 2007-4-10 12:38 发表



穿甲试验只比556高出10%左右,肥皂试验的空腔比556和545都小了一半,何来“杀伤力远优于美俄制式步枪”?5.8这个口径也许是留有余地,但还是等实际增大了杀伤力和穿透力而且量产和装备部队后再来说“令欧 ...



关键是现有的技术下,枪械和弹药的性能基本已到极限,真的想在穿透力、杀伤力……等各方面大幅度超越现有成熟产品几乎是不可能的!

明确这点,再看那些自我吹嘘的介绍,就知道都属于“虚假广告”范畴,大家只要鄙视可也,不必当真。
在新华网又把这95数落一通.
     俺忘不了05微冲,没有那次大吵而绝望,我压根就不会参与到另外的领域去.

     只要诸位在专业上支持我就行.
凑合用凑合用,总比以前好。摸着石头过河总比趴在水里呛死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