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的开封:惟一没有皇权暴政的中国古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15:59
北宋时期的开封:惟一没有皇权暴政的中国古都
书屋 作者:雷池月
   
  “文治煌煌,武功烈烈”,是前人对业绩较为出众的王朝或君主常用的赞语,一般都带有夸饰的味道。其实,“煌煌”与“烈烈”兼而有之的例子是很为少见的,相反,两者倒常常有背道而驰的情形,北宋便是最典型的代表。它使人想起股市上的k线图——在北宋一百六十七年的时间段里,文治和武功,一条阳线一条阴线,分别向上向下,构成强烈的反差。

  一
  一般学人公认北宋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巅峰时期,主要想到的大约都是它在文化艺术方面达到的高度,而就广义的“文治”来考量,它的超越前人也不输后人的文官体制——从培养(教育)、选拔(科举)、考核、监察到由中书、枢密、三司构成的“内阁责任制”等等,在整个人类封建社会史上,都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至于“武功”,则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大帝国中,没有比它更软弱更差劲的了——最后竟然落得父子两代皇帝当俘虏的下场。这段反差异常而内涵丰富的历史,其寄兴生慨之用,似也无涯。


   

一睹为快  

  开封便是这轴历史图卷逐段展开时不可或缺的背景,是这段历史戏剧演出的中心舞台,当然,也是最重要的见证。
  作为大帝国的首都,开封的地理条件是不太理想的。首先,它无险可据,不像长安有黄河与秦岭做天然的屏障,阻隔着来自中原的攻击,甚至也不如洛阳,西有函谷,东有虎牢,多少能起到御敌于都门之外的作用。开封,则暴露在黄淮平原的北部,从任何一个方向都可以长驱直入。当年孙膑围魏救赵的作战计划之所以能够奏效,就是由于充分利用了开封(大梁)的这个弱点。其次,它既然外部防御条件差,也就更谈不上拥有像关中一样在有效防御圈内的后方基地,后勤供给没有保障。开封得以成为帝都,并见证中国历史上极其辉煌的一页,真有点时格势禁、勉为其难的味道。

  第一个将开封定为帝都的是后梁太祖朱温(这个人名声很臭,以至后梁长期被后人视为伪朝,直到欧阳修写《新五代史》时,还做了一段长长的说明来解释何以要把后梁列入正统。总之,从那以后,后梁的地位才被“合法化”)。开封是朱温的老巢,公元907年他称帝以后,以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因为指挥作战的需要,公元909年,他从开封迁往洛阳。四年后,他儿子朱友贞从弑父的兄长朱友硅手中夺得政权以后,又将都城迁回开封。朱友贞在位虽说达八年之久,但一直战争不断,而且所辖领土不过是略大于河南、山东两省的地区,实在没有能力大规模建设首都。后唐李存勖于公元923年灭了后梁,定都洛阳,罢去了开封东都的名号。十三年后,石敬瑭建立后晋,又把都城搬回开封。石敬瑭皇帝当了不过六年,他的儿子石重贵不甘心在契丹人面前称孙皇帝,引发了一场战争。辽太宗耶律德光亲率大军南下,打头阵的先锋是后晋降将张彦泽。此人长着一双豺狼的眼睛——夜里能放出黄光,心肠则比豺狼还凶狠。他的军队进了开封,大肆抢掠、杀人,三天后,从宫内到民间,大约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都被抢光了。耶律德光后来以剽掠罪把他处决,开封百姓争着从他身上割肉吃,可是那只能解恨,损失却再也补不回来了。契丹人嫌中原太热,住不惯,而且,他们除了“打草谷”(抢掠),并无意直接管理中原。过了两个多月,耶律德光在开封举行了建国称帝的仪式后,撤军北还,同时掳走了包括石重贵以下的几乎全部皇室亲贵和朝廷大臣。乘此权力真空的良机,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带兵南下,进入开封,建立了后汉。刘氏政权只维持了四年,便被重兵在握的郭威取代了。郭威建立的后周也只有十年的寿命,虽说这十年中,柴荣在位的六年里,国家形势逐步好转,但财力物力主要投向对南唐和辽国的战争,首都的建设还排不上队,因此,到公元960年北宋立国时,赵匡胤接手的是一个狭逼、败破、毫无帝都气象的开封。

  对于开封在地缘政治上的局限性,赵匡胤是有足够认识的。但他即位于仓促之间,一开始决不可能打算重新建都,而在此后十七年的当政时期,他却不止一次地产生过迁都的构想。但是,统一国家的战争终究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对于迁都这种伤筋动骨的事,条件不具备时,谁也不敢草率从事。当统一战争基本结束以后,赵匡胤便启动了西巡洛阳的壮举。皇帝出巡,可不是小事,还在准备阶段,京西南面转运使李苻就上表陈说御驾西行有“八难”,加以谏阻。尽管李苻说得头头是道,而且他的观点显然反映了相当部分官员的意见,赵匡胤却未加理会。他之一定要去洛阳,除了重返故地去追寻儿时的旧梦,主要目的就是实地考察洛阳,为迁都的决策做准备。他在自己的出生地夹马营,面对毁于战火的旧日兵营(赵匡胤的父亲是禁军军官,后唐时全家随军住在营内),发出感叹说:这地方还是要修复供禁军驻屯。大臣们听出他话里打算迁都的意思,内心反对但不敢表示。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追随赵匡胤二十余年,作战勇敢,很受信任,找了个机会提出建议说:“东京(开封)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

  理由是切中要害的,开封有汴水的漕运之便,“八十万禁军”的给养不成问题,但赵匡胤听不进去。群臣便通过晋王赵光义来做说服工作,道理还是迁都如何不便之类。兄弟俩感情虽好,此刻却话不投机。赵匡胤说:“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赵光义听到他说以后还要迁往长安的话,更不理解——关中自唐末战乱以来,残破荒凉,较河南更甚,如何去得?也许哥哥在和臣工们赌气?于是跪倒在地,进行更恳切的劝谏。赵匡胤只好进一步解释:“吾将西迁者,非它,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这是他的真实想法,但赵光义并不认同,反驳说:“安天下在德而不在险,秦据关中,苛政虐民,不二世而亡。”这句话当场令赵匡胤为之语塞,事后他对左右说:“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他虽然是武夫出身,却很有政治头脑,深知政事与兵事两者的关系不容易处理好:穷兵黩武一定带来民生疾苦,而武备不修最终会陷于内患蜂起、外衅丛生的危险局面。面对着赵光义这个“在德而不在险”的命题,他并不以为然,但却很难反驳。于是,迁都之议被搁置下来。

  从洛阳回到开封不过半年,赵匡胤就病死了。接班人是赵光义,国都西迁的问题自然再不会有人提起。虽然以开封为永久性的首都有违赵匡胤的初衷,但北宋一朝的帝王们(从赵光义到钦宗赵桓,包括长期垂帘听政的仁宗养母章献皇太后)却大体上都遵循着赵匡胤倡导的政治路线。一百五十年间(从赵匡胤死后算起),北宋在封建社会史上,以最开明的政治、文化形态和最软弱的军事、外交格局,写下了独特的篇章。其时,开封在发展中走向繁荣的顶峰,成为远胜于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的全世界最大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这是赵匡胤政治理念带来的成果),最后在异族的入侵中以罕见的悲惨方式被毁灭(这也是赵匡胤政治理念所造成并基本被他预见的结局)。

  开封的城市建设也反映着上述的历史逻辑。由于赵匡胤并不属意定都开封,而且他又是个一贯强调节用惜物的开国之君,所以,开封始终没有像隋、唐经营长安那样追求气魄宏大,它也不是按照一个完整的规划所修建,而是在汴州旧城的基础上,经多次改造扩展而成。开封城内外共有三重,最中心的叫“大内”,也就是皇城,原来是唐代节度使的衙署,自后梁开始被改修成宫殿。皇城外面是内城,也就是汴州旧有的州城。内城以外的是五代时修建的外城,北宋各朝曾多次重修或扩建,但周长不过四十余里,面积约三十平方公里,较唐时的长安(面积八十四平方公里)小了一半有余。由于经济的发展,更由于大国首都庞大的寄生群体居住和消费的需要,开封的商业区向城外大大拓展。这当然给防务造成了很大的被动,以致后来京师保卫战的前线必须设在数十里外的黄河以北,因为只要敌军过了黄河,开封就完全暴露于敌前,它的城墙基本失去了守险的意义。
北宋时期的开封:惟一没有皇权暴政的中国古都
书屋 作者:雷池月
   
  “文治煌煌,武功烈烈”,是前人对业绩较为出众的王朝或君主常用的赞语,一般都带有夸饰的味道。其实,“煌煌”与“烈烈”兼而有之的例子是很为少见的,相反,两者倒常常有背道而驰的情形,北宋便是最典型的代表。它使人想起股市上的k线图——在北宋一百六十七年的时间段里,文治和武功,一条阳线一条阴线,分别向上向下,构成强烈的反差。

  一
  一般学人公认北宋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巅峰时期,主要想到的大约都是它在文化艺术方面达到的高度,而就广义的“文治”来考量,它的超越前人也不输后人的文官体制——从培养(教育)、选拔(科举)、考核、监察到由中书、枢密、三司构成的“内阁责任制”等等,在整个人类封建社会史上,都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至于“武功”,则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大帝国中,没有比它更软弱更差劲的了——最后竟然落得父子两代皇帝当俘虏的下场。这段反差异常而内涵丰富的历史,其寄兴生慨之用,似也无涯。


   

一睹为快  

  开封便是这轴历史图卷逐段展开时不可或缺的背景,是这段历史戏剧演出的中心舞台,当然,也是最重要的见证。
  作为大帝国的首都,开封的地理条件是不太理想的。首先,它无险可据,不像长安有黄河与秦岭做天然的屏障,阻隔着来自中原的攻击,甚至也不如洛阳,西有函谷,东有虎牢,多少能起到御敌于都门之外的作用。开封,则暴露在黄淮平原的北部,从任何一个方向都可以长驱直入。当年孙膑围魏救赵的作战计划之所以能够奏效,就是由于充分利用了开封(大梁)的这个弱点。其次,它既然外部防御条件差,也就更谈不上拥有像关中一样在有效防御圈内的后方基地,后勤供给没有保障。开封得以成为帝都,并见证中国历史上极其辉煌的一页,真有点时格势禁、勉为其难的味道。

  第一个将开封定为帝都的是后梁太祖朱温(这个人名声很臭,以至后梁长期被后人视为伪朝,直到欧阳修写《新五代史》时,还做了一段长长的说明来解释何以要把后梁列入正统。总之,从那以后,后梁的地位才被“合法化”)。开封是朱温的老巢,公元907年他称帝以后,以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因为指挥作战的需要,公元909年,他从开封迁往洛阳。四年后,他儿子朱友贞从弑父的兄长朱友硅手中夺得政权以后,又将都城迁回开封。朱友贞在位虽说达八年之久,但一直战争不断,而且所辖领土不过是略大于河南、山东两省的地区,实在没有能力大规模建设首都。后唐李存勖于公元923年灭了后梁,定都洛阳,罢去了开封东都的名号。十三年后,石敬瑭建立后晋,又把都城搬回开封。石敬瑭皇帝当了不过六年,他的儿子石重贵不甘心在契丹人面前称孙皇帝,引发了一场战争。辽太宗耶律德光亲率大军南下,打头阵的先锋是后晋降将张彦泽。此人长着一双豺狼的眼睛——夜里能放出黄光,心肠则比豺狼还凶狠。他的军队进了开封,大肆抢掠、杀人,三天后,从宫内到民间,大约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都被抢光了。耶律德光后来以剽掠罪把他处决,开封百姓争着从他身上割肉吃,可是那只能解恨,损失却再也补不回来了。契丹人嫌中原太热,住不惯,而且,他们除了“打草谷”(抢掠),并无意直接管理中原。过了两个多月,耶律德光在开封举行了建国称帝的仪式后,撤军北还,同时掳走了包括石重贵以下的几乎全部皇室亲贵和朝廷大臣。乘此权力真空的良机,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带兵南下,进入开封,建立了后汉。刘氏政权只维持了四年,便被重兵在握的郭威取代了。郭威建立的后周也只有十年的寿命,虽说这十年中,柴荣在位的六年里,国家形势逐步好转,但财力物力主要投向对南唐和辽国的战争,首都的建设还排不上队,因此,到公元960年北宋立国时,赵匡胤接手的是一个狭逼、败破、毫无帝都气象的开封。

  对于开封在地缘政治上的局限性,赵匡胤是有足够认识的。但他即位于仓促之间,一开始决不可能打算重新建都,而在此后十七年的当政时期,他却不止一次地产生过迁都的构想。但是,统一国家的战争终究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对于迁都这种伤筋动骨的事,条件不具备时,谁也不敢草率从事。当统一战争基本结束以后,赵匡胤便启动了西巡洛阳的壮举。皇帝出巡,可不是小事,还在准备阶段,京西南面转运使李苻就上表陈说御驾西行有“八难”,加以谏阻。尽管李苻说得头头是道,而且他的观点显然反映了相当部分官员的意见,赵匡胤却未加理会。他之一定要去洛阳,除了重返故地去追寻儿时的旧梦,主要目的就是实地考察洛阳,为迁都的决策做准备。他在自己的出生地夹马营,面对毁于战火的旧日兵营(赵匡胤的父亲是禁军军官,后唐时全家随军住在营内),发出感叹说:这地方还是要修复供禁军驻屯。大臣们听出他话里打算迁都的意思,内心反对但不敢表示。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追随赵匡胤二十余年,作战勇敢,很受信任,找了个机会提出建议说:“东京(开封)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

  理由是切中要害的,开封有汴水的漕运之便,“八十万禁军”的给养不成问题,但赵匡胤听不进去。群臣便通过晋王赵光义来做说服工作,道理还是迁都如何不便之类。兄弟俩感情虽好,此刻却话不投机。赵匡胤说:“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赵光义听到他说以后还要迁往长安的话,更不理解——关中自唐末战乱以来,残破荒凉,较河南更甚,如何去得?也许哥哥在和臣工们赌气?于是跪倒在地,进行更恳切的劝谏。赵匡胤只好进一步解释:“吾将西迁者,非它,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这是他的真实想法,但赵光义并不认同,反驳说:“安天下在德而不在险,秦据关中,苛政虐民,不二世而亡。”这句话当场令赵匡胤为之语塞,事后他对左右说:“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他虽然是武夫出身,却很有政治头脑,深知政事与兵事两者的关系不容易处理好:穷兵黩武一定带来民生疾苦,而武备不修最终会陷于内患蜂起、外衅丛生的危险局面。面对着赵光义这个“在德而不在险”的命题,他并不以为然,但却很难反驳。于是,迁都之议被搁置下来。

  从洛阳回到开封不过半年,赵匡胤就病死了。接班人是赵光义,国都西迁的问题自然再不会有人提起。虽然以开封为永久性的首都有违赵匡胤的初衷,但北宋一朝的帝王们(从赵光义到钦宗赵桓,包括长期垂帘听政的仁宗养母章献皇太后)却大体上都遵循着赵匡胤倡导的政治路线。一百五十年间(从赵匡胤死后算起),北宋在封建社会史上,以最开明的政治、文化形态和最软弱的军事、外交格局,写下了独特的篇章。其时,开封在发展中走向繁荣的顶峰,成为远胜于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的全世界最大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这是赵匡胤政治理念带来的成果),最后在异族的入侵中以罕见的悲惨方式被毁灭(这也是赵匡胤政治理念所造成并基本被他预见的结局)。

  开封的城市建设也反映着上述的历史逻辑。由于赵匡胤并不属意定都开封,而且他又是个一贯强调节用惜物的开国之君,所以,开封始终没有像隋、唐经营长安那样追求气魄宏大,它也不是按照一个完整的规划所修建,而是在汴州旧城的基础上,经多次改造扩展而成。开封城内外共有三重,最中心的叫“大内”,也就是皇城,原来是唐代节度使的衙署,自后梁开始被改修成宫殿。皇城外面是内城,也就是汴州旧有的州城。内城以外的是五代时修建的外城,北宋各朝曾多次重修或扩建,但周长不过四十余里,面积约三十平方公里,较唐时的长安(面积八十四平方公里)小了一半有余。由于经济的发展,更由于大国首都庞大的寄生群体居住和消费的需要,开封的商业区向城外大大拓展。这当然给防务造成了很大的被动,以致后来京师保卫战的前线必须设在数十里外的黄河以北,因为只要敌军过了黄河,开封就完全暴露于敌前,它的城墙基本失去了守险的意义。
隋是新建的都城,与开封延用旧的不一样,同样大都也是新城。艮岳也是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