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事】“朱毛之争”解决的关键之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59:34
]]
.
        事实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这里先勾画个概要:

        一、自1927年11月至1935年1月遵义会议前,周恩来实际上是中共中央的主导性人物,或称核心人物;周恩来是毛泽东的上级领导,毛泽东是周恩来的下级部属,是周恩来领导并维护了毛泽东,并维护了党的团结和统一。
        这是这段历史时期周毛关系的基准点。

        二、周恩来与毛泽东的关系是:
        (一)在军事上,周恩来对毛泽东是倚靠、重用和信任的,并且处处维护毛泽东,避免了毛泽东被彻底整垮。
        (二)朱毛之争致使红四军濒临分裂,周恩来把握大局,施展妙手,化解矛盾,促使朱毛再度扬言欢。可以说,没有周公,就没有后来的“朱毛红军”。
        (三)“乡村中心”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雏形,而“乡村中心”论的思想则是周恩来首先公开提出的,毛泽东、朱德等人英雄所见略同,大家一起共同探索并出色地开展并完成了革命实践。
        (四)中央红军“突围”,是周恩来力主让毛泽东参加长征,从而为横空出世的一代伟人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
        (五)遵义会议前,没有周恩来的从善纳谏,就没有通道转兵;遵义会议上,没有周恩来的顾全大局,承认军事路线错误并作出检讨,这个历史的伟大转折就不会在这时出现。
]]
这里面有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历次中央对毛泽东的批判中,周恩来都参加了。周恩来到底是否在那个时候就认为毛泽东是正确路线的代表呢?不见得。他对毛泽东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周恩来在井冈山时期维护毛泽东,那个时候更多是看中了毛泽东的才能,还不是他的路线。同时也是为了维护党的团结,保护党内不多的人才。
原帖由 yaoyuan7310 于 2007-3-8 09:47 发表
这里面有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历次中央对毛泽东的批判中,周恩来都参加了。周恩来到底是否在那个时候就认为毛泽东是正确路线的代表呢?不见得。他对毛泽东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周恩来在井冈山时期维护 ...

同意。
朱毛分歧几乎闹到分裂,陈毅各打五十大板其实并没有什么错。错的是他资历不够深,地位不够高,而且接替老毛的位置。
周恩来对朱毛两人也是各打五十大板,说明对毛的处理方法也是不认同的。至于政治路线,倒是有点英雄所见略同的意思。
这点,请小林子来谈,我说不好。:D
朱毛会师是周恩来精心指导的结果

        南昌起义失败后,周恩来因患重病、发高烧无法继续随军作战,辗转到达香港治病,旋奉中央之命转赴上海参加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提议并由中共中央通过《政治纪律决议案》,指责南昌起义的前敌委员会执行的是“机会主义的旧政策”,给以周恩来为首的前委全体成员予“警告”处分。
        话题回来朱毛这边。这一头,是毛泽东带着秋收起义农军余部于1927年10月上了井冈山后,派出工农革命军第1团主力往酃县活动,同时派遣何长工往湖南多方打听南昌起义部队的下落。那一头,是朱德、陈毅率领留守三河坝的第25师余部,经闽、赣、粤边撤退。周恩来既对毛泽东的部队掌握去向,也对南昌起义余部的去向时时关注。在1927年12月16日在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提出第25师不一定到赣西南而应根据实际而定的意见,并获同意后,周即于21日以中央名义致信朱德,告以第25师今后的行动方针。周在信中说:“据我们所知道的在桂东的北边茶陵、酃县以至江西莲花均有毛泽东同志所带领的农军驻扎,不知你们已和他联络否?”“他们如果驻在这些地方,你们应确实联络,共同计划一发动群众,以这些武力造成割据的暴动局面,建立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政权。”他担心朱德不能及时收到此信,特意派中央军事科科长李鸣珂专程送去。急切之情,可想而知。
.
        得知朱德的部队已经到达湖南,周恩来在1928年2月2日的常委会上建议:朱德部队既已到达湖南,不宜回广东,在湘南发动暴动也是好的。3月9日,周在常委会上又强调:朱德军队要坚决留湖南,向茶陵、攸县为好,毛泽东的部队还是在遂川,可以共谋将湘鄂赣边界的割据连贯起来。根据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的指示,朱德、陈毅在转移到赣南上犹地区时时,亦曾派毛泽覃到井冈山与毛泽东农军联系。毛泽覃见到大哥后,向毛泽东介绍了南昌起义余部的情况及朱、陈派他来联系的意向,实际上也是中央的意思。毛泽东同意弟弟留井冈山工作,并专派何长工到朱、陈部联系点,欢迎两支起义军联合起来。毛泽东还致信中共湖南省委,建议改组秋收起义时的前敌委员会,表示朱、毛两部建立联合领导的意向,朱德、陈毅应加入前委。其后,朱、陈发动湘南年关暴动遭到粤湘两省国民党军队南北夹击,无法立足,决定向井冈山转移。毛泽东亲自率军接应,于是,就有了这场伟大的会师,由此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在这其中穿针引线的月下红娘,毫无疑问就是周恩来。
周恩来那个时候更多的是出于对红军出路的考虑而建议两军会合的。因为他也认识到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至于后面的发展,也是他无法掌握的。但是从他对后来很多事情上的处理来看,他在根据地建设问题上还是和毛泽东看法大体一致的,因此在很多时候有意的维护毛泽东。
原帖由 yaoyuan7310 于 2007-3-9 10:53 发表
周恩来那个时候更多的是出于对红军出路的考虑而建议两军会合的。因为他也认识到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至于后面的发展,也是他无法掌握的。但是从他对后来很多事情上的处理来看,他在根据地建设问题上还是和毛泽东 ...

同意你的基本观点,但我认为你的角度有偏颇。
遵义会议之前,两人关系应当称为周毛关系,周是上级,毛是下级,不存在周对毛的拥护与否的问题。
再远点,遵义会议后的一段时间里,毛仍然是周的助手。
这个阶段,不宜把两人关系倒过来看,否则,在考察历史事件时,可能会出现本末倒置的失误。
原帖由 林苑竹 于 2007-3-9 13:54 发表

同意你的基本观点,但我认为你的角度有偏颇。
遵义会议之前,两人关系应当称为周毛关系,周是上级,毛是下级,不存在周对毛的拥护与否的问题。
再远点,遵义会议后的一段时间里,毛仍然是周的助手。
这个阶 ...


呵呵,我没有说过毛泽东不是周恩来的下级,或者周恩来拥护毛泽东啊。我用的是“维护”一词,和“拥护”不是一个概念。周恩来在党内的资历和影响力在那个时候远高过毛泽东,但是他欣赏毛泽东,所以他才在很多时候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党内对毛泽东采用了“维护”的态度。当然,周恩来“维护”过很多人,不只一个毛泽东。
原帖由 yaoyuan7310 于 2007-3-8 09:47 发表
这里面有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历次中央对毛泽东的批判中,周恩来都参加了。周恩来到底是否在那个时候就认为毛泽东是正确路线的代表呢?不见得。他对毛泽东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周恩来在井冈山时期维护 ...

请具体举举例,周恩来如何参加了历次对毛泽东的批判?
原帖由 yaoyuan7310 于 2007-3-11 21:18 发表
呵呵,我没有说过毛泽东不是周恩来的下级,或者周恩来拥护毛泽东啊。我用的是“维护”一词,和“拥护”不是一个概念。周恩来在党内的资历和影响力在那个时候远高过毛泽东,但是他欣赏毛泽东,所以他才在很多 ...

周恩来在党内的影响力当时无疑高过毛泽东,但党内资历也比毛泽东高?这个倒是第一次听说。
毛泽东参加中共一大时,周恩来还没入党呢。毛在三大进入中央时,周在哪里?
原帖由 jing 于 2007-3-12 17:22 发表

请具体举举例,周恩来如何参加了历次对毛泽东的批判?


呵呵,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中央对他的各种批评,周恩来反对过吗?在中央苏区决定毛泽东被下放的时候,周恩来不知道?你是不是以为“参加”了批斗会就是支持批斗了?
原帖由 yaoyuan7310 于 2007-3-13 22:58 发表


呵呵,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中央对他的各种批评,周恩来反对过吗?在中央苏区决定毛泽东被下放的时候,周恩来不知道?你是不是以为“参加”了批斗会就是支持批斗了?

1、请具体举例,搞空对空导弹,没意思。
2、中央苏区什么时候决定“毛泽东被下放”?你说的“下放”是什么定义?
3、我对你所说“周恩来在党内的资历在那个时候远高过毛泽东”的质疑,请回复。
原帖由 jing 于 2007-3-14 10:22 发表

1、请具体举例,搞空对空导弹,没意思。
2、中央苏区什么时候决定“毛泽东被下放”?你说的“下放”是什么定义?
3、我对你所说“周恩来在党内的资历在那个时候远高过毛泽东”的质疑,请回复。


1,抱歉,我不想写很多可以找到的党史资料。打字很累,我很懒,你也可以说我学风有问题。没关系。

2,“下放”,你可以参看关于“生病”的专题。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日子过得好不好,最简单的党史也有交待。

3,至于“资历”,你认为入党早就资历深了?入党早晚是一个方面,只能说明资格老。别忘了一个“历”字,表明了他在党内的历程,也就是工作和升迁的过程。
原帖由 yaoyuan7310 于 2007-3-14 11:17 发表
1,抱歉,我不想写很多可以找到的党史资料。打字很累,我很懒,你也可以说我学风有问题。没关系。
2,“下放”,你可以参看关于“生病”的专题。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日子过得好不好,最简单的党史也有交待。
3,至于“资历”,你认为入党早就资历深了?入党早晚是一个方面,只能说明资格老。别忘了一个“历”字,表明了他在党内的历程,也就是工作和升迁的过程。

1、这个没关系。你点出哪个事件就可以了,这样大家明了。我不会指责你有学风问题,大家就事论事,因为觉得你提出的问题有讨论价值,所以我才参与。我的理解是对你的一种尊重。
2、毛泽东是给闲置起来,摆在一边,说白了就是架空,但没有“下放”,因为他没有降级,没有受处分。
3、毛泽东比周恩来不仅是入党早的问题,在党内的历程也就是工作和升迁的过程,担任中央领导职务的时间也比周恩来早。
上海中央对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的批评和指责、宁都会议。
毛泽东在在养病的时候还有几个头衔?军权旁落和降级有何区别?
在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在党内主管什么,周恩来又主管什么,这是很清楚的。最简单的,周恩来可以开会批判毛泽东,而毛泽东不能开会批判周恩来。
其次,“朱毛之争”险些酿成分裂,靠的是周恩来妙手回春。

        “朱毛之争”是通俗叫法,史学上一般称为“朱毛分歧”或“朱毛矛盾”。这次论争,几乎导致红四军的分裂。事件的一些基本情况,我已经在《毛泽东的第一场“大病”前后》一帖里介绍过了,请各位参看,这里再补充些前帖未及的细节。

        事情的根源,来自于红四军当时的指挥架构。按中共中央的指示,红四军设有前敌委员会(以下简称前委)和军党委(以下简称军委)。军委书记是朱德,管辖军内各级党部,包括团委、营委、连支部,兼及地方赤卫队。前委是军委的上级机关,书记是毛泽东,除指挥红军外,还有对地方党部的领导。在一支部队里设置两重这样的架构,从今天的管理科学角度来讲肯定是不妥当的,但在当时强调党指挥枪的环境下,却有着特殊的意义。
        重叠的架构,在平时最多是觉得臃肿,一般不会马上暴露出尖锐的矛盾来。激烈的冲突,恰恰就是发生在1929年1月下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边境进军途中。因为每天要行军作战,军情紧迫,环境艰险,经常要开会议论决定重要事项。前委和军委又是随军行动,这样一来,朱、毛彼此都感到“颇生麻烦”、“不便机断”。于是,2月初,就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寻乌县罗福幛山区召开的前委会议上讨论决定:为应付这种“特殊环境”,军委可“暂停办公,把权力集中到前委”,由前委直接指导军内各级委员会的工作。换言之,毛泽东将红四军党军大权集于一身。到了3月,部队在长汀整编,又决定将下(井冈)山之前组织的职工运动委员会改为军政治部,毛泽东兼任军政治部主任。权力这东西,有些人大概会觉得越集中越好,权越大越好。但职务却不是这样,兼职多了,百事缠身,容易让人平添厌烦。
        到了5月间,随着赣南、闽西斗争局面的打开,地方工作加多了许多,部队数量也“比前大增”,毛泽东既管军队工作,又管地方工作,事务太多,就感到“兼顾不来”。于是,前委会议就临时决定“组织军的最高党部”,称“临时军委”。也就是说,红四军军委这一级党的组织,在停止活动4个月之后,又恢复了。应该说,自1928年4月底朱毛会师以来,朱德对毛泽东的一些做法是很不满意的,认为毛泽东“书记专政”、“家长制”,前委管得太多、太宽了。只是大敌当前,能忍则忍,朱德没有发作而已。
        这时候,刘安恭出现了,充当了朱毛矛盾的引爆手,争端由此而起。
.

        刘安恭此人,属于留苏学生中的“托派嫌疑”分子,当时处于地下状态的上海中共中央,对于这类“有点问题”的人,都是采取“往外送”的办法予以处理。这样做的另一层原因,也是农村根据地确实需要大量的军事人才、政工人员和技术人员。刘安恭回国后,即于1929年初夏被送到了红四军。此时,刘对中国的社会状况既有限,更不明了朱毛红军的发展历史和斗争情况。说白了,对毛泽东在红四军中的地位是不清楚的。凭借中共中央的派出人员和朱德同乡、同学、同事的身份,刘被许多不明底细的人视为“中央代表”。他确实也是一心为革命作出奉献,并没有挑明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具体任务。这样,刘被任命为临时军委书记兼军政治部主任,包括毛泽东在内,大家也就没有什么异议。
        问题在于,刘安恭虽然也有一定的指挥能力,但满脑子装的却都是苏联红军的那一套规程。他坚持布哈林的中共中央“二月来信”的观点,一到红四军,就到处散布“脱离生产的红军不能存在”等观点,主张红军分散活动。他的权势欲也很重,刚刚担任临时军委书记,就在主持军委会议讨论工作时,提出对作为上级机关的前委工作作出限制:“前委只讨论行动问题”,不要管其他事。他说,红军就是这样做的,并且提出恢复正式军委的主张。面对这样明目张胆的架空自己的做法,毛泽东当然不能容忍。争议既起,朱德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就成为关键。而如前所述,朱德本人态度明确,支持刘安恭恢复正式军委,主张成立军委专门负责军事指挥,而前委只应负责党的政治工作。毛泽东则坚持己见,毫不退让。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正当这时,林彪的介入,充当了另一位引爆手,把矛盾引向激化,闹出轩然大波。
.

        朱、毛各不相让,刘、林各为其主。以刘安恭为代表的一方支持朱德意见,认为朱德是“拥护中央派”,即拥护和执行中央指示(实际上是刘安恭冒充)赞成成立军委,指责毛泽东是自创原则,不服从中指指示(成立军委),同时指责毛泽东不服从中央“二月来信”关于分兵游击的指示,等等。以林彪为代表的一方等人则对朱德进行人身攻击,指责朱德搞“封建关系”、“无形结合派”、“政客的手段”、“卑污的行为”,是“个人英雄主义”、“游击习气”、“讲大话”,等等;还指责朱德支持成立军委就是要夺前委的权。两派人马,公开对朱毛说长道短,评头论足,任意批评。朱毛两败俱伤,威信受损,红四军战斗力削弱,濒临分裂边缘。
.

        正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毛泽东病了,朱德代理前委书记。6月间,部队到了闽西上杭的白沙,前委召开扩大会议,力图调解纷争。在朱德的主持下,会议决定撤销临时军委,并否决了成立正式军委的提议,刘安恭的临时军委书记被自然免除,军政治部主任一职亦由前委委员李任予担任,随后改由陈毅担任。会议还决定召开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解决这次争论问题。朱德身处争论一方,不好出面,乃由陈毅代理前委书记,负责筹备红四军党的“七大”。以陈毅的性格,并不适宜处理这类纷争,而且,他当时还年轻,水平有限,想法简单。于是,在红四军党的“七大”会议上,对朱毛来了个各打五十大板,并且通过决议:“毛泽东同志予以严重警告。朱德同志予以书面警告。”这样的处理手法,无异火上浇油,引起毛泽东的极大不满,愤而离开军队去了闽西“帮助工作”兼“养病”,并且在临走之前向林彪透露了想去莫斯科留学的想法。缺少了毛泽东的红四军还真是不行,在8月“闽中出击”和“冒进东江”时接连遭受较大损失,不得不于8月底退回闽西。上杭休整期间,朱德于9月下旬主持召开红四军党的“八大”会议,又写信又派人请毛泽东回来参加大会并复职主持前委工作。毛泽东复信,狠狠地挖苦了陈毅一顿,并喊出了“打倒陈毅主义”的口号:“我平生精密考察事情,严正督促工作,这是陈毅主义的眼中之钉,陈毅要我做八面美人,四方讨好,我办不到。我不能随便回来,这个路线问题不解决,我就不能回来。”声明:身份不好,不参加八次大会了。
        这样,这场争论就一时打上了死结。朱德虽然感到离不开毛泽东,但心里也有气,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错,请毛泽东回来复职主持前委可以,但要他承认错误、低三下四恳求是不干的。陈毅更加不行,他已经上升为毛泽东心目当中的头号“敌人”。系铃人解不开,就只有靠中央出面了。而远在上海的中共中央,直到8月间才收到陈毅的报告,得知这场争论的发生,方才知晓争论已经发展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
        事件大致上的解决过程,周恩来在解决争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笔者已经在《毛泽东的第一场“大病”前后》一帖作了交代,不赘。
此外,“朱毛分歧”的妥善解决,李立三的历史功绩不能抹去。

        这里着重提一提 “朱毛分歧”妥善解决中我们不能忘记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就是李立三。陈毅辗转抵达上海后,首先接上头的中央领导人就是李立三;解决红四军内部争论的三人委员会当中,也有李立三。在前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李立三与周恩来一起经常抽空到陈毅的秘密住处开会,听取汇报,分析问题,提出对争论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法,布置陈毅赶写材料。“九月来信”的出笼,陈毅虽然受到“打倒民法毅主义”的震动仍然主动恳请毛泽东复职,“朱毛矛盾”最终得以大团圆满结局,李立三的历史功绩同样应该记上浓重的一笔。
看来不论是谁主宰这个社会,都得有人来叙说历史,就象司马迁他老人家一样,说的好了有人看,有人评,有人说等方式来表达个人的观点,不过这些人都早后来人,而不是在这之前的人,所以他们都是事后诸葛亮,没多少实践经验,评空而论,或是评史而论罢了。
原帖由 无形宇光 于 2007-4-11 17:44 发表
看来不论是谁主宰这个社会,都得有人来叙说历史,就象司马迁他老人家一样,说的好了有人看,有人评,有人说等方式来表达个人的观点,不过这些人都早后来人,而不是在这之前的人,所以他们都是事后诸葛亮,没多少 ...

那老兄你来说说这“史”该怎么做?
不过提醒一点,先把错别字自己先纠正了、词句理顺了、逻辑整通畅了,然后再说方法论的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