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10A强于AL-31{摘自歼九总师谈歼十-再访王南寿总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47:01
王辉:在世界航空工业发展过程中,很少有作战飞机不因发动机而拖后腿的情况,请您谈淡,歼十的发展过程中,发动机对其进程的影响。
  王老:与以往的军机发展一样,最初歼十上马的时候,发动机的速择正确与否成为该机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当时能够速择的有仍在研制中的曾计划用于歼九的910涡扇发动机,以"米格"-23上的P-29发劝机为原型的涡喷-15发动机(后下马),也曾经考虑过国外的PW-1120或PW1228,同时还有国内正处于研制中的计划日后用于歼十的新型涡扇发动机。在权衡之后,暂时决定以涡喷一15作为过渡动力系统。89事件后,我国与西方的军事合作基本上全部终止。1990年,我国与苏联的关系得到改善,该国的苏-27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关注,两国不久就展开了中断近30年的军贸关系。在过去研制歼九的过程中,因发动机的制约我深感切肤之痛,因此一想到新机,我就会首先想到发动机。在遇到宋文骢同志时,我曾向其建议,采用国产发动机风险较高,搞不好又要重复
歼九的老路,歼十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有台够用和成熟可靠的发动机。
  后来,歼十在发展中考虑了我的建议,先用进口发动机先飞起来,等到国产更加先进的发动机成功之后,再换装新型的发动机。事实证明,这个路子是正确的,避免了风险。而且由于国产的新型涡扇发动机性能较AL-31先进,采用新型发功机的歼十的飞行性能要比早期的型号更好一些。
王辉:请您谈谈三代战斗机采用推力矢量发动机的意义?
  王老:一是能够大幅度提高三代机的机动性能,而且可以适当放宽对飞机气动布局设计上的要求;二是可以利用三代机的实际使用情况为推力矢量技术在四代机上的应用打下基础。

  王辉:您觉得歼十在哪些方面仍需改进?
  王老:任何一个新的事物的发展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歼十也不例外。邓小平同志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歼十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依托于空军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确定。由于要面对可能出现的四代机的威胁,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四代机的预研工作。我们知道,四代机的典型特征是"4s"特性(隐身、超音速巡航、超机动、超视距作战)。目前,要想在三代飞机上实现超音速巡航不太容易,但可以在隐身、超机动和超视距作战上有所作为。所以,我认为歼十今后是否可向隐身、超机动能力和超视距作战方向发展。以达到能与四代机对抗的目的。另外,目前的三代机基本上都是人一机操纵式作战模式,而欧洲的"台风"已经实现了人一机一体化作战模式,即在作战环境中,战斗机综合信息系统会根据本机的姿态和所处的作战环境向飞行员提供全自动作战应对方式,而飞行员的任务只是在战斗机综合信息系统的"参谋"下进行速择与决策,人机高度合一。这对未来空战中的系统作战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建议歼十今后的改进应该参考之。

  王辉:请您展望一下我国未来战斗机的发展。
  王老:我已经离开科研一线20余年了,所以我的见解不见得完全正确。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我的体会是首先航空工业部门要有自己独立的预研机构,不应该把预研机构设在不同单位的基层各自为战,甚至相互壁垒。你看美国的NASA(国家航空航天局),是美国航空航天工业最大和最有实力的预研机构,其预研成果积累丰富,在很多方面为用户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客户一旦确定要求,基本上都能从NASA找到接近其要求的产品和相关技术。这一点,我们要认真研究。
  通过三代机近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让我们基本上掌握了三代机的核心技术,这给我国四代机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的"太行"、"秦岭"、"泰山"、"昆仑"等一系列发动机研制成功,AL一31的必换核心部件全面实现了国产化,打破了我国发动机长期拖军机后腿的局面。其中"太行"发动机的技术性能指标全面超过了俄罗斯的AL一31发劝机,当然了,由于"太行"属于新产品,其可靠性仍需在实际使用中不断的提高和完善,要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使其成为我国三代军机的核心,彻底终结三代军机发动机长期受制于人的情况。  对于四代机的研制,我是这样看的,近年来国力的大幅提升,也带动了国家科技水平的大幅进步,电子科学技术也取得了质的飞跃。从目前看,在走向四代机的过程中,其"4S"特性中对我们构成压力最大的就是"超音速巡航"。我所讲的"超音速巡航",并不仅仅意味着四代机简单的实现超音速状态的避航,而是四代机必须具备的高速攻击和高速摆脱能力。高速攻击能赋予超视距导弹更大的初始速度,可相应增加其射程;高速摆脱可在作战环境不利的情况下让战机迅速脱离战场。而实现"超音速巡航"意味着就必须突破推重比10一级的大推力发动机。因此,四代机的成功与否,大推力高推重比的发动机是关键中的关键。

  王辉:近两年来,我国在军用发动机上取得厂很大突破,不知您注意到没有,一航的林左明总经理与空军装备部的魏钢部长都是发动机专业出身,两人都对国产发动机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迹象。我有个建议请您评价,就是在进行推重比10一级的发动机技术攻关的同时,可否将比较成熟的推重比8一级的发动机进行推力矢量技术的改造,这样一是可大幅提升第三代战斗机作战能力,二是一旦推重比10一级的发动机在研制中出现滞后现象,可将推重比8一级的带推力矢量技术的发动机先用于四代机的样机上让其飞起来。
  王老:你这个提议很好,我觉得可行。当然也可以采用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的循序渐进式发展。这样一来,一旦真的推重比10一级的大推力发动机出现滞后情况,仍可确保四代机按照既定时间完成首飞。当然了,如果新一代发动机发展顺利的话,也可将其反过来用于三代改型战斗机上进一步提升战机性能。

  王辉:谢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现代表《航空档案》的全体工作人员和广大读者祝您在新的一年中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王老:谢谢!也希望{航空档案》在新的一年中更上一层楼。井请代表我向关心国防、心系航空事业的读者们表示问候。王辉:在世界航空工业发展过程中,很少有作战飞机不因发动机而拖后腿的情况,请您谈淡,歼十的发展过程中,发动机对其进程的影响。
  王老:与以往的军机发展一样,最初歼十上马的时候,发动机的速择正确与否成为该机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当时能够速择的有仍在研制中的曾计划用于歼九的910涡扇发动机,以"米格"-23上的P-29发劝机为原型的涡喷-15发动机(后下马),也曾经考虑过国外的PW-1120或PW1228,同时还有国内正处于研制中的计划日后用于歼十的新型涡扇发动机。在权衡之后,暂时决定以涡喷一15作为过渡动力系统。89事件后,我国与西方的军事合作基本上全部终止。1990年,我国与苏联的关系得到改善,该国的苏-27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关注,两国不久就展开了中断近30年的军贸关系。在过去研制歼九的过程中,因发动机的制约我深感切肤之痛,因此一想到新机,我就会首先想到发动机。在遇到宋文骢同志时,我曾向其建议,采用国产发动机风险较高,搞不好又要重复
歼九的老路,歼十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有台够用和成熟可靠的发动机。
  后来,歼十在发展中考虑了我的建议,先用进口发动机先飞起来,等到国产更加先进的发动机成功之后,再换装新型的发动机。事实证明,这个路子是正确的,避免了风险。而且由于国产的新型涡扇发动机性能较AL-31先进,采用新型发功机的歼十的飞行性能要比早期的型号更好一些。
王辉:请您谈谈三代战斗机采用推力矢量发动机的意义?
  王老:一是能够大幅度提高三代机的机动性能,而且可以适当放宽对飞机气动布局设计上的要求;二是可以利用三代机的实际使用情况为推力矢量技术在四代机上的应用打下基础。

  王辉:您觉得歼十在哪些方面仍需改进?
  王老:任何一个新的事物的发展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歼十也不例外。邓小平同志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歼十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依托于空军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确定。由于要面对可能出现的四代机的威胁,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四代机的预研工作。我们知道,四代机的典型特征是"4s"特性(隐身、超音速巡航、超机动、超视距作战)。目前,要想在三代飞机上实现超音速巡航不太容易,但可以在隐身、超机动和超视距作战上有所作为。所以,我认为歼十今后是否可向隐身、超机动能力和超视距作战方向发展。以达到能与四代机对抗的目的。另外,目前的三代机基本上都是人一机操纵式作战模式,而欧洲的"台风"已经实现了人一机一体化作战模式,即在作战环境中,战斗机综合信息系统会根据本机的姿态和所处的作战环境向飞行员提供全自动作战应对方式,而飞行员的任务只是在战斗机综合信息系统的"参谋"下进行速择与决策,人机高度合一。这对未来空战中的系统作战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建议歼十今后的改进应该参考之。

  王辉:请您展望一下我国未来战斗机的发展。
  王老:我已经离开科研一线20余年了,所以我的见解不见得完全正确。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我的体会是首先航空工业部门要有自己独立的预研机构,不应该把预研机构设在不同单位的基层各自为战,甚至相互壁垒。你看美国的NASA(国家航空航天局),是美国航空航天工业最大和最有实力的预研机构,其预研成果积累丰富,在很多方面为用户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客户一旦确定要求,基本上都能从NASA找到接近其要求的产品和相关技术。这一点,我们要认真研究。
  通过三代机近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让我们基本上掌握了三代机的核心技术,这给我国四代机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的"太行"、"秦岭"、"泰山"、"昆仑"等一系列发动机研制成功,AL一31的必换核心部件全面实现了国产化,打破了我国发动机长期拖军机后腿的局面。其中"太行"发动机的技术性能指标全面超过了俄罗斯的AL一31发劝机,当然了,由于"太行"属于新产品,其可靠性仍需在实际使用中不断的提高和完善,要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使其成为我国三代军机的核心,彻底终结三代军机发动机长期受制于人的情况。  对于四代机的研制,我是这样看的,近年来国力的大幅提升,也带动了国家科技水平的大幅进步,电子科学技术也取得了质的飞跃。从目前看,在走向四代机的过程中,其"4S"特性中对我们构成压力最大的就是"超音速巡航"。我所讲的"超音速巡航",并不仅仅意味着四代机简单的实现超音速状态的避航,而是四代机必须具备的高速攻击和高速摆脱能力。高速攻击能赋予超视距导弹更大的初始速度,可相应增加其射程;高速摆脱可在作战环境不利的情况下让战机迅速脱离战场。而实现"超音速巡航"意味着就必须突破推重比10一级的大推力发动机。因此,四代机的成功与否,大推力高推重比的发动机是关键中的关键。

  王辉:近两年来,我国在军用发动机上取得厂很大突破,不知您注意到没有,一航的林左明总经理与空军装备部的魏钢部长都是发动机专业出身,两人都对国产发动机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迹象。我有个建议请您评价,就是在进行推重比10一级的发动机技术攻关的同时,可否将比较成熟的推重比8一级的发动机进行推力矢量技术的改造,这样一是可大幅提升第三代战斗机作战能力,二是一旦推重比10一级的发动机在研制中出现滞后现象,可将推重比8一级的带推力矢量技术的发动机先用于四代机的样机上让其飞起来。
  王老:你这个提议很好,我觉得可行。当然也可以采用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的循序渐进式发展。这样一来,一旦真的推重比10一级的大推力发动机出现滞后情况,仍可确保四代机按照既定时间完成首飞。当然了,如果新一代发动机发展顺利的话,也可将其反过来用于三代改型战斗机上进一步提升战机性能。

  王辉:谢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现代表《航空档案》的全体工作人员和广大读者祝您在新的一年中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王老:谢谢!也希望{航空档案》在新的一年中更上一层楼。井请代表我向关心国防、心系航空事业的读者们表示问候。
泰山成功了吗?
关键是在什么时候和AL_31比,就象我们现在也可以说我们现在生产的歼7强于米格21
AL31仍然处在当打之年!
看样子我们也对al31下了不少功夫,如果太行不行,恐怕就会 全面 仿制了
:D :D ;P
意料之中,看学霸的平时的科普,早就知道了:D :D ;P ;P
文中推重比8?是俄国标准还是美军标准?搞不清阿:Q
性能很重要,,寿命和维护方便同样重要啊。。。。
我们国家现在全面的美标化
这年头,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
;P ...修修补补又三年,能够动手修护说明才有了全面掌握核心技术。

3年后该可以放心的用自家的东西了
==记得早在去年,陈忠言就曾经讲过,歼十不换太行,飞不了大速度.

       就歼十公开之后的报道来看,早期试飞低空大表速不过才1300多KM/H,后期李中华飞出的却是破纪录的14XXKM/H,看来和发动机推力的增加有一定的关系.

       另外看总师的说法,歼十换太行应该是后期的事情,这和陈忠言之前说的相近;  而民工科技的报道,里面的试验先后顺序有可能是故意倒过来说的,不然与理不合.
AL一31的必换核心部件全面实现了国产化-

-----怀疑是指自行仿制了部分俄国鸡PP里面最短命的一些部件,避免每次出国修理都给人家开出天价痛斩不断.
我有个建议请您评价,就是在进行推重比10一级的发动机技术攻关的同时,可否将比较成熟的推重比8一级的发动机进行推力矢量技术的改造



--------------加推力矢量是迟早的事情,不过最有效率的改进还是增堆增寿提高可靠性;
              比如从13T左右增加到16T左右,飞机的性能可就明显提高一大截,航程也可以明显增加,单独增加矢量反而未必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增寿也很关键,寿命越长,训练量就可以同步增大,单位训练成本可以明显降低,效益明显.
性能是多方面的,太行在某些方面(如最大推力和油耗)确实优于AL31FN,但是可靠性,稳定性,低速启动等方面,还有较大的距离。但是,反对那种因噎废食,稍有不满就自暴自弃的荒唐思想,太行只有得到空军等使用部门必要的认可,才可以真正获得发展和提高!
ws10估计除了可靠性应能全超31
应该恭喜了, 我相信国货一定会强!
没想到阿没想到。当初J-10还考虑过涡喷。
兵工科技上试飞员说AL31 比太行性能好,尤其是加速性.
原帖由 中华飞刀 于 2007-2-18 22:34 发表
兵工科技上试飞员说AL31 比太行性能好,尤其是加速性.




    ==太行推力比31大,加速性相差不会大,也不是大问题,改进起来也容易;   推力小加速能力再怎么改也有限,推力大还怕啥?设计经验不足而已,小事!
原帖由 davyleopard 于 2007-2-18 17:22 发表
==记得早在去年,陈忠言就曾经讲过,歼十不换太行,飞不了大速度.

       就歼十公开之后的报道来看,早期试飞低空大表速不过才1300多KM/H,后期李中华飞出的却是破纪录的14XXKM/H,看来和发动机推力的增加有一定的 ...
炮楼里的说法就不要摆上来了,李中华飞的就是用的31.
原帖由 ertert 于 2007-2-18 21:31 发表
没想到阿没想到。当初J-10还考虑过涡喷。

凤凰卫视军情观察室说:
太行的启动时间太长,空中停车后很危险,紧急情况下飞机出动不及AL-31
原帖由 davyleopard 于 2007-2-18 22:38 发表




    ==太行推力比31大,加速性相差不会大,也不是大问题,改进起来也容易;   推力小加速能力再怎么改也有限,推力大还怕啥?设计经验不足而已,小事!


工业基础落后 不是小事情~~~~~~~
原帖由 f22 于 2007-2-18 22:43 发表
李中华飞的就是用的31.


   ==你们的个人恩怨就用不着时刻不忘,不停地提吧?  做人也得有点气度.

        李中华应该是后期试飞的试飞员吧?  前期的试飞,看另外的试飞员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才13XXKM/H,李中华的纪录要比这个快了100KM/H左右,如果不是发动机推力增大,两个水平差不多的顶尖试飞员,还能飞出这样的差距?
原帖由 【★】 于 2007-2-18 22:58 发表


工业基础落后 不是小事情~~~~~~~



    ==基础差,搞出来的东西不如人家成熟和稳定是正常的现象;  不过,已经搞出东西的项目,就应该积极鼓励它改进和完善,不改进就会永远落后,能积极改进那就会有追上和超过人家的一天.
原帖由 davyleopard 于 2007-2-18 23:00 发表


   ==你们的个人恩怨就用不着时刻不忘,不停地提吧?  做人也得有点气度.

        李中华应该是后期试飞的试飞员吧?  前期的试飞,看另外的试飞员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才13XXKM/H,李中华的纪录要比这个快了100 ...
顶尖的,也各有长处,那飞大侧风的和最低速的,难道不是飞行员长处不同嘛?
低空大表速,做为最危险的试非科目之一,渐进式的提高速度是必然的,另外,按大师说的,10A上J10是啥时?一上就敢飞这科目?是大师吃了豹子胆还是试飞院吃了豹子胆?
我和他没什么个人恩怨,我受不了大师张嘴就来.
对,我正疑惑呢,怎么和J9总师说的有出入,J9总师说先用AL-31.不然J10有可能重蹈J9的覆辙,J10还采纳了他的建议.;P
不换太行,飞不了大速度.
看起来多么合乎逻辑!大师这读材料的,怎么忘了飞机的大速度在发动机推力达到某个水平后,限制速度的就不是推力,而是气动和结构了?
F16I的发动机比F16A的推力大多了,可它一样飞不了大速度,按经济学的说法,叫边际效益递减.
按公开的低空大表速试飞的情况,李中华已飞出了结构的极限,而相同情况并未在上一个速度极限下出现,这根本不是发动机的问题.
原帖由 davyleopard 于 2007-2-18 23:00 发表


   ==你们的个人恩怨就用不着时刻不忘,不停地提吧?  做人也得有点气度.

        李中华应该是后期试飞的试飞员吧?  前期的试飞,看另外的试飞员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才13XXKM/H,李中华的纪录要比这个快了100 ...

这位老兄,确实是你想多了,1453KM/H与换发没关系.至于说到为什么李中华可以而别人不行.这里面更多的应该是勇气、智慧、经验加能力的原因。记住啊老兄,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人的因素哦
原帖由 PRINCEBUSTER 于 2007-2-18 23:22 发表
对,我正疑惑呢,怎么和J9总师说的有出入,J9总师说先用AL-31.不然J10有可能重蹈J9的覆辙,J10还采纳了他的建议.;P
不采纳不行,WS10当时进度根本不能上机,当然用AL31了,有的人到这儿就把眼睛闭上了,胡扯什么"J10全国产"了,好像那上有一台进口发动机就是辱没了祖宗,是"买办"了.
最新批次的棍子换太行了吗?
AL31推重比才多少啊:Q
原帖由 untlia 于 2007-2-18 23:42 发表
AL31推重比才多少啊:Q

好像按美标是7.1。但是寿命在1000小时左右。
EJ-200之类按6000小时是推比9,3000小时是推比10。
如果AL-31Fn按照6000小时寿命用的话,推比估计还剩6。
F119的推比是多少啊?好象性能比YF119好的多(推力大)?
原帖由 untlia 于 2007-2-18 23:52 发表
F119的推比是多少啊?好象性能比YF119好的多(推力大)?

6000小时,推比11.7,外加上一个矢量喷口。
牛的一塌糊涂啊.............
原帖由 ertert 于 2007-2-18 23:56 发表

6000小时,推比11.7,外加上一个矢量喷口。


俺地神啊~~~~~~~~~~~~~
原帖由 Mr.CD 于 2007-2-19 00:01 发表


俺地神啊~~~~~~~~~~~~~

没啥好惊讶的阿,中国人是等飞机设计所设计出了飞机,才是去找发动机的研制单位,才开始研究发动机的关键部件。
能跟人家比吗?人家设计飞机之前,发动机的预研技术都已经突破了,研制发动机就是用成熟技术使用而已。
对了,有谁知道F119和F135的军推和加力推力是多少啊?
我看过至少3个版本的..............
涡扇做到F119这个地步,如果材料没有大的突破,如设想的全陶瓷,推重比12就是涡扇的极致了。: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