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革命从“逼上梁山”开始:毛泽东称赞齐燕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16:41
京剧革命从“逼上梁山”开始:毛泽东称赞齐燕铭
2007年01月17日 10:01文摘报
毛泽东写信称赞齐燕铭
1943年,齐燕铭在延安参加了京剧《逼上梁山》的编导。这出戏的初稿是由中央党校研究员杨绍萱根据林冲的故事编写的,当时齐燕铭是中央党校教务处的文教科长,他还组织有票友性质的“大众文艺研究社”。《逼上梁山》经过众人加工修改,后来在演出中,齐 燕铭还“客串”过其中的角色。1944年1月9日,毛泽东在观看了这出戏之后,当夜就写信给杨绍萱和齐燕铭:绍萱、燕铭同志:
看了你们的戏,你们做了很好的工作,我向你们致谢,并请代向演员同志们致谢!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所以值得庆贺。郭沫若在历史话剧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你们则在旧剧方面做了此种工作,你们这个开端将是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我想到这一点就十分高兴,希望你们多编多演,蔚成风气,推向全国去!
然而,1967年5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这封信时,竟删去了收信人的名字以及其中称赞郭沫若的一句话,同时注释说这封信是写给延安平剧院的。到了1982年5月23日重新发表时,才恢复了原件的内容,并将其收入《毛泽东书信选集》。
众所周知,江青是以“京剧革命”发迹的,追溯“京剧革命”的源头,就不得不提到当年毛泽东的这封信。“文革”期间发表时,之所以要删去杨绍萱和齐燕铭的名字,是刻意为江青的出山做铺垫。在“文革”期间,许多歌颂江青的小册子,都把这封信作为毛泽东对江青的表扬,并且还异口同声地说:所谓“京剧革命”,是由江青开创的。
“京剧革命”从《逼上梁山》开始
所谓“京剧革命”,分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关于内容,齐燕铭回忆说:《逼上梁山》把林冲和高俅之间的矛盾赋予了政治内容,即写林冲主张抗敌御侮,高俅主张妥协投降,将之作为两种政治矛盾的反映,而把高俅谋占林冲妻子的内容推到了第二位,这就与《水浒传》以及过去同一题材的戏曲和电影,仅限于描写林冲个人苦难遭遇截然不同。剧本旨在描写主人公林冲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思想转变的过程,也即特定历史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的形象塑造。
至于表现形式,除了保留原剧若干特点之外,又吸收了秦腔《打渔杀家》的表现特点,如情绪高亢的齐声合唱等。对人物形象也力求突破旧剧行当的限制,按照剧中人物思想情感和性格的要求,运用京剧艺术形式重新塑造;唱、白,着重于人物内心的表现,不拘于程式,如林冲,就采用了武生的功架和念白,同时兼用了须生和武生的唱法,来表现林冲的性格以及随着思想觉悟的提高,其态度的转变。此外,在脸谱、化装、舞台设计和装置等方面,都有一些创新。
齐燕铭总结说:这出戏是用阶级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用京剧形式写新历史剧的试验,同时又是对京剧形式的一次初步的改革。
齐燕铭因《逼上梁山》受尽迫害
然而,这一切,当后来江青等在篡改历史、自我标榜时都不提了。甚至,文革中齐燕铭竟因当年的《逼上梁山》受尽了迫害。
据齐燕铭的孩子齐翔安回忆:齐燕铭早年就读于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系章太炎弟子吴承仕的再传弟子,虽然饱读国学,却实在只是一个“书生”。他不谙党内的斗争,“这方面他很不敏感,很缺乏政治斗争经验”。比如文化部讨论工作时,身为文化部副部长、党组书记的他,为起一个自我批评的示范作用,竟“对自己在延安导演的《逼上梁山》提出三点不足,不想因此剧已经毛主席批示,这样妄自作自我批评变为公然对抗毛主席批示”了。
不久“文革”爆发,1967年12月,《人民日报》刊登了批判齐燕铭的文章——《齐燕铭是封建主义文艺狂热的吹鼓手》、《揭穿齐燕铭的“三者并举”剧目方针的反动实质》等。随后,齐燕铭被监禁在北京卫戍区竟长达7年。后来,在周恩来的过问下,1974年9月,他才得到“解放”,但留了尾巴。直到1979年,有关方面才彻底为他平反,然而,齐燕铭已于1978年10月去世。(《党史博览》2006年第12期)
京剧革命从“逼上梁山”开始:毛泽东称赞齐燕铭
2007年01月17日 10:01文摘报
毛泽东写信称赞齐燕铭
1943年,齐燕铭在延安参加了京剧《逼上梁山》的编导。这出戏的初稿是由中央党校研究员杨绍萱根据林冲的故事编写的,当时齐燕铭是中央党校教务处的文教科长,他还组织有票友性质的“大众文艺研究社”。《逼上梁山》经过众人加工修改,后来在演出中,齐 燕铭还“客串”过其中的角色。1944年1月9日,毛泽东在观看了这出戏之后,当夜就写信给杨绍萱和齐燕铭:绍萱、燕铭同志:
看了你们的戏,你们做了很好的工作,我向你们致谢,并请代向演员同志们致谢!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所以值得庆贺。郭沫若在历史话剧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你们则在旧剧方面做了此种工作,你们这个开端将是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我想到这一点就十分高兴,希望你们多编多演,蔚成风气,推向全国去!
然而,1967年5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这封信时,竟删去了收信人的名字以及其中称赞郭沫若的一句话,同时注释说这封信是写给延安平剧院的。到了1982年5月23日重新发表时,才恢复了原件的内容,并将其收入《毛泽东书信选集》。
众所周知,江青是以“京剧革命”发迹的,追溯“京剧革命”的源头,就不得不提到当年毛泽东的这封信。“文革”期间发表时,之所以要删去杨绍萱和齐燕铭的名字,是刻意为江青的出山做铺垫。在“文革”期间,许多歌颂江青的小册子,都把这封信作为毛泽东对江青的表扬,并且还异口同声地说:所谓“京剧革命”,是由江青开创的。
“京剧革命”从《逼上梁山》开始
所谓“京剧革命”,分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关于内容,齐燕铭回忆说:《逼上梁山》把林冲和高俅之间的矛盾赋予了政治内容,即写林冲主张抗敌御侮,高俅主张妥协投降,将之作为两种政治矛盾的反映,而把高俅谋占林冲妻子的内容推到了第二位,这就与《水浒传》以及过去同一题材的戏曲和电影,仅限于描写林冲个人苦难遭遇截然不同。剧本旨在描写主人公林冲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思想转变的过程,也即特定历史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的形象塑造。
至于表现形式,除了保留原剧若干特点之外,又吸收了秦腔《打渔杀家》的表现特点,如情绪高亢的齐声合唱等。对人物形象也力求突破旧剧行当的限制,按照剧中人物思想情感和性格的要求,运用京剧艺术形式重新塑造;唱、白,着重于人物内心的表现,不拘于程式,如林冲,就采用了武生的功架和念白,同时兼用了须生和武生的唱法,来表现林冲的性格以及随着思想觉悟的提高,其态度的转变。此外,在脸谱、化装、舞台设计和装置等方面,都有一些创新。
齐燕铭总结说:这出戏是用阶级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用京剧形式写新历史剧的试验,同时又是对京剧形式的一次初步的改革。
齐燕铭因《逼上梁山》受尽迫害
然而,这一切,当后来江青等在篡改历史、自我标榜时都不提了。甚至,文革中齐燕铭竟因当年的《逼上梁山》受尽了迫害。
据齐燕铭的孩子齐翔安回忆:齐燕铭早年就读于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系章太炎弟子吴承仕的再传弟子,虽然饱读国学,却实在只是一个“书生”。他不谙党内的斗争,“这方面他很不敏感,很缺乏政治斗争经验”。比如文化部讨论工作时,身为文化部副部长、党组书记的他,为起一个自我批评的示范作用,竟“对自己在延安导演的《逼上梁山》提出三点不足,不想因此剧已经毛主席批示,这样妄自作自我批评变为公然对抗毛主席批示”了。
不久“文革”爆发,1967年12月,《人民日报》刊登了批判齐燕铭的文章——《齐燕铭是封建主义文艺狂热的吹鼓手》、《揭穿齐燕铭的“三者并举”剧目方针的反动实质》等。随后,齐燕铭被监禁在北京卫戍区竟长达7年。后来,在周恩来的过问下,1974年9月,他才得到“解放”,但留了尾巴。直到1979年,有关方面才彻底为他平反,然而,齐燕铭已于1978年10月去世。(《党史博览》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