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明皇时代(12月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0:10:59
]]
二、时代的变奏曲
  
  音乐,是李隆基的毕生所爱。在他幼年时,就能登台表演了《长命女》。而时代也象音乐一样变幻莫测。武则天结束了恐怖的酷吏政治, 开始和儿孙们改善关系。李隆基在圣历二年(699 )十四岁时,才与诸兄弟再次‘出阁’,恢复了自由。这时武则天经大臣狄仁杰等人的规谏,放弃立武承嗣为太子之念,李显被接回洛阳,仍被立为太子,李隆基的父亲李旦被封为相王。又过了两年,李隆基跟祖母来到长安。李隆基在长安的年间(701-704),先在亲卫府任右卫郎将,后任尚辇奉御,负责掌管皇帝的内外闲厩马匹。
  
  705年正月,武则天身患重病,推翻武周,恢复李唐的时机成熟了。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杀掉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兄弟,武则天被迫将皇位让给李显,即唐中宗。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武则天幸存在世的三个儿女,李显、李旦和太平公主,全都站到了他们母亲的反对者一边。政变成功后,中宗加号李旦为安国相王、太平公主为镇国太平公主。同年十一月,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病逝。
  
  中宗即位后,对妻子韦氏言听计从,韦氏重用武三思,朝政被新兴的韦武集团把持。皇太子李重俊(非韦氏所出)对此十分痛恨,707年,太子发动政变,杀掉了武三思,但政变随后还是被镇压了下去,太子在逃跑途中被杀。
  
  中宗经此一吓,对宗室诸王怀有戒心。将他们纷纷外放出去,李隆基被任命为潞州别驾。在潞州,李隆基和他崇拜的偶像汉武帝刘彻一样,碰上了一位美丽的歌女,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段爱情(李隆基之前已奉父母之命娶王氏为正妃)。
   三、阴谋与爱情
  
  李隆基走马上任,大力结交地方豪杰。收罗心腹,他在长安时已经有了个高丽随从,叫做王毛仲,办事干练。后来他又收留了一个逃亡奴仆李谊德。这两人后来都为他出过大力。
  
  这时,有个乐工赵元礼带着他俊秀美丽的女儿从山东来到潞州。这个女孩子非常擅长歌舞,李隆基与她偶逢之后对她大为迷恋。这个女孩被后世的历史学家称为赵丽妃,她为李隆基生了个儿子李嗣谦。
  
  刘氏以平民身份建立汉朝,对出身不那么看重,皇后妃子很多来自寻常百姓家,而李氏以贵族身份建立唐朝,对婚姻的门第是否般配非常看重。不过李隆基和赵氏因为共同喜爱歌舞而相爱,自然也就不会因为赵氏出身低微而嫌弃,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赵氏的父亲和哥哥也得到李隆基的照顾,开元年间都成为显要官员。
  
  三年后,李隆基接到了返回长安的通知,他回到长安后,结交北门禁军万骑的军官们。什么是“万骑”呢?这是唐太宗建立起的一支精锐的部队。当时叫做百骑,后来编制扩大叫做了“万骑”。当然并不是真有一万名骑兵。
  同时,李隆基还大力结交五湖四海的有识之士,长安的人们很快都知道。相王有一位调傥任侠,轻财纵酒的公子李三郎。
四、初露锋芒
  
  708年,韦后在饼里下毒,毒死了中宗,并密不发丧。在一切都准备就绪后,她才宣布皇帝去世,由她临朝摄政。立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李重茂为帝,韦氏集团掌握了朝政和大部分禁军,李唐王朝面临又一次改朝换代的威胁。
  
  在此情况下,李隆基勇敢地站了出来。他派人与姑母太平公主联系,太平公主对他的想法表示赞同,并派自己的儿子薛崇简来协助他。计谋已定,有人对李隆基说,这件事应该禀报他的父亲相王李旦。李隆基慨然说:“我拯社稷之危,赴君父之急,事成福归于宗社,不成身死于忠孝,安可先请,忧怖大王乎?”
  经各方协商和周密策划。六月二十日,李隆基改穿平民衣服离开“五王宅”,与同谋众人汇合,共举大事,二鼓时分,李隆基勒兵于玄武门外,令葛福顺等人攻打玄德门与白兽门。预先约定:斩关而入,一旦汇合于凌烟阁前,就发出信号,大声鼓噪。三鼓时分,李隆基听到喊声,即率军直入玄武门,宫廷卫士很快就溃不成军。
  
  在一片混乱中,韦后奔入太极殿飞骑营,却被军士所杀。其女安乐公主正在化妆,听到政变消息,逃至右延明门时被追上来的士兵杀死。其婿武延秀逃到肃章门时被杀死。
  六月二十一日,在政变成功后,大搜韦氏一党,杀死韦温,杜楚客等人。
  
 五、兄友弟恭
  
  夺取权力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商议,拥戴自己父亲李旦复位。幼帝李重茂在宝座上不肯起来。太平公主走上前说:“天下人心已经归向相王,这个地方不是你坐的!”说完,她把幼帝拉下了宝座。相王李旦又一次登上了帝位,后世称他为唐睿宗。
  
  唐睿宗上台以后,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就在于立谁为太子。宋王李成器为睿宗长子,按理应当立他,但立了大功的平王李隆基怎么办?睿宗犹豫不决。令人惊讶的是,李成器决心不做太子,他说:“国家安定时就立长子,国家危难时就立有功的。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叫天下人失望。我死也不敢位在平王的上面。”诸王和公卿们也多数认为应该立李隆基为太子。宰相刘幽求说:“我听说除天下祸的人,应当享天下福。平王拯救社稷和陛下的危难,论功最大,论德最高,毫无疑问应该立为太子。睿宗遂决意立李隆基为太子,李隆基上表推辞,睿宗不准许。
  
  反观唐初之时,立有大功的秦王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才获得了皇位继承权。而平王李隆基得到皇位继承权,是通过兄弟相让的途径而实现的。
六、姑侄之争
  
  李隆基当了太子后,处理政事常常受到姑母太平公主的干扰。史载:太平公主“沉敏多谋略”,个性气质酷似其母武则天。消灭韦氏集团后,睿宗对这个妹妹越发尊重信任,经常与她商量军国大事。每逢宰相奏事,睿宗便先问:“和太平公主商量过吗?”,再问:“与三郎商量过吗?”,然后才表达自己的意见。睿宗加太平公主实封万户,在睿宗后期,七个宰相倒有五个出自太平公主的门下。
  但李隆基也有两位强有力的支持者,就是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中书令姚元之(姚崇)和检校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宋璟。因为这些正直大臣看到了二十六岁的李隆基在六月政变时的杰出表现,相信他是“真宗庙社稷之主”。
  太平公主专权,忌太子明察,恐怕不利于己。于是阴谋废黜太子。找一个好操纵的人上台。她首先发动了舆论战。公元710年十月,睿宗准备废黜太子流言已经四处传播,睿宗不得不亲自“制戒谕中外,以息浮议。”
  姚崇、宋璟立刻展开了反击,景云二年正月,他们密言于睿宗:为了防止太平公主在诸位皇子之间挑拨离间,要将太平公主安置在东郡。睿宗很不高兴,说:“我已经没有兄弟了,只有一个妹妹,那能把她远放到东郡去?”但在姚、宋二相和张说的一致劝说下,还是在二月初一下诏,将太平公主安置在了蒲州。并下令让太子获得监国大权
  太平公主听说后大怒,亲自出马去责问太子。李隆基对这位姑母的权势还是了解的,只好采取以退为进的手段,请睿宗以离间骨肉的罪名,加罪于姚、宋二人。二月初九、睿宗将姚崇贬为申州刺史、宋璟贬为楚州刺史,但太平公主仍然被安置去了蒲州,离开了京师长安。
  实际上,睿宗在两大势力间搞了一个平衡。
 七、吾皇万岁
  
  面对宫廷里面,太子集团和太平公主集团日益尖锐化的权力斗争。以“宽厚恭谨、安恬好让”为性格特征的唐睿宗,终于萌发了不愿意继续当皇帝的念头。二月二日,他已经下令让太子监国,等到了四月份,他干脆召集三品以上的大臣们开会,说:“朕素怀淡泊,不以宸极为贵。”表示想要把皇位传给太子,自己提前退休去享清福。群臣面面相觑,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
  消息一经传出,不论太子集团还是太平公主集团都惊讶不已。谁都料不到,世间居然有人将这万民之主、生杀大权集于一身的天子之位,看的这样轻。尤其是唐睿宗即位才仅仅十个月。太子恐怕是父亲疑心自己,想出来的试探计策,连忙上书推辞,连监国的位置也要辞掉。而太平公主集团的大臣们也急忙劝说唐睿宗,不要急于把皇位传给太子。两个私下里斗的你死我活的政治集团,这个问题上倒是取得了高度一致。
  
  ‘五月、太子请让位于宋王成器,不许。请召太平公主还京师,许之。’
  
  太平公主回到长安城后,吸取往日教训,加紧拉拢大臣,准备东山再起,把以窦怀贞为首的一批公主的私党推上了高位。
  
  712年秋天,天空出现慧星。古人对天象非常敬畏,太子和太平公主两大集团不约而同地想到,这是一个借题发挥的好机会。太平公主指使人在唐睿宗面前说;慧(星)所以除旧布新,又帝座及心前星皆有变,皇太子当为天子。太平公主希望利用这次天文现象,挑拨哥哥唐睿宗和太子的父子关系,以激怒睿宗废除太子。
  按理说这个构思相当不错,但太平公主完全估计错了自己这位皇帝哥哥的性格。睿宗听了这番话,竟表示:“既然天象要我把皇帝的宝座传给太子,那我就这么做吧!”
  太子李隆基听说后,即惊且惧,因为古往今来主动让出皇帝宝座的实在少之又少,他连忙入宫见父,磕头请辞。睿宗一再说明让位于他是真心的,太子都不敢接受。直到睿宗急了,放出狠话:“你要当孝子,难道方便在我的棺木前面即位吗?”太子才‘流涕应之’。
  
  七月壬辰,睿宗下诏传位。年青的李隆基成为了中华帝国的主宰,唐朝的第六位皇帝,后人称其为唐明皇。
八、骨肉相残
  
  李隆基当了皇帝,但他还不是名副其实的皇帝。睿宗听了太平公主的话,没有交出全部权力。睿宗当了太上皇,自称“朕”,下达的诏书叫做“诰”,五天一次在太极殿处理国家事务。明皇自称为“予”,下达的诏书叫做“制”或者“敕”,每天在武德殿处理国家事务。凡是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和军国大事,必须奏明太上皇,经太上皇批准后才能实行,其他事务由明皇决定。玄宗立太子妃王氏为皇后。王皇后是同州下邽人,在李隆基当临淄王时嫁给了他。李隆基消灭韦氏集团时,曾经和她商量过。可见她是位聪明的女子。
  
  但是,始终压在唐明皇心头上的阴影,还是太平公主集团的政治势力。双方都在加紧培植势力,心照不宣地等待着最后摊牌的那一天。公元713年6月,双方斗争到达了白热化阶段。太平公主集团密谋发动宫廷政变废掉唐明皇。同时,太平公主嘱咐宫女元氏在李隆基常吃的赤箭粉中下毒,准备来个双管齐下!
  
  但李隆基从来没有放松警惕,他的手下王琚对他说:“祸机已迫,不可不速发。”在东都的张说派人送来佩刀一柄,意欲借刀示意,劝说明皇当机立断,快刀斩乱麻。崔日用等人也纷纷劝明皇采取行动。
  
  七月初,左散骑常侍魏知古密奏唐明皇,太平公主集团准备在七月四日发动政变。由常元楷和李慈统领羽林兵,直入武德殿,逼迫明皇退位。由窦怀贞等人作为援应。李隆基立刻决定先发制人,七月三日,李隆基命令王毛仲率兵三百人,自武德殿入虔化门埋伏着,接着召常元楷李慈两人入见。两人没有发觉异常,大模大样地来了,王毛仲一声令下,将两人斩首。接着李隆基立刻命令除掉太平公主集团的所有依附大臣。窦怀贞见势不妙,投入沟中,自缢而死。太上皇李旦听说出了事,登上承天门楼询问情况。此时此刻,早有郭元振前来“护驾”,说窦怀贞等人联合太平公主谋反,所以奉皇帝制敕捕捉,别无他事。太上皇到了此刻,也没有其他办法,只好叹息还宫。次日下诰,自今以后军国大事,全凭李隆基处分,李旦自己以后居住在百福殿,颐养天年。唐明皇得了此诰,命令王毛仲高力士等人去捉太平公主。太平公主逃到南山寺中,三天后被捉了回来,赐死于家。她的儿子薛崇简平时反对她的所作所为,经常被她鞭打,这次被免去死罪。
就这样,在刀光剑影后,唐王朝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天上一座星,谓之玄星,又谓之金星,又谓之参星,又谓之长庚星,又谓之太白星,又谓之启明星。世人不识,叫做晓星。初上时,东方未明;夭色将晓,那座星渐渐的暗将来。先明后暗,这个谓之玄。’
  
  
  庙号“玄宗”,这个对于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来说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且说二十八岁的李隆基掌握了天下大权,雄心万丈,想要模仿自己以前歌颂过的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魏文帝曹丕、祖先唐高祖和唐太宗,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他知道,光凭自己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管理不好这个伟大的国家的,他必须找能干的助手。
  
  找那位贤臣当助手呢?李隆基首先想到了姚崇。
  
  姚崇,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忠实的王权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李唐王朝维护者。唐明皇将姚崇从同州召了回来,想任命他当宰相。张说嫉妒姚崇,怕他夺了自己的相位,想排挤他,被明皇识破,没有成功。李隆基和姚崇一起在渭水边打猎,谈论骑马射箭的事,气氛非常融洽。明皇见机,便当众宣布任命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可是姚崇没有象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那样,跪下来猛磕响头,大呼皇上圣明,微臣愧不敢当之类的话。连句谢谢也没跟李隆基说。
  
  唐明皇很奇怪。过了一会,姚崇对明皇说:“陛下想任命我当宰相,要答应我十个条件。”
  
  这可真是天下奇闻,提拔他当大官,他反而要提条件!年轻而英气勃勃的皇帝疑惑地注视着年老而饱经风霜的大臣。姚崇却坦然无畏,看着自己君主明亮的黑色眼睛。
姚崇问:朝廷要实行仁政,可以吗?
  
  明皇马上回答:这点我对你寄予很大的期望。
  
  姚崇问:今后一段时期不求边功,可以吗?
  
  明皇:可以。
  
  姚崇:中官(太监)不要干预朝政,可以吗?
  
  明皇:这是我早就想办的。
  
  姚崇:今后皇亲国戚不得担任中央重要官职,一切冗官统统罢免,可以吗?
  
  明皇:这是我平日的心愿。
  
  姚崇:近幸大臣不能因为受皇帝宠信就免于法律的处罚,可以吗?
  
  明皇咬牙道:我早就恨这些人了。
  
  姚崇:下面的送礼皇帝一律不收,可以吗?
  
  明皇干脆地说:愿意实行。
  
  姚崇:以后那些佛寺道观宫殿统统不再建造,可以吗?
  
  明皇:我看到这些寺观心里就不安,今后还敢再造吗。
  
  姚崇:陛下用礼法对待大臣,可以吗?
  
  明皇:那当然。
  
  姚崇:今后所有臣子都可以触龙鳞,犯忌讳,直言谏诤,可以吗?
  
  明皇:我不但能够容许,而且能够采纳。
  
  姚崇:后妃外戚永远不得干预朝政,可以吗?
  
  明皇过了好一会说:当然!
  
  姚崇立刻跪下磕头说:这是陛下实行仁政的开始。
  
  就这样,姚崇当上了宰相兼兵部尚书,一个美好的新时代,从此开始了。
  
  明皇对姚崇十分信任,放手使用。有一次姚崇向明皇请示,要任命一些小官,明皇眼睛看着天花板,一句话也不说。姚崇害怕,以为自己犯了错。高力士劝明皇说:宰相请示事情,陛下为什么不表态?明皇说:我既然任命姚崇当宰相,大事他应该当天上奏,我们一起讨论决定。任命一批低级官员这样的小事,宰相自己决定就可以了,不必向我请示。高力士向姚崇传达了明皇的意思。可见,明皇很明白抓大放小,发挥手下能动性的道理。
  
  为了让姚崇能更好的工作,明皇给他配备卢怀慎当助手。卢怀慎一生清廉,当了三年宰相后去世。他得病的时候宋璟和卢从愿去探望他,见他家只有一领破旧的竹席,门上连帘子都没有,只能用素菜招待客人。卢怀慎后家里没钱,办不了丧事。明皇听说后赐给他家布帛粮食,自己亲自为他书写了碑文。
唐明皇为了推行新政,首先从削减皇亲国戚,王公贵族的势力入手,大力打击豪强。
  
  唐朝建国初年,亲王食实封八百到一千户,公主三百户,长公主六百户。但此时唐朝立国近百年,贵族们的封户大大增加。拿太平公主为例子来说,武则天时,太平公主食封三千户;中宗时,太平公主食封五千户;睿宗时,太平公主食封一万户!玄宗即位初期,他的五位亲戚王爷封户分别是。
  
  宋王李成器,五千五百户;岐王李范,五千户;薛王李业,五千户;申王李成义,四千户;颁王李守礼,一千八百户。
  
  这五个人在李氏皇族中的声望特别高,被称为“五王”。
  
  唐明皇首先命令王公们的封户交纳上来的赋税改交给政府,再由政府发给王公们。接着,他将亲王封户限制在二千户,公主封户限制在五百户。
  
  为了使改革能够顺利推行,唐明皇首先拉拢“五王”。李隆基一面削减他们的封户,一面向他们展示出浓厚的手足之情,用情谊感化他们。李隆基经常和五王一起喝酒吃饭,游玩赏乐,还把自己服用的补药送给他们。历史上说:“天子友悌,近世无比。”
  
  唐朝历史上有过追封“太子”的先例。但李隆基几乎在每个兄弟病逝后,都要追封他为“太子”。公元724年申王去世后李隆基追封他为‘惠庄太子’,726年岐王去世被追封为‘惠文太子’,734年薛王去世被追封为‘惠宣太子’,等到741年明皇的大哥宋王李成器(后改名为李宪,封宁王)去世时,李隆基痛哭失声,竟追封宁王宪为‘让皇帝’。
  
  同时,李隆基知道,自武则天后期以来唐朝宫廷政变不断的情况必须改变。从那里下手呢,他的眼光放到北门禁军上。
继续阿!!!
继续阿!!!
看这个文章总和《大明宫词》想到一起;funk
大唐啊~偶国头一次击败倭国滴朝代~;P :victory:
 唐朝是一个宫廷政变多发的朝代,仅仅从高祖到玄宗朝之前的93年中,唐朝就发生了四次玄武门之变(玄武门是当时的皇宫城墙的北面正门)。分别是:
  
  第一次政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
  
  第二次政变发生在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张柬之、崔玄暐杀了武则天宠任的麟台监张易之、春官侍郎张宗昌,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太子李显重即帝位,复唐国号。
  
  第三次是上文提到过的,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的政变。
  
  第四次也是上文中说过的,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李隆基斩杀韦后和安乐公主。
  
  为什么玄武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呢?因为唐代皇宫城墙各门都由宫廷卫军把守,而玄武门外就设有两廊,宫廷卫军司令部驻在这里,称为“北衙”,有着坚固的工事和雄厚的兵力。据此,政变发生时首先控制玄武门的意义就不言自明了:因为控制了玄武门便可以控制内廷,而控制了内廷也就可以控制皇帝,从而控制中央政府,乃至整个国家。
  
  为了防止再发生类似的政变,李隆基建设了北门四军(左右羽林军和左右万骑营),因为待遇好,从军后又不必承担徭役,长安良家子纷纷报名参军,每军至数千人。王毛仲事件后,李隆基又将北门四军改编成左右羽林军和左右龙武军。命令陈玄礼统率龙武军。李隆基对陈玄礼宠信始终如一。晚年时的唐明皇喜欢闹老小孩脾气,一次打算出华清宫夜游,众人不敢劝,最后被陈玄礼阻止。
  
  同时,唐明皇把仪卫飞龙禁军交给高力士掌管。李隆基这样的安排,使其在位期间的宫廷安全稳如泰山。
唐明皇管好了自己的门,开始整顿身边人的生活作风了。
  
  被称为中国‘最后的贵族’的关陇士族,以其文武双全的才能和俭朴刻苦的作风,为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的开国大业,立下了赫赫功劳。但伴随着唐朝建立以来近百年的和平,关陇士族和整个唐王朝统治阶级都变得习惯于奢侈享乐了。例如中宗的爱女安乐公主有条裙子,上面用粟粒大小的珠宝镶嵌成花卉鸟兽的形状,‘正视旁视,日中影中,各为一色’,据说价值一亿钱。中宗时期的大臣宗楚客家被抄没时,去观看的太平公主也被他家宅第的富丽堂皇惊呆了,感叹说:“见到他居住的地方,我们这些人都白活了!”
  
  正因为如此,唐明皇于公元714年七月发布命令,要求天下贵族和官员学习唐太宗时期的简朴作风,共同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为了证明自己的决心,李隆基来了一招狠的,他把宫廷里的一些珠宝玉器、锦绣绸缎堆在大殿前,一把火烧了。后来宋朝的史学大家司马光赞叹说:“明皇之始欲为治,能自刻厉节俭如此。”
  
  不过老实说,历史上被儒学大家们批评的一些奢侈浪费之举并不全是地主官僚醉生梦死的表现,例如公元713年的元宵节。长安处处放灯,在安福门外有座“灯轮”,高达二十丈,用金玉锦绮装饰,燃灯五万盏,簇之如花树。这是封建盛世的表现。
  
  不过唐明皇和汉武帝一样,都是“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过了一段时间,李隆基命令宦官去江南捕捉珍奇飞鸟供宫廷玩赏,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表劝谏。青年李隆基还是很能听劝的,下令将鸟全部放回大自然,并奖赏给倪若水四十段帛。
不久,山东河南一带发生了特大的蝗灾。蝗虫所到,庄稼都被啃得精光。唐朝时人们相信“天人感应”,认为蝗虫是老天爷给人们的惩罚。百姓们急忙焚香设祭蝗虫。朝廷官员也纷纷上表,要唐明皇“修德禳灾”,说蝗虫被陛下的祈祷感动后就会离去。姚崇却偏和大家唱反调,上奏李隆基说:应该立刻派遣御史督促州县官员,发动百姓捕除蝗虫。
  朝廷百官听说姚崇不但不祭祀上天请求蝗虫飞走,反而要扑杀蝗虫,一片哗然。副宰相卢怀慎立刻带头反对:杀蝗虫太盛,恐伤天地之间的‘和气’。唐明皇犹豫不决。
  
  看到这种情况,姚崇斩钉截铁地对李隆基和朝廷百官说:“从前楚庄王吞水蛭,病反而好了,孙叔敖杀了双头蛇,当上了楚国的令伊,如今为什么不忍心杀蝗虫,反忍心看着人民饿死呢?如果杀蝗虫有祸,我姚崇愿意一个人承担!”
  唐明皇于是批准了姚崇的奏章。姚崇下令要百姓一到夜里就在田头点起火堆。等飞蝗看到火光飞下来,就集中扑杀;同时在田边掘个大坑,边打边烧。
  这个命令一下去,以前上表的忠直大臣,汴州刺史倪若水拒绝执行。并写了一道奏章给朝廷,说蝗虫是天灾,人力是没法抗拒的,要消除蝗灾,只有修德禳灾,才能上回天意。姚崇知道后大怒,专门发信责备倪若水,并且严厉警告说,如果眼看蝗灾流行,不采取救灾灭蝗措施,将来造成饥荒,就要刺史负责。
  倪若水见信后害怕。于是发动人民灭蝗,仅在汴州就扑灭了蝗虫十四万石。
  
  姚崇有三个儿子姚彝,姚异,姚弈。姚彝和姚异仗着自己父亲是宰相,收取贿赂。事情败露后,姚崇觉得脸面无光,向唐明皇辞职,并推荐广州都督宋璟来代替自己。唐明皇于是免除了姚崇的相位,派杨思勗接宋璟到长安。
  
  宋璟为人刚正,途中不和杨思勗套近乎。杨思勗很不高兴,回去和李隆基告状。李隆基听说后更加器重宋璟。
宋璟担任了宰相,重点是用人,使文武百官各称其职;赏罚严明,敢于直言无忌。宋璟在年轻的皇帝面前摆起老臣架子,时常危言切议。
  唐明皇对他即敬重又忌惮,就是他说得话不合自己的心意,也常常按照宋璟的意思去办事。
  
  开元五年,因为关中歉收,唐明皇率领朝廷百官去洛阳(因为唐朝时候,关中地区的气候和农业生产已经不如汉朝,加上唐朝长安城比汉朝长安城大得多,人口也多得多,所以一旦关中地区的年成不好,唐朝皇帝经常带着大小嫔妃、王子皇孙、文武官员去洛阳“就食”,也就是去吃饭)。
  在路上,唐明皇发现道路没有加宽,十分生气,下令将两名负责官员抓了起来。打算罢免负责他们的职务。宋璟劝阻说;“陛下刚刚出巡,因为道路狭窄,就惩罚两名官员。我怕将来官员们会因此在陛下路过之前,就逼迫百姓抢修道路,劳民伤财。”唐明皇马上下令释放两人。宋璟立刻阻止说:“陛下下令把他俩抓起来,我求情以后就放了他们,是我代替陛下受恩,等到了洛阳再放了他们。”明皇听从了。
  
  开元七年,王皇后的父亲死了,他的儿子王守一打算讲讲排场,修五丈二尺高的坟,李隆基答应了。宋璟和苏颋却坚决反对,迫使唐明皇收回了成命。宋朝人评论说:“宋璟刚正又过于崇,玄宗素所尊惮,常屈意听纳。”
  
  在明君贤相的治理下,中华帝国的最鼎盛时期--“开元盛世”来临了,诗人杜甫以饱含激情的笔调写下了当时中国繁荣富强的景象: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大唐在各个方面都进入鼎盛时期,且容细细道来。
 唐朝刚刚开始时,统计上来的人口只有三百万户。而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在安史之乱爆发前的公元754年,唐朝政府统计出全国有九百六十万户,五千二百万人。但是根据唐朝人杜佑的估计,当时中国有大量的户口被隐瞒了,实际人口应该是一千三百万户至一千四百万户,总人口七千万到八千万之间。
  
  同时,物价水平长期保持较低水平。开元十三年,东都洛阳斗米十钱,山东一斗米五钱。到了开元二十八年,又获得了大丰收,《资治通鉴》记载:其时海内富足,行者万里不持寸兵。
  
  开元五年,唐明皇开始搜集整理天下散失的图书,下令将当时天下有名的学者都集中到长安和洛阳来。为了保障编书抄书工作的顺利进行,太府寺每个月都要供应这些人蜀郡的麻纸五千番,每个季节供应上谷墨三百三十六丸,每年供应兔皮一千五百张做笔。
  
  开元九年十一月,二百卷《群书四部录》编完,一共收书四万八千六百六十九卷,唐明皇下令把它们收藏在内府。同时,唐明皇设置了丽正书院,把著名学者徐坚、贺知章、赵冬曦等人请来,给予优厚待遇请他们著书立说,并任命张说当修书使领导。
  
  开元十三年,李隆基在集仙殿大宴宾客,他见请来的学者和官员们济济一堂,兴奋地说:“神仙的说法虚无缥缈,我不信;贤才却是帮助我治理国家的根本。我看咱们今天设宴的集仙殿,应该改名叫集贤殿!”大家齐声欢呼表示赞同。
  
  唐明皇组织的编书抄写工作为保存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成果作出了杰出贡献,宋朝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赞叹说:“从汉朝以来,图书分为六艺、九种、七略。到了唐朝才开始分成四类,叫做:经、史、子、集。而藏书最多的,是开元时期。编入目录的,有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朝学者自己的著作,又有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可谓盛极一时!”
一个国家光是人民富裕,文化繁荣就够了吗?不,它还要军事强大。早在李隆基诛灭太平公主集团之后不久,就搞了一次耀武扬威的军事演习。在金秋十月,唐明皇把当时地球上最强大的军队集合在骊山脚下。史书记载,这次军事演习“征兵二十万,戈铤金甲,耀照天地。列大阵于长川,坐作进退,以金鼓之声节之。三军出入,号令如一。”年轻的皇帝身着戎装,手持长枪,站在阵前,亲自击鼓号令将士。李隆基评价这次演习的目的是“以振国威,用搜军实。”
  顺便一提的是,这次演习中,唐明皇用突然袭击的方式,解除了曾经参加消灭太平公主集团的郭元振的兵权,将其流放到新州。显然是防止将领拥兵自重。
  
  在唐明皇时代,唐王朝以极大的兴趣从事着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交往:
  
  突厥在武则天时期曾经侵入内地,武则天发兵四十五万进击,但是诸将观望不敢战,突厥洗劫定、赵二州而去。唐明皇即位后,双方恢复友好。突厥可汗请求当明皇的养子。李隆基封禅的时候突厥派大臣跟随。
  
  公元715年,契丹一部内附,唐明皇封其首领为松漠郡王,拜左金吾大将军兼松漠都督。
  
  奚族首领则被唐明皇封为饶乐州都督。
  
  公元713年,唐朝册封粟末首领为渤海郡王,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都督。
  
  黑水靺鞨首领被封为云麾将军兼黑水经略使。
  
  公元738年,南诏首领被封为云南王。
  
  唐朝在西域设有安西都护府,天山北路设有北庭都护府,管辖现在的新疆地区乃至中亚大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