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2定位的原理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33:00
那位大侠知道北斗2的定位原理,请告知,谢谢。。。。那位大侠知道北斗2的定位原理,请告知,谢谢。。。。
中国第二代导航卫星系统设想如下:

    1.第二代导航卫星系统的体制
  第二代导航卫星系统与第一代导航卫星系统在体制上的差别主要是:第二代用户机可免发上行信号,不再依靠中心站电子高程图处理或由用户提供高程信息,而是直接接收卫星单程测距信号自己定位,系统的用户容量不受限制,并可提高用户位置隐蔽性。其代价是:测距精度要由星载高稳定度的原子钟来保证,所有用户机使用稳定度较低的石英钟,其时钟误差作为未知数和用户的三维未知位置参数一起由4个以上的卫星测距方程来求解。这就要求用户在每一时刻至少可见4颗以上几何位置合适的卫星进行测距,从而使得星座所需卫星数量大大增多,系统投资将显著增加。建立高精度卫星轨道基准和卫星时间基准是新卫星导航系统技术的核心,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为了获取对中国未来的导航频率的国际保护,需要加快向国际电联申请和协调。
  中国第二代导航卫星系统复杂,全系统的设计研制和运行管理尚缺少经验,但中国对卫星的测控技术已有一定基础。北斗导航系统和广域差分系统的研发直接为中国第二代导航系统的研制和运行锻炼了技术队伍和积累了经验,各地面台、站设施等可在第一代导航卫星系统已有设备基础上进行扩建,卫星平台、运载火箭、双向数据移动通信等均可以继承或采用成熟技术。国内GPS的广泛应用为中国未来的卫星导航提供了应用基础和广阔的市场。发展新一代导航卫星系统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在技术、经济上也是可行的。
  2.第二代导航卫星系统发展途径
  (1)充分保证民用导航精度
  提供双频信号以消除电离层引起的误差,不实施SA干扰降低导航精度,C/A码公众自由使用并与国际格式兼容,不收费用;对授权用户提供双频和广域差分信息,以进一步提高导航精度和提供准实时完好性信息。GPS广泛开发民间应用,形成重要产业,其军民用之比已达1∶20。由于民用接收机的普及、批量生产和商业竞争,民用产品的数字化、小型化和性能大大提高,价格显著下降,反过来又促进了GPS的军事应用,更大程度地满足了需求。相反,俄罗斯没有开发民用市场,军用接收机只生产了2000部,价格昂贵,性能不高。因此,中国在建立第二代导航系统的同时,应发挥中国导航C/A码精度高、含有亚洲区域加强系统的优势,首先开发国内民用市场,开发出批量生产的廉价国产导航接收机,普及国内民间应用,逐步取代进口产品,形成产业,进而开发中外导航信号双模式兼容、并可接受区域加强的高精度高可用性接收机,进一步拓宽需高安全性的中外用户在亚洲的应用市场,逐步建立中国导航系统今后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为将来发展全球性的国际市场做好准备。建议中国指定相应领导部门加强民用卫星导航的开发和应用工作的管理。
  (2)以建立全球导航系统为长远目标,分步实施
  中国的卫星导航系统究竟应该是区域的还是全球的,这是中国导航界专家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为了首先确保在国内及附近海域的需求(少数国际民航飞机和航海船只除外),并力求减少初期一次性投资额度,在近期内仍以建成北半球约120度经度范围内的区域系统为宜。但从长远发展打算,中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卫星导航,低轨飞行器的定轨也要求有全球导航系统支撑,要认真考虑中国区域系统今后顺利发展成为全球系统的可能性。这也有利于和俄罗斯、欧洲一起打破美国GPS独霸世界的局面,有利于民用方面今后开发导航产业的国际市场,满足国际航空、航海和航天器全球导航的需要。因此,从前瞻性考虑,建议以建立全球导航系统为长远目标,按技术经济条件采取先区域后全球的两步实施方针。实现这一方针的可行性在于当前区域系统必须和未来全球系统在体制上兼容,区域星座可以扩展为全球星座,今后可根据中国国力和实际需要,随着后续卫星的发射,以最小的代价平稳地发展成全球系统。这一技术途径的可行性在于寻找到合适的卫星星座,下面为可考虑的几种区域星座轨道类型。
  1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星座可一天24小时静止在规定的赤道位置上空,提供本区域导航服务,卫星利用率高。这就是北斗导航系统采用的星座,而且地球静止卫星也广泛应用于全球导航系统的区域增强系统。由于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都处于赤道面内,受导航定位所需几何构形的限制,每个用户只能最多利用2颗相间隔30度以上经度的卫星。全区域究竟布设几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则取决于导航服务区域大小,但单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相对于地球移动的高纬度卫星参与导航星座。
  2大椭圆轨道卫星星座:最典型的是俄罗斯用于高纬度地区广播卫星的"闪电"12小时卫星轨道。这是一种大偏心率(通常取0.7左右)轨道,轨道倾角63.43度,其远地点在北半球本国高纬度上空,星下点轨迹移动缓慢,5日内可保持近10小时有效运行。一个轨道面内均匀分布3颗星,即可保持一个高纬度星位的连续存在。其近地点在南半球,停留时间很短,卫星高度很低,用户可见区域范围小,对用户的导航贡献小。另有一个远地点在地球背面,经度上远离服务区,本区域系统不能加以利用。另外,这种轨道的卫星高度变化剧烈,对信道设计很不利。因此,对大椭圆轨道不予考虑。
  3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星座的轨道倾角为55~63.43度的24小时地球同步轨道,即所谓的大"8"字形轨道,中心位于赤道某设定的经度上,高度与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相同,卫星星下点24小时轨迹在本服务区内南北来回运动,也是一种利用效率较高的区域星座,但只限于在本经度区域内使用。在立足于国内台站测控的条件下,中国采用9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与4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相结合可以建立区域导航系统,但接近服务区边缘处因卫星定轨精度下降导致导航精度明显恶化。欧洲曾对这种轨道星座方案作了多年研究,并企图在全球寻找几个区域系统联网成全球系统的合作伙伴未果,最终放弃了这种方案。如果中国采用这种轨道星座,将来发展成为全球系统是不可能的。
  4中高度圆轨道(MEO)卫星星座:这是一种周期为12小时,倾角为55~63.43度的轨道,是经过GPS和GLONASS系统成功运行证明性能优良的全球星座轨道。分析计算证明,24颗倾角为55度的MEO卫星分布在3个轨道面内,可满足全球导航精度(3个倾角为54.74度的轨道面通过地心相互正交,卫星在全球分布最均匀,明显优于GPS的6个轨道面)。这种单一由MEO卫星组成的星座必须布满全部24颗卫星才能有效地投入运行,如要满足民航可用性要求和精密近进,则必须增加地球静止轨道卫星(GEO)进行区域加强,或大量增加MEO卫星。由于每一MEO卫星星下点轨迹历经全球,其优点是可立足于本国国土内测控所有卫星。中国服务区地处北纬55度以南(实际上南半球地区同样可以服务),东西经度范围很大,占全球1/3,平均每颗星约有2/3的时间可为本区域系统内的用户服务。采用其12颗星的子星座与4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相结合(12MEO+4GEO),可满足区域系统的导航要求。如果后续布满24颗卫星,则发展成为高精度区域加强的全球系统,可达到民航精密近进导航要求。下表为各类轨道星座HDOP与VDOP值的比较,其中HDOP为水平几何放大因子,VDOP为垂直几何放大因子,它们和测距精度相乘可分别获得水平与垂直定位精度。比较数据表明所建议的轨道和GLONASS型轨道都可满足要求。前者,全球星座的精度更好;后者,所有中高度圆轨道卫星都历经同一星下点轨迹,有利于消除地球重力异常对星座内各卫星影响的差异,同一地面站可以分时监控到所有轨道面的卫星。
北斗2定位原理和GPS/GLONASS/GALILUE完全一样,无线电伪距定位。

卫星的运动轨道已知(即任意时刻的卫星坐标已知),卫星导航信号的“曲调”“旋律已知,在特定时刻,导航接收机接受到卫星信号,和标准“乐谱”做对比”(以上都借用音乐术语,实际就是特定的频率和波形),就知道了和卫星的距离。

举例:比如接收机在1秒收到《东方红》的第1个音符,而根据标准乐谱,第一个音符是在0秒发出,就可以知道,接收机和卫星的距离就是无线电波在1秒钟通过的距离——30万公里。所以,接收机就在以卫星1的0秒位置为球心,30万公里为半径的球面上。

所以从理论上,只要同时接受3个卫星的信号,就可以得到三个已知球心坐标和半径的球面,求出三个球面的交点,就是接收机所在位置。

但是在实践中,由于接收机的数量太大,体积重量价格都受到限制,所以不能在接收机上安装高精度的原子钟,所以接收机无法和卫星做到时间上的同步。由于存在接收机的时间不同步,所以求出和接收机卫星距离是不准确,是假的,所以是“伪距”。这样,需要求出的数据不仅仅是三维坐标,还要包括时间,就是需要求一个含有四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因此,需要接受第四颗卫星的信号,才能实际使用。
继续学习中
所以说一直不知道北斗一上来干嘛的,简直就是一玩具......
北斗二的体制基本与国际接轨,这才是大规模应用的正确路子。
原帖由 伟大的猪头大侠 于 2006-11-3 16:53 发表
所以说一直不知道北斗一上来干嘛的,简直就是一玩具......
北斗二的体制基本与国际接轨,这才是大规模应用的正确路子。

有些东西要实验不是,不能一口吃成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