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1:41:51
http://gb.chinaradio.cn/9083/2006/01/04/116@847272_1.htm


序 言

前言

  王璜生(广东美术馆馆长)

  2003—2004年度于广东美术馆举办的《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展览,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型的纪实摄影展览,共展出250名摄影师的600余幅代表作。展览的主题是“人性化中国,个性化中国”。以“中国人本”为标题和展览定位,来自于三层意义的思考:一,借助摄影特有的真实性,记录、浓缩、还原中国人本真的生活情态,以广泛而真切的细节表现不同历史阶段的人文内涵,展现社会生活中的人的作为和价值;二,以丰富、自由、多元的个人化视点,表现对中国人的个体存在的复合观察,提供社会影像学意义上的丰富的“中国人标本”;三,着重强调、倡导和传达中国当代人文界,尤其是当代纪实摄影界的人本主义取向和人文关怀精神。

  这些作品从不同的个人视角纪录了不同时期中国民众的生存状态,再现了50多年来中国社会生活朝向人性化与个性化嬗变的进程。作为中国生活的纪实精品,这批影像全部为广东美术馆所典藏。

  广东美术馆一直将自身性质定位于现当代艺术博物馆,并致力于对人类文明成果,重点是现当代艺术成果和状态的研究、展示、推广、推动以及收藏保护等工作,并且重视以大文化的视角来关注和研究现当代艺术的存在和发展。人文关怀,历史文化关怀,这既是我们美术馆工作的出发点和责任所在,也是我们工作的动力和精神支撑点。这次“中国人本”展览的策划组织,以及对所有入选600余件当代纪实摄影作品的收藏,正是我们美术馆文化理想的坚持和延伸。当我们面对这些作品,会不自觉地为这个时代——一个作为群体的人或作为个体的人都看到了人的价值,并勇于和乐于去追求和表现这种价值的时代而感动和充满信心!我们有责任收藏这个时代的记录,这些记录不仅富于这个时代丰富的人文内函,更有艺术家对这个时代真切的人文关怀精神。

文献摘要 

  王璜生(广东美术馆馆长)

  “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摄影展的主题是“人性化中国,个性化中国”,来自于三层意义的思考:一,借助摄影特有的真实性,记录、浓缩、还原中国人本真的生活情态,以广泛而真切的细节表观不同历史阶段的人文内涵,展现社会生活中的人的作为和价值;二,以丰富、自由、多元的个人化视点,表现对中国人的个体存在的复合观察,提供社会影像学意义上的丰富的“中国人标本”;三,着重强调、倡导和传达中国当代人文界,尤其是当代纪实摄影界的人本主义取向和人文关怀精神。

  策展人和组织者从一千多位摄影家十万多张照片中精选了250位摄影家的600余件作品,作品的时间跨度从1951年至2003年半个多世纪。从参展摄影家和作品的数量及范围,参展作品的时间跨度,以及作品的入选原则和策展理念等,都堪称是一项巨大的富于挑战性的文化工程。而作为这文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摄影的收藏,广东美术馆迈出富有建设性的一步。

  人文关怀,历史文化关怀,是美术馆工作的出发点和责任所在,也是我们的动力和精神支撑点。这次“中国人本”展览的策划组织,以及对所有入选摄影作品的收藏,正是美术馆文化理想的坚持和延伸。面对这些作品,会不自觉地为这个时代——一个作为群体的人或作为个体的人都看到了人的价值,并勇于和乐于去追求和表观这种价值的时代而感动和充满信心!我们有责任收藏这个时代的记录,这些记录不仅富于这个时代丰富的人文内涵,更有艺术家对这个时代真切的人文关怀精神。

  ——《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展览前言


  安哥(摄影家、策展人)

  中国正处在千年末遇的大变局。中国的纪实摄影界里,以平民视角关注人文中国的摄影实践,已经有了20多年的记录。其表现是,一方面正在不断成熟,一方面却方兴未艾。广东美术馆抓住了这一独特的时机,对当代中国纪实摄影做了一次田野调查式的大盘点,从中撷选出最能反映纪实摄影本质的民众生活类的优秀作品,进行了一次空前的大展示,且开创了中国摄影作品大规模收藏之先河。无论怎么评价,其举措也的确无愧于“独步一时”之誉。

  250位作者从不同的视角,在不同的地域,以不同的风格,在长达半个多世纪时间里拍摄的600余幅作品,充分呈现出中国普通百姓生活的种种真实场景。它们就像是一系列镜子中的片断,当我们进入其中,感受于其中,便有如溯行于时光隧道,各自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缀起自己的历史体验和感性印象,从中观照出个人的民族史、社会史和生存史……

  ——《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策展手札


  胡武功(摄影家、策展人、《三奏都市报》图片总监)

  以平民视点关注人的生存,以纪实手段展现社会风貌,是中国纪实摄影的最显著特征。我们看到中国摄影家们平平和和、自自然然、真真实实地记录自己面遇和造访的现实,毫无遮掩地和盘托出自己的拍摄方式和编辑方式,其作品自然而然地带我们跨越了国民经历的不同历史时段,进入了国民不同时段的心灵苦旅,折映出中国社会生活摄影的演替历程。这些作品没有迎合的铜气、讨嫌的俗气、崇洋的媚气!它们有的是中国的镜头,中国的影像,中国的语言。我们看见了一个自在的中国,质朴的中国,运动的中国和人文的中国。

  摄影家凭借视觉和思想录摄目击的社会文本,而受众则凭借欲望和同情去感受、领悟这些摄影文本。正是在这种结合的状况下才促进产生了有中国特色的纪实摄影,惟有这样的摄影才有助于鉴往知来,体现纪实摄影的终极意义。因此,纪实摄影是一种责任,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崇高。

  ——《影像中的人文中国》


  鲍昆(摄影评论家、摄影家、中央电视台《瞬间世界》栏目策划人)

  广东美术馆对“中国人本”所有的摄影作品进行收藏,开创了中国大陆美术馆规模性收藏摄影作品的先例,预示了传统美术馆收藏展示的视野终于向现代视觉媒介的开放。说明影像文化在当代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获得又一个角度的确认。

  “中国人本”力求用纪录式的影像概括当代的中国历史,表现历史情境下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以人道关怀的立场来回眸中国人的历史宿命。

  纪实摄影主要是揭露社会黑暗、战争暴力和非正义的人类现象以及人和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关系等问题的镜子。它是一种批判力量,是平衡人类生活机制中不能缺少的一种手段。是现代人类使历史记忆保证最接近真实的重要手段。它一直在推动着历史,利用自己的力量平衡着历史演进过程中那经常倾斜的杠杆。纪实摄影的魅力在于拍摄者对于复杂世界细微的观察,广博的知识准备,正确的人文立场。

  ——《影像后的历史含量》


  邓启耀(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

  把镜头对准当下的、周围的和自身的真实,对准民间的、日常的和多样的生活细节,是当代纪实摄影的大趋势。中国最大的纪实摄影展“中国人本”,从一个比较民间化的视角审视和集中展示了这段历史。展览广集数百中国纪实摄影名家作品,旨在通过影像的方式还原中国人的本真生活情态,以丰富、自由和多态的个人化视点,广泛而真切的细节,反映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提供中国式的人情场景,表现一个大时代的人文内涵。

  灰调子纪实作品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和视觉冲击力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反响,通过这些影像“知道”了情况的社会各界,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救助。以图像的方式正视并记录凡人的心史,需要的勇气,应该不比像妥思陀耶夫斯基那样的思想家少。

  ——《老百姓的图像史记》


  陈卫星(北京广播学院教授、传播学博士)

  荟萃中国当代社会变迁的生活景观的“中国人本”提供了一个符号学和人文生态学分析的参照系。文字和画面之间的相互提示和相互评判,呈现双方的互补以及由此而生的共谋,文字符号对画面的干预也可表现为一种反方向的颠覆模式。作品产生效果并非由于其本身或由于与其本身的关系,作品在其中起作用的机制对于作品的效果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摄影并不是简单地再现现实,而是在再现的同时产生回溯的功能。

  在摄影影像的形式中,平常的事物有可能被当作新的功用,赋予新的意义。而这些功用和意义超越形式上的美与丑,功利意义上的有用与无用,时尚意义上的品味与格调,从而构成我们站在人本的立场上来对作品进行反思的可能。现代生活是一个越来越机械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在越来越有效地将人们的工作以及私人生活组织进入现代性自身的流程以后,生命和人性的形象感光将继续留驻在胶片上作为陪衬我们反思的对象和素材。

  ——《生存空间的符号与姿态》


  石宝琇(摄影家)

  从1976年四五运动到1986年,是中国摄影从蒙昧、迟钝、迂腐走向开明、敏锐、清新的历史转折时期。之后很短的三、五年内,中国摄影形成了多元趋势的大川,同时也出现了众多的青年摄影群体。到了旧世纪末和新世纪初,当年的青年已变成中年。于是,也就有了充分表现人性的《时代映像》系列丛书,有了“中国人本”的大展和这部书……

  ——《人性表现的历程》


  司苏实(《人民摄影报》总编辑、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创办人)

  中国纪实摄影是以中国传统美学观为哲学基础自然发展的,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强调“内在”、“含蓄”、“诗言志”和“绕梁三日”,这正是许多中国纪实摄影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突出特点。

  “中国人本”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纪实摄影最大面积的一次梳理,是中国纪实摄影较完整的一次检阅。从风格上看,可称是中国“堪地派(CANDID)”的一次大荟萃。主要的经典作品都在其中。这对研究这20多年来的中国纪实摄影,无疑是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的工作。现在的中国纪实摄影是具有足够的民族特点的、有着其它国家纪实摄影所没有的高明之处的纪实摄影。

  ——《中国纪实摄影的历程》


  王瑞(摄影家、摄影评论家)

  游离出中国主流摄影模式的大是大非、黑白分明的意识形态化因袭思维习惯,深入民间普通百姓的生活,是“中国人本”策展者观念取向的特点。展览披露出的中国社会潜在拥有的多元色泽的民间记忆版本,重视两极之间大幅度的中间灰域层次的影像,即民间生活的市民社会的广阔层面的影像纪录。以人本的思路勾连中国纪实摄影高涨期的摄影脉络,实为以图像成果检阅当代社会历史的有益尝试。肯为一直被主流排挤的民间私人叙事类个体纪实摄影开辟一方洞天,以大规模集合的方式展现其久遭埋没的成绩,实在是对中国历史影像的尊重,也是对当代摄影观念的开拓。

  ——《发掘记忆 沉浸历史 平凡纪实》


  颜文斗(广州集成图像有限公司图片总监)

  中国摄影从来就没有对中国人进行过系统的关照。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中国影像中,人是时代的点缀或者政治的道具,80年代之后,中国的纪实摄影才逐渐转向真实地记录社会,但是定位并不明确。广东美术馆这次成批量收藏的作品,则是中国的国家文化机构第一次旗帜鲜明地将人视为纪实摄影的焦点,它集合为一部当代中国普通人的图像生活史和心灵史。在这里,人成为主角,时代的背景成为人性的诠释或补白。

  “中国人本”在中国摄影史上的意义,在于它是对中国人本主义摄影的一次田野调查、对中国摄影之本的一次培固,是校正中国纪实摄影发展轨迹,是中国纪实摄影的一次定位,是建立影像中国史的发端,是正本清源、展旗呐喊,甚至是为了前进树立的一个供批判的标靶。是中国摄影在社会学意义和摄影史意义上的双重补课。

  在经济改革之后,中国社会又走到了一个必须调整的临界点,正进入一个以社会公正为目的的社会关系大调整时期。这种调整必然要经历社会大变局、心灵大苦痛、精神大彷徨。这就为纪实摄影家和社会学家提供了最丰富的标本,从题材的丰富性而言,中国的纪实摄影家是最幸福的。中国摄影家被赋予更多社会学家的使命,这是在西方纪实摄影走过黄金时代后历史赋予中国纪实摄影家的一次机会,一次将纪实摄影发扬光大的中国机会。

  ——《在纪实中高扬人的旗帜》


  王征(摄影家、宁夏民族文化摄影促进会会长)

  “中国人本”大量采用中国新时期摄影从发端到今天不同阶段的纪实摄影家的重要作品,旨在表达对作品的自我判断能力和对作品的历史定位,策展人主宰着一部“新的民众影像史”,经过组合,让摄影说起话来。

  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关百姓生活图像的一次重要梳理和重要收获,这收获来自于摄影家们的多年心血、来自于策展人的艰苦工作,还来自于广东美术馆和fotoe.com的非凡智慧。

  ——《为了人本的影像》


  江北战(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

  “中国人本”跨越了“关注社会”和“见证历史”的纪实,直接指向纪实摄影的核心——揭示人性。直面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生存和发展”、“金钱和快乐”等一系列与人的欲望、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本性有关的问题。

  “中国人本”体现了“入俗”的主张,这种“俗”包括与拍摄对象的平凡相适应的拍摄者手法的平实和心态的平和。

  “中国人本”显现了“发现”的魅力,不借助社会题材的轰动,不依靠历史题材的辉煌,而是通过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揭示人性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这最能考验摄影家对生活的观察、对人生的体味、对瞬间的把握,即他的“发现”能力。从全国上千位摄影家的近十万张底片中挑选600余幅作品组成大规模影展,也充分显示了策展人历史的眼光、理性的思考、良好的人缘和相当的协调能力,即他的“再发现”能力。

  ——《纪实摄影——发现或创作》


  吴嘉宝(台湾视丘摄影艺术学院院长)

  “中国人本”基本上就是1951年至2003年中国纪实摄影家的视框对“文化库存”所做“题材提取”的一次大汇整,同时也是这个文化库存整体内容的一个断面呈现。对此,我想多半的观众应该会用“一面观赏,一面发出惊奇赞叹之声”的方式,一张接一张地往下看。因为,多达六百余张的这些影像群,不外告诉我们:“在这片(不论在人、事、时、地都属)浩瀚无疆的土地上,什么样的事情都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即景都可能被我们巧遇”。而且,就在每一个时空交会的一刹那,也似乎总是有一个我们(观者)的分身,总会那么适时的出现在事件现场,在那里无止无休地帮着我们窥视、旁观,永不饱足地帮我们发现另外一个令人莞尔的偶然。

  ——《视框与脉络:两岸摄影文化现况的省思》


  林黎(同济大学教师)

  在摄影的诸多门类中,纪实摄影应该属于重量级的作品,它篇幅浩大,能够容纳广阔的社会景象,展现历史的纵深,多侧面的表现人的个体形象和生活状况,最便于对一个时代做全景式的、有相当长度的描绘,能够深入表现历史的走向和转折、民族的命运和灵魂以及人类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他们说——》http://gb.chinaradio.cn/9083/2006/01/04/116@847272_1.htm


序 言

前言

  王璜生(广东美术馆馆长)

  2003—2004年度于广东美术馆举办的《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展览,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型的纪实摄影展览,共展出250名摄影师的600余幅代表作。展览的主题是“人性化中国,个性化中国”。以“中国人本”为标题和展览定位,来自于三层意义的思考:一,借助摄影特有的真实性,记录、浓缩、还原中国人本真的生活情态,以广泛而真切的细节表现不同历史阶段的人文内涵,展现社会生活中的人的作为和价值;二,以丰富、自由、多元的个人化视点,表现对中国人的个体存在的复合观察,提供社会影像学意义上的丰富的“中国人标本”;三,着重强调、倡导和传达中国当代人文界,尤其是当代纪实摄影界的人本主义取向和人文关怀精神。

  这些作品从不同的个人视角纪录了不同时期中国民众的生存状态,再现了50多年来中国社会生活朝向人性化与个性化嬗变的进程。作为中国生活的纪实精品,这批影像全部为广东美术馆所典藏。

  广东美术馆一直将自身性质定位于现当代艺术博物馆,并致力于对人类文明成果,重点是现当代艺术成果和状态的研究、展示、推广、推动以及收藏保护等工作,并且重视以大文化的视角来关注和研究现当代艺术的存在和发展。人文关怀,历史文化关怀,这既是我们美术馆工作的出发点和责任所在,也是我们工作的动力和精神支撑点。这次“中国人本”展览的策划组织,以及对所有入选600余件当代纪实摄影作品的收藏,正是我们美术馆文化理想的坚持和延伸。当我们面对这些作品,会不自觉地为这个时代——一个作为群体的人或作为个体的人都看到了人的价值,并勇于和乐于去追求和表现这种价值的时代而感动和充满信心!我们有责任收藏这个时代的记录,这些记录不仅富于这个时代丰富的人文内函,更有艺术家对这个时代真切的人文关怀精神。

文献摘要 

  王璜生(广东美术馆馆长)

  “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摄影展的主题是“人性化中国,个性化中国”,来自于三层意义的思考:一,借助摄影特有的真实性,记录、浓缩、还原中国人本真的生活情态,以广泛而真切的细节表观不同历史阶段的人文内涵,展现社会生活中的人的作为和价值;二,以丰富、自由、多元的个人化视点,表现对中国人的个体存在的复合观察,提供社会影像学意义上的丰富的“中国人标本”;三,着重强调、倡导和传达中国当代人文界,尤其是当代纪实摄影界的人本主义取向和人文关怀精神。

  策展人和组织者从一千多位摄影家十万多张照片中精选了250位摄影家的600余件作品,作品的时间跨度从1951年至2003年半个多世纪。从参展摄影家和作品的数量及范围,参展作品的时间跨度,以及作品的入选原则和策展理念等,都堪称是一项巨大的富于挑战性的文化工程。而作为这文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摄影的收藏,广东美术馆迈出富有建设性的一步。

  人文关怀,历史文化关怀,是美术馆工作的出发点和责任所在,也是我们的动力和精神支撑点。这次“中国人本”展览的策划组织,以及对所有入选摄影作品的收藏,正是美术馆文化理想的坚持和延伸。面对这些作品,会不自觉地为这个时代——一个作为群体的人或作为个体的人都看到了人的价值,并勇于和乐于去追求和表观这种价值的时代而感动和充满信心!我们有责任收藏这个时代的记录,这些记录不仅富于这个时代丰富的人文内涵,更有艺术家对这个时代真切的人文关怀精神。

  ——《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展览前言


  安哥(摄影家、策展人)

  中国正处在千年末遇的大变局。中国的纪实摄影界里,以平民视角关注人文中国的摄影实践,已经有了20多年的记录。其表现是,一方面正在不断成熟,一方面却方兴未艾。广东美术馆抓住了这一独特的时机,对当代中国纪实摄影做了一次田野调查式的大盘点,从中撷选出最能反映纪实摄影本质的民众生活类的优秀作品,进行了一次空前的大展示,且开创了中国摄影作品大规模收藏之先河。无论怎么评价,其举措也的确无愧于“独步一时”之誉。

  250位作者从不同的视角,在不同的地域,以不同的风格,在长达半个多世纪时间里拍摄的600余幅作品,充分呈现出中国普通百姓生活的种种真实场景。它们就像是一系列镜子中的片断,当我们进入其中,感受于其中,便有如溯行于时光隧道,各自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缀起自己的历史体验和感性印象,从中观照出个人的民族史、社会史和生存史……

  ——《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策展手札


  胡武功(摄影家、策展人、《三奏都市报》图片总监)

  以平民视点关注人的生存,以纪实手段展现社会风貌,是中国纪实摄影的最显著特征。我们看到中国摄影家们平平和和、自自然然、真真实实地记录自己面遇和造访的现实,毫无遮掩地和盘托出自己的拍摄方式和编辑方式,其作品自然而然地带我们跨越了国民经历的不同历史时段,进入了国民不同时段的心灵苦旅,折映出中国社会生活摄影的演替历程。这些作品没有迎合的铜气、讨嫌的俗气、崇洋的媚气!它们有的是中国的镜头,中国的影像,中国的语言。我们看见了一个自在的中国,质朴的中国,运动的中国和人文的中国。

  摄影家凭借视觉和思想录摄目击的社会文本,而受众则凭借欲望和同情去感受、领悟这些摄影文本。正是在这种结合的状况下才促进产生了有中国特色的纪实摄影,惟有这样的摄影才有助于鉴往知来,体现纪实摄影的终极意义。因此,纪实摄影是一种责任,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崇高。

  ——《影像中的人文中国》


  鲍昆(摄影评论家、摄影家、中央电视台《瞬间世界》栏目策划人)

  广东美术馆对“中国人本”所有的摄影作品进行收藏,开创了中国大陆美术馆规模性收藏摄影作品的先例,预示了传统美术馆收藏展示的视野终于向现代视觉媒介的开放。说明影像文化在当代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获得又一个角度的确认。

  “中国人本”力求用纪录式的影像概括当代的中国历史,表现历史情境下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以人道关怀的立场来回眸中国人的历史宿命。

  纪实摄影主要是揭露社会黑暗、战争暴力和非正义的人类现象以及人和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关系等问题的镜子。它是一种批判力量,是平衡人类生活机制中不能缺少的一种手段。是现代人类使历史记忆保证最接近真实的重要手段。它一直在推动着历史,利用自己的力量平衡着历史演进过程中那经常倾斜的杠杆。纪实摄影的魅力在于拍摄者对于复杂世界细微的观察,广博的知识准备,正确的人文立场。

  ——《影像后的历史含量》


  邓启耀(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

  把镜头对准当下的、周围的和自身的真实,对准民间的、日常的和多样的生活细节,是当代纪实摄影的大趋势。中国最大的纪实摄影展“中国人本”,从一个比较民间化的视角审视和集中展示了这段历史。展览广集数百中国纪实摄影名家作品,旨在通过影像的方式还原中国人的本真生活情态,以丰富、自由和多态的个人化视点,广泛而真切的细节,反映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提供中国式的人情场景,表现一个大时代的人文内涵。

  灰调子纪实作品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和视觉冲击力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反响,通过这些影像“知道”了情况的社会各界,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救助。以图像的方式正视并记录凡人的心史,需要的勇气,应该不比像妥思陀耶夫斯基那样的思想家少。

  ——《老百姓的图像史记》


  陈卫星(北京广播学院教授、传播学博士)

  荟萃中国当代社会变迁的生活景观的“中国人本”提供了一个符号学和人文生态学分析的参照系。文字和画面之间的相互提示和相互评判,呈现双方的互补以及由此而生的共谋,文字符号对画面的干预也可表现为一种反方向的颠覆模式。作品产生效果并非由于其本身或由于与其本身的关系,作品在其中起作用的机制对于作品的效果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摄影并不是简单地再现现实,而是在再现的同时产生回溯的功能。

  在摄影影像的形式中,平常的事物有可能被当作新的功用,赋予新的意义。而这些功用和意义超越形式上的美与丑,功利意义上的有用与无用,时尚意义上的品味与格调,从而构成我们站在人本的立场上来对作品进行反思的可能。现代生活是一个越来越机械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在越来越有效地将人们的工作以及私人生活组织进入现代性自身的流程以后,生命和人性的形象感光将继续留驻在胶片上作为陪衬我们反思的对象和素材。

  ——《生存空间的符号与姿态》


  石宝琇(摄影家)

  从1976年四五运动到1986年,是中国摄影从蒙昧、迟钝、迂腐走向开明、敏锐、清新的历史转折时期。之后很短的三、五年内,中国摄影形成了多元趋势的大川,同时也出现了众多的青年摄影群体。到了旧世纪末和新世纪初,当年的青年已变成中年。于是,也就有了充分表现人性的《时代映像》系列丛书,有了“中国人本”的大展和这部书……

  ——《人性表现的历程》


  司苏实(《人民摄影报》总编辑、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创办人)

  中国纪实摄影是以中国传统美学观为哲学基础自然发展的,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强调“内在”、“含蓄”、“诗言志”和“绕梁三日”,这正是许多中国纪实摄影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突出特点。

  “中国人本”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纪实摄影最大面积的一次梳理,是中国纪实摄影较完整的一次检阅。从风格上看,可称是中国“堪地派(CANDID)”的一次大荟萃。主要的经典作品都在其中。这对研究这20多年来的中国纪实摄影,无疑是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的工作。现在的中国纪实摄影是具有足够的民族特点的、有着其它国家纪实摄影所没有的高明之处的纪实摄影。

  ——《中国纪实摄影的历程》


  王瑞(摄影家、摄影评论家)

  游离出中国主流摄影模式的大是大非、黑白分明的意识形态化因袭思维习惯,深入民间普通百姓的生活,是“中国人本”策展者观念取向的特点。展览披露出的中国社会潜在拥有的多元色泽的民间记忆版本,重视两极之间大幅度的中间灰域层次的影像,即民间生活的市民社会的广阔层面的影像纪录。以人本的思路勾连中国纪实摄影高涨期的摄影脉络,实为以图像成果检阅当代社会历史的有益尝试。肯为一直被主流排挤的民间私人叙事类个体纪实摄影开辟一方洞天,以大规模集合的方式展现其久遭埋没的成绩,实在是对中国历史影像的尊重,也是对当代摄影观念的开拓。

  ——《发掘记忆 沉浸历史 平凡纪实》


  颜文斗(广州集成图像有限公司图片总监)

  中国摄影从来就没有对中国人进行过系统的关照。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中国影像中,人是时代的点缀或者政治的道具,80年代之后,中国的纪实摄影才逐渐转向真实地记录社会,但是定位并不明确。广东美术馆这次成批量收藏的作品,则是中国的国家文化机构第一次旗帜鲜明地将人视为纪实摄影的焦点,它集合为一部当代中国普通人的图像生活史和心灵史。在这里,人成为主角,时代的背景成为人性的诠释或补白。

  “中国人本”在中国摄影史上的意义,在于它是对中国人本主义摄影的一次田野调查、对中国摄影之本的一次培固,是校正中国纪实摄影发展轨迹,是中国纪实摄影的一次定位,是建立影像中国史的发端,是正本清源、展旗呐喊,甚至是为了前进树立的一个供批判的标靶。是中国摄影在社会学意义和摄影史意义上的双重补课。

  在经济改革之后,中国社会又走到了一个必须调整的临界点,正进入一个以社会公正为目的的社会关系大调整时期。这种调整必然要经历社会大变局、心灵大苦痛、精神大彷徨。这就为纪实摄影家和社会学家提供了最丰富的标本,从题材的丰富性而言,中国的纪实摄影家是最幸福的。中国摄影家被赋予更多社会学家的使命,这是在西方纪实摄影走过黄金时代后历史赋予中国纪实摄影家的一次机会,一次将纪实摄影发扬光大的中国机会。

  ——《在纪实中高扬人的旗帜》


  王征(摄影家、宁夏民族文化摄影促进会会长)

  “中国人本”大量采用中国新时期摄影从发端到今天不同阶段的纪实摄影家的重要作品,旨在表达对作品的自我判断能力和对作品的历史定位,策展人主宰着一部“新的民众影像史”,经过组合,让摄影说起话来。

  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关百姓生活图像的一次重要梳理和重要收获,这收获来自于摄影家们的多年心血、来自于策展人的艰苦工作,还来自于广东美术馆和fotoe.com的非凡智慧。

  ——《为了人本的影像》


  江北战(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

  “中国人本”跨越了“关注社会”和“见证历史”的纪实,直接指向纪实摄影的核心——揭示人性。直面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生存和发展”、“金钱和快乐”等一系列与人的欲望、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本性有关的问题。

  “中国人本”体现了“入俗”的主张,这种“俗”包括与拍摄对象的平凡相适应的拍摄者手法的平实和心态的平和。

  “中国人本”显现了“发现”的魅力,不借助社会题材的轰动,不依靠历史题材的辉煌,而是通过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揭示人性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这最能考验摄影家对生活的观察、对人生的体味、对瞬间的把握,即他的“发现”能力。从全国上千位摄影家的近十万张底片中挑选600余幅作品组成大规模影展,也充分显示了策展人历史的眼光、理性的思考、良好的人缘和相当的协调能力,即他的“再发现”能力。

  ——《纪实摄影——发现或创作》


  吴嘉宝(台湾视丘摄影艺术学院院长)

  “中国人本”基本上就是1951年至2003年中国纪实摄影家的视框对“文化库存”所做“题材提取”的一次大汇整,同时也是这个文化库存整体内容的一个断面呈现。对此,我想多半的观众应该会用“一面观赏,一面发出惊奇赞叹之声”的方式,一张接一张地往下看。因为,多达六百余张的这些影像群,不外告诉我们:“在这片(不论在人、事、时、地都属)浩瀚无疆的土地上,什么样的事情都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即景都可能被我们巧遇”。而且,就在每一个时空交会的一刹那,也似乎总是有一个我们(观者)的分身,总会那么适时的出现在事件现场,在那里无止无休地帮着我们窥视、旁观,永不饱足地帮我们发现另外一个令人莞尔的偶然。

  ——《视框与脉络:两岸摄影文化现况的省思》


  林黎(同济大学教师)

  在摄影的诸多门类中,纪实摄影应该属于重量级的作品,它篇幅浩大,能够容纳广阔的社会景象,展现历史的纵深,多侧面的表现人的个体形象和生活状况,最便于对一个时代做全景式的、有相当长度的描绘,能够深入表现历史的走向和转折、民族的命运和灵魂以及人类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他们说——》



上海/1991 上班族自行车车流




广东广州/1986 上班人流




重庆/1995.5 人多路窄,上下班的人们多坐“摩的”




河南卫辉/2002.9 等待演出开始的乡民们



陕西周至/1990.4 去老子墓拜祭的人被人流挤下铁索桥





河南周口/1987 龙舟大赛,拥挤的观众和落水者




四川广安/1992.8 人多车少,乘客从车窗挤上车




广东广州1991 火车站挤满南下打工的人,上厕所要排上大半个小时的队



广东广州2000 春运期间,火车站里的汹涌人潮





四川德阳1984.1 国庆节,各乡农民涌进城里看热闹





江苏无锡1996.4 即开即奖型福利彩票发售场面





四川凉山1989 火把节上的人海



上海

1997

在外白渡桥上眺望新崛起的浦东。





广东广州

1999.10

外乡人爬上新城区残留的大树上观看烟火晚会。





上海

2003.4

一对恋人在陆家嘴中央绿地草坪上晒太阳。






四川成都

1998.2

街头众生相。



云南昆明

1997

马车、卡车和公路上空准备降落的飞机。





海南海口

2000

海南的烂尾楼成了建设者的露天浴场。






四川成都

  1998.9

  即将竣工的商业大厦与依然宁静的旧巷。





广东广州

  1999.9

  大面积拆除城市的临时建筑。



 北京

  1977

  提着公事包在京城转悠的外地人。




广东广州

  1982

  外地干部蹲在广州街头琢磨城市的变化




  贵州贵阳

  1997.8

  初入城市







北京

  2002

  一众特殊身份者在保镖围护下参观故宫。



广东深圳

  1992.8

  抢购新股抽签表人流中的一位沮丧的妇女






广东深圳

  1992.9

  等待认购新股抽签表的人潮






陕西关中

  1989

  抢购彩票的人混成一团





陕西西安

  1999.9

  即买即刮福利彩票现场的幸运儿鲁道新



重庆

  2002.12

  股市低迷,股民在证券营业厅改练太极拳





广东深圳

  1998.4

  传销商遭遇禁令





湖北武汉

  1989

  “房屋交易会”场外,市民自发交换换房信息





贵州兴义

  1992.12

  人才交流会上推销自己的求职者



北京

  2003

  街头广告涂满办假证件的联系电话






辽宁大连

  1993.秋

  一家饭店开张的鞭炮硝烟,弥漫了半条街






上海

  2000

  西餐厅从德国请来了演唱歌手






北京

  2002

  为吸引顾客,这家城市餐厅故意营造农家风情



河南巩义

1996

在残损的宋陵雕像后收获秋粮的农民





广东高州

1967

公社社员集体戴上毛主席像章






江西井冈山

1997

毛泽东的剪板像引得路人驻足





河南新安

1987

一位老农蹲在当年专门放置毛泽东像的位置



重庆

2001.7

一个农村赤脚医生的居所兼诊所





陕西潼关

1985.5

一位曾经是学毛著积极分子的老人,屋里院外依然写满毛主度语录和革命标语






四川成都

1990

纪念毛泽东生辰的化装老军人





河南郑州

1958

参加各种大会是农民的基本生活内容



陕西延安

1987

村民大会即将召开。干部的位置看上去比村民的还多





陕西关中

1988

干部在上面做报告,村民在下面开“小会”





新疆

1951.冬

维吾尔族农民豆选村干部





浙江温州

1999.4

泰顺叶山村村民唱票直选村干部



安徽蚌埠

1951.5

在治淮工程蚌埠固堤工地上





河南林县

1960.2

红旗渠修建工程中,民工在凌空开凿






河南林县

1961.冬

一个乡村水利工程师在检查工程质量





河南长葛

1959.8

抽水浇地,抗旱保苗



河南林县

1961

农民上山人工造林





河南郑州

1959.夏

打麦场上





广东阳江

1964.夏

乡村收割一景





江苏江都

1964.6

因耕牛不足,农民在沤田地区试用电犁耕种



上海奉贤

1965.5

集体耕作





山东青岛

1983

崂山农民在丈量土地,准备“包产到户”






山东沂蒙

1979

人民公社末期,松松垮垮的出工者





江苏苏州

1979

冬日里,农民在翻土整田
]]


北京

2002.9

城市高架桥上的施工者。


广西

1986

修筑南宁至防城铁路的工人坐火车上班。


青海五道梁

1992.8

格拉丹冬冰峰下的青藏公路道班。


贵州贵阳

1999.10

如今捡垃圾也要买票入场了。

贵州贵阳

1997.2

南明河疏浚工地的背篓大军


陕西西安

2000.1

一处建筑工地的塌方现场。


山东济南

1998.9

卖血成了一些农民的谋生之路


海南三亚

1999.7

渔民们顶着风浪出海。

北京 1999 在人民大会堂前打扫卫生的人



天津 1995 公共汽车外的街景



广东汕头 1988.4 清晨的自行车风景



云南宁蒗 2003 基层法官用马驮着国徽巡回在偏远山区审案
]]


北京 1999 街坊老大妈在监视陌生访客



河北石家庄 2000.9 近距离察看士兵们训练



山西永济 2002.8 两个女孩在端详乞讨者胸前所写内容


北京

1987

长安街第一次出现了圣诞老人和圣诞小姐



北京

2003.2

郊区一处温泉里,度假者在人工波浪中嬉戏



辽宁大连

1993.2

驾驶员培训基地,学员们在等待考试的开始



北京

1984

北京,第一批考摩托车驾照的人


宁夏同心

1998

暮色中,一个农民汉子爬上电线杆接驳电线。



重庆

2002.10

风景区里,村童用自制工具向游客讨钱



陕西延川

1987

做小本生意的老人,每天能赚一包火柴钱。



浙江上虞

1991.7

搜寻街边的“致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