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中国经济的隐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18:27
● 吴幼珉

  去年底,笔者到北京公干。当时,中国正值江、朱向胡、温交接时期,京城谣传,新的国家领导人上台后,中国将出现另一轮的经济过热。笔者听后,不辨真假,静观其变。现在看来,中国经济似乎真的过热了,尽管过热的温度还不算太高。

  回顾朱镕基主管中国经济工作期间曾做过三件事:一是调低人民币汇率,增强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压抑通胀,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三是把中国国内生产值增长率压抑在6%至8%的水平;自始,中国经济告别了过去大起大落的日子。但这些措施和有关的政策却给中国经济留下了通缩和高失业的难题。


通缩的阴霾


  中国经济其实也出现了稳步增长与通缩并存的局面。类似的情况也曾在19世纪末的欧洲和20世纪初的美国出现过。但此一时,彼一时。若把这些历史事件连在一块来讨论却未免过于牵强。无可否认的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通缩是煞风景的事情。

  通缩在中国的出现,可归究于多种原因。如政府政策在客观上压抑了需求;就业形势削了购买力;市场导向和新技术提高了产出,使商品从匮乏变为丰足,迫使价格下降等,都是通缩的成因。

  为了克服通缩,中国政府发行了约6000亿人民币的债券,主要用于基础建设的投资。但经济却似乎慢热了许多。

  现在,这种情况终于有所改变。在今年的第一、二季度,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9%和8.2%。

  然而,当初中国的经济学者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提出为了维持经济长期增长,应把国内生产值的增幅保持在6%至7%的水平。近期的增长却已超过了这个标准,而日后的增长是否能受到适度的掌控则仍待观察。

  当前,有几个方面的经济表现更为突出。一是2002年的钢铁产品较2001年增长了3000万吨,达1亿8000万吨。这样的增幅不可谓不惊人,而在当今世上钢铁年产量超过3000万吨的国家却是屈指可数。

  二是汽车工业的发展异常迅速。2002年全国汽车产量为106万辆,而在2003年1月至8月的汽车产量就约125万辆。在全国27个省市投资和兴建了大小123家汽车厂,而年生产能力达50万辆这个合理规模的汽车厂却只有两家。


楼价不可能刺激内需


  三是城市楼价持续攀升。随着中国经济表现强劲,楼价上升本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楼价上升对消费和投资的正面影响也是直接和快捷的。

  但迹像却显示当前国内楼宇的空置率随着楼价的增高而攀升。况且,中国幅员广阔、人口增长缓慢、失业严重、政府大力发展中小型城市等,都使楼价飙升成为不切实际的期望。而通过楼价上升来刺激中国的内需更是最不可取的方案。

  受到沙斯的影响,中国外来投资萎缩了。沙斯过后,成千上万先富起来的中国百姓到港澳和海外消费,而国内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至今仍在下滑,国内消费依然疲弱。

  如果我们把中国前些日子的经济情况概括为增长与通缩并存的话,现在却是局部过热与通缩并存。与1993-94年的情况相比,当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年增长率均为双位数字,房地产也炒得火红,那是经济过热的时代。而今天的中国,一方面是总需求积弱,另一方面却是个别行业的迅速膨胀。

  尚若总需求始终无法增长,个别行业的膨胀就只可能是泡沫。但若这种膨胀真的就是人们所称的“增长亮点”,中国经济新热浪的温度就可能升得太高。

  因此,可以说近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确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变化。而为了持续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是需要回到平稳增长的轨道,由内需和出口带动;但绝不是依赖虚假的繁荣。

·作者是本地自由撰稿人● 吴幼珉

  去年底,笔者到北京公干。当时,中国正值江、朱向胡、温交接时期,京城谣传,新的国家领导人上台后,中国将出现另一轮的经济过热。笔者听后,不辨真假,静观其变。现在看来,中国经济似乎真的过热了,尽管过热的温度还不算太高。

  回顾朱镕基主管中国经济工作期间曾做过三件事:一是调低人民币汇率,增强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压抑通胀,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三是把中国国内生产值增长率压抑在6%至8%的水平;自始,中国经济告别了过去大起大落的日子。但这些措施和有关的政策却给中国经济留下了通缩和高失业的难题。


通缩的阴霾


  中国经济其实也出现了稳步增长与通缩并存的局面。类似的情况也曾在19世纪末的欧洲和20世纪初的美国出现过。但此一时,彼一时。若把这些历史事件连在一块来讨论却未免过于牵强。无可否认的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通缩是煞风景的事情。

  通缩在中国的出现,可归究于多种原因。如政府政策在客观上压抑了需求;就业形势削了购买力;市场导向和新技术提高了产出,使商品从匮乏变为丰足,迫使价格下降等,都是通缩的成因。

  为了克服通缩,中国政府发行了约6000亿人民币的债券,主要用于基础建设的投资。但经济却似乎慢热了许多。

  现在,这种情况终于有所改变。在今年的第一、二季度,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9%和8.2%。

  然而,当初中国的经济学者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提出为了维持经济长期增长,应把国内生产值的增幅保持在6%至7%的水平。近期的增长却已超过了这个标准,而日后的增长是否能受到适度的掌控则仍待观察。

  当前,有几个方面的经济表现更为突出。一是2002年的钢铁产品较2001年增长了3000万吨,达1亿8000万吨。这样的增幅不可谓不惊人,而在当今世上钢铁年产量超过3000万吨的国家却是屈指可数。

  二是汽车工业的发展异常迅速。2002年全国汽车产量为106万辆,而在2003年1月至8月的汽车产量就约125万辆。在全国27个省市投资和兴建了大小123家汽车厂,而年生产能力达50万辆这个合理规模的汽车厂却只有两家。


楼价不可能刺激内需


  三是城市楼价持续攀升。随着中国经济表现强劲,楼价上升本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楼价上升对消费和投资的正面影响也是直接和快捷的。

  但迹像却显示当前国内楼宇的空置率随着楼价的增高而攀升。况且,中国幅员广阔、人口增长缓慢、失业严重、政府大力发展中小型城市等,都使楼价飙升成为不切实际的期望。而通过楼价上升来刺激中国的内需更是最不可取的方案。

  受到沙斯的影响,中国外来投资萎缩了。沙斯过后,成千上万先富起来的中国百姓到港澳和海外消费,而国内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至今仍在下滑,国内消费依然疲弱。

  如果我们把中国前些日子的经济情况概括为增长与通缩并存的话,现在却是局部过热与通缩并存。与1993-94年的情况相比,当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年增长率均为双位数字,房地产也炒得火红,那是经济过热的时代。而今天的中国,一方面是总需求积弱,另一方面却是个别行业的迅速膨胀。

  尚若总需求始终无法增长,个别行业的膨胀就只可能是泡沫。但若这种膨胀真的就是人们所称的“增长亮点”,中国经济新热浪的温度就可能升得太高。

  因此,可以说近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确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变化。而为了持续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是需要回到平稳增长的轨道,由内需和出口带动;但绝不是依赖虚假的繁荣。

·作者是本地自由撰稿人
不要过热,否则需要当年朱的眼光和力量才能够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