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进入黎巴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03:51
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一个饭店服务生拿出自己的手机,向我们演示如何使用当地手机卡。他的手机屏幕上赫然出现了黎真主党总书记纳斯鲁拉的照片。而在20多个小时前,我们还在北京的首都国际机场翻地图,讨论从叙利亚进入黎巴嫩的最佳路线。一个昼夜中,我们闪电般地途经两个国家,换乘了一次飞机两次汽车,终于在当地时间22日傍晚,赶在以军战机出动前进入贝鲁特。“欢迎你们,黎巴嫩是你们的国家。”黎巴嫩边防人员一句随口而出的话,令我们二人颇感惊讶。一问才知道,他们说出这样的“欢迎辞”,是因为在当前战争<!--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border="0"><tbody><tr><td><div id="PublicRelation5" name="PublicRelation"><!--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div><!--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td></tr></tbody></table>时刻进入这个国家的人实在是太少了。<p>  既有被炸断的桥,也有悠闲的人</p><p>  黎巴嫩的战火来得有些突然,局势的发展也有些扑朔迷离,很多人不知道这场战争会打多大、打多久。叙利亚边防人员对本报记者说,直到这两天才有100多名各国记者从叙黎边境进入黎巴嫩。据了解,目前在黎巴嫩的中国记者除<span class="yqlink">中央电视台</span>的一人、新华社的两人外,就是《环球时报》的两名记者。另有凤凰卫视的记者据说从以色列一方进入黎巴嫩,目前情况不明。</p><p>  在路上,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黎巴嫩境内。从叙利亚到黎巴嫩,我们选择的“杰迪德——马斯纳阿”关口是叙黎现有5个关口中最危险的一个。就在真主党突袭以色列军队、绑架两名以军士兵后的第5天,以军轰炸了从这个关口通往黎巴嫩境内的道路,多处目标被袭,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这个关口虽然有一定风险,却仍被各国记者当成进入黎巴嫩的首选。也是从这里开始,我们坐上了黎巴嫩司机赛义夫开的二手奔驰。几番讨价还价,司机丝毫没有让价的意思。直到我们经过近3个小时翻山越岭到达贝鲁特后,才觉得这400美元的车费还算值。记者在车上开玩笑地问赛义夫是不是真主党成员,他给了记者一个似是而非的回答:“我一年前见过真主党总书记纳斯鲁拉,是一次纪念真主党前总书记穆萨维遇害的集会,这样的集会每年都搞。我不是真主党成员,但我们很多人接受邀请,参加过这样的集会。现在纳斯鲁拉到底在贝鲁特,还是在黎巴嫩南部,谁知道呢?”</p><p>  经过长途奔袭,我们租的二手奔驰在深入黎巴嫩7公里后,来到了一个小镇,眼前突然出现了用汽车轮胎拦成的路障,远远望去前方是一个大坑。司机赛义夫开车绕过路障,停在大坑前。这是一个弹坑,它的不远处是一座被炸毁的桥。一条十几米宽的小河中,躺着一辆被炸毁的黑色小轿车,车身已经扭曲,车窗的玻璃也不见了。一位穿花衬衣的老者推车路过这里,见到记者在采访,他就主动讲述他看到的一切:3辆正在桥上行驶的小汽车突然遭到炮火打击,坠入河中,4人死亡,多人受伤。在河南岸的一片农房中,一位戴圆边帽子、嘴上留着小胡子的大叔指着小桥东北角被炸毁的建筑说,其中一个是工厂,另外一个是小餐馆,袭击发生在黄昏时分,几个村民正在餐馆前悠闲地吸着阿拉伯水烟,没想到灾难就在这个时候来临。两位老人还想让我们去镇子上的医院看一个被炸成残废的幸存者,但由于路断了,我们无法前行。司机也催促我们:“如果8点以后进贝鲁特就会有危险了,我们应该上路了!”正当我们要上车时,一辆白色的小汽车停在我们身边。开车的是位老人,旁边坐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font color="#ff0000">老人告诉我们,今天是特意带着孩子来看被炸毁的桥梁的,要让孩子知道以色列到底干了什么。</font></p><p>  由于原来的路被炸毁,我们只好多走一段山路。山路途经的地方多是基督教民众的聚居区。由于以色列与真主党的冲突多集中在黎巴嫩南部,在这里,我们看不到战争,闻不到硝烟。有的人去教堂做礼拜;有的和朋友在家门口的葡萄藤下吸水烟、聊天。穿着入时的小姑娘和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的小伙子三三两两在街边小店的门口交谈着……我们的车子进入迈哈穆顿市时,甚至出现了交通堵塞。不少身穿露背装的女性驾着奔驰、宝马等各种名车往来穿梭,在她们的脸上看不到战争的气息。黎巴嫩就是这样,像是一个神奇的魔方,黎巴嫩南部、北部、山区、贝卡谷地、首都贝鲁特等……各种颜色的方块混在一起,即便是拼好相同的颜色,也是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p><p>  在贝鲁特感受战争</p><p>  天黑下来了,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驶入了贝鲁特市区的哈马拉区。往日,这个繁华的地区都是灯火通明。而如今,街上的店铺十有八九都铁门紧锁,偶尔开着的几家大商店也是门可罗雀。入住酒店后,周日的报纸还没送到,来不及去外面买。记者翻开了22日的报纸,这天的黎巴嫩《国家报》头版头条换个了视角来审视这场战争。<font color="#ff0000">头版巨幅合成照片上,彩色部分是几个以色列小女孩在以军准备发射的炮弹上写字,黑白部分是黎巴嫩南部一名儿童被炸死的惨状</font>。这种画面效果让人感到残酷与凄凉,上一代甚至上几代的仇恨还要在下一代人之间蔓延。《迪亚尔报》22日头版的标题是《以色列地面入侵失败,处境艰难》。大标题下配了两幅照片:一张是一个小男孩紧张地双手合十放在嘴上,眼神中显出恐惧;还有一张是黎巴嫩南部一个地区的居民正在挖战壕,并在设置路障。在黎巴嫩,也有一些报纸刊登了以色列一些城市被真主党炮火袭击的照片。23日,黎巴嫩各家电视台依旧把报道重点放在以黎冲突上。节目中回顾了以色列和真主党交火以来的场景,屏幕右下角特意设计了一个图标:一个攥紧的拳头正冲破铁丝网,背景是黎巴嫩国旗。</p><p>  各国记者纷纷前往被炸现场采访</p><p>  23日上午11时,本报记者租车来到近日被以色列轰炸的贝鲁特南郊、真主党总部所在的街区。大批的西方和阿拉伯国家记者与我们同时赶到。半数西方记者都穿了防弹衣,有很多人还戴了钢盔。在断壁残垣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定格在记者眼中:废墟的一块水泥板上,一辆儿童玩具卡车和一个小毛绒玩具熊落满了尘土,一名西方记者俯身拍下了这些见证了这场灾难的无声的“证人”。在黎巴嫩政府特意制作、分发给国外机构的大相册中,记录了这些玩具的小主人被炸死炸伤的惨不忍睹的情形。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一辆应该是属于真主党的卡车,装了七八个大音箱,高声放着激进的歌曲,让紧张采访的各国记者不免有几分恐慌——谁知道以色列的飞机会不会闻声而来呢?</p><p>  从被炸现场回来后,我们打听如何去黎巴嫩南部采访,谁来组织?得到的唯一答复是“坐红十字会的车去吧。”我们想依旧租用来时的车,司机看样子也挺愿意,但他随即抬高了价码:“车是公司的,我要去问问,看他们要多少钱。”也许,对很多人来说,赚钱比安全更加重要。饭店的行李员对我们说,如果想租车到南边的话,少说要500美元,但不会有太多人愿意去。本报赴黎巴嫩特派记者 程刚 谷棣</p>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一个饭店服务生拿出自己的手机,向我们演示如何使用当地手机卡。他的手机屏幕上赫然出现了黎真主党总书记纳斯鲁拉的照片。而在20多个小时前,我们还在北京的首都国际机场翻地图,讨论从叙利亚进入黎巴嫩的最佳路线。一个昼夜中,我们闪电般地途经两个国家,换乘了一次飞机两次汽车,终于在当地时间22日傍晚,赶在以军战机出动前进入贝鲁特。“欢迎你们,黎巴嫩是你们的国家。”黎巴嫩边防人员一句随口而出的话,令我们二人颇感惊讶。一问才知道,他们说出这样的“欢迎辞”,是因为在当前战争<!--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border="0"><tbody><tr><td><div id="PublicRelation5" name="PublicRelation"><!--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div><!--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td></tr></tbody></table>时刻进入这个国家的人实在是太少了。<p>  既有被炸断的桥,也有悠闲的人</p><p>  黎巴嫩的战火来得有些突然,局势的发展也有些扑朔迷离,很多人不知道这场战争会打多大、打多久。叙利亚边防人员对本报记者说,直到这两天才有100多名各国记者从叙黎边境进入黎巴嫩。据了解,目前在黎巴嫩的中国记者除<span class="yqlink">中央电视台</span>的一人、新华社的两人外,就是《环球时报》的两名记者。另有凤凰卫视的记者据说从以色列一方进入黎巴嫩,目前情况不明。</p><p>  在路上,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黎巴嫩境内。从叙利亚到黎巴嫩,我们选择的“杰迪德——马斯纳阿”关口是叙黎现有5个关口中最危险的一个。就在真主党突袭以色列军队、绑架两名以军士兵后的第5天,以军轰炸了从这个关口通往黎巴嫩境内的道路,多处目标被袭,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这个关口虽然有一定风险,却仍被各国记者当成进入黎巴嫩的首选。也是从这里开始,我们坐上了黎巴嫩司机赛义夫开的二手奔驰。几番讨价还价,司机丝毫没有让价的意思。直到我们经过近3个小时翻山越岭到达贝鲁特后,才觉得这400美元的车费还算值。记者在车上开玩笑地问赛义夫是不是真主党成员,他给了记者一个似是而非的回答:“我一年前见过真主党总书记纳斯鲁拉,是一次纪念真主党前总书记穆萨维遇害的集会,这样的集会每年都搞。我不是真主党成员,但我们很多人接受邀请,参加过这样的集会。现在纳斯鲁拉到底在贝鲁特,还是在黎巴嫩南部,谁知道呢?”</p><p>  经过长途奔袭,我们租的二手奔驰在深入黎巴嫩7公里后,来到了一个小镇,眼前突然出现了用汽车轮胎拦成的路障,远远望去前方是一个大坑。司机赛义夫开车绕过路障,停在大坑前。这是一个弹坑,它的不远处是一座被炸毁的桥。一条十几米宽的小河中,躺着一辆被炸毁的黑色小轿车,车身已经扭曲,车窗的玻璃也不见了。一位穿花衬衣的老者推车路过这里,见到记者在采访,他就主动讲述他看到的一切:3辆正在桥上行驶的小汽车突然遭到炮火打击,坠入河中,4人死亡,多人受伤。在河南岸的一片农房中,一位戴圆边帽子、嘴上留着小胡子的大叔指着小桥东北角被炸毁的建筑说,其中一个是工厂,另外一个是小餐馆,袭击发生在黄昏时分,几个村民正在餐馆前悠闲地吸着阿拉伯水烟,没想到灾难就在这个时候来临。两位老人还想让我们去镇子上的医院看一个被炸成残废的幸存者,但由于路断了,我们无法前行。司机也催促我们:“如果8点以后进贝鲁特就会有危险了,我们应该上路了!”正当我们要上车时,一辆白色的小汽车停在我们身边。开车的是位老人,旁边坐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font color="#ff0000">老人告诉我们,今天是特意带着孩子来看被炸毁的桥梁的,要让孩子知道以色列到底干了什么。</font></p><p>  由于原来的路被炸毁,我们只好多走一段山路。山路途经的地方多是基督教民众的聚居区。由于以色列与真主党的冲突多集中在黎巴嫩南部,在这里,我们看不到战争,闻不到硝烟。有的人去教堂做礼拜;有的和朋友在家门口的葡萄藤下吸水烟、聊天。穿着入时的小姑娘和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的小伙子三三两两在街边小店的门口交谈着……我们的车子进入迈哈穆顿市时,甚至出现了交通堵塞。不少身穿露背装的女性驾着奔驰、宝马等各种名车往来穿梭,在她们的脸上看不到战争的气息。黎巴嫩就是这样,像是一个神奇的魔方,黎巴嫩南部、北部、山区、贝卡谷地、首都贝鲁特等……各种颜色的方块混在一起,即便是拼好相同的颜色,也是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p><p>  在贝鲁特感受战争</p><p>  天黑下来了,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驶入了贝鲁特市区的哈马拉区。往日,这个繁华的地区都是灯火通明。而如今,街上的店铺十有八九都铁门紧锁,偶尔开着的几家大商店也是门可罗雀。入住酒店后,周日的报纸还没送到,来不及去外面买。记者翻开了22日的报纸,这天的黎巴嫩《国家报》头版头条换个了视角来审视这场战争。<font color="#ff0000">头版巨幅合成照片上,彩色部分是几个以色列小女孩在以军准备发射的炮弹上写字,黑白部分是黎巴嫩南部一名儿童被炸死的惨状</font>。这种画面效果让人感到残酷与凄凉,上一代甚至上几代的仇恨还要在下一代人之间蔓延。《迪亚尔报》22日头版的标题是《以色列地面入侵失败,处境艰难》。大标题下配了两幅照片:一张是一个小男孩紧张地双手合十放在嘴上,眼神中显出恐惧;还有一张是黎巴嫩南部一个地区的居民正在挖战壕,并在设置路障。在黎巴嫩,也有一些报纸刊登了以色列一些城市被真主党炮火袭击的照片。23日,黎巴嫩各家电视台依旧把报道重点放在以黎冲突上。节目中回顾了以色列和真主党交火以来的场景,屏幕右下角特意设计了一个图标:一个攥紧的拳头正冲破铁丝网,背景是黎巴嫩国旗。</p><p>  各国记者纷纷前往被炸现场采访</p><p>  23日上午11时,本报记者租车来到近日被以色列轰炸的贝鲁特南郊、真主党总部所在的街区。大批的西方和阿拉伯国家记者与我们同时赶到。半数西方记者都穿了防弹衣,有很多人还戴了钢盔。在断壁残垣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定格在记者眼中:废墟的一块水泥板上,一辆儿童玩具卡车和一个小毛绒玩具熊落满了尘土,一名西方记者俯身拍下了这些见证了这场灾难的无声的“证人”。在黎巴嫩政府特意制作、分发给国外机构的大相册中,记录了这些玩具的小主人被炸死炸伤的惨不忍睹的情形。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一辆应该是属于真主党的卡车,装了七八个大音箱,高声放着激进的歌曲,让紧张采访的各国记者不免有几分恐慌——谁知道以色列的飞机会不会闻声而来呢?</p><p>  从被炸现场回来后,我们打听如何去黎巴嫩南部采访,谁来组织?得到的唯一答复是“坐红十字会的车去吧。”我们想依旧租用来时的车,司机看样子也挺愿意,但他随即抬高了价码:“车是公司的,我要去问问,看他们要多少钱。”也许,对很多人来说,赚钱比安全更加重要。饭店的行李员对我们说,如果想租车到南边的话,少说要500美元,但不会有太多人愿意去。本报赴黎巴嫩特派记者 程刚 谷棣</p>
<a href="http://www.cjdby.net/UploadFile/2006-7/200672215405370725.jpg" target="_blank"><img title="超大军事http://www.cjdby.net"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www.cjdby.net/UploadFile/2006-7/200672215405370725.jpg" border="0" style="CURSOR: pointer;"/></a><br/><br/><img title="超大军事http://www.cjdby.net"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www.cjdby.net/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 border="0" style="CURSOR: pointer;"/>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br/><a href="http://www.cjdby.net/UploadFile/2006-7/20067221541251598.jpg" target="_blank"><img title="超大军事http://www.cjdby.net"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www.cjdby.net/UploadFile/2006-7/20067221541251598.jpg" border="0" style="CURSOR: pointer;"/></a><p></p><p><br/><img title="超大军事http://www.cjdby.net"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www.cjdby.net/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 border="0" style="CURSOR: pointer;"/>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br/><a href="http://www.cjdby.net/UploadFile/2006-7/200672215421623247.jpg" target="_blank"><img title="超大军事http://www.cjdby.net"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www.cjdby.net/UploadFile/2006-7/200672215421623247.jpg" border="0" style="WIDTH: 500px; CURSOR: pointer;"/></a><br/></p>
<strong>环球时报前几天的头版文章!</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