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前方独家报道:记者遭遇导弹轰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59:41
<p>
        </p><center><img alt="环球时报前方独家报道:记者遭遇导弹轰炸" src="http://image2.sina.com.cn/dy/w/2006-07-26/U660P1T1D10532699F21DT20060726021824.jpg" border="1"/><br/><img height="5" src="http://image2.sina.com.cn/home/c.gif" width="1" alt=""/><br/><font class="f12"><font size="2">环球时报程刚(左)、谷棣(右)23日在被以色列炸毁的位于黎巴嫩南郊的真主党总部采访。 <br/></font><center><b><a href="http://news.sina.com.cn/photo/">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a></b></center></font><br/><br/></center><center><img alt="环球时报前方独家报道:记者遭遇导弹轰炸" src="http://image2.sina.com.cn/dy/w/2006-07-26/U660P1T1D10532699F23DT20060726021824.jpg" border="1"/><br/><img height="5" src="http://image2.sina.com.cn/home/c.gif" width="1" alt=""/><br/><font size="2"><font class="f12">环球时报记者谷棣在采访黎巴嫩居民。 </font><br/><br/><br/></font></center><center><font size="2"><img alt="环球时报前方独家报道:记者遭遇导弹轰炸" src="http://image2.sina.com.cn/dy/w/2006-07-26/U660P1T1D10532699F1394DT20060726021824.jpg" border="1"/><br/><img height="5" src="http://image2.sina.com.cn/home/c.gif" width="1" alt=""/><br/><font class="f12">环球时报记者活跃在以黎冲突的前线。</font></font></center><p>7月25日,黎巴嫩与以色列的冲突进入了第14天,双方的伤亡人数都在不断增加,美国国务卿赖斯赶赴中东救火。新浪网独家连线《环球时报》在贝鲁特的记者谷棣和程刚了解现场情况。以下是连线实录:</p><p>  新浪网:美国国务卿赖斯昨天访问了黎巴嫩,请介绍一下当时的情景。</p><!--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border="0"><tbody><tr><td><div id="PublicRelation5" name="PublicRelation"><!--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div><!--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td></tr></tbody></table><p>  答:昨天,7月24日,赖斯不宣而至到贝鲁特斡旋,见了黎巴嫩总理和议长,一个是伊斯兰教逊尼派的,一个是什叶派的。赖斯是在快中午的时候到的,下午就走,晚上人就在以色列了。当天下午,我们在美国撤侨的拉贝海滨看到了不远的地中海海面上有一艘美国的航母在游弋,用望远镜看,母舰上的直升机、战斗机都清清楚楚,绝对是全副武装。而23日晚,美国航母和几艘军舰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撤侨任务,离开了黎巴嫩海域,但为了赖斯的到访,又专门回来了。</p><p>  赖斯在贝鲁特期间,全城非常安静,以色列人完全停止了对贝鲁特的行动,尽管在黎巴嫩南部以军和真主党武装发生了非常激烈的战斗。</p><p>  赖斯突然访问贝鲁特,虽然收效不大,但还是给黎巴嫩百姓带来了一些安慰。很多人说:“再打一个月,就会坐下来谈了”。很多数日没有出门的人走了出来,享受地中海的阳光和空气,街道上一时间还出现堵车现象,25号早上,贝鲁特路上的车辆一下子比前几天多了许多,当地人告诉记者,似乎很多人开始上班了。在贝鲁特,政府部门早上8时上班,大多数公司是早上9时上班,记者出门的时候刚过8时,路上已经堵车了。这种情形前几天一直没有过。而就在昨天,7月24日,记者坐车绕着贝鲁特城整整走了一圈,只花了半个小时。当地的司机说,这在平常根本不可能,起码需要2个小时,因为车会堵得十分厉害。晚上一些快餐店还出现了排队等带烤羊肉串的情景。但25日下午,3轮6声轰炸的声音又把贝鲁特搞得万人空巷。很快,<span class="yqlink">电视直播</span>了黎巴嫩南郊被以色列导弹轰炸的画面,百姓们彻底明白:赖斯来了也没有用,这就像两个人打架,你扯头发,我撕衣服,需要别人来拉架,但拉一次未必能拉得开。</p><p>  新浪网:请谈一下黎巴嫩战局的最新进展。</p><p>  答:我们了解的情况是,从贝鲁特到黎巴嫩南部赛达、苏尔的海滨公路被以色列炸断了数处,整条公路完全被以色列军舰的火力封锁。以色列通过撒传单和广播等方式通告黎巴嫩人,不让他们走这条路。这真的不只是威胁。冲突发生以来,不断有走这条路的汽车被以色列军舰开火摧毁的事情发生,死伤了很多人。苏尔及其以南地区特别危险,到目前为止,所有的激战都在那里发生,人道主义危机最严重的惨剧也都来自那个地区,第一个在冲突中牺牲的新闻记者也是在那里遇难的。云集在贝鲁特的各国记者中,到过黎巴嫩南部的少而又少,发自那个地区的报道大部分出自随以军进入黎巴嫩南部的记者之手,少数是由经真主党同意跟它们的武装在一起的阿拉伯媒体发出的。</p><p>  25日傍晚,贝鲁特短暂的平静突然被打破了。当时我们正在电视新闻中心和<span class="yqlink">中央电视台</span>做连线,空中突然爆起两声非常非常炸耳的巨响。距离我们最多也就在10公里的范围内。那其实不是两声响,而是两批炸弹,起码是6响。当地有经验的人说,绝对是当量十分巨大的导弹,有人甚至估计起码有200吨。不一会,又是一声。就是说不到10分钟,以色列一下子发动了3次巨型炸弹袭击。很快传来消息,轰炸的又是真主党总部那里,那里已经是一片废墟了。这么厉害的炸弹,让人想起传说中以方准备的钻地炸弹,要炸地下工事,据说,以方相信真主党的首脑人物还藏在那里的地下。不一会儿我们再回到街上,人、车立刻就变得很少了。</p><p>  新浪网:战局如此恶劣,你们在那边采访进行的还顺利么?</p><p>  答:25日中午,我们来黎巴嫩新闻部所在的大楼办理采访证件,并想了解黎巴嫩旅游业受到什么样的打击。这是一座8层的白色大楼,下面两层是旅游部的办公区,其余的是新闻部办公室。没有想到,我们却为了一点小小的临时采访要求被带着楼上楼下跑。办完证件后,来到一楼的旅游部长办公室,我们直截了当地说:“我是来自中国《环球时报》的记者,我们想采访部长阁下,我们要告诉中国的读者,这场战争给黎巴嫩旅游业带来了什么损失。”部长秘书是位40多岁的妇女,她查过记者的证件后同意帮助记者联系。很快,她告诉记者,正在外面视察的部长在电话中说,可以再约时间接受中国记者采访,请旅游部先给记者提供一些材料。可没有想到,就为这些材料,旅游部和新闻部却相互扯皮,过了半个多小时也没有给记者提供想要的材料。</p><p>  在外国记者管理中心,短短10分钟办理“采访证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与马阿里主任称兄道弟,而且结识了大批外国记者。马阿里主任一边忙着复印大家的护照和公函,一边说:“没有想到,这次还有来你们自中国的记者。”但当我们告诉他,以色列那边有很好的“新闻中心”,为来采访的外国记者提供很好的服务,而且非常人性化去“赚”记者钱,而黎巴嫩却没有为大家这样做时,他无奈地说:“全是因为这场战争!”</p><p>  新浪网:当地的采访条件怎么样?</p><p>  答:除了我们环球时报,还有中央台的梁玉珍大姐也在黎巴嫩。我们发出了很多消息,黎巴嫩人非常欢迎我们。今天,在电视新闻中心门口还碰到了刚刚从香港赶过的凤凰卫视的2名记者。</p><p>  目前在黎巴嫩采访以黎冲突的外国记者已达数百人,他们来自50多个国家,光电视台就有30多家。黎巴嫩报纸说全世界的记者都来贝鲁特了。黎巴嫩一家名为“新闻时报制造中心”的新闻机构总经理达库布说:“上一次,记者云集这里还是哈里里去年遇刺的时候。”不过,他说,原来在中东地区很活跃的日本记者这次却“失踪”了。</p><p>  在我们入住的康默多酒店,主要活跃着的是大批文字记者,因为这里的上网速度据说是全贝鲁特最快的。电视记者则喜欢扎堆在总理府和联合国驻黎巴嫩机构附近的几家饭店里,因为那里离电视新闻中心比较近,传输电视信号比较便捷。</p><p>  “这是一群活跃在冲突地区的战士”,黎巴嫩《白天报》这样描述这些“无冕之王”,形容他们是“传递和平的新闻战士”。但在黎巴嫩摄像记者莱耶尔•纳吉布在黎巴嫩南部被以军炮火炸死后,记者们也更加重视“安全问题”了。我们中国记者很受欢迎,在采访过程中,经常有外国的记者拍摄我们采访的情景。今天上午,伊朗国家电视台在黎巴嫩的记者要采访我们,我们婉言谢绝了,对于这样的一场冲突,我们能说什么呢?战争没有胜利者,留下的只是矛盾,甚至仇恨。</p><p>  新浪网:能不能描述一下当地平民的生活情景?</p><p>  答:尽管黎巴嫩局势还很不稳定,但黎巴嫩民心稳定,在街头的报摊有驻足阅报的行人,在为数不多营业的咖啡馆前,闲坐的老人几乎是人手一份阅读着当天的报纸,更让人“感觉良好”的是:黎巴嫩兑美元的汇率依然稳定,还是1美元换1500黎镑。</p><p>  黎巴嫩是什么?黎巴嫩就是你远远看到在时装专卖店的门口立着模特,但走近后才知道那是个身材高挑、丰满、俊俏的实实在在的姑娘。</p><p>  25日早上,我照惯例又买了20份报纸,一份杂志。没有得到赖斯会见的黎巴嫩总统拉胡德终于站出来,指责“美国向以色列开绿灯”,并坚信“获胜的将是黎巴嫩”。</p><p>  还有报纸说,各国驻贝鲁特的使馆还在忙着撤侨。俄罗斯在报纸上登启示,让俄侨民迅速撤离;法国使馆登广告,告诉大家办理签证的时间延长了;加拿大使馆门前还有侨民申请撤离;土耳其则是在24日向黎巴嫩派来一辆大型军用飞机……而这些比起停泊在贝鲁特港口玛莉娜海岸不远的美国航母来说似乎都不算什么。我24日下午4时来到玛莉娜海岸,那里有一片私人富商填海形成的开阔地,有个秃顶的基督教青年正穿着红色运动衣在跑步,我拉住他聊了起来。“这里很安全,”他指了指身后山坡上的一片房子说,“那里就是美国使馆所在的地区。以色列人不会炸这里的”。看着海港外的美国航目,我感觉这里如同美国的领海一般</p><p>
        </p><center><img alt="环球时报前方独家报道:记者遭遇导弹轰炸" src="http://image2.sina.com.cn/dy/w/2006-07-26/U660P1T1D10532699F21DT20060726021824.jpg" border="1"/><br/><img height="5" src="http://image2.sina.com.cn/home/c.gif" width="1" alt=""/><br/><font class="f12"><font size="2">环球时报程刚(左)、谷棣(右)23日在被以色列炸毁的位于黎巴嫩南郊的真主党总部采访。 <br/></font><center><b><a href="http://news.sina.com.cn/photo/">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a></b></center></font><br/><br/></center><center><img alt="环球时报前方独家报道:记者遭遇导弹轰炸" src="http://image2.sina.com.cn/dy/w/2006-07-26/U660P1T1D10532699F23DT20060726021824.jpg" border="1"/><br/><img height="5" src="http://image2.sina.com.cn/home/c.gif" width="1" alt=""/><br/><font size="2"><font class="f12">环球时报记者谷棣在采访黎巴嫩居民。 </font><br/><br/><br/></font></center><center><font size="2"><img alt="环球时报前方独家报道:记者遭遇导弹轰炸" src="http://image2.sina.com.cn/dy/w/2006-07-26/U660P1T1D10532699F1394DT20060726021824.jpg" border="1"/><br/><img height="5" src="http://image2.sina.com.cn/home/c.gif" width="1" alt=""/><br/><font class="f12">环球时报记者活跃在以黎冲突的前线。</font></font></center><p>7月25日,黎巴嫩与以色列的冲突进入了第14天,双方的伤亡人数都在不断增加,美国国务卿赖斯赶赴中东救火。新浪网独家连线《环球时报》在贝鲁特的记者谷棣和程刚了解现场情况。以下是连线实录:</p><p>  新浪网:美国国务卿赖斯昨天访问了黎巴嫩,请介绍一下当时的情景。</p><!--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border="0"><tbody><tr><td><div id="PublicRelation5" name="PublicRelation"><!--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div><!--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td></tr></tbody></table><p>  答:昨天,7月24日,赖斯不宣而至到贝鲁特斡旋,见了黎巴嫩总理和议长,一个是伊斯兰教逊尼派的,一个是什叶派的。赖斯是在快中午的时候到的,下午就走,晚上人就在以色列了。当天下午,我们在美国撤侨的拉贝海滨看到了不远的地中海海面上有一艘美国的航母在游弋,用望远镜看,母舰上的直升机、战斗机都清清楚楚,绝对是全副武装。而23日晚,美国航母和几艘军舰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撤侨任务,离开了黎巴嫩海域,但为了赖斯的到访,又专门回来了。</p><p>  赖斯在贝鲁特期间,全城非常安静,以色列人完全停止了对贝鲁特的行动,尽管在黎巴嫩南部以军和真主党武装发生了非常激烈的战斗。</p><p>  赖斯突然访问贝鲁特,虽然收效不大,但还是给黎巴嫩百姓带来了一些安慰。很多人说:“再打一个月,就会坐下来谈了”。很多数日没有出门的人走了出来,享受地中海的阳光和空气,街道上一时间还出现堵车现象,25号早上,贝鲁特路上的车辆一下子比前几天多了许多,当地人告诉记者,似乎很多人开始上班了。在贝鲁特,政府部门早上8时上班,大多数公司是早上9时上班,记者出门的时候刚过8时,路上已经堵车了。这种情形前几天一直没有过。而就在昨天,7月24日,记者坐车绕着贝鲁特城整整走了一圈,只花了半个小时。当地的司机说,这在平常根本不可能,起码需要2个小时,因为车会堵得十分厉害。晚上一些快餐店还出现了排队等带烤羊肉串的情景。但25日下午,3轮6声轰炸的声音又把贝鲁特搞得万人空巷。很快,<span class="yqlink">电视直播</span>了黎巴嫩南郊被以色列导弹轰炸的画面,百姓们彻底明白:赖斯来了也没有用,这就像两个人打架,你扯头发,我撕衣服,需要别人来拉架,但拉一次未必能拉得开。</p><p>  新浪网:请谈一下黎巴嫩战局的最新进展。</p><p>  答:我们了解的情况是,从贝鲁特到黎巴嫩南部赛达、苏尔的海滨公路被以色列炸断了数处,整条公路完全被以色列军舰的火力封锁。以色列通过撒传单和广播等方式通告黎巴嫩人,不让他们走这条路。这真的不只是威胁。冲突发生以来,不断有走这条路的汽车被以色列军舰开火摧毁的事情发生,死伤了很多人。苏尔及其以南地区特别危险,到目前为止,所有的激战都在那里发生,人道主义危机最严重的惨剧也都来自那个地区,第一个在冲突中牺牲的新闻记者也是在那里遇难的。云集在贝鲁特的各国记者中,到过黎巴嫩南部的少而又少,发自那个地区的报道大部分出自随以军进入黎巴嫩南部的记者之手,少数是由经真主党同意跟它们的武装在一起的阿拉伯媒体发出的。</p><p>  25日傍晚,贝鲁特短暂的平静突然被打破了。当时我们正在电视新闻中心和<span class="yqlink">中央电视台</span>做连线,空中突然爆起两声非常非常炸耳的巨响。距离我们最多也就在10公里的范围内。那其实不是两声响,而是两批炸弹,起码是6响。当地有经验的人说,绝对是当量十分巨大的导弹,有人甚至估计起码有200吨。不一会,又是一声。就是说不到10分钟,以色列一下子发动了3次巨型炸弹袭击。很快传来消息,轰炸的又是真主党总部那里,那里已经是一片废墟了。这么厉害的炸弹,让人想起传说中以方准备的钻地炸弹,要炸地下工事,据说,以方相信真主党的首脑人物还藏在那里的地下。不一会儿我们再回到街上,人、车立刻就变得很少了。</p><p>  新浪网:战局如此恶劣,你们在那边采访进行的还顺利么?</p><p>  答:25日中午,我们来黎巴嫩新闻部所在的大楼办理采访证件,并想了解黎巴嫩旅游业受到什么样的打击。这是一座8层的白色大楼,下面两层是旅游部的办公区,其余的是新闻部办公室。没有想到,我们却为了一点小小的临时采访要求被带着楼上楼下跑。办完证件后,来到一楼的旅游部长办公室,我们直截了当地说:“我是来自中国《环球时报》的记者,我们想采访部长阁下,我们要告诉中国的读者,这场战争给黎巴嫩旅游业带来了什么损失。”部长秘书是位40多岁的妇女,她查过记者的证件后同意帮助记者联系。很快,她告诉记者,正在外面视察的部长在电话中说,可以再约时间接受中国记者采访,请旅游部先给记者提供一些材料。可没有想到,就为这些材料,旅游部和新闻部却相互扯皮,过了半个多小时也没有给记者提供想要的材料。</p><p>  在外国记者管理中心,短短10分钟办理“采访证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与马阿里主任称兄道弟,而且结识了大批外国记者。马阿里主任一边忙着复印大家的护照和公函,一边说:“没有想到,这次还有来你们自中国的记者。”但当我们告诉他,以色列那边有很好的“新闻中心”,为来采访的外国记者提供很好的服务,而且非常人性化去“赚”记者钱,而黎巴嫩却没有为大家这样做时,他无奈地说:“全是因为这场战争!”</p><p>  新浪网:当地的采访条件怎么样?</p><p>  答:除了我们环球时报,还有中央台的梁玉珍大姐也在黎巴嫩。我们发出了很多消息,黎巴嫩人非常欢迎我们。今天,在电视新闻中心门口还碰到了刚刚从香港赶过的凤凰卫视的2名记者。</p><p>  目前在黎巴嫩采访以黎冲突的外国记者已达数百人,他们来自50多个国家,光电视台就有30多家。黎巴嫩报纸说全世界的记者都来贝鲁特了。黎巴嫩一家名为“新闻时报制造中心”的新闻机构总经理达库布说:“上一次,记者云集这里还是哈里里去年遇刺的时候。”不过,他说,原来在中东地区很活跃的日本记者这次却“失踪”了。</p><p>  在我们入住的康默多酒店,主要活跃着的是大批文字记者,因为这里的上网速度据说是全贝鲁特最快的。电视记者则喜欢扎堆在总理府和联合国驻黎巴嫩机构附近的几家饭店里,因为那里离电视新闻中心比较近,传输电视信号比较便捷。</p><p>  “这是一群活跃在冲突地区的战士”,黎巴嫩《白天报》这样描述这些“无冕之王”,形容他们是“传递和平的新闻战士”。但在黎巴嫩摄像记者莱耶尔•纳吉布在黎巴嫩南部被以军炮火炸死后,记者们也更加重视“安全问题”了。我们中国记者很受欢迎,在采访过程中,经常有外国的记者拍摄我们采访的情景。今天上午,伊朗国家电视台在黎巴嫩的记者要采访我们,我们婉言谢绝了,对于这样的一场冲突,我们能说什么呢?战争没有胜利者,留下的只是矛盾,甚至仇恨。</p><p>  新浪网:能不能描述一下当地平民的生活情景?</p><p>  答:尽管黎巴嫩局势还很不稳定,但黎巴嫩民心稳定,在街头的报摊有驻足阅报的行人,在为数不多营业的咖啡馆前,闲坐的老人几乎是人手一份阅读着当天的报纸,更让人“感觉良好”的是:黎巴嫩兑美元的汇率依然稳定,还是1美元换1500黎镑。</p><p>  黎巴嫩是什么?黎巴嫩就是你远远看到在时装专卖店的门口立着模特,但走近后才知道那是个身材高挑、丰满、俊俏的实实在在的姑娘。</p><p>  25日早上,我照惯例又买了20份报纸,一份杂志。没有得到赖斯会见的黎巴嫩总统拉胡德终于站出来,指责“美国向以色列开绿灯”,并坚信“获胜的将是黎巴嫩”。</p><p>  还有报纸说,各国驻贝鲁特的使馆还在忙着撤侨。俄罗斯在报纸上登启示,让俄侨民迅速撤离;法国使馆登广告,告诉大家办理签证的时间延长了;加拿大使馆门前还有侨民申请撤离;土耳其则是在24日向黎巴嫩派来一辆大型军用飞机……而这些比起停泊在贝鲁特港口玛莉娜海岸不远的美国航母来说似乎都不算什么。我24日下午4时来到玛莉娜海岸,那里有一片私人富商填海形成的开阔地,有个秃顶的基督教青年正穿着红色运动衣在跑步,我拉住他聊了起来。“这里很安全,”他指了指身后山坡上的一片房子说,“那里就是美国使馆所在的地区。以色列人不会炸这里的”。看着海港外的美国航目,我感觉这里如同美国的领海一般</p>
真希望偶也有一天能上战场去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