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辩护:医改失败错不在市场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6 13:25:46
<p><a href="http://www.zaobao.com/gj/zg060524_502.html">http://www.zaobao.com/gj/zg060524_502.html</a><br/>《绿皮书》辩护:医改失败错不在市场化 </p><p>--------------------------------------------------------------------------------</p><p><br/>&nbsp;<br/>● 于泽远(北京)</p><p>  针对一年来舆论对中国医疗改革、尤其医疗市场化改革的种种指责,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课题组前天发布2006年《医疗卫生绿皮书》为医改辩护,指出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的方向仍然是既要政府主导又要利用市场机制。</p><p>  绿皮书强调,医疗改革出现的种种问题并不是市场化的过错,而是“政府投入缺位、监管不到位和功能越位造成的”。 </p><p>  医疗、教育和住房被称为压在中国人头上的“三座大山”。去年7月,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报告中指出,10年医改造成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改革基本不成功。报告直指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是完全错误的”。</p><p>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被舆论认为是中国官方承认10年医疗改革失败。一时间,医疗改革成为众矢之的,医疗系统存在的各种弊端和黑幕大多被说成是市场化带来的结果。</p><p>卫生部内部也出现争议,一些官员申明市场化不是中国医改的方向。</p><p>主因是政府失职</p><p>  但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课题组前天推出的绿皮书认为,医改出现诸多问题并不是市场化惹的祸,而是因为政府失职。</p><p>  尽管没有以官方的名义,但这份绿皮书的官方背景依然明显。据《中国青年报》昨天报道,绿皮书的编著人员既有研究卫生经济多年的专家,如曾担任过中国卫生总费用课题组负责人的杜乐勋、力推国有医院产权改革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与卫生管理学院院长蔡仁华,也有在行业一线打拼的资深记者,而卫生部原副部长孙隆椿是绿皮书的顾问。</p><p>  绿皮书的编者认为,把中国卫生领域出现的问题归于市场化过于“简单化和绝对化,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医疗改革既要政府主导又要利用市场机制的方向没有错,“错在力度不够大,不够坚决。”</p><p>市场机制没有完整建立</p><p>  《中国青年报》引述绿皮书第一主编杜乐勋说,对目前的中国医疗现状政府应该负更多的责任。中国医疗服务体系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多的不是因为引入了市场机制,而是没有正确有效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p><p>  政府主导不到位首先是投入不到位。1986年,中国各级政府财政拨款占当年卫生总费用的38.69%。按照1986年的比例,2003年各级政府财政给卫生领域的拨款应该是2547亿3800万元人民币(约520亿新元),实际拨款却不到1117亿元人民币,资金缺口让卫生部门从病人那里收取,看病哪能不贵?</p><p>  政府对医疗领域的监管也不到位。中国医疗就像一个没有裁判员的运动场,或者说只有一个不称职、不负责任的裁判员的运动场。</p><p>在医疗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病人在采购医疗服务的时候,容易上当受骗,政府却没有什么作为。</p><p>  杜乐勋说,由于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发挥,市场机制也不可能完整的建立起来。“医疗机构连法人地位都没有,怎么利用市场机制?现在的公立医院所利用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扭曲的和失灵的。”</p><p>  《医疗卫生绿皮书》将中国10年医改进程中存在的弊端归纳为五大窘状:</p><p>  ■ 有病不敢就医——由于医疗费用昂贵,人们普遍对到医院看病抱有恐惧心理,导致许多小病拖成大病、轻病拖成重病。很多人采取不积极就医的原因,就是医疗费用过高。</p><p>  ■ 医院建筑气派——大医院的楼越来越高,病房装修越来越豪华。据悉,绝大多数医院的扩建、装修都来自医院的盈利和银行贷款。近年来,医院纷纷比拼硬件,几乎每个医院都有星级病房,便宜的一天收费几百元,贵的则收上千元。</p><p>  ■ 医生变成商人——现在医生不仅要负责看病,还要负责盯着病人的口袋。某大医院在病人欠费逃走的管理规定上明文规定:病人未交的医药费用,由主管医生负责10%,科室负责40%,并从科室奖金总数中扣除。</p><p>  ■ 贵重药品“卖”得好——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计有5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批发企业有12000家,零售企业12万多家。药品处于供大于求的情况,价格应该下降才对,但是药品却出现价格上升、越贵越好“卖”的反常情况。专家分析说,其原因就是实行医院药品加价政策,药品越贵,医院得到利润就越多。</p><p>  ■ 高端设备是抢手货——从1994年医疗体制改革开始,有条件的医院争相购进大型检查设备,凭借昂贵的检查费赚钱。到2005年底,经济发达的广州、佛山两地方圆不到50公里的范围内,七家医院已经或者即将拥有PET-CT高档体检设备,这一数量比一些发达国家全国的数量总和还多。<br/></p><p><a href="http://www.zaobao.com/gj/zg060524_502.html">http://www.zaobao.com/gj/zg060524_502.html</a><br/>《绿皮书》辩护:医改失败错不在市场化 </p><p>--------------------------------------------------------------------------------</p><p><br/>&nbsp;<br/>● 于泽远(北京)</p><p>  针对一年来舆论对中国医疗改革、尤其医疗市场化改革的种种指责,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课题组前天发布2006年《医疗卫生绿皮书》为医改辩护,指出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的方向仍然是既要政府主导又要利用市场机制。</p><p>  绿皮书强调,医疗改革出现的种种问题并不是市场化的过错,而是“政府投入缺位、监管不到位和功能越位造成的”。 </p><p>  医疗、教育和住房被称为压在中国人头上的“三座大山”。去年7月,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报告中指出,10年医改造成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改革基本不成功。报告直指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是完全错误的”。</p><p>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被舆论认为是中国官方承认10年医疗改革失败。一时间,医疗改革成为众矢之的,医疗系统存在的各种弊端和黑幕大多被说成是市场化带来的结果。</p><p>卫生部内部也出现争议,一些官员申明市场化不是中国医改的方向。</p><p>主因是政府失职</p><p>  但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课题组前天推出的绿皮书认为,医改出现诸多问题并不是市场化惹的祸,而是因为政府失职。</p><p>  尽管没有以官方的名义,但这份绿皮书的官方背景依然明显。据《中国青年报》昨天报道,绿皮书的编著人员既有研究卫生经济多年的专家,如曾担任过中国卫生总费用课题组负责人的杜乐勋、力推国有医院产权改革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与卫生管理学院院长蔡仁华,也有在行业一线打拼的资深记者,而卫生部原副部长孙隆椿是绿皮书的顾问。</p><p>  绿皮书的编者认为,把中国卫生领域出现的问题归于市场化过于“简单化和绝对化,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医疗改革既要政府主导又要利用市场机制的方向没有错,“错在力度不够大,不够坚决。”</p><p>市场机制没有完整建立</p><p>  《中国青年报》引述绿皮书第一主编杜乐勋说,对目前的中国医疗现状政府应该负更多的责任。中国医疗服务体系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多的不是因为引入了市场机制,而是没有正确有效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p><p>  政府主导不到位首先是投入不到位。1986年,中国各级政府财政拨款占当年卫生总费用的38.69%。按照1986年的比例,2003年各级政府财政给卫生领域的拨款应该是2547亿3800万元人民币(约520亿新元),实际拨款却不到1117亿元人民币,资金缺口让卫生部门从病人那里收取,看病哪能不贵?</p><p>  政府对医疗领域的监管也不到位。中国医疗就像一个没有裁判员的运动场,或者说只有一个不称职、不负责任的裁判员的运动场。</p><p>在医疗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病人在采购医疗服务的时候,容易上当受骗,政府却没有什么作为。</p><p>  杜乐勋说,由于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发挥,市场机制也不可能完整的建立起来。“医疗机构连法人地位都没有,怎么利用市场机制?现在的公立医院所利用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扭曲的和失灵的。”</p><p>  《医疗卫生绿皮书》将中国10年医改进程中存在的弊端归纳为五大窘状:</p><p>  ■ 有病不敢就医——由于医疗费用昂贵,人们普遍对到医院看病抱有恐惧心理,导致许多小病拖成大病、轻病拖成重病。很多人采取不积极就医的原因,就是医疗费用过高。</p><p>  ■ 医院建筑气派——大医院的楼越来越高,病房装修越来越豪华。据悉,绝大多数医院的扩建、装修都来自医院的盈利和银行贷款。近年来,医院纷纷比拼硬件,几乎每个医院都有星级病房,便宜的一天收费几百元,贵的则收上千元。</p><p>  ■ 医生变成商人——现在医生不仅要负责看病,还要负责盯着病人的口袋。某大医院在病人欠费逃走的管理规定上明文规定:病人未交的医药费用,由主管医生负责10%,科室负责40%,并从科室奖金总数中扣除。</p><p>  ■ 贵重药品“卖”得好——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计有5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批发企业有12000家,零售企业12万多家。药品处于供大于求的情况,价格应该下降才对,但是药品却出现价格上升、越贵越好“卖”的反常情况。专家分析说,其原因就是实行医院药品加价政策,药品越贵,医院得到利润就越多。</p><p>  ■ 高端设备是抢手货——从1994年医疗体制改革开始,有条件的医院争相购进大型检查设备,凭借昂贵的检查费赚钱。到2005年底,经济发达的广州、佛山两地方圆不到50公里的范围内,七家医院已经或者即将拥有PET-CT高档体检设备,这一数量比一些发达国家全国的数量总和还多。<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