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美国产品有“后门” 美软件霸权让各国忧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3:30:17
  在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总理府等重要机构中,与因特网相连的计算机一律被禁止放在使用者的办公室里,而要放在一个单独的房间内。安全机关在这些房间安装了特种设备,不断发出干扰保护信号;俄航天兵部队为保障军事安全,将指挥系统软件统一更换为国产的“快车—AM”、“地平线—14”、“亚马尔—200”系列等。对此,俄罗斯人仍不放心,一些国家杜马(议会下院)议员要求在战略领域和危险项目上对外国软件说“不”。有分析人士指出,俄罗斯在软件领域引领的“反霸斗争”将给美国带来不小的麻烦。<br/><br/>  <b>俄掀起“软件爱国主义”的高潮</b><br/><br/>  5月4日,俄国家杜马议员古德科夫和欣施泰因建议对《俄罗斯信息、信息化和信息保护法》进行修正,要求俄在战略领域以及危险和重要的项目上对外国软件说“不”,因为西方软件设定了可在任何时候发作的“后门”。连日来,古德科夫、欣施泰因和俄罗斯的一些知名学者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场“软件爱国主义”的高潮。俄《独立报》、《新闻时报》、《报纸报》、《商业周刊》等媒体纷纷以《让我们发展自己的视窗系统》、《向西方软件业宣战》、《议员和学者反对西方软件之痛》、《杜马向比尔·盖茨宣战了》、《送给俄罗斯软件业的一份大礼》等为标题予以报道和评论。<br/><br/>  按照两位议员的设想,在杜马通过修正后的信息保护法后,俄政府应制定出相应的战略产业和战略部门清单,并在这些产业和部门中强制使用国产软件,以维护俄信息安全。古德科夫等人强调,军事、交通和能源部门必须进入清单。为此,俄国家杜马信息政策委员会于5月11日专门开会研究这一问题。该委员会主席科米萨罗夫表示,两位议员的看法完全正确,他全力支持,并决定在杜马内发起倡议,致函俄罗斯总理,要求加快有关立法进程。对于这种现象,俄国内出现了非常强烈的反对声音。反对者认为代价太大。俄IBS集团公司总裁卡拉钦斯基认为,一方面,研制和开发可以替代西方软件的费用可能要超过国防、能源和交通部门的总资产。另一方面,根本无法保障其效果,可以说市场几乎为零,连日本都放弃了这种尝试。俄如果全面使用国产软件,就会导致成本增加,石油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卡拉钦斯基说,这会重蹈俄铁路系统的覆辙——由于轨道宽度不同,俄铁路部门不得不在边境地区更换火车车轮,结果多花了不少钱。<br/><br/>  除了卡拉钦斯基,俄还有很多政府官员、商界人士和学者反对大范围更换国产软件。古德科夫等人则高举维护国家安全的大旗,扬言任何反对国产软件替代战略的人都是西方特工部门的“帮凶”,所有从西方软件公司拿钱的俄罗斯说客都将受到俄联邦安全局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古德科夫等人在5月11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故意泄露了一些“国家机密”,他们夸奖俄紧急情况和救灾部全部使用国产软件,俄工业与能源部也正在引进并鼓励使用国产软件,批评俄航天署等战略部门目前在软件上100%依赖进口。<br/><br/>  <b>各国的危机感越来越重</b><br/><br/>  与俄罗斯相比,软件业是印度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实际上,印度公司生产的软件绝大部分都是为西方国家提供的外包服务,真正应用于国内市场的少之又少。记者曾经到印度外交部、卫生部等政府机构采访,发现官员们电脑中用的软件基本都是西方的。对此,印度导弹之父、现任总统卡拉姆曾在去年的国际信息技术研讨会上呼吁印度政府部门和企业使用“开源软件”(即完全公开源代码,最为透明的软件)。他表示:“从军方开始,带头不使用没有公开源代码的软件。”这一方面可以避免国家的核心利益出现信息安全问题,另一方面也可大大节省政府购买软件的开支。随后,印度政府向全国各地分发了印地语、泰米尔语等5种不同地方语言版本的Linux操作系统。这一系统完全公开了源代码,并可免费获取。与此同时,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也表示,将集中精力为印度国内市场研制更加复杂的128位加密软件,以打破美国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地位。尽管打破美国软件霸权的呼声在印度很高,但政府在推广替代软件时依然面临着两难的局面。首先,“开源软件”要求开发者基本放弃相应的知识产权,这会导致企业的开发动力和资金运作大打折扣;其次,印度软件业的繁荣严重依赖西方的外包业务,因此政府在做出抵制西方软件决策时的底气也显得有些不足。<br/><br/>  在欧洲,这种危机感同样存在。德国媒体早在2001年就报道说,德国外交部和联邦国防军出于安全考虑,不再使用美国公司的操作系统软件。德国安全部门的官员怀疑美国国家安全局掌控了进入美国软件的“后门”,从而轻易窥探到德国政府最机密的信息。德国联邦国防军决定不在任何敏感领域使用美国软件,而改用两家德国公司生产的国产软件。德国外交部将与海外使馆进行视频会议的计划搁置起来,因为这一计划的卫星信号传输要经过美国。除此以外,欧洲在推广Linux操作系统。目前,西班牙等国出于安全原因,已在政府和一些电信公司中使用这一软件,英国、意大利等国正在对此进行研究。<br/><br/>  <b>软件是美国最大宗的顺差产品</b><br/><br/>  在软件业中,美国毫无疑问占有全球性的垄断优势。美国拥有规模各异的软件公司10多万家。其中,大的有微软、IBM、甲骨文、Google这样资产、收入以百亿美元计的“巨无霸”型企业。小的则多如牛毛,忽起忽灭。目前,全球最大的5家软件企业有4家在美国,美国软件公司占据了世界2/3以上的市场。软件是美国最大宗的顺差产品,每年带来的贸易顺差超过200亿美元。无论企业市场还是个人市场,美国“巨无霸”们几乎可以提供全套的软件产品。对用户来说,这显然是非常“省心”的事情,但不断有精英人士指出,这种“省心”有着潜在的危险。据海外媒体盛传,美国的大企业往往和政府情报机构、执法机构有协议,在一些应用广泛的软件上留有“后门”。但对于有可能危及用户的“后门”问题,美国所有大公司都是断然否认的。<br/><br/>  众所周知,软件不仅是计算机,也是许多嵌入式电子设备的“灵魂”。各国“警惕”派人士呼吁,如果把“灵魂”交给别人掌握,大到国家安全、小到个人隐私,几乎都有可能落入美国情报机构的手中,其危险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近几年来包括欧盟、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国际组织一直从多个角度对美国软件“巨无霸”们施压。但也有人认为,这种担心不能过于极端,因为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信的证据,证明西方软件公司真的已经这样干了。<br/><br/>  <b>“霸权中的霸权”难以撼动</b><br/><br/>  虽然美国软件业遇到的麻烦越来越多,但业内人士指出,美国的软件霸权是“霸权中的霸权”,别国难以撼动。<br/><br/>  从技术角度来讲,几乎所有信息技术产品的基本构架都是一层叠一层的,最基础、最底层的是各种芯片,其中最重要的是指令处理单元,像电脑里的中央处理器(CPU);再往上是芯片组成的硬件系统;硬件系统之上是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这些平台级的软件;软件平台上再“跑”各种应用软件。作为信息产业的垄断性大国,美国几乎在每一层都占据绝对的优势。全球最大的CPU芯片制造商是英特尔,而它的主要竞争者都是美国公司;硬件厂商中IBM、通用、思科、惠普同样也都是美国公司;软件业的老大当然是微软,在数据库领域称雄的甲骨文也是美国企业。应用软件公司虽然多得不可胜数,但处于领导地位的也大多是美国公司。<br/><br/>  从制造技术角度讲,美国可以在一颗沙粒大小的物体上集成数以亿计的晶体管。一位IT界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就算美国将所有软件的源代码全部对外开放,只要其在芯片里固化一些破坏性或后门式的处理单元,那么它发一个特殊指令,就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崩溃,最关键的是,做这种手脚基本上是无法发现的。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国家都在努力研制自己的芯片,尽量设法在军事、安全和要害决策机构等保密性极高的部门使用自己的芯片,哪怕在先进性上落后一些。<br/><br/>  一位软件工程师告诉记者,从商业上来看,软件业有一个基本规律,如果一个产品很长时间市场占有率达不到20%,这个产品基本上会自然死亡;而一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50%,使用它的人很自然的会越来越多。这是因为,信息产品的重要作用是处理、交流信息,一半人都用了,肯定会推着另一半人用,否则信息交换会很不方便。从这种角度来看,基本的平台和工具软件,要颠覆现在大众的使用习惯,几乎是不大可能的。至于软件安全,这位工程师说,有特别用途的软件最好是自己开发的专用软件,某种意义上说,越不通用越安全。如果把专用软件和自己独有的平台系统和芯片等硬件结合在一起构成专门产品,安全性更有保证。俄罗斯在航天、军机的研发、制造上都是使用自己的软硬件,很好地保证了自己的独立性。但是,业内专家同时指出,毕竟美国的软硬件水平都是最高的,使用自己的信息技术产品表面看来虽然可以实现保密,但技术上如果落后,仍然是一种不安全,也根本达不到保密的要求。此外,安全的一个前提是要适用,如果配套软件的适用性差,经常出现问题、造成故障,也难以保证安全。<br/><br/>  事实证明,其他国家目前还难以挑战美国软件的市场地位,但各国尤其是大国如何确保信息安全却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课题。因为,在信息时代,如果在技术上依附他人,无异于举手投降。▲<br/>在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总理府等重要机构中,与因特网相连的计算机一律被禁止放在使用者的办公室里,而要放在一个单独的房间内。安全机关在这些房间安装了特种设备,不断发出干扰保护信号;俄航天兵部队为保障军事安全,将指挥系统软件统一更换为国产的“快车—AM”、“地平线—14”、“亚马尔—200”系列等。对此,俄罗斯人仍不放心,一些国家杜马(议会下院)议员要求在战略领域和危险项目上对外国软件说“不”。有分析人士指出,俄罗斯在软件领域引领的“反霸斗争”将给美国带来不小的麻烦。<br/><br/>  <b>俄掀起“软件爱国主义”的高潮</b><br/><br/>  5月4日,俄国家杜马议员古德科夫和欣施泰因建议对《俄罗斯信息、信息化和信息保护法》进行修正,要求俄在战略领域以及危险和重要的项目上对外国软件说“不”,因为西方软件设定了可在任何时候发作的“后门”。连日来,古德科夫、欣施泰因和俄罗斯的一些知名学者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场“软件爱国主义”的高潮。俄《独立报》、《新闻时报》、《报纸报》、《商业周刊》等媒体纷纷以《让我们发展自己的视窗系统》、《向西方软件业宣战》、《议员和学者反对西方软件之痛》、《杜马向比尔·盖茨宣战了》、《送给俄罗斯软件业的一份大礼》等为标题予以报道和评论。<br/><br/>  按照两位议员的设想,在杜马通过修正后的信息保护法后,俄政府应制定出相应的战略产业和战略部门清单,并在这些产业和部门中强制使用国产软件,以维护俄信息安全。古德科夫等人强调,军事、交通和能源部门必须进入清单。为此,俄国家杜马信息政策委员会于5月11日专门开会研究这一问题。该委员会主席科米萨罗夫表示,两位议员的看法完全正确,他全力支持,并决定在杜马内发起倡议,致函俄罗斯总理,要求加快有关立法进程。对于这种现象,俄国内出现了非常强烈的反对声音。反对者认为代价太大。俄IBS集团公司总裁卡拉钦斯基认为,一方面,研制和开发可以替代西方软件的费用可能要超过国防、能源和交通部门的总资产。另一方面,根本无法保障其效果,可以说市场几乎为零,连日本都放弃了这种尝试。俄如果全面使用国产软件,就会导致成本增加,石油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卡拉钦斯基说,这会重蹈俄铁路系统的覆辙——由于轨道宽度不同,俄铁路部门不得不在边境地区更换火车车轮,结果多花了不少钱。<br/><br/>  除了卡拉钦斯基,俄还有很多政府官员、商界人士和学者反对大范围更换国产软件。古德科夫等人则高举维护国家安全的大旗,扬言任何反对国产软件替代战略的人都是西方特工部门的“帮凶”,所有从西方软件公司拿钱的俄罗斯说客都将受到俄联邦安全局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古德科夫等人在5月11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故意泄露了一些“国家机密”,他们夸奖俄紧急情况和救灾部全部使用国产软件,俄工业与能源部也正在引进并鼓励使用国产软件,批评俄航天署等战略部门目前在软件上100%依赖进口。<br/><br/>  <b>各国的危机感越来越重</b><br/><br/>  与俄罗斯相比,软件业是印度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实际上,印度公司生产的软件绝大部分都是为西方国家提供的外包服务,真正应用于国内市场的少之又少。记者曾经到印度外交部、卫生部等政府机构采访,发现官员们电脑中用的软件基本都是西方的。对此,印度导弹之父、现任总统卡拉姆曾在去年的国际信息技术研讨会上呼吁印度政府部门和企业使用“开源软件”(即完全公开源代码,最为透明的软件)。他表示:“从军方开始,带头不使用没有公开源代码的软件。”这一方面可以避免国家的核心利益出现信息安全问题,另一方面也可大大节省政府购买软件的开支。随后,印度政府向全国各地分发了印地语、泰米尔语等5种不同地方语言版本的Linux操作系统。这一系统完全公开了源代码,并可免费获取。与此同时,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也表示,将集中精力为印度国内市场研制更加复杂的128位加密软件,以打破美国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地位。尽管打破美国软件霸权的呼声在印度很高,但政府在推广替代软件时依然面临着两难的局面。首先,“开源软件”要求开发者基本放弃相应的知识产权,这会导致企业的开发动力和资金运作大打折扣;其次,印度软件业的繁荣严重依赖西方的外包业务,因此政府在做出抵制西方软件决策时的底气也显得有些不足。<br/><br/>  在欧洲,这种危机感同样存在。德国媒体早在2001年就报道说,德国外交部和联邦国防军出于安全考虑,不再使用美国公司的操作系统软件。德国安全部门的官员怀疑美国国家安全局掌控了进入美国软件的“后门”,从而轻易窥探到德国政府最机密的信息。德国联邦国防军决定不在任何敏感领域使用美国软件,而改用两家德国公司生产的国产软件。德国外交部将与海外使馆进行视频会议的计划搁置起来,因为这一计划的卫星信号传输要经过美国。除此以外,欧洲在推广Linux操作系统。目前,西班牙等国出于安全原因,已在政府和一些电信公司中使用这一软件,英国、意大利等国正在对此进行研究。<br/><br/>  <b>软件是美国最大宗的顺差产品</b><br/><br/>  在软件业中,美国毫无疑问占有全球性的垄断优势。美国拥有规模各异的软件公司10多万家。其中,大的有微软、IBM、甲骨文、Google这样资产、收入以百亿美元计的“巨无霸”型企业。小的则多如牛毛,忽起忽灭。目前,全球最大的5家软件企业有4家在美国,美国软件公司占据了世界2/3以上的市场。软件是美国最大宗的顺差产品,每年带来的贸易顺差超过200亿美元。无论企业市场还是个人市场,美国“巨无霸”们几乎可以提供全套的软件产品。对用户来说,这显然是非常“省心”的事情,但不断有精英人士指出,这种“省心”有着潜在的危险。据海外媒体盛传,美国的大企业往往和政府情报机构、执法机构有协议,在一些应用广泛的软件上留有“后门”。但对于有可能危及用户的“后门”问题,美国所有大公司都是断然否认的。<br/><br/>  众所周知,软件不仅是计算机,也是许多嵌入式电子设备的“灵魂”。各国“警惕”派人士呼吁,如果把“灵魂”交给别人掌握,大到国家安全、小到个人隐私,几乎都有可能落入美国情报机构的手中,其危险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近几年来包括欧盟、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国际组织一直从多个角度对美国软件“巨无霸”们施压。但也有人认为,这种担心不能过于极端,因为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信的证据,证明西方软件公司真的已经这样干了。<br/><br/>  <b>“霸权中的霸权”难以撼动</b><br/><br/>  虽然美国软件业遇到的麻烦越来越多,但业内人士指出,美国的软件霸权是“霸权中的霸权”,别国难以撼动。<br/><br/>  从技术角度来讲,几乎所有信息技术产品的基本构架都是一层叠一层的,最基础、最底层的是各种芯片,其中最重要的是指令处理单元,像电脑里的中央处理器(CPU);再往上是芯片组成的硬件系统;硬件系统之上是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这些平台级的软件;软件平台上再“跑”各种应用软件。作为信息产业的垄断性大国,美国几乎在每一层都占据绝对的优势。全球最大的CPU芯片制造商是英特尔,而它的主要竞争者都是美国公司;硬件厂商中IBM、通用、思科、惠普同样也都是美国公司;软件业的老大当然是微软,在数据库领域称雄的甲骨文也是美国企业。应用软件公司虽然多得不可胜数,但处于领导地位的也大多是美国公司。<br/><br/>  从制造技术角度讲,美国可以在一颗沙粒大小的物体上集成数以亿计的晶体管。一位IT界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就算美国将所有软件的源代码全部对外开放,只要其在芯片里固化一些破坏性或后门式的处理单元,那么它发一个特殊指令,就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崩溃,最关键的是,做这种手脚基本上是无法发现的。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国家都在努力研制自己的芯片,尽量设法在军事、安全和要害决策机构等保密性极高的部门使用自己的芯片,哪怕在先进性上落后一些。<br/><br/>  一位软件工程师告诉记者,从商业上来看,软件业有一个基本规律,如果一个产品很长时间市场占有率达不到20%,这个产品基本上会自然死亡;而一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50%,使用它的人很自然的会越来越多。这是因为,信息产品的重要作用是处理、交流信息,一半人都用了,肯定会推着另一半人用,否则信息交换会很不方便。从这种角度来看,基本的平台和工具软件,要颠覆现在大众的使用习惯,几乎是不大可能的。至于软件安全,这位工程师说,有特别用途的软件最好是自己开发的专用软件,某种意义上说,越不通用越安全。如果把专用软件和自己独有的平台系统和芯片等硬件结合在一起构成专门产品,安全性更有保证。俄罗斯在航天、军机的研发、制造上都是使用自己的软硬件,很好地保证了自己的独立性。但是,业内专家同时指出,毕竟美国的软硬件水平都是最高的,使用自己的信息技术产品表面看来虽然可以实现保密,但技术上如果落后,仍然是一种不安全,也根本达不到保密的要求。此外,安全的一个前提是要适用,如果配套软件的适用性差,经常出现问题、造成故障,也难以保证安全。<br/><br/>  事实证明,其他国家目前还难以挑战美国软件的市场地位,但各国尤其是大国如何确保信息安全却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课题。因为,在信息时代,如果在技术上依附他人,无异于举手投降。▲<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