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乌在运八系列及大运领域广泛合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6:10:07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2006年3月22日刊报道]  据乌克兰消息称,乌克兰安东诺夫飞机制造公司在多项中国航空项目,包括正在规划的新运输机项目上与中国企业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其实,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安东诺夫飞机基础上制造自己的产品,但直到30年后两国才真正开始项目合作。其中最突出的项目是由陕西第一飞机设计院研制的Y-8F600运输机项目。Y-8F600飞机实际上就是在安东诺夫的安-12四发涡桨运输机基础上改型的飞机,中乌在该项目中广泛合作,双方共同承担风险,飞机装配工作在中国完成,而安东诺夫飞机公司承担设计顾问,派出设计、动力、结构和强度等各方面专家给予广泛支持。Y-8F600飞机预计在2006年首飞。<br/>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航集团公司(AVIC I)资深官员刘大响最近表示,中国目前正在寻求发展载重100吨以上的大型运输机、150座以上的客机以及特种飞机,并计划在下一个10年内开始首飞。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宣布中国航空第二集团公司与欧洲直升机公司(Eurocopter)联合投资(各投资2亿欧元)共同开发6吨级的EC 175型直升机用于搜索与救援、警务及运输任务。<br/>  乌克兰消息证实以前曾报道说陕西第一飞机设计院正在规划的Y-9是基于Y-8F600改型,采用Y-8F600的机身、座舱和机翼设计。从来自陕西和其他中国消息来源的报道表明,Y-9大约能够携载20吨货物和98名伞兵,空投单架最大重量可达13.2吨。<br/>  据乌克兰报道,乌克兰参与中国新的大型运输机项目的研制工作,新机基于安东诺夫的安-70设计,但与安-70采用的14叶片反向旋转的桨扇发动机不同,新的大型运输机将采用四发涡扇发动机;其新机货舱将保留与安-70相同的宽度和高度,只是长度上加长了5米;新机最大载重能力约在50~60吨。[英国《简氏防务周刊》2006年3月22日刊报道]  据乌克兰消息称,乌克兰安东诺夫飞机制造公司在多项中国航空项目,包括正在规划的新运输机项目上与中国企业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其实,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安东诺夫飞机基础上制造自己的产品,但直到30年后两国才真正开始项目合作。其中最突出的项目是由陕西第一飞机设计院研制的Y-8F600运输机项目。Y-8F600飞机实际上就是在安东诺夫的安-12四发涡桨运输机基础上改型的飞机,中乌在该项目中广泛合作,双方共同承担风险,飞机装配工作在中国完成,而安东诺夫飞机公司承担设计顾问,派出设计、动力、结构和强度等各方面专家给予广泛支持。Y-8F600飞机预计在2006年首飞。<br/>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航集团公司(AVIC I)资深官员刘大响最近表示,中国目前正在寻求发展载重100吨以上的大型运输机、150座以上的客机以及特种飞机,并计划在下一个10年内开始首飞。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宣布中国航空第二集团公司与欧洲直升机公司(Eurocopter)联合投资(各投资2亿欧元)共同开发6吨级的EC 175型直升机用于搜索与救援、警务及运输任务。<br/>  乌克兰消息证实以前曾报道说陕西第一飞机设计院正在规划的Y-9是基于Y-8F600改型,采用Y-8F600的机身、座舱和机翼设计。从来自陕西和其他中国消息来源的报道表明,Y-9大约能够携载20吨货物和98名伞兵,空投单架最大重量可达13.2吨。<br/>  据乌克兰报道,乌克兰参与中国新的大型运输机项目的研制工作,新机基于安东诺夫的安-70设计,但与安-70采用的14叶片反向旋转的桨扇发动机不同,新的大型运输机将采用四发涡扇发动机;其新机货舱将保留与安-70相同的宽度和高度,只是长度上加长了5米;新机最大载重能力约在50~60吨。
<p>[em01]</p><p>二集团要和一集团竞争啊</p>
<p>二集团雄心勃勃啊,不错,有竞争才会有发展</p>
顶[em05][em05][em05]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扑通</i>在2006-3-24 11:29:00的发言:</b><br/><br/>  据乌克兰报道,乌克兰参与中国新的大型运输机项目的研制工作,新机基于安东诺夫的安-70设计,但与安-70采用的14叶片反向旋转的桨扇发动机不同,新的大型运输机将采用四发涡扇发动机;其新机货舱将保留与安-70相同的宽度和高度,只是长度上加长了5米;新机最大载重能力约在50~60吨。</div><p>有趣。[em02],但不知进展如何?国内方面好象没什么消息啊。</p>
胡晓峰专门发表过文章,就是主张以AN-70为基础发展大运的。
<p><font face="黑体" size="4">    引进安-70:中国大型运输机发展的短平快之路</font></p><p><font face="黑体" size="4"></font></p><p>作者:胡晓峰/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p><p></p><p>  现有的技术储备与存在的缺口 </p><p>  中国航空工业艰难跋涉了50年,在一定程度上积累了航空产品设计与制造的技术和经验。尤其是通过近几年的重点型号研制,航空工业以及相关产业部门的基础建设都有了大幅度改善,基本具备研制大型飞机的设计、试验和制造手段。 </p><p>  通过几十年的实践,航空工业系统对大型复杂工程的管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某些管理技术已经与国际接轨。 </p><p>  但从我国现有的技术和工业基础来看,面对大型飞机的研制,我们即使倾全国之力,仍显资源不足。 </p><p>  首先是设计基础薄弱。 </p><p>  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飞机研究所全新设计过任何大型、甚至中型飞机,因此在大型飞机设计上,我们不具备研制经验和手段。特别是一些关键的设计技术,由于预先的基础研究做得不够甚至干脆没做,我们是束手无策的。 </p><p>  ARJ21支线飞机的研制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中国人终于跳出“仿制”的藩篱,勇敢地走上自主研发的道路。 </p><p>  但ARJ21项目在很大程度上走的是国际合作道路,关键的设计技术依然取它山之石。 </p><p>  其次是材料工业跟不上。 </p><p>  应该说,中国材料产业的发展是迅猛的,有些门类的材料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很多特殊用途材料和高性能材料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大型飞机所需要的某些牌号的铝合金厚板、大尺寸铝合金和钛合金锻件以及国际上开始采用的先进合金材料,国内材料厂家尚无法提供。 </p><p>  另外,大型飞机的制造技术尚不具备。回顾历史,我们能造出的最大飞机目前看来只有运10,再就是运8和轰6,但这些机种的制造技术相对落后,加工尺寸也有限。原麦道公司的飞机项目曾经为我们制造大型飞机打下了一定的体系基础,可惜这一基础今日已不复存在。尽管目前在全国各地分散了不少可以用来制造大型飞机的加工手段,但真正要制造大型飞机,我们可能不得不一切从头做起,还有不少关键的加工能力需要新建。 </p><p>  仅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目前试图自主研制一个全新的大型飞机,国内的资源条件是不够的。 </p><p>一条短乎快的道路 </p><p>  笔者认为,与安东诺夫技术联合体合作,在中国生产安—70运输机应该是一条很好的发展途径。这就要求不要涂上过于浓厚的“政治色彩”。 </p><p>  同时,考察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选择这条发展道路从选型需求、发展时机和可行性上都比较客观。 </p><p>为什么选择安—70 </p><p>  首先,安—70飞机是一个基本成熟的飞机,除个别性能指标(如载重、航程)外,其它性能指标基本符合中国的需要。如果我们以安—70飞机作为目标飞机,完全可以由用户重新制定任务规划,通过适当的改进使安—70飞机满足中国军方的特殊运输任务要求,也可以根据大型军用运输机预想的战技指标要求,对安—70飞机的结构作相应修改。 </p><p>  其次是这种引进生产线的模式能满足军事装备急需,充分体现了一个“快”字,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向部队提供足够数量的飞机。 </p><p>  另外,通过采用乌克兰在生产安—70中成熟技术和经验,使投入使用的产品本身就是一个成熟的产品,大大减少了研制风险。同时,这种模式还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国内资源,减少投资。 </p><p>  安—70飞机是世界上首次采用桨扇式发动机的军用运输机,飞机的飞行速度范围大,从98-750千米/小时,其低速特性是所有大型运输机中绝无仅有的,具有非常好的低速空投和超低空空投能力。 </p><p>  安—70飞机的起降性能好,可以从600米跑道上起飞。货舱宽大(高4米,宽4.1米),最大载重量47吨,载重30吨可飞行6000千米。综合性能比较,乌克兰的安—70飞机优于欧洲目前尚在研制中的A400M飞机。 </p><p>引进安—70生产线的可行性和好处 </p><p>  首先是时机非常有利。 </p><p>  由于目前俄、乌两国经济状况不佳,两国均无力购买安—70飞机装备本国部队,乌克兰方面不得不以极大的热情向中国推荐安—70飞机,更希望得到中国的资金支持,将安—70的试飞工作做完。从现在掌握的情况看,俄乌台资的中型运输机公司(MTA) </p><p>  正在试图筹资(估计8000万美元)完成安—70飞机的全部试飞取证工作;印度政府在俄罗斯政府的建议下准备加入安—70飞机的制造计划;捷克已经成为安—70飞机的第一个买家(购买3架),2006年交付完毕。如果安—70项目在中国之外的其它地方找到了更多的“光明”,或者出现国际政治的干预,乌克兰的态度可能就会有所转变,至少乌方的底牌就会加码。所以,我们应该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引进安—70飞机技术。 </p><p>  其次是便于快速实现安—70的国产化进程。在中国建立台资企业,走出一条联合开发大型运输机的路子。 </p><p>  “联台”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金的融合。乌方曾多次表示愿意以安—70飞机的技术作为投资与中方联台办厂,中方可以投入必要资金,一部分资金用于安—70项目后续的试验取证费用,从而取得安—70项目的部分知识产权;另一部分资金用于在中国建设安—70飞机部件装配生产线(飞机总装和零件制造可以利用现有的国内资源,只做少量补充),从而取得中乌合资企业的股权。 </p><p>  二是技术联合。安—70飞机在中国制造,先期主要面向中国用户,因此安—70飞机不可避免地要改为“中国版”,在机体结构、航电设备等方面要作必要改进(甚至换装国产发动机),有必要的话还应该对安—70飞机作全面的数字化反设计,全机还要走一个“国产化”过程。安东诺夫设计局是国际上最优秀的大型飞机设计机构之一,在他们的指导下对安—70飞机进行改进或反设计,对于培养我们大型飞机设计能力是极其有利的。 </p><p>  三是市场联合。一个较大的市场利于维持生产线。 </p><p>  “安”系列飞机在国际军机市场上有很高知名度,企业在国际上促销飞机的能力也很强。安—70飞机生产线在中国,但销售却面向世界,这对于投资回报以及生产线的维持将十分有利。 </p><p>  笔者认为在研制大型飞机上,如果走自主研发的道路,投资和风险巨大,很可能迟迟见不到成果。即使见到成果,中国军方的订货是有限的,生产线又如何维持? </p><p>  而通过合资方式引进国外大型飞机技术,投资小、风险小、见效快,同时也逐渐学习并储备了大型飞机的研制经验。尽管安—70飞机某些指标不十分理想,桨扇发动机由于技术太先进又让人心存疑虑,但与自主开发的风险相比,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br/></p>
<p>学习下~~~~~</p><p>&nbsp;</p>[em01][em01][em01]
好,大型运输机早就应该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