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楚争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46:07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春秋时期的历史是一段大国争霸史,其中又以晋楚的一百六十年争霸最为激烈、最为引人注目。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经历了春秋初期的周郑交质、齐桓公称霸之后,郑国、齐国都迅速衰落,北方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都迅速强大起来。楚晋都大肆吞并其周边的小国,并建立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政治、军事制度。</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泓水大战”,宋彻底退出了争霸的行列,楚国不可一世。到晋文公、楚成王年间,晋国在西方压制住了秦国的扩张,以“无礼于晋”的名义征伐郑、卫、曹等国,并在城濮之战(前632年)中击溃了楚国及其仆从国的联军,正式拉开了晋楚争霸的序幕。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此后160年中,晋楚两国围绕着对中原各小国的宗主权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郑国、宋国、曹国、鲁国等中原诸侯成了战争的最大受害者。有趣的是,晋楚两国主力部队的直接交战并不多,前后只有城濮之战(前632年)、泌之战(前597年)、鄢陵之战(前575年)三次大规模冲突。绝大部分战争是发生在大国与小国之间,晋国、楚国经常轮流讨伐不遵从它们的小国,如郑国就曾经连续几年遭受两国武力威胁,一旦倒向楚国,晋国就来征伐;一旦与晋国结盟,楚国又来征伐。晋、楚两个大国还向它们的仆从国征收非常沉重的贡赋,并要求这些仆从国在战争时出兵助战,当大国争霸的炮灰。&nbsp;&nbsp; 楚庄王伐陆浑之戎,表面上是效法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实际上是对晋国的一次示威。</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而与晋、楚并列的秦、齐两个大国,虽然处境比小国稍好,但也经常卷入大国争霸的战争中。晋国曾经和秦国多次作战,秦国和楚国结成同盟,经常在晋国主力南下争霸时趁虚而入,侵袭晋国;而齐国原先也曾与楚国合谋伐晋,但在案之战(前589年)中被晋国打的大败,此后又连续被晋国讨伐,几乎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从此齐国君主只得到晋国朝见,承认晋国在北方的霸权。晋楚争霸的局面,逐渐演变为齐-晋同盟与秦-楚同盟争霸的局面,当然,争霸的主力还是晋、楚两国。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楚共王年间,晋国连续在案之战、鄢陵之战中打败齐国、楚国,又率领诸侯远征秦国,秦国被迫闭门坚守,晋国的霸业达到了最高峰。晋国还派人到楚国的邻邦吴国,教授他们使用战车、排列战阵的方法,并唆使他们不断进攻楚国,楚国顾此失彼,难以全力投入中原争霸,郑国、蔡国等也纷纷倒向晋国。</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但好景不长,晋国很快发生内乱,先是晋厉公与执政大臣发生武装冲突,然后又是执政诸卿连续内讧,晋国境内的戎、狄等少数民族也开始背叛晋国。齐国也趁机撕毁了与晋国的盟约,挥师攻晋直至太行山。此时,晋国人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执政诸卿的内讧上,晋侯的权力越来越小,执政诸卿也不再热中于出兵争霸。晋国的霸业开始动摇。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前546年,在宋国的斡旋之下,晋、楚终于在宋国都城之外进行了四十年来的第一次会盟,虽然这次会盟的气氛很不友好,但毕竟迈出了和平的第一步。大部分中原诸侯也都参与了这次会盟。在歃血时,楚国人坚持第一个歃血,以取得盟主的名分;此时晋国的实力已经下降,也不愿意和楚国闹翻,就同意由楚国先歃血。这标志着晋国极盛时代的结束。</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晋、楚两国共同约定:晋、楚地位相等,齐、秦两国不向任何一个国家进贡,其他中原诸侯必须同时向晋、楚两国进贡,并且亲自到晋、楚去拜见盟主。虽然楚国对中原诸侯仍然蛮横无信,但它的军事力量已经复苏,且有楚灵王这样野心勃勃的君主,中原各国不得不再次向它低头。郑国的子产向晋国提出减少诸侯的贡赋,居然被赵文子接受,这也是晋国霸业衰落的一个缩影。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前538年,野心勃勃的楚灵王终于在申地会盟诸侯,除了晋、鲁、曹、卫、邾之外的所有中原诸侯都参与了会盟,连越国都派大夫参与了。在这次会盟上,楚灵王傲慢无礼,中原诸侯都怀有贰心。由于吴国仍然在不断威胁楚国,楚国的霸业也并不稳固,必须部署大量军队防御吴国。楚灵王本来就是杀死侄子才上台的,在国内也存在许多反对力量;但他不注意加强内部团结,反而一心穷兵黩武。在他统治后期,先后灭亡了陈、蔡两国,违反了当时的国际准则(一般不灭亡较大的诸侯国)。楚灵王还修建东、西两座不羹城,在陈、蔡、不羹部署重兵威胁中原诸侯,楚国不稳固的霸业就这样达到了一个虚假的顶峰。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楚灵王有一套浩大的战争计划:从郑国手中夺走许国的故地(今河南许昌),逼迫周天子交出九鼎,征服徐国,打败吴国,让晋国彻底屈服等等。但他的穷兵黩武终于招致了悲惨的下场,被自己的兄弟公子比、公子析、公子弃疾等联合推翻。公子弃疾最终即位,成为楚平王,并恢复了陈国、蔡国、许国的独立地位。</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此时,晋国的内乱已经非常严重,形成了知、韩、赵、魏、范、中行六卿专权的局面,卿大夫互相攻打如仇雠,公室的力量空前衰落。而齐国的公室也开始衰落,执政大夫田氏开始专权。中原大国纷纷衰落,给了南方的吴、越以崛起的机会。</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到楚平王、晋昭公年间,晋楚两家争霸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新的霸主吴、越即将登场。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前506年,吴王阖闾伐楚,攻陷楚国都城郢,楚国借助秦国的支援才免于亡国。此后吴王夫差热中于争霸中原,打败了齐国,又在黄池与晋国会盟。楚国趁吴国注意力转移的机会,迅速恢复了军力,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先后消灭了臣服于吴国的唐国、蔡国、陈国,巩固了北方和东方的边境,重新成为强国。</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而吴国却始终忽略了越国的重大威胁,并最终在前432年为越国灭亡。</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而晋国也是内乱不断,赵氏驱逐了范氏、中行氏两家执政大夫,又与卫国、齐国等连续交战,四卿并列的局势形成。此时离三家分晋,只有14年的时间了。杜预说的好,此时的晋国“早已失霸”,而楚国是险些亡国,晋楚争霸的局势,到此可以正式划上一个句号了。</p><p>&nbsp;  在长达160年的争霸史中,晋楚两国一共吞并了近50个诸侯国,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战争,小规模冲突不计其数。双方会盟、交质不下十次,堪称古代国际政治不可多得的标准。两国争夺霸权的战争,最终却以两国都筋疲力尽、退出霸主的候选行列而告终。此后晋国迅速分裂为韩、赵、魏三国,战国七雄的格局形成。<br/></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春秋时期的历史是一段大国争霸史,其中又以晋楚的一百六十年争霸最为激烈、最为引人注目。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经历了春秋初期的周郑交质、齐桓公称霸之后,郑国、齐国都迅速衰落,北方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都迅速强大起来。楚晋都大肆吞并其周边的小国,并建立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政治、军事制度。</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泓水大战”,宋彻底退出了争霸的行列,楚国不可一世。到晋文公、楚成王年间,晋国在西方压制住了秦国的扩张,以“无礼于晋”的名义征伐郑、卫、曹等国,并在城濮之战(前632年)中击溃了楚国及其仆从国的联军,正式拉开了晋楚争霸的序幕。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此后160年中,晋楚两国围绕着对中原各小国的宗主权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郑国、宋国、曹国、鲁国等中原诸侯成了战争的最大受害者。有趣的是,晋楚两国主力部队的直接交战并不多,前后只有城濮之战(前632年)、泌之战(前597年)、鄢陵之战(前575年)三次大规模冲突。绝大部分战争是发生在大国与小国之间,晋国、楚国经常轮流讨伐不遵从它们的小国,如郑国就曾经连续几年遭受两国武力威胁,一旦倒向楚国,晋国就来征伐;一旦与晋国结盟,楚国又来征伐。晋、楚两个大国还向它们的仆从国征收非常沉重的贡赋,并要求这些仆从国在战争时出兵助战,当大国争霸的炮灰。&nbsp;&nbsp; 楚庄王伐陆浑之戎,表面上是效法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实际上是对晋国的一次示威。</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而与晋、楚并列的秦、齐两个大国,虽然处境比小国稍好,但也经常卷入大国争霸的战争中。晋国曾经和秦国多次作战,秦国和楚国结成同盟,经常在晋国主力南下争霸时趁虚而入,侵袭晋国;而齐国原先也曾与楚国合谋伐晋,但在案之战(前589年)中被晋国打的大败,此后又连续被晋国讨伐,几乎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从此齐国君主只得到晋国朝见,承认晋国在北方的霸权。晋楚争霸的局面,逐渐演变为齐-晋同盟与秦-楚同盟争霸的局面,当然,争霸的主力还是晋、楚两国。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楚共王年间,晋国连续在案之战、鄢陵之战中打败齐国、楚国,又率领诸侯远征秦国,秦国被迫闭门坚守,晋国的霸业达到了最高峰。晋国还派人到楚国的邻邦吴国,教授他们使用战车、排列战阵的方法,并唆使他们不断进攻楚国,楚国顾此失彼,难以全力投入中原争霸,郑国、蔡国等也纷纷倒向晋国。</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但好景不长,晋国很快发生内乱,先是晋厉公与执政大臣发生武装冲突,然后又是执政诸卿连续内讧,晋国境内的戎、狄等少数民族也开始背叛晋国。齐国也趁机撕毁了与晋国的盟约,挥师攻晋直至太行山。此时,晋国人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执政诸卿的内讧上,晋侯的权力越来越小,执政诸卿也不再热中于出兵争霸。晋国的霸业开始动摇。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前546年,在宋国的斡旋之下,晋、楚终于在宋国都城之外进行了四十年来的第一次会盟,虽然这次会盟的气氛很不友好,但毕竟迈出了和平的第一步。大部分中原诸侯也都参与了这次会盟。在歃血时,楚国人坚持第一个歃血,以取得盟主的名分;此时晋国的实力已经下降,也不愿意和楚国闹翻,就同意由楚国先歃血。这标志着晋国极盛时代的结束。</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晋、楚两国共同约定:晋、楚地位相等,齐、秦两国不向任何一个国家进贡,其他中原诸侯必须同时向晋、楚两国进贡,并且亲自到晋、楚去拜见盟主。虽然楚国对中原诸侯仍然蛮横无信,但它的军事力量已经复苏,且有楚灵王这样野心勃勃的君主,中原各国不得不再次向它低头。郑国的子产向晋国提出减少诸侯的贡赋,居然被赵文子接受,这也是晋国霸业衰落的一个缩影。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前538年,野心勃勃的楚灵王终于在申地会盟诸侯,除了晋、鲁、曹、卫、邾之外的所有中原诸侯都参与了会盟,连越国都派大夫参与了。在这次会盟上,楚灵王傲慢无礼,中原诸侯都怀有贰心。由于吴国仍然在不断威胁楚国,楚国的霸业也并不稳固,必须部署大量军队防御吴国。楚灵王本来就是杀死侄子才上台的,在国内也存在许多反对力量;但他不注意加强内部团结,反而一心穷兵黩武。在他统治后期,先后灭亡了陈、蔡两国,违反了当时的国际准则(一般不灭亡较大的诸侯国)。楚灵王还修建东、西两座不羹城,在陈、蔡、不羹部署重兵威胁中原诸侯,楚国不稳固的霸业就这样达到了一个虚假的顶峰。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楚灵王有一套浩大的战争计划:从郑国手中夺走许国的故地(今河南许昌),逼迫周天子交出九鼎,征服徐国,打败吴国,让晋国彻底屈服等等。但他的穷兵黩武终于招致了悲惨的下场,被自己的兄弟公子比、公子析、公子弃疾等联合推翻。公子弃疾最终即位,成为楚平王,并恢复了陈国、蔡国、许国的独立地位。</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此时,晋国的内乱已经非常严重,形成了知、韩、赵、魏、范、中行六卿专权的局面,卿大夫互相攻打如仇雠,公室的力量空前衰落。而齐国的公室也开始衰落,执政大夫田氏开始专权。中原大国纷纷衰落,给了南方的吴、越以崛起的机会。</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到楚平王、晋昭公年间,晋楚两家争霸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新的霸主吴、越即将登场。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前506年,吴王阖闾伐楚,攻陷楚国都城郢,楚国借助秦国的支援才免于亡国。此后吴王夫差热中于争霸中原,打败了齐国,又在黄池与晋国会盟。楚国趁吴国注意力转移的机会,迅速恢复了军力,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先后消灭了臣服于吴国的唐国、蔡国、陈国,巩固了北方和东方的边境,重新成为强国。</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而吴国却始终忽略了越国的重大威胁,并最终在前432年为越国灭亡。</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而晋国也是内乱不断,赵氏驱逐了范氏、中行氏两家执政大夫,又与卫国、齐国等连续交战,四卿并列的局势形成。此时离三家分晋,只有14年的时间了。杜预说的好,此时的晋国“早已失霸”,而楚国是险些亡国,晋楚争霸的局势,到此可以正式划上一个句号了。</p><p>&nbsp;  在长达160年的争霸史中,晋楚两国一共吞并了近50个诸侯国,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战争,小规模冲突不计其数。双方会盟、交质不下十次,堪称古代国际政治不可多得的标准。两国争夺霸权的战争,最终却以两国都筋疲力尽、退出霸主的候选行列而告终。此后晋国迅速分裂为韩、赵、魏三国,战国七雄的格局形成。<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