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坑)楚汉争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3:31:40
巨坑)楚汉争霸 西楚霸王发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6 17:39:28编辑过]
巨坑)楚汉争霸 西楚霸王发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6 17:39:28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12 19:01:24编辑过]
<p>陈胜在起义成功后也是比较够义气,收容了一些以前的老朋友,可惜这些粗人口无遮拦,尽讲陈胜发迹以前的嗅事,自然让陈胜感觉特别没有面子,以前陈胜无权无势,现在陈胜可是杀人比杀一只蚂蚁还简单而且骄傲自大,自然不把这些人的性命当回事了,可怜这些旧日老友,没享几日富贵,统统化作南柯梦里人。</p><p>连这种事都容不下,怎能成就大事.要杀也得革命成功啊.</p>
还有吗[em05]
whykkk 怎么没写到项羽 请继续
wai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gt;
<p><br/><span style="DISPLAY: none;"><br/><br/></span><br/>&nbsp;&nbsp;&nbsp;&nbsp;&nbsp; 楚汉争霸时期,论私人感情,张耳和陈余两人最初的私人感情当冠楚汉群雄之首。史记记载,陈余和张耳同为魏国大梁城的贤人,陈余年纪比张耳小,于是把张耳当做父亲一样侍奉,两人是为刎颈之交。</p><p>&nbsp;</p><p>&nbsp;</p><p><br/>&nbsp;&nbsp;&nbsp;&nbsp;&nbsp; 秦人灭亡魏国后, 听说这两个人挺有本事,既然不能为秦人所用,就一定要除掉,满天下悬赏捉拿他们两人,得到张耳的赏千金,得到陈余的赏500金,(这个价位够高了,足见二人足智多谋所传不虚)。张耳陈余为了保住性命,退隐到陈地做里监门,等待时机以施展抱负。</p><p>&nbsp;</p><p><br/>&nbsp;&nbsp;&nbsp;&nbsp;&nbsp; 陈胜起义后,二人终于等来了出人头地的时机,陈胜也经常听说这两个人很有本事,于是马上召见了他们二人,陈胜虽然是一代人杰,但是只有中人之资,对于张耳陈余所建议的缓称王,立六国后以增加势力的策略根本不予采纳。失望之余,二人请求派一部分兵力给他们去北上攻打原赵地,于是陈胜派遣他的好友武臣为将军,张耳陈余为左右校尉,带领几千兵马,北上攻打赵国。</p><p>&nbsp;</p><p>&nbsp;</p><p><br/>&nbsp;&nbsp;&nbsp;&nbsp;&nbsp; 张耳陈余一路攻城略地,在攻略赵地的过程中,范阳人蒯通的功劳不小,出一计策,凭借军事实力的威慑,不战而下30多座城池,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然。伐赵大军进军到邯郸后,张耳陈余听说周章的军队在攻打关中时被秦人最后一个名将章邯所挫败,战线已从戏下开始后退,又多次听说为陈胜攻城略地的将领多被诛杀,想到陈胜在起兵之初并不采纳他们的计策,而且在派遣他们攻略赵地的时候也并不任用他们为将而用为校尉,于是想脱离陈胜,劝说武臣自立为王,不派兵西向攻打秦国,而北上攻打燕代两地(韩广攻打燕地后也自立,这是后话),南下攻打河内以增强势力。陈胜虽然大为不满,但是在目前形势下,也只好默许既成事实。</p><p>&nbsp;</p><p>&nbsp;</p><p><br/>&nbsp;&nbsp;&nbsp;&nbsp;&nbsp; 张耳陈余这么做,是为了让赵成为与秦,楚鼎足而立的一支力量,但是现在的形势很快逆转了,章邯一路打败了周章,吴广,剿灭了陈胜,继而攻克了魏地,打败了楚军统帅项梁。章邯以为项羽和刘邦所部不足为虑,而且越过赵,齐而去攻打楚国的腹地显然存在侧翼威胁,所以章邯决定北上攻打赵地。</p><p>&nbsp;</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话分两头,各表一枝,且说被赵王派出去攻城略地的大将李良平定了常山后,赵王又派遣他去攻打太原,行军到石邑的时候,发现秦军封锁了井陉关,因此大军无法前进。这个时候秦将送来了一封劝降书,诈称是秦二世所作:“良尝事我得显幸。良诚能反赵为秦,赦良罪,贵良。”一时让李良有所动摇,因为目前形势已于起义军大为不利,如果转投秦人,说不定可以谋个显贵。正在犹豫徘徊之时,赵王武臣的姐姐带着百余骑兵威威风风的醉酒归来,李良以为是赵王,于是“伏谒道旁”,武臣的姐姐不知道他是大将,在礼仪上轻慢了李良,让他在属下面前很丢面子,这件事情顿时成了李良造反的导火索,于是李良派人追杀了武臣的姐姐,并统帅兵马一并攻入邯郸,赵王被杀,张耳陈余因为耳目众多所以才能保住性命。</p><p>&nbsp;</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张耳陈余聚集了几万残兵败将后,立原六国的赵王后代赵歇为王,陈余率领军队在防守反击中打败了李良,李良于是率领残部投奔了章邯。经过这么一番折腾,赵地已是元气大伤,章邯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张耳和赵歇围困在巨鹿城,而陈余则率领几万士兵驻扎在巨鹿的北面声援城内赵军。秦军兵精粮足,猛攻巨鹿,张耳顿时支持不住,多次派人向陈余请求支援,但是陈余考虑到秦军十分强大,不想去白白送死。如此数月,张耳被秦军杀昏了头,于是派出张黡、陈泽两个人责备陈余说:“我以前和您是生死之交的好朋友,可是现在您眼睁睁看着我被秦军围困,城破只在旦夕之间,拥有数万士兵却不相救!我们以前共生共死的誓言现在在哪儿呢?若您还念及我们以前的感情,就请率领军队进攻秦人以决一死战,兴许还有十之一,二的胜率。”</p><p>&nbsp;</p><p>&nbsp;</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尽管来自朋友的责难非常的让陈余痛心,因为张耳现在已经不信任他了,但是陈余还是表现了十足的理智,而没有被一时的冲动所左右,他这样回答张黡、陈泽:“不是我不想前去救援生死之交的朋友,而是恐怕我进攻秦人不能成功,反而白白送了这几万军队。我还打算留着这一点可用之兵,日后为张耳和赵王报仇。假若一定要我去进攻秦军,秦军如此强大,进攻和送死没有区别,没有任何意义啊。”张黡、陈泽二人那里管得了这么多呢,强烈要求陈余出兵,陈余无可奈何,只好派了5000兵马给他们,这5000兵马,还不够秦军塞牙缝的,到了前线就全军覆灭了。</p><p>&nbsp;</p><p>&nbsp;</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眼见巨鹿城日益危机,虽然各路诸侯来救援赵军的人数不少,但是都畏惧秦人,不敢发兵。时势造英雄,在此生死存亡时刻,本文的主角,盖世英雄项羽率领楚军破釜沉舟,在各路诸侯军队的帮助下,导演了古今经典战例之一----巨鹿之战,一举击败了秦军主力。</p><p>&nbsp;</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巨鹿的围困终于解了,张耳与陈余这两个曾经结下了生死无悔的友谊的楚汉豪杰才得以相见,张耳余怒未消,责备陈余不肯发兵相救,并追问张黡、陈泽两人的下落,陈余就把事情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张耳,张耳这个时候早已不信任陈余,根本不相信陈余所说的话,对这个事情反复追问,甚至怀疑陈余杀了张黡、陈泽。陈余非常气愤,恨恨的说:“想不到阁下对我的怨恨如此之深啊,难道你认为我很看舍不得将军这个职位吗!?”于是将将印解下送给张耳,张耳顿时也不知道如何是好,陈余就站起身来上厕所了。有的宾客规劝张耳:“我听说‘天上的赐予不去接受,反而会遭到祸殃’。如今,陈将军把印信交给您,您不接受,违背天意不吉祥。赶快接收它!”张耳就佩带了陈余的大印,接收了他的部下。陈余回来,见张耳不辞让就收缴了大印,一时气愤,就独自和他亲信几百人到黄河边的湖泽中打鱼捕猎去了。</p><p>&nbsp;</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公元前206年2月,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大封诸侯,封张耳为常山王,把南皮附近的三个县封给了陈余。项羽如此分封,令陈余非常不满,认为自己和张耳功劳不相上下,而自己所得的地盘远远比张耳少。于是借了田荣一些兵马,另外征发了全部三县的兵力,攻打张耳,张耳不堪一击,狼狈出逃,想投靠项羽,因为项羽势力强大,而且自己得以封侯是因为项羽的原因,又有点想投靠刘邦,因为刘邦和自己有些老交情。正在犹豫徘徊的时候,善说星者的甘公说:“汉王入关,五星会聚于井宿天区。井宿天区是秦国的分星。先到的,一定功成霸业。即使现在楚国强大,今后一定归属于汉。”于是张耳投奔可刘邦,这么一个小小的偶然性因素,让项羽与张耳失之交臂,难道不是天命吗?</p><p>&nbsp;</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公元前205年,刘邦东向进军西楚,想把陈余拉进联军,陈余开出的唯一条件便是张耳的人头,可见过去的交情有多么深厚,一旦反目,其仇恨又是何等的强烈!刘邦用一个假头糊弄了陈余,等到刘邦的联军被击败后,陈余发现张耳并没有死,而且现在楚强汉弱,于是背弃了刘邦。公元前204年,韩信井陉一战而破赵军,陈余身死,两年后,即前202年,张耳病死。</p><p>&nbsp;</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张耳,陈余,本来是刎颈之交的好朋友,但是经过巨鹿之战后却反目成仇,究其原因,当是这个时候两个人已由原来的以诚相交变为后来的以利相交的缘故。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贞,难道象巨鹿之战这种关乎生死存亡的局面以前不存在过吗?答案并不是这样。我们都熟知伍子胥的故事,楚平王和楚国大臣费无忌想杀死伍子胥的父亲伍奢,但是他们听说伍奢有两个非常有本事的儿子,如此杀死了他们的父亲,他们一定会替他报仇,到时候麻烦就大了,所以楚平王决定斩草除根,准备把伍子胥兄弟一并杀死。于是威胁伍奢说:“如果你能把你的两个儿子招来,你就能活命,如果不能,你就只有死路一条。”伍奢丝毫不为所动的说:“伍尚为人仁慈,一定会来,至于伍员,则刚毅果敢,能够忍辱负重,必定是不会来的。”于是楚平王派人去召见伍员两兄弟说:“如果你们前来,我就饶了你们的父亲,否则就杀死他。”伍尚打算前往,但是伍员不肯,他分析道:“楚王召见我们,不是想放了我们的父亲,而是要斩草除根,我们这样前往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去了,只能让父亲的大仇不能得报而已!倒不如逃奔他国,借助他国的力量来报仇,白白的去送死是没有用的。”伍尚则不这么看,尽管他知道前去也是送死,但是他认为如果以后若不能报得父仇,终究会被天下人所耻笑。所以毅然赴死。</p><p>&nbsp;</p><p>&nbsp;</p><p><br/>    如果伍子胥的故事到此结束,伍子胥在逃出楚国的过程中就被杀死了,那么历史将会如何来评价伍子胥这个人呢?如果我们仔细对比一下张耳陈余在巨鹿的故事和伍子胥的故事,我们将发现会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张耳被秦军围昏了头,急切的想让陈余来救援自己,陈余保持冷静的头脑,认为救援等同送死,去了无益,反而失去以后报仇的机会,所以一直没有出动主力。张耳终究得救,但是让他得救的人是楚汉盖世英雄项羽,而非陈余,所以张耳一直怨恨陈余,因为他认为陈余是贪恋权势而非想以后为他报仇雪耻,而陈余也对张耳对自己的不信任非常不满,二人从此仇恨非常之深,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再来看伍子胥的故事,伍子胥不愿意去见楚王与陈余不救张耳的理由如出一辙,而且伍奢也料到伍子胥不会来,但是他并不认为这是伍子胥贪恋富贵权势,而是认为他能忍辱负重。这是因为父亲信任儿子,儿子也信任父亲。张耳陈余在巨鹿之战时已是以利相交,张耳怎么会信任陈余呢?但是,如果伍子胥的故事因为他在逃出楚国的时候被人所杀而结束,那么后世人会怎么评价他呢?恐怕不出伍尚所料,“後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p><p>&nbsp;</p><p><br/>    而且事实上,伍子胥为了替父报仇,也是历尽波折,他刚到宋国的时候,就碰上宋国发生内乱,于是逃到郑国,在郑国因为楚太子建的缘故,差点被杀,一路奔逃到吴国,在韶关差点被抓,一路落魄,讨饭为生,到达吴国,终于在吴国得到重用,并与孙子合力统帅吴国的士兵攻入了楚国的都城,如果在这任意一个环节当中伍子胥失败,我恐怕伍子胥都会得到一个“後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的结局。所以司马迁评价说:“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确实是精辟之至。</p><p>&nbsp;</p><p><br/>    除了伍子胥外,史记上还记载了一个忍辱负重的英雄,可惜他命运不济,不能象伍子胥这样美名传千年,反而有不少“终为天下笑”的骂名。公元前99年,汉军兵分两路攻打匈奴,一路为大将李广利,出兵今甘肃酒泉,深入西域,到达天山,为匈奴所败。另一路则为李陵。李陵率领五千精锐步兵,兵出居延海,向北深入沙漠,行军三十余日,挺进到浚稽山,与匈奴单于的主力遭遇,力战被擒,李陵投降。李陵投降的消息传到汉庭的时候,朝野上下,群起而攻之,想想不久之前,李陵捷报传来时,正是同样一批人在大唱赞歌。只有司马迁敢说公道话,他了解李陵的为人,认为李陵之降只是为了今后能更大地报效国家。但是这种声音很快被满朝的诽谤所淹没,司马迁受了宫刑,李陵的老母,妻子和弟弟均被武帝所杀,于是单于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彻底断绝了李陵回汉的决心。若干年后,苏武劝李陵回汉,李陵想到自己老母,妻弟均为武帝所杀,终究是不想第二次背叛了(指背叛匈奴)。</p><p>&nbsp;</p><p><br/>    嗟乎,大丈夫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然。<br/></p>
<p>大丈夫当学万人敌----------盖世英雄项羽的军事才能概述<br/><span style="DISPLAY: none;"><br/></span><br/><br/><span style="DISPLAY: none;"><br/><br/></span><br/>&nbsp;&nbsp;&nbsp;&nbsp; 项羽是楚汉时期最为闪光的英雄人物,尽管项羽拥有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只一败绩的光辉战绩,尽管项羽在中国军事历史上留下了两个宏伟巨篇:巨鹿之战与彭城之战,尽管司马迁说项羽才气过人,但是项羽的军事才能始终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之所以如此,笔者仔细想想,一者,大多数人都受成王败寇思想的影响,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难以给项羽以正确的评价;2,在中国,可能只有很少的人读过《三国志》,但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却是车载斗量,而在《三国演义》中,作者为了便于描写战争,在战争描写中大量采用单挑来决定战争的胜负,而非两军士兵对阵,造成了得一勇士,胜得三军的假象,而项羽本人又恰好是骁勇无比,这在《史记》中多处有所描写,拔山杠鼎之力,勇冠三军之能。所以很多人容易给项羽扣上“有勇无谋”的帽子;3,从司马迁的笔下看来,项羽学什么似乎都只是半吊子,学文不成,学武也不成,学万人敌,也没有深究,但是,我们所知道的是,相传项羽留有《项王兵法》,怎么着这文也学的可以吧,论骁勇,楚汉英雄有几人可比?如何说学武不成?而且这不过是项羽小时候表现,自然不能类推到项羽起事之时的才能。<br/><span style="DISPLAY: none;"><br/><br/></span><br/>&nbsp;&nbsp;&nbsp;&nbsp; 首先说项羽“有勇无谋”论,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古代的指挥系统,中国古代指挥战争主要依靠旗帜(晚上主要用灯,所以夜战不为多见),战鼓和金(其中角,号炮和金可以起差不多的作用)。<br/>&nbsp;&nbsp;&nbsp;&nbsp; 旗帜除了指挥用旗外,还有一些另外用途的旗帜,如表示威严的旗帜,我现在只介绍指挥用旗。<br/>  1,标示用旗。<br/>  全军的标示用旗在秦汉后称为“牙旗”,很多牙旗上都绣有主将的姓。如“曹”“孙”“刘”等等。牙旗是全军的象征,是主将位置所在地,如果失去牙旗,将使全军失去指挥而失利。因为全军都看着牙旗等待其指令,失去了牙旗,即使主将还在,在千军万马中,就算拿着现代扩音器,士兵们那里听得到主将的命令呢?《武器与战争的演变》记载一支五万人的亚述部队,其中步兵45,000,完全展开将长达2500米,纵深100米。古罗马野战军(两个联合军团,大概2万人),完全展开长达2500米,占地60万平方米,可见战场的广阔。由于牙旗是全军的标志,所以牙旗必定十分之高大显目,方能让全军将士望见,《墨子》中介绍过守城时的将旗有5丈之高,野战中牙旗自然更高了,这自然需要勇敢多力的旗手,三国时的大将刚出道的时候就做过牙旗的旗手。<br/><span style="DISPLAY: none;"><br/><br/></span><br/>  军队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旗帜,这些旗帜各级的大小不同,同级之间由旗心,旗边,和旗上的带子的颜色来区别,所以熟练的将领,一望便知该军队是那部分。在战斗中如果那一部分的旗帜失去了,就相当于失去了这支军队,因为主将已无法指挥这支军队了。<br/><span style="DISPLAY: none;"><br/><br/></span><br/>  2,如何指挥。<br/>  《通典》卷一四九引《李靖兵法》所记载:<br/>  在中军大旗周围,设有5色旗与各部对应,其中黄色代表中,红色表示前或南,黑色表示后或北,青色表示左或东,白色表示右或西。主将发出命令后,旗官旗手按命令将某色旗竖起,相应的某方的部队见后,立即将本部的旗帜竖立,这称作“应旗”(有的主将要求一级一级向下传令,逐级应旗)。如果五色旗全部竖起,全军都要“应旗”。指挥的旗帜向那点点动,受令部队就向那点行动,旗帜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不同的命令,我就不详细介绍了。<br/><span style="DISPLAY: none;"><br/><br/></span><br/>  前进部队的前哨一般会配备五色小旗一副,高招(指挥竿很高的旗)一副。看到树林举青旗,水泽举黑旗,敌人兵马举白旗,山险举黄旗,烟火举红旗,这样吧消息传递过本部的将领以便采取对策,并向主将报告。如果前进无阻,则以高招旗报告道路情况,可单列行军举一面,双列举两面,如此类推,可全营自由前进举五面。如果发现敌人,除一般报告外,还要报告敌情,敌人多就磨青旗,敌人少磨白旗,敌急磨红旗,敌缓磨黄旗,非接战不可磨黑棋,磨旗的方向,也就表示敌人来的方向。如此传递信息,以便得到上级关于如何应敌的命令。</p><p>&nbsp;</p><p>&nbsp;</p><p><br/>  以上只是指挥的大致过程,具体细则还有很多。当然,除了使用旗鼓外,在战场上指挥官还将大量使用传令兵。<br/><span style="DISPLAY: none;"><br/></span><br/>  举几个战例以说明旗帜的重要性:<br/>  1,东汉末年,袁绍与公孙瓒大战北方,曲义“遂到瓒营,拔其牙门(牙旗,即代表全军的大旗)”顿时公孙瓒全军失去指挥,结果公孙瓒所部全军皆溃。</p><p>&nbsp;</p><p><br/>  2,岳飞抗金初期,“从王彦渡河,至新乡,金兵盛,彦不敢进。飞独引所部鏖战,夺其纛(代表全军的大旗)而舞。诸军争奋,遂拔新乡。”</p><p><br/>&nbsp;&nbsp;&nbsp; 3,诺曼营地中弥漫着不安,但是罗伯特没有放弃希望,他已经知道有些人准备背叛他。清晨的时候,他命令部队把剩下不多的食物全部吃掉。他和妻子西萨尔盖塔一起四处鼓励诺曼士兵,让他们充满斗志。最终,加上那些已经准备反叛的人在内,大概15000名士兵来到战场上。军队的主力依然是诺曼骑兵。拜占庭方面除了都拉索的守卫部队之外,皇帝的军队主要是近卫队,这支近卫队的主要成分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斧头兵。部队中还有其他一些民族的雇佣兵,其中也包括有土耳其轻骑兵。罗伯特首先发起了攻击,面对诺曼骑兵的冲击,这些强悍的而勇敢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方阵岿然不动。</p><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诺曼骑兵见的冲锋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开始后撤。士气高昂但卤莽不知纪律的英国人,他们竟然冒失的从阵线中脱离,去追逐后退的骑兵。就在这一瞬间,拜占庭军队的阵线出现了一个漏洞,800名诺曼骑士,从英国人离开后产生的缝隙迅速穿过,在其它部队反映过来准备支援皇帝之前,他们就已经向身穿金凯的皇帝的冲击过去。诺曼人的突击太过突然,结果一名诺曼骑士的战斧结实砍在了皇帝身上,阿列克赛一世在慌乱中策马便逃。这个奇袭非常成功,5万拜占庭军队在失去指挥后全军溃散,诺曼人转败为胜</p><p>&nbsp;</p><p><span style="DISPLAY: none;"><br/><br/></span><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了解了古代的指挥系统后,我们不难明白,在混乱复杂的战场上,作为全军统帅的项羽,其正确的位置应该在那里,他的职责在旗鼓旁边,而非亲自上阵杀敌,可能他会象亚历山大大帝一样率领全军的精锐部队等待时机给予对手致命一击,但是他的主要职责还是指挥全军作战。<br/><span style="DISPLAY: none;"><br/><br/></span></p>
项羽是战神 ,韩信是军神 ------------
下面~~~~~~等着why继续填坑。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了解了古代的指挥系统后,我想我们有必要知道一下在古代战争中主帅是否偶尔会出阵单挑?单挑是否多见?单挑对战局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在继续文章之前,我想先感谢一下天涯社区的“再度刘郎”网友,他在其文章----两强相遇勇者胜――真实历史中的战阵斗将(连接:<a href="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flag=1&amp;idWriter=1538125&amp;Key=395226509&amp;idArticle=24515&amp;strItem=no05"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319c">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flag=1&amp;idWriter=1538125&amp;Key=395226509&amp;idArticle=24515&amp;strItem=no05</font></a>)列举了古代战争中的大量单挑战例。<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对于古代战争单挑收录最详细的是王士禛和号称清朝历史考据三大家之一的赵翼,他们翻遍史书,终于找到了几十个单挑的战例,本人总结了一下,在这些战例中,对战局有较大影响的有如下战例:</p><p>&nbsp;</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春秋》记载,鲁僖公元年,鲁国公子友帅军在郦击败了莒国军队。赵翼称《左传》里提到,当时公子友对莒挐说:“我们两人之间有仇隙,士卒何罪?”于是屏退左右而相互搏杀,单挑中莒挐被击败而活捉。可见,斗将之事,春秋时就已经有了。但是这种主帅主动捉对撕杀的局面恐怕只有春秋时代才有,楚汉争霸时期,项羽想和刘邦单挑,只不过是项羽的一相情愿罢了。《隋书》记载,隋朝大将窦荣定出征突厥阿波可汗,派人对突厥人说:“士卒何罪,你我应该各派壮士决一胜负。”突厥于是派遣一骁将挑战,窦荣定遣猛将史万岁应战,史万岁出阵力斩其首而还。不可史书未记载这次单挑对战局有什么大的影响。</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三国志》记载,(关)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袁)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三国志》注解中引《英雄记》称,郭汜攻长安,吕布对郭汜说“且退兵,你我决一胜负。”于是二人对战,吕布以矛刺中郭汜。</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南史》记载,陈庆之在悬瓠城,北魏骁将宝乐号称军中最勇,求单骑交战,陈庆之的儿子陈昕跃马直趋宝乐,击败百乐,北魏军遂溃散。</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陈书》记载,北齐与梁战于吕梁。北齐军中有西域胡将善骑射,弓马十分娴熟。梁朝主将吴明彻对猛将萧摩诃说:“若能击败此胡将,则敌军军心必失。阁下号称有关张之勇,何不斩了这位‘颜良’扬名?”萧摩诃听了二话不说,驰马冲向北齐军。那员胡将见状挺身出阵前十余步,萧摩诃手持铣鋧,飞掷而出,正中其额,胡将应声而倒。接着萧摩诃又斩杀数十人,北齐军遂大溃。</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后周书》记载,北魏末年高平镇人万俟丑奴僭称大位,聚众造反。魏将侯莫陈崇率军征讨万俟丑奴,乘对方列阵尚未完毕,侯莫陈崇单骑突入敌阵,于马上生擒万俟丑奴,一时敌众无人敢动。侯莫陈崇后因战功晋升为西魏八柱国之一。</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新唐书·王难得传》载,后吐蕃室韦酋段普洛扰边,唐将刘容奴单骑袭击,斩敌首而归。</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明史》记载,明将傅友德守徐州,元朝扩廓遣将来攻。傅友德单骑奋槊,力刺元将韩乙于马下,元军遂败去。</p><p>&nbsp;</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翻遍我国浩瀚的史书,我们所能找出来的单挑战例不过几十例,而这些单挑对战局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则更是少之又少,在这些战例中,全军统帅出阵单挑的则更是凤毛麟角,在事实面前,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认为个人的勇武对于战局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不可否认,作为中级和低级军官来说,个人的勇武有一些战术优势,但是对于整个军队来说,“齐勇若一,勇者不可独进,怯者不可独退”,才是最关键的。<br/><span style="DISPLAY: none;"><br/><br/></span><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