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残骸发现目击记[转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55:33
对纳粹战舰“俾斯麦”号残骸的搜寻工作始于1988年春季。作为整个搜寻行动的参与者,美国海洋学家巴拉德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了这段颇不寻常的探险经历。在此之前,以巴拉德为核心成员的美国另一支搜索队1985年发现了冰海沉船“泰坦尼克”号残骸。这样,巴拉德便成为本世纪两次重大海底发现行动的目击者,他所撰写的回忆文章无疑具有史料价值。

    从许多方面来说,搜寻“俾斯麦”号的残骸与搜寻“泰坦尼克”号极为相似。两者都是具有历史性影响的船只:一艘是豪华邮轮,1912年撞冰山遇难;另一艘是德国巨舰,在1941年5月的一次海上追逐战中沉没。它们都消失在北大西洋的深水之中。“泰坦尼克”号沉入12500英尺深的海底;“俾斯麦”号则躺在水下15617英尺的某处,而且无人知晓其沉没准确位置。对“泰坦尼克”号进行搜寻时,目标海区面积曾达100平方英里,而搜寻“俾斯麦”号时,范围则达到120平方英里。

    如果运用传统的水下探测技术,这两艘沉船也许连一艘也找不到。标准的探测方法就像是一步步地“平整草皮”,即用声纳对目标区域进行块状扫描,直至最终确定残骸位置为止。探测虽然也使用声纳系统,但更多的是依靠摄影技术,而且在整个行动的最初阶段,我们把搜寻的重点放在碎块上,船体本身反倒是次要的。每艘船在沉没过程中都会散出大量的碎块,从小块物体直到诸如舵轮、锅炉这样的大块物体,应有尽有。深海洋流会把碎块散播呈带状分布,小块物体与大块物体分处碎块带的两端。通常会有长达一英里以上的碎块带存在。我们在接近海底的某一深度以适当的角度对洋流进行拍摄,以搜寻每一件人造物体。如果发现小碎块,我们便能顺着碎块带的延伸方向找到更大的碎块,直到最后发现沉船本身。

    甚至在1985年发现“泰坦尼克”号之前,我就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够去搜寻“俾斯麦”号。“俾斯麦”号的沉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惨的海上悲剧,有关其末日的传奇故事令人浮想联翩,其中甚至包括是谁弄沉的这个问题——是被英舰击沉的,还是由其船员自行凿沉的? 在奎斯特集团公司、《国家地理杂志社》和特纳广播设备公司的赞助下,我们于1988年的春季开始了对“俾斯麦”号残骸的搜寻工作与“泰坦尼克”号相比,我们对“俾斯麦”号的沉没位置所知更少。“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出发直驶美国,途中遇难沉没于一个相对而言比较确切的位置。而“俾斯麦”号在其最后时刻曾与从不同方向进攻的数艘英国战舰进行过生死搏斗。关于“俾斯麦”号沉没前的最终位置就至少存在着四种推测。

    1988年6月,我们对洋底进行了3个星期的仔细搜索,却一直未能找到“俾斯麦”号的踪迹。不过在此期间,我们曾找到一只19世纪制造的木制快帆船。这一发现对整个搜索行动具有重要意义:木帆船碎块带的延伸方向显示,在法国以西600英里左右的海底存在着自西北向东南运动着的深海洋流,我们由此断定,“俾斯麦”号的碎块带一定也大致按相同方向延伸。

    次年的5月,我们租了一条英国船“大力神之星”号作为搜索船,并带上了水下摄影船“阿戈”号。“阿戈”号由20000英尺长的同轴电缆牵引,上面带有能够向前方及四周围探测的声纳系统,以及可以从不同角度拍摄的3台遥控黑白摄像机,此外还配备了一架只能向固定方向拍摄的照相机。

    在“大力神之星”号上的控制中心里,我们可以从控制台上的屏幕观察到洋底各方面的情况,显示器也不断标出我们在大洋中的最新位置。

    我们搜索了洋底的豪猪渊平原。在这片广阔的海底平地上,突兀着一系列近2000英尺高的海底火山。一种恐惧感不时掠过我的心头,我真怕“俾斯麦”号会陷在这海底群山深谷之中的某处,甚至被海底山崩后的碎石埋葬得踪迹皆无。经过10天的搜索,依然是一无所获。然而,6月6日早上,运气降临了。

    “我看到碎块了!像一小段管状物体,还有其他玩艺儿!”控制室里有人大喊。

    我们过去曾被快帆船的碎块所蒙骗,然而这一次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物体无疑是“俾斯麦”号上的碎块。顺着碎块带的延伸方向向西北搜索,我们很快便发现了这艘战舰上的4座巨型炮塔中的一座。在“俾斯麦”号倾覆下沉时,炮塔脱离了舰身,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径自沉渊。最后,到了6月8日,“俾斯麦”号残骸的主体显露出来了,它就像是一个硕大的幽灵,静静地长眠于水下3英里深处的海底墓地之中。

    我们一到达沉船上方的海面,便启动了由电脑控制的动态定位系统,这个系统能使我们很容易地将打算搜索或拍照的残骸及其所在的海底限制在特定范围之内。电脑也会协调搜索船、电缆、“阿戈”号和摄像机的动作,以对准目标区域。

    在两天的时间里,我们拍摄了几千英尺长的录像片和超过1000张照片。在对一些照片进行剪贴之后,《国家地理》杂志社的几位图片编辑帮我们制作出了先前从未发表过的“俾斯麦”号战舰的全貌图——拼接而成的肖像。“俾斯麦”号的神话在航海史上的动人传说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些肖像则展示了这艘非凡战舰的真面目。

    画家理查德·施雷希特为了准确地画出“俾斯麦”号现在的样子,曾花了超过80个小时的时间仔细研究了我们拍摄的海底照片,还请教了一些权威学者。

    “俾斯麦”号除舰身和上层结构遭到过严重破坏之外,残骸保存之完好超出了我先前的预料。英国战舰在击沉它之前的最后一天里,曾向它发射了2876发炮弹。我们可以在4座15英寸口径的炮塔原先所在的位置上看到巨大的安装口。此外,在舰首和舰尾处还能辨认出用油漆涂画的纳粹党党徽的残迹。舰尾的一部分已经脱落,英国飞机发射的一颗鱼雷曾击中过这里,而且海浪、炮击和下沉过程本身都会造成损伤。

    “俾斯麦”号左舷所受到的创伤比右舷要大得多,这是因为该处经受的炮击来自英军的2艘战列舰“英王乔治五世”号和“罗德尼”号。其右舷遭到的炮火则来自2艘较轻型的战舰“诺福克”号和“多塞特郡”号巡洋舰。

    “泰坦尼克”号残骸的甲板由于崩裂和被侵蚀掉的缘故几乎没有剩下多少。“俾斯麦”号则不同,它的柚木甲板除了起火燃烧和被英舰炮火摧毁的部分外,大体保存完好。经过对照片进行拼图处理,我们找到了在前甲板上用油漆刷出的那个巨大的纳粹标记的残迹影像,也许有人曾指望“俾斯麦”号上的船员会在战舰驶出公海时将纳粹标记除去,以避免在同盟国的侦察机面前暴露身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纳粹标记的存在也能帮助纳粹德国空军在战舰驶近法国时正确判定其方位并提供空中保护。

    我们从拍摄的照片中,可辩认出“俾斯麦”号右舷上的起锚机和一小段锚链,锚链的另一端消失在甲板上一个椭圆形的弹洞里。

    已被海水浸透了的炮组,包括4点1英寸口径防空炮和5点9英寸口径的炮塔瘫痪在“俾斯麦”号左舷上层甲板上缠成团的电缆和其它报废物的中间。这幕大厮杀所留下的一片狼藉景象,使我想起了英国巡洋舰“多塞特郡”号上的一位目睹过“俾斯麦”号最后命运的海军军官候补生的叙述:“……大火从舰桥一直烧到尾部。舰桥前方主炮塔的炮管向后弯曲着,那形状我记得很清楚,就像公鹿角,而且舰首楼也挨了不少炮火。舰身钢板被火烧得通红,左舷的船头部分在海水中越陷越深。最后,整条船裹着浓浓的水蒸气雾沉进了大海。”

    尽管武备精良,“俾斯麦”号依然无法对飞行速度慢并且盖着蒙布的英国鱼雷攻击机发动的进攻予以还击。这些飞机摧毁了“俾斯麦”号的舰舵,使它的命运操纵在英国水面舰艇的手中。

    为使拼图照片拼接合缝,我们有时不得不让影像有稍许歪斜。“阿戈”号由于受深海洋流和沉船上方海面汹涌波涛的干扰,无法在固定一点拍摄。为取得较满意的拍摄效果,我们使用了强闪光灯以感光度ASA400进行拍摄。采用拼图技术,使我们能够辨认出“俾斯麦”号的上层结构、上层结构的屋顶、一个正对着炮塔和位置高于炮塔的舷窗及一门双管防空炮。对一组照片处理后,可显示出一个大安装口,舰上15英寸主炮塔中的一座原来就安装在这里。专门用来吊运水上侦察机的起重臂平躺在这个安装口靠边的地方。

    已成为名人的布尔卡尔特·冯·米伦海姆·雷希贝格男爵是从“俾斯麦”号上生还的军阶最高的船员。这位当时的海军少校作为第四炮位的军官在负责火力控制的岗位上执勤。

    米伦海姆男爵是“俾斯麦”号上2200名船员中死里逃生的115名幸存者中的一员。他被“多塞特郡”号救起后转往加拿大拘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当过外交官,后来住在德国慕尼黑附近,并在那里写下了《战舰“俾斯麦”号:一位幸存者讲的故事》一书。

    让人不寒而栗的纳粹标记清晰地出现在受过重创的舰尾上,刚好位于在沉没时脱落部分前方。尽管舰尾的脱落无疑同英国鱼雷的攻击有关,但较易受损的舰尾确实是当时德国主力舰艇设计上的一个缺陷。

    在搜寻“俾斯麦”号的最初阶段,我倾向于将其仅仅看作是另一条要找的沉船,只不过比较出名罢了。然而,我在第一次见到纳粹标记那粗大的条状图案时便联想到纳粹主义和希特勒发动的那场可怕战争在公海上制造的恐怖。

    “俾斯麦”号沉没后,英国巡洋舰“多塞特郡”号立即开过去搭救幸存者。舰上的官兵对3天前“俾斯麦”号击沉英“胡德”号那一幕仍然记忆犹新,复仇心切。尽管如此,在搭救过程当中,一名英国水兵发现海面上有个德国人因失去双臂而只得用牙咬紧一根缆绳等待救援时,还是跳下海去营救。

    “多塞特郡”号在接到发现德国潜艇潜望镜的报告后才被迫驶离这一海区,它那时已经救起了85名幸存者。

    这只孤零零地躺在大洋底下的海员靴在我看来正是战舰“俾斯麦”号那极富戏剧性的短暂军事生涯以悲剧的方式走到尽头的象征。由这组拼力展示的“俾斯麦”号被击毁的舰首部分正是灾难的写照。在1941年试航期间拍下的一张照片的边缘上都有用数字表示的拍摄日期和和时间。字体较大的数字是“阿戈”号上的低们计数器打出的序号,如这组拼图上照片中两个○。画家勾出了拼图未覆盖完全的战舰的轮廓。对纳粹战舰“俾斯麦”号残骸的搜寻工作始于1988年春季。作为整个搜寻行动的参与者,美国海洋学家巴拉德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了这段颇不寻常的探险经历。在此之前,以巴拉德为核心成员的美国另一支搜索队1985年发现了冰海沉船“泰坦尼克”号残骸。这样,巴拉德便成为本世纪两次重大海底发现行动的目击者,他所撰写的回忆文章无疑具有史料价值。

    从许多方面来说,搜寻“俾斯麦”号的残骸与搜寻“泰坦尼克”号极为相似。两者都是具有历史性影响的船只:一艘是豪华邮轮,1912年撞冰山遇难;另一艘是德国巨舰,在1941年5月的一次海上追逐战中沉没。它们都消失在北大西洋的深水之中。“泰坦尼克”号沉入12500英尺深的海底;“俾斯麦”号则躺在水下15617英尺的某处,而且无人知晓其沉没准确位置。对“泰坦尼克”号进行搜寻时,目标海区面积曾达100平方英里,而搜寻“俾斯麦”号时,范围则达到120平方英里。

    如果运用传统的水下探测技术,这两艘沉船也许连一艘也找不到。标准的探测方法就像是一步步地“平整草皮”,即用声纳对目标区域进行块状扫描,直至最终确定残骸位置为止。探测虽然也使用声纳系统,但更多的是依靠摄影技术,而且在整个行动的最初阶段,我们把搜寻的重点放在碎块上,船体本身反倒是次要的。每艘船在沉没过程中都会散出大量的碎块,从小块物体直到诸如舵轮、锅炉这样的大块物体,应有尽有。深海洋流会把碎块散播呈带状分布,小块物体与大块物体分处碎块带的两端。通常会有长达一英里以上的碎块带存在。我们在接近海底的某一深度以适当的角度对洋流进行拍摄,以搜寻每一件人造物体。如果发现小碎块,我们便能顺着碎块带的延伸方向找到更大的碎块,直到最后发现沉船本身。

    甚至在1985年发现“泰坦尼克”号之前,我就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够去搜寻“俾斯麦”号。“俾斯麦”号的沉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惨的海上悲剧,有关其末日的传奇故事令人浮想联翩,其中甚至包括是谁弄沉的这个问题——是被英舰击沉的,还是由其船员自行凿沉的? 在奎斯特集团公司、《国家地理杂志社》和特纳广播设备公司的赞助下,我们于1988年的春季开始了对“俾斯麦”号残骸的搜寻工作与“泰坦尼克”号相比,我们对“俾斯麦”号的沉没位置所知更少。“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出发直驶美国,途中遇难沉没于一个相对而言比较确切的位置。而“俾斯麦”号在其最后时刻曾与从不同方向进攻的数艘英国战舰进行过生死搏斗。关于“俾斯麦”号沉没前的最终位置就至少存在着四种推测。

    1988年6月,我们对洋底进行了3个星期的仔细搜索,却一直未能找到“俾斯麦”号的踪迹。不过在此期间,我们曾找到一只19世纪制造的木制快帆船。这一发现对整个搜索行动具有重要意义:木帆船碎块带的延伸方向显示,在法国以西600英里左右的海底存在着自西北向东南运动着的深海洋流,我们由此断定,“俾斯麦”号的碎块带一定也大致按相同方向延伸。

    次年的5月,我们租了一条英国船“大力神之星”号作为搜索船,并带上了水下摄影船“阿戈”号。“阿戈”号由20000英尺长的同轴电缆牵引,上面带有能够向前方及四周围探测的声纳系统,以及可以从不同角度拍摄的3台遥控黑白摄像机,此外还配备了一架只能向固定方向拍摄的照相机。

    在“大力神之星”号上的控制中心里,我们可以从控制台上的屏幕观察到洋底各方面的情况,显示器也不断标出我们在大洋中的最新位置。

    我们搜索了洋底的豪猪渊平原。在这片广阔的海底平地上,突兀着一系列近2000英尺高的海底火山。一种恐惧感不时掠过我的心头,我真怕“俾斯麦”号会陷在这海底群山深谷之中的某处,甚至被海底山崩后的碎石埋葬得踪迹皆无。经过10天的搜索,依然是一无所获。然而,6月6日早上,运气降临了。

    “我看到碎块了!像一小段管状物体,还有其他玩艺儿!”控制室里有人大喊。

    我们过去曾被快帆船的碎块所蒙骗,然而这一次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物体无疑是“俾斯麦”号上的碎块。顺着碎块带的延伸方向向西北搜索,我们很快便发现了这艘战舰上的4座巨型炮塔中的一座。在“俾斯麦”号倾覆下沉时,炮塔脱离了舰身,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径自沉渊。最后,到了6月8日,“俾斯麦”号残骸的主体显露出来了,它就像是一个硕大的幽灵,静静地长眠于水下3英里深处的海底墓地之中。

    我们一到达沉船上方的海面,便启动了由电脑控制的动态定位系统,这个系统能使我们很容易地将打算搜索或拍照的残骸及其所在的海底限制在特定范围之内。电脑也会协调搜索船、电缆、“阿戈”号和摄像机的动作,以对准目标区域。

    在两天的时间里,我们拍摄了几千英尺长的录像片和超过1000张照片。在对一些照片进行剪贴之后,《国家地理》杂志社的几位图片编辑帮我们制作出了先前从未发表过的“俾斯麦”号战舰的全貌图——拼接而成的肖像。“俾斯麦”号的神话在航海史上的动人传说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些肖像则展示了这艘非凡战舰的真面目。

    画家理查德·施雷希特为了准确地画出“俾斯麦”号现在的样子,曾花了超过80个小时的时间仔细研究了我们拍摄的海底照片,还请教了一些权威学者。

    “俾斯麦”号除舰身和上层结构遭到过严重破坏之外,残骸保存之完好超出了我先前的预料。英国战舰在击沉它之前的最后一天里,曾向它发射了2876发炮弹。我们可以在4座15英寸口径的炮塔原先所在的位置上看到巨大的安装口。此外,在舰首和舰尾处还能辨认出用油漆涂画的纳粹党党徽的残迹。舰尾的一部分已经脱落,英国飞机发射的一颗鱼雷曾击中过这里,而且海浪、炮击和下沉过程本身都会造成损伤。

    “俾斯麦”号左舷所受到的创伤比右舷要大得多,这是因为该处经受的炮击来自英军的2艘战列舰“英王乔治五世”号和“罗德尼”号。其右舷遭到的炮火则来自2艘较轻型的战舰“诺福克”号和“多塞特郡”号巡洋舰。

    “泰坦尼克”号残骸的甲板由于崩裂和被侵蚀掉的缘故几乎没有剩下多少。“俾斯麦”号则不同,它的柚木甲板除了起火燃烧和被英舰炮火摧毁的部分外,大体保存完好。经过对照片进行拼图处理,我们找到了在前甲板上用油漆刷出的那个巨大的纳粹标记的残迹影像,也许有人曾指望“俾斯麦”号上的船员会在战舰驶出公海时将纳粹标记除去,以避免在同盟国的侦察机面前暴露身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纳粹标记的存在也能帮助纳粹德国空军在战舰驶近法国时正确判定其方位并提供空中保护。

    我们从拍摄的照片中,可辩认出“俾斯麦”号右舷上的起锚机和一小段锚链,锚链的另一端消失在甲板上一个椭圆形的弹洞里。

    已被海水浸透了的炮组,包括4点1英寸口径防空炮和5点9英寸口径的炮塔瘫痪在“俾斯麦”号左舷上层甲板上缠成团的电缆和其它报废物的中间。这幕大厮杀所留下的一片狼藉景象,使我想起了英国巡洋舰“多塞特郡”号上的一位目睹过“俾斯麦”号最后命运的海军军官候补生的叙述:“……大火从舰桥一直烧到尾部。舰桥前方主炮塔的炮管向后弯曲着,那形状我记得很清楚,就像公鹿角,而且舰首楼也挨了不少炮火。舰身钢板被火烧得通红,左舷的船头部分在海水中越陷越深。最后,整条船裹着浓浓的水蒸气雾沉进了大海。”

    尽管武备精良,“俾斯麦”号依然无法对飞行速度慢并且盖着蒙布的英国鱼雷攻击机发动的进攻予以还击。这些飞机摧毁了“俾斯麦”号的舰舵,使它的命运操纵在英国水面舰艇的手中。

    为使拼图照片拼接合缝,我们有时不得不让影像有稍许歪斜。“阿戈”号由于受深海洋流和沉船上方海面汹涌波涛的干扰,无法在固定一点拍摄。为取得较满意的拍摄效果,我们使用了强闪光灯以感光度ASA400进行拍摄。采用拼图技术,使我们能够辨认出“俾斯麦”号的上层结构、上层结构的屋顶、一个正对着炮塔和位置高于炮塔的舷窗及一门双管防空炮。对一组照片处理后,可显示出一个大安装口,舰上15英寸主炮塔中的一座原来就安装在这里。专门用来吊运水上侦察机的起重臂平躺在这个安装口靠边的地方。

    已成为名人的布尔卡尔特·冯·米伦海姆·雷希贝格男爵是从“俾斯麦”号上生还的军阶最高的船员。这位当时的海军少校作为第四炮位的军官在负责火力控制的岗位上执勤。

    米伦海姆男爵是“俾斯麦”号上2200名船员中死里逃生的115名幸存者中的一员。他被“多塞特郡”号救起后转往加拿大拘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当过外交官,后来住在德国慕尼黑附近,并在那里写下了《战舰“俾斯麦”号:一位幸存者讲的故事》一书。

    让人不寒而栗的纳粹标记清晰地出现在受过重创的舰尾上,刚好位于在沉没时脱落部分前方。尽管舰尾的脱落无疑同英国鱼雷的攻击有关,但较易受损的舰尾确实是当时德国主力舰艇设计上的一个缺陷。

    在搜寻“俾斯麦”号的最初阶段,我倾向于将其仅仅看作是另一条要找的沉船,只不过比较出名罢了。然而,我在第一次见到纳粹标记那粗大的条状图案时便联想到纳粹主义和希特勒发动的那场可怕战争在公海上制造的恐怖。

    “俾斯麦”号沉没后,英国巡洋舰“多塞特郡”号立即开过去搭救幸存者。舰上的官兵对3天前“俾斯麦”号击沉英“胡德”号那一幕仍然记忆犹新,复仇心切。尽管如此,在搭救过程当中,一名英国水兵发现海面上有个德国人因失去双臂而只得用牙咬紧一根缆绳等待救援时,还是跳下海去营救。

    “多塞特郡”号在接到发现德国潜艇潜望镜的报告后才被迫驶离这一海区,它那时已经救起了85名幸存者。

    这只孤零零地躺在大洋底下的海员靴在我看来正是战舰“俾斯麦”号那极富戏剧性的短暂军事生涯以悲剧的方式走到尽头的象征。由这组拼力展示的“俾斯麦”号被击毁的舰首部分正是灾难的写照。在1941年试航期间拍下的一张照片的边缘上都有用数字表示的拍摄日期和和时间。字体较大的数字是“阿戈”号上的低们计数器打出的序号,如这组拼图上照片中两个○。画家勾出了拼图未覆盖完全的战舰的轮廓。
海底才是战列舰的真正归宿,海面和天空是航母的
<P>偶喜欢俾斯麦,记得剑鱼的机长发现俾斯麦时就曾大叫:HI,俾斯麦,他真漂亮</P>
我的残骸就那样躺在冰冷的海水里,5555555555.........................
<B>以下是引用<I>飞翔天宇</I>在2004-8-10 1:20:00的发言:</B>

<P>偶喜欢俾斯麦,记得剑鱼的机长发现俾斯麦时就曾大叫:HI,俾斯麦,他真漂亮</P>


的确漂亮,德国军舰看起来都不错~比如沙恩,比如上将~都很好看~
<B>以下是引用<I>俾斯麦号</I>在2004-9-9 15:04:00的发言:</B>
我的残骸就那样躺在冰冷的海水里,5555555555.........................


诈尸啦。。。
<P>我爱俾斯麦</P>
<P>BL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