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俾斯麦号致命的齐射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36:45
关于俾斯麦号击杀HOOD号的6次齐射(尽管有不少置疑认为是亲王的成果),听过很多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了,俺也来研究一下。本次发言是为下面的论证先提供一个简单说明。

    1.齐射的顺序,我们知道BB舷侧齐射的顺序是各炮塔同时发一炮,经过一定延时后再同时放第二炮...依此类推。

    2.炮塔两炮跑弹的溅落点:(每座炮塔的主炮自左起我称之为该炮塔的1、2号炮,比如A炮塔,从炮塔向敌方看,左面那门炮称为A1号炮,右面的为A2号炮)由于采用双联装炮,俾斯麦的齐射分为两次,但是同一炮塔两门主炮的延时很短,否则落点会很远,散布较大,不能有效地形成齐射的威胁(28节航速相当于每秒10多米)。
所以,如果一座炮塔的两门主炮仰角完全一样,则会形成两个溅落点,在主炮与舰身中轴呈垂直的情况下,没有航速影响,两个溅落点的间距就是两门主炮的间距。

    如果这两门主炮仰角不同,其他条件相同,则溅落点在主炮间距的基础上还有远近的差别。

    再加上航速,就会形成下图最上方的溅落点分布形式。

    3.前后炮组,俾斯麦号的4座炮塔分前后两组布置,中间相距约110米。在前后各由两座炮塔组成的火力群我称之为炮组,如果炮组指向同一方向,四根身管平行,则A1与B1炮炮口相距约18米。

    所以两个炮组之间的距离相比炮组内各炮的距离要大得多,在对炮弹溅落的观察中,为了能有效地识别各炮发射的炮弹,是不是两个炮组的瞄准点之间留有一定距离?

[此贴子已经被killyourdog于2004-5-20 12:02:14编辑过]
关于俾斯麦号击杀HOOD号的6次齐射(尽管有不少置疑认为是亲王的成果),听过很多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了,俺也来研究一下。本次发言是为下面的论证先提供一个简单说明。

    1.齐射的顺序,我们知道BB舷侧齐射的顺序是各炮塔同时发一炮,经过一定延时后再同时放第二炮...依此类推。

    2.炮塔两炮跑弹的溅落点:(每座炮塔的主炮自左起我称之为该炮塔的1、2号炮,比如A炮塔,从炮塔向敌方看,左面那门炮称为A1号炮,右面的为A2号炮)由于采用双联装炮,俾斯麦的齐射分为两次,但是同一炮塔两门主炮的延时很短,否则落点会很远,散布较大,不能有效地形成齐射的威胁(28节航速相当于每秒10多米)。
所以,如果一座炮塔的两门主炮仰角完全一样,则会形成两个溅落点,在主炮与舰身中轴呈垂直的情况下,没有航速影响,两个溅落点的间距就是两门主炮的间距。

    如果这两门主炮仰角不同,其他条件相同,则溅落点在主炮间距的基础上还有远近的差别。

    再加上航速,就会形成下图最上方的溅落点分布形式。

    3.前后炮组,俾斯麦号的4座炮塔分前后两组布置,中间相距约110米。在前后各由两座炮塔组成的火力群我称之为炮组,如果炮组指向同一方向,四根身管平行,则A1与B1炮炮口相距约18米。

    所以两个炮组之间的距离相比炮组内各炮的距离要大得多,在对炮弹溅落的观察中,为了能有效地识别各炮发射的炮弹,是不是两个炮组的瞄准点之间留有一定距离?

[此贴子已经被killyourdog于2004-5-20 12:02:14编辑过]
我从照片看,认为A和C炮塔组成了一组,B和D炮塔组成了一组,每组的4发炮弹落点较近,而两组之间较远。

      4.运动诸元的设定,当时HOOD号航向为280度,后来改为260度,为了使主炮在本舰与HOOD号最大夹角145度呈不断接近运动的情况下,炮弹能够追着HOOD号不断落下,俾斯麦号的各炮塔2号主炮比1号主炮仰角小,以使该炮塔发射的第二发炮弹溅落点更近。

      5.射弹散布的设定,因为雷达还没有更多地用于炮瞄,测距仪毕竟有误差,如何补偿测距误差呢?那么俾斯麦号就将其炮组在射程上进行了分配,前炮组打的较远,而后炮组打的较近,这样就射程上形成了一条带状分布,把一段距离覆盖在内,从而起到修正测距偏差的效果。

    在下面的丹麦海峡之战的照片中,可以看到A炮塔和C炮塔的主炮仰角很高,可以用来证实我的关于A、C炮塔组成炮组的观点。

6.炮弹落点的联系:下面的图片大家已经见过,俾斯麦号对HOOD号最后的三次齐射,形成了三片形状相似的落点。每次齐射的间隔大约为30秒,由于已经经过运动诸元的设定,俾斯麦的炮弹是要跟定HOOD号的,在30秒里胡德号走直线是430多米的距离,由于中途改为260度航向,HOOD号大约前进400米的距离,但是HOOD号转向时第五次齐射已经打过来了,第六次齐射时HOOD号已经爆炸,没必要再根据她的转向跟着调整射击诸元了,所以我们看到沿着HOOD号原有的280度航向顺序下来的三片落点。

     那么精确的德舰各门主炮,它们的这三次射击,每次的溅落点距离大约就是430多米。

     7.落点的确定:根据6的推断,我们就可以找出同一门炮所发射的各发炮弹了,但是每门炮的炮弹到底落在哪个落点?

      由于各炮塔1号主炮仰角高,2号炮低一点点,同时俾斯麦号航速28节,所以同一座炮塔发射的炮弹落点会形成象第一幅图中最上面的那种情况。为了追上HOOD号,各炮塔的两门炮溅落点连线应当呈280度左右。

      来看AC炮组的射程设定较远,所以每次较远的落点是A和C炮塔的,而A炮塔比C更接近舰首,它没有必要向后方转动更大角度去打HOOD号尾部,所以A1落点应当比C1靠右,A2比C2靠右。

      经过推断,我改出了这张图,它上面标明了三次齐射各炮炮弹的落点,我的结论是,俾斯麦号C炮塔右面的那门主炮——C2,就是最终解决HOOD号的铁拳!
如果俾斯麦秒杀HOOD是运气+意外,有可能。

  如果俾斯麦侧舷中鱼相安无事是运气+意外,那后来英国DD的鱼雷呢?也有可能,8过有点牵强。

  如果俾斯麦在几千发舰炮弹的近距狂轰下没沉还说是运气+意外,不可能!

  如果俾斯麦的一切都是运气+意外,那提尔皮茨呢?兰凯斯特的重磅炸弹穿不了提尔的装甲还是运气+意外?此人的大脑不能正常思考问题。

  如果提尔被X艇8吨的炸药抛离水面两米还不沉还是运气+意外,说此话的人大概是心眼坏有意为难。

  如果说一艘历经了四年的专门轰炸,潜艇攻击,最后用5吨的特制炸弹才炸沉的船是垃圾,我想问一句,世界上还有不垃圾的船吗?
真壮观!
居然跑出了个C D 炮塔
强!!
胡扯也要看事实的
历史资料表明命中胡德的半舷射
而不是齐射
拿主炮的设计图来证明落点~~~~~~~~~
这实在是很可笑

请看萨马岛海战中遭受2W3K米距离上大和460轰击的美军航母
注意大和主炮的着弹点
长见识了~
长见识了~
这个射击距离已经超过了德国炮击胡德的距离了
请注意这是一次近失掸
远距离上的炮击命中,不是靠着炮弹的落点来确定的
而 是通过炮火是否对敌舰造成覆盖来确定的。
这也就是远失和近失的由来

至于齐射,则是在同一时间内将全舰主炮的炮弹发射出去
因为测距站提供的情报,将以各炮先前的落点,配合主炮射表,重新计算的射击诸元。
因此时效性很重要,所以不可能出现楼主帖子中的情况。美国IOWA的齐射间隔是0.36秒。
也就是说,尽管是16英寸三联主炮,但是在3秒内,完成齐射。



再次,批驳一个谬论
如果一座炮塔的两门主炮仰角完全一样,则会形成两个溅落点,在主炮与舰身中轴呈垂直的情况下,没有航速影响,两个溅落点的间距就是两门主炮的间距。
--------------------------没有散布的炮存在吗???
着作者的写法,则军舰上不需要测距站了,只要按着主炮射程打就是了。

拿2张图的问题也很严重
给定的距离和不变的落点,舰艇的射击难道不受风浪影响??射击平台难道在每次射击时都会是一样的条件??
PS:有关运气的成分,我这里就不说了。
这女淫超强,不是一般强,建议她(他)做斑竹。
闪了,这里混不了
花火就是有时候火暴了一点...担心伤了无辜的过往群众啊... ...
文盲,我躲开……
这个“MM”好猛啊。。。怕怕,我闪先。。。
呵呵,上升到理论高度了
olipen兄引出的话题很有趣,我很钦佩你的钻究精神.不过你过于执着于纯理论的推理,结论不免有失偏颇,让花火妹妹抓住漏洞也是很自然的.
    我也就你推理中的问题补充几句:

    [B]首先说说俾斯麦的火控系统原理和校射程序[/B]:
    俾斯麦装了三套独立火控指挥系统,桅顶(见图一)和前后各一套,包括10.5米(前后的为6.5米)测距仪和FuMO 23型雷达,测得敌舰距离方位航向和航速等数据后,对照射表,经计算后将射击诸元传给炮塔.当时的雷达性能有限,美国战列舰的性能最好,可以凭它的测距进行夜间盲射,英国的比较一般,德国的这种更差,连平面方位显示仪都没有,不能同时跟踪两个以上目标,精度也达不到火控的要求,只能解决发现敌舰的问题.因此火控主要靠光学测距仪.值得一提的是,每座主炮都有独立的10.5米测距仪(即图二中主炮后方的那对耳朵),在三套指挥系统全被打掉的情况下仍能独立测距和射击.

    由于火炮本身就存在系统误差,再加上风速风向浪涌等复杂因素,想[B]在最大射程上首发命中在理论上是几乎不可能的[/B],其误差大得使你测量的“A1与B1炮炮口相距约18米”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必得进行校射,根据实际弹着点进行方向和距离上的修正,这一程序重复进行,落点离敌舰越来越近,直到命中为至,接下来就是集中火力齐射摧毁目标.
    那么校射是用齐射还是单发好呢?这要看本舰火炮数量、射击角度、两舰距离等当时战术势态而定,各国海军各有各的高招,并不见得采取楼主所说的这种“各炮塔同时发一炮,经过一定延时后再同时放第二炮”的办法。
      那么[B]俾斯麦的习惯校射办法是怎样的呢?[/B]为了以最快速度测到敌舰准确距离,俾斯麦号的习惯做法是[B]动用三座炮塔设定不同的距离来进行快速“部分齐射”,即A炮塔先开火,间隔2秒钟后B炮塔开火,再隔2秒钟后D炮塔开火,[/B]这样观察落点后可以迅速判断距离,下一轮射击就八九不离十了。这种方法是很科学的,因为[B]通过时间上的短暂差别可以清楚地分别每个落点是哪门炮射的[/B],不需要像楼主设想的“两个炮组的瞄准点之间留有一定距离”。不过,在射击胡德号的实战中它根据当时情况并没完全这么做。除了这种办法,当时经常[B]在试射弹内加入染色剂[/B],这样一看落点水柱的颜色就可以分别出是哪艘舰甚至是哪门炮射的。

    顺便说一句,三座炮塔试射时设定了不同的仰角以获得不同的射距,但毕竟在事先是做过测距的,因此射距差距基本控制在测距误差范围内,各炮的仰角差别很小,楼主[B]光凭一张模糊的照片是绝不可能看出这一仰角差别的。[/B]我认为你观察到的仰角差可能是因为某炮射击后将仰角降到装填角以便装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8 20:36:51编辑过]
花火妹妹可能已经失望地发现我在上文中一再重复楼主提到的C、D炮塔的称呼。
    你的置疑说明你很熟悉战列舰。我们知道,[B]战列舰的前主炮一般代称为A、B炮塔,后主炮应称X、Y炮塔,中部炮塔为P、Q炮塔。如果在中部两侧布置四门炮,前面的一对应称M、N,后面的一对才是P、Q。
    [/B]但这只是通常的炮位称谓,各国实践略有不同。特别是到了二战,炮塔一般很少超过4座,所以有时也以A、B、C、D简称之。我翻过国外一些比较权威的介绍俾斯麦的资料,[B]俾斯麦的四座炮塔确实称为A、B、C、D[/B],而非传统的A、B、X、Y。水手一般称它们为[B]安东Anton,布鲁诺Bruno,凯撒Casar和多拉Dora[/B]。
    因此楼主并没有错,他只是引用的一种通说而已。
明显的首相已经形成跨射了
按一般海战的套路,英国军舰应该考虑规避,使敌人重新测距、测速以降低被命中的概率。
可惜英国舰长们对于自己的水平防护太没信心了,拼了命的想去展示自己厚实的垂直防护。
结果运气差了一点。如果胡德有机会展开侧射,那么胜负也难料了。
我只记得德国水兵在“提”上是这么称呼的
[B]楼主贴在二楼的俾斯麦齐射照片不可能是在刚接火时德舰校射的场面,因此你用它来判断德舰在校射时各炮塔的不同仰角是不科学的.
  [/B]理由很简单,此役中德舰只有两艘,因此任何俾斯麦近照都只能是欧根号上拍的.而接战时欧根在俾舰的正前方,它绝不可能在侧面拍摄俾舰,这张照片一定是打到后来的场面,那时胡德应该已经沉了.
  附图一才是俾斯麦号的首次齐射场面.
  附图二是欧根亲王上的水手从容地观赏胡德打来的失的弹的场面,英国人失误的原理我前面已讲得很清楚了.
  
驭风兄的分析确实不错,收益众多了!
大开眼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9 16:04:39编辑过]
是我不好
没说清楚是第几轮
我指得也是第三轮
我认为英国吃亏也就是一开始就把重巡当战列舰了
另外说到战术问题
我认为英国的战术没有大的失误
只是运气差了一些

而且这次交火是有意义的,
首相也没做到全身而退,在随后与亲王的交火中被击伤了油柜,导致燃油被污染,迫使其不能全速逃逸,而给英国围猎争取了时间
呵呵
这个帖子应该受精。
英舰的确是战术失误!
还好欧根跑回来了  要不给位大虾那什么讨论啊


真的该感谢欧根了!
多谢支持
好恐怖,要杀人么?
凡是回俺帖的俺都多谢支持
<P>“首相也没做到全身而退,在随后与亲王的交火中被击伤了油柜,导致燃油被污染,迫使其不能全速逃逸,而给英国围猎争取了时间。”</P><P>1、并非燃油被污染,只是油柜被击穿,损失了些燃油。但剩下的燃油也足够它开到法国。</P><P>2、皇家方舟号上的剑鱼式鱼雷机投下的鱼雷命中首相尾部,卡住了舵机,使它根本无法转向,并最终被英国舰队赶上。这才是致命的一击。
</P>
不懂!~
<B>以下是引用<I>digipainter</I>在2004-5-16的发言:</B>

<P>“首相也没做到全身而退,在随后与亲王的交火中被击伤了油柜,导致燃油被污染,迫使其不能全速逃逸,而给英国围猎争取了时间。”</P>
<P>1、并非燃油被污染,只是油柜被击穿,损失了些燃油。但剩下的燃油也足够它开到法国。</P>
<P>2、皇家方舟号上的剑鱼式鱼雷机投下的鱼雷命中首相尾部,卡住了舵机,使它根本无法转向,并最终被英国舰队赶上。这才是致命的一击。
</P>

<P>剩下的燃油只够开到布勒斯特。俾斯麦在遭遇胡德前,没有进行过燃油补给,而亲王的命中,使得舰首燃油舱破损,导致外泻了1000吨燃油,并且由于海水灌入,以及燃油污染无法使用,使得在以后很长时间内首相无法进行高速机动。</P>
丹麦海峡之战后,德国人就决定去法国,目的地就是你所说的布勒斯特。德国人作出这一决定不可能不考虑油料的问题,可见剩余的油料是可以满足航行需要的。战列舰的油舱不只一个,所以损失和被污染的油料是有限的,也就是被击中的那一个油舱而已,对其他油舱没有影响。更何况如果所有的油料都被海水污染,那就根本不可再使用,而首相也无法再继续航行了。损失的这点油只是限制了它的航程而不是航速。高速机动也只是在海战中或在摆脱敌舰的追踪时进行,一但脱离接触,还是要用经济航速才更省油。而首相被击中舵机后,实际上已经丧失了机动能力,此时已经不是德国人想不想机动的问题了。
以前也看过这个帖子了,可以想象的是作者也是动了一翻脑筋的.至于C,D炮塔的出现,应该作者出于看贴者对理解方面的考虑.反正也是个代号而已,只要看贴者明白是这个和那个的关系就行了,当然,在术语上也能用更正式的说法.其实,HOOD被击沉是个事实,当然被首相击倒的可能性较大.事实也随之沉到海底去了,除非时光倒流,否则可能永远也搞不清楚.而首相无法逃到法国去的关键原因,我相信是那枚上帝发射的鱼雷造成的.舵被卡住了,只能用舵流效应来克服对航向的影响,但也只能维持在15节左右的航速,这也就宣布了首相的死缓了.而现代战列舰的燃油都是分柜储存的,消耗了就用海水补充相应的分量,以使之平衡.
<P>呵呵~~我可没说全部燃油被污染哦~~</P><P>我不是明确的说了是首舱燃油被污染了吗~~~~~~</P><P>而且,战列舰的油料是影响航速的</P><P>最大航程时的航速和最大战速的耗油是2种情况。</P><P>正是因为德舰的燃油不足,特别是少了这1000多吨后,在以后的反追击过程中,首相未能利用航速的优势来摆脱追击,而且其机动航向,也就被限死在了布勒斯特方向了,由于燃油的限制,使得德舰不能向大西洋中部进行规避,只能往海岸前进,以寻求支援。</P>
长见识了长见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