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略角度看抗战中国战场 zzz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9:24:44
从战略角度看抗战中国战场的一点浅见
从战略角度谈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有这样几个常见的问题:


1。抗战到底是共产党打的,还是国民党打的?

        我的看法抗战是所有中国人的抗战,无论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无论是毛泽东还是蒋介石,在抗战原则问题上都采取了坚决的态度,他们只是执行人民的意志,如果他们不执行人民的意志,就会和汪精卫一样被历史所淘汰,抗战是中国的选择,或者说是历史的选择,不是某一党的选择。因此,从这个角度,个人感觉,把“国军”抗战和“共军”抗战对立起来,都存在对历史不负责任的问题。抗战中民族矛盾是第一位的,地无分东西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幼,流出的血一样鲜红,又何必问这是国民党的血,还是共产党的血?


2。怎样评价抗战中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

     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不容易,作为西安事变後确立的抗日战争中国领袖,他完成了任务,那就是中国是最后的战胜国。这个司机开车的技术大可商榷,花园口决堤的惨重损失,不断的失败的战役,腐败的后方。。。 乘客大可指责,而且这司机真的把乘客摔得鼻青脸肿,不过,国共双方都承认,只有他能担负这个任务,而且毕竟他踉踉跄跄的把车开到了终点。我不习惯于认为抗日战争胜利是一个国民党的成就,而认为是一个中国的胜利。蒋介石,首先是一个中国人,然后才是一个国民党人。国民政府,首先是一个中国政府,然后才是一个国民党的政府。我的看法,蒋和他领导的国民政府在抗战中功大于过。



3。中国的抗战是否打得很糟糕?


       从战术角度,漂亮仗也有,但更多时候打得很糟糕,往往出现七八倍的兵力拿不下日军,或者一溃千里的悲惨场面。然而,我以为这非战之罪也,而是双方实力对比的反映,抗战开始以前,中国就知道战场上双方对比应该是这个样子。

        这个实力不仅是枪多少,炮多少,还包括工业基础,部队的素质,指挥官的军事能力等等,比如当面对的日本军官是狂热的法西斯军事专业人才,中国的军官很可能是通过裙带关系上去的纨绔子弟或者对军事一窍不通的普通农民 -- 这个对抗包括了整个国家的状态和经济基础,综合国力 -- 抗战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全面战争,中国军队中出现的错断,叛变,内斗等等,都是长期积淀形成的,包括存在国共两党。然而,抗战的战略过程整体却掌握在中国的手中。败仗虽然不断吃,却没有崩溃,顶到反法西斯联盟完成没有投降,体现了中国的坚韧牺牲和战略眼光。全面反击把日本人赶下海去,是漂亮的赢,得道多助,借用盟军的力量获得战争的胜利,也是赢,不那么漂亮而已。不过,战争,目的就是赢。



中国在以弱敌强中选择了一条能够打赢的道路,并且赢了,这就是结果。

       所以,对于国民党在抗战中的表现,我以为并没有问题,确切的说这不是国民党的表现,不过是一部分中国人在抗战中的表现罢了,和我们一样的中国人。其实,共产党和国民党又有多少区别?当时都是一批抱着富国强兵的目的,曾经为了中国而奋斗的团体,有同样的腐败问题,有同样的特权阶层,有同样的改革愿望,有同样的东方权谋。把国民党贬下地固然不公正,把它捧上天也不对劲,中国人的好处和毛病,两个党都一样的有,主义不同,我以为倒是细枝末节了。


中国战场上具体的军事战略,存在于蒋百里为首的中国军事家战前建立的对日作战模型上,总结起来,无非三点:


第一,持久抗战,空间换取时间,“胜也罢,负也罢,就是不要和它讲和”,迫使日本入不利的国际形势,形成与整个盟军的决战。


第二,不畏鲸吞,只怕蚕食,在芦沟桥后果断变局部事件为全面抗战,坚决破坏日军对占领区的消化。


第三,主动开战上海,变日军南北进攻轴线为东西进攻轴线,利用地理条件减弱日军攻势,阻日军到第二棱线(湖南)形成对峙,在这里拖住它,形成长期战场。


      事实上,整个抗战进程正是如预演一般照此进行,为了担心第二地理棱线挡不住日军进攻,抗战前中国政府的最后国防工事线甚至修到了西康!其它,发动群众等等,应该是非军事层面了。


       这个中国的战略模式,完全超越了日本僵硬,目的性不明确的战略指导,以至于岗村宁次从邱维达处看到蒋百里先生的《国防论》,黯然神伤,承认这位东方军事名家第二次一个人就战胜了整个日本陆军的精英。
泛泛而谈,一孔之见,待专家指正。从战略角度看抗战中国战场的一点浅见
从战略角度谈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有这样几个常见的问题:


1。抗战到底是共产党打的,还是国民党打的?

        我的看法抗战是所有中国人的抗战,无论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无论是毛泽东还是蒋介石,在抗战原则问题上都采取了坚决的态度,他们只是执行人民的意志,如果他们不执行人民的意志,就会和汪精卫一样被历史所淘汰,抗战是中国的选择,或者说是历史的选择,不是某一党的选择。因此,从这个角度,个人感觉,把“国军”抗战和“共军”抗战对立起来,都存在对历史不负责任的问题。抗战中民族矛盾是第一位的,地无分东西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幼,流出的血一样鲜红,又何必问这是国民党的血,还是共产党的血?


2。怎样评价抗战中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

     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不容易,作为西安事变後确立的抗日战争中国领袖,他完成了任务,那就是中国是最后的战胜国。这个司机开车的技术大可商榷,花园口决堤的惨重损失,不断的失败的战役,腐败的后方。。。 乘客大可指责,而且这司机真的把乘客摔得鼻青脸肿,不过,国共双方都承认,只有他能担负这个任务,而且毕竟他踉踉跄跄的把车开到了终点。我不习惯于认为抗日战争胜利是一个国民党的成就,而认为是一个中国的胜利。蒋介石,首先是一个中国人,然后才是一个国民党人。国民政府,首先是一个中国政府,然后才是一个国民党的政府。我的看法,蒋和他领导的国民政府在抗战中功大于过。



3。中国的抗战是否打得很糟糕?


       从战术角度,漂亮仗也有,但更多时候打得很糟糕,往往出现七八倍的兵力拿不下日军,或者一溃千里的悲惨场面。然而,我以为这非战之罪也,而是双方实力对比的反映,抗战开始以前,中国就知道战场上双方对比应该是这个样子。

        这个实力不仅是枪多少,炮多少,还包括工业基础,部队的素质,指挥官的军事能力等等,比如当面对的日本军官是狂热的法西斯军事专业人才,中国的军官很可能是通过裙带关系上去的纨绔子弟或者对军事一窍不通的普通农民 -- 这个对抗包括了整个国家的状态和经济基础,综合国力 -- 抗战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全面战争,中国军队中出现的错断,叛变,内斗等等,都是长期积淀形成的,包括存在国共两党。然而,抗战的战略过程整体却掌握在中国的手中。败仗虽然不断吃,却没有崩溃,顶到反法西斯联盟完成没有投降,体现了中国的坚韧牺牲和战略眼光。全面反击把日本人赶下海去,是漂亮的赢,得道多助,借用盟军的力量获得战争的胜利,也是赢,不那么漂亮而已。不过,战争,目的就是赢。



中国在以弱敌强中选择了一条能够打赢的道路,并且赢了,这就是结果。

       所以,对于国民党在抗战中的表现,我以为并没有问题,确切的说这不是国民党的表现,不过是一部分中国人在抗战中的表现罢了,和我们一样的中国人。其实,共产党和国民党又有多少区别?当时都是一批抱着富国强兵的目的,曾经为了中国而奋斗的团体,有同样的腐败问题,有同样的特权阶层,有同样的改革愿望,有同样的东方权谋。把国民党贬下地固然不公正,把它捧上天也不对劲,中国人的好处和毛病,两个党都一样的有,主义不同,我以为倒是细枝末节了。


中国战场上具体的军事战略,存在于蒋百里为首的中国军事家战前建立的对日作战模型上,总结起来,无非三点:


第一,持久抗战,空间换取时间,“胜也罢,负也罢,就是不要和它讲和”,迫使日本入不利的国际形势,形成与整个盟军的决战。


第二,不畏鲸吞,只怕蚕食,在芦沟桥后果断变局部事件为全面抗战,坚决破坏日军对占领区的消化。


第三,主动开战上海,变日军南北进攻轴线为东西进攻轴线,利用地理条件减弱日军攻势,阻日军到第二棱线(湖南)形成对峙,在这里拖住它,形成长期战场。


      事实上,整个抗战进程正是如预演一般照此进行,为了担心第二地理棱线挡不住日军进攻,抗战前中国政府的最后国防工事线甚至修到了西康!其它,发动群众等等,应该是非军事层面了。


       这个中国的战略模式,完全超越了日本僵硬,目的性不明确的战略指导,以至于岗村宁次从邱维达处看到蒋百里先生的《国防论》,黯然神伤,承认这位东方军事名家第二次一个人就战胜了整个日本陆军的精英。
泛泛而谈,一孔之见,待专家指正。
应该在补充一点,我国从民国开始常年的发生内战。工业基础设施破坏严重,土地兼并也十分激烈。
分析的很透彻,对头。
<p>支持楼主的观点 .</p>
楼主 ,此帖我转用行不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5 9:44:35编辑过]
淞沪开战以前,蒋氏《国防论》中就有要利用长江地区地理高度差异的论断 zzz 淞沪开战之前的军事会议上(曾有朋友专门查过这个,证实),蒋百里明确向蒋提出华北阔野千里,不利我军,力主立即围攻上海日军,迫日军变从北向南的席卷为延长江上溯的不利攻击路线。当时蒋的态度对此只能部分接受,仍然决定以主力向华北方向,而把上海作为辅助作战方向,主要目的在于吸引国际关注,并分散日军攻击力量。 因此,在淞沪战役打响的时候,中国空军各部都在准备北上华北轰炸日军,并未准备全力投入华东战场。但是一旦上海打响,这里就取代华北成为了前期抗日的主战场。尤其是南京上海失守以后,感觉蒋介石已经全面接受了东西向决战的观点,华北地区也变线形防御(平原上根本也守不住)为山西依托山地的抵抗,华东华中则利用黄泛区迫使日军进入大别山和庐山山地,从东向西攻击,最终在湖北的湖沼和湖南的山地之间消耗尽了日军的攻击力量。不过那时蒋百里将军已经去世多年了。
老萨 老蒋这个人在军事上曾经是有才华的,否则孙中山不会那样倚重他,他比当时同盟会大多数纸上谈兵或者一腔热血的同伴们多些军事素养,但是和真正的军事家比他可就不行了,大家都知道国民党将领普遍怕老蒋下来指挥的事情。淞沪抗战,老蒋的毛病是一样的。 我是坚信当时有诱敌南下这一战术的,而且感觉当时的作战地点应该选择的是吴福线,嘉澄线两国防工事。战后邱维达认为,真的把日本人放进来打,只怕抗战局面完全不同,日本人在南京周围就会被拖垮! 但是老蒋本来对在上海开战的想法就是一箭双雕,也有一个目的是试图因此引发国际干预,因此上海初期战斗打得有一定战果后,老蒋就不肯退了,其中有一段白崇禧苦劝之下同意退了,退出一部分后又下令返回原防,造成极大混乱。这就是没有坚决的贯彻诱敌深入的战略,还是幻想着短期解决问题。结果到不得不退的时候,在国防工事线上根本站不住脚了。 老蒋不肯退也有他的战术观点,那就是认为上海周围地区对日军的机械化部队不利,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时候,日军在江南的水网稻田战场就吃过很大苦头。有这一点有利地形,老蒋或许认为和日本人拼平不是不可能。但是日军不是傻子,一二八以后的五年中,日本人开发了专门在水网地区作战的一系列装备,比如“轻便铁舟”,大脚趾分瓣的“牛蹄子胶鞋”,带有坦克炮塔的“装甲炮艇”等等,反而是中国军队对此战术上没有任何的改进。个人认为,就是真在吴福线嘉澄线决战,由于日军有这种准备,战局进展也未必如邱维达想得这样乐观。 这就象一场比赛,确定了防守反击战术,但是实战中对方二十分钟没进球,又觉得可以攻一攻,这样战术就不统一不坚决了,很多球赛就这样输掉。 至于平汉线部队的围歼问题,我以为这不是一个包饺子的事情,而是选择这里为战场,对于缺乏机动能力,防御能力也不足的中国军队来说,显然会造成更大的伤亡,日军投入同等兵力的情况下,显然在华北平原对中国军队的威胁更大,李宗仁从徐州突围是一件战史上的奇迹,不过重装备基本丢光,此后中国军队再也没给日本人包饺子的机会。如果在华北和日军象淞沪那样决战,结果如何呢?我想山西忻口战役后期因为娘子关失守,各军撤回太原途中就纷纷被打散失去战斗力就是一面镜子。一旦遭到迂回后想撤回平汉线以西,千里大平原上想靠脚板跑赢汽车轮子,逃跑也要功夫才行。沿江撤退则没有这个问题,大家都是翻山越岭,速度差不多,日军迂回也不容易。 同时如果选择华北决战,日军可以甩开机动力不足的中国军队,直取武汉,切断上海方面中国军队的退路,把中国军队切成华东和华北两大板块,那时候真正首尾不能相顾也,而日军沿江而下游攻击,长江下游的国防工事,大别山的险要地形,都将丧失意义,比实战的沿江阻击高下可以立判。 有趣的是我和日本老兵谈当年的战争,他们提供了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因为我认识的老兵基本都是关西的,他们说日本人里面关西人普遍爱打小算盘,不爱打仗,比较能打的是九州兵,四国兵,北海道的等等,曾经有过围歼中国军队机会,结果中国军队发现日军一翼是关西的师团,立刻全军向这一线突围,日军司令部命令死守,但是看到中国军队一副不要命的架势,命令还没有传达下来,关西的部队已经呼拉撤向大路两边的山区跑了,结果中国军队安全突围,把日本军司令部气的干瞪眼。想想,这个似乎是描述的徐州突围啊。
老萨 华北也未尝不可以一战。不过历来以弱对强进行防御者,莫不青睐依托山地水网进行作战,华北大平原所谓“无险可守”从宋代就比较明显了,随便踩巴踩巴它就是一条公路阿! 长江日军利用效率不高,因为海军江阴封锁线的影响,其沉船线经日军日夜工作,一月后也只能打开一个可通单船的缺口,当时中国海军有“江军”之称,在长江大量布雷并使用漂雷(漂雷根据国际法禁止在国际水域使用,但长江是中国内河,不受限制),两岸的游击队也经常冷枪冷炮袭击日军,使日军在长江上的运输非常艰难,只能通航轻型舰艇。 具体到长江上的会战,日军只在九江,田家镇,马当三战中发挥了登陆的威力,而第五战区,第九战区的主要作战区域,都在日本海军长江舰只的火力范围以外,才有黄麻,富金山,麒麟岭,万家岭,金官桥等各精彩战役,假如在华北,日军只要绕过去就是了,但是在长江两岸的山地里,因为通道狭窄,只能强攻,无法绕过。
老萨 运动战要双方装备战力比较接近才能打 卫青霍去病敢和匈奴打运动战其基础在于西汉的养马政策,同样红军敢和老蒋打运动战是因为装备上虽然差些,士气,指挥上占着上风。可是以八路和日军打运动战就难了,因为装备上差别太大,士气上鬼子也很骄横,军事指挥上日军普遍军事素养较高,这个时候除了玩游击,乱拳打死老师傅,别无办法。 说到游击战是否能成事,我认为是可以的。中共的游击经验暂且不提,铁托的游击战就是比较成功的一例。游击战的关键在于军政两方面要结合,走单纯的军事路线难以持久,东北抗联的失败,主要原因在于游击中只有军队,没有政权建设,而冀中的恢复正在于军事失利的同时坚持了政权的存在。认为日军不得不分兵才导致华北局面的变化是有道理的,但是也不能认为日军五一扫荡时的战斗力是正常体现,那也是攥成拳头,战斗力达到顶峰的情况,不能维持长久的。如果双方正常对正常,日军就难以阻止华北游击根据地的发展
淞沪会战说起来的确是损失惨重 [萨苏] 不该在那里和日本人拼光所有精锐,应该是一打即退,退到吴福线和日军交战,用精锐部队把日军缠死在那里。在上海拼是老蒋昏了头,当然和舆论也有关系。 值得一提的两件事是,第一,这个退一步打的战术不是新发明,鸦片战争的时候魏源就给过裕谦建议把英国人放到宁波来打,那样英国人可有苦头吃了。但是裕谦不干,也不是他不干,不战就扔了镇海定海,道光不要他脑袋才怪;第二,当时上海工业的内迁还是比较有序的,也就是说早有安排,大多数工厂的内迁设备都有船有车可运,如果没有安排是做不到的。 负责此事的总协调员居然是戴笠!此人说起来还真是公而忘私,等工厂都撤的差不多了,日本人也打上门了。军统自己的人员撤退反而没有安排好船只,闹得大特务何芝园,赵世瑞和他们所属的训练班差点儿被日军俘虏,是赵抢了一条破船,用棉花塞住漏洞,才把这帮特务带出虎口。
<p>从31年到41年,整整10年,中国军队是在孤军抗日。这样的壮举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巨大的贡献。</p>
<strong>日本偷袭珍珠港不是什么错误,而是无奈zzz</strong><br/><a href="http://view.cchere.net/article/156807"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http://view.cchere.net/article/156807</a><br/><br/><a href="http://www.cchere.net/article/273796"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http://www.cchere.net/article/273796</a><br/><br/><a href="http://www.cchere.net/article/274173"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http://www.cchere.net/article/274173</a><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41年美国对日石油禁运时日本有600万吨石油储备,而42,43,44年度共从南洋掠夺5500万吨。它不南进“邀请”盟军参战,中国确实打不到日本本土,而日本人恐怕也拖不到1945年。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毛泽东为什么极力争夺东北,因为东北有当时全国重工业的90%,还有最大的产粮区。这些当时都在日本人手里。</p><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解放战争共军真的大打出手其实也就是三大战役以后。背景呢?东北几乎全境在握,辽沈后东北军火南运支援淮海,林彪入关时一个营的火力超过聂荣臻一个团,这些都是抗战时期根本无法指望的。</p><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辽沈前,关内各战场对国军都没有优势,而东北已经有绝对优势,完全归结于东北领导人的个人才能恐怕说不通。比较合适的解释,应该是发达的重工业使得东野大大减轻了对缴获的依赖。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抗战时共军没有。<br/></p>
<p>&nbsp;&nbsp;&nbsp;&nbsp;&nbsp; ENIGMA作为一代名机,以极高的起点傲然出世,多年后又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再联系上波澜壮阔的二战,其戏剧性之强,在密码学历史上,实在最有看点的一段对抗。</p><p>&nbsp;</p><p>&nbsp;</p><p><br/>&nbsp;&nbsp;&nbsp; “没有刺不穿的盾”,这句话在密码分析中,更有具有特别的味道。如果我们把破译按时效性分为有效破译和无效破译(比如我们今天再去破译当年的德军电文)的话,那么英国人的有效破译甚至已经发展到了“准实时”的程度,某些时候甚至比敌方统帅更早看到报文——ENIGMA竟然惨败到这种程度,也着实令人慨叹。</p><p>&nbsp;</p><p>&nbsp;</p><p>&nbsp;&nbsp;&nbsp; 由于自作聪明的反射板的设置,使ENIGMA出现了“对合”或说“自反”的特征,而这,大大简化了需要暴力穷尽的对象数量,也因此使有效破译成为可能。</p><p>&nbsp;</p><p>&nbsp;</p><p>&nbsp;&nbsp;&nbsp; 但是,英国人对ENIGMA那令人瞠目、史无前例的全面有效破译,难道仅仅是由于ENIGMA自身设计上的问题么?</p><p>&nbsp;&nbsp;&nbsp; 我个人认为:绝不是。</p><p>&nbsp;</p><p><br/>&nbsp;&nbsp;&nbsp; 甚至,很可能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关键的关键,不是机器本身,而是制定规则的人,和使用机器的人。</p><p>&nbsp;</p><p>&nbsp;</p><p>&nbsp;&nbsp;&nbsp; 我们说ENIGMA是一代传奇名机,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诞生得早,也不仅仅因为它跟纳粹德国那剪不断的关系。其实,ENIGMA是历史上第一种,很有可能也是迄今为止唯一 一种既广泛而长期地投入实用,又被相当彻底地“曝光”的机械密码体制。</p><p>&nbsp;</p><p><br/>&nbsp;&nbsp;&nbsp; 说真的,当1001n每每翻查资料,对比ENIGMA和其它密码机乃至其它密码编码体制时,不禁常常感慨:要是所有密码编码体制都能得到ENIGMA这样的“优待”,每个都有丰富的资料可以查对,那我们的密码传奇系列,又该增加多少有意思的篇章啊。。</p><p>&nbsp;</p><p>&nbsp;</p><p>&nbsp;&nbsp;&nbsp; ENIGMA,由此成为密码学上一个非常非常经典、非常非常难得的生动标本;仔细分析它失败的原因,对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密码学实践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应该有着极大的帮助。那么,我们不妨就在这里,认真看看德国人在ENIGMA身上犯过的大大小小的错误吧。</p><p>&nbsp;</p><p>&nbsp;</p><p>&nbsp;</p><p>&nbsp;&nbsp;&nbsp; 总的来说,ENIGMA的失败,大概有七个比较大的原则性失误:</p><p>&nbsp;</p><p>&nbsp;</p><p>&nbsp;&nbsp;&nbsp; 一、军民混用</p><p>&nbsp;</p><p><br/>&nbsp;&nbsp;&nbsp; 从一开始,ENIGMA就不该出现在民用市场上。</p><p>&nbsp;</p><p><br/>&nbsp;&nbsp;&nbsp; 尽管民用型号和军用型号有着不小的差别,但是三个转轮,每个转轮有26个位置,每加密一个字母转轮运动一次——诸如这些最基础的设置,在ENIGMA被发明出来的二十多年里,从来就没有变过(M4型ENIGMA有四个转轮,但三转轮构成的转轮组仍是它的基础)。</p><p>&nbsp;</p><p><br/>&nbsp;&nbsp;&nbsp; 试想,如果ENIGMA从来不曾上市,当敌方截获ENIGMA密电时,能不能很快发现这是由什么办法加密出来的?能不能迅速反推出机器内部结构?</p><p>&nbsp;</p><p>&nbsp;&nbsp;&nbsp; 没见过实物,没操作过实物,特别是没有见过所谓的“反射板”时,敌方又怎么会知道ENIGMA密文有“对合”的性质?又怎么能发展出关于“字母循环圈”的理论?进而,又如何研制出破译机器?</p><p>&nbsp;</p><p>&nbsp;</p><p>&nbsp;&nbsp;&nbsp; 战后,论及ENIGMA的失败时,当年德国空军密码处官员自己都认为,允许ENIGMA自由出售,甚至允许在国外出售,</p><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样做,一开始就给潜在的对手的破译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有利条件。</p><p>&nbsp;</p><p><br/>&nbsp;&nbsp;&nbsp; 而卡恩,更是把这一条作为ENIGMA失败的四大技术性原因之首。</p><p>&nbsp;</p><p><br/>&nbsp;&nbsp;&nbsp; 具体到ENIGMA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先有民用型号,再被军方看中,才有军用型号的陆续登场——对密码机公司来说,这很上算;但对于大量采购而很少改动原型原理的军方来说,恐怕就完全是个错误决定。</p><p>&nbsp;</p><p><br/>&nbsp;&nbsp;&nbsp; ENIGMA本身是一种并不很怕被公开的机器,毕竟它的保密基础是密钥(转轮设置、连接板交换字母设置等)而不是算法(机器本身)。但是,如果能够不让对方知道算法,是不是更可取一些?</p><p>&nbsp;</p><p><br/>&nbsp;&nbsp;&nbsp; 总之,正如后来遭到德国破译的美国M-209密码机一样,它们都是吃了军民混用的亏。</p><p>&nbsp;</p><p>&nbsp;</p><p>&nbsp;&nbsp;&nbsp; 二、叛卖</p><p>&nbsp;</p><p><br/>&nbsp;&nbsp;&nbsp; 德国奸细是怎么把ENIGMA军用型号的详细资料传递到法国,尔后又被交流到波兰的。</p><p>&nbsp;&nbsp;&nbsp; 再好的机器保密制度,也经不起叛卖。</p><p>&nbsp;</p><p><br/>&nbsp;&nbsp;&nbsp; 三、使用规则制定错误</p><p>&nbsp;</p><p>&nbsp;&nbsp;&nbsp; 1、初期转轮组设置的变动周期太长</p><p>&nbsp;</p><p><br/>&nbsp;&nbsp;&nbsp; 直到1935年12月31日,这些设置还是三个月一变(季密钥),从1936年1月1日起一个月一变(月密钥),同年10月1日起改为每日一变(日密钥),后来在二战中,才终于缩短为每8小时一变。</p><p>&nbsp;</p><p>&nbsp;&nbsp;&nbsp; 如此磨蹭地缩短变动周期,确实给波兰人提供了太慷慨的破译时间。</p><p>&nbsp;</p><p><br/>&nbsp;&nbsp;&nbsp; 2、转轮进位点设置错误</p><p>&nbsp;</p><p>&nbsp;&nbsp;&nbsp; 为了让ENIGMA转轮组的步进和进位看起来更复杂一点,德国人特意固定了设置,结果是这样的:</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转轮名&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进位点</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号转轮&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Y<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号转轮&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M<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3号转轮&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D<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4号转轮&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5号转轮&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p><p>&nbsp;&nbsp;&nbsp; 因此,转轮组运转起来,猛一看确实令人眼花缭乱,很难一下找到北。</p><p>&nbsp;</p><p>&nbsp;&nbsp;&nbsp; 可是,由于每个转轮都有自己独特的进位点,那么对敌人来说,一旦完全破译了转轮组中转动最勤快的右轮的具体设置,就可能暴露出它本身是几号转轮。依此类推,当德国人更换右轮为其它转轮时,那么被新换上的转轮也就跟着倒霉了——雷杰文斯基正是这样,一个个地破解了转轮的内部设置。</p><p>&nbsp;</p><p>&nbsp;&nbsp;&nbsp; 直到1938年,德国人似乎才明白过来;他们在新增加的6、7、8号转轮上,确定了相同的进位点。</p><p>&nbsp;</p><p>&nbsp;&nbsp;&nbsp; 这一次,改正不算太迟——虽然已经投入使用的5个转轮,无一例外都已经被敌人彻底搞清了内部设置。</p><p>&nbsp;</p><p><br/>&nbsp;&nbsp;&nbsp; 3、加密的临时密钥通过密文传送</p><p>&nbsp;&nbsp;&nbsp; 1938年起,临时密钥被要求连写两次并加密;这是ENIGMA使用规则上的一个极为重大的错误,由此催生出了波兰的Bomba。</p><p>&nbsp;</p><p><br/>&nbsp;&nbsp;&nbsp; 波兰灭亡后,直到1940年4月底为止,这种办法还在被沿用,只是做了少许修改:被加密出的六个字母改放在报头第四到第九个字母的位置;至于增加的前三个字母,则是转轮组的当前位置。</p><p>&nbsp;</p><p>&nbsp;&nbsp;&nbsp; 《密码编码与密码分析:原理与应用》一书的作者,弗里德里希·包尔尖刻地评价道:</p><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使用指标组(即密钥),削弱了密码的安全性,而德国人对此毫无顾忌,因为指标组是由ENIGMA加密的,而ENIGMA被认为是坚不可摧的。谁也没注意到,这是一个逻辑上错误的怪圈。</p><p>&nbsp;</p><p><br/>&nbsp;&nbsp;&nbsp; 但在这一点上,全怪德国人也是不公平的——在公开密钥加密体系被聪明人琢磨出来以前,“如何安全而又高效地传递密钥”始终是传统密码学的一个命门。在以后章节涉及公开密钥体系的时候,这个话题会再做适当延伸的。</p><p>&nbsp;</p><p><br/>&nbsp;&nbsp;&nbsp; 总之,德国人面对的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如果他们无法通过“三次问答式加密传输”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困难非常之大固然不假,但是他们给出的答案,也实在是太糟糕了。</p><p>&nbsp;</p><p><br/>&nbsp;&nbsp;&nbsp; 4、新旧机型的混用</p><p>&nbsp;</p><p>&nbsp;&nbsp;&nbsp;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来说,这完全就是在自毁长城。</p><p>&nbsp;&nbsp;&nbsp; a、党卫队保安处(Sicherheitsdienst)方面</p><p>&nbsp;&nbsp;&nbsp; 1938年9月15日,德国改变了加密规则;三个月后的12月15日,启用了第4、第5号转轮。</p><p>&nbsp;&nbsp;&nbsp; 但是,党卫队保安处并没有跟着改变加密规则,却也按期启用了新的转轮。这样一来,第4、第5号转轮总有机会被选用,其中就有被安装为转轮组右轮的可能;而波兰人对于破解右轮的内部配线,实在是太熟练了。</p><p>&nbsp;&nbsp;&nbsp; 结果是:两个新转轮投入使用不久,就都被波兰人彻底破解。</p><p>&nbsp;&nbsp;&nbsp; b、海军方面</p><p>&nbsp;&nbsp;&nbsp; 1942年2月1日起,海军M4型ENIGMA装备U艇。但当它们与海岸电台联络时,对方装备的仍是旧的三转轮型ENIGMA;为顺利通讯,M4的第四转轮必须空置,同时前三个转轮还必须与海岸电台ENIGMA保持一致。</p><p>&nbsp;&nbsp;&nbsp; 1942年12月13日,破译的密电使英国人知道了这个情况。由此,英国人只需在已经破译的三转轮型ENIGMA的基础上,最多再做26次试验即可破译新型的M4。</p><p>&nbsp;</p><p>&nbsp;&nbsp;&nbsp; 就在得知这个关键情报的当天,困扰了英国人十一个月的M4被一举拿下,代号为“海神(TRITON)”的密钥网全部遭到破译。由此,令英国人伤心绝望的所谓“灯火管制(Blackout)”期(盟国损失了1160艘舰船,共计六百万吨),被彻底终结了。</p><p>&nbsp;</p><p><br/>&nbsp;&nbsp;&nbsp;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纳粹海军水面舰艇部队里;他们的小型舰船是不装备ENIGMA的。当它必须和大型舰船联络时,只有使用自己的双码替代方式手工加密电文——而这样的方式,大型舰船自己一般是不用的。但出现紧急情况时,比如接到小型舰船附近发现敌舰的通报,就需要立即联系小型舰船,这时也只好把ENIGMA通报先脱密成明文,再“翻译”成小型舰船“看得懂”的双码替代密文发送过去。</p><p>&nbsp;</p><p>&nbsp;&nbsp;&nbsp; 而双码替代密文的破译,难度比破译ENIGMA要简单的多。这就意味着:“新”的双码替代密文,必然跟“旧”的ENIGMA密文之间有相当大的关联;而在电文来往之间,什么都泄露了。</p><p>&nbsp;</p><p>&nbsp;</p><p>&nbsp;&nbsp;&nbsp; 布莱奇利庄园的专家们称这后一种现象为园艺;意译过来,颇有点“无心插柳”的味道。</p><p>&nbsp;</p><p><br/>&nbsp;&nbsp;&nbsp; 5、自我毁灭式的密钥网络设置</p><p>&nbsp;&nbsp;&nbsp; 纳粹海军上将Ludwing Stummel在密码学上的无知和过分热心,再次导致了U艇的灾难——他不辞辛苦地建立海军密钥网络,至1944年中期,甚至每艘U艇,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密钥。</p><p>&nbsp;</p><p>&nbsp;&nbsp;&nbsp; 看上去很美的事物,往往经不住逻辑的推敲:U艇经常是就近组队、集群作战的——在这种情况下,同一份电报明文(比如天气预报、作战命令、战况通报)等必将以不同密钥加密后发送;考虑到U艇未必都能同时接到电文(比如潜到一定深度以后),有时候这样的密电还会转天再次发布。</p><p>&nbsp;</p><p>&nbsp;&nbsp;&nbsp; 在纳粹海军司令部,没有人会有耐心,专门为每艘U艇单独拟定内容相同、文字各异的电报;在各个密钥网络,情况也是如此——而在盟军,却相当注意这个问题;即便不伪装报头报尾,至少也会把同样的电文分割成两部分发送。</p><p>&nbsp;</p><p>&nbsp;&nbsp;&nbsp; 对国家信息安全而言,建立多密码体系、多密钥网络并存的状态是正确的,但是前提是:必须适当伪装需要多途径播发的明文;否则,从密码分析角度来看,纯粹就是找死。因此,德国人这种看起来是为了给敌人增加麻烦的做法,最终正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p><p>&nbsp;</p><p>&nbsp;&nbsp;&nbsp; 不仅是海军,陆军的情况也类似。1944年7月,陆军北方集团军群的作战日志就记载着,仅仅在这个集团军群内部,就有11个不同的密钥网络。而遍布德军三军的二百多个密钥网络,干的也是同样的事。</p><p>&nbsp;&nbsp;&nbsp; 同样明文经过不同密钥加密,结果只能是参与的密钥网络越多,受到的损失就越惨重——最起码,德国人用自己将近三万条潜艇兵的生命,证明了这条密码学原理是多么地不该被遗忘。</p><p>&nbsp;</p><p><br/>&nbsp;&nbsp;&nbsp; 6、不同密级文件,都由ENIGMA处理</p><p>&nbsp;</p><p>&nbsp;&nbsp;&nbsp; 想给在司令部工作的朋友来份生日祝福?还是向各车站发布火车时刻表?诸如此类不着调的事儿,只要有必要远距离传送,德国人都不在乎把它们变成ENIGMA密电。</p><p>&nbsp;</p><p>&nbsp;&nbsp;&nbsp; 不同密级的电文(甚至有些根本没必要加密的电文,比如天气预报)使用同样的加密系统,本身就对高密级电文和加密系统本身造成了危害。</p><p>&nbsp;</p><p>&nbsp;&nbsp;&nbsp; 更有甚者,戈林元帅属下骄横狂妄的空军部队,在使用ENIGMA时简直是无所顾忌;而邓尼茨元帅属下的海军潜艇部队,更是被布莱奇利庄园的专家戏称患上了“多话症”——其结果很简单,那就是纳粹空军的密钥网很早即被成批攻破;而U艇,更成了水兵们的海下坟场。</p><p>&nbsp;</p><p>&nbsp;&nbsp;&nbsp; 又一条被鲜血染红的密码学规则:</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不必加密的,就不要加密。</p><p>&nbsp;</p><p>&nbsp;</p><p>&nbsp;</p><p>&nbsp;</p><p>&nbsp;&nbsp;&nbsp; 7、电文格式错误</p><p>&nbsp;&nbsp;&nbsp; a、关于标点</p><p>&nbsp;&nbsp;&nbsp; 除了个别型号以外,ENIGMA键盘上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一般而言,电文也不需要标点,文体本身是十分紧凑的;特别是在高级别密码领域,绝对要压缩掉标点——这是一项铁律。</p><p>&nbsp;</p><p>&nbsp;&nbsp;&nbsp; 但是德军偏偏画蛇添足,规定y表示逗号,j表示引号,xx表示冒号,yy表示分号。这样一来,报文倒是清晰好看了,可是大量出现的规律性的标点符号(特别是如重码XX、YY这样形成的标点),又为对手分析密文提供了新的素材。</p><p>&nbsp;&nbsp;&nbsp; b、关于数字</p><p>&nbsp;&nbsp;&nbsp; ①数字的界定</p><p>&nbsp;&nbsp;&nbsp; ENIGMA键盘上同样没有数字,为此在需要输入数字时,德军规定在数字的起始各加一个比较少用的字母y,用以界定;比如535,如果用中文打比方的话,就要写成y五百三十五y。</p><p>&nbsp;&nbsp;&nbsp; 实话实说:这种无意义的充填,只是在降低对手破译的难度。</p><p>&nbsp;&nbsp;&nbsp; ②数字的替换</p><p>&nbsp;&nbsp;&nbsp; 此外在1937年,还出现过更糟糕的情况;这次的主角,又是党卫队保安处。</p><p>&nbsp;&nbsp;&nbsp; 他们内部要求很严格,规定对于要发出的明文,先要由军官手工加密一次之后,才交给报务员用ENIGMA加密发出。</p><p>&nbsp;&nbsp;&nbsp; 这个规定本身是挺好的,效果也不错:波兰人同样破译了党卫队保安处发出的ENIGMA密电,但是恢复的明文根本就无法通读;因此大家被搞糊涂了,觉得党卫队保安处用的大概不是ENIGMA,而是别的什么加密系统。</p><p>&nbsp;</p><p>&nbsp;</p><p><br/>&nbsp;&nbsp;&nbsp; 就在这时候,党卫队保安处需要发出的某份明文中,出现了一个阿拉伯数字1。应该指出的是:军官手工加密变换的是字母,对于数字是不管的;因此经过这一步后,这个1并没有被改动。之后,军官也似乎没有和报务员沟通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以至于在发报时,报务员无法打出这个数字1,就擅自将它改成了EIN(德文中的数字1)。</p><p>&nbsp;</p><p>&nbsp;&nbsp;&nbsp; 因为EIN并未被手工加密,因此在已经被破译的ENIGMA电文中分外扎眼。细心的波兰人顿时明白了:党卫队保安处用的还是ENIGMA,只不过经过另一次加密而已——有了这个重要的提示,他们很快就发现,这另外的一次加密是种非常简单的手工加密;而党卫队保安处的电报,从此被全部破译。</p><p>&nbsp;</p><p>&nbsp;&nbsp;&nbsp; ③数字的指定和重复</p><p>&nbsp;&nbsp;&nbsp; 更要命的是天气预报。纳粹海军规定,用字母A-Z(X除外)对气温进行编码,结果就是:[cchere.com 西西河 1001n]</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A:28℃&nbsp; B:27℃&nbsp; C:26℃ …… W:6℃&nbsp;&nbsp;&nbsp; Y:5℃&nbsp;&nbsp;&nbsp; Z:4℃</p><p>&nbsp;&nbsp;&nbsp; 然后随着温度的降低,使用的字母顺序再次循环,即</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A:3℃&nbsp;&nbsp; B:2℃&nbsp;&nbsp; C:1℃&nbsp; …… W:-19℃&nbsp; Y:-20℃&nbsp; Z:-21℃</p><p>&nbsp;&nbsp;&nbsp; ——乍一看,真是聪明啊:谁会把气温误读,以至于错为25℃范围外的另一个数字呢?类似的,水温、气压、风向、风速、能见度、云层深度、经纬度等等这些指标,也都按预先确定的字母顺序编码。</p><p>&nbsp;&nbsp;&nbsp; 实在是很简明扼要;只可惜啊,这些由变化很小的变量构成的天气预报,对敌人来说,差不多就是明文广播。[cchere.com 西西河 1001n]</p><p>&nbsp;&nbsp;&nbsp; 顺便补充一点:当时欧洲一般盛行西风……</p><p>&nbsp;&nbsp;&nbsp; c、关于重码</p><p>&nbsp;&nbsp;&nbsp; 某些德国人认为重要的词,比如an(大致相当于英文的to,常常出现在报头,用于表明接受方),和von(大致相当于英文的from,常常出现在报尾,用于表示发送方),在送交ENIGMA拍发前,往往会被改写成ANAN和VONVON。</p><p>&nbsp;&nbsp;&nbsp; 有的词,其中的字母还必须重复写三遍,比如替代Befehlshaber der U-Boote(U艇艇长)的BDUUU,替代Oberkommando der Marine(海军司令部)的OKMMM。[cchere.com 西西河 1001n]</p><p>&nbsp;&nbsp;&nbsp; 在回答关于美军口令问题的电文中,德国人还强调性地使用了CHICKEN WIRE CHICKEN WIRE。</p><p>&nbsp;&nbsp;&nbsp; ——是不是怕对手注意不到这些送上门的礼物?</p><p>&nbsp;&nbsp;&nbsp; 不知道。</p><p>&nbsp;&nbsp;&nbsp; d、关于敬畏</p><p>&nbsp;&nbsp;&nbsp; 不该重复的重复了,该压缩的又不敢压缩——比如对于有些电文中无可避免的Heil Hitler(希特勒万岁),就没什么人,敢从什么密码学安全的角度予以压缩。。</p><p>&nbsp;&nbsp;&nbsp; 那么变通一下,用别的字母挨个替换一下?遗憾的是,如“heilhitler”这样由“1234135426”形式构成的德语单词或词组,根本就没有第二个——换都换不成。</p><p>&nbsp;&nbsp;&nbsp; 英国人破译了ENIGMA电文后,常常能够发现报头和报尾都充斥着无意义的废话。这时,就连他们都觉得实在受不了德国人的愚蠢。[cchere.net 西西河 1001n]</p><p>&nbsp;&nbsp;&nbsp; 多说一句题外话吧——写到这里,就不由自主想到我国的一些密电,会不会也有一些不该、不能、或者不好压缩掉的成套话语?</p><p>&nbsp;&nbsp;&nbsp; 想起来,杞人忧天一般,总是心下不安。</p><p>&nbsp;&nbsp;&nbsp; e、关于压缩</p><p>&nbsp;&nbsp;&nbsp; 明文如果需要经过加密发送,应该经过一些修正;但在ENIGMA投入应用的早期,大量明文是被直接拍发的。</p><p>&nbsp;&nbsp;&nbsp; 作为电文,报头肯定要写明发给谁,因此“an(相当于英语的to)”是少不了的。当时,德军规定X是空格,而明文开头的“An 某某某”,也就很自然地被加密为“ANX某某某”——前面我们说“an”往往要被复写为“ANAN”,那已经是后来的事了。</p><p>&nbsp;&nbsp;&nbsp; 明文报头出现ANX,似乎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但是,如果一大堆明文的报头都同样是ANX的话,情况又会如何呢?</p><p>&nbsp;</p><p><br/>&nbsp;&nbsp;&nbsp; 更要命的是,这个“不压缩非必要明文”的土鳖习惯做法,还被前文提到的那个德奸透露给对手了……</p><p>&nbsp;</p><p>&nbsp;</p><p>&nbsp;&nbsp;&nbsp; 8、自做聪明</p><p>&nbsp;&nbsp;&nbsp; 这一条要说的,和跟前面所说的“漫不经心”相反,完全是多操了白费的心——或者说,是典型的“好心办坏事”。<br/>&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①转轮排列问题</p><p>&nbsp;&nbsp;&nbsp; 转轮组有左轮、中轮和右轮之分,候选转轮也有多个;而德国人为了防止给对手可乘之机,专门规定:</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禁止连续两天在同等位置放置同号转轮。比如,昨天的左轮是4号转轮,那么今天的左轮就不能是4号转轮;[cchere.com 西西河 1001n]<br/>&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禁止在一个月内出现相同排列的转轮组。比如,本月3日的顺序是左2-中4-右1,则这个顺序在这个月都不能重复出现。</p><p>&nbsp;&nbsp;&nbsp; 后果是:德国人犯的这个“人工随机”的大错误,大大节省了英国人连续多日破解ENIGMA密电的时间——昨天有的、这个月有的,都不用再去试探了……</p><p>&nbsp;&nbsp;&nbsp; ②连接板交换字母问题</p><p>&nbsp;&nbsp;&nbsp; 德国人规定,</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连续字母对不许被交换。比如A-B,M-N这样的;</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连接板上,处于上下相邻的字母对也不许被交换。比如E-X,U-N这样的,见下图。</p><p>&nbsp;</p><p>&nbsp;</p><p>&nbsp;</p><p>&nbsp;</p><p>&nbsp;</p><p>&nbsp;</p><p>&nbsp;</p><p>&nbsp;</p><p>&nbsp;</p><p>&nbsp;</p><p>&nbsp;</p><p>&nbsp;</p><p>&nbsp;</p><p>&nbsp;</p><p>&nbsp;</p><p>&nbsp;</p><p>&nbsp;1937-1940年日本的国际处境还是可以的。 </p><p><br/>&nbsp;&nbsp;&nbsp; 在远东能够制约日本的列强主要是英法苏美四国。</p><p>&nbsp;&nbsp;&nbsp;&nbsp; 但是自欧洲方面自希特勒上台之后,撕毁凡尔赛和约开始重新武装的步伐。<br/>1936年德国收回莱茵兰;德意日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西班牙内战爆发;<br/>1938年德奥合并然后是捷克的苏台德问题和波兰的丹泽问题。</p><p>&nbsp;</p><p><br/>&nbsp;&nbsp;&nbsp;&nbsp; 整个欧洲的神经处于高度紧张之中,特别是英法两国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了欧洲。他们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关注远东的问题。而苏联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后也大规模卷入精力被分散,而苏联国内自1934年基洛夫遇刺之后肃反严重扩大化俄国人此时还要忙于内斗。如此决定了苏联在远东的作为是有限的。</p><p>&nbsp;</p><p><br/>&nbsp;&nbsp;&nbsp;&nbsp;&nbsp; 而此时的美国其国内舆论和民意都处于孤立主义的状态之下。只要美国不受攻击美国民众对于卷入欧洲亚洲战争毫无兴趣。美国军队部署的重点还在本土大西洋,他们的陆军空军都很陈旧短期内无法参战,海军主力还没有移驻远东。</p><p>&nbsp;</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正是基于这样有利的形势,1937年日本才敢于将侵华战略从蚕食变为鲸吞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也正是因为国际形势的不利,才导致国民政府在上海坚守3个月也未能等到国际调停。此后欧洲大战爆发法国战败英国败逃,苏联与德国相互对峙摸刀霍霍。而中国则陷入空前的孤立和困难的状态,到1940年底苏联援助开始大幅度缩小德国军火贸易中止,而美英援助又杯水车薪。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日本依然没有办法令中国屈服,只能说明日本的国力根本不足以彻底打败中国。</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shifeizhixia</i>在2006-1-24 21:13:00的发言:</b><br/><p>支持楼主的观点 .</p></div><p></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帝国参谋总长</i>在2006-1-25 11:18:00的发言:</b><br/><p>从31年到41年,整整10年,中国军队是在孤军抗日。这样的壮举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巨大的贡献。</p></div><p></p>
&nbsp;&nbsp;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屡战屡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民族灾难,这是腐败分子统治国家的必然结果,也是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无法摆脱腐败政权统治的最终恶果!!必然要摆脱腐败集团的统治,国家才有希望,这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获得的血的教训,现在,某些人有意无意回避这一导致巨大民族灾难的根源,其目的何在,实在发人深省!!!!
挖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