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拍卖办公区赈灾折射城市危机公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07:54
2008年07月24日 16:23中国新闻周刊
成都,极具争议的城市突围
这是1949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危机公关。成都市政府的具体公关行动多少表露了其心理上的尴尬: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救灾资金援助和政策优惠,另一方面又不希望灾区的形象影响到成都的整体形象和长期发展
★ 本刊记者/杨龙(发自成都)
成都市新行政中心将被“处置变现”,得来的钱“全部用于受灾群众安置和灾后重建”。这是7月16日下午,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华章对媒体透露的信息。
这一消息让基层官员们有些错愕,从4月16号市侨办等第一批单位迁入新行政中心,到7月16日公布卖楼,这座豪华办公楼群投入使用刚满三个月。
汶川大地震后,成都市启动了一系列危机应对动作,卖楼举动或许是其中最出人意料也最引人注目的一笔。政府本来想以一个迅速的抽身,为自己的形象加分,但随之面对的社会舆论,并不全是赞扬。专门负责危机公关的“成都市城市形象提升小组”对各界的质疑显得有些措手不及。小组成员们不得不上网四处发帖“灭火”,并与媒体沟通,希望不要过多关注此事。
暴风骤雨式的救灾告一段落之后,成都,这个三千年未受大灾的城市陷入了经济停滞的阴影之中。政府动员了上千雇员,公关公司投入了近50人的庞大项目组,一场史无前例的城市危机公关就此铺开。
“非常之时”的“非常之为”
成都市“希望藉此树立一个亲民、节俭的救灾政府形象”
新行政中心是成都的标志性建筑,这座仿鸟巢式构造加仿莲花造形的豪华办公楼群,耗资约12亿元,占地255亩,建筑面积约37万平方米。
虽然刻意保持低调,行政中心依然没有逃脱公众的评议。2007年,全国各地的豪华政府大楼陆续被曝光,成都这座新行政中心也在其列,网友惊叹其“前卫大气,巍峨堂皇”。
但这一切并未能阻止行政中心的完工和投入使用。2008年4月中旬起,大部分市级机关陆续搬入其中办公。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网友戏称“灾区人民住帐篷,政府办公进豪楼”。对新行政中心一直没有平息的非议,此时已经与地震纠结起来,成为一个敏感话题。
政府如果继续迁入,可能会引爆一个更大的民意火药桶,这显然不是合时宜的处理方式。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罗波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坦承:“不管是从政治上还是从良心上来说,此时搬迁到新行政中心办公都是不妥当的。”
虽然大部分市级机关先后搬入新的行政中心办公,但成都市的四套班子(市委、政府、人大、政协)一直没有迁入。
7月15日,中共成都市委第十一届五次会议上,市委书记李春城通报了行政中心变现的消息。第二天上午,成都市召开全市领导干部大会,市委副书记唐川平向处级以上干部宣布了此项决定。几个小时之后,信息通过新闻发布会正式向社会公布。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的7月13日,中共四川省委九届五次会议在成都召开。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强调:“非常之时,要有非常之为;非常之事,要尽非常之责。”并要求干部们“特别讲大局”,“服从大局,自觉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放在大局中去定位,决不能因局部利益、局部失误影响全局……营造为政清简的良好环境。”
很难不让人联想,成都卖楼是“非常之时的非常之为”。
较之于此前不声不响的低调迁入,搬出则显得高调很多。成都市“希望藉此树立一个亲民、节俭的救灾政府形象”。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政府其实同时在向多个群体进行危机公关,“处置变现,所得全部用于受灾群众安置和灾后重建”是说给公众听的,“妥善安置”是安抚手下公务员的,强调“南部新区作为新行政中心的定位不会变”,则是给追随行政中心在城南投入巨资跑马圈地的地产商吃定心丸。
这场危机公关的效果并不算理想:众多埠外媒体聚集成都,关注点却多落在大楼的豪华上,媒体评论肯定卖楼是顺应民意之举,话锋一转又开始追问背后的问题,时评人盛大林直言:“还是不要急于喝彩”。
民间的反应,与政府的期待不大一致,以至于危机公关小组将其作为新一轮的危机加以应对。
有心人会发现成都市最近的曝光率特别高:
6月19日开始,央视各套节目中陆续出现了一条新的成都城市宣传片,画面里,有茶馆、有川剧,尽显成都的安详与休闲,成都籍“超女”张靓颖为其配乐《I love this city》,宣传片中的台词是:“有你的守望,武侯祠的红墙依然屹立,宽巷子的盖碗茶依然飘香。成都,依旧是你最美的向往。”
7月3日,大片《赤壁》在成都武侯祠举行全球首映礼,随后将有4万场成都的城市形象广告随影片在各地播放。
以感恩为主题的形象广告,也出现在北京的公交车身上……
这些举动都在努力地传递一个信息:成都依然美丽,依然安全,欢迎你到成都来。事实上自5月下旬开始,成都市就已经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城市危机公关。
公关缘起
经济危机的预警信号已经出现,这是一连串令人不安的数字
震后不到一周,成都市政府官员一次例行的会议上,与会者发现,几乎每位官员都会收到来自各地的询问短信,担心地震之后的成都会缺衣少食。
与他们有同样经历的,还有四川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谢元鲁教授。地震后,谢教授家的电话和手机很少安静过,不断有朋友来电关心他的处境,“以为我们家的房子快塌了,可能每天都得睡在外面,还担心我们没水喝,没吃的……有外地的朋友让我们到他家去避难。”
起初,他对朋友们的关心颇感温暖,但一周后,相同的问询电话仍然不绝,而此时成都市民的生活已基本恢复正常。谢元鲁意识到,成都市的城市形象已经被笼罩在地震的阴影之中,需要加以应对,否则定会对当地经济发展造成重创。
5月17日,谢元鲁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一整天,《启动灾后危机公关行动,维护与重塑成都城市形象和品牌》的建议信从电脑上敲出,建议信从旅游、房产、投资三个方面分析了成都的震后形势并提出对策。
除了教授身份之外,谢元鲁还是成都市政府参事室的专家、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市科协委员。这封信很快通过三个渠道传递上去。
事实上,经济危机的预警信号已经出现,这是一连串令人不安的数字:成都宾馆的入住率只有30%;航空客流可能会减少700万人次,倒退至5年前的水平;对地方GDP贡献颇大的成都楼市交易量急剧下滑,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地方政府乐于引进的外来投资者,因灾害的出现,信心走低,资金流入量下滑;在这个旅游业占GDP10%以上的城市,旅游市场降到冰点,10万旅游从业者面临失业;成都的入境游客数下降了74.83%,旅游外汇收入下降了74.83%,国内游客数字下降63.83%。这些下降,导致今年上半年成都的旅游总收入仅为10.89亿元人民币,比上年下降了69.12%。
急于化解危机的成都市政府开始寻求国际公关公司的帮助。5月18日,他们找到了国际知名公司WPP。该公司旗下,有一家成都阿佩克斯达彼思广告公司,董事长樊剑修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6年前,他们就开始参与成都市的形象推广活动,与政府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次政府找上门来,要为“震痛”之后的成都解决形象问题,双方一拍即合。
从5月20日到5月26日,接到任务的WPP在一周内对全国的舆论领袖、潜在游客进行了一项快速民意调查。调查得出的结论是:80%的人认为成都是灾区,并心怀恐惧。
而官方的数据显示:大地震中,成都辖区内的直接受灾地区主要为都江堰和彭州、崇州三市,其GDP仅占成都市总量的9%,另外91%在地震中是没有受损的。真实状况和外界认知之间,出现了一道巨大的鸿沟。告诉外界一个真实、安全的成都,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个由成都市委宣传部牵头的“成都市城市形象提升小组”很快成立起来,宣传部副部长李川担任组长。
谢元鲁的建议成了“成都市城市形象提升小组”最初的框架,这个因地震而专门成立的“危机公关”机构,召集了市政府旅游、房产、投资三个职能部门的全体人员,并结合了公关公司、媒体从业人员、专家学者,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摆脱大地震给成都带来的阴影,向外传达这样的信息:成都依然安全美丽。
通过“成都市城市形象提升小组”的策划,成都市不断邀请外地人前来成都旅游参观,邀请各方专家、各地企业前来实地考察。先有中国著名地质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刘宝教授放言“成都至少可以安全两百年以上”,后有万通冯仑、华远任志强等全国一线品牌地产的企业老总飞赴成都力挺成都房市。“成都市城市形象提升小组”的成员也不断组团奔赴全国各地,进行宣讲,“拉生意”。
各大媒体也在被邀请之列。李川说,政府官员们从来没有如此主动、开放、频繁地接受过海内外媒体的采访。
一个城市的感恩
在这场号称1949年以来中国最大的城市危机公关中,政府的行为有时候依然难以踩中“公共关系”的节拍
在一系列公关活动中,“城市感恩行动”引人侧目。
“感恩”的思路来源于另一个遭受大地震的城市——唐山的感恩活动。6月初,都江堰的志愿者们开始陆续得到“城市感恩卡”,持卡人今后可以免费到都江堰各景点旅游。这个点子很快引燃了旅游局的思路,项目申报到“成都市城市形象提升小组”,把感恩从旅游业扩大为一个城市的行动。
成都市政府向各城市派发城市感恩礼物:免费机票、免费住宿卡、免费的终生景点门票,以更大规模造势,传播成都形象。
为了这些礼物,6月中旬,成都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旅游局长邓工力召开了两个特别的会议:
第一天,他把各大航空公司的四川地区负责人召集到旅游局办公室:“据我了解,你们的机票已经打到1.5折了,没有任何效益。我希望你们拿出一部分免费机票来,作为感恩的礼物,送给支持过成都的人们,这机票钱,也相当于你们的广告费。”
随后他又召集了成都市78家酒店的负责人:“你们的入住率目前不到30%,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在感恩的旗帜下,共同拉动成都的市场。”
他要求航空公司的票价、酒店房费不能低于原价的5折,避免客源枯竭下的价格战。
开这个会,邓工力是有相当底气的,就在6月17日,成都市政府出台了11条旅游业专项扶持政策,力撑旅散步业市场,对于航空公司、酒店在感恩行动中提供的支持,政府将用免税、奖励等办法进行补贴。
会后,市旅游局收到了川航的答复:不用找别的航空公司了,我们负责提供所有的感恩机票。随后,20多家酒店也很快答应每家提供200间免费房间。
拿到了足够的免费机票、酒店以及景点门票,成都市开始推出了“感恩之旅”。
6月中旬开始,成都市政府分别向北京、上海、重庆、福州等地派出政府特使,邀请当地抗震救灾的代表和捐款捐物的普通市民去成都参观旅游。他们希望通过感恩行动回报曾经对这个城市有恩的人群,更希望这些人来到成都进行实地体验之后,会将成都依然安全美丽的形象传递出去。
成都市政府还与各大旅行社分别签订了为期半年的《旅游合作协议》,在2009年元旦之前,旅行社如能组织1.5万省外游客赴成都旅游,政府将奖励其30万元。
政府的行为多少表露了其心理上的两难,一方面要争取救灾资金援助和政策优惠,另一方面又不希望灾区的形象影响到成都的整体形象和长期发展。如何在两方之间权衡起舞,是当地政府这次“危机公关”面临的难题。
除了感恩之旅、爱心之旅,各种公关活动如地产高峰论坛、“正常生活运动”在这个城市不断上演,在这场号称1949年以来中国最大的城市危机公关中,政府的行为有时候依然难以踩中“公共关系”的节拍。
“成都市城市形象提升小组”还会保持忙碌一段时间,他们不仅要绞尽脑汁想办法推销成都形象,还要迎接随时可能到来的新的形象危机,比如卖楼。★2008年07月24日 16:23中国新闻周刊
成都,极具争议的城市突围
这是1949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危机公关。成都市政府的具体公关行动多少表露了其心理上的尴尬: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救灾资金援助和政策优惠,另一方面又不希望灾区的形象影响到成都的整体形象和长期发展
★ 本刊记者/杨龙(发自成都)
成都市新行政中心将被“处置变现”,得来的钱“全部用于受灾群众安置和灾后重建”。这是7月16日下午,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华章对媒体透露的信息。
这一消息让基层官员们有些错愕,从4月16号市侨办等第一批单位迁入新行政中心,到7月16日公布卖楼,这座豪华办公楼群投入使用刚满三个月。
汶川大地震后,成都市启动了一系列危机应对动作,卖楼举动或许是其中最出人意料也最引人注目的一笔。政府本来想以一个迅速的抽身,为自己的形象加分,但随之面对的社会舆论,并不全是赞扬。专门负责危机公关的“成都市城市形象提升小组”对各界的质疑显得有些措手不及。小组成员们不得不上网四处发帖“灭火”,并与媒体沟通,希望不要过多关注此事。
暴风骤雨式的救灾告一段落之后,成都,这个三千年未受大灾的城市陷入了经济停滞的阴影之中。政府动员了上千雇员,公关公司投入了近50人的庞大项目组,一场史无前例的城市危机公关就此铺开。
“非常之时”的“非常之为”
成都市“希望藉此树立一个亲民、节俭的救灾政府形象”
新行政中心是成都的标志性建筑,这座仿鸟巢式构造加仿莲花造形的豪华办公楼群,耗资约12亿元,占地255亩,建筑面积约37万平方米。
虽然刻意保持低调,行政中心依然没有逃脱公众的评议。2007年,全国各地的豪华政府大楼陆续被曝光,成都这座新行政中心也在其列,网友惊叹其“前卫大气,巍峨堂皇”。
但这一切并未能阻止行政中心的完工和投入使用。2008年4月中旬起,大部分市级机关陆续搬入其中办公。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网友戏称“灾区人民住帐篷,政府办公进豪楼”。对新行政中心一直没有平息的非议,此时已经与地震纠结起来,成为一个敏感话题。
政府如果继续迁入,可能会引爆一个更大的民意火药桶,这显然不是合时宜的处理方式。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罗波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坦承:“不管是从政治上还是从良心上来说,此时搬迁到新行政中心办公都是不妥当的。”
虽然大部分市级机关先后搬入新的行政中心办公,但成都市的四套班子(市委、政府、人大、政协)一直没有迁入。
7月15日,中共成都市委第十一届五次会议上,市委书记李春城通报了行政中心变现的消息。第二天上午,成都市召开全市领导干部大会,市委副书记唐川平向处级以上干部宣布了此项决定。几个小时之后,信息通过新闻发布会正式向社会公布。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的7月13日,中共四川省委九届五次会议在成都召开。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强调:“非常之时,要有非常之为;非常之事,要尽非常之责。”并要求干部们“特别讲大局”,“服从大局,自觉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放在大局中去定位,决不能因局部利益、局部失误影响全局……营造为政清简的良好环境。”
很难不让人联想,成都卖楼是“非常之时的非常之为”。
较之于此前不声不响的低调迁入,搬出则显得高调很多。成都市“希望藉此树立一个亲民、节俭的救灾政府形象”。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政府其实同时在向多个群体进行危机公关,“处置变现,所得全部用于受灾群众安置和灾后重建”是说给公众听的,“妥善安置”是安抚手下公务员的,强调“南部新区作为新行政中心的定位不会变”,则是给追随行政中心在城南投入巨资跑马圈地的地产商吃定心丸。
这场危机公关的效果并不算理想:众多埠外媒体聚集成都,关注点却多落在大楼的豪华上,媒体评论肯定卖楼是顺应民意之举,话锋一转又开始追问背后的问题,时评人盛大林直言:“还是不要急于喝彩”。
民间的反应,与政府的期待不大一致,以至于危机公关小组将其作为新一轮的危机加以应对。
有心人会发现成都市最近的曝光率特别高:
6月19日开始,央视各套节目中陆续出现了一条新的成都城市宣传片,画面里,有茶馆、有川剧,尽显成都的安详与休闲,成都籍“超女”张靓颖为其配乐《I love this city》,宣传片中的台词是:“有你的守望,武侯祠的红墙依然屹立,宽巷子的盖碗茶依然飘香。成都,依旧是你最美的向往。”
7月3日,大片《赤壁》在成都武侯祠举行全球首映礼,随后将有4万场成都的城市形象广告随影片在各地播放。
以感恩为主题的形象广告,也出现在北京的公交车身上……
这些举动都在努力地传递一个信息:成都依然美丽,依然安全,欢迎你到成都来。事实上自5月下旬开始,成都市就已经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城市危机公关。
公关缘起
经济危机的预警信号已经出现,这是一连串令人不安的数字
震后不到一周,成都市政府官员一次例行的会议上,与会者发现,几乎每位官员都会收到来自各地的询问短信,担心地震之后的成都会缺衣少食。
与他们有同样经历的,还有四川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谢元鲁教授。地震后,谢教授家的电话和手机很少安静过,不断有朋友来电关心他的处境,“以为我们家的房子快塌了,可能每天都得睡在外面,还担心我们没水喝,没吃的……有外地的朋友让我们到他家去避难。”
起初,他对朋友们的关心颇感温暖,但一周后,相同的问询电话仍然不绝,而此时成都市民的生活已基本恢复正常。谢元鲁意识到,成都市的城市形象已经被笼罩在地震的阴影之中,需要加以应对,否则定会对当地经济发展造成重创。
5月17日,谢元鲁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一整天,《启动灾后危机公关行动,维护与重塑成都城市形象和品牌》的建议信从电脑上敲出,建议信从旅游、房产、投资三个方面分析了成都的震后形势并提出对策。
除了教授身份之外,谢元鲁还是成都市政府参事室的专家、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市科协委员。这封信很快通过三个渠道传递上去。
事实上,经济危机的预警信号已经出现,这是一连串令人不安的数字:成都宾馆的入住率只有30%;航空客流可能会减少700万人次,倒退至5年前的水平;对地方GDP贡献颇大的成都楼市交易量急剧下滑,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地方政府乐于引进的外来投资者,因灾害的出现,信心走低,资金流入量下滑;在这个旅游业占GDP10%以上的城市,旅游市场降到冰点,10万旅游从业者面临失业;成都的入境游客数下降了74.83%,旅游外汇收入下降了74.83%,国内游客数字下降63.83%。这些下降,导致今年上半年成都的旅游总收入仅为10.89亿元人民币,比上年下降了69.12%。
急于化解危机的成都市政府开始寻求国际公关公司的帮助。5月18日,他们找到了国际知名公司WPP。该公司旗下,有一家成都阿佩克斯达彼思广告公司,董事长樊剑修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6年前,他们就开始参与成都市的形象推广活动,与政府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次政府找上门来,要为“震痛”之后的成都解决形象问题,双方一拍即合。
从5月20日到5月26日,接到任务的WPP在一周内对全国的舆论领袖、潜在游客进行了一项快速民意调查。调查得出的结论是:80%的人认为成都是灾区,并心怀恐惧。
而官方的数据显示:大地震中,成都辖区内的直接受灾地区主要为都江堰和彭州、崇州三市,其GDP仅占成都市总量的9%,另外91%在地震中是没有受损的。真实状况和外界认知之间,出现了一道巨大的鸿沟。告诉外界一个真实、安全的成都,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个由成都市委宣传部牵头的“成都市城市形象提升小组”很快成立起来,宣传部副部长李川担任组长。
谢元鲁的建议成了“成都市城市形象提升小组”最初的框架,这个因地震而专门成立的“危机公关”机构,召集了市政府旅游、房产、投资三个职能部门的全体人员,并结合了公关公司、媒体从业人员、专家学者,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摆脱大地震给成都带来的阴影,向外传达这样的信息:成都依然安全美丽。
通过“成都市城市形象提升小组”的策划,成都市不断邀请外地人前来成都旅游参观,邀请各方专家、各地企业前来实地考察。先有中国著名地质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刘宝教授放言“成都至少可以安全两百年以上”,后有万通冯仑、华远任志强等全国一线品牌地产的企业老总飞赴成都力挺成都房市。“成都市城市形象提升小组”的成员也不断组团奔赴全国各地,进行宣讲,“拉生意”。
各大媒体也在被邀请之列。李川说,政府官员们从来没有如此主动、开放、频繁地接受过海内外媒体的采访。
一个城市的感恩
在这场号称1949年以来中国最大的城市危机公关中,政府的行为有时候依然难以踩中“公共关系”的节拍
在一系列公关活动中,“城市感恩行动”引人侧目。
“感恩”的思路来源于另一个遭受大地震的城市——唐山的感恩活动。6月初,都江堰的志愿者们开始陆续得到“城市感恩卡”,持卡人今后可以免费到都江堰各景点旅游。这个点子很快引燃了旅游局的思路,项目申报到“成都市城市形象提升小组”,把感恩从旅游业扩大为一个城市的行动。
成都市政府向各城市派发城市感恩礼物:免费机票、免费住宿卡、免费的终生景点门票,以更大规模造势,传播成都形象。
为了这些礼物,6月中旬,成都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旅游局长邓工力召开了两个特别的会议:
第一天,他把各大航空公司的四川地区负责人召集到旅游局办公室:“据我了解,你们的机票已经打到1.5折了,没有任何效益。我希望你们拿出一部分免费机票来,作为感恩的礼物,送给支持过成都的人们,这机票钱,也相当于你们的广告费。”
随后他又召集了成都市78家酒店的负责人:“你们的入住率目前不到30%,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在感恩的旗帜下,共同拉动成都的市场。”
他要求航空公司的票价、酒店房费不能低于原价的5折,避免客源枯竭下的价格战。
开这个会,邓工力是有相当底气的,就在6月17日,成都市政府出台了11条旅游业专项扶持政策,力撑旅散步业市场,对于航空公司、酒店在感恩行动中提供的支持,政府将用免税、奖励等办法进行补贴。
会后,市旅游局收到了川航的答复:不用找别的航空公司了,我们负责提供所有的感恩机票。随后,20多家酒店也很快答应每家提供200间免费房间。
拿到了足够的免费机票、酒店以及景点门票,成都市开始推出了“感恩之旅”。
6月中旬开始,成都市政府分别向北京、上海、重庆、福州等地派出政府特使,邀请当地抗震救灾的代表和捐款捐物的普通市民去成都参观旅游。他们希望通过感恩行动回报曾经对这个城市有恩的人群,更希望这些人来到成都进行实地体验之后,会将成都依然安全美丽的形象传递出去。
成都市政府还与各大旅行社分别签订了为期半年的《旅游合作协议》,在2009年元旦之前,旅行社如能组织1.5万省外游客赴成都旅游,政府将奖励其30万元。
政府的行为多少表露了其心理上的两难,一方面要争取救灾资金援助和政策优惠,另一方面又不希望灾区的形象影响到成都的整体形象和长期发展。如何在两方之间权衡起舞,是当地政府这次“危机公关”面临的难题。
除了感恩之旅、爱心之旅,各种公关活动如地产高峰论坛、“正常生活运动”在这个城市不断上演,在这场号称1949年以来中国最大的城市危机公关中,政府的行为有时候依然难以踩中“公共关系”的节拍。
“成都市城市形象提升小组”还会保持忙碌一段时间,他们不仅要绞尽脑汁想办法推销成都形象,还要迎接随时可能到来的新的形象危机,比如卖楼。★
]]
这个就叫假打~~真为了筹钱就搬到这个30万平米的新楼里去~~把市中心现在使用的70万平米的办公用房卖了~~

怎么也比卖新楼值钱~~~

卖新楼是个相当FB的决定~~不信大家等着看~:@
要体验余震的赶快来~~今天下午又是6级哦~~: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