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共和》總編輯︰美進入新孤立主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51:42
2006.01.23  中國時報



尹德瀚/綜合報導





        關於美國外交政策有一種鐘擺理論,最先提出此說的是學者法蘭克.克林伯,他在一九五二年把美國的對外關係分成「外放」與「內斂」,就像鐘擺左右搖擺,每隔一個世代就擺到相反的方向,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閉關自守,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才又促成美國向外發展。



        克林伯之後另一位學者麥可.羅斯金也沿用這個理論,他認為美國在越戰後又回到閉關狀態,並預測將持續到一九九○年代某個時間才會再朝外放狀態擺盪。




        美國保守派《新共和》月刊總編輯彼德.貝納特廿二日在《華盛頓郵報》撰文說,鐘擺理論提供的歷史架構,似乎正中美國總統布希的下懷,在他看來,美國於一九九○年代整個十年期間都處於孤立狀態,一直到二○○一年的「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發生之後才又向外發展,因此柯林頓總統是把頭埋在沙堆的孤立主義者,他才是羅斯福與杜魯門的繼承者。



    [B]外交政策鐘擺 外放內斂交替[/B]



       貝納特認為,但歷史學者在回顧美國這幾年的歷史後,認為九一一事件並非一個新外交政策周期的開始,而是舊周期的頂峰,伊拉克戰爭才是歷史循環的轉捩點,引進了目前正籠罩美國的孤立主義心態。



        貝納特說,要了解這種歷史觀點,先要了解越戰對美國人心態的重大影響,越戰的挫敗使得民主和共和兩黨都變得非常保守,所以尼克森堅持圍堵蘇聯的責任要由區域盟邦而非美國來承擔,民主黨主導的國會則大砍武器及外交援助的預算。



        而保守派認為,美國在越戰後的內斂周期到了雷根總統上台後就告結束,其實這是對歷史的錯誤解讀,雷根任內固然大幅增加國防預算,對外卻很少進行軍事干預,一九八○年代中美洲內亂正盛,但雷根一再保證,他不會派兵到尼加拉瓜或薩爾瓦多。



        這次內斂一直到一九九一年的波斯灣戰爭才又擺向外放,波斯灣戰爭和越戰截然不同,它的目標清楚,且獲得大多數國家支持,結果更是對美國有利。



        貝納特說,這是美國外交政策循環理論的最佳例證:只有在對外干預的理由變得非常強大時,例如一九四○年代初期或一九九一年,美國的孤立時代才會真正結束。



        波斯灣戰爭告終近兩年之後,柯林頓上台,他在任內出兵海外的意願其實遠超過雷根,儘管他在索馬利亞出師不利,但他還是多次派兵到外國進行軍事干預,包括海地、波士尼亞、科索沃和東帝汶等。



   [B] 九一一強化外擴 伊戰創新循環[/B]



        貝納特認為,九一一事件固然對美國外交政策有重大影響,但它並未開創新的外向時代,只是加強了已經存在外向主義。二○○二年末,當華府為是否出兵伊拉克進行辯論時,美國在過去七年間已經成功完成三次大型的軍事干預,即在波士尼亞、科索沃和阿富汗,美國人對軍方能力的信心也達到歷史高點。



        但過去一年的情況卻顯示,九一一事件只是強化了原有的對外擴張心態,伊拉克戰爭卻可能開創一個新循環。從二○○二年以來,美國民眾的孤立主義心態急劇高張,更明顯的則是菁英分子的改變。



        貝納特引據「Pew研究中心」的民調結果說,安全專家主張美國應在全世界伸揚其立場的比例已從一九九三年的七五%降到如今的五三%,而科學家和工程師主張此一立場的比例則從五五%降到三二%。



        貝納特寫道,不管是共和黨或民主黨,已有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希望趕快從伊拉克撤軍,而伊拉克之外,當今美國最熱門的兩個外交議題分別是能源上的自足和緊縮接納移民的政策,這兩個議題的目的都是要保護美國不受世局傷害,而非改造世界;種種跡象顯示,美國正進入一個新的孤立主義周期。2006.01.23  中國時報



尹德瀚/綜合報導





        關於美國外交政策有一種鐘擺理論,最先提出此說的是學者法蘭克.克林伯,他在一九五二年把美國的對外關係分成「外放」與「內斂」,就像鐘擺左右搖擺,每隔一個世代就擺到相反的方向,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閉關自守,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才又促成美國向外發展。



        克林伯之後另一位學者麥可.羅斯金也沿用這個理論,他認為美國在越戰後又回到閉關狀態,並預測將持續到一九九○年代某個時間才會再朝外放狀態擺盪。




        美國保守派《新共和》月刊總編輯彼德.貝納特廿二日在《華盛頓郵報》撰文說,鐘擺理論提供的歷史架構,似乎正中美國總統布希的下懷,在他看來,美國於一九九○年代整個十年期間都處於孤立狀態,一直到二○○一年的「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發生之後才又向外發展,因此柯林頓總統是把頭埋在沙堆的孤立主義者,他才是羅斯福與杜魯門的繼承者。



    [B]外交政策鐘擺 外放內斂交替[/B]



       貝納特認為,但歷史學者在回顧美國這幾年的歷史後,認為九一一事件並非一個新外交政策周期的開始,而是舊周期的頂峰,伊拉克戰爭才是歷史循環的轉捩點,引進了目前正籠罩美國的孤立主義心態。



        貝納特說,要了解這種歷史觀點,先要了解越戰對美國人心態的重大影響,越戰的挫敗使得民主和共和兩黨都變得非常保守,所以尼克森堅持圍堵蘇聯的責任要由區域盟邦而非美國來承擔,民主黨主導的國會則大砍武器及外交援助的預算。



        而保守派認為,美國在越戰後的內斂周期到了雷根總統上台後就告結束,其實這是對歷史的錯誤解讀,雷根任內固然大幅增加國防預算,對外卻很少進行軍事干預,一九八○年代中美洲內亂正盛,但雷根一再保證,他不會派兵到尼加拉瓜或薩爾瓦多。



        這次內斂一直到一九九一年的波斯灣戰爭才又擺向外放,波斯灣戰爭和越戰截然不同,它的目標清楚,且獲得大多數國家支持,結果更是對美國有利。



        貝納特說,這是美國外交政策循環理論的最佳例證:只有在對外干預的理由變得非常強大時,例如一九四○年代初期或一九九一年,美國的孤立時代才會真正結束。



        波斯灣戰爭告終近兩年之後,柯林頓上台,他在任內出兵海外的意願其實遠超過雷根,儘管他在索馬利亞出師不利,但他還是多次派兵到外國進行軍事干預,包括海地、波士尼亞、科索沃和東帝汶等。



   [B] 九一一強化外擴 伊戰創新循環[/B]



        貝納特認為,九一一事件固然對美國外交政策有重大影響,但它並未開創新的外向時代,只是加強了已經存在外向主義。二○○二年末,當華府為是否出兵伊拉克進行辯論時,美國在過去七年間已經成功完成三次大型的軍事干預,即在波士尼亞、科索沃和阿富汗,美國人對軍方能力的信心也達到歷史高點。



        但過去一年的情況卻顯示,九一一事件只是強化了原有的對外擴張心態,伊拉克戰爭卻可能開創一個新循環。從二○○二年以來,美國民眾的孤立主義心態急劇高張,更明顯的則是菁英分子的改變。



        貝納特引據「Pew研究中心」的民調結果說,安全專家主張美國應在全世界伸揚其立場的比例已從一九九三年的七五%降到如今的五三%,而科學家和工程師主張此一立場的比例則從五五%降到三二%。



        貝納特寫道,不管是共和黨或民主黨,已有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希望趕快從伊拉克撤軍,而伊拉克之外,當今美國最熱門的兩個外交議題分別是能源上的自足和緊縮接納移民的政策,這兩個議題的目的都是要保護美國不受世局傷害,而非改造世界;種種跡象顯示,美國正進入一個新的孤立主義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