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中国就是孤立我们自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8 19:43:38
“美国人看中国同17年前比大相径庭,但是中国新领导人还是失去了不少改善中国形象的机会。”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何立强(John Holden)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的专访时说。

“虽然中国新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和吴仪在就任前后都曾访问过美国,但是他们都没有抓住机会,通过接受电视采访或其他手段,直接同美国人民交谈。”何立强说。他认为,中国领导人不同于访华的美国总统,在几次高端访美中,也许是因为不习惯,只将谈话对象限于小范围精英人群,但没有向更广范围的美国公众解释中国要走向何方。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作为帮助促进中美关系的非政府组织,几乎主持了例次迎接中国高层领导人访美的欢迎宴会,中国领导人也总是借这些场合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重要讲话。

“中国新领导人讲的内容经常不错,但是这样20-30分钟的演讲不能容纳很多美国人关心的问题,比如中国将如何对待中长期发展的严重挑战,”何立强会长说,“当然现在中国领导人在他们访美时所带来的信息(质量)远比十年前好。”

中国领导人访美时习惯强调中国发展的成功之处,不太愿意直接谈论中国面临的严峻问题和中国政府在考虑的对策。

“美国人不会因为你说世界一片大好,就相信事实如此。而(中国领导人)坦率地说‘我们有很多这样的困难和问题……但是我们在努力解决’,这反而会有助于树立中国政府的形象,”何立强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中国在美形象复杂

何立强说,中国在美国的形象应该被清楚地分为中国、中国政府和人民。

尼克松总统访华后,中国政府的形象在美国极受欢迎。那时候,大部分的美国人都对中美关系改善感到非常激动。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使得中国政府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急转直下,同时也结束了中美从70年代以来开始的“蜜月”期。

“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美国却总是怀有奇想和极大的兴趣。”何立强说。

他说中国一直因为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文明博大精深而在美国人眼中富有吸引力。美国人对于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总是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和兴趣。

“美国人从心里尊敬中国人的才华、努力和成功。这是为什么很多美国人喜欢来中国旅游,甚至领养中国孩子。“何立强说。

“大多数中国人认为美国对中国有敌意,但是事实上美国有一个共识,认为美国应该同中国以一种友好的方式共同努力,”何立强说,“一些美国人的确有排外思想,但是人总是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这一点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一样。”

中国的不确定性是中国在美国形象的一部分。何立强说,美国人看中国,不仅看到过去50多年里的一半时间,尤其是毛泽东时代,中国的动荡,也看到中国极为成功的近来25年。

“那些同中国在商业上有往来的美国人尤其能分享中国人的乐观精神,坚信中国走的方向是正确的,前景光明。当今的中国,充满和平、繁荣和合作精神,被看作是充满商机的乐土,这使得很多美国人从很多方面在中国身上看到自己过去的影子,“何立强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他也指出,相当数目的美国人,因为揭露非典病情的蒋彦永大夫最近的“失踪”事件以及香港选举的问题,对中国的长期发展看法悲观。

但是何立强说,他相信中国政府已经实施的很多政策会保证国家长足的经济政治发展。

“我对中国自身长期的发展变革感到很乐观。我相信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会给中国带来不可避免的(社会政治)重组。中国社会在改变,这一定会带来上层建筑的变革,或者上层建筑为了跟上变化,不得不通过自身进化来适应新的现实。由于人民手中的财富增多,社会因而更加多元化、民主化的案例在世界历史中数不胜数,”何立强说。

“中美的政策制定人需要向自己的公众多做诚实的解释工作”

接触和遏制的争论一直围绕美国对华政策和美中关系的发展。

“对中国进行遏制的主张愚蠢之极,”何立强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遏制中国对美国从来就不是一个政策选择,即是美国想做也做不了。中国是对世界打开大门,美国不想同中国做生意,其他西方国家会马上跟上。”

在九十年代中期,关于是否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的问题曾经在美国引起“白热化”的政治争论,几乎屡次引起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后来,中美经济关系随着政治关系改善以及相互依存度增加而逐渐改善,但是关于对中国产品和服务限制进口或者进行封杀的言辞仍然时不时在美国政治和公众舆论中“浮出海面”。

“现在的世界就像一个国家,我们孤立中国就是孤立我们自己,”何立强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何立强说中美的政策制定人需要向自己的公众多做诚实的解释工作,而两国的媒体都应该更多地学习研究他们报道的问题。

“很多新闻记者――中国的、美国的――并不懂贸易,他们认为贸易是一个零和游戏。比如,中国不少媒体报道中国入关如何影响农民收入,岂不知基于WTO条款,中国多进口的粮食只是国民消费的极小部分。”何立强说。

汉语流利,大学曾主修中国文学的何立强曾经在大陆和香港工作过20多年。何立强解释说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工作目标是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中美进行对话和交流。

“举一个例子来说。如果中国司法部需要训练自己的法官,我们就提供经验,让他们看一看美国是怎么做的,”何立强说,“虽然我们设定自己想谈的话题,比如如何改善中国教育状况和法制建设,中方总是会找到机会谈论他们关心的事件,比如批评美国的外交政策。无论如何,交流对中美都是一件有益的事。想一想如果中国的精英们在过去25年中不象现在这样同外界进行接触,中国的发展又是怎样一种状态。”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最近的活动是在可口可乐公司的资助下,同乔治·华盛顿大学共同主办了针对中国在美留学生的第二届“美国外交研讨会”。活动的目的是帮助中国留美学生了解美国政治外交的运作过程,今年共有177名中国学生参加了这次活动。“美国人看中国同17年前比大相径庭,但是中国新领导人还是失去了不少改善中国形象的机会。”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何立强(John Holden)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的专访时说。

“虽然中国新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和吴仪在就任前后都曾访问过美国,但是他们都没有抓住机会,通过接受电视采访或其他手段,直接同美国人民交谈。”何立强说。他认为,中国领导人不同于访华的美国总统,在几次高端访美中,也许是因为不习惯,只将谈话对象限于小范围精英人群,但没有向更广范围的美国公众解释中国要走向何方。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作为帮助促进中美关系的非政府组织,几乎主持了例次迎接中国高层领导人访美的欢迎宴会,中国领导人也总是借这些场合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重要讲话。

“中国新领导人讲的内容经常不错,但是这样20-30分钟的演讲不能容纳很多美国人关心的问题,比如中国将如何对待中长期发展的严重挑战,”何立强会长说,“当然现在中国领导人在他们访美时所带来的信息(质量)远比十年前好。”

中国领导人访美时习惯强调中国发展的成功之处,不太愿意直接谈论中国面临的严峻问题和中国政府在考虑的对策。

“美国人不会因为你说世界一片大好,就相信事实如此。而(中国领导人)坦率地说‘我们有很多这样的困难和问题……但是我们在努力解决’,这反而会有助于树立中国政府的形象,”何立强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中国在美形象复杂

何立强说,中国在美国的形象应该被清楚地分为中国、中国政府和人民。

尼克松总统访华后,中国政府的形象在美国极受欢迎。那时候,大部分的美国人都对中美关系改善感到非常激动。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使得中国政府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急转直下,同时也结束了中美从70年代以来开始的“蜜月”期。

“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美国却总是怀有奇想和极大的兴趣。”何立强说。

他说中国一直因为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文明博大精深而在美国人眼中富有吸引力。美国人对于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总是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和兴趣。

“美国人从心里尊敬中国人的才华、努力和成功。这是为什么很多美国人喜欢来中国旅游,甚至领养中国孩子。“何立强说。

“大多数中国人认为美国对中国有敌意,但是事实上美国有一个共识,认为美国应该同中国以一种友好的方式共同努力,”何立强说,“一些美国人的确有排外思想,但是人总是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这一点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一样。”

中国的不确定性是中国在美国形象的一部分。何立强说,美国人看中国,不仅看到过去50多年里的一半时间,尤其是毛泽东时代,中国的动荡,也看到中国极为成功的近来25年。

“那些同中国在商业上有往来的美国人尤其能分享中国人的乐观精神,坚信中国走的方向是正确的,前景光明。当今的中国,充满和平、繁荣和合作精神,被看作是充满商机的乐土,这使得很多美国人从很多方面在中国身上看到自己过去的影子,“何立强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他也指出,相当数目的美国人,因为揭露非典病情的蒋彦永大夫最近的“失踪”事件以及香港选举的问题,对中国的长期发展看法悲观。

但是何立强说,他相信中国政府已经实施的很多政策会保证国家长足的经济政治发展。

“我对中国自身长期的发展变革感到很乐观。我相信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会给中国带来不可避免的(社会政治)重组。中国社会在改变,这一定会带来上层建筑的变革,或者上层建筑为了跟上变化,不得不通过自身进化来适应新的现实。由于人民手中的财富增多,社会因而更加多元化、民主化的案例在世界历史中数不胜数,”何立强说。

“中美的政策制定人需要向自己的公众多做诚实的解释工作”

接触和遏制的争论一直围绕美国对华政策和美中关系的发展。

“对中国进行遏制的主张愚蠢之极,”何立强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遏制中国对美国从来就不是一个政策选择,即是美国想做也做不了。中国是对世界打开大门,美国不想同中国做生意,其他西方国家会马上跟上。”

在九十年代中期,关于是否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的问题曾经在美国引起“白热化”的政治争论,几乎屡次引起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后来,中美经济关系随着政治关系改善以及相互依存度增加而逐渐改善,但是关于对中国产品和服务限制进口或者进行封杀的言辞仍然时不时在美国政治和公众舆论中“浮出海面”。

“现在的世界就像一个国家,我们孤立中国就是孤立我们自己,”何立强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何立强说中美的政策制定人需要向自己的公众多做诚实的解释工作,而两国的媒体都应该更多地学习研究他们报道的问题。

“很多新闻记者――中国的、美国的――并不懂贸易,他们认为贸易是一个零和游戏。比如,中国不少媒体报道中国入关如何影响农民收入,岂不知基于WTO条款,中国多进口的粮食只是国民消费的极小部分。”何立强说。

汉语流利,大学曾主修中国文学的何立强曾经在大陆和香港工作过20多年。何立强解释说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工作目标是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中美进行对话和交流。

“举一个例子来说。如果中国司法部需要训练自己的法官,我们就提供经验,让他们看一看美国是怎么做的,”何立强说,“虽然我们设定自己想谈的话题,比如如何改善中国教育状况和法制建设,中方总是会找到机会谈论他们关心的事件,比如批评美国的外交政策。无论如何,交流对中美都是一件有益的事。想一想如果中国的精英们在过去25年中不象现在这样同外界进行接触,中国的发展又是怎样一种状态。”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最近的活动是在可口可乐公司的资助下,同乔治·华盛顿大学共同主办了针对中国在美留学生的第二届“美国外交研讨会”。活动的目的是帮助中国留美学生了解美国政治外交的运作过程,今年共有177名中国学生参加了这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