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甲午战争史一些通常错误的澄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8:24:55
  
  
[center]关于甲午战争史一些通常错误的澄清
天刑[/center]  
  
  
  1、开炮震塌飞桥,摔伤提督事件
   
  此说法一度颇为流行,甚至被以金一南为代表的某些知名教授引用.其实,这种说法的原版出处,是洋员泰莱的回忆录,而同时期的所有其他记录都未见此说法,属于孤证.在战后关于提督丁汝昌的伤势报告中,他受到的是"烧伤".而不是"摔伤".而根据最近对于旗舰定远的结构分析,定远的飞桥在战前已经切除了两翼,与主炮炮口并不相连.尤其是吸取了"济远"的教训,当时拆除了主炮炮罩,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想象炮口风暴会伤害到站在飞桥上的丁汝昌,而无防护的炮手们却没有事情.特别一点,定远的飞桥下面不是空的和没有支柱的,它下面就是全舰的指挥中心---圆柱状的装甲司令塔.有如此坚固的支撑的飞桥如何会被自己的主炮齐射震塌?
  
  综上所述,所谓开炮震塌飞桥、摔伤提督事件的描述是不准确的。提督丁汝昌的受伤,是因为过于勇敢而站立在无防护的飞桥之上,在飞桥被日军炮火击中起火后,由于脚被“夹于铁木之中”无法逃脱而被火烧伤的。
  
  
  2、误布“人”字阵型的说法。
   
  此说首见于电影《甲午风云》,什么刘步蟾贪生怕死,“挂错旗”导致误布“人”字阵。这个最早的提出者又是这个和刘步蟾有很深私怨的泰莱。此说已经被无数专家考证纯属捏造,这里我就不重复了。这里要补充的是:
  
  北洋一开始是以“双鱼贯阵”,也就是双纵队进入战场,然后挂旗要变的是“一字雁行阵”,就是横阵——这是由于北洋所有战舰的建造都是按照“舰首对敌”的标准,一字横阵可以发挥最大限度的主炮火力。而最后变成人字阵,是由于左右翼落后的结果。其中右翼落后,是因为最右边的超勇、扬威是老舰航速慢,而他们的起锚设备在设计上就有缺陷,结果一开始起锚就落后,加上跑的慢,结果接敌的时候还没到达应有战位。
   
  而左翼的济远和广甲的落后, 是因为济远管带方伯谦在丰岛海战中已经见识到了日军实力,贪生怕死有意拖后的结果。
  
PS: 关于阵型的问题,按照丁汝昌的报告,双鱼贯阵接着应该变的是“夹缝雁行阵”而不是“一字雁行阵”。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那镇远应该在定远右后533米,无论如何不应该和定远平行。那么应该布的就是双横阵而不是实战中的单横阵。不过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可以肯定不是因为刘步蟾贪生怕死,因为按照“夹缝雁行阵”的双横阵布法,第一线战舰是包括定远再内的五艘,而不是后来实际的定远镇远两艘,白痴也知道哪种危险一点。就算怕死也不会找比较容易挨打的阵型换,这实际上应该是北洋领导层临时起意的结果,一个是因为“一字雁行阵”在开战阶段能发挥最大程度的火力,另一个是用中心的铁甲舰冲断敌军的纵队后,左右翼“开队分击”,达到全歼日舰的结果——这就是玩太大太贪心啊……
  
   
  3、北洋是如何失去指挥的。
   
  和通常说法不同,北洋的失去指挥,实际上分为两个阶段“丁汝昌受伤”和“提督旗被打掉”。开战不久以后,由于布的是旗舰突出在前的“人字阵”,导致定远在短时间内遭到日本舰队舷侧火力的击中打击,而其中一发炮弹正好打中了前桅杆,导致中空的前桅杆上部折断,上部桅盘的37炮和悬挂的提督旗落入海中。
   
  需要指出的是:提督旗不是指挥旗。定远有两个桅杆,前部的较矮是副桅杆,悬挂表示旗舰身份的提督旗,这个被打掉最多是能对全军士气造成不利的影响,并不影响全军的指挥!指挥北洋全军的信号旗和黄龙国旗是悬挂在后部主桅杆上的!而主桅杆和信号旗在战后的任何记载中都没有受到任何损伤!所以,北洋舰队是“提督旗”被打掉,而不是“指挥信号旗”被打掉!
   
  真正造成北洋失去指挥的,是由于其后发生的“提督受伤”事件。定远舰作为铁甲舰,中部有铁甲堡和装甲司令塔,足以保证指挥官的安全。可是,它的装甲司令塔的位置设置在飞桥下面,过于低矮和狭小,而且视野不良。在此情况下,武勇的丁汝昌为了鼓舞全军士气,勇敢的跑到无防护的“飞桥”上指挥战斗——而这里是非常危险的,同样在飞桥上指挥战斗的镇远大副美国人马吉芬也很快被炮火击中受伤,所以,过于勇敢的结果就是我们大家所知道的了,在一次被敌弹击中的小小火灾中,提督受伤,北洋失去了指挥官。
  
  
  4、北洋舰队没有指定代理旗舰吗?
   
  大谬不然!作为战舰来说,除了旗舰定远以外,另一艘铁甲舰镇远,本来就是北洋的天然代理旗舰。而且,从官阶序列上来讲,北洋舰队中提督丁汝昌之下,第二位的是右翼总兵镇远管带林泰曾,第三位才是左翼总兵定远管带刘步蟾。第四位是以中军总兵衔高职低配干副将的邓世昌。那么,丁汝昌受伤失去指挥能力以后,第三顺位的刘步蟾应该以旗号或者灯光甚至鸣镝等方式,将指挥权转移给代理旗舰镇远,坐镇镇远的林泰曾应该在前桅杆升起五色提督旗,宣布接替全军指挥权。那么,在实战中又是怎样的呢?
   
  也许是处于害怕动摇军心的考虑,第三顺位、旗舰管带刘步蟾隐瞒了丁汝昌受伤的消息,自动接替了旗舰的指挥。这也没有什么,只要全军有指挥就行。可是整个大战中一直待在安全的、过于低矮的、狭小的装甲指挥塔中的刘步蟾总兵,不知是由于指挥旗舰事物过于繁忙,或者是由于指挥塔过于低矮无法掌握战场形式,甚至是由于日军炮火过于猛烈烧毁了所有备用信号旗帜……出于何种考虑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实质上的最高指挥官刘步蟾等于在接替指挥后就自动变相放弃了全军的指挥权,继续安心做他的旗舰管带。而作为全军指挥中心的定远后桅杆,除了在开战时悬挂了一面“全军布一字雁行阵”的单旗令以外,没有发布任何命令!而代理旗舰镇远又没有接到转移指挥权的命令——所以,北洋全军一直到靖远(或致远)发现不对接替指挥权为止,接到的始终是一个指令:“保持一字雁行阵”。
   
  所以,北洋舰队有代理旗舰,代理旗舰从镇远以下,依次是致远、靖远……北洋舰队也始终没有失去指挥,不过,指挥官从开战到结束只发布而且始终发布唯一一个命令:“全军成一字雁行阵”……
  
[此贴子已经被新侨联委员于2006-1-15 23:32:36编辑过]

  
[center]关于甲午战争史一些通常错误的澄清
天刑[/center]  
  
  
  1、开炮震塌飞桥,摔伤提督事件
   
  此说法一度颇为流行,甚至被以金一南为代表的某些知名教授引用.其实,这种说法的原版出处,是洋员泰莱的回忆录,而同时期的所有其他记录都未见此说法,属于孤证.在战后关于提督丁汝昌的伤势报告中,他受到的是"烧伤".而不是"摔伤".而根据最近对于旗舰定远的结构分析,定远的飞桥在战前已经切除了两翼,与主炮炮口并不相连.尤其是吸取了"济远"的教训,当时拆除了主炮炮罩,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想象炮口风暴会伤害到站在飞桥上的丁汝昌,而无防护的炮手们却没有事情.特别一点,定远的飞桥下面不是空的和没有支柱的,它下面就是全舰的指挥中心---圆柱状的装甲司令塔.有如此坚固的支撑的飞桥如何会被自己的主炮齐射震塌?
  
  综上所述,所谓开炮震塌飞桥、摔伤提督事件的描述是不准确的。提督丁汝昌的受伤,是因为过于勇敢而站立在无防护的飞桥之上,在飞桥被日军炮火击中起火后,由于脚被“夹于铁木之中”无法逃脱而被火烧伤的。
  
  
  2、误布“人”字阵型的说法。
   
  此说首见于电影《甲午风云》,什么刘步蟾贪生怕死,“挂错旗”导致误布“人”字阵。这个最早的提出者又是这个和刘步蟾有很深私怨的泰莱。此说已经被无数专家考证纯属捏造,这里我就不重复了。这里要补充的是:
  
  北洋一开始是以“双鱼贯阵”,也就是双纵队进入战场,然后挂旗要变的是“一字雁行阵”,就是横阵——这是由于北洋所有战舰的建造都是按照“舰首对敌”的标准,一字横阵可以发挥最大限度的主炮火力。而最后变成人字阵,是由于左右翼落后的结果。其中右翼落后,是因为最右边的超勇、扬威是老舰航速慢,而他们的起锚设备在设计上就有缺陷,结果一开始起锚就落后,加上跑的慢,结果接敌的时候还没到达应有战位。
   
  而左翼的济远和广甲的落后, 是因为济远管带方伯谦在丰岛海战中已经见识到了日军实力,贪生怕死有意拖后的结果。
  
PS: 关于阵型的问题,按照丁汝昌的报告,双鱼贯阵接着应该变的是“夹缝雁行阵”而不是“一字雁行阵”。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那镇远应该在定远右后533米,无论如何不应该和定远平行。那么应该布的就是双横阵而不是实战中的单横阵。不过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可以肯定不是因为刘步蟾贪生怕死,因为按照“夹缝雁行阵”的双横阵布法,第一线战舰是包括定远再内的五艘,而不是后来实际的定远镇远两艘,白痴也知道哪种危险一点。就算怕死也不会找比较容易挨打的阵型换,这实际上应该是北洋领导层临时起意的结果,一个是因为“一字雁行阵”在开战阶段能发挥最大程度的火力,另一个是用中心的铁甲舰冲断敌军的纵队后,左右翼“开队分击”,达到全歼日舰的结果——这就是玩太大太贪心啊……
  
   
  3、北洋是如何失去指挥的。
   
  和通常说法不同,北洋的失去指挥,实际上分为两个阶段“丁汝昌受伤”和“提督旗被打掉”。开战不久以后,由于布的是旗舰突出在前的“人字阵”,导致定远在短时间内遭到日本舰队舷侧火力的击中打击,而其中一发炮弹正好打中了前桅杆,导致中空的前桅杆上部折断,上部桅盘的37炮和悬挂的提督旗落入海中。
   
  需要指出的是:提督旗不是指挥旗。定远有两个桅杆,前部的较矮是副桅杆,悬挂表示旗舰身份的提督旗,这个被打掉最多是能对全军士气造成不利的影响,并不影响全军的指挥!指挥北洋全军的信号旗和黄龙国旗是悬挂在后部主桅杆上的!而主桅杆和信号旗在战后的任何记载中都没有受到任何损伤!所以,北洋舰队是“提督旗”被打掉,而不是“指挥信号旗”被打掉!
   
  真正造成北洋失去指挥的,是由于其后发生的“提督受伤”事件。定远舰作为铁甲舰,中部有铁甲堡和装甲司令塔,足以保证指挥官的安全。可是,它的装甲司令塔的位置设置在飞桥下面,过于低矮和狭小,而且视野不良。在此情况下,武勇的丁汝昌为了鼓舞全军士气,勇敢的跑到无防护的“飞桥”上指挥战斗——而这里是非常危险的,同样在飞桥上指挥战斗的镇远大副美国人马吉芬也很快被炮火击中受伤,所以,过于勇敢的结果就是我们大家所知道的了,在一次被敌弹击中的小小火灾中,提督受伤,北洋失去了指挥官。
  
  
  4、北洋舰队没有指定代理旗舰吗?
   
  大谬不然!作为战舰来说,除了旗舰定远以外,另一艘铁甲舰镇远,本来就是北洋的天然代理旗舰。而且,从官阶序列上来讲,北洋舰队中提督丁汝昌之下,第二位的是右翼总兵镇远管带林泰曾,第三位才是左翼总兵定远管带刘步蟾。第四位是以中军总兵衔高职低配干副将的邓世昌。那么,丁汝昌受伤失去指挥能力以后,第三顺位的刘步蟾应该以旗号或者灯光甚至鸣镝等方式,将指挥权转移给代理旗舰镇远,坐镇镇远的林泰曾应该在前桅杆升起五色提督旗,宣布接替全军指挥权。那么,在实战中又是怎样的呢?
   
  也许是处于害怕动摇军心的考虑,第三顺位、旗舰管带刘步蟾隐瞒了丁汝昌受伤的消息,自动接替了旗舰的指挥。这也没有什么,只要全军有指挥就行。可是整个大战中一直待在安全的、过于低矮的、狭小的装甲指挥塔中的刘步蟾总兵,不知是由于指挥旗舰事物过于繁忙,或者是由于指挥塔过于低矮无法掌握战场形式,甚至是由于日军炮火过于猛烈烧毁了所有备用信号旗帜……出于何种考虑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实质上的最高指挥官刘步蟾等于在接替指挥后就自动变相放弃了全军的指挥权,继续安心做他的旗舰管带。而作为全军指挥中心的定远后桅杆,除了在开战时悬挂了一面“全军布一字雁行阵”的单旗令以外,没有发布任何命令!而代理旗舰镇远又没有接到转移指挥权的命令——所以,北洋全军一直到靖远(或致远)发现不对接替指挥权为止,接到的始终是一个指令:“保持一字雁行阵”。
   
  所以,北洋舰队有代理旗舰,代理旗舰从镇远以下,依次是致远、靖远……北洋舰队也始终没有失去指挥,不过,指挥官从开战到结束只发布而且始终发布唯一一个命令:“全军成一字雁行阵”……
  
[此贴子已经被新侨联委员于2006-1-15 23:32:36编辑过]
<P>1.丁是在开战第一时间受伤的,开第一炮的是我军,对手的炮射程不够,这个距离即使开炮,也打不准,其炮火这么快就命中的概率很低.被震伤的说法应该更可信一些.</P>
<P>2.双鱼贯阵是原始意图,但这完全没有演练过,以至于后面的弱.小.老.慢舰艇未能即使跟上进入战位,如果前面的主力舰能适当慢一些,等一等后面的舰,就可以排成双鱼贯阵.</P>
<P>3.4.应该是信号旗被打掉了,战后各将都想给丁开脱责任,有许多记录都与事实不符,这可能也是其中之一.否则即使刘不交出指挥权,也无法理解刘有什么理由不发指挥信号,以刘的专业水平,完全有能力指挥舰队作战.</P>
[此贴子已经被新侨联委员于2006-1-15 23:33:33编辑过]
<P>  你们继续讨论,委员不懂北洋历史,我帮助你们排版。</P>
<P>  段落之前空两个全角空格,标题加粗。有利于阅读</P>
[此贴子已经被新侨联委员于2006-1-16 10:40:26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新侨联委员于2006-1-16 10:41:48编辑过]
<P>天刑:<BR>  <BR>  你发贴先在写字板写好,保存。使用标准中文符号,也就是输入法的中文句号逗号标志。段落之前要使用两个全角空格,也就是输入法的太阳(全角)标志。<BR>  段落之间要用两个全角空格隔开分段。<BR>  标题黑体的命令为:[ b]中间为黑体字[ /b](你去除中间的空格就是黑体命令)。<BR>  <BR>  下面是标准中文标点:<BR>  ,。“”!:;<BR>  下面是标准英文标点:<BR>  ,.""!:;<BR>  </P>
科普了,顶~~~~~~~~~~~~~~~~
<P>佩服楼主,不知楼主当年发在舰船的帖子还能找到么?那些帖子也是让人很张知识的。</P>
甲午海战啊!历史旧账,好像在国人的心中留有历史阴影...... 当然2战也算啊,对美国人的感觉大家都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其实抗美援朝有很大影响,现在提起和J国的军事能力对比总显得国人底气不足啊,历史造成心里的阴影,总有机会把它彻底抹消的..
以史为鉴、以史为鉴啊……
<P>既然说到了速度,那么黄海海战中所有参战舰艇中吨位最小速度最慢的恰好不是大清的战舰,而是小日本的。</P>
<P>那么为什么拥有速度最慢舰艇的日本舰队能及时全军杀入战场,而大清舰队却做不到?由此得出大清水师素质差的结论不过分吧。</P>
<P>不是简单的素质差的问题,而是战术思想不够灵活,这个问题属于更深层次了。伊东大胆地使用了类似纳尔逊在阿布基尔、哥本哈根和特拉法尔加的战法,把部队分成了两部分,使得四艘快速的巡洋舰可以发挥高速的优势,慢速舰留在了本队。但是清舰队就算分兵也无用,因为速度最高的致远级只有18节的最高航速……</P>
  如果要克服对日海军心理阴影,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黄海东海上再战一场,歼灭日本海上自卫队绝大部分主力。
<P>不是素质是什么?日本最慢舰艇编队都展开了阵型并加入了战场,而我方半小时时间连阵都没布好。</P>
<P>不是素质是什么?是战术吗?622吨的赤城号就是那个吨位最小,速度最慢的日本战舰牵制来远等三舰达一小时,不但未沉,还击中来远舰尾,导致来远退出作战。而与此同时我方舰艇不是沉没就是退出战场了。就这样的素质再好的战术又有什么用?</P>
<P>不是素质是什么?定远,镇远能一直坚持到最后没有沉没不是大清水师素质高,那是船好。可就是这样两艘在当时的东亚可以号称无敌的战舰在这场漫长的海战中居然颗粒五收。为何日本的战舰没一艘比的上定镇两舰的却屡屡击沉我方战舰,为何最强的定镇却一艘敌舰都没打沉?不是素质又是什么?</P>
<P>偷笑,那么怎么解释亚祖河海战?南军铁甲舰阿肯色号刚刚服役,连油漆都没有刷,船上也没有多少有实战经验的水兵,由于被北方军攻占了船厂而逃亡维克斯堡,路遇北军铁甲舰“卡隆得尔特”外加为其护航的一艘撞角舰和一艘炮艇,就把他们都赶得被迫抢滩搁浅。然后又横穿北方密西西比河舰队的本阵,一直冲入维克斯堡的南军岸炮防御区。这次战斗迫使北军放弃企图单独用舰队攻占维克斯堡的计划。要说因为这个说南军的素质好,貌似就行不通……</P>
<P>偷笑的该是我吧,这个例子能说明什么?用一条铁甲舰在风帆时期的木壳战舰群中穿过能说明什么?当然是说明了铁甲舰对于木壳战舰的绝对优势。这个战例能说明南军素质高?哈哈哈。</P>
<P>表告诉我北方密西西比河舰队都是铁甲舰哦~</P>
<P>按你这个例子的说法我是不是能理解位定镇两舰上全体官兵素质极高,在黄海海战日舰的枪林弹雨的表现出闲庭信步,片叶不沾身的境界乎?只是为了体现我天朝上国的雄威,对小日本只是略施薄惩而已。所以故意不击沉对方任何一条战舰,以达不战屈人之兵的境界?哈哈哈。</P>
<P>咳嗽……围攻维克斯堡的北方军密西西比河舰队包括6艘城市级铁甲舰(被赶上浅滩的卡隆得尔特就是其中之一)、3艘改装铁甲舰和以及臼炮艇,指挥官是北军的铁甲舰部队最优秀的指挥官戴维·波特。此外,当时攻克新奥尔良的英雄,北军莫比尔湾舰队司令戴维·法拉格特的大型木制舰队也在场负责着火力支援。</P>
<P>另外给你点资料,1861年11月,北军建成7艘炮艇,你说的卡隆得尔特应该是其中一艘,我看到的资料其中有个叫卡隆特号的(资料来源:美国海军史)。这7艘炮艇船身厚装甲但绝大多数在前面。两舷和尾部比较脆弱。火炮是旧式32和42磅炮。同级的7艘中3艘毁与水雷和岸炮。可见北军的这级铁甲船防护并不怎么样。南军的铁甲舰真正是战沉的又有几艘?</P>
<P>亚祖河海战我确实不熟悉,用google找了下,看到这篇文章。</P>
<P>南部邦联此时建成了一艘名为“阿肯色”号的铁甲舰。该舰是由位于维克斯堡北面亚祖河畔的亚祖市临时船坞建造的。7月15日,北军铁甲舰“卡龙德雷特”号由一艘带撞角舰和一艘炮艇护航到亚祖侦察,正巧与向下游驶来的“阿肯色”号不期而遇。联邦船员掉转船尾,逃离开可怕的敌舰。南军铁甲舰将“卡龙德莱特”号追赶到浅滩上,并把两艘小艇也赶回到北军的舰队中。“阿肯色”号发动机性能不佳,使其在静水中舵效速率也很小,可是它借助潮汐横扫了锚地,并以最快的装弹速度开炮。北军舷炮进行还击,打得它有铁轨遮蔽的炮塔叮当直响,但它承受住了交叉火力的袭击,耀武扬威地进入维克斯堡的炮火掩护区,安全无恙。由于惊恐,北军舰长没有一个人能鼓起勇气立即追击。</P>
<P>由此可见,在北军铁甲舰“卡龙德雷特”号船员的眼里。阿肯色是一艘看上去就远远强大的战舰,达到能吓得北军不战而逃的地步。这里面我真的不知道从哪里能得出南军素质高的结论来。。。</P>
<P>我说的600吨级的赤诚号牵制来远等三舰一个小时不沉并击伤来远的例子,能否请你告诉我600吨级的赤诚号比参战的大清舰队的哪一条船更强?只要你能找出一艘就行,更不要说三艘了。</P>
<P>你用一艘强大无比的船去对抗一些弱小的舰队来对比赤诚号牵制来远等三舰一个小时不沉并击伤来远的例子。我真不知道你在偷笑些什么。你干吗不拿大和号开到纳尔逊的舰队群中去证明大英舰队的低素质呢。。。</P>
我想表达的,是黄海大战失利的本质原因,不能用素质高低简单地去衡量。十九世纪末二十年代初,是蒸汽海军飞速发展的年代,许多东西错中有对,对中有错。比如使日本舰队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得益非浅的中口径速射炮的广泛使用,在无畏号诞生的一刹那,一下子变成了错误的军事技术思路。那个时代的变革太快了,中国没有跟上,差了近10年,这才是失利的本质原因。
<P>假如是南军素质高的话,那么请告诉我为何阿肯色没能击沉6艘城市级铁甲舰、3艘改装铁甲舰和以及臼炮艇中的任何一艘呢?</P>
<P>假如不是阿肯色号船好,那么请告诉我6艘城市级铁甲舰、3艘改装铁甲舰和以及臼炮艇在攻克新奥尔良的英雄,北军莫比尔湾舰队司令戴维·法拉格特亲自率领下为何让阿肯色随意撒野?</P>
<P>因为是一只刚刚长成的幼虎,所以幼虎也只能炫耀一下而已。假如幼虎真的是素质高的成虎。那么一群羊也威胁不了一只猛虎。。。这是我的结论了。</P>
<P>那么抱歉,看来我对你的话发言有了些误解。</P>
<P>不过貌似我没说大清素质差是黄海大战失利的本质原因。我只是说从海战战场上大清水师的表现能得出大清水师素质差的结论。这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吧。</P>
<P>将军决战岂在战场。。。黄海海战还没开始就注定了海战最后的结局。不过海战中日本舰队一艘没沉让我对大清水师的素质发发牢骚都不行吗。。。</P>
<P>咳嗽,也许我表达不够完善吧,我是认为“高素质的北军但是败于低素质的南军,可以推断出不能以胜败来判断素质的高低”,这个请见谅。</P>
<P>ZZX兄很认真地查了资料,这个我应该表示敬意的。那么,ZZX兄也应该可以查到密西西比河舰队中的改装装甲舰本顿号是当时整条河上最强大的铁甲舰吧?貌似强大的阿肯色号最后的结局,相信ZZX兄也能查到的,那么亚祖河之战的结局的“不合理性”,ZZX兄基本能赞同我的观点吧?</P>
<P>关于“600吨级的赤诚号牵制来远等三舰一个小时不沉并击伤来远”,我的想法是,要是来远有速射炮就好了。我认为相似的战例后来有一个,就是西沙之战中我军274艇在被南越4号舰和5号舰夹攻的时候发生的情况(不过正好在另一个帖子里有人否认文革时期我军缺乏训练,既然存疑,所以刚才我就没有拿出来说事。从上面看来ZZX兄是个认真的人,所以我想拿出来讨论应该是可以的)。</P>
<P>还请指正。</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9 21:18:59编辑过]
难得有人和我讨论南北战争来对比甲午战争,在这里先以图一张答谢ZZX兄。从空愁居淘宝贝淘来的,等下我会把双方舰艇的图一一逢上,望笑纳:

亚祖河之战:图中央是北军炮艇泰勒号,左后是北军铁甲舰卡隆得尔特(就是ZZX兄说的卡隆特号),右后则是南军铁甲舰阿肯色号。此刻卡隆得尔特已经负伤抢滩。

<P>只是讨论,没有别的意思。</P>
<P>高素质的北军但是败于低素质的南军,可以推断出不能以胜败来判断素质的高低”这是你由亚祖河海战引申出来的结论我不同意。因为海战成败除了素质问题还有武器的先进程度。</P>
<P>本顿号是密西西比河最强的战舰,假如他参加了亚祖河海战.那么按你说的素质高的北军在装备好的情况下为何会战败?所以亚祖河海战仅仅只是说明了武器先进的重要型。与双方素质没什么关系。</P>
<P>至于西沙之战的战例。文革时期我军缺乏训练,这点我是相信的。因为我一亲戚那会就在当兵。但是不是那会什么部队都缺乏训练的。所以南海舰队训练情况如何我是真的不知道。</P>
北军密西西比河舰队(原名西部炮艇队)中最强悍的舰艇,改装铁甲舰“本顿”号以及另一艘舰名渊源流长的船“埃塞克斯”号
在夜间闯过维克斯堡炮火封锁的北军城市级铁甲舰,当时第一个冲过封锁为大家做实验的,就是速度最慢但是最活跃的卡隆得尔特号。
<P>城市级铁甲舰一共7艘。圣路易斯号进度最快,只用了45天,其余6艘1861年11月全部完工。是:凯罗号,卡隆特号,辛辛那提号,蒙特城号,路易斯维尔号,匹兹堡号。这些炮艇类似与南军的弗吉尼亚号。</P>
<P>难怪我看你那张卡隆得尔特号的图第一眼以为是弗吉尼亚号。弗吉尼亚号尾部3炮门,右舷4炮门,双烟囱和图中一摸一样。正纳闷你是不是贴错了,1862年5月自行炸毁的弗吉尼亚号怎么跑密西西比河去了。。。</P>
<P>你说的3艘改装铁甲舰1艘是本顿号,一艘是不是埃塞克斯号?另一艘是什么?</P>
<P>30楼上面是南军河川铁甲舰阿肯色号,下面则是海防装甲舰弗雷德里克斯堡号。</P>
<P>ZZX兄想要阿肯色的数据,我手中只有英文版的:</P>
<H3>Arkansas</H3>
<P><PRE><B>Casemate ram</B>
Dimensions:  length 165', beam 35', draft 11'6"
Displacement:  800? tons
Speed:  8 knots
Crew:  232
Armor:   T-rails (about 4") casemate, 2" pilothouse, 1" top; boiler iron on stern
Armament:   Two 9" and two 8" Dahlgren and four 32# smoothbores, two 6.4" Brooke rifles
Authorized:  24 Aug 61</PRE>
<P>约翰。波谱将军统率一只部队想绕过十号岛,由于南军严密控制着水面,行动失败。波谱要求西部舰队掩护配合,但富顿认为这十自杀并拒绝。</P>
<P>波普坚持自己的意见,他提出只要一艘铁甲舰配合就行,于是海军中尉亨利。沃克志愿参加这一冒险行动。他们合计一个巧妙的办法,用一艘驳船,穿上装满煤和干草,然后把驳船紧紧系在卡隆特的左舷。4月4日。炮艇告诉通过十号岛,虽然守军炮火猛烈,但由于有煤草船的掩护,未受损伤。马汉后来对这一行动给予高度评价。2天后,匹兹堡号也同样通过。</P>
<P>我有点奇怪,用干草不怕着火?是不是用水弄湿?</P>
<P>你这个图不是闯过的现场吧,第一卡隆特号左舷好像煤煤草船,第二,卡隆特号是一条船单独闯的。</P>
<P>其实有关为什么北军在亚祖河之战中会失利,我觉得其实有两个因素很要命:</P>
<P>一,北军一开始太有信心了,导致根本无法相信派出去的三艘舰艇居然没有挡住一艘来犯之舰。结果一下子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根据洋员们的回忆,北洋似乎也有这个问题,就是多数人其实在黄海大战前是很有不正常的信心的,惟独经历过日本速射炮的弹雨的方伯谦明白血溅到身上是什么感觉,但他又过于没有信心导致在看到致远沉没后便溜走了。)</P>
<P>二,潮汐起了很大的作用。阿肯色的破烂发动机根本不可能快速机动,其最终自毁就是因为在发动机故障的时候发现北军舰艇出现后就立刻自爆了。但是顺着潮汐的作用,这条船横扫北军锚地,直冲进维克斯堡的岸炮保护圈内。要是换个航向它就不成了。从这点来看它的运气很好,因为当时它是在逃亡,并不是算准了潮汐发动突击的。</P>
我的图是突防维克斯堡的时候的,不是十号岛战役。
<P>对于实心弹来说,干草和煤都能产生缓冲。南军的工业基础差,爆破弹的产量不高,且就算命中后,引信在干草上未必能被触发(火绳引信反而可以起作用,但是当时已经被淘汰了)。而杆弹、葡萄弹主要是对付桅杆的,对蒸汽动力船没什么用。霰弹是打舱面人员的,所以也派不上用处。</P>
<P>至于起火的问题,这个我也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本来煤草船就是用来保护作战舰艇的一种可牺牲的临时“附加装甲”,所以起火沉没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反正那时候已经突防了。</P>
<P>关于亚祖河海战我又找到点资料。</P>
<P>当时北军密西西比河舰队由3部分组成,21艘纵帆船改装的臼炮船队由戴维。波特率领。炮艇群(应该是那些铁甲舰了)由法拉格特率领,还有一只运兵船对,载有本。布拉特将军的1.3W陆军。这是1862年4月北军攻击新奥而良的情况。1862年4月25日,新奥而良攻陷。1862年5月下旬,法拉格特来到维克斯堡附近,准备进行一次登陆战但失败。与6月28日撤退。。法拉格特联合波特的舰队再次发动攻击。</P>
<P>7月15日,南军铁甲舰阿肯色号突然从亚索河口冲出,直插法拉格特舰队锚地。乘北军惊魂未定。把卡隆德尔特号河泰勒号打得不能动弹,然后向维克斯堡冲去。</P>
<P>看到这我开始怀疑卡隆德尔特号和卡隆特号不是同一条船了。因为我是在同一本书上看到得。会不会卡隆德尔特号是另外一艘船?这本书写德前面德突破十号岛写德是卡隆特号。而亚祖河海战写德是卡隆德尔特号。。。</P>
<P>另外就是亚祖河海战这样看来北军舰队当时是在锚地,被阿肯色号突袭的。而且你也知道烧煤的船要启动的话都要很长的时间。所以本顿号估计没有参战。运气加上阿肯色号的装甲确实出色才出现了亚祖河海战的结果。</P>
回到北洋这边,对比美国内战,可以看到其实中国如果稍微有那么点工业基础的话,那么简陋的装甲舰队完全可以早在清朝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就会出现。遗憾的是,我们对世界先进的技术、思想,每次都是追追停停,所以就接连出现了甲申、甲午、庚子的败绩……
<P>另外亚祖河海战不能说北军战败。阿肯色号突破到戴维斯堡后,法拉格特担心阿肯色号会切断后路,于是后退。,密西西比河之后水位下降,才导致法拉格特率领舰队回归新奥而良的。</P>
<P>北军没有战败,最后是河水水位下降才导致的撤退。</P>
<P>北军当然不是战败而是失利,毕竟亚祖河之战不是什么决定性的战斗。所以,阿肯色的遭遇是典型的好运气啊……</P>
<P>此外,卡隆特的确就是卡隆得尔特号,其在战争中的全经历如下:</P>
<P><STRONG><EM>Carondelet </EM></STRONG><EM>:</EM> Known as the slowest steamer of the City class, the most active of any of the river ironclads, and until the raising of the <I>Cairo</I>, the most famous. Stacks were painted with red bands to distinguish it from the rest of the class. Built by Eads at Carondelet MO. Launched 12 Oct 61. Commissioned 10 Jan 62. Bombarded Fort Henry 6 Feb 62 (hit 6 times, no casualties). Left on station as guardship while the rest of the flotilla returned to Cairo for repair. Moved to below Fort Donelson, arriving there 12 Feb 62 and briefly shelling it at Grant's request. Shelled Fort Donelson alone again 13 Feb 62. Bombarded Fort Donelson with the flotilla 14 Feb 62, hit 54 times (including one "friendly fire" stern hit from the timberclad <I>Tyler</I>), paddlewheel jammed, hit by <I>Pittsburg</I> during withdrawal; one rudder broken. Carried news of Donelson's fall back to Cairo on 17 Feb. Repaired at Cairo. Bombarded Island #10 15 Mar-5 Apr 62. Ran past Island #10 early morning of 5 Apr 62. Engaged shore batteries and spiked shore guns below Island #10 as far south as Tiptonville 6 Apr 62. Supported Union river crossing operations in conjunction with Pittsburg 7 Apr 62. Bombarded Fort Pillow 13 Apr 62, engaged River Defense Fleet. Battle of Plum Point Bend 10 May 62. Battle of Memphis 6 Jun 62. Bombarded St. Charles AR and expedition up White River 17 Jun 62. Engaged CSS <I>Arkansas</I> in Old River above Vicksburg 15 Jul 62, disabled and run aground (35 casualties). Refitted at Cairo from Aug-Oct 62, heavy oak and boiler iron added around engines. Supported Army operations up the White River 16 Nov 62. On station at Island #10 Jan 63 to guard against operations of Nathan Bedford Forrest. Damaged upon striking a snag above Fort Pillow 11 Jan 63. Steele's Bayou expedition 14-26 Mar 63. Shelled and ran past Vicksburg 16 Apr 63 (struck by Louisville during passage). Bombarded Grand Gulf MS 29 Apr 63. Bombarded Vicksburg 18-22 May, 27 May 63. Rescued Union troops cut off at Perkins Landing MS, holding off Confederate attacks until forces were able to withdraw 31 May 63. Engaged batteries at Hog Point LA 18 Nov 63. Drove off Confederates firing on Union work crews salvaging the hulk of the <I>Indianola</I> 11 Dec 63. Red River Expedition 12 Mar-16 May 64; side armor removed to pass the Alexandria dam (speed about 2 knots faster). Passed Bailey's dam at Alexandria 13 May 64. Ordered to Tennessee and Cumberland Rivers 1 Dec 64. Shelled battery at Clarksville TN on the Cumberland River 3 Dec 64. Recaptured three transports 4 Dec 64. Shelled batteries at Bell's Mill 6 Dec 64. Aided in turning of Confederate flank at Nashville 15-16 Dec 64. Stationed at Eastport MS in spring 65. Decommissioned 20 Jun 65. Fitted as an ordnance storeship and laid up at Mound City. Sold at Mound City 29 Nov 65. Taken to Cincinnati May 66; sold again. Engines removed and placed into towboat <I>Quaker</I> in 1867; hull became wharfboat at Gallipolis OH. A flood washed the ship downstream Apr 73; grounded at Manchester Island.</P>
[B]以下是引用[I]雪千寻[/I]在2006-1-19 22:20:00的发言:[/B][BR]回到北洋这边,对比美国内战,可以看到其实中国如果稍微有那么点工业基础的话,那么简陋的装甲舰队完全可以早在清朝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就会出现。遗憾的是,我们对世界先进的技术、思想,每次都是追追停停,所以就接连出现了甲申、甲午、庚子的败绩……

你这个观点站在现在看当时是正确的,可在那个时代是不可能的。
一黄海海战之前,大清对日本并不是绝对的弱势。我认为同样的一批船,黄海海战中大清水师素质高的话不一定会输的。
二铁甲舰河潜艇确实在南北战争时期已经出现,但是真正发展成型是很久以后了。
三如果大清在太平天国的时候发现铁甲舰,但是那会铁甲船根本没有远航的能力啊。中国有多少港口?每个港口至少三,五条铁甲舰才有基本的防御能力吧。那么最后就是大清需要建一只数量庞大的铁甲舰群才能达到防御的目的,而且没有任何的攻击能力。这样数量的铁甲舰只会把大清的财政拖跨。。。
貌似貌似美国人在南北战争后自己又回去建风帆战舰去了。理由是风帆的省钱。。。
1869年美国海军下达命令:要求舰艇航行时全部使用风帆。蒸汽动力舰在航行时要充分利用风帆(简单说就是蒸汽能不用就不用)。推进器叶片由4叶全部改成2叶,现存的锅炉河发动机有的改小,,有的干脆拆除。舰上烧煤被严格控制,在高曾眼里烧煤简直就是大逆不道。,舰长门被要求烧煤必须在舰长日记里详细记叙理由。。。因为他们接到上面的警告,烧煤超过标准,费用由舰长自己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