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姐妹背煎饼上学 平均每天仅食四张(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4:35:14
  她在抚松县四中读高二,每月回一次家,返回学校时都背着妈妈烙好的130多张煎饼,这是她一个月的伙食,平均每天吃四张,早饭一张,午饭两张,晚饭一张。  
  
  她的妹妹在镇里读初中,每周回一次家,每次背走30张煎饼,这是她一周的伙食。
  大哥甘愿弃学供妹妹们读书,品学兼优的她俩是全家的希望。  
  
  抚松县漫江镇孤顶子村是一个只有30多户人家的偏僻小村屯,2005年12月31日,记者赶到这里。一座低矮的房子由木头混着黄泥搭建而成,院子里晾着已看不到本色的被单,五颜六色的补丁像一张地图在空中飘荡。这就是姐妹俩的家,邻居们告诉记者,这家还有一个男孩,学习也好,但是太困难了,为了妹妹,不得不辍学了。 
  
   姐姐李小妮(中)妹妹李梅(左)是母亲的骄傲
  
她在抚松县四中读高二,每月回一次家,返回学校时都背着妈妈烙好的130多张煎饼,这是她一个月的伙食,平均每天吃四张,早饭一张,午饭两张,晚饭一张。  
  
  她的妹妹在镇里读初中,每周回一次家,每次背走30张煎饼,这是她一周的伙食。
  大哥甘愿弃学供妹妹们读书,品学兼优的她俩是全家的希望。  
  
  抚松县漫江镇孤顶子村是一个只有30多户人家的偏僻小村屯,2005年12月31日,记者赶到这里。一座低矮的房子由木头混着黄泥搭建而成,院子里晾着已看不到本色的被单,五颜六色的补丁像一张地图在空中飘荡。这就是姐妹俩的家,邻居们告诉记者,这家还有一个男孩,学习也好,但是太困难了,为了妹妹,不得不辍学了。 
  
   姐姐李小妮(中)妹妹李梅(左)是母亲的骄傲
  
  [B]家庭再穷,孩子上进,也值[/B]<BR>  <BR>  走进屋子,炕上的一铺被褥和屋角的两个旧柜是李家仅有的物件。灶台上是母亲烙好的煎饼和一小锅咸菜。炕边上戴坏的手套已攒了一布兜,这是父亲和23岁的哥哥干活用坏的,晚上母亲霍克娟就坐在灯下缝补这些手套。屋子很冷,19岁的李小妮和17岁大的李梅忙给记者倒了杯热水,杯子外面很快挂上了一层水珠。母亲霍克娟告诉记者,她们家是十多年前从山东搬过来的。谈到李家一年的收入,霍克娟面露难色,“我家五口人,10亩旱田,秋天被野猪糟蹋点,余留下的粮食能卖2000多元。一家人吃穿喝用和孩子念书,全靠这2000多元钱了。扣掉孩子学费,扣掉种子化肥钱,所剩无几,她爸和她哥为了多挣点钱,就去山里帮人用雪爬犁拉木头,一去就是半个多月。我忙家务,缝缝补补外,给两个孩子烙苞米面煎饼。”霍克娟说,“平时家里只吃窝头,一周也吃不上一次细粮,穿的基本上是拣别人家穿剩的,过年也难买上一件新的,现在有2万多元的债,可两个孩子学习努力,成绩很好,想到两个上学的孩子,心里就亮堂多了。”  <BR>  <BR>  [B]求学面临辍学 3天没吃饭[/B]<BR>  <BR>  父亲李云勤、哥哥李克强没有在家。“一大早,克强和他爸赶牛爬犁去山里拉木头了,这次有个5000多块钱的活,他们爷俩跟村里十多个人一起去了,半个多月才能回来呢!”霍克娟说。在一个小影集里,记者见到了一张李克强的单身照。照片里,李克强背对着镜头,瘦弱的他站在院子里捧着一个大簸箕筛着豆子。“我哥哥很少照相,这是一位到我们村考察的老大爷给他拍的。”李小妮说。  <BR>  <BR>  提起李克强,母亲和两个女儿都忍不住眼圈红了。霍克娟说:“当时家里实在太困难了,我就商量让妮子下学,可妮子在家天天哭,三天也没有吃饭,老大(李克强)就跟我说‘妈,还是我下来吧,我是男孩,有力气,能帮家里挣钱供妹妹们。’第二天他就说什么都不去学校了。”当时李克强读初三,已经交了报考费,但却没有参加中考,他知道要考上高中却没有钱上学,反而留的遗憾更多。  <BR>  <BR>  自从辍学那天开始,李克强就整天跟父亲在山里跑,不是种地就是给伐木单位干苦力,很少有闲着的时候。两个妹妹都住校,通常只有到放假的时候才能见到哥哥。 <BR>
<P>  [B]交报考费 抱起鸡就跑[/B]<BR>  <BR>  2003年5月,李小妮就要参加中考了,可300多元的中考报名费还没有着落,父亲和哥哥又进山了,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人。“当时我在邻居家借了100元钱,妮子的老师给了75元,我把家里攒的鸡蛋都让妮子骑自行车到镇上卖了,可还是差几十元钱。妮子急得直哭,突然她看见院子里来回跑的鸡,抓了三只鸡就跑。”霍克娟说,那还是下着蛋的母鸡呢,可没办法,再不交费,女儿就不能参加中考了。  <BR>  <BR>  李小妮一口气跑到镇子里的饭店,可问了好多家,都没有人愿意要她的鸡,后来妮子真是着急了,蹲在人家饭店的地上就哭,饭店老板弄明白她是为了凑报考费才卖母鸡后,同意按照她缺的那部分钱买下母鸡。  <BR>  <BR>  [B]零打碎敲 学费分期付[/B]<BR>  <BR>  李小妮和李梅每学期的各种杂费近2000元钱,这可相当于一家全年的收入。“我们实在一次性拿不出来,就分几次地交给学校。她爸爸和哥哥在外面跑,挣回来点儿我就给攒着,等两个孩子从学校回来时就给她们,再带到学校交给老师。”霍克娟说。  <BR>  <BR>  为了给自己积攒学费,李小妮和李梅每次回家都帮妈妈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要不就上山采山野菜,然后上学时拿到集市或饭店去卖。“有时候我和妹妹能采很多山芹菜,卖三块或五块钱,就够我们一个星期的伙食费了。”李小妮说,她和妹妹主要是在学校用功读书,回家后就基本上没有时间看书学习了。  </P>
<P>  <BR>  为供女儿读书,母亲每个月要做200多张煎饼<BR></P>
  [B]能上学是最大幸福[/B]<BR>  <BR>  妹妹李梅在离家5公里的漫江镇读初中,一周回家一次,夏天来回骑自行车穿梭在林子里,冬天上学就坐客车,周末回家就徒步走回去。每次离家,妈妈都要给她数事先摊好的30张煎饼,10元钱。姐姐李小妮在距离家20公里外的松江河镇抚松县第四中学读高中,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每次回家,妈妈都要给她数好130张煎饼,外带一小罐咸菜和100元钱。每天李小妮早上一张煎饼,中午两张,晚上一张。100元钱是她一个月所有费用的开支,回家一次的往返路费用去10元钱,剩下的都买学习用品。“李小妮只有在吃煎饼实在吃得恶心要吐的情况下,才会咬咬牙买个馒头吃。  <BR>  <BR>  “穷没有什么丢人的,能上学就已经很幸福了,其他的我们很少考虑。我和妹妹现在最主要的就是珍惜上学的机会,努力学习。”李小妮说。□印象老师眼中的兄妹仨在漫江镇中学,兄妹三个都给老师留下了很好印象。“家里穷,那几个孩子都挺勤奋,为了读书,做哥哥的牺牲自己,真是不容易。”曾经教过他们兄妹三人的郭老师说。  <BR>  <BR>  李小妮的老师孟繁富告诉记者,老师们对李小妮姐俩都非常喜欢,也都非常关注她们的学习,学校对她们的学费进行了适当减免。一次李小妮病得很重,可仍坚持上课,班主任看到后,让她到医院打针然后回家休息,可几节课下来李小妮仍坐在那里坚持着。王丽英老师心里十分难过,跑到药店给李小妮买药。  <BR>  <BR>  学校食堂是从来不敢去,到了开饭的时间,李小妮就回寝室吃煎饼。刚开始同寝室的同学不知道她家的情况,晚上饿了就管她要煎饼吃,经常搞到月底她就没吃的了,后来大家都知道了,就再也不要了。  <BR>  <BR>  [B]心愿 渴望以后供哥哥读书[/B]<BR>  <BR>  一家人日子过得虽然清苦,但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把两个女孩供上大学。“我们这个小山村这些年还没考出一个大学生,能把她们两个供出去,我和她爸爸、哥哥就知足了。”霍克娟说,每次女儿在她面前扬起成绩单时,她的心里总是甜滋滋的,所有的疲劳一下子都不见了。  <BR>  <BR>  李梅现在读初三了,来年5月就将参加中考。小姑娘告诉记者:“考高中,没问题!”目前,李梅的学习成绩在漫江镇中学排前5名,姐姐李小妮成绩在全班前三名,全年组也是前十几名。  <BR>  <BR>  李小妮告诉记者,刚上高中时,心理压力很大,总是考虑念不好书对不起为她辍学的哥哥,后来想通了,当前的第一任务就是把书念好,不能分心考虑其他的。谈到对未来的理想,李小妮说,她从小学的时候就希望当名老师,到现在这个理想也没有改变。“我是个学生,我对渴望读书又无法实现读书的梦想感触实在太深了,我想当一名老师,让更多渴望读书的孩子能够实现读书的梦想。”  <BR>  <BR>  而妹妹李梅的想法却更直接:“我以后要找个好一点的工作多挣钱,好报答我的父母和哥哥,如果到时候哥哥仍然想读书,我会像哥哥供我们一样供他读书。”<BR>  <BR>  <BR>  本报记者卢红娄志广  <BR>  <BR>
[B]编后:[/B]<BR>  <BR>  知识能改变命运,这道理都懂,三个懂事的孩子也不例外。但在努力改变的时候,在现实面前,他们不得不有人放弃——在妹妹大哭三天后,哥哥做出选择,“我下来吧,我有力气,我供妹妹们。”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选择改变命运”。但这也是一个令人动容的放弃,这放弃中有兄长的爱,有一个尚未成年的少年人博大的情怀。 <BR>  <BR>  也许这位记者一直没见到的大哥将会一直与贫困相伴,也许机缘凑巧,他会拥有自己光明的未来,不管怎样,我相信,对一个坚强的人来说,他不会放弃努力,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会成功的——“坚强改变命运”。 <BR>  <BR>  本报的“暖冬计划”活动告一段落了,但爱心永远不会停歇。这样一个贫困的家庭,这样三个上进的孩子,只要您伸一伸手,他们就可能改变命运。这时,“爱心改变命运”。  <BR>  <BR>  困苦中坚强上进,永远不放弃心中的信念,面对这样的好孩子,让我们一齐为他们喊一声:“加油”! <BR>
  看完真得很心酸……感谢邓小平搞了强制性计划生育,不然还会有更多人受苦。瞧这一家子,为了生男孩子,硬是不惜贫困!
学费里有多少是买用来买那些无用的新教材呢……如果允许学生使用往届生的旧教材,学费至于那么高吗?
<P>别说我残忍,咱换个角度想问题,要是这家“计划生育”:就养一个。至少家里不会那么困难吧!</P>

<P>嗨··· 一边哭穷,一边生。我这心里真是说不出得味···</P>
  虽然觉得强制性计划生育很残忍,也承认说不搞计划生育更加残忍!
<P>人口多了是个负担,但请不要什么都和计划生育搞到一块去,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事。我是有力气,可没处挣钱去。10亩旱田连温饱都不能解决。“义务”教育义务的是受教育的人啊。这不是这家人的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