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中国古代战争是怎么打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0:51:46
在我刚进超大的时候正好赶上马其顿VS秦兵马俑的热帖,在这里和沉睡的人、不战屈人和铁将军等大吵一架,结果是彻底颠覆了我的古代战争观。根据时下最流行的说法,中国的弩是战争中的决定性武器。万弩齐射,任他长有三头六臂、大罗神仙下凡,都不免一死。如果真是这样,项羽之流能像史书里记载的那样英勇善战吗?这么明显的战略目标是不是早就给射成刺猬了?在我刚进超大的时候正好赶上马其顿VS秦兵马俑的热帖,在这里和沉睡的人、不战屈人和铁将军等大吵一架,结果是彻底颠覆了我的古代战争观。根据时下最流行的说法,中国的弩是战争中的决定性武器。万弩齐射,任他长有三头六臂、大罗神仙下凡,都不免一死。如果真是这样,项羽之流能像史书里记载的那样英勇善战吗?这么明显的战略目标是不是早就给射成刺猬了?
<P>晕~~~~</P>
<P>你说的<STRONG>中国古代战争是特指</STRONG>秦吧?</P>

<P>到了汉的就成了轻骑兵了~~~~</P>
<P>弩确实不错,但也有缺点.射速不快,面对骑兵的冲击,最多只能射三次.所以兵书上讲弩要和弓配合使用.</P>
<P>如果对手是行动缓慢的步兵或行动快但靠上来后用箭射的骑兵,那么弩还是有较大的优势,但如果是骑兵冲上来用刀砍的话,弩的作用就不大了.</P>
[B]以下是引用[I]梦回秦汉[/I]在2006-1-2 9:58:00的发言:[/B][BR]<P>弩确实不错,但也有缺点.射速不快,面对骑兵的冲击,最多只能射三次.所以兵书上讲弩要和弓配合使用.</P><P>如果对手是行动缓慢的步兵或行动快但靠上来后用箭射的骑兵,那么弩还是有较大的优势,但如果是骑兵冲上来用刀砍的话,弩的作用就不大了.</P>

哪本兵书?
孙子兵法上讲过了在山地弩和弓搭配使用
孙子兵法十三篇里哪篇有过?
是地势篇吗?
我翻翻看,可我怎么一点映象也没有。记性太差了。
我也记不清了,是很久以前看到的.不知道是否记得正确.
没有啊,而且孙子几乎不谈战术细节上的问题。
<P>     是死灰复燃还是阴魂不死,怎么又来谈那个马其顿VS秦兵马俑的帖了。你要再论再谈,那你就顶出那帖子来,我们再去那帖子论论。</P>
<P>     说东西讲问题也要有点连贯性,在这里你这个新帖子上谈,怎么能体现那个老帖子里,大家谈论出来的经典精辟论调论点的连贯性和连续性。</P>
[B]以下是引用[I]沉睡的人[/I]在2006-1-2 17:07:00的发言:[/B][BR]<P>     是死灰复燃还是阴魂不死,怎么又来谈那个马其顿VS秦兵马俑的帖了。你要再论再谈,那你就顶出那帖子来,我们再去那帖子论论。</P><P>     说东西讲问题也要有点连贯性,在这里你这个新帖子上谈,怎么能体现那个老帖子里,大家谈论出来的经典精辟论调论点的连贯性和连续性。</P>

请沉睡的人放心,决不是针对你。只是在下愚钝不化,真心希望有高手能还中国军事面貌。按我的说法,中国军人的武器未必全都是领先世界,但用兵之法却是世界第一流的。这才是真正宝贵的遗产。至于万弩齐射,不过是个笑话而已。
再拷贝是很累的 ----
<P>真那样就不是万弩齐射了,大家摆开散兵队型互相对射,野战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阵地战一样,而城市战就像现在的伊拉克一样,还没到唐朝估计铠甲就是只剩胸甲了,类似现在的防弹衣.</P>
<P>鸦片战争登陆的英军连中国人的影子都没见到就全是刺猬了,少数几个活着回去向国会呼吁淘汰火枪</P>
[B]以下是引用[I]灯塔看守[/I]在2006-1-2 9:14:00的发言:[/B][BR]在我刚进超大的时候正好赶上马其顿VS秦兵马俑的热帖,在这里和沉睡的人、不战屈人和铁将军等大吵一架,结果是彻底颠覆了我的古代战争观。根据时下最流行的说法,中国的弩是战争中的决定性武器。万弩齐射,任他长有三头六臂、大罗神仙下凡,都不免一死。如果真是这样,项羽之流能像史书里记载的那样英勇善战吗?这么明显的战略目标是不是早就给射成刺猬了?

       那好,我们就在这帖上再讨论讨论。先来说说,秦军如果没有万弩起射的能力的话,这几场仗秦军是并什么武器打赢战争的:1.长平之战。如果秦军没有大量的弩和弓,那秦军何以以兵力数量相当的兵力包围并困住赵军的?显然如果秦军单单是用肉搏型武器,是不可能做到这样的。2.秦军北驱匈奴。匈奴人是全骑兵部队,而且匈奴人有很强的骑射作战能力。如果没有密集和数量很大的弓弩部队,光是速度没有匈奴骑兵快的战车和数量没有匈奴骑兵多的秦军骑兵,秦国靠什么打败并赶走匈奴人?
     再来说说你的项羽为什么没有被射成刺猬问题:1.项羽打秦国时,这时的秦国已经不是秦始皇时期的秦国了。无论是军队的战斗力和武器装备,都可能因为胡咳当时的昏庸而没有战斗力和落后或破旧了。2.和项羽作战的并非秦军最好最强的部队。秦军的主力在岭南,而这支50万人的军队始终没有参加保卫和回援秦国。3.有可能和项羽作战的秦军,很可能因为连续作战,他们当时的弓箭已经在前几场作战中用完或几乎用完了。
<P>1坎尼之战,汉尼拔的军队远少于罗马人,也不依靠远射兵器就把罗马人合围并几乎全歼;2关于匈奴用什么兵器作战,我是同意你的观点胡服骑射,但是偏偏有人说他们因为冶金技术落后,所以用的最多的武器是近战类兵器,靠冲击取胜。这种说法仅供参考,我不相信。我认为秦军之所以能取胜,更重要的原因是蒙恬的智谋和秦军的骁勇。</P>
<P>关于项羽没被射成刺猬的问题,就不仅仅是关于一个项羽的问题了。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名将都是以身先士卒、不避矢石而著称的。如果按照各位的说法,靠箭雨把敌军有生力量杀个半死,见敌士气低落就来个冲锋一举歼灭。这样是不是把战争模式化了,是不是大多数都是这种打法吗?这才是我发起这个话题的疑惑所在。</P>
[B]以下是引用[I]灯塔看守[/I]在2006-1-3 19:26:00的发言:[/B][BR]<P>1坎尼之战,汉尼拔的军队远少于罗马人,也不依靠远射兵器就把罗马人合围并几乎全歼;2关于匈奴用什么兵器作战,我是同意你的观点胡服骑射,但是偏偏有人说他们因为冶金技术落后,所以用的最多的武器是近战类兵器,靠冲击取胜。这种说法仅供参考,我不相信。我认为秦军之所以能取胜,更重要的原因是蒙恬的智谋和秦军的骁勇。</P><P>关于项羽没被射成刺猬的问题,就不仅仅是关于一个项羽的问题了。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名将都是以身先士卒、不避矢石而著称的。如果按照各位的说法,靠箭雨把敌军有生力量杀个半死,见敌士气低落就来个冲锋一举歼灭。这样是不是把战争模式化了,是不是大多数都是这种打法吗?这才是我发起这个话题的疑惑所在。</P>

         长平之战绝对不是坎尼之战可以相比的。这里:一、在军队人数的相差太悬殊。包围并牢牢圈起几十万人的难度比围上几万人难度更大。二、长平之战有一个围困的过程。能这样的长时间在野地里为住和自己兵力相当的对手,不是用坎尼之战就能够体现的。三、合围并一举歼灭的战争多的是,但是长时间在野地里围困敌人并一举完全迫使敌人无法突围并最终迫使敌人投降,象长平之战这样的在冷兵器时期的战例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一例。
蒙古铁骑的弓是最厉害的。
<P>长平是战役,大大小小的战斗有许许多多.</P>
<P>关于突围,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上气不接下气冲锋的士兵有什么用??"</P>
<P>感情中国从秦以后的各个朝代,科技水平和国家实力都不如清朝,堂堂一个唐朝也拿着铂刀和人玩命</P>
[B]以下是引用[I]铁将军[/I]在2006-1-4 0:30:00的发言:[/B][BR]<P>长平是战役,大大小小的战斗有许许多多.</P><P>关于突围,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上气不接下气冲锋的士兵有什么用??"</P><P>感情中国从秦以后的各个朝代,科技水平和国家实力都不如清朝,堂堂一个唐朝也拿着铂刀和人玩命</P>

       中国大唐帝国的官兵披着的铠甲五光十色,唐代的制式铠甲已多达十三种,被称作“唐十三甲”。这一时期钢铁兵器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制造的标准化方面,而且也表现在军队装备的制式化方面。据《新唐书·兵志》记载,当时一名士兵的基本装备是:“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皆一。”唐河东节度使都虞侯李筌在《神机制敌太白阴经·部署篇》中说,当时一个军编有一万二千五百人。又在这部书的《器械篇》中记载了一个军的全部装备,共有弓一万二千五百张(配箭三十七万五千支),弩二千五百张(配箭二十五万支),枪一万二千五百支,佩刀一万把,陌刀二千五百把,棓二千五百杆,甲七千五百领,战袍五千领,牛皮牌二千五百面。从上述装备的数量可知,刀、枪、弓、铠甲和战袍是士兵必备的装备,平均每人一件,每张弓配箭三十支;弩每五人一张,配箭一百支;牛皮牌是遮挡型防护装具。就全军装备的兵器来说,种类齐全,用途多样,有格斗兵器、卫体兵器、射远兵器和防护装具,具有攻防兼备、轻重结合、长短互补的特点。如果全军出征,各种兵器配合使用,便可发挥综合杀敌的作用。
          据《太白阴经》所载,唐代军队一军人数为12500人,装备弓12500张(附弦37500条,箭3750000支),弩2500张(附弦7500条,箭250000支),弓弩装备比率各占100%和20%。也就是说,每名唐军配备一张弓,三根附弦,三十支利箭。在当时,这样的唐军是一支具有非常恐怖的战斗力的军队。
[B]以下是引用[I]铁将军[/I]在2006-1-4 0:30:00的发言:[/B][BR]<P>长平是战役,大大小小的战斗有许许多多.</P><P>关于突围,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上气不接下气冲锋的士兵有什么用??"</P><P>感情中国从秦以后的各个朝代,科技水平和国家实力都不如清朝,堂堂一个唐朝也拿着铂刀和人玩命</P>

       在宋代,欧洲锁子甲的重量不过15公斤,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虽然17世纪最重的盔甲达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围内。以重量而言,中国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但是也没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



根据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KG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28-33KG;而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KG。同时期的欧洲步骑兵的铠甲类型还以锁子甲为主,没有达到如此的重量。
       绍兴十年前后,是宋朝军队最强大的时期。名将岳飞、韩世忠等,率领以铁甲、长枪强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以密集阵容屡屡击败金朝骑兵。包括兵器在内,当时宋军重步兵的负荷高达40-50KG,由于装备过重,机动性受到影响,如绍兴十一年(1141)的祏皋战役,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由于身被重甲,加上过于长大的兵器,负荷过重,因为未能全歼已溃不成军的金朝骑兵。
      同时为了更有效抗击装甲骑兵的需要,宋代还生产了大量的各种大刀。特别是在南宋的初期,大刀和大斧已成为装甲步兵(重步兵)的重要装备。例如,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宋军和金兵的郾城之战,宋将岳飞就把装备有大刀、大斧的装甲步兵按两翼摆开阵势,有效地阻止了金兵装甲骑兵的进攻。当时,用大刀对付装甲骑兵进攻的基本战术,先是用大刀劈砍防御比较弱的马腿,然后,对准骑兵的胸部猛砍。
     从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宋朝并非想象中那样弱,其重装步兵更是在中国古代首屈一指。
中国历代战争史上的经典大战几乎没有一场是欧洲那种两帮人排开阵势死嗑的,从来都是奇袭诡谋取胜。
[B]以下是引用[I]铁将军[/I]在2006-1-4 0:30:00的发言:[/B][BR]<P>长平是战役,大大小小的战斗有许许多多.</P><P>关于突围,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上气不接下气冲锋的士兵有什么用??"</P><P>感情中国从秦以后的各个朝代,科技水平和国家实力都不如清朝,堂堂一个唐朝也拿着铂刀和人玩命</P>

        因为中国人民曾经被清这个只知道“弓马娴熟”的王朝统治了二百七十年,所以后代的中国人都产生了一种误会,以为发明了火药的中国,竟然把本应成为先进武器的发明,白白浪费在无义的娱乐上。其实不然,清朝以前的蒙元和明朝两代,都十分重视火器的发展与装备,我不是要故意贬低清朝,仅仅是想阐述一下中国在火器方面曾有过的辉煌。   
 
    火枪最早出现在中国,这一点是勿庸自疑的。中国的早期火枪,在10世纪的宋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后经元、明两代发展,至明末本应有所大成,怎奈…………在中国广泛使用火铳后,阿拉伯人在14世纪初,制成了木质管形射击火器“马达发”。而欧洲14世纪中叶,意大利制成金属管形射击武器“火门枪”,以后又发明了火绳枪。要说明的是,欧洲的火枪是自己独立发展起来的,在17世纪的时候,反而对中国的火枪技术有所影响。
  
    宋朝出现的“突火枪”杀伤力不大,射程仅仅5?10m,在当时多说是吓唬人用。但元朝建立后,重视发展新型火器,至元十六年(1279),集中各地工匠于大都(今北京市),研制新式兵器,重新调整火药的配方,使同样体积的火药,效能提高了约三倍。元朝至顺三年(1332),铸造了铸有铭文最早的铜火铳,长1尺1寸,重28斤。同时还制造出了早期的手铳,但威力小、射程低,基本上没有使用价值,给军官们作为玩物到更合适一些。
  
    元末战争时期,火炮在战争中被大量的使用,据《明史》记载,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张士诚被明军围困在平江城(今江苏苏州),大将徐达“领四十八卫将士围城,每一卫置襄阳炮架五座,七梢炮架五十余座,大小将军筒五十余座,四十八营寨列于城之周遭,张士诚欲遁不得飞渡,铣炮之声昼夜不绝……”。由此看来,当时的战斗景象是何等的壮观,火铳和火炮的数量亦已经达到相当的数量。金属火器的出现,开创了古代武器的先河,它以使用寿命长,发射威力大,运用范围广等多种优点,成为以后历代的重要兵器,并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应用。
  
    到了明朝,由于封建社会经济的高度发达,兵器也有很大的发展。其主要冷兵器有长柄刀、枪、短柄长刀、腰刀及各种杂式兵器如?钯、马*、狼筅等等。除了继承传统的兵器品种外,火器的发展到明朝达到鼎盛时期,明末的兵书如《兵录》、《神器谱》、《武备志》、《西法神机》、《火攻挚要》、《筹海图编》、《军器图说》、《火龙神器阵法》等更是详细地记录了明军装备火器的制法、图谱以及火器部队的编制和战法。此外诞生了数位知名的火器(包括理论)专家如赵世祯、毕懋康、胡宗宪、茅元仪、孙元化和明末清初的天才武器发明家戴梓;十分重视火器运用的军事将领如戚继光、孙承宗、袁崇焕等。
  
    明军真正意义上的火器发展是从抗击倭寇时开始的。因此必需先了解一下日本“??”的来历,以及欧洲的火器发展经过。
  
  15世纪初期,西欧的工匠们将原先的“火门枪”的木制握柄被重新设计过,射击时能够倚*在士兵的肩膀上,而不再是架在支架或者地上,自此步枪的定义被正式确定为:单兵肩射的长管枪械。15世纪中期,又创制了新式火枪??火绳枪,用火绳点火,并在火枪上加装了能够控制点火的机械装置??扳机,使火枪射速更快,射程更远。这种新式的扳机击发式火绳枪的口径一般为15~20毫米,管径比一般为40到45,而最大射程一般为60~80米(杀人距离),它在1543年传入了日本。
  
    日本制成火绳枪经历了三个阶段:元至元十一年(倭文永十一年、公元1274)到至元十七年(1281)蒙(元)、倭战争时期,倭军从作战中见到了蒙古(元)军使用的铁火炮,从此得知世界上已经有了一种新式兵器?火器,这是倭国初知火器的阶段;尔后在天朝大明成化二年(1466年),(中国的)琉球人到倭国时传入了明铜火铳(原始手铳);大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南夷”(葡萄牙)商船被台风带到了萨摩以南的种子岛,葡萄牙商人带有欧洲火绳枪,大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工匠八板清定仿制出了倭国最早的火枪??种子岛铳,这就是给倭国历史带来巨大变化的“??传来”??火枪在倭语中写作“??”。
  
  大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倭国江州的国友锻冶,组织了高明的工匠,仿制成适合倭兵使用的火绳枪,并且制成了闭锁螺栓,较好地解决了枪尾的闭气问题,提高了火绳枪的威力,较葡萄牙人制造的火绳枪更为先进。这种“??”的口径与欧洲火绳枪相同,但射程提高到100米,射速每分钟5发。不久国友锻冶进行批量生产,售出数百支成品,有些海盗及走私商人等乘机购买,持为劫掠凶器,我国闽浙沿海多受其害。当时正值戚继光抗倭,戚继光对火绳枪的威力评价很高,认为这是杀敌最有效的兵器,并对火器的战术使用作了很深的研究,发展出车营、三才阵等适合发扬火器威力的部队编制和战法。
  
    大明正德七年(1512),明军平定南海之役,缴获三艘海盗舰船,得到了“佛郎机”火器。“神机营”的武器专家改进了缴获的火器,创制出佛郎机铳,又称为“神机炮”,并批量生产,使中国的火器跨跃了一大步。但佛郎机铳是大口径火枪(炮),需三人同时操作一门。九年后,大明嘉靖元年(1521),明军在广东新会西草湾之战中,又从缴获的两艘葡萄牙舰船中得到欧洲火绳枪称“西洋番铳”,但那时葡萄牙人所用的火绳枪,大抵还是初创时期的制品,未引起明军高层的足够重视,直到不断掳掠沿海的倭寇用上了火绳枪,明朝军队才开始批量装备以之对抗。
  
    大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军在收复被倭寇及葡萄牙人侵占的双屿(今浙江鄞县东南)战斗中,俘获了一些善于制造铁炮的日本人及铁炮。由马宪、李槐等人,学习了制造火绳枪的方法,并在其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于大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造出了“比西番尤为精绝”的中国第一批火绳枪,而且手笔极大,一上来就是一万挺,由此可见,当时明朝对军队装备火器的重视程度。如果不是明朝末期,政治上实在极度腐败,外加连摊上三个“倒霉”皇帝,满清焉有入主中原之理!
  
    中国把创制成功的火绳枪,称之为“鸟铳”,《武备志》说:“后手不弃把,点火则不动,故十发有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又因其所安装的弯形枪托形似鸟喙而被称为“鸟嘴铳”,也有人称其为鸟枪,成为当时明军战斗中的“利器”。明军装备的鸟铳射程可达 120米,枪管用熟铁制作,底部有火孔与火药池(放引火药)相连,池上覆盖有铜盖,可以遮挡风雨,搠杖(通条)插在枪管下的木托上,用于填送弹药,枪管底部用螺栓封固,便于取开擦洗枪管。
  
    大约在同时,鲁密国(今土耳其)派遣使者朵思麻到中国进贡火绳枪,中国古代著名火器专家赵世祯,生长于海滨,少经倭患,深知增强国防力量、改善武器装备的重要性,决心研制出精良的火器装备官军,卫国保民,于大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给皇帝呈上了《用兵八害》的条陈,建议制造鲁密国进贡的番鸟铳,经兵部议交京营试制。
赵世祯唯恐京营“制造打放两不如法”,就登门求教朵思麻,详细讲解了制造和使用方法,并自己出资(赵世祯时任从七品衔的中书舍人)召集工匠进行试制,终于在万历二十六年创制了比鸟嘴铳射程更远的火绳枪,称之为“鲁密铳”。这种铳加长了枪管(4尺5寸),重量略大于鸟铳(6?8斤),射程远(150 米),威力大,在结构上更优于鸟嘴铳。故《武备志》说:“鸟铣:唯鲁密铳最远最毒”。同时还研制出当时最新式的火器“掣电铳”和“迅雷铳”,前者兼具西洋铳和佛郎机的优点,后者并有鸟铳和三眼铳的长处。万历三十年六月,赵士祯研制的火器通过兵部、工部、刑部等部门官员的试验。会审报告建议皇帝将赵世祯“所制车铳式样随发京营,依法成造,责令官员加以教演,传示各边,以究其防边制虏之用”。
  
    对比15?16世纪欧洲各国装备的火绳枪,在上构造和明军的火绳枪基本一致,技术参数也大致相仿,但明军的鸟铳比这些枪都要轻便。西班牙的重型火绳枪??穆什克特枪,口径在23毫米以下,重8-10公斤,弹丸重50克,射程250 米,可以保证射穿任何的铠甲,虽然明军的鸟铳威力比不上这种枪,但比起机动性和轻便性却是穆什克特枪远远不及的。
  
    15世纪初期,欧洲战场上出现了炮身和药室一体的青铜炮,不久又出现了轮式火炮,采用颗粒火药,法国于15世纪中期首先铸造铁炮,并很快使这一技术传遍欧洲;公元16世纪前后德国纽伦堡地区生产出一种直线式线膛的火绳枪??“毛瑟枪”,由于“膛线”一词的英文译音是“来复”,所以线膛枪也称“来复枪”,这种带有膛线的来复枪射击精度大大超过了滑膛枪。
  
    从17世纪起,欧洲枪炮制造技术发展迅速,法国人发明了具有防风防雨性能的燧发枪,它的出现标志着纯机械式点火时代技术的结束。燧发枪的基本结构如同打火枪,即利用击锤上的燧石撞击产生火花,引燃火药。以其射速快、重量轻、射程远等多种优越性,逐渐将火绳枪废弃;瑞典人则划时代地把弹丸和发射药装在同一个纸筒内,装填时将纸筒撕破(咬破),把发射药和弹丸一块装入枪膛中去,既简化了装填过程,又保证了发射药的定量装填,它预示了一种新型的定装枪弹的出现;1776年,英国人又将直线形膛线改成螺旋形,发射时火药气体使铅丸膨胀而嵌入膛线以发生旋转,发射的弹头出膛后高速旋转前进,增加了子弹的稳定性,提高了射击精度,增大了射程,到达了200米之多!!!
  
    由于这些欧洲先进火器优于中国火器,明在自己研究不出来的情况下,就毫不犹豫的花钱从葡萄牙铸炮专家伯多禄·波加罗在澳门兴建的铸炮厂引进火器技术,进行大量仿制,并用于实战,在实战中取得巨大收益,进而批量装备军队。《中国军事史·兵器卷》记载明朝后期明军的火炮用精铁铸造,在技术上接近西方的水平,数量则稳居世界第一,野炮的最大射程可达到10里,舰炮也达到 4里以上,开始采用了爆炸弹丸、分装弹药、后膛装填、有射表、瞄准具等等,种类上覆盖大中小口径,平射炮、曲射炮、臼炮……
  
    明军主力火炮“红夷炮”,号称“净重三千斤,射程十里,每发可毙敌千人”,当时倭国和后金的大炮射程才一里(500 米)。后金头子努尔哈赤就是被袁督师的红夷大炮炸毙的,据说临死前对明军的大炮耿耿于怀,说:“我二十五岁以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想不到死在明军的大炮之下。”努尔哈赤死前命令后人好好学习明军火器,到了进攻扬州时清军也是用吴三桂的大炮轰塌了城墙才攻下了城池。
  
  火枪已经是明军步兵的主要装备。每名火枪手配备火药罐 2个,一个装发射药,?个装引火药,携带铅弹 300发。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发射药已经使用粒状火药,而不是以前的粉末状火药,其成分比例为硝1两(占75.75%),硫磺1钱4分(占10.6%),柳炭1钱8分(占13.65%)已经基本达到黑火药的最佳配比了(硝75%,硫磺10%,炭15%)。由于发射速度较慢,为弥补这一缺点,通常在战术上采用三排轮放法,即一排装铳,一排进铳,一排放铳,第一排发射完毕后,退至第三排装铳,第二排进至第一排位置放铳,如此轮流发射。同时期欧洲的火器技术虽然高度发展,但是冷兵器仍在作战中占很大比例,主要包括长矛、长戟、长弓、短剑等。
  
    直到明朝灭亡前,明朝的军事机构也在不遗余力地开品种颇多,形式复杂的管形火器(火枪、火炮)。如崇祯八年(1635),南京户部右侍郎毕懋康著的《军器图说》中,记载有“自生火铳”,就是一种燧发枪,这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燧发枪;京军三大营的标准装备??线膛枪(直线膛),葡萄牙人于1637年向明进献了线膛枪,神机营火器专家用后称赞该枪射程远,精度高,装填方便,上表请示大量仿制并装备京军三大营;吴三桂作大明山海关守将时,曾制作过大口径铁芯铜炮,集铁坚、铜韧于一身,提高了大炮的使用性能,这可以说是当时不小的创举,这炮至今有一门陈放在沈阳的辽宁省博物馆。说明几十年间明朝火器技术发展之快,但可惜国家将亡,没有批量装备。另外喷射火器(古代火箭)制造也相当精良,样式、品种达几十种之多;爆炸性火器也相当发达,具体有两大类:一类就是地雷,品种繁多,有石头雷、陶瓷雷、生铁雷等数十种;另一类就是水雷,有水底雷、水底龙王炮和混江龙等兵器。根据大量的史实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和使用“两雷”的国家。
  
  我国在17世纪中期的明末清初时代,火器的发展程度并不很落后于西方世界,军队的火器装备比例基本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清军除了初期为了和明军争夺政权,而大力发展和明军一样的火器外,其他的时候,清军简直就是一无是处。清朝建国后,军事装备专家仍对火器有相当改良和实验,例如清朝曾先后开发过三种主要形式的燧发枪,即转轮式、弹簧式和撞击式,只是这些燧发枪做出来不是用来装备军队,而是用做宫廷狩猎时使用的禽枪。乾隆年间还制作过镶骨燧发枪,和同时代欧洲装备的制式步枪几乎没有任何区别,但此枪的作用依然是狩猎用的玩具??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武器居然派上这种用处!  
    更可气的是,康熙年间的超天才武器发明家戴梓发明出“连珠铳”,一次可连续发射28发铅弹,威力极大,在当时可谓妙绝古今,冠绝中西,比欧洲发明的机关枪早两百多年。又造出蟠肠枪和威远将军炮,他发明的威远将军炮类似现代的榴弹炮,射程远、火力猛、威力大。但康熙这个部落酋长(恕我用此侮辱性字眼)抱着“骑射乃满州根本”这种白痴的念头,愚蠢地将戴梓充军关外,中国的火器发展乃告停顿,终于被欧洲所抛下。康熙还算有点良心,将“戴梓”之名刻在“威远将军”的炮筒上,以示尊重。
  
    1757年清朝自欺欺人地发布禁止外国人在华携带火器的布告,几乎是明白的告诉人家??中国对火器恐惧。这种恐惧一直延续到1842年英国的远征军司令濮鼎查让中国军官在火炮面前惊得目瞪口呆,四千远征军竟击败了清朝二万正规军。1860年英法联军扫荡圆明园时发现,当年英国使团赠送给乾隆的火炮仍保持完好的状态,随时可以发射,不过好像在华丽的“夏宫”它们只是摆设品。1900年那群不忘“骑射乃满州根本”的八旗兵在八国联军新式的“连环火枪”(机枪)前被打得尸积如山,而被扼杀了探索精神和民族优越感的的中国人却在颠狂的信奉着“神功护体,刀枪不入”。

转帖]大明神机之明军火器装备的详细资料
明军步炮比例为3:1,是当时世界最高的白痴才说明军败在武器上。
朱元璋在位时,明军首创火铳与冷兵器依次攻击敌船的水攻战术,各地卫所驻军已有10%装备火铳。明永乐八(1410)征交趾时,明成祖还在京军中组建了专门的枪炮部队??神机营,这种独立枪炮部队建制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首屈一指;明成祖在亲征漠北之战中,提出了“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应用更趋专业化,神机营已成为军队的一个兵种。



  明朝中期,戚继光镇守北疆蓟镇(今河北迁西县西北)练兵时,编练的水军营、步营、骑营、车营、辎重营,使用枪炮等火器的士兵已占编制总数的50%左右。其创建的车骑营中的战车部队,简直就是类似于现在装甲战车部队:车营编官兵3100余名,佛朗机炮256门,大将军(重型大口径火炮)8门;每车营有战车128辆,每辆战车配有佛郎机2门、鸟铳4杆、火箭手4人,平均每12名士兵装备一门火炮,临战之时火枪轮番射击可以终日不停;骑营编官兵约2700名,装备有60门虎蹲炮。



  因此在明朝前期,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劫掠的成本大大提高(死人太多,收获太少),以至于可以说是亏本买卖,蒙古就因此而衰落。明朝末期,明军和倭军在朝鲜所进行的战役中,明军的火器质量和使用水平就高于倭军。当时倭军和朝鲜军都甲胄齐全,十分精良,而明军却有不少连盔甲都没有就上战场了。朝鲜军队开始很吃惊,以为是明军神勇,其实是明军多使用火器,在火器的时代,盔甲反而是起不到作用的累赘。
[B]以下是引用[I]铁将军[/I]在2006-1-4 0:30:00的发言:[/B][BR]<P>长平是战役,大大小小的战斗有许许多多.</P><P>关于突围,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上气不接下气冲锋的士兵有什么用??"</P><P>感情中国从秦以后的各个朝代,科技水平和国家实力都不如清朝,堂堂一个唐朝也拿着铂刀和人玩命</P>

        明朝前期正规军的装编表:
  全营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
       骑兵1000人;
       炮兵400人(管理野战重炮及大连珠炮);
       共计官兵5000人。
  装备火器:霹雳炮3600杆(步兵火铳);
       合用药9000斤;
       重八钱铅子90万个;
       大连珠炮200杆(多管火铳);
       合用药675斤;
       手把口400杆(炮兵防身用手铳);
       盏口将军160位(野战重炮)。
  
明朝后期车营编制的详细资料(孙承宗和戚继光)
  关于车营的编制:战车子营按照营-冲-衡-乘-车分5级编制。
          每营4冲-每冲2衡-每衡4乘-每乘4车(偏厢车),
          合计战车128辆,配属给步兵子营使用。
          步兵子营和骑兵子营则仿造战车子营编制。
          步兵子营每100人为1乘-400人为1衡-800人为1冲-4冲3200人为1步兵子营。
          骑兵子营以50骑为1乘-200骑为1衡-400骑为1冲-4冲1600骑兵为1骑兵子营;
          另配一个2冲的骑兵权勇队(预备队),一共有2400名骑兵。


  关于偏厢车的记载:
  明代宗朱祁珏(景泰帝)在位的时候,郭登在大同曾造用于防守的偏厢车。辕长1.3丈,宽0.9丈,高0.75丈,厢用薄板,上置铳,编配10人使用,出则左右相配,前后相接,钩环牵互,车载衣、粮、器械并鹿角。



  之后成化、嘉靖、隆庆年间均造过偏厢车,隆庆三年(1569年),戚继光在蓟州曾造过偏厢车。其式??只用向外面一厢,每辆重600斤以上。


  不久明军守辽东广宁时,魏学曾又作改进??每2辆中设拒马枪1架,填塞间隙,车架上下用棉絮布帐围之,可以防避矢石,车上载佛朗机2挺,下置雷飞炮,快枪各6杆,每架拒马枪上树长枪12柄,下置雷飞炮,快枪各6杆,每车用卒25名。孙承宗车营所用偏厢车大致与之相同。



孙承宗编炼的车营资料(标准车营):
  全营兵力:步兵3200人;
       骑兵2400人;
       辎重车夫512人;
       各级军官,侍从,传令,杂役515人;
       共计官兵6627人。
  装备火器:枪1984枝,
       其中鸟铳256枝;
       3眼枪1728枝;
       大小佛朗机共256挺;
       各种火炮(红夷,神飞,灭虏等等)88门。
  装备车辆:偏厢车128辆(战车)。
       辎重车256辆。
  根据以上可以看出,明军装备的鸟铳并不多,主要以连发近战的3眼枪为主。这是因为明军大量装备远射程的火炮(数量快赶上现代装甲师啦!),所以所以对单兵火器的射程并没有太高要求,只要火力够凶猛就行,明军才会创造出三才阵等适合火器的诸兵种合成作战阵形。



戚继光编炼的车营和步营资料,可能是写在兵书里,将要计划实施的,现在仅供参考:
  车营:战斗兵2048人;
     军官、杂役、工匠、车夫等1061人;
     全营官兵共3109人。
  装备:佛朗机256挺(佛朗机手768人);
     鸟铳512枝(鸟铳手512人);
大将军(重型大口径火炮)8门;
     以上火器手共1320人,占战斗兵的64.2%;
     其他的都是长枪手、藤牌手等等装备冷兵器的士兵。
  步营:战斗兵2160人;
     军官、杂役、工匠等共539人;
     全营官兵共2699人。
  装备:鸟铳1080枝(鸟铳手1080人)。
     火器手共1080人,占战斗兵的50%。
     其他的都是长枪手、藤牌手等等只装备冷兵器的士兵;
     其中有216名党耙手,装备火箭共6480支。
     
  戚继光编炼的车营和步营装备火器的比例如此之高,真让人有点不敢相信。据说当时明军装备火器的比例让欧洲来的传教士都流口水!假若戚继光在世时的皇帝不是嘉靖和万历,领导孙承宗、袁崇焕的皇帝不是天启和崇祯,而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的任何一位,那么??纽约应该叫作“新长安”……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一、3眼枪射击完毕后,可以拿来当锤使用;二、明军的鸟铳均负有一个枪*,和欧洲同时代的火绳枪相同,技术参数差不多,可见威力不小;三、明军三才阵中,有一种骑兵叫“跳荡队”,估计是使用


3眼枪的骑兵部队;四、明军大量使用火器,因此骑兵和军官均装备轻型铠甲;五、明军骑兵装备火器比例达到
48%左右,设想如果有大量骑兵突然冲出施放火枪,一般的军队是难以抵挡的;六、明军骑兵装备的鸟铳数量极少,主要装备的是连发多管型近战火枪。七、戚继光认为鸟铳也适宜骑兵使用,因此推断戚家军的火枪骑兵应当是以枪法准确著称;八、戚继光编炼的车营建制应该更接近朝鲜壬辰战争时期的明军,孙承宗在戚家军战术的基础上创建的车营编制比例和现代的装甲师已无区别,是在平原地区和骑兵作战的利器;九、袁崇焕的直属部队??明朝最精锐的“关宁铁骑”,皆装备有


5眼火绳枪,其火力突击能力在当时天下无敌。


孙承宗车营的详细资料之二:
  全营兵力:各级军官127名;
       骑兵、步兵、传令、杂役等5988名;
       辎重车夫512名。
  装备车辆:偏厢车128辆;
       准迎锋车256辆;
       辎重车256辆;
  装备战马:官马296匹;
       兵马3024匹。
  驮运畜力:火器驮驼32只;
       火器驮骡120头;
       辎重车驾牛256头。
  装备火器:大将军炮16门;
       灭虏炮80门;
       佛朗机256挺;
       鸟铳256枝;
       3眼枪1728枝。
  装备兵器:弓箭撒袋1273副;
       大弩256张;
       长枪、长刀、长斧1280件;
       火箭7680枝;
       大棒256条;
       藤牌256面;
       腰刀5888口。
  装备甲胄:骑兵2500副(包括隶属中军的100骑传令兵);
       车正128副;
       管队臂手97副;
       车正臂手128副。
  
后勤部队详细资料:
  人员编制:内将官1,中军1;
       军车兵30人;
       杂役兵254人;
       车炮兵1622人;
       全营共1908人。
 装备火器:车载佛郎机160门(每门3人);
       鸟铳640枝(铳手640人)。
车辆畜力:辎重车256辆;
驾车用牛256头。
  杂项工具:金、鼓、旗帜、响器二套;
       绳桩96条;
       拒马枪256条;
       火兵尖担256架;
       火镰224把;
       灯笼354个;
       铁楸736把;
       铁撅496把;
       镰刀1216把;
       斧头128把;
       凿子128把;
       铡刀240口。
  粮草辎重:米200石;
       黑豆500石;
       淇子299石4斗;
       炒面299石4斗。
       锣锅500口;
       铁锅256口;
       水袋500个;
       水桶256口。 
  全营一次运载军需物资量可供1万人3日之用。


水兵营资料
人员编制:每营编2哨,共510人。
  战船火器:大、中、小战船10艘;
       大将军炮4门;
       佛郎机40门;
       碗口铳30门;
       喷筒500个;
       鸟嘴铳68支。


  天启5年8月,辽东经略孙承宗属下的山海关总兵马世龙轻信人言,以轻兵突袭后金,结果中了埋伏伤亡400
余人。魏忠贤手下的阉党们以此为由,上了几十道弹劾马世龙和孙承宗的奏章,天启皇帝便打发孙承宗“回籍养病”,以阉党的高第继任辽东经略。袁崇焕死后,崇祯皇帝又让孙承宗出山经略辽东,结果碰上了大凌河之败,孙承宗再次下台,一直在高阳的家中闲住。崇祯11年11月,清军入塞破高阳,76岁的孙承宗率全家巷战,子孙19人皆力战而死,孙承宗被俘,拒不降清,被清兵勒死。真是英雄命苦啊!熊廷弼(被阉党陷害下狱,于天启5年被杀,并“传首九边”)、孙承宗、袁崇焕都落得个什么样的下场!但明知如此,还要挺身而出,这正是中华民族的气节与精神!
  崇祯二年11月20日,袁崇焕率九千关宁铁骑在北京城野外无火炮支援的情况下,大战十万满洲八旗兵,以一挡十,从早打到晚,满洲兵狼狈溃逃,连退十几里才稳住了阵脚,数日不敢与战。袁崇焕死后,关宁铁骑和自祖大寿以下凡五十员辽将一步步的分化瓦解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后来被调回关内镇压农民军;一部分倒在抗清(后金)的战场上;剩下的则投降了清朝,成为满清入关的急先锋。尽管前途各不相同,但不论是在哪个阵营,不断被稀释和削弱的关宁铁骑则始终是最优秀的部队。直到清康熙20年(1681)三藩之乱被平息,袁崇焕所培育出的那支大军的最后一丝血脉才告消失。看着手中的史书,后世的人们不禁要感慨,如果袁崇焕不死,统领着这支强大的力量,历史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一)战船资料


网梭船:超小型,形如梭,竹桅木帆,吃水七八寸,内有2?4人,装备二三支鸟枪。战时二三百船蜂聚蚁附。
鹰船:轻型,两头尖翘,不辨首尾,进退如飞,机动性强。四周用茅竹密钉以掩护,竹间留铳眼。常冲入敌阵,与沙船配合。
连环船:轻型,长4丈,形似一船实为二船。前船占三分之一,后船占三分之二,中用2铁环相连。前船有大倒须钉多个,上载火球、神烟、神沙、毒火,并有火铳,后船安桨载乘士兵。战时顺风直驶敌阵,前船钉于敌船上,并点燃各种火器,同时解脱铁环,后船返航,后船既返,前船烈焰旋起,敌船遂焚。



子母船:轻型,母船长3丈5,前2丈,后1丈5,只有两边舷板,内空,有一小船,上有盖板,有4桨可划,用绳索与母船绑。母船有柴火猛油,火药火线。战时母船迅速抵近敌船,钉在一起,点燃母船后人乘子船而返。



火龙船:轻型,分三层。以生牛皮为护,上有铳眼,中置刀板,钉板,下伏士兵。两侧有飞轮,
4名水手。先伪败于敌,诱敌登船,开动机关,使敌从上层落入中层刀板钉板中。
赤龙舟:轻型,船身像龙,分为
3层,内藏火器刀枪。船首如龙头张口,内藏士兵一人,侦察敌情。龙背用竹片钉之,胸开一小铁门,两侧各有1口供一兵划桨。身有坚木架2个,船龙骨以铁坠,使船平稳。内部除兵器外不装他物,2兵于其内发射火器,一兵掌舵操帆。常以数百船齐射攻敌。



苍山船:小型,吃水5尺,装备千斤佛郎机2门,碗口铳3个,噜密铳4把,喷筒40个,烟筒60个,火砖30块,火箭100支,药弩4张,弩箭100支。全船37人,水手4人,战士33人,编三甲。第一甲佛郎机与鸟枪,第三甲火器,第二甲冷兵器。



车轮舸:以轮击水的战船,长4丈2,宽1丈3,外虚边框各1尺,内安4轮,轮头入水约1尺,船速远快于划桨。船前平头长8尺,中舱长2丈7,尾长
7尺。上有板钉棚窝,通前彻后,两边伏下,每块板长5尺,宽2尺。作战时先放神沙、沙筒、神火,之后掀开船板,士兵立于两侧,向敌船抛掷火球,发射火箭,投掷标枪,毁杀敌船。



海沧船:中型,吃水七八尺深,风小时机动,配合福船。千斤佛郎机4
门,碗口铳3个,噜密铳6,喷筒50,烟罐80,火炮10,火砖50,火箭200,药弩6张,弩箭100。乘员53人,水手9人,战士44人,分4甲。第一甲佛郎机和鸟枪,第四甲火器甲。



福船:大型,身高大,底尖上挑,首昂尾翘,树2桅,舱3层,船面设楼高如城,旁有护板。士兵掩护在其后向敌船射箭发弹,掷火球、火砖、火桶。并顺水顺风撞沉倭船。舰首备红夷炮1门、千斤佛郎机6门、碗口铳3门,迅雷炮20门,喷筒60个,噜密铳10支,弩箭500支,火药弩10张,火箭300支,火砖100块,及冷兵器上千。乘员64人,水手9人,战士55人,编5甲。一为佛郎机甲,操舰首炮、佛郎机,近敌掷火球火砖;第二甲是鸟枪甲,专门射鸟枪;第三、四甲为标枪杂役,兼操舟近战;第五甲为火弩甲,专射火箭。



蜈蚣船:大型,仿葡萄牙多桨船,底尖而阔,航行迅速,逆风亦可行,不惧风浪。上有千斤佛郎机舰炮并有火球、火箭。
 三桅炮船:巨型,水师主力,身高大,首昂尾翘,航行迅速,不惧风浪。树3桅,主桅高4丈,船长20丈,舱5层,船面设楼高如城,可容300人,配红夷炮8门,千斤佛郎机40门。郑成功水师曾以此大败葡萄牙东印度公司舰队及荷兰殖民军,此船造法样式均失传,仅东山岛出土过残骸。
[B]以下是引用[I]铁将军[/I]在2006-1-4 0:30:00的发言:[/B][BR]<P>长平是战役,大大小小的战斗有许许多多.</P><P>关于突围,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上气不接下气冲锋的士兵有什么用??"</P><P>感情中国从秦以后的各个朝代,科技水平和国家实力都不如清朝,堂堂一个唐朝也拿着铂刀和人玩命</P>

      我提醒你一句,清朝得到中原是有其偶然性和机遇性的。清朝的军事实力和装备,并不比明朝好或强。明朝要不是后期出了三个绝对的白痴皇帝,清朝是不可能和明朝抗衡和得到大明帝国的江山的。
<P>明朝不是败在装备上~~是败在腐败的制度上。</P>
<P>努尔哈赤怎么死的???</P>
<P>不好意思,我一个字打错了,是"秦朝"非常的抱歉啊???</P>
<P>中国以后的朝代有几个打仗是万弩齐发的???能射300米的弩有什么单兵能穿上的铁片能在近距离防住的???欧洲那些厚重的板甲都挡不了</P>
<P>为何秦能用300米的家伙还搞齐发,为何后来的朝代都不干呢???</P>
<P>是不是</P>
<P>"感情中国从秦以后的各个朝代,科技水平和国家实力都不如秦朝,堂堂一个唐朝也拿着铂刀和人玩命"</P>
<P>另外都万弩齐发了,要不摆个阵型组织安排一下还真不行</P>
[B]以下是引用[I]铁将军[/I]在2006-1-4 13:10:00的发言:[/B][BR]<P>不好意思,我一个字打错了,是"秦朝"非常的抱歉啊???</P><P>中国以后的朝代有几个打仗是万弩齐发的???能射300米的弩有什么单兵能穿上的铁片能在近距离防住的???欧洲那些厚重的板甲都挡不了</P><P>为何秦能用300米的家伙还搞齐发,为何后来的朝代都不干呢???</P><P>是不是</P><P>"感情中国从秦以后的各个朝代,科技水平和国家实力都不如秦朝,堂堂一个唐朝也拿着铂刀和人玩命"</P><P>另外都万弩齐发了,要不摆个阵型组织安排一下还真不行</P>

        秦和清,也能打错?晕哦,害我找这么多明朝资料..........
        你再到前面去看看清楚,唐军是人人配备弓和弩,还是配备陌刀。谁告诉你说过唐军战士拿了弓,就不能拿近战武器了?
三国演义里的将领单挑是怎么回事,谁知道给讲讲。是真的还是小说瞎说?
[B]以下是引用[I]我本人[/I]在2006-1-4 14:40:00的发言:[/B][BR]三国演义里的将领单挑是怎么回事,谁知道给讲讲。是真的还是小说瞎说?

那是小说演义。看来发起这个话题还是很有必要的。
本贴扫盲用 ---
[B]以下是引用[I]沉睡的人[/I]在2006-1-4 13:21:00的发言:[/B][BR]&lt;div class=quote&gt;[B]以下是引用[I]铁将军[/I]在2006-1-4 13:10:00的发言:[/B][BR]&lt;P&gt;不好意思,我一个字打错了,是"秦朝"非常的抱歉啊???&lt;/P&gt;&lt;P&gt;中国以后的朝代有几个打仗是万弩齐发的???能射300米的弩有什么单兵能穿上的铁片能在近距离防住的???欧洲那些厚重的板甲都挡不了&lt;/P&gt;&lt;P&gt;为何秦能用300米的家伙还搞齐发,为何后来的朝代都不干呢???&lt;/P&gt;&lt;P&gt;是不是&lt;/P&gt;&lt;P&gt;"感情中国从秦以后的各个朝代,科技水平和国家实力都不如秦朝,堂堂一个唐朝也拿着铂刀和人玩命"&lt;/P&gt;&lt;P&gt;另外都万弩齐发了,要不摆个阵型组织安排一下还真不行&lt;/P&gt;&lt;/div&gt; 秦和清,也能打错?晕哦,害我找这么多明朝资料.......... 你再到前面去看看清楚,唐军是人人配备弓和弩,还是配备陌刀。谁告诉你说过唐军战士拿了弓,就不能拿近战武器了?
"QIN"和"QING",在这里想你说声对不起那到好了,唐朝人手一把弓我是知道呢,人手一把弩我记得不是的. 唐朝人手一把弓,还照样靠铂刀唐刀玩命再说了,唐的科技和国力是何水平???秦是何水平???
[B]以下是引用[I]铁将军[/I]在2006-1-4 23:51:00的发言:[/B][BR]&lt;div class=quote&gt;[B]以下是引用[I]沉睡的人[/I]在2006-1-4 13:21:00的发言:[/B][BR]&lt;div class=quote&gt;[B]以下是引用[I]铁将军[/I]在2006-1-4 13:10:00的发言:[/B][BR]&lt;P&gt;不好意思,我一个字打错了,是"秦朝"非常的抱歉啊???&lt;/P&gt;&lt;P&gt;中国以后的朝代有几个打仗是万弩齐发的???能射300米的弩有什么单兵能穿上的铁片能在近距离防住的???欧洲那些厚重的板甲都挡不了&lt;/P&gt;&lt;P&gt;为何秦能用300米的家伙还搞齐发,为何后来的朝代都不干呢???&lt;/P&gt;&lt;P&gt;是不是&lt;/P&gt;&lt;P&gt;"感情中国从秦以后的各个朝代,科技水平和国家实力都不如秦朝,堂堂一个唐朝也拿着铂刀和人玩命"&lt;/P&gt;&lt;P&gt;另外都万弩齐发了,要不摆个阵型组织安排一下还真不行&lt;/P&gt;&lt;/div&gt; 秦和清,也能打错?晕哦,害我找这么多明朝资料.......... 你再到前面去看看清楚,唐军是人人配备弓和弩,还是配备陌刀。谁告诉你说过唐军战士拿了弓,就不能拿近战武器了?&lt;/div&gt; "QIN"和"QING",在这里想你说声对不起那到好了,唐朝人手一把弓我是知道呢,人手一把弩我记得不是的. 唐朝人手一把弓,还照样靠铂刀唐刀玩命再说了,唐的科技和国力是何水平???秦是何水平???
中国大唐帝国的官兵披着的铠甲五光十色,唐代的制式铠甲已多达十三种,被称作“唐十三甲”。这一时期钢铁兵器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制造的标准化方面,而且也表现在军队装备的制式化方面。据《新唐书·兵志》记载,当时一名士兵的基本装备是:“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皆一。”唐河东节度使都虞侯李筌在《神机制敌太白阴经·部署篇》中说,当时一个军编有一万二千五百人。又在这部书的《器械篇》中记载了一个军的全部装备,共有弓一万二千五百张(配箭三十七万五千支),弩二千五百张(配箭二十五万支),枪一万二千五百支,佩刀一万把,陌刀二千五百把,棓二千五百杆,甲七千五百领,战袍五千领,牛皮牌二千五百面。从上述装备的数量可知,刀、枪、弓、铠甲和战袍是士兵必备的装备,平均每人一件,每张弓配箭三十支;弩每五人一张,配箭一百支;牛皮牌是遮挡型防护装具。就全军装备的兵器来说,种类齐全,用途多样,有格斗兵器、卫体兵器、射远兵器和防护装具,具有攻防兼备、轻重结合、长短互补的特点。如果全军出征,各种兵器配合使用,便可发挥综合杀敌的作用。 据《太白阴经》所载,唐代军队一军人数为12500人,装备弓12500张(附弦37500条,箭3750000支),弩2500张(附弦7500条,箭250000支),弓弩装备比率各占100%和20%。也就是说,每名唐军配备一张弓,三根附弦,三十支利箭。在当时,这样的唐军是一支具有非常恐怖的战斗力的军队。 ============================================================= 这段资料,就可以证明唐帝国当时的富有和军事强大。你总以西方人的角度看问题。西方人当时都是穷光蛋,连使用弓箭手都用不起(大量在战争中射出弓箭,就是大量的对敌人丢金属,也就是丢钱。西方人当时都是贫穷的小国,他们那有实力丢得起这样的财富?!)而中国建立的都是大王朝。国土大、人口多、资源多、生产力强.....所以这点西方小国根本比不了。 西方人建立的小国家,能在战争中让自己士兵穿上盔甲,并使用金属近战武器,这已经是他们国家的国力极限了。而和我们中国古代强大的大王朝比起来,他们这上当然比不过。所以我们是既拿近战金属武器,又用远射攻击武器。这就是国力和财力上的差别,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B]以下是引用[I]沉睡的人[/I]在2006-1-5 4:25:00的发言:[/B][BR]&lt;div class=quote&gt;[B]以下是引用[I]铁将军[/I]在2006-1-4 23:51:00的发言:[/B][BR]&lt;div class=quote&gt;[B]以下是引用[I]沉睡的人[/I]在2006-1-4 13:21:00的发言:[/B][BR]&lt;div class=quote&gt;[B]以下是引用[I]铁将军[/I]在2006-1-4 13:10:00的发言:[/B][BR]&lt;P&gt;不好意思,我一个字打错了,是"秦朝"非常的抱歉啊???&lt;/P&gt;&lt;P&gt;中国以后的朝代有几个打仗是万弩齐发的???能射300米的弩有什么单兵能穿上的铁片能在近距离防住的???欧洲那些厚重的板甲都挡不了&lt;/P&gt;&lt;P&gt;为何秦能用300米的家伙还搞齐发,为何后来的朝代都不干呢???&lt;/P&gt;&lt;P&gt;是不是&lt;/P&gt;&lt;P&gt;"感情中国从秦以后的各个朝代,科技水平和国家实力都不如秦朝,堂堂一个唐朝也拿着铂刀和人玩命"&lt;/P&gt;&lt;P&gt;另外都万弩齐发了,要不摆个阵型组织安排一下还真不行&lt;/P&gt;&lt;/div&gt; 秦和清,也能打错?晕哦,害我找这么多明朝资料.......... 你再到前面去看看清楚,唐军是人人配备弓和弩,还是配备陌刀。谁告诉你说过唐军战士拿了弓,就不能拿近战武器了?&lt;/div&gt; "QIN"和"QING",在这里想你说声对不起那到好了,唐朝人手一把弓我是知道呢,人手一把弩我记得不是的. 唐朝人手一把弓,还照样靠铂刀唐刀玩命再说了,唐的科技和国力是何水平???秦是何水平???&lt;/div&gt; 中国大唐帝国的官兵披着的铠甲五光十色,唐代的制式铠甲已多达十三种,被称作“唐十三甲”。这一时期钢铁兵器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制造的标准化方面,而且也表现在军队装备的制式化方面。据《新唐书·兵志》记载,当时一名士兵的基本装备是:“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皆一。”唐河东节度使都虞侯李筌在《神机制敌太白阴经·部署篇》中说,当时一个军编有一万二千五百人。又在这部书的《器械篇》中记载了一个军的全部装备,共有弓一万二千五百张(配箭三十七万五千支),弩二千五百张(配箭二十五万支),枪一万二千五百支,佩刀一万把,陌刀二千五百把,棓二千五百杆,甲七千五百领,战袍五千领,牛皮牌二千五百面。从上述装备的数量可知,刀、枪、弓、铠甲和战袍是士兵必备的装备,平均每人一件,每张弓配箭三十支;弩每五人一张,配箭一百支;牛皮牌是遮挡型防护装具。就全军装备的兵器来说,种类齐全,用途多样,有格斗兵器、卫体兵器、射远兵器和防护装具,具有攻防兼备、轻重结合、长短互补的特点。如果全军出征,各种兵器配合使用,便可发挥综合杀敌的作用。 据《太白阴经》所载,唐代军队一军人数为12500人,装备弓12500张(附弦37500条,箭3750000支),弩2500张(附弦7500条,箭250000支),弓弩装备比率各占100%和20%。也就是说,每名唐军配备一张弓,三根附弦,三十支利箭。在当时,这样的唐军是一支具有非常恐怖的战斗力的军队。 ============================================================= 这段资料,就可以证明唐帝国当时的富有和军事强大。你总以西方人的角度看问题。西方人当时都是穷光蛋,连使用弓箭手都用不起(大量在战争中射出弓箭,就是大量的对敌人丢金属,也就是丢钱。西方人当时都是贫穷的小国,他们那有实力丢得起这样的财富?!)而中国建立的都是大王朝。国土大、人口多、资源多、生产力强.....所以这点西方小国根本比不了。 西方人建立的小国家,能在战争中让自己士兵穿上盔甲,并使用金属近战武器,这已经是他们国家的国力极限了。而和我们中国古代强大的大王朝比起来,他们这上当然比不过。所以我们是既拿近战金属武器,又用远射攻击武器。这就是国力和财力上的差别,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古代的工农业生产力,和现在的工农业生产力,绝对不能混为一谈。当时的科学技术是有限的,主要是以人力和人口的多少来决定其工农业的产量的。 西方的小国家,多少人口。既要生产粮食,又要国家建设,还要搞国防和武器装备。它们怎么和我们古代建立的大帝国相比? 在政治和统治上,西方当时比我们古代也落后很多。我们中国古代是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而他们是分封制的小诸侯国和种族部落制。我们中国古代的帝王不仅在权力上和统治力上远远强于西方人。更主要是我们古代的王朝土地、人口、资源远远大于和多于西方人,中国帝王可支配的财力、物力、国力绝对不是西方小国可以相比的。
&lt;P&gt; 古代西方这些小国家始终落后于中国古代的王朝,政治上主要是落后在它们的国家制度上和管理上。它们始终没有建立一个出强大的国家,就是因为它们落后的政治体制和意识所造成的。&lt;/P&gt; &lt;P&gt; 西方的分封诸侯制和小地主心态,使得西方长久以来只能建立出一个个小城堡小王国。而且即使它们建立出,在地域版图上相对可以称为帝国的大国家,但它们根深地固的分封制度。使得它们的所谓皇帝,也就是个最大的大地主概念。它们的那些皇帝始,终是没有象中国皇朝的皇帝那样,拥有过真正的无上权威的中央集权。&lt;/P&gt; &lt;P&gt; 而与之相反,中国建立的是以皇帝为国家核心的封建制度的大帝国。国家的管理完全是由皇帝和他的各级官员掌控的。贵族可能有小封地,但是他们没有军队,他们的护卫队规模是绝对被国家限制规模的。从而使得中国的皇帝在政治上比西方那些因为害怕大贵族随时可能联合起来反叛的西方皇帝更具有政治权威。&lt;/P&gt; &lt;P&gt; 所以在这种无上的权力下,中国的那些有建树有理想有能力的皇帝就会整合全国的力量做出西方皇帝不可能做出的事。中国皇帝可以随时出击攻打敌对国家。这是因为,中国皇帝没有西方那些所谓的皇帝的,害怕手下大贵族可能在自己国家战争时搞阴谋搞造反的顾虑。中国皇帝可以召集全国的人力物力,对某地进行的巨大工程。这是因为,中国皇帝在自己的国家里有无上的权威,他要做什么事情只要条件允许不需要考虑有没有哪个大贵族大地主会出来反对和抵制。所以中国能建造巨大的农业灌溉水利工程。而就是因为这些巨大的古代水利工程,使得中国古代有比西方更多的良田。从而使得中国的人口远远超过西方。而人口一多,那中国的皇帝,就拥有了更多的人力资源,那又使得中国的皇帝得到更多的赋税。有了更多的赋税,中国的皇帝就可以建立更多的城市,来控制地方巩固政权。而国内政权一旦巩固,那国家就可以建立和武装更多装备精良的军队去攻打别国出更多的土地掠夺更多的别国财富。&lt;/P&gt;
西方在没有出现资本主义商人前,它们建立的国家,只是建立在家族体制下的一个一个联姻关系下的地主模式结构。地方上的大土地主大贵族自己拥有相对与自己国家和皇帝的很强的兵力和财力。这绝对性的,牵制了西方国家皇帝的权利和权威。西方皇帝做什么事情都要看这些大土地主和贵族的脸色,稍微搞僵了点,就可能会发生大贵族联合起来反叛的可能性。所以西方皇帝就只能搞政治联姻,把联姻和外交当作巩固自己地位的方式。而那些有点势力的大贵族,也逐渐被关系错中复杂越抬越高。弄到后来,整个欧洲一但打起来,不是叔叔打侄子,就是外甥打姑妈。地方上的大贵族,更是可能是外国的某个皇帝的什么亲戚。你敢动他可以,那你就要冒国家和国家开打的可能。整个欧洲的所有国家,整个就是一个贵族大集团,盘根错节使得西方每个君王都有很大的政治牵制力在牵制着挟持着。所以西方始终没有能力被统一起来。西方的君王再有能力和抱负也只能被这张,他老爸或爷爷或爷爷的爷爷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大网笼罩的死死的。&lt;br /&gt;
&lt;P&gt; 因而西方国家的皇帝很难很难很难......。很难发动战争吞并别国的土地、资源和人口。因为你反动战争,就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对面国家的皇帝是你亲戚或母亲老婆的亲戚。所以没有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就抑制了自己国家的发展。&lt;/P&gt; &lt;P&gt; 西方的皇帝,很难控制下手的地方贵族势力和武装,因为他们可能是自己亲戚,也可能是国外某个皇帝的亲戚或某个有很大势力的大贵族集团的成员。你动他就意味着国际间和国家间要发生战争。除非他谋反,否则你不能碰他。即使他很强大,你也拿他没有办法。&lt;/P&gt; &lt;P&gt; 西方的皇帝,很难搞大的建设和大投入的利民工程。国库里的钱是有限的,更多很多闲钱在地方大贵族和大土地主手里。但是你只能想,却拿不到。地方上的大贵族大土地主是不会心甘情愿拿钱出来给自己国家和皇帝做事情的。而国家不能发展,所有大工程和必须要建的利民工程设施都要几年或几十年上百年才建的起来造得出。所以古代西方国家的,巨大利民建设工程几乎没有。一个西方皇帝,想建一座自己的宫殿,可能要他自己死后一百年才能建成。因此西方古代大一点的建筑物,都是慢慢来的老年工程。&lt;/P&gt; &lt;P&gt; 西方皇帝很难使得自己国家拥有统一整个欧洲的实力。因为你一强大,就会威胁到别的皇族集团、王族集团、贵族集团、家族集团或什么什么集团的利益,就可能被别人联合攻击或被别人群殴,被赶下皇帝的宝座。这里拿破仑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lt;/P&gt; &lt;P&gt; &lt;/P&gt;
所以一个路易十四就敢自称太阳王~~呵呵~~~太阳个屁~~
<P>关于西方的公箭手还真要说一下</P>
<P>在中世纪培养一个长弓手可不容易,很多长弓手的脊椎都是变形的,这就是高强度高射速放箭的代价.所以弩,尤其是穿甲弩才得到了大量的发展,但在射速与射程上,依然无法和长弓相比拟.</P>
<P>要说骑射,马木流克当之无愧是强大的,他们无论是战斗意志,马匹还是武器装备都比蒙古人优秀,可堡德曼四世依然能依靠那些"穷酸的可怜"的十字军击败萨拉丁,照理说耶路撒冷早就不存在了.</P>
<P>关于西方的建筑和政治体系,我只能告诉你罗马与希腊对后世的影响有多深,如果说洋人聪明到拿木头盖房子,找一个皇帝大家太平的话,恐怕现在全世界都在说中文呢</P>
[B]以下是引用[I]铁将军[/I]在2006-1-5 20:49:00的发言:[/B][BR]<P>关于西方的公箭手还真要说一下</P><P>在中世纪培养一个长弓手可不容易,很多长弓手的脊椎都是变形的,这就是高强度高射速放箭的代价.所以弩,尤其是穿甲弩才得到了大量的发展,但在射速与射程上,依然无法和长弓相比拟.</P><P>要说骑射,马木流克当之无愧是强大的,他们无论是战斗意志,马匹还是武器装备都比蒙古人优秀,可堡德曼四世依然能依靠那些"穷酸的可怜"的十字军击败萨拉丁,照理说耶路撒冷早就不存在了.</P><P>关于西方的建筑和政治体系,我只能告诉你罗马与希腊对后世的影响有多深,如果说洋人聪明到拿木头盖房子,找一个皇帝大家太平的话,恐怕现在全世界都在说中文呢</P>

      马木流克骑兵无论是战斗意志,马匹还是武器装备都比蒙古人优秀吗?
      先来看看你所谓的马木流克骑兵对蒙古人的战争。
      马木留克骑兵全部是重骑兵,头戴精钢打造的头盔,身披钢丝密织而成的锁子甲。马木留克骑兵的盔甲比欧洲骑士的全套行头轻便很多,但防护效果并不差。武器装备包括一张强弓,一支长矛,一柄锋利的大马士革弯刀和一面盾牌。马木留克强弓的尺寸比蒙古强弓还要大一号,射程远,穿透力强,只是射速稍慢。坐骑是世界闻名的阿拉伯纯种马,身高腿长,冲刺速度惊人,耐力也不错。和蒙古骑兵不同的是,马木留克骑兵基本上是一人一马,因而机动性远远不如蒙古骑兵。
  马木留克军队的战术和蒙古军队也差异明显。马木留克军队打仗时通常先采取守势,骑兵们排成整齐的队形,用强弓一波接一波地齐射打击进攻的敌军。马木留克骑兵箭术高超,能够在相当远的距离上准确射中敌人。等到敌人被弓箭齐射大量消减,阵形散乱以后,马木留克骑兵才发起攻击。这时马木留克骑兵会以严整的队形冲向敌阵,接近敌人时先施放一拨弓箭,然后冲入敌阵,以长矛或马刀与敌人格斗。马木留克骑兵的刀法尤其出色,可以在策马疾驰时劈中悬挂在空中的一颗蜜枣,而享誉世界的大马士革弯刀更让马木留克骑兵如虎添翼,在近距离格斗中势不可挡。
  马木留克军队在装备和战术上综合了欧洲骑士和中亚轻骑兵的优点,加上马木留克士兵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斗志顽强,的确是中世纪的一支劲旅。埃及马木留克王朝依靠这支优秀的军队延续了五百多年。1798年,马木留克骑兵被入侵的法国军队两次击败,埃及马木留克王朝才宣告灭亡,而这支法国远征军的统帅名叫拿破仑-波拿巴。
2. 蒙古十字军
  说来有趣的是,蒙古王子旭烈兀被伊斯兰世界广大的基督徒视为救世主,而他的西征大军被看作是来自东方的十字军。
  早在唐朝的时候,基督教就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当时在中国传播的基督教属于聂思托里安教派(Nestorianism),中国称之为景教。聂思托里安教派创始人是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聂思托里(Nestorius,386-451),由于在教廷内部斗争中失败,他被放逐到埃及沙漠里的一个修道院。聂思托里安教派因此被视为异端,在欧洲遭到打压,聂思托里安教徒们于是向东发展,逐渐在亚洲生根发芽。
  蒙古人主要信奉萨满教,但景教徒也不少。蒙古大汗蒙哥对帝国内所有的宗教都以礼相待,出席每一个重要的宗教活动。他曾对来访的罗马教庭使者卢布鲁克(Rubruck)说:“我们蒙古人相信世上只有一个上帝,主宰所有人的命运,但就象上帝让人的手生出互不相同的五指一样,上帝也允许不同地方的人们拥有不同的信仰。”这种非凡的政治智慧让卢布鲁克影响深刻。
  蒙古帝国一直善待基督教派,也是因为蒙古贵族中的有大批景教徒。蒙古克烈部很早以前就集体皈依景教,蒙哥、忽必烈、旭烈兀三兄弟的母亲,也就是拖雷的王妃唆鲁禾帖尼,就来自克烈部。受母亲的影响,蒙哥汗对景教徒非常青睐,他挑选的宰相孛鲁合也是景教徒。1255年,蒙哥汗在都城哈拉和林举行了一次各大宗教的辩论会,代表天主教的是罗马教庭使者卢布鲁克,西藏的那摩喇嘛代表佛教,而道教的代表是丘处机的****李志常。根据卢布鲁克记载,辩论非常激烈,但他最终取得了胜利,但这个说法并没有其它的史料佐证。
  亚美尼亚国王海屯(Hayton)大概是整个中亚最具有政治眼光的人物。当欧亚其他国家将蒙古人视为洪水猛兽的时候,他敏锐地察觉到蒙古帝国对待基督教的友好态度,认为蒙古人有可能成为中、西亚饱受压迫的基督徒的大救星。蒙古将领绰儿马罕征伐高加索地区的时候,海屯主动向绰儿马罕请降,成为蒙古帝国忠实的附庸。当海屯听说蒙古有西征阿拉伯的打算时,知道时机已到。他日夜兼程赶到哈拉和林面见蒙哥汗。海屯陈述说,如果蒙古西征大军打着为基督徒铲除阿巴斯政权,解放圣城耶路撒冷的旗号,将得到阿拉伯帝国内所有基督徒的支持和拥护。这样惠而不费的事情蒙哥汗何乐而不为,海屯於是手持蒙哥汗签发的“札儿里黑”-即蒙古大汗的御敕-满载而归。亚美尼亚的史料对这道御敕有详细记载,大体内容是保护亚美尼亚国家不受异族侵略,授予亚美尼亚基督教会在整个蒙古帝国自由传教的权利。御敕还保证将派遣旭烈兀西征,消灭基督徒不共戴天的敌人阿巴斯哈里发,并将圣城耶路撒冷归还给基督徒。
  1256年,旭烈兀率领十五万大军出征波斯和阿拉伯。表面上看这简直就是一支蒙古十字军,军中来自基督教附属国的部队就有好几万人,海屯亲率两万亚美尼亚铁甲骑兵打头阵。蒙古军中显要的基督徒还包括旭烈兀麾下的悍将怯的不花。旭烈兀本人虽然信奉萨满教,他的王妃脱古思可敦却是景教徒。脱古思可敦精明干练,蒙哥汗对她非常赏识,多次嘱咐旭烈兀遇到大事一定要和她商量。脱古思可敦对旭烈兀的宗教政策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每每旭烈兀大军宿营的时候,军中的基督教士们就支起帐篷教堂,摇响木铃,召唤教徒们前来祈祷。
旭烈兀以基督教的名义征伐哈巴斯阿拉伯帝国,罗马教庭却反映冷淡。基督教在一百多年前就东西分野,罗马天主教和拜占庭东正教水火不容,都认为对方是异端邪说。由于绝大多数的东方基督教派都属于东正教系统,在罗马教庭眼中跟异教徒没有两样。罗马天主教拘泥于门户之见,终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利用旭烈兀西征收复巴勒斯坦的失地。
3. 阿拉伯攻略
  事实上蒙古帝国是典型的东方世俗政权,蒙古大汗的脑子里完全没有宗教圣战的观念,西征仍然是为了满足他征服世界的野心。蒙古人一直对阿拉伯世界的繁华富庶垂涎欲滴,岂能容它在蒙古帝国之外一枝独秀。相比起来欧洲就显得贫困落后,无足轻重,不值得蒙古帝国为之大动干戈。
  蒙古将领绰儿马罕任呼罗珊(今伊朗东部)总督八年,已经将波斯境内花喇子模帝国的残余武装消灭殆尽,因而旭烈兀大军所到之处,波斯各国望风而降。这样旭烈兀开始着手完成蒙哥汗交给的第二个任务:铲除伊斯兰“刺客”教派。
  伊斯兰“刺客”教派(Hashshashin),是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一个极端主义组织。这些人盘踞伊朗高原西北部阿拉穆特(Alamut)山区,在绝壁上修建一百多个城堡,人称“鹰巢”。“刺客”教徒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早的KB份子,他们身怀淬毒的匕首,被教主派遣到阿拉伯各地去行刺伊斯兰逊尼派重要人物,后来行刺目标扩大到中东的基督教首脑,搞得人心惶惶。阿拉穆特地区的一个伊斯兰法官写信给蒙古呼罗珊总督,抱怨他的教友出门都必须穿铠甲,以防刺客。后来“刺客”教派的教主卢肯艾丁(Rukn ad-Din)居然派遣四百名乔装改扮的刺客前往哈拉和林行刺蒙古大汗,被蒙古军队截获,终于让蒙哥汗下决心消灭这个邪恶的组织。
  “刺客”教派在一百多个鹰巢内据险而守,卢肯艾丁显然不相信来自草原的蒙古军队能够攻下峭壁上的坚固要塞。他并不知道旭烈兀西征军中有来自中国的一万工程部队,这些人使蒙古大军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攻坚能力。中国工程兵制造了精巧的滑轮绞车,将巨大的攻城器械拆卸开一件一件地运上山来,然后组装起来架设在卢肯艾丁要塞的城下。旭烈兀一声令下,数十架投石器一起开火,将重达百斤的圆石准确地砸在城墙上, 很快使数十米长的一段城墙坍塌。卢肯艾丁见大势已去,自缚出降。“刺客”教派其它的据点闻风而降,但仍然有不少负隅顽抗,旭烈兀大军花了两年时间才将所有的鹰巢攻陷捣毁。
  旭烈兀铲除“刺客”教派受到中、西亚人民的广泛颂扬。同时期的波斯学者诸瓦尼(Juvaini)写道“世界被净化了”;五百年后英国历史学家吉本(Edward Gibbon)认为,蒙古西征消灭“刺客” 教派,“可以看作是对整个人类的一大贡献。”
  1258年1月,旭烈兀大军进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这一路上又有大批基督教仆从部队加入到蒙古大军的行列,其中包括数万格鲁吉亚骑兵,以及安条克(Antioch, 叙利亚北部海滨城市)国王波赫蒙德伯爵(Count Bohemund)率领的部队。十字军老兵波赫蒙德是亚美尼亚国王海屯的女婿,他是蒙古大军中唯一的罗马天主教将领。得到增援的旭烈兀西征军此时已经有二十多万人。旭烈兀派人招降阿巴斯帝国的哈里发穆斯塔西姆,遭到拒绝。
  阿巴斯帝国第三十七代哈里发穆斯塔西姆孱弱无能,平时醉心于钻研伊斯兰教义而荒疏了国事,他的宰相阿尔卡米(Ibn al-Alkami)乘机大权独揽。作为伊斯兰世界的精神领袖,穆斯塔西姆本可以召唤所有的穆斯林前来参加保卫巴格达的圣战,但宰相阿尔卡米告诉他巴格达城防固若金汤,而蒙古人完全可以用外交手段应付过去。於是穆斯塔西姆回复旭烈兀,同意进贡,但拒绝投降。宰相阿尔卡米背地里却送信给旭烈兀,透露巴格达城防的弱点,并催促蒙古军队赶紧攻城。
  等到穆斯塔西姆下决心抵抗的时候,蒙古大军已经兵临城下。两万马木留克骑兵出城迎战,小挫蒙古将领拜住的部队,然后在城外扎营。当天夜里,蒙古军队掘开底格里斯河大堤,水淹马木留克军营,全歼了这支军队。蒙古大军然后将巴格达城团团围住,开凿绕城一周的壕沟,以防阿拉伯人逃跑,同时中国工程兵架起数百座巨大的投石器,准备攻城。由於蒙古军队开进速度太快,攻城所需的圆石还没有运到,工程兵们就拆了附近的几座清真寺,用大块的奠基石做弹药。1月30日攻城正式开始,经过七天狂轰滥炸以后巴格达东侧城墙多处坍塌,蒙古军队一涌而入,巴格达於是陷落。
  蒙古军队入城以后,开始了历时十七天的屠城。巴格达城内除了基督教徒被旭烈兀一次性赦免以外,穆斯林男子被屠戮殆尽,妇孺被运回蒙古做奴隶。据波斯史料记载,大约有八十万人在这次浩劫中丧生。巴格达城里美轮美奂的宫殿,藏有百万波斯和阿拉伯古籍的图书馆,闻名世界的伊斯兰高等学府,以及宏伟壮丽的清真寺都被蒙古兵付之一炬。旭烈兀尊重穆斯塔西姆的身份,赐予他不见血之死 - 穆斯塔西姆一家被装进波斯毛毯制成的麻袋里,由蒙古铁骑践踏而死。
  旭烈兀特地在巴格达停留了一段时间,等着阿巴斯帝国灭亡的消息传遍整个伊斯兰世界。阿巴斯帝国在西亚各地的附庸惊恐万状,纷纷卑躬屈膝,前来乞降,想尽办法讨旭烈兀的欢心。色柱苏丹卡乌斯(Kai Kawus) 为旭烈兀精制一双拖鞋,鞋底画上他自己的肖像,让旭烈兀能够踩着他的脸走路。被阿巴斯帝国压迫了五百年的东方基督徒们则欢呼雀跃,弹冠相庆。亚美尼亚史官写道:“巴格达帝国强盛的时候象吸血鬼一样吞噬了世界,如今总算恶贯满盈,为她造下的罪孽接受清算。”
  旭烈兀随后率大军向叙利亚进发。此时的叙利亚,沿海地区由欧洲十字军建立两个政权,北部是安条克王国,南部是耶路撒冷王国,但阿拉伯人占据耶路撒冷已经有很多年;内陆地区则由阿尤布王朝的叙利亚苏丹纳西尔(al-Nasir) 统治。大马士革的屏障阿莱颇(Alleppo)要塞抵抗七天以后陷落,纳西尔被俘。1260年1月,蒙古大军兵不血刃开进大马士革。蒙古军队的入城仪式基督教色彩浓重,蒙古的基督徒将军怯的不花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紧跟身后的是亚美尼亚国王海屯和安条克国王波赫蒙德。大马士革的基督徒夹道欢迎,而穆斯林则被强迫向十字架鞠躬。最让穆斯林感到屈辱的是大马士革的一座清真寺被改作教堂,基督徒们在里面举行盛大弥撒,欢庆胜利。
  在耶路撒冷王国十字军的城堡里,欧洲骑士们不知如何应对节节胜利的蒙古西征军,相互之间争论不休。蒙古大马士革守将怯的不花多次派人来联络,条顿骑士团大首领桑格豪森(Anno van Sangherhausen) 比较了解东方基督教会,认为应该和蒙古人结盟,而圣殿骑士们坚决反对。正当众人争执不下的时候,罗马教皇亚力山大四世发来敕令,告诉他们蒙古人都是异教徒,不可信赖。教皇还将安条克国王波赫蒙德开除教籍,以惩罚他和蒙古人并肩作战。教皇的敕令统一了欧洲骑士们的思想,他们开始作准备抵抗蒙古大军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