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俄援圖波列夫式TB-3重轟炸機(Tupolev TB-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10:59
抗戰時期俄援圖波列夫式TB-3重轟炸機(Tupolev TB-3)





         A.N.圖波列夫教授被尊為蘇俄航空之父,他的一生經歷概略地表述了蘇俄革命後的一部航空史,自一九二三年他成功地製成第一架全金屬ANT-3型軍用偵察機,迄一九六八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架超音速運輸機Tu-144式,直到一九七二年止,他一生共設計出一百二十九種各類不同型式的飛機,其中至少有四型巨型陸上飛機名列世界前茅,其驚人之成就超越任何國家中團體或個人之所創。





          一八八八年,圖氏生於俄國西部港口城市加里寧,就學於莫斯科高等技術學校,受知於國際知名的空氣動力學教授朱可夫斯基,在學期間並隨時擷取國外航空新知充實自己,利用課餘曾自製一架雙翼滑翔機,親自試驗飛行,畢業後留校任實驗風洞助教,一九一一年因鼓動學潮被捕下獄,一戰之前夕就業於莫斯科著名的DUKS飛機製造廠,習得飛機製造及設計的基礎經驗,一九一七年他投入蘇俄革命陣營,成為後來新政府中少數空氣動力學專家及具有工廠基層經驗的飛機專業工程師。



            蘇俄革命成功後不久,圖氏協助其師朱可夫斯基教授成立中央空氣及水壓動力研究試驗中心,此一機構係集合前政府的一些學術、研究部門所遺留下來的設備及資料文件,並招回部分流散人員,一九二O年圖氏出任該中心的設計室主任。革命前俄國因缺乏重工業基礎,無法擠入工業大國之林,其飛機製造工業多係與外國合作或進口主要機件自行配製,革命後由於實施國有政策,以致多數工廠倒閉人員星散,原有之薄弱基礎不存,因而乃有一九二三年引進德國容克斯飛機製造公司來俄設置分廠,生產 A-20、H-21及 H-22等三型戰機,另外進口組件材料組裝F-13運輸機,蘇俄藉此廠生產技術用以培訓其技術人員、管理方法,作為建廠之規範,使其成為蘇俄飛機製造工業起步發展之核心。



         圖氏繼ANT-3偵察機供應軍方後,復應軍方之要求設計製造一架重轟炸機,此機大部分係參考德製容克斯G-233型三發動機運輸機為範本製造而成,為一雙發動機、張臂厚翼弦式低單翼、全金屬以及波紋蒙皮式,機上頭、背、腹三處裝有DA型七點六二公釐口徑活動機槍及可載炸彈兩千兩百磅,最大時速一百一十一哩,軍用型號TB-1式重轟炸機,全部生產兩百一十六架,其衍生型則有魚雷轟炸機、運輸機及各種試驗型機,包括空中加油、火箭助飛及寄生機掛載等。一九二九年,一架無武裝之TB-1式機取名「蘇俄大地」號,自莫斯科取道西伯利亞、堪察加、千島群島而抵美國西海岸,然後穿越美國大陸直抵紐約。




                早在一九二五年的十二月,蘇俄中央空氣動力流體研究院與特別技術局,研議計畫製造一架具兩千匹馬力、酬載兩千兩百磅至四千六百五十磅炸彈之重轟炸機,設計者圖氏及其工作小組以TB-1重轟炸機為基礎而加以放大,翼展長達一百三十三呎裝用四具發動機,它與TB-1機的外形及結構極為相似,原型機裝用美製寇蒂斯廠製征服者式六百匹馬力液涼式發動機四具,及1對直徑六呎六吋之大型主輪起落架及尾橇。一九三。年十二月試飛,由於發動機油門操作手柄故障,幾乎釀成失事,幸賴處置得當化險為夷,試飛完成後翌年二月準備投產,並改用德製BMW-VI型七百三十匹馬力發動機及兩葉木製螺旋槳。當年七月蘇俄總理史達林視察此機時,當即要求升空表演,恰逢此機之飛行員不在現場傳喚無著,勉由兩位TB-1機之駕駛員將此機升空完成表演,史氏對此機極表滿意並下令,在明年五月之勞動節紅場閱兵儀式中,應以九機編隊參加空中分列。



                 此一命令促使生產單位全面趕工,並作一些機件修改,首將起落架之龐大主輪改為縱列小輪徑雙輪式及大型尾橇,再以俄製倣德之M-17型發動機取代原德製者,武器裝備則於機頭一處、機背兩處,各裝七點六二公釐口徑DA式活動雙組式機槍一座,另在左、右機翼外側底部,各裝一座伸縮式七點六二公釐口徑活動機槍槍塔,彈載最大可至四千六百五十磅。一九三二年五月一日,九架TB-3機在七十架TB-1型轟炸機伴同下,通過紅場上空,震驚各國觀禮人士,為應軍方需求此機列為優先生產機種,在某些期間裡曾以每兩日推出三架速度進行,及至一九三四年已達五百餘架,在同年之閱兵中曾以半數兩百五十架編隊陣容參加,迄至一九三七年共計生產了八百一十八架之多,在當時沒有任何國家能製出如此之重型轟炸機,也不可能在短期內推出如此龐大之數量,足以顯示蘇俄在短短的十年內推動工業化的強大宏效。



此機有如此之亮麗成績,其生產計畫及發展經過,得力於圖氏助理V.M.皮爾亞可夫所組成的一個咨詢調查小組,其成員包括設計、製造、飛行及維修人員,主要任務是針對飛機上隨時所發生的一些問題或缺點,以提高使用信賴及可靠,並簡化操作、維修容易,備作後繼型機改進之指標,藉以提高品質、降低成本及縮短工時;而增產附帶對使用本機所需之空、地勤人員,可施以大量密集式短期訓練,以不多教、不少學為主旨而達成目標,由於此機迭經改良發展快速,茲將經過略述於後。



當首批量產機推出後,由於機上軍械等裝備增加,重量超出原來的百分之九點五,發動機馬力不足情況立現,加之操縱過重,嚴重影響飛行性能,為解決此一問題首先展開減重計畫,除全盤檢討飛機結構及所附裝備外,並懸賞每在飛機結構上減輕一公斤(二點二磅),即可獲一百盧布(蘇俄幣值)之獎金,至於軍械裝備方面所減有限,因此收效不大,操縱過重部分,除重新設計機尾並調整各操縱面。這批飛機由於政策性生產多達四百餘架,一九三三年雖換裝新開發的米吉林M-34型八百三十匹馬力發動機,以及在機頭下方增設轟炸艙之改進型機,但對性能之提升仍屬有限;旋再換用更進步M-34R型發動機,加強機身結構,增設機尾槍座之新型TB-3機,性能始有改進,此時軍方將前所生產的TB-3機全部召回比照此機進行修改,且進一步要求機速須與一般的戰鬥機相若,因此減重計畫再度提出。首將機員由十人減為六人,機上防衛武器僅保留機頭、機背及機尾三處,且以輕巧發射快速之機槍,取代原有笨重的D.A.式槍組,發動機使用配裝增壓器的M-34RN型九百七十匹馬力發動機,全機以光面金屬蒙皮取代原波紋形者,為了防止地轉起落架改回單輪式,此時此機性能已大幅躍升,最大時速已達一百七十八哩,升限可至兩萬五千三百八十七呎,其標準已躋入國際高標準等級。此機之彈載據德國報導,正常為四千四百磅,最大可至一萬兩千七百六十磅,TB-3機最後一型裝用一千兩百匹馬力之AM-34FRNV型發動機及機背隱藏伸縮式槍塔,生產約一百架。




此機除軍用外,在國際飛行競賽項目中之載重升高迭創紀錄,一九三六年此機攜帶一萬一千磅酬載創兩萬一千八百一十二呎升高紀錄,次年以同機攜帶兩萬兩千磅酬載再創兩萬一千六百六十四呎升高紀錄,又此機加裝極地裝備,在一九三七年五月首次登陸北極,迄一九四一年五月,多次前往歷經艱險困難完成任務,贏得世人欽佩。


         一九三O年代末期由於飛機製作技術突飛猛進,新型飛機相繼倍出,TB-3機風采不再,一九三八及三九年,兩次滿、蒙邊界戰爭中,日、俄雙方空軍大批出動下此機參戰,所幸其結構堅固始得將損失降至最低,其後在蘇、芬冬季戰爭中,此機僅能用作夜間轟炸及傘兵空降等任務,及至對德戰爭初期,此機之運輸型G2型亦僅能擔任一般運輸、運兵滑翔機之拖曳,以及機外載運小型坦克及火砲,或作寄生機之戰術使用。




                        民國二十六年「七七」抗戰開始,我第八大隊所轄之十九中隊裝備德製亨克爾He-111A1型重轟炸機,三十中隊裝備美製馬丁139式轟炸機各六架參戰,第十中隊則使用義製薩弗亞SM-72轟炸機擔任運輸任務,戰至十月下旬,亨、馬兩型機損失殆盡,兩隊除留部分人員外,全部自漢口經西安轉赴蘭州接受TB-3新機訓練,這批新機原係配屬蘇俄空軍官校第二十三轟炸中隊的六架TB-4M-34RN型重轟炸機,奉命以志願隊名義來華參戰,後以每架二十四萬美元售予我國,十一月底我首批完訓人員隨同俄員同駕此機五架飛回南昌,旋即編入十九中隊繼續訓練,十二月二十三日因警報疏散至江西吉安,不意敵機跟蹤而至,致遭轟炸兩機全毀、兩機受傷,傷者經兩日修復,後隨同另架完好者飛回蘭州,配合第十中隊之薩機共同擔任運補工作。


               民國二十七年三月十六日,一架編號二六O二號的TB-3機,正駕駛為郭家彥、副駕駛為張君澤,滿載乘客自蘭州飛往漢口,途經甘肅平涼時外側的一具發動機發生故障,因係滿載,前方航路多係山區,只有採取回程蘭州措施,當抵蘭州時故障發動機突然起火,瞬間機翼折斷急驟下墜撞及機場東邊之皋蘭山上,全機五十餘人除機尾射手跳傘逃生外餘皆殉難,是為當年空軍史上一大災難;又民國二十八年,一架轟炸總隊的TB-3機,在成都鳳凰山機場訓練飛行落地時,因有側風偏離跑道,時逢陰雨道外地面鬆軟,機輪陷入泥中,機尾翹起,所幸人員無傷,自此以後TB-3機不再出現。

 


抗戰時期俄援圖波列夫式TB-3重轟炸機(Tupolev TB-3)





         A.N.圖波列夫教授被尊為蘇俄航空之父,他的一生經歷概略地表述了蘇俄革命後的一部航空史,自一九二三年他成功地製成第一架全金屬ANT-3型軍用偵察機,迄一九六八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架超音速運輸機Tu-144式,直到一九七二年止,他一生共設計出一百二十九種各類不同型式的飛機,其中至少有四型巨型陸上飛機名列世界前茅,其驚人之成就超越任何國家中團體或個人之所創。





          一八八八年,圖氏生於俄國西部港口城市加里寧,就學於莫斯科高等技術學校,受知於國際知名的空氣動力學教授朱可夫斯基,在學期間並隨時擷取國外航空新知充實自己,利用課餘曾自製一架雙翼滑翔機,親自試驗飛行,畢業後留校任實驗風洞助教,一九一一年因鼓動學潮被捕下獄,一戰之前夕就業於莫斯科著名的DUKS飛機製造廠,習得飛機製造及設計的基礎經驗,一九一七年他投入蘇俄革命陣營,成為後來新政府中少數空氣動力學專家及具有工廠基層經驗的飛機專業工程師。



            蘇俄革命成功後不久,圖氏協助其師朱可夫斯基教授成立中央空氣及水壓動力研究試驗中心,此一機構係集合前政府的一些學術、研究部門所遺留下來的設備及資料文件,並招回部分流散人員,一九二O年圖氏出任該中心的設計室主任。革命前俄國因缺乏重工業基礎,無法擠入工業大國之林,其飛機製造工業多係與外國合作或進口主要機件自行配製,革命後由於實施國有政策,以致多數工廠倒閉人員星散,原有之薄弱基礎不存,因而乃有一九二三年引進德國容克斯飛機製造公司來俄設置分廠,生產 A-20、H-21及 H-22等三型戰機,另外進口組件材料組裝F-13運輸機,蘇俄藉此廠生產技術用以培訓其技術人員、管理方法,作為建廠之規範,使其成為蘇俄飛機製造工業起步發展之核心。



         圖氏繼ANT-3偵察機供應軍方後,復應軍方之要求設計製造一架重轟炸機,此機大部分係參考德製容克斯G-233型三發動機運輸機為範本製造而成,為一雙發動機、張臂厚翼弦式低單翼、全金屬以及波紋蒙皮式,機上頭、背、腹三處裝有DA型七點六二公釐口徑活動機槍及可載炸彈兩千兩百磅,最大時速一百一十一哩,軍用型號TB-1式重轟炸機,全部生產兩百一十六架,其衍生型則有魚雷轟炸機、運輸機及各種試驗型機,包括空中加油、火箭助飛及寄生機掛載等。一九二九年,一架無武裝之TB-1式機取名「蘇俄大地」號,自莫斯科取道西伯利亞、堪察加、千島群島而抵美國西海岸,然後穿越美國大陸直抵紐約。




                早在一九二五年的十二月,蘇俄中央空氣動力流體研究院與特別技術局,研議計畫製造一架具兩千匹馬力、酬載兩千兩百磅至四千六百五十磅炸彈之重轟炸機,設計者圖氏及其工作小組以TB-1重轟炸機為基礎而加以放大,翼展長達一百三十三呎裝用四具發動機,它與TB-1機的外形及結構極為相似,原型機裝用美製寇蒂斯廠製征服者式六百匹馬力液涼式發動機四具,及1對直徑六呎六吋之大型主輪起落架及尾橇。一九三。年十二月試飛,由於發動機油門操作手柄故障,幾乎釀成失事,幸賴處置得當化險為夷,試飛完成後翌年二月準備投產,並改用德製BMW-VI型七百三十匹馬力發動機及兩葉木製螺旋槳。當年七月蘇俄總理史達林視察此機時,當即要求升空表演,恰逢此機之飛行員不在現場傳喚無著,勉由兩位TB-1機之駕駛員將此機升空完成表演,史氏對此機極表滿意並下令,在明年五月之勞動節紅場閱兵儀式中,應以九機編隊參加空中分列。



                 此一命令促使生產單位全面趕工,並作一些機件修改,首將起落架之龐大主輪改為縱列小輪徑雙輪式及大型尾橇,再以俄製倣德之M-17型發動機取代原德製者,武器裝備則於機頭一處、機背兩處,各裝七點六二公釐口徑DA式活動雙組式機槍一座,另在左、右機翼外側底部,各裝一座伸縮式七點六二公釐口徑活動機槍槍塔,彈載最大可至四千六百五十磅。一九三二年五月一日,九架TB-3機在七十架TB-1型轟炸機伴同下,通過紅場上空,震驚各國觀禮人士,為應軍方需求此機列為優先生產機種,在某些期間裡曾以每兩日推出三架速度進行,及至一九三四年已達五百餘架,在同年之閱兵中曾以半數兩百五十架編隊陣容參加,迄至一九三七年共計生產了八百一十八架之多,在當時沒有任何國家能製出如此之重型轟炸機,也不可能在短期內推出如此龐大之數量,足以顯示蘇俄在短短的十年內推動工業化的強大宏效。



此機有如此之亮麗成績,其生產計畫及發展經過,得力於圖氏助理V.M.皮爾亞可夫所組成的一個咨詢調查小組,其成員包括設計、製造、飛行及維修人員,主要任務是針對飛機上隨時所發生的一些問題或缺點,以提高使用信賴及可靠,並簡化操作、維修容易,備作後繼型機改進之指標,藉以提高品質、降低成本及縮短工時;而增產附帶對使用本機所需之空、地勤人員,可施以大量密集式短期訓練,以不多教、不少學為主旨而達成目標,由於此機迭經改良發展快速,茲將經過略述於後。



當首批量產機推出後,由於機上軍械等裝備增加,重量超出原來的百分之九點五,發動機馬力不足情況立現,加之操縱過重,嚴重影響飛行性能,為解決此一問題首先展開減重計畫,除全盤檢討飛機結構及所附裝備外,並懸賞每在飛機結構上減輕一公斤(二點二磅),即可獲一百盧布(蘇俄幣值)之獎金,至於軍械裝備方面所減有限,因此收效不大,操縱過重部分,除重新設計機尾並調整各操縱面。這批飛機由於政策性生產多達四百餘架,一九三三年雖換裝新開發的米吉林M-34型八百三十匹馬力發動機,以及在機頭下方增設轟炸艙之改進型機,但對性能之提升仍屬有限;旋再換用更進步M-34R型發動機,加強機身結構,增設機尾槍座之新型TB-3機,性能始有改進,此時軍方將前所生產的TB-3機全部召回比照此機進行修改,且進一步要求機速須與一般的戰鬥機相若,因此減重計畫再度提出。首將機員由十人減為六人,機上防衛武器僅保留機頭、機背及機尾三處,且以輕巧發射快速之機槍,取代原有笨重的D.A.式槍組,發動機使用配裝增壓器的M-34RN型九百七十匹馬力發動機,全機以光面金屬蒙皮取代原波紋形者,為了防止地轉起落架改回單輪式,此時此機性能已大幅躍升,最大時速已達一百七十八哩,升限可至兩萬五千三百八十七呎,其標準已躋入國際高標準等級。此機之彈載據德國報導,正常為四千四百磅,最大可至一萬兩千七百六十磅,TB-3機最後一型裝用一千兩百匹馬力之AM-34FRNV型發動機及機背隱藏伸縮式槍塔,生產約一百架。




此機除軍用外,在國際飛行競賽項目中之載重升高迭創紀錄,一九三六年此機攜帶一萬一千磅酬載創兩萬一千八百一十二呎升高紀錄,次年以同機攜帶兩萬兩千磅酬載再創兩萬一千六百六十四呎升高紀錄,又此機加裝極地裝備,在一九三七年五月首次登陸北極,迄一九四一年五月,多次前往歷經艱險困難完成任務,贏得世人欽佩。


         一九三O年代末期由於飛機製作技術突飛猛進,新型飛機相繼倍出,TB-3機風采不再,一九三八及三九年,兩次滿、蒙邊界戰爭中,日、俄雙方空軍大批出動下此機參戰,所幸其結構堅固始得將損失降至最低,其後在蘇、芬冬季戰爭中,此機僅能用作夜間轟炸及傘兵空降等任務,及至對德戰爭初期,此機之運輸型G2型亦僅能擔任一般運輸、運兵滑翔機之拖曳,以及機外載運小型坦克及火砲,或作寄生機之戰術使用。




                        民國二十六年「七七」抗戰開始,我第八大隊所轄之十九中隊裝備德製亨克爾He-111A1型重轟炸機,三十中隊裝備美製馬丁139式轟炸機各六架參戰,第十中隊則使用義製薩弗亞SM-72轟炸機擔任運輸任務,戰至十月下旬,亨、馬兩型機損失殆盡,兩隊除留部分人員外,全部自漢口經西安轉赴蘭州接受TB-3新機訓練,這批新機原係配屬蘇俄空軍官校第二十三轟炸中隊的六架TB-4M-34RN型重轟炸機,奉命以志願隊名義來華參戰,後以每架二十四萬美元售予我國,十一月底我首批完訓人員隨同俄員同駕此機五架飛回南昌,旋即編入十九中隊繼續訓練,十二月二十三日因警報疏散至江西吉安,不意敵機跟蹤而至,致遭轟炸兩機全毀、兩機受傷,傷者經兩日修復,後隨同另架完好者飛回蘭州,配合第十中隊之薩機共同擔任運補工作。


               民國二十七年三月十六日,一架編號二六O二號的TB-3機,正駕駛為郭家彥、副駕駛為張君澤,滿載乘客自蘭州飛往漢口,途經甘肅平涼時外側的一具發動機發生故障,因係滿載,前方航路多係山區,只有採取回程蘭州措施,當抵蘭州時故障發動機突然起火,瞬間機翼折斷急驟下墜撞及機場東邊之皋蘭山上,全機五十餘人除機尾射手跳傘逃生外餘皆殉難,是為當年空軍史上一大災難;又民國二十八年,一架轟炸總隊的TB-3機,在成都鳳凰山機場訓練飛行落地時,因有側風偏離跑道,時逢陰雨道外地面鬆軟,機輪陷入泥中,機尾翹起,所幸人員無傷,自此以後TB-3機不再出現。

 


<P>qiang ge sha fa xian !</P>
<P>日本人炸了几架,留下的几架民国空军把它们当作运输机用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