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女青千”猝然逝去,科研、生存双重压力如何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2:32:16
http://news.bioon.com/article/6688588.html

首页  临床研究  39岁“女青千”猝然逝去,科研、生存双重压力如何破?

39岁“女青千”猝然逝去,科研、生存双重压力如何破?

来源:北京晚报 2016-08-18 11:06

今天上午,解放军306医院告别室门口排起了长队。阴沉的天空下,不少人手执黄菊,哭红了双眼。他们悼念的,是一位39岁英年早逝而让公众扼腕叹息的杰出青年女科学家——赵永芳。





突发急病仓促离去

在告别仪式现场,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赵永芳同事告诉记者,8月14日周日那天,晚上9时左右,赵永芳与爱人孩子一家四口外出归来。先生停车,赵永芳带着两个孩子上楼。短短几分钟以后,丈夫就接到了儿子打来的电话,已经叫了救护车。救护车赶到后,迅速送到306医院抢救。8月15日零时20分,抢救无效,赵永芳猝然离世。

生活工作一肩挑压力大

一位前来悼念的科学家告诉记者,赵永芳是自己高中时代低两届的学妹,“中学时代就相识,突然听说她过世的消息,对我来说实在是太震惊、太意外了。”

这位学者表示,虽然此前并没有听说过赵永芳身体存在病患情况,但目前中国中青年科学家身体存在问题是普遍情况。“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着竞争压力大、考核压力的现状,想要在年轻时代做出成果并不是容易的事情,科研是‘痛并快乐着’的历程。”

研究所每夜都有不灭的灯光

生物物理所一位领导介绍,赵永芳2013年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开局、起步非常好。现在实验室刚进入稳定发展的阶段,假以时日一定会做出突出的成果。这位领导对年轻科学家的离世表示震惊和遗憾,39岁正是出成果的年纪,“前几天还见过面,当听到她去世的消息时,真以为也希望是误传!”

该领导表示,目前国内中青年科学家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科研的热忱和事业心。研究所的发展领域处在努力追赶和争取实现超越的阶段,大家都在努力向世界最先进的水平看齐。科学家出于自身的责任感,都处于“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状态。比如生物物理所几乎每夜都有“不灭”的灯光。

赵永芳是一位非常敬业的科学家,对自身要求特别高。“有时,赵老师的先生周末从上海归来,带着孩子要预约时段才能与赵老师共同用餐。”

赵永芳一直用追求卓越的标准自我要求,“在我眼里,她是一个非常纯粹的科研工作者,她对科学的热忱和事业心责任感难以言表。”

“天妒英才”

据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官方信息,1995年起,赵永芳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习,本科毕业后进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深造,并于2004年获理学博士学位。两年后,赵永芳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担任研究助理。

值得一提的是,自2007年起,赵永芳曾前后在权威科学期刊《Nature》上发表三篇论文,其中两篇论文是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她还在专业权威期刊《Nat

Chem Biol》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一篇文章。此外,赵永芳还于2015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科研人员的压力分析与应对

科研是个漫长的过程。除了上述两种具体的压力之外,更棘手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应对科研生活中平凡而枯燥的每一天?又如何在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取得进展的无形科研压力之下坚持前行?毋庸置疑,科研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智慧型失败”,是一场“智力冒险”,是对新领域的挑战,必然面临反复的尝试和失败。在日记中我曾这样鼓励自己:“我应该为自己制定更加详细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同时不要心急,不要过于看重短期成果,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一点。就像学习英语一样,应该懂得积累和坚持,厚积薄发需要一个长远的过程。”

对科研人员压力的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压力最大的人群集中在4个特征点上:

1、工作年限以及从事科研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的年轻科研工作者。

刚参加工作或是从事科研工作年限不长的年轻人,大多对工作充满热情,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但由于工作经验以及自身的学识、能力等原因,一旦得不到领导重用,则会产生压力。

2、有中级技术职称的研究人员。

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工作有了一定的成就,但在研究机构中还处在中间层次,要想晋升到副高级、高级技术职称,还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因此感到压力大。

3、再婚的科研人员。

再婚人员由于自身生活发生变化,可能导致其心理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也易产生较大的压力。

4、没有孩子的科研人员。

没有孩子的人员想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并产生较大的内心期望,但当自身的职业发展与期望出现冲突时,易产生压力。

调查结果同时显示,目前科研人员所感到的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知识更新和技术升级、工作与个人生活的冲突、人际关系、领导的期望以及自我规划所带来的压力。

科研人员缓解压力的注意事项:

1、应对弥散性压力的侵扰。

科研人员的压力因其工作特性,脑力劳动占主导地位,因此大多数人在醒着的时间内都在考虑科研项目申请、研究进展。大脑的不到片刻的休息,压力弥散在24小时,一周7日,甚至覆盖了整个生活。

攀登学术高峰的确为科研人员带来了无止境的追求与快乐,但如果不能合理规划与调解,工作就会成为吞噬时间与精力的黑洞。在知识经济时代生活的人们常常感叹“太累”、“压力太大”,可见终日劳顿、心力疲惫的危害。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快节奏、新技术、高风险、强竞争带来的不仅是成功的机遇,更多的是无法回避的重压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负荷。高科技人才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对于健康的危害远远大于生理疾病,并随着社会问题的凸显引起更加严重的后果。

2、协调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科研人员往往因专注于学术研究而忽视基本的人际交往、内心的追求与生活的品质。精神压力难以缓解,紧张与疲惫的情绪导致抑郁是目前最常见、破坏性最强烈的心理问题。

繁重的研究工作使科研人员承受着种种寂寞与艰难,失去了许多休闲娱乐的时间。同时,社交恐惧、信息强迫、不公正待遇等等形成了多种心理疾病伴发的现状。社会矛盾、家庭冲突形成的焦虑、内疚、自卑、怨恨都会成为心理健康的隐性杀手,也使人的心理更加脆弱。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埋藏下了众多隐患。许多人开始对毫无生机的研究工作产生倦怠,工作满意度与成就感随之下降,甚至患上工作枯竭症。

3、注重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科研人群中有近半数的被访者对自己的心理健康并未加以足够的重视,也不善于及时调整心态,且具有较弱的心理承受能力。诸项调研证实,如果陷入职业生涯的低谷或饱受工作压力之苦,问题的症结在于未能正确认识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职业发展呈螺旋型起伏上升趋势,升降的关键就是是否拥有足够的原动力与支撑的梯柱。脚踏在职业征程中,必须把握自己的职业理想来确定职业定位,用发展的眼光来制定最适于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职业发展必定是循序渐进的,决不容抱有一蹴而就的侥幸心理。

4、培养开放的心态,开朗的性格。

关注与直面心理问题,培养开放的心态与开朗的性格,乐于寻求心理咨询来缓解各方面的压力。而科研院所应重视广大科研人员的压力与情绪管理,帮助员工及时解除心理问题,合理调整工作强度,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科研人员的家属与朋友则应掌握有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主动排解困惑,给予真诚细致的关怀。

(生物谷Bioon.com)

<< 去看24小时最新(51)

10分享:3
登录


注册 立即登录
相关阅读

总理说丨推动科研创新,总理今年以来提了哪些硬要求?
近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报的科研不端典型案例——也许你认识他!
《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问答
跟班式科研,误己误国——某国立研究所所长的自白
中国向科研创新发“改革红包”
中国青年报:科研经费管理不能一放了之
众议科研经费松绑政策:让科学家少为钱操心
四部门谈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松绑加激励,少检查多服务
中办国办: 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http://news.bioon.com/article/6688588.html

首页  临床研究  39岁“女青千”猝然逝去,科研、生存双重压力如何破?

39岁“女青千”猝然逝去,科研、生存双重压力如何破?

来源:北京晚报 2016-08-18 11:06

今天上午,解放军306医院告别室门口排起了长队。阴沉的天空下,不少人手执黄菊,哭红了双眼。他们悼念的,是一位39岁英年早逝而让公众扼腕叹息的杰出青年女科学家——赵永芳。





突发急病仓促离去

在告别仪式现场,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赵永芳同事告诉记者,8月14日周日那天,晚上9时左右,赵永芳与爱人孩子一家四口外出归来。先生停车,赵永芳带着两个孩子上楼。短短几分钟以后,丈夫就接到了儿子打来的电话,已经叫了救护车。救护车赶到后,迅速送到306医院抢救。8月15日零时20分,抢救无效,赵永芳猝然离世。

生活工作一肩挑压力大

一位前来悼念的科学家告诉记者,赵永芳是自己高中时代低两届的学妹,“中学时代就相识,突然听说她过世的消息,对我来说实在是太震惊、太意外了。”

这位学者表示,虽然此前并没有听说过赵永芳身体存在病患情况,但目前中国中青年科学家身体存在问题是普遍情况。“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着竞争压力大、考核压力的现状,想要在年轻时代做出成果并不是容易的事情,科研是‘痛并快乐着’的历程。”

研究所每夜都有不灭的灯光

生物物理所一位领导介绍,赵永芳2013年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开局、起步非常好。现在实验室刚进入稳定发展的阶段,假以时日一定会做出突出的成果。这位领导对年轻科学家的离世表示震惊和遗憾,39岁正是出成果的年纪,“前几天还见过面,当听到她去世的消息时,真以为也希望是误传!”

该领导表示,目前国内中青年科学家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科研的热忱和事业心。研究所的发展领域处在努力追赶和争取实现超越的阶段,大家都在努力向世界最先进的水平看齐。科学家出于自身的责任感,都处于“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状态。比如生物物理所几乎每夜都有“不灭”的灯光。

赵永芳是一位非常敬业的科学家,对自身要求特别高。“有时,赵老师的先生周末从上海归来,带着孩子要预约时段才能与赵老师共同用餐。”

赵永芳一直用追求卓越的标准自我要求,“在我眼里,她是一个非常纯粹的科研工作者,她对科学的热忱和事业心责任感难以言表。”

“天妒英才”

据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官方信息,1995年起,赵永芳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习,本科毕业后进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深造,并于2004年获理学博士学位。两年后,赵永芳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担任研究助理。

值得一提的是,自2007年起,赵永芳曾前后在权威科学期刊《Nature》上发表三篇论文,其中两篇论文是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她还在专业权威期刊《Nat

Chem Biol》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一篇文章。此外,赵永芳还于2015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科研人员的压力分析与应对

科研是个漫长的过程。除了上述两种具体的压力之外,更棘手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应对科研生活中平凡而枯燥的每一天?又如何在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取得进展的无形科研压力之下坚持前行?毋庸置疑,科研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智慧型失败”,是一场“智力冒险”,是对新领域的挑战,必然面临反复的尝试和失败。在日记中我曾这样鼓励自己:“我应该为自己制定更加详细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同时不要心急,不要过于看重短期成果,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一点。就像学习英语一样,应该懂得积累和坚持,厚积薄发需要一个长远的过程。”

对科研人员压力的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压力最大的人群集中在4个特征点上:

1、工作年限以及从事科研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的年轻科研工作者。

刚参加工作或是从事科研工作年限不长的年轻人,大多对工作充满热情,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但由于工作经验以及自身的学识、能力等原因,一旦得不到领导重用,则会产生压力。

2、有中级技术职称的研究人员。

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工作有了一定的成就,但在研究机构中还处在中间层次,要想晋升到副高级、高级技术职称,还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因此感到压力大。

3、再婚的科研人员。

再婚人员由于自身生活发生变化,可能导致其心理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也易产生较大的压力。

4、没有孩子的科研人员。

没有孩子的人员想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并产生较大的内心期望,但当自身的职业发展与期望出现冲突时,易产生压力。

调查结果同时显示,目前科研人员所感到的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知识更新和技术升级、工作与个人生活的冲突、人际关系、领导的期望以及自我规划所带来的压力。

科研人员缓解压力的注意事项:

1、应对弥散性压力的侵扰。

科研人员的压力因其工作特性,脑力劳动占主导地位,因此大多数人在醒着的时间内都在考虑科研项目申请、研究进展。大脑的不到片刻的休息,压力弥散在24小时,一周7日,甚至覆盖了整个生活。

攀登学术高峰的确为科研人员带来了无止境的追求与快乐,但如果不能合理规划与调解,工作就会成为吞噬时间与精力的黑洞。在知识经济时代生活的人们常常感叹“太累”、“压力太大”,可见终日劳顿、心力疲惫的危害。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快节奏、新技术、高风险、强竞争带来的不仅是成功的机遇,更多的是无法回避的重压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负荷。高科技人才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对于健康的危害远远大于生理疾病,并随着社会问题的凸显引起更加严重的后果。

2、协调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科研人员往往因专注于学术研究而忽视基本的人际交往、内心的追求与生活的品质。精神压力难以缓解,紧张与疲惫的情绪导致抑郁是目前最常见、破坏性最强烈的心理问题。

繁重的研究工作使科研人员承受着种种寂寞与艰难,失去了许多休闲娱乐的时间。同时,社交恐惧、信息强迫、不公正待遇等等形成了多种心理疾病伴发的现状。社会矛盾、家庭冲突形成的焦虑、内疚、自卑、怨恨都会成为心理健康的隐性杀手,也使人的心理更加脆弱。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埋藏下了众多隐患。许多人开始对毫无生机的研究工作产生倦怠,工作满意度与成就感随之下降,甚至患上工作枯竭症。

3、注重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科研人群中有近半数的被访者对自己的心理健康并未加以足够的重视,也不善于及时调整心态,且具有较弱的心理承受能力。诸项调研证实,如果陷入职业生涯的低谷或饱受工作压力之苦,问题的症结在于未能正确认识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职业发展呈螺旋型起伏上升趋势,升降的关键就是是否拥有足够的原动力与支撑的梯柱。脚踏在职业征程中,必须把握自己的职业理想来确定职业定位,用发展的眼光来制定最适于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职业发展必定是循序渐进的,决不容抱有一蹴而就的侥幸心理。

4、培养开放的心态,开朗的性格。

关注与直面心理问题,培养开放的心态与开朗的性格,乐于寻求心理咨询来缓解各方面的压力。而科研院所应重视广大科研人员的压力与情绪管理,帮助员工及时解除心理问题,合理调整工作强度,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科研人员的家属与朋友则应掌握有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主动排解困惑,给予真诚细致的关怀。

(生物谷Bioon.com)

<< 去看24小时最新(51)

10分享:3
登录


注册 立即登录
相关阅读

总理说丨推动科研创新,总理今年以来提了哪些硬要求?
近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报的科研不端典型案例——也许你认识他!
《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问答
跟班式科研,误己误国——某国立研究所所长的自白
中国向科研创新发“改革红包”
中国青年报:科研经费管理不能一放了之
众议科研经费松绑政策:让科学家少为钱操心
四部门谈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松绑加激励,少检查多服务
中办国办: 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
哎,可惜了,这些人太不注重自己的身体状况了,一忙起来就忘记了劳逸结合。
给他们配上运动员那种按摩和心理辅导。。。
建议国家多多关注年轻学术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