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中国的侦察卫星仍在使用胶卷相机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9:56:51
中国的侦察卫星仍在使用胶卷相机,所以每次都发射返回式卫星。
美国和小日本的间谍卫星使用CCD。小日本的不知道。柯达公司为美间谍卫星造的CCD,1张照片的大小就有8G,可见其清晰度之高。什么时候中国才不用发射返回式间谍卫星。中国的侦察卫星仍在使用胶卷相机,所以每次都发射返回式卫星。
美国和小日本的间谍卫星使用CCD。小日本的不知道。柯达公司为美间谍卫星造的CCD,1张照片的大小就有8G,可见其清晰度之高。什么时候中国才不用发射返回式间谍卫星。
<P>神洲的轨道舱可能有CCD相机,拍下来不是问题,传输是问题</P>
高精度的光学相机仍是侦查卫星的主要设备,别以为老美全用上DC了,人家的光学水平比你高得多
照片的分辨率比CCD高,层次也丰富,(个人认识).
<P>专业摄影师还没有放弃胶卷的。</P>
<P>你怎么知道美国航天飞机里没有胶片摄影机?</P>
<P>专业角度上胶片比电子相机所含有的信息量多得多,而且还小巧</P>
很简单一点,胶片比数码的分辨率高得多!!!
谁说胶片比数码的分辨率高,同样尺寸CCD比胶片高多了。CCD的缺点是宽容度问题。
<P>楼上,胶片能达到的分辨率比数码高多了。</P>
[B]以下是引用[I]huaxn[/I]在2005-11-23 20:52:00的发言:[/B][BR]高精度的光学相机仍是侦查卫星的主要设备,别以为老美全用上DC了,人家的光学水平比你高得多

可以看到现在侦察卫星的主流是CCD。再说,DC也是光学相机啊
[B]以下是引用[I]郭炜[/I]在2005-11-24 3:37:00的发言:[/B][BR]<P>专业摄影师还没有放弃胶卷的。</P><P>你怎么知道美国航天飞机里没有胶片摄影机?</P>

航天飞机里有胶片相机, 但是显然不是美国天基侦察力量的主要部分
<P>胶卷的线对数是比CCD高。但是考虑到其他因素,比如寿命,实时性等等,CCD还是占优势的。这也是为什么航天大国基本都在发展CCD,而不是胶卷相机。</P>

<P>我国和苏联都是2者都有,主要是因为我们的CCD相机分辨率还比较低</P>
[B]以下是引用[I]huaxong[/I]在2005-11-23 18:38:00的发言:[/B][BR]中国的侦察卫星仍在使用胶卷相机,所以每次都发射返回式卫星。
美国和小日本的间谍卫星使用CCD。小日本的不知道。柯达公司为美间谍卫星造的CCD,1张照片的大小就有8G,可见其清晰度之高。什么时候中国才不用发射返回式间谍卫星。

   
    中巴资源卫星不就是实时照像传输吗?只不过分辨率还不够高而已。
    以前使用胶片的侦察卫星,除了通过回收舱送回底片的方式外,也有在卫星上直接将底片转换成无线电信号传回地面站再转换成图像的方式,但都不如CCD拍摄并进行直接传输的方式好。
    所以CCD线阵光学侦察卫星肯定是大势所趋,国外已基本上达到胶片回收型卫星的分辨率。等我们搞到0.5至1米级分辨率时,它就基本上可以PK掉传统的胶片回收型卫星,而成为侦察卫星中的绝对主力。
[B]以下是引用[I]屠狗英雄[/I]在2005-11-23 21:48:00的发言:[/B][BR]照片的分辨率比CCD高,层次也丰富,(个人认识).

1。虽然理论上胶片在象素的绝对值上占优,但它不是均匀分布。考虑这一因素结合实拍经验,至少在民用感光芯片与民用胶片上无论是CCD或CMOS,800万象素级,与同尺寸胶片相比分辨率上有明显优势。
2。感光芯片受宽容度所限与黑白负片相比层次是差很多,与彩色负片相比则相去不远,但是胶片则有运输、冲印风险和时效性的问题,综上考虑到运输成本和情报价值侦察卫星上还是会尽可能安装数码成像系统的。
3。实时传送结合数据载体和回收应该是目前的主要方式,神六发射时实时转播的火箭分离的镜头便是通过实时传送回来的,同样的系统和设备相信也可以用在侦察卫星上。如果这种方式还在速度与质量上有缺憾的话那么通过回收卫星上的硬盘或其它存储介质就可以有效地弥补这种缺憾,而且它单位重量和体积上所存储的信息量比胶片更大,回收时也更稳定和安全。
中巴资源卫星实时照像传输的CCD是哪个公司造的?
<P>用胶片还是CCD根本不是关键,关键是你的镜头做得怎样。而太空中用的镜头和地面上的大不相同,没有载人航天有些问题是解决不了的。虽然德国、日本的光学镜头是公认的好,可卫星上的还是美、俄两国的强。</P>
[B]以下是引用[I]郭炜[/I]在2005-11-26 2:33:00的发言:[/B][BR]<P>用胶片还是CCD根本不是关键,关键是你的镜头做得怎样。而太空中用的镜头和地面上的大不相同,没有载人航天有些问题是解决不了的。</P>

谁说太空中用的镜头和地面上的大不相同???
[B]以下是引用[I]郭炜[/I]在2005-11-26 2:33:00的发言:[/B][BR]<P>用胶片还是CCD根本不是关键,关键是你的镜头做得怎样。而太空中用的镜头和地面上的大不相同,没有载人航天有些问题是解决不了的。虽然德国、日本的光学镜头是公认的好,可卫星上的还是美、俄两国的强。</P>

CCD还是胶片当然也是关键之一,比较我国资源卫星和返回式卫星的工作寿命便知。
而且成像侦察和载人航天也没有什么关系。传输式成像侦察卫星,俄罗斯的并不见得有法国的好
传输型成像侦察卫星的实时性要求中继卫星,如果没有的话,只能等过境时再回放了
谁说太空中用的镜头和地面上的大不相同???

当然不同,因为镜头不是一块玻璃磨成的,而是由一系列镜片组合成的,太空中的重力、温度、气压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影响最大的是温度梯度
[B]以下是引用[I]郭炜[/I]在2005-11-26 23:24: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
谁说太空中用的镜头和地面上的大不相同???</div>
当然不同,因为镜头不是一块玻璃磨成的,而是由一系列镜片组合成的,太空中的重力、温度、气压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B]以下是引用[I]最伟大的民间科学家[/I]在2005-11-27 1:16:00的发言:[/B][BR]影响最大的是温度梯度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郭炜[/I]在2005-11-26 23:24: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
谁说太空中用的镜头和地面上的大不相同???</div>
当然不同,因为镜头不是一块玻璃磨成的,而是由一系列镜片组合成的,太空中的重力、温度、气压都会对其产生影响。</div>

成像原理是一样的,结构和强度的差异并不是质的区别。并不像水下镜头那样需要重新设计光路。
另外真要这么说起来米国滴镜头也是不最强的,不然它上月球也不会拿瑞士的哈苏。
[B]以下是引用[I]huaxong[/I]在2005-11-26 0:41:00的发言:[/B][BR]中巴资源卫星实时照像传输的CCD是哪个公司造的?

    相机是相机,传输是传输。但中巴资源卫星上的五谱段CCD相机和实时数据传输系统确实都是中国自己搞的。
    其中传输系统是多载波、X波段高码速率系统,采用QPSK和BPSK调制技术,分别传输CCD相机、红外扫瞄仪和宽视场成像仪的数据,总码速率113Mb/s。
    诚如SHH兄所言,中巴资源卫星因为目前没有中继卫星支持,只有在飞临中、巴两国上空时才能向中方的密云、广州和乌鲁木齐三个地面站以及巴西的地面站进行实时传输。在飞临其它地区上空时,如果没有当地的地面站接收,只能先把图像录下来,等回到我国上空时再回放。星上带有42个磁道的高密度磁记录器,记录重放码速率为53Mb/s,数据总容量大于50Gb,数据线路中采用R-S码进行纠错,以解决磁带录放抖动问题。
    以上只是资源1号的数据,其后的资源2号通过设备升级和调整卫星天线位置及方向等手段,在CCD分辨率、记录器的容量和传输速率等各方面都有进一步提高。
    不久前,我看到又有美国报纸在骂中国在拉美扩张,其中指责巴西通过中巴资源卫星项目帮助中国获得具有实际传输能力的侦察卫星。这其实冤枉了巴西人,CCD和传输系统是中国自己搞的,巴方主要搞的是宽视场成像仪。不过必须承认,我们通过搞这颗卫星发展了自己的星载CCD及传输系统,首次获得了实时数传能力,美国人因此想入非非也很正常。
<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000000>驭风兄好。ZY-1的CCD相机和传输都应该是我们自己搞的。巴西的实力并不强,要通过他们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是不切实际的。他们做的宽视场相机好象还是ZY-1上第一个坏的。</FONT></STRONG></P>
<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000000>虽然相机是我们做的,但是CCD片子是进口的。ZY-1的分辨率不高,主要原因之一就是CCD像元尺寸较大。</FONT></STRONG></P>
<P>那就想俄国的阿肯1一样,弄一个1米多的镜头,27米的焦距,来泥补CCD的差距.</P>[em07]
如果所说为真,当天文望远镜到真是合适,有时候我就想,人类费尽心机难道就是为了相互为敌?
[B]以下是引用[I]xhj430501[/I]在2005-11-28 17:06:00的发言:[/B][BR]<P>那就想俄国的阿肯1一样,弄一个1米多的镜头,27米的焦距,来泥补CCD的差距.</P>[em07]
侦察微型决不会只有一台相机的。什么胶片的,CCD的,长焦的,广角的,还有红外成像的等等,多了去了
[B]以下是引用[I]shh[/I]在2005-11-28 14:06:00的发言:[/B][BR]<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000000>驭风兄好。ZY-1的CCD相机和传输都应该是我们自己搞的。巴西的实力并不强,要通过他们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是不切实际的。他们做的宽视场相机好象还是ZY-1上第一个坏的。</FONT></STRONG></P><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000000>虽然相机是我们做的,但是CCD片子是进口的。ZY-1的分辨率不高,主要原因之一就是CCD像元尺寸较大。</FONT></STRONG></P>

    SHH兄好。巴西在航天方面的实力确实和我们不是一个档次的,主要仗着和印度一样能比我们更方便地进口西方的精密元器件,但航天产品的可靠性还欠着火候。原订后续资源卫星要最终由巴方发射,我看是没戏了。上次爆炸时,巴西顶尖的火箭专家多数遇难,估计N年内都恢复不了元气了。中国也就是考虑到南南合作的政治因素和分担经济风险的考虑才带他们玩的。
    不过航天确实是高风险领域,对我们也是这样。尤其是涉及两国合作,有时出些麻烦也确定不了是哪个环节的问题,就像02星出现的一些毛病,扯不清是谁的责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29 13:39:16编辑过]
<P>这样的帖子居然没有我们单位的老军迷回,我也就不说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侦察卫星有CCD,至于新设计的有没有,我不说。</P>
<P>CCD和胶片的成像解析能力取决于自身CCD器件的间距和胶片银盐颗粒在不同用途下设计的大小,然而事情没有前面有些人讨论的那么简单,因为你们忘记了镜头的质量更关键</P>
[B]以下是引用[I]lotuslyq[/I]在2005-11-29 20:59:00的发言:[/B][BR]<P>这样的帖子居然没有我们单位的老军迷回,我也就不说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侦察卫星有CCD,至于新设计的有没有,我不说。</P><P>CCD和胶片的成像解析能力取决于自身CCD器件的间距和胶片银盐颗粒在不同用途下设计的大小,然而事情没有前面有些人讨论的那么简单,因为你们忘记了镜头的质量更关键</P>

我说了别人就是不信,还说什么上月球拿瑞士的哈苏,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B]以下是引用[I]lotuslyq[/I]在2005-11-29 20:59:00的发言:[/B][BR]<P>这样的帖子居然没有我们单位的老军迷回,我也就不说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侦察卫星有CCD,至于新设计的有没有,我不说。</P><P>CCD和胶片的成像解析能力取决于自身CCD器件的间距和胶片银盐颗粒在不同用途下设计的大小,然而事情没有前面有些人讨论的那么简单,因为你们忘记了镜头的质量更关键</P>


也不用这么神秘。谁都知道ZY-1,ZY-2上有CCD。新的返回式卫星是不是有计划不好说,但是新的用CCD的传输型成像侦察卫星是肯定有。
对于分辨率在1米或者以上的卫星来说,瓶颈基本都在CCD而不是在镜头。ZY-1就是一个极端例子。就是象SPOT-5,用过采样来达到高一倍的分辨率,也反映了光学系统不是瓶颈。
只有到了更高的分辨率,象KH-11/12/改进型,那镜头确实不好做了
[B]以下是引用[I]郭炜[/I]在2005-11-30 0:10: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lotuslyq[/I]在2005-11-29 20:59:00的发言:[/B][BR]<P>这样的帖子居然没有我们单位的老军迷回,我也就不说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侦察卫星有CCD,至于新设计的有没有,我不说。</P><P>CCD和胶片的成像解析能力取决于自身CCD器件的间距和胶片银盐颗粒在不同用途下设计的大小,然而事情没有前面有些人讨论的那么简单,因为你们忘记了镜头的质量更关键</P></div>
我说了别人就是不信,还说什么上月球拿瑞士的哈苏,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你说错了别人当然不信。在高分辨率要求下,大孔径,长焦距,镜头当然不好做。但是一般的,主要瓶颈并不在镜头上。ZY-1就是一个好例子,如果ZY-1的CCD像元尺寸小了,光学系统不动,分辨率马上上去了。
宇宙空间的恶劣环境当然对光学系统有独特的要求。但是在孔径不要么特别大,焦距不要求特别长的情况下,对几个航天大国来说并不是特别困难的问题。
资源一号的CCD相机是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即五院的504所)研制的,但关键的CCD元器件是进口的美国仙童公司的143A,每块有2048个尺寸为13微米×13微米的元件,根据相机的视场角和焦距的要求,每谱段CCD线列需要6000块才行,所以用拼接棱镜将3块143A型CCD器件拼接成一个长线列。
    当年能搞到这样的CCD算不错了,但这十几年CCD技术突飞猛进,现在回过头看13微米的CCD实在有点垃圾货了,资源一号19.5米的分辨率确实是卡在它身上了。
    官方公布资源二号的高分辨率CCD相机分辨率为5米。鉴于它的轨道高度与资源一号是一样的,那么分辨率提高到原来的4倍恐怕主要是依靠更精密的CCD元件了。
<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000000>驭风兄,ZY-2的轨道比ZY-1低一些,大约是500km的SSO圆轨道。另外请教兄台,官方公布分辨率为5米可以见哪里的报道?多谢</FONT></STRONG>
[B]以下是引用[I]shh[/I]在2005-11-30 7:27: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郭炜[/I]在2005-11-30 0:10: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lotuslyq[/I]在2005-11-29 20:59:00的发言:[/B][BR]<P>这样的帖子居然没有我们单位的老军迷回,我也就不说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侦察卫星有CCD,至于新设计的有没有,我不说。</P><P>CCD和胶片的成像解析能力取决于自身CCD器件的间距和胶片银盐颗粒在不同用途下设计的大小,然而事情没有前面有些人讨论的那么简单,因为你们忘记了镜头的质量更关键</P></div>
我说了别人就是不信,还说什么上月球拿瑞士的哈苏,根本就不是一回事。</div>
你说错了别人当然不信。在高分辨率要求下,大孔径,长焦距,镜头当然不好做。但是一般的,主要瓶颈并不在镜头上。ZY-1就是一个好例子,如果ZY-1的CCD像元尺寸小了,光学系统不动,分辨率马上上去了。
宇宙空间的恶劣环境当然对光学系统有独特的要求。但是在孔径不要么特别大,焦距不要求特别长的情况下,对几个航天大国来说并不是特别困难的问题。

什么叫一般的,在几百公里甚至上万公里的太空,哪个不是长焦距?孔径不大,还有什么分辨率?如果只是要看看大海有多大,还搞什么侦察卫星?
[B]以下是引用[I]郭炜[/I]在2005-11-30 22:35:00的发言:[/B][BR]什么叫一般的,在几百公里甚至上万公里的太空,哪个不是长焦距?孔径不大,还有什么分辨率?如果只是要看看大海有多大,还搞什么侦察卫星?

既然这么肯定,能不能提供些星事侦察卫星常用镜头的焦长、口径、最大光圈的数据?
PS,镜头口径和成像分辨率几乎没有任何直接关系,在感光材料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口径的大小只决定了通光率,口径越大,同一时间内能聚到一定面积的感光材料上的光也就越强,这样对于同样照度的被摄体,感光材料所需要的感光时间就可以缩短,这也就是为什么体育摄影的老记们却都喜欢背个大炮筒去拍。但是大口径的镜头在照度相对恒定的卫星上是基本没有意义的,侦察卫星不需要高速快门凝固动体也不会有太厉害的抖动现象,口径只要够用就好,追求过大的口径就是浪费宝贵的起飞重量。至于焦长和分辨率,上面Shh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再打个通俗点的比方,用一台数码相机的不同焦距去拍一米以外的一堆水果,其它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用长焦端拍的照片是一个大苹果,而广角端拍的可能就是小一些的两个苹果和三个梨,但这两张照片的分辨率都是一样的。
[B]以下是引用[I]shh[/I]在2005-11-30 14:43:00的发言:[/B][BR]<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000000>驭风兄,ZY-2的轨道比ZY-1低一些,大约是500km的SSO圆轨道。另外请教兄台,官方公布分辨率为5米可以见哪里的报道?多谢</FONT></STRONG>

    SHH兄客气。现在关于资源二号的分析资料很多,但我认为最权威的莫过于中巴资源卫星官方网站,毕竟谁研制的谁最清楚。其中中方的网站比较保守,而巴西国家航天局做的中巴资源卫星官方网站则披露了相当详实的技术指标,我引用的数据由此而来,其网址为http://www.cbers.inpe.br/en/programas/cbers3-4_orbita.htm
http://www.cbers.inpe.br/en/programas/cbers3-4_cameras.htm

    该官方网站自己介绍,中巴资源卫星的03和04星(即我们说的两颗资源二号卫星)为太阳同步轨道,高度为778公里,倾角98.5度,重返同一地点的周期为26天,卫星在穿越赤道时始终保持在10:30分的同步位置。此数据与资源一号别无二致。
    该网站对星上设备也有详细描述,其中原有的20米级中分辨率CCD相机、红外相机、宽视场相机经改进升级后依然保留,但增加了一台四谱段高分辨率CCD相机,其性能如下:PanMux Camera (PANMUX)

Spectral bandsB01: 0.51 - 0.85 &micro;m; 0.51 - 0.75 &micro;m (TBC)
B02: 0.52 - 0.59 &micro;m
B03: 0.63 - 0.69 &micro;m
B04: 0.77 - 0.89 &micro;m
Swath width60 km
Spatial resolution5 m (B01)/10 m (B02.B03.B04)
Mirror pointing capability± 32&ordm;
Image data bit rate140 Mbit/s (B01)
100 Mbit/s (B02.B03.B04)

    下面是原来资源一号上CCD相机的官方数据: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aging Instrument CCD Camera
Spectral bands0,51 - 0,73 &micro;m (pan)
0,45 - 0,52 &micro;m (blue)
0,52 - 0,59 &micro;m (green)
0,63 - 0,69 &micro;m (red)
0,77 - 0,89 &micro;m (near infrared)
Field of view8,3&ordm;
Spatial resolution20 x 20 m
Swath width113 km
Mirror pointing capability±32&ordm;
Temporal resolution26 days nadir view
(3 days revisit)
RF carrier frequency8103 MHz and 8321 MHz
Image data bit rate2 x 53 Mbit/s
EIRP43 dBm
   
    也就是说,与资源一号相比,这台增加的CCD的视场宽度从113公里缩小差不多一半,而空间分辨率则提高到4倍。新相机在一谱段的分辨率达到5米,在其它谱段也达到10米。图像数据的传输率也有了明显提升。

    说实话,我刚看到这些数据也和SHH兄一样有点意外,因为此前明明看到美国佬分析,资源二号的轨道会比一号低得多,而且分辨率估计在9英尺(接近3米)左右。但巴西航天局开设的中巴资源卫星网站的权威性和可信性显然比局外的美国人瞎猜高得多。

    中方的资源对此也有印证。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主任郭建宁在今年8月2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题为《资源卫星前景广阔》的文章(其人其报的权威性也不容置疑问)披露:“02B星将搭载一台我国的高分辨率CCD相机,计划2006年底发射。CBERS—03/04星是我国第二代资源卫星,除继续保持20米的中分辨率CCD相机外,将增加空间分辨率5米全色谱段和10米多光谱的高分辨率CCD相机。红外多光谱扫描仪和宽视场成像仪空间分辨率将提高一倍以上。”
    此文从中方合作方的角度印证了巴西航天局的数据的可信性,其网址为:http://tech.sina.com.cn/d/2005-08-02/1454680778.shtml
    有意思的是,资源二号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以新CCD相机取代旧相机,而是在保留原机(有改进)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台新相机。我认为正是考虑到高分辨率新相机的视场太窄,因此需要保留另一台中分辨率大视场的相机弥补。这种商业需要上的考虑对军队来说何偿不是如此啊!
<P>我们自己不能生产CCD传感器,将来会成为高科技发展的致命伤</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 12:46:0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