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低成本角度分析,最可能装备的第二款四代机应该是利剑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01:17
    摘抄自<喷气时代战斗机研究费用及采购价格的变迁浅析与对策>中讨论当代战机的造价段落:
    战斗机研发与采购费用钻石镶嵌的时代——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
    从80年代末生产的F-16C/D BLOCK40开始,为应对苏-27早期型的战术优势,西方国家研 制的第三代战斗机开始了大幅度的改进和升级,一些新进的型号,基本上采用了全玻璃座舱,数字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幻影”2000和苏-27的早期改进型除外)、新型脉冲多普勒雷达(或者无源/有源相控阵雷达),高推重比发动机(推重比8左右,“幻影”2000所采用的M53系列发动机除外),新型传感器系统„这也导致第三代战斗机的后期型号和新研制的三代半战斗机研发和采购费用水涨船高。1992年,法国卖给台湾一架幻影2000-5,包括地面维护设备和相关武器,价格已经高达4333万美元。不包括零备件、武器和地面维护设备,幻影2000单机价格约为3450万美元。这里面虽然有法国出于政治风险和趁火打劫的目的,对台湾抬高报价的因素,但已经反映出后期改进的三代战斗机的价格的高昂,相对于F16和F15的早期型号,研制较晚的型号价格上涨了将近一倍。而F16J“野鼬鼠”价格已经超过3200万美元,接近4000万美元。自此黄金已经不能完全反映新一代战斗机的研制费用和采购费用的水平,它们已经进入钻石镶嵌的时代。
    随着无源相控阵雷达、有源相控阵雷达和数字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成熟,新型座舱系统以及铝锂合金、复合材料、钛合金的技术走向成熟,西方国家迫于苏-27家族改进型号的机动性和武器系统的优势,开始大幅度改进第三代战斗机和研制技术发展型的三代半战斗机,其中以F-14D、F-16C/D BLOCK60、F /A18-E/F, F-15E、“幻影”2000-5/9为代表的第三代战斗机深度发展型,和JAS-39“鹰狮”,法国的“阵风”,欧洲联合研制的EF2000“台风”战斗机。  2001年F-15E的美军采购出厂价约5700万美元。三代机的大幅度改进以最典型的高端改进型F-16 BLOCK60为例。由于换装了APG-80敏捷波束有源相控阵雷达(具有SAR——合成孔径功能)和加大推力的新型F110—GE—132发动机(设计加力推力142.4KN,推重比高于8.0,实际使用,加力推力结果达到151.3KN,不开加力推力84.6KN),全新的数字电传飞控系统(F-16从BLOCK40开始换装数字电传飞控系统),座舱和其他电子系统进行了换代水平的改进,价格上涨了一倍左右。2000年3月,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美国最终签订了价值64.3亿美元的80架F-16 BLOCK60“沙漠隼”的采购合同(单价约合8037.5万美元,不包括零备件和地面维护设备)。另有约10亿美元的科研发展预算,项目总金额约80亿美元。即使是以性价比高著称的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的苏27战斗机家族,正在试飞的最新型的苏-35BM战斗机(苏-35S的出口型)估计出口单价约6500万美元。  
    三代半相对于第三代战斗机的改进型,技术改进(除了气动布局)更彻底,更全面,价格也水涨船高。1992年,“阵风”战斗机的初期预算研制费用为350亿法郎(约合68亿美元),预计采购价格约为5000万美元,但由于通货膨胀和原材料、电子设备以及社会劳动力成本上涨,“阵风”战斗机的采购数量较少,外销无门等因素,到2007年,“阵风”空军型装备完毕之时,“阵风”战斗机包括相关后勤维护设备和机载武器,单价已经高达9500万欧元(约合1.01亿美元,2007年欧元对美元汇率平均1:1.066)。2012年,印度选定阵风作为先进战斗机计划的机型时,法国给出的报价9000万美元左右(开篇已述,这里省略),算是不惜血本要套牢印度。同期F/A-18A/B/C/D的发展型F /A-18E/F,仅仅改进(改进比较彻底,机体结构大改,隐身化设计,发动机换装F414,雷达电子火控系统全面更新,几乎相当于全新研制一型飞机)费用就高达39.87亿美元,由于仅仅美国海军采购,生产费用较为昂贵(包括价格高达300万美元以上的APG-79有源相控阵雷达),初期采购单价为9120万美元,后由于F-14D(价格高达8830万美元,改进研制费用18.69亿美元)退役以及缩减F-35的采购数量,采购数量上升至552架(其中包括90架E/A-18G),价格下降(2001年为5300万美元,不包括研制成本),但随着通货膨胀等因素单价仍旧上涨到高于7000万美元。然而,这一价格也没有经得住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和劳动力成本、原材料、电子设备的价格上涨的压力,到竞标印度先进战斗机计划时,单机价格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一亿美元(包括研制成本)。整个F/A-18E/F项目耗资超过500亿美元,接近四代机F/A-22A  比阵风早启动研制项目几年的台风战斗机,技术指标较高,研制过程拖沓,工程风险较大,研制时间拖得很长。1996年范堡罗航展(又音译为法恩巴勒航空展)上,英国政府宣布支持欧洲战斗机生产,预计英国为此将耗资154亿英镑(含研发),单机成本6600万英镑(或不含研发:3700万英镑)。1998年签订的生产、技术支持合同为550亿德国马克(185亿英镑,约合357.63亿美元),计划采购620架“台风战斗机”。 三年后的1999年,根据英国国防采购大臣John Spillar的报价,英国为欧洲战斗机计划的总投资为161亿英镑(显然,包含研发费用),单机成本6940万英镑。然而,同样是由于通货膨胀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原材料、电子设备以及发动机的价格上涨等因素,到项目发展完成之时的2011年,英国审计办公室英国研制和采购160架“台风”战斗机(原计划232架,由于超支被迫削减采购数量)的预算开支则达到202亿英镑(2011年汇率,约合324亿美元,超支35亿英镑,约20%,),单机成本比1998年预算增加达75%。其中:研发成本67亿英镑(2011年约合107.5亿美元,原计划32亿英镑,严重超支),生产成本135亿英镑(尽管订货数量减少,但生产成本依然居高不下)。英国“台风”战斗机计划(含购买及20年支持,相当于602亿美元),由于成本高昂, BAE系统公司即使咬牙切齿,单机价格也不可能低于1亿美元,约为1.2亿美元。这一价格已经接近第四代战斗机(美、俄标准第五代)F35。  
    三代改进型和三代半战斗机的研发和采购价格相对于第三代战斗机早期量产型号研制费用和价格上涨3-5倍,相对于二代机,上涨40-100倍(不同国家,不同型号差异较大)。  被认为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第四代战斗机(美俄标准第五代),由于四代机与三代半战斗机相比的技术差距和三代改进型与早期三代机的差别并不那么大,研发与生产时间处于同一时期并有部分重叠,因而研制与采购费用相对于三代半战斗机价格上涨幅度有所收敛,但由于许多技术是第一次采用,技术革新来的高昂成本和研发时间的拖沓、冗长带来的通货膨胀的价格因素,上涨速度反而加快(约2-3倍,但这一上涨时间缩短至5-10年,上涨速度美、日、英等发达的经济大国已经接近难以承受)。但是已经到一定的价格极限值,这是因为任何一种产品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都有其价值与价格的限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马克思的《资本论》,本文略),一旦超过某一价格限度水准,会因为使用价值与价格的落差太大而难以在市场上生存下去,因而研制费用与生产成本已经达到上限。随着空中优势的无人机时代(早期的无人机主要用于侦察和通信)初见端倪,笔者初步估计,以后不会再有任何一型先进战斗机的单机平均研制费用和采购价格之和会高于F/A-22A(未来可能出现空天一体化战斗机除外),战斗机的研制与采购费用的上升曲线已经接近峰值和转折点,未来新型第五代有人驾驶战斗机(美俄标准第六代)的单机平均研制费用和采购价格将会略有下降,然后趋于稳定。
    据2007年法国相关研究结果,F/A-22A单机成本为3.388亿美元(现在已经高达3.8亿美元以上),每千克成本高于当时的黄金的价格(现在由于美元疲软,黄金的价格上涨了数倍),说是用钻石镶嵌的飞机毫不夸张。从F/A-22A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出第五代战斗机研制与采购费用上涨速度的迅猛程度。1992年,F-22项目的总成本估计为811亿美元,飞机采购总数为624架(现在不断削减最后降至187架,其中包括失事坠毁后追加订购的3架和两架军队试用型),这样当时的项目单机成本为1.251亿美元。2006年3月,GAO在其题为"国防采购:所选大型武器项目的评估"的报告中估计F-22项目采购181架飞机的项目总成本为654亿美元,按此计算的该机项目单机成本为3.613亿美元。作为对比,美国国防部2006年4月公布的SAR报告中,估计采购184架飞机的项目总成本为626亿美元,照此计算的该机项目单机成本为3.388亿美元。有时不得不幻想,如果F/A-22A战斗机可以生产上千架,那F/A-22A也许真的可以按照最初的预想,每架飞机的采购价格控制在5000万美元-7000万美元之内,当然,这终究只是个笑话而已。
    而当初,作为F-22A补充机型和维持数量优势的“低端廉价”型战斗机的F-35,单机成本,也已经上涨到超过1亿美元(2012年初日本政府预算包括地面维护和相关武器在内的单机价格1.2467亿美元,99亿日元,当前比价1美元兑换79.41日元)。2012年5月的美国国防部最新消息,由于洛克西德•马丁公司推迟交付F-35战斗机,日本采购42架F35战斗机的项目总费用将上涨到到100亿美元(单机包括地面维护和相关武器费用约2.381亿美元),美军采购的价格即使不包括研制成本,也不会低于1亿美元。美国航空工业的老对手俄罗斯在研的T50,项目启动之时估计价格不会低于7000万美元。那么中国的歼20呢?下面总结我们再谈。  
    总结与对策  在战斗机研制与生产费用高昂的今天,战斗机的预算和成本控制愈发显得重要,从这一意义上说,F/A-22A和F-35系列都是失败之作。除去在预研阶段的预算和概念、详细设计阶段技术成本设计(根据预算成本和价格定位采用对应的技术)没有做好以外,就是正式研制阶段和试飞阶段的成本控制没有做好。在进行当前的项目和未来的项目时,必须有相应的对策,以节省研制成本和生产成本,否则,真如上世纪联邦德国军事专家预言的那样“总有一天,一个国家的全部国防经费只够买一架战斗机”,那么任何军事项目只能如同美国的RAH-66“科曼奇”武装直升机项目一样,除了下马别无他路。

    从描述上看,F35相对F22在成本控制上是成功的。单机成本从F22的3.8亿美元降到约了1.25亿美元差不多是三分之一。而且信息能力网络能力还较F22有所提升。价格接近欧洲三代半“双风”。难怪老美得意洋洋地讲,搞四代机不牛,能低成本生产死代机才是真牛。
    老美的策略无非是降低飞机平台本身性能要求,肥电F35不用超巡,机动性不如f16。但是多任务能力比F22强,关键的隐身能力信息能力不省。
    TG没有类似F135单台推力19吨推比超11的可靠发动机,要学肥电那是有点做死,难怪装了两个8.3吨推力RD93发动机的粽子机争议那么大。
    换个思路,四代机近距空战并不合算,比三代机没优势,F22格斗时就被台风虐过。都说好了玩中远距空战,用中距弹和冲压发动机的远距弹攻击,用导弹来和你比机动性,那么可不可以再进一步降低飞机平台的机动性要求,用隐身无人攻击机平台来降低装备成本?
    下面是我画的利剑2.0版本:


    大利剑三角飞翼:单发14吨加力太行, 机长12.3米,翼展15.5米,折叠后翼展7.5米。
    背负式S进气道,类似F23的沟槽式排气。
    尺寸接近长11.64米,宽18.93米的X47b。翼展小于X47b,在航母上起降对空间的要求也小于X47b。为了提高低速性能和起降能力,加了两片贴在机身上面类似减速板的准“鸭翼”:准鸭翼上转,能产生类似常规鸭翼的涡流,在主翼上方近距耦合产生涡升。由于下表面迎风,能产生抬头力矩,如果差动的话还能有差动转操控力矩。
    用14吨加力的太行,比X47b无加力的8吨发动机推力大很多,飞机有一定的机动性,甚至可以滑跃起飞。
    成本控制方面,由于不用高机动性不用承受高过载,结构重量成本能大幅度降低。无人操作,省了飞行员人机界面,飞行员维生系统,抗超负荷系统,培训系统。。。。。用航天口发财的彩虹的低成本卫星遥控加自控系统,还加上多机间激光互联系统以适应高电磁对抗环境(据说歼20试过)。
    隐身方面据说l雷达反射截面能比现在的隐形战机低一个数量级。信息方面,机头1米直径的AESA低截获多功能雷达不能省,EOTS和EODAS不能省。
    这样就有可能打造出成本低于歼20的三分之一,隐身能力超过,信息能力相当,攻击及多任务能力相当的空中低成本隐身信息节点。
    总之我认为在TG现有技术水平上,要打造低成本隐身平台,要有舍才能有得。要在飞行平台本身性能上做更大的舍弃。    摘抄自<喷气时代战斗机研究费用及采购价格的变迁浅析与对策>中讨论当代战机的造价段落:
    战斗机研发与采购费用钻石镶嵌的时代——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
    从80年代末生产的F-16C/D BLOCK40开始,为应对苏-27早期型的战术优势,西方国家研 制的第三代战斗机开始了大幅度的改进和升级,一些新进的型号,基本上采用了全玻璃座舱,数字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幻影”2000和苏-27的早期改进型除外)、新型脉冲多普勒雷达(或者无源/有源相控阵雷达),高推重比发动机(推重比8左右,“幻影”2000所采用的M53系列发动机除外),新型传感器系统„这也导致第三代战斗机的后期型号和新研制的三代半战斗机研发和采购费用水涨船高。1992年,法国卖给台湾一架幻影2000-5,包括地面维护设备和相关武器,价格已经高达4333万美元。不包括零备件、武器和地面维护设备,幻影2000单机价格约为3450万美元。这里面虽然有法国出于政治风险和趁火打劫的目的,对台湾抬高报价的因素,但已经反映出后期改进的三代战斗机的价格的高昂,相对于F16和F15的早期型号,研制较晚的型号价格上涨了将近一倍。而F16J“野鼬鼠”价格已经超过3200万美元,接近4000万美元。自此黄金已经不能完全反映新一代战斗机的研制费用和采购费用的水平,它们已经进入钻石镶嵌的时代。
    随着无源相控阵雷达、有源相控阵雷达和数字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成熟,新型座舱系统以及铝锂合金、复合材料、钛合金的技术走向成熟,西方国家迫于苏-27家族改进型号的机动性和武器系统的优势,开始大幅度改进第三代战斗机和研制技术发展型的三代半战斗机,其中以F-14D、F-16C/D BLOCK60、F /A18-E/F, F-15E、“幻影”2000-5/9为代表的第三代战斗机深度发展型,和JAS-39“鹰狮”,法国的“阵风”,欧洲联合研制的EF2000“台风”战斗机。  2001年F-15E的美军采购出厂价约5700万美元。三代机的大幅度改进以最典型的高端改进型F-16 BLOCK60为例。由于换装了APG-80敏捷波束有源相控阵雷达(具有SAR——合成孔径功能)和加大推力的新型F110—GE—132发动机(设计加力推力142.4KN,推重比高于8.0,实际使用,加力推力结果达到151.3KN,不开加力推力84.6KN),全新的数字电传飞控系统(F-16从BLOCK40开始换装数字电传飞控系统),座舱和其他电子系统进行了换代水平的改进,价格上涨了一倍左右。2000年3月,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美国最终签订了价值64.3亿美元的80架F-16 BLOCK60“沙漠隼”的采购合同(单价约合8037.5万美元,不包括零备件和地面维护设备)。另有约10亿美元的科研发展预算,项目总金额约80亿美元。即使是以性价比高著称的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的苏27战斗机家族,正在试飞的最新型的苏-35BM战斗机(苏-35S的出口型)估计出口单价约6500万美元。  
    三代半相对于第三代战斗机的改进型,技术改进(除了气动布局)更彻底,更全面,价格也水涨船高。1992年,“阵风”战斗机的初期预算研制费用为350亿法郎(约合68亿美元),预计采购价格约为5000万美元,但由于通货膨胀和原材料、电子设备以及社会劳动力成本上涨,“阵风”战斗机的采购数量较少,外销无门等因素,到2007年,“阵风”空军型装备完毕之时,“阵风”战斗机包括相关后勤维护设备和机载武器,单价已经高达9500万欧元(约合1.01亿美元,2007年欧元对美元汇率平均1:1.066)。2012年,印度选定阵风作为先进战斗机计划的机型时,法国给出的报价9000万美元左右(开篇已述,这里省略),算是不惜血本要套牢印度。同期F/A-18A/B/C/D的发展型F /A-18E/F,仅仅改进(改进比较彻底,机体结构大改,隐身化设计,发动机换装F414,雷达电子火控系统全面更新,几乎相当于全新研制一型飞机)费用就高达39.87亿美元,由于仅仅美国海军采购,生产费用较为昂贵(包括价格高达300万美元以上的APG-79有源相控阵雷达),初期采购单价为9120万美元,后由于F-14D(价格高达8830万美元,改进研制费用18.69亿美元)退役以及缩减F-35的采购数量,采购数量上升至552架(其中包括90架E/A-18G),价格下降(2001年为5300万美元,不包括研制成本),但随着通货膨胀等因素单价仍旧上涨到高于7000万美元。然而,这一价格也没有经得住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和劳动力成本、原材料、电子设备的价格上涨的压力,到竞标印度先进战斗机计划时,单机价格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一亿美元(包括研制成本)。整个F/A-18E/F项目耗资超过500亿美元,接近四代机F/A-22A  比阵风早启动研制项目几年的台风战斗机,技术指标较高,研制过程拖沓,工程风险较大,研制时间拖得很长。1996年范堡罗航展(又音译为法恩巴勒航空展)上,英国政府宣布支持欧洲战斗机生产,预计英国为此将耗资154亿英镑(含研发),单机成本6600万英镑(或不含研发:3700万英镑)。1998年签订的生产、技术支持合同为550亿德国马克(185亿英镑,约合357.63亿美元),计划采购620架“台风战斗机”。 三年后的1999年,根据英国国防采购大臣John Spillar的报价,英国为欧洲战斗机计划的总投资为161亿英镑(显然,包含研发费用),单机成本6940万英镑。然而,同样是由于通货膨胀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原材料、电子设备以及发动机的价格上涨等因素,到项目发展完成之时的2011年,英国审计办公室英国研制和采购160架“台风”战斗机(原计划232架,由于超支被迫削减采购数量)的预算开支则达到202亿英镑(2011年汇率,约合324亿美元,超支35亿英镑,约20%,),单机成本比1998年预算增加达75%。其中:研发成本67亿英镑(2011年约合107.5亿美元,原计划32亿英镑,严重超支),生产成本135亿英镑(尽管订货数量减少,但生产成本依然居高不下)。英国“台风”战斗机计划(含购买及20年支持,相当于602亿美元),由于成本高昂, BAE系统公司即使咬牙切齿,单机价格也不可能低于1亿美元,约为1.2亿美元。这一价格已经接近第四代战斗机(美、俄标准第五代)F35。  
    三代改进型和三代半战斗机的研发和采购价格相对于第三代战斗机早期量产型号研制费用和价格上涨3-5倍,相对于二代机,上涨40-100倍(不同国家,不同型号差异较大)。  被认为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第四代战斗机(美俄标准第五代),由于四代机与三代半战斗机相比的技术差距和三代改进型与早期三代机的差别并不那么大,研发与生产时间处于同一时期并有部分重叠,因而研制与采购费用相对于三代半战斗机价格上涨幅度有所收敛,但由于许多技术是第一次采用,技术革新来的高昂成本和研发时间的拖沓、冗长带来的通货膨胀的价格因素,上涨速度反而加快(约2-3倍,但这一上涨时间缩短至5-10年,上涨速度美、日、英等发达的经济大国已经接近难以承受)。但是已经到一定的价格极限值,这是因为任何一种产品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都有其价值与价格的限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马克思的《资本论》,本文略),一旦超过某一价格限度水准,会因为使用价值与价格的落差太大而难以在市场上生存下去,因而研制费用与生产成本已经达到上限。随着空中优势的无人机时代(早期的无人机主要用于侦察和通信)初见端倪,笔者初步估计,以后不会再有任何一型先进战斗机的单机平均研制费用和采购价格之和会高于F/A-22A(未来可能出现空天一体化战斗机除外),战斗机的研制与采购费用的上升曲线已经接近峰值和转折点,未来新型第五代有人驾驶战斗机(美俄标准第六代)的单机平均研制费用和采购价格将会略有下降,然后趋于稳定。
    据2007年法国相关研究结果,F/A-22A单机成本为3.388亿美元(现在已经高达3.8亿美元以上),每千克成本高于当时的黄金的价格(现在由于美元疲软,黄金的价格上涨了数倍),说是用钻石镶嵌的飞机毫不夸张。从F/A-22A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出第五代战斗机研制与采购费用上涨速度的迅猛程度。1992年,F-22项目的总成本估计为811亿美元,飞机采购总数为624架(现在不断削减最后降至187架,其中包括失事坠毁后追加订购的3架和两架军队试用型),这样当时的项目单机成本为1.251亿美元。2006年3月,GAO在其题为"国防采购:所选大型武器项目的评估"的报告中估计F-22项目采购181架飞机的项目总成本为654亿美元,按此计算的该机项目单机成本为3.613亿美元。作为对比,美国国防部2006年4月公布的SAR报告中,估计采购184架飞机的项目总成本为626亿美元,照此计算的该机项目单机成本为3.388亿美元。有时不得不幻想,如果F/A-22A战斗机可以生产上千架,那F/A-22A也许真的可以按照最初的预想,每架飞机的采购价格控制在5000万美元-7000万美元之内,当然,这终究只是个笑话而已。
    而当初,作为F-22A补充机型和维持数量优势的“低端廉价”型战斗机的F-35,单机成本,也已经上涨到超过1亿美元(2012年初日本政府预算包括地面维护和相关武器在内的单机价格1.2467亿美元,99亿日元,当前比价1美元兑换79.41日元)。2012年5月的美国国防部最新消息,由于洛克西德•马丁公司推迟交付F-35战斗机,日本采购42架F35战斗机的项目总费用将上涨到到100亿美元(单机包括地面维护和相关武器费用约2.381亿美元),美军采购的价格即使不包括研制成本,也不会低于1亿美元。美国航空工业的老对手俄罗斯在研的T50,项目启动之时估计价格不会低于7000万美元。那么中国的歼20呢?下面总结我们再谈。  
    总结与对策  在战斗机研制与生产费用高昂的今天,战斗机的预算和成本控制愈发显得重要,从这一意义上说,F/A-22A和F-35系列都是失败之作。除去在预研阶段的预算和概念、详细设计阶段技术成本设计(根据预算成本和价格定位采用对应的技术)没有做好以外,就是正式研制阶段和试飞阶段的成本控制没有做好。在进行当前的项目和未来的项目时,必须有相应的对策,以节省研制成本和生产成本,否则,真如上世纪联邦德国军事专家预言的那样“总有一天,一个国家的全部国防经费只够买一架战斗机”,那么任何军事项目只能如同美国的RAH-66“科曼奇”武装直升机项目一样,除了下马别无他路。

    从描述上看,F35相对F22在成本控制上是成功的。单机成本从F22的3.8亿美元降到约了1.25亿美元差不多是三分之一。而且信息能力网络能力还较F22有所提升。价格接近欧洲三代半“双风”。难怪老美得意洋洋地讲,搞四代机不牛,能低成本生产死代机才是真牛。
    老美的策略无非是降低飞机平台本身性能要求,肥电F35不用超巡,机动性不如f16。但是多任务能力比F22强,关键的隐身能力信息能力不省。
    TG没有类似F135单台推力19吨推比超11的可靠发动机,要学肥电那是有点做死,难怪装了两个8.3吨推力RD93发动机的粽子机争议那么大。
    换个思路,四代机近距空战并不合算,比三代机没优势,F22格斗时就被台风虐过。都说好了玩中远距空战,用中距弹和冲压发动机的远距弹攻击,用导弹来和你比机动性,那么可不可以再进一步降低飞机平台的机动性要求,用隐身无人攻击机平台来降低装备成本?
    下面是我画的利剑2.0版本:

lj.png (31.44 KB, 下载次数: 2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6-20 06:42 上传



    大利剑三角飞翼:单发14吨加力太行, 机长12.3米,翼展15.5米,折叠后翼展7.5米。
    背负式S进气道,类似F23的沟槽式排气。
    尺寸接近长11.64米,宽18.93米的X47b。翼展小于X47b,在航母上起降对空间的要求也小于X47b。为了提高低速性能和起降能力,加了两片贴在机身上面类似减速板的准“鸭翼”:准鸭翼上转,能产生类似常规鸭翼的涡流,在主翼上方近距耦合产生涡升。由于下表面迎风,能产生抬头力矩,如果差动的话还能有差动转操控力矩。
    用14吨加力的太行,比X47b无加力的8吨发动机推力大很多,飞机有一定的机动性,甚至可以滑跃起飞。
    成本控制方面,由于不用高机动性不用承受高过载,结构重量成本能大幅度降低。无人操作,省了飞行员人机界面,飞行员维生系统,抗超负荷系统,培训系统。。。。。用航天口发财的彩虹的低成本卫星遥控加自控系统,还加上多机间激光互联系统以适应高电磁对抗环境(据说歼20试过)。
    隐身方面据说l雷达反射截面能比现在的隐形战机低一个数量级。信息方面,机头1米直径的AESA低截获多功能雷达不能省,EOTS和EODAS不能省。
    这样就有可能打造出成本低于歼20的三分之一,隐身能力超过,信息能力相当,攻击及多任务能力相当的空中低成本隐身信息节点。
    总之我认为在TG现有技术水平上,要打造低成本隐身平台,要有舍才能有得。要在飞行平台本身性能上做更大的舍弃。
不会的,无人战斗机方面,我兔只是刚刚起步,不会那么快就实际装备,美帝测试十几年了
个人觉得也是这样,最好带上舰载版

网络战A射B导,50个J20带200个利剑和美帝群P
2233b 发表于 2016-6-20 08:22
不会的,无人战斗机方面,我兔只是刚刚起步,不会那么快就实际装备,美帝测试十几年了
主要是网络战和通信上的差距吧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能力方面应该是发展最快最有发展潜力的方向。我九几年上大学时一台286电脑好几万装在空调房,好像硬盘才20M。再看看现在的电脑手机。未来的作战平台应该以发展信息能力为核心。
这个应该算是第二代无人机,即隐形无人机。


实在是看不到f35到底成本控制成功在哪里,f22的单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采购数量的削减以及美国空军设定的不合理的指标。
在当年看起来并不是很合理的目标,过于强调空优能力,在存在绝对代差的年代,f22可以和三代机打出来144:0的逆天交换比,但在在今天面对可能广泛服役的四代机(中国的歼20,俄罗斯t50,外销的FC31)存在更大的实战价值。
天朝发展隐身飞翼攻击机还是势在必行的,至于智能化的话,这在天朝本来就是快速发展的领域,可以很快取得进展。但低成本根本就是一条死路,和美帝打消耗战,实在是错的离谱。未来还是会走高技术精品路线,但成本是要控制的。突破美帝的防空网会是一件相当高难度的事情,低价无人机的突防能力根本没法满足突破美帝防空网的要求吧。

实在是看不到f35到底成本控制成功在哪里,f22的单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采购数量的削减以及美国空军设定的不合理的指标。
在当年看起来并不是很合理的目标,过于强调空优能力,在存在绝对代差的年代,f22可以和三代机打出来144:0的逆天交换比,但在在今天面对可能广泛服役的四代机(中国的歼20,俄罗斯t50,外销的FC31)存在更大的实战价值。
天朝发展隐身飞翼攻击机还是势在必行的,至于智能化的话,这在天朝本来就是快速发展的领域,可以很快取得进展。但低成本根本就是一条死路,和美帝打消耗战,实在是错的离谱。未来还是会走高技术精品路线,但成本是要控制的。突破美帝的防空网会是一件相当高难度的事情,低价无人机的突防能力根本没法满足突破美帝防空网的要求吧。
利剑级别具备和四代机协同能力的无人机成本上可一点都不便宜。
个人觉得也是这样,最好带上舰载版

网络战A射B导,50个J20带200个利剑和美帝群P
cec系统是肯定要搞出来的,网络中心战关键环节吧。
另外,隐身能力来说,飞翼攻击机可以做到比歼20更好的隐身效果。至于隐身攻击机来说,会强调袭击的隐蔽性和突然性吧,未必就是歼20协同利剑吧。
不太可能,无人、有人之间如何配合,无人怎么智能才可以自主作战?
无人可以用,对地、海突击行,空战就别想了。
未来四代组合,歼20+轰18。
四代无轻型,其实四代也无中型,中型和重型成本不会差很多。
不太可能,无人、有人之间如何配合,无人怎么智能才可以自主作战?
无人可以用,对地、海突击行,空战就别 ...
x47B那种尺寸的,做舰载机如何?
然而……利剑项目已经over了
洗洗睡吧。。。

五路财神 发表于 2016-6-20 11:26
然而……利剑项目已经over了


头条新闻观察者网/12天前
“利剑”无人机或通过验收 技术可用于下代轰炸机
5月24日,中航工业官方媒体《中国航空报》关于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张子军的报道,提到了某项验证项目“以全面达标的优异成绩通过验收”,取得了重大成果,突破了无人机领域多项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观察者网军事评论员认为,这一验证项目应为“利剑”隐身无人机。这一无人机由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主持设计,中航工业洪都公司制造,项目于2009年启动,并在2012年12月13日在江西某飞机制造厂总装下线,随后进行了密集的地面测试。2013年11月21日,“利剑”首飞成功。


利剑无人机

作为一款验证机,“利剑”除了验证了无人机领域的相关技术外,还采用了翼身融合飞翼布局,并采用了上背式S型进气道,验证相关技术是“利剑”的重要任务之一。

观察者网军事评论员认为,鉴于“利剑”的演示验证项目定位,该机通过验收有可能意味着这一项目正式结束,转为技术储备。

有传言称,目前我国正在研发一款战略轰炸机,其部分技术特点与B-2较为类似。如果传言属实,那么“利剑”的部分技术也有可能应用于这一战略轰炸机上的可能。

以下为报道原文:

这一天,他默默地站在机场塔台,紧盯着临界冰冻的天气预报,经过深思熟虑,毅然下达“可以放飞”的技术决策。当飞机按照预设航线完成飞行、精准落地,那一刻将永载航空人的史册。此时,身经“百战”的他,满眼含泪,激动异常,再次经历了责任与使命、报国与担当的洗礼。他就是中航工业沈阳所型号总师张子军。

张子军,198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沈阳所工作。从一名普通的设计员、专业组长、室主任、部长到成长为专业副总师,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来。先后荣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3次,荣立部级型号研制和预研一等功2次、二等功3次;被授予集团公司航空报国金奖、总经理特别奖,中航工业科技之星,辽宁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张子军

在某平台演示验证项目中,张子军身兼多职——常务副总师、现场副总指挥和首席任务指挥员。他所肩负的责任重大而艰巨,不仅要带领团队坚持不懈地探索先进技术,更要加强对未知领域的风险防控。作为项目常务副总师,他精心组织飞机的研制工作。该项目任务节点十分紧迫,同时面临转场、协同试验、保障资源紧张等多重困难,他带头梳理了多家单位协同、多地并行工作的计划,理清工作重点和攻关路线图,确保了各条任务战线有条不紊全面展开。他常年南北三地往返,重大技术攻关、试飞试验等关键时刻,他始终坐镇现场,坚守一线。面对全新研制的机载系统,各系统地面和机上试验问题较多,张子军带领研发团队统筹协调各专业及时解决问题,坚持“小问题每日归零,大问题每日有解决办法”的原则,确保项目研制顺利推进。地面测试是演示验证项目的一项重要工作。面对周期紧、工作量大、经费紧张等困难,他带领测试团队,制定详细工作计划、测试剖面、改装实施要求,稳步推进了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作为首席任务指挥员,他重视特情预案和航线规划工作,带领各专业梳理系统故障条目和等级、研究故障处置方法,组织试飞员研讨和模拟训练,针对风险科目专题论证,有效降低了试飞风险;他带领团队精心设计了基于多要素的试飞航路航线,研究了基于多任务航段的航线规划方法,综合优化试飞科目,减少了试飞架次,提高了试飞效率。

该验证项目以全面达标的优异成绩通过验收,取得了重大成果,突破了无人机领域多项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标志着我国在某领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http://finance.ifeng.com/a/20160527/14429999_0.shtml
五路财神 发表于 2016-6-20 11:26
然而……利剑项目已经over了


头条新闻观察者网/12天前
“利剑”无人机或通过验收 技术可用于下代轰炸机
5月24日,中航工业官方媒体《中国航空报》关于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张子军的报道,提到了某项验证项目“以全面达标的优异成绩通过验收”,取得了重大成果,突破了无人机领域多项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观察者网军事评论员认为,这一验证项目应为“利剑”隐身无人机。这一无人机由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主持设计,中航工业洪都公司制造,项目于2009年启动,并在2012年12月13日在江西某飞机制造厂总装下线,随后进行了密集的地面测试。2013年11月21日,“利剑”首飞成功。


利剑无人机

作为一款验证机,“利剑”除了验证了无人机领域的相关技术外,还采用了翼身融合飞翼布局,并采用了上背式S型进气道,验证相关技术是“利剑”的重要任务之一。

观察者网军事评论员认为,鉴于“利剑”的演示验证项目定位,该机通过验收有可能意味着这一项目正式结束,转为技术储备。

有传言称,目前我国正在研发一款战略轰炸机,其部分技术特点与B-2较为类似。如果传言属实,那么“利剑”的部分技术也有可能应用于这一战略轰炸机上的可能。

以下为报道原文:

这一天,他默默地站在机场塔台,紧盯着临界冰冻的天气预报,经过深思熟虑,毅然下达“可以放飞”的技术决策。当飞机按照预设航线完成飞行、精准落地,那一刻将永载航空人的史册。此时,身经“百战”的他,满眼含泪,激动异常,再次经历了责任与使命、报国与担当的洗礼。他就是中航工业沈阳所型号总师张子军。

张子军,198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沈阳所工作。从一名普通的设计员、专业组长、室主任、部长到成长为专业副总师,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来。先后荣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3次,荣立部级型号研制和预研一等功2次、二等功3次;被授予集团公司航空报国金奖、总经理特别奖,中航工业科技之星,辽宁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张子军

在某平台演示验证项目中,张子军身兼多职——常务副总师、现场副总指挥和首席任务指挥员。他所肩负的责任重大而艰巨,不仅要带领团队坚持不懈地探索先进技术,更要加强对未知领域的风险防控。作为项目常务副总师,他精心组织飞机的研制工作。该项目任务节点十分紧迫,同时面临转场、协同试验、保障资源紧张等多重困难,他带头梳理了多家单位协同、多地并行工作的计划,理清工作重点和攻关路线图,确保了各条任务战线有条不紊全面展开。他常年南北三地往返,重大技术攻关、试飞试验等关键时刻,他始终坐镇现场,坚守一线。面对全新研制的机载系统,各系统地面和机上试验问题较多,张子军带领研发团队统筹协调各专业及时解决问题,坚持“小问题每日归零,大问题每日有解决办法”的原则,确保项目研制顺利推进。地面测试是演示验证项目的一项重要工作。面对周期紧、工作量大、经费紧张等困难,他带领测试团队,制定详细工作计划、测试剖面、改装实施要求,稳步推进了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作为首席任务指挥员,他重视特情预案和航线规划工作,带领各专业梳理系统故障条目和等级、研究故障处置方法,组织试飞员研讨和模拟训练,针对风险科目专题论证,有效降低了试飞风险;他带领团队精心设计了基于多要素的试飞航路航线,研究了基于多任务航段的航线规划方法,综合优化试飞科目,减少了试飞架次,提高了试飞效率。

该验证项目以全面达标的优异成绩通过验收,取得了重大成果,突破了无人机领域多项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标志着我国在某领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http://finance.ifeng.com/a/20160527/14429999_0.shtml
我觉得利剑是一机多用,即可以当无人机发展,还可以作为飞翼验证技术机,今后隐身攻击机,五代战斗机,战略轰炸机都可以直接利用其技术,验证机成分更大
我觉得利剑是一机多用,即可以当无人机发展,还可以作为飞翼验证技术机,今后隐身攻击机,五代战斗机,战略 ...
飞翼机还是用处多多,未来cec类似的系统开发出来,甚至可以挂载中距弹做中远距拦截用。
美帝最近提出的给b1B挂载中距弹的想法很有参考意义。
davidxtb 发表于 2016-6-20 10:37
实在是看不到f35到底成本控制成功在哪里,f22的单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采购数量的削减以及美国空军设定的不合 ...
美帝在F35上面就是流氓,先把你们骗进来,当年先画个大饼说大家一起搞吧,我出点技术,大家也不用花大价钱研制了,让欧洲都放弃自己研发四代的想法,结果现在时间过去了,你们也没时间再搞四代了,但是到头来还是花了大价钱。
davidxtb 发表于 2016-6-20 11:43
头条新闻观察者网/12天前
“利剑”无人机或通过验收 技术可用于下代轰炸机
5月24日,中航工业官方媒 ...
这不很明白么,通过验收,over了

没有后续
这不很明白么,通过验收,over了

没有后续
这个可能吗?
davidxtb 发表于 2016-6-20 12:35
这个可能吗?
没啥不可能的

没有军队立项的无人机项目莫名其妙死掉的不要太多,利剑这样算是得了善终了
没啥不可能的

没有军队立项的无人机项目莫名其妙死掉的不要太多,利剑这样算是得了善终了
觉得不可能,欧洲和美国都在研制飞翼项目,我们没理由在这方面限于停顿
亚音速的算了
davidxtb 发表于 2016-6-20 13:04
觉得不可能,欧洲和美国都在研制飞翼项目,我们没理由在这方面限于停顿
中国还有没有飞翼机项目我不知道,只知道601/利剑应该是没有后续

前阵子不是还有人爆料,说为了争飞翼无人机首飞,硬是用行政命令不许西工大的飞么?

这争首飞的事情不知道真假,但至少说明不止一家在搞飞翼无人机
中国还有没有飞翼机项目我不知道,只知道601/利剑应该是没有后续

前阵子不是还有人爆料,说为了争飞翼 ...
希望可以尽快立项吧,西飞也许是有前途的。
难道是有大轰项目用飞翼布局?
davidxtb 发表于 2016-6-20 13:21
希望可以尽快立项吧,西飞也许是有前途的。
难道是有大轰项目用飞翼布局?
飞翼挺难搞的,我觉得还是要先搞个像样的无人机再说

利剑说实话还是太小了,无论结构、飞控对于真正的飞翼轰炸机的意义都不大
作为一款过渡性的对空无人机,也不是不可以。但时间快不了,2026年能服役吗?

信息化、人工智能、自主识别和空战不是一般的难。
五路财神 发表于 2016-6-20 11:26
然而……利剑项目已经over了
    5月24日,中航工业官方媒体《中国航空报》关于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张子军的报道,提到了某项验证项目“以全面达标的优异成绩通过验收”,取得了重大成果,突破了无人机领域多项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军事评论员认为,这一验证项目应为“利剑”隐身无人机。这一无人机由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主持设计,中航工业洪都公司制造,项目于 2009年启动,并在2012年12月13日在江西某飞机制造厂总装下线,随后进行了密集的地面测试。2013年11月21日,“利剑”首飞成功。

几乎所有的飞机都是从验证机起步的,验证机完成后,该进行有作战目标和任务的飞机设计了。
woodyhl 发表于 2016-6-20 13:55
5月24日,中航工业官方媒体《中国航空报》关于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张子军的报道,提到了某 ...
验证完了就没有后续的项目不要太多
飞翼挺难搞的,我觉得还是要先搞个像样的无人机再说

利剑说实话还是太小了,无论结构、飞控对于真正的 ...
再小也比西工大那个大太多,毕竟是用的rd93,西工大那个用的是什么发动机?
2016-6-20 14:03 上传

天痕2 发表于 2016-6-20 08:31
个人觉得也是这样,最好带上舰载版

网络战A射B导,50个J20带200个利剑和美帝群P
一带四,太少了
天痕2 发表于 2016-6-20 08:42
主要是网络战和通信上的差距吧
u子正在各种努力中
wffbhnh 发表于 2016-6-20 10:40
利剑级别具备和四代机协同能力的无人机成本上可一点都不便宜。
利箭太小了
sunmingchi 发表于 2016-6-20 13:13
亚音速的算了
现象超音速
利箭太小了
利剑级别的具备高亚音速巡航能力的都不便宜,更不用说再大尺寸的了。
再小也比西工大那个大太多,毕竟是用的rd93,西工大那个用的是什么发动机?
我说的是

利剑没有后续

西工大也有飞翼

利剑太小

我可没说西工大现在这个就好
利剑的肚子曾在CD上出现过,蛋舱还是比较大的:
这个发动机装进异次元的模型就不要拿出来当证据了
我说的是

利剑没有后续

利剑有没有后续你怎么知道的?你看过洪都和贵州一前的八股?别拿验证项目圆满通过验收说事,不通过验证谈什么后续发展?

别听风就是雨,网络上装大神的多了,潮水退去,漏出的都是这样的。
利剑有没有后续你怎么知道的?你看过洪都和贵州一前的八股?别拿验证项目圆满通过验收说事,不通过验证谈 ...
在没有更可靠的反证之前,我宁可相信大神而不是你这样一点credit没有的人
在没有更可靠的反证之前,我宁可相信大神而不是你这样一点credit没有的人
根本就没有大神说过利剑没有后续,某些北黑看了利剑通过验证胡说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