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制造商:必不可少的中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23:42
  美國《工業周刊》2005年11月號發表文章表示,美國制造商必須認識到與中國相關的機會正在增加。中國不再僅僅是廉價商品的產地,本身也是一個越來越完備的制造中心和消費市場。能成功地在中國競爭就能世界任何地方保持足夠的競爭力。
  



  十字路口
  隨著生產率、撤消管制、私有化、貿易壁壘減少和人力資源的顯著改進,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和全球外國投資的主要目的地,中國不僅是理想的制造基地,其國內市場也極其龐大,吸引全球的公司瞄准中國消費者。 對世界主要公司來說,這意味著中國對他們必不可少。中國巨大的經濟容量使北京的政策決定足以對世界產生影響。對制造商來說,這意味著必須密切關注中國,即使他們目前沒有在中國運作。
  中國機遇
  世界沒有哪個地方比中國對制造商更有前途——或更值得挑戰。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產業持續調整,社會經濟改革等因素促使中國迅速成為世界工業重地。事實上中國工業進展的速度是難以想象的——當然也充滿競爭,每個制造業的老總對這個巨大而敏捷的競爭者都要有清楚的認識。
  據美國工業周刊(Industry Week,IM)和制造行為研究會(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 Institute, MPI)的最新研究,制造商全球市場競爭激烈,很多制造商到中國不僅尋求購買廉價的部件,也在中國建立自己的新的工廠。但中國本土的制造商也充滿競爭力。
  中國制造商2005年的贏利預計很可觀: 84%的企業預計可增加利潤。中國對美國制造商的贏利有顯著的影響:就整個制造業來說,去年美國各行業平均有25%的工廠利潤下降。
  比較美中兩國制造商的投資模式可知:
  1.2004年美國制造廠固定設備投資是其銷售額的3%,中國是20%﹔2.2005年美國53%的制造廠將增加其固定設備投資,而中國是72%。3.2005年美國工廠用於信息技術(IT)的投資可望增加42%,中國是75%。人力資源方面的數字更驚人:月工資(160小時)美國的中數是$2,160,中國是$120.80。
  總之,研究表明,中國目前的制造基礎成本效率高過美國,它在固定設備和IT方面的投資更大,它以後的技術競爭能力會更強。
  其他方面的數字可更全面地反映問題:制造業現在佔中國GDP的53%(美國是14%),佔出口額的90%(美國是62%),進口的85%和國內投資的70%。中國現在是世界第四大制造國(在美國、日本、德國之後),而10年前還是第八。它有近1億熟練的低工資工人,每年有35000個工程師畢業,這數字是美國的六到七倍。
  這些工程師現在主要在非國有企業工作。國有企業現在祇佔中國工業出口額的1/5,而1970年代末是80%,1992年是51.5%。顯然,這個國家正順利地朝“世界工廠”的道路上發展。美國制造業對此要有充分准備。
  機會與風險
  盡管如此,美國制造商在中國仍有錢可賺。美國商業部的中國綜述顯示,1999年美國祇有10%的在華公司的利潤高於全球平均水平﹔2004年這個數字上升到42%,另有31%與全球平均水平相當。
  中國也是增長最快的美國出口市場。中國人喜歡美國的消費產品,不管是從美國進口的還是在中國本土生產的,需求量都在急速增長。美國廠商對中國機會的理解已超越“世界工廠”的范疇:1.中國作為大買家﹔2.中國作為一個全球投資者﹔3.中國作為巨大的消費市場。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進口國和美國的增長最快的進口市場,從1970年的41億美元增長到去年的5610億美元。
  同時,中國的海外直接投資去年達36億美元,累計總投資從1990年的4億增加到450億美元。隨著中國公司在海外發展,美國制造商可從與他們的合作或合伙中獲得新的機會。
  中國消費市場有多大?中國有13億人口。世界人口的21%,人口一百萬以上的城市有120個。美國人口是2.95億,百萬以上人口的城市9個。更重要的是,中國具有高水准的可支配收入的城市中產階級正在興起。放寬外國廠商貿易與銷售率的規定使外國廠商前所未有地容易進入這個市場。
  雖然中國的商業環境創造了機會,它也具有新的挑戰——法律的和規章的,社會的和文化的,以及基礎設施方面的問題。為了規避在中國做生意的這些風險,美國公司必須對兩個國家的商業環境有基本的了解:
  1.美國和中國的差異﹔2.變化的趨勢﹔
  一旦了解了這些,公司就能調整他們的策略、結構、人員及流程以適應中國的環境。可考慮的有效措施是很多的,如提高經營效率方面的供應鏈管理、客戶服務、財務、稅及信息技術﹔建立共享的服務中心,選用人才,與政府建立高效率的關系,等等。
  最終,應仔細制訂一套應付中國特殊環境的戰略。
  抓住機會
  對於對中國感興趣的跨國公司來說,成功的前景必須結合風險一起考慮。中國的富強之路,正如其他先行的國家,將會是崎嶇不平的。在這條路上航行,需要面對風險和靈活處理潛在的障礙。成功的中國戰略,既要有對中國的運作環境的透徹了解,也要有公司內部對中國市場的全方面理解。
  雖然中國經濟發展的規模和速度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國家,美國制造商仍然可以穿越金融和運作風險的波濤找到機會的新大陸——中國現在是,甚至整個21世紀可能都會是這樣一個新大陸。美國《工業周刊》2005年11月號發表文章表示,美國制造商必須認識到與中國相關的機會正在增加。中國不再僅僅是廉價商品的產地,本身也是一個越來越完備的制造中心和消費市場。能成功地在中國競爭就能世界任何地方保持足夠的競爭力。
  



  十字路口
  隨著生產率、撤消管制、私有化、貿易壁壘減少和人力資源的顯著改進,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和全球外國投資的主要目的地,中國不僅是理想的制造基地,其國內市場也極其龐大,吸引全球的公司瞄准中國消費者。 對世界主要公司來說,這意味著中國對他們必不可少。中國巨大的經濟容量使北京的政策決定足以對世界產生影響。對制造商來說,這意味著必須密切關注中國,即使他們目前沒有在中國運作。
  中國機遇
  世界沒有哪個地方比中國對制造商更有前途——或更值得挑戰。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產業持續調整,社會經濟改革等因素促使中國迅速成為世界工業重地。事實上中國工業進展的速度是難以想象的——當然也充滿競爭,每個制造業的老總對這個巨大而敏捷的競爭者都要有清楚的認識。
  據美國工業周刊(Industry Week,IM)和制造行為研究會(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 Institute, MPI)的最新研究,制造商全球市場競爭激烈,很多制造商到中國不僅尋求購買廉價的部件,也在中國建立自己的新的工廠。但中國本土的制造商也充滿競爭力。
  中國制造商2005年的贏利預計很可觀: 84%的企業預計可增加利潤。中國對美國制造商的贏利有顯著的影響:就整個制造業來說,去年美國各行業平均有25%的工廠利潤下降。
  比較美中兩國制造商的投資模式可知:
  1.2004年美國制造廠固定設備投資是其銷售額的3%,中國是20%﹔2.2005年美國53%的制造廠將增加其固定設備投資,而中國是72%。3.2005年美國工廠用於信息技術(IT)的投資可望增加42%,中國是75%。人力資源方面的數字更驚人:月工資(160小時)美國的中數是$2,160,中國是$120.80。
  總之,研究表明,中國目前的制造基礎成本效率高過美國,它在固定設備和IT方面的投資更大,它以後的技術競爭能力會更強。
  其他方面的數字可更全面地反映問題:制造業現在佔中國GDP的53%(美國是14%),佔出口額的90%(美國是62%),進口的85%和國內投資的70%。中國現在是世界第四大制造國(在美國、日本、德國之後),而10年前還是第八。它有近1億熟練的低工資工人,每年有35000個工程師畢業,這數字是美國的六到七倍。
  這些工程師現在主要在非國有企業工作。國有企業現在祇佔中國工業出口額的1/5,而1970年代末是80%,1992年是51.5%。顯然,這個國家正順利地朝“世界工廠”的道路上發展。美國制造業對此要有充分准備。
  機會與風險
  盡管如此,美國制造商在中國仍有錢可賺。美國商業部的中國綜述顯示,1999年美國祇有10%的在華公司的利潤高於全球平均水平﹔2004年這個數字上升到42%,另有31%與全球平均水平相當。
  中國也是增長最快的美國出口市場。中國人喜歡美國的消費產品,不管是從美國進口的還是在中國本土生產的,需求量都在急速增長。美國廠商對中國機會的理解已超越“世界工廠”的范疇:1.中國作為大買家﹔2.中國作為一個全球投資者﹔3.中國作為巨大的消費市場。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進口國和美國的增長最快的進口市場,從1970年的41億美元增長到去年的5610億美元。
  同時,中國的海外直接投資去年達36億美元,累計總投資從1990年的4億增加到450億美元。隨著中國公司在海外發展,美國制造商可從與他們的合作或合伙中獲得新的機會。
  中國消費市場有多大?中國有13億人口。世界人口的21%,人口一百萬以上的城市有120個。美國人口是2.95億,百萬以上人口的城市9個。更重要的是,中國具有高水准的可支配收入的城市中產階級正在興起。放寬外國廠商貿易與銷售率的規定使外國廠商前所未有地容易進入這個市場。
  雖然中國的商業環境創造了機會,它也具有新的挑戰——法律的和規章的,社會的和文化的,以及基礎設施方面的問題。為了規避在中國做生意的這些風險,美國公司必須對兩個國家的商業環境有基本的了解:
  1.美國和中國的差異﹔2.變化的趨勢﹔
  一旦了解了這些,公司就能調整他們的策略、結構、人員及流程以適應中國的環境。可考慮的有效措施是很多的,如提高經營效率方面的供應鏈管理、客戶服務、財務、稅及信息技術﹔建立共享的服務中心,選用人才,與政府建立高效率的關系,等等。
  最終,應仔細制訂一套應付中國特殊環境的戰略。
  抓住機會
  對於對中國感興趣的跨國公司來說,成功的前景必須結合風險一起考慮。中國的富強之路,正如其他先行的國家,將會是崎嶇不平的。在這條路上航行,需要面對風險和靈活處理潛在的障礙。成功的中國戰略,既要有對中國的運作環境的透徹了解,也要有公司內部對中國市場的全方面理解。
  雖然中國經濟發展的規模和速度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國家,美國制造商仍然可以穿越金融和運作風險的波濤找到機會的新大陸——中國現在是,甚至整個21世紀可能都會是這樣一個新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