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论德军在北非失败的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8:56:41
在墨索里尼的组织下,意大利派了几十万军队到利比亚。然而,由于意军装备极劣,在1939年一败再败,几乎连大本营也丢掉。不得已,唯有请希特勒伸出援手。德国派出了二战名将隆美尔至北非,协同意军对抗英军。隆美尔率领先行到达、不到一个师的德军和已成惊弓之鸟的意大利人,辗转作战,居然奇迹般地收复大片失地,打得英国人屁滚尿流。这时隆美尔请求OKW(德国三军司令部)攻占马其他岛,以求切断英军的补给航线。这对当时正意气风发的德军来说轻而易举,但OKW拒绝了,认为无此必要。这种短视的做法使得德海军折戟大西洋后,地中海再无任何防线,最后盟军轻易控制了整个地中海区域,不断击沉德军的补给船队,以致于北非的补给极端匮乏,甚至在战争后期,很多德军单位在大漠遭到围歼,就是因为车箱里再没有一滴汽油。德军之所以最后走进战俘营,几乎完全是出于补给原因,而原因的造成很大程度是没有拿下马其他岛。


中国人有一句话:“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在60多年前的二战,这句话居然跑到西方与法西斯会面。在整个北非战场中,德军士兵与将领的表现都很出色,但由于OKW的不重视,隆美尔手下的兵力始终没能超过十万人,总是在八万人上下浮动,尽管隆美尔充分发挥他的军事才华,与近二十万的英军苦苦对抗,经常打得他们七零八落,溃不成军。却往往在最后一道防线前因兵力缺少而功亏一篑。当时隆美尔只有三个不满员的德国师,从后世军事学家看来,只要再有三个装甲师,那么其时德军即可攻破埃及,将英军彻底赶下海,然后一劳永逸地冲入中东,抢夺石油资源。但是,OKW始终认为北非是一个得不偿失的地区,若是把大量的人力和物资投入这个战场,一定不划算。这真是一个短视的看法!希特勒不知道他只要用相当少的兵力,即可征服一片比苏联顿河河湾收益更大的土地。在一场世界性的战争中,一个国家,实在应该有世界性的目光。就因为德国政府的战略失误,才使得非洲军所做出的战术努力付诸东流,原本一片光明的局势逐渐倾向不利,直到走向失败。德国政府的短视实际上是导致德军失败的幕后黑手,他们一次次地拒绝了增援请求,同时也一次次地拒绝了胜利女神。


德意政府始终认为补给上的困难是无可克服的,在地中海的控制权丧失之前,送往北非的补给往往只达到最低限度,而经常被德海军搔扰的英国船队,通常是走绕过好望角的航线补给北非前线,虽然安全,但一年只能跑三、四趟。即便这样,英军的物资依然比德军略胜一筹。从中不难看出德政府对补给部门的纵任。他们经常以东线战场紧张为由,长时间拖延驶往非洲的船次。然而在1942年,北非战场形势彻底扭转,轮到英军追着德军打,德意政府才开始紧张,疯狂督促补给部门。在此段时期,每一次船队都带来6000吨左右的燃油,而在之前,每一次只有500吨!当时,东战场更紧张,物资需求量更大,地中海也不是德军称霸了,德意政府居然能做作如此令人咋舌的成绩,可见以前的理由只是找籍口。世界上的小人物都是不见棺材不流泪的,无论非洲军再如何出色,在OKW这一群庸才的领导之下,又能做出什么成绩?并且在最后的紧张关头,补给部门贪生怕死,不理会隆美尔的再三要求,仍然将物资送往离前线2500英里之遥的黎波里,而不是隆美尔指定的托布鲁克,因为他们害怕英军的鱼雷机。这样做的后果显而易见:路程漫长,无论是飞机运输或是汽车运输,都会吞掉许多燃油;运送过程中会受到敌对飞机的袭击,又会损失一大批燃油。前线部队得到的燃油只是原来的五分之二左右,并且因为耗在路上的时间太长,许多攻击因为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持而不得不延期,无端地又溜走了许多机会。可以说补给部门的失败造就了德军的失败。


在1940年到1942年的北非战役中,盟军由始至终都掌握着制空权。在前期, 由于英军孤军作战,双方空军只打成平手。当美国人宣布参加二战后,军火物资源源不断地流入北非,英国空军的腰杆子顿时硬了起来,反正美国人有的是钱,人家资助的飞机比你的步兵还多,怕什么?于是英国空军每天出动的架次逐渐增多,在决定北非战役走向的阿拉曼会战中,德国空军每天平均出动162架次,英国平均每天出动3300架次。空留下德国陆军天天挨炸。英军向德军发起进攻时,往往是空军轰炸,炮兵掩护,然后陆军才冲。德军此时都无计可施,因为制空权被对方掌握,已方的防空炮和其他单位要是敢还击的话,只会暴露自己,然后被炸得稀巴烂。唯有等英军冲得近了,才能开火。但由于德军补给匮乏,装甲单位、战防炮都比英军少,这种近似于肉搏的战斗方式根本占不到便宜,因此德军的防线常常被冲开缺口,最后连警卫营都得上前线。反观德军发动的进攻,往往才行进至一半,就被英国空军压制住,动弹不得。在一马平川的沙漠上,一支突出的部队极易被对方从侧翼包围,面对如此情况,只能撤退,而此时的混乱正中空军下怀,再次被炸得稀巴烂。最后连敌人汗毛都没伤一根便无功而返。在一场现代化战争中,制空权的得失,往往左右着胜利与否,德军的指挥体系十分混乱,隆美尔无权支配驻北非的德国空军,他们只执行战略性的任务,如轰炸英国人的军工厂、码头等,并不负责战术任务,这意味着德军作战时都没有空中掩护,只能在敌人接连不断地炮火中与死神搏斗。这种不平等的空中优势令德军攻克据点必须用“事倍功半”来形容,这也是德军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总结下来,德军的失败得益与五方面的“功劳”:一、补给短缺;二、没有攻占马其他岛;三、OKW的战略失误;四、补给部门的无能;五、制空权的丧失。
   

    尽管他们终于还是失败了,但从纯军事的观点上看,的确输得有一点冤枉,大有“非战之罪”的感觉——真不知是该为他们扼腕叹息,还是为整个世界因此逃过一劫而暗自庆幸?在墨索里尼的组织下,意大利派了几十万军队到利比亚。然而,由于意军装备极劣,在1939年一败再败,几乎连大本营也丢掉。不得已,唯有请希特勒伸出援手。德国派出了二战名将隆美尔至北非,协同意军对抗英军。隆美尔率领先行到达、不到一个师的德军和已成惊弓之鸟的意大利人,辗转作战,居然奇迹般地收复大片失地,打得英国人屁滚尿流。这时隆美尔请求OKW(德国三军司令部)攻占马其他岛,以求切断英军的补给航线。这对当时正意气风发的德军来说轻而易举,但OKW拒绝了,认为无此必要。这种短视的做法使得德海军折戟大西洋后,地中海再无任何防线,最后盟军轻易控制了整个地中海区域,不断击沉德军的补给船队,以致于北非的补给极端匮乏,甚至在战争后期,很多德军单位在大漠遭到围歼,就是因为车箱里再没有一滴汽油。德军之所以最后走进战俘营,几乎完全是出于补给原因,而原因的造成很大程度是没有拿下马其他岛。


中国人有一句话:“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在60多年前的二战,这句话居然跑到西方与法西斯会面。在整个北非战场中,德军士兵与将领的表现都很出色,但由于OKW的不重视,隆美尔手下的兵力始终没能超过十万人,总是在八万人上下浮动,尽管隆美尔充分发挥他的军事才华,与近二十万的英军苦苦对抗,经常打得他们七零八落,溃不成军。却往往在最后一道防线前因兵力缺少而功亏一篑。当时隆美尔只有三个不满员的德国师,从后世军事学家看来,只要再有三个装甲师,那么其时德军即可攻破埃及,将英军彻底赶下海,然后一劳永逸地冲入中东,抢夺石油资源。但是,OKW始终认为北非是一个得不偿失的地区,若是把大量的人力和物资投入这个战场,一定不划算。这真是一个短视的看法!希特勒不知道他只要用相当少的兵力,即可征服一片比苏联顿河河湾收益更大的土地。在一场世界性的战争中,一个国家,实在应该有世界性的目光。就因为德国政府的战略失误,才使得非洲军所做出的战术努力付诸东流,原本一片光明的局势逐渐倾向不利,直到走向失败。德国政府的短视实际上是导致德军失败的幕后黑手,他们一次次地拒绝了增援请求,同时也一次次地拒绝了胜利女神。


德意政府始终认为补给上的困难是无可克服的,在地中海的控制权丧失之前,送往北非的补给往往只达到最低限度,而经常被德海军搔扰的英国船队,通常是走绕过好望角的航线补给北非前线,虽然安全,但一年只能跑三、四趟。即便这样,英军的物资依然比德军略胜一筹。从中不难看出德政府对补给部门的纵任。他们经常以东线战场紧张为由,长时间拖延驶往非洲的船次。然而在1942年,北非战场形势彻底扭转,轮到英军追着德军打,德意政府才开始紧张,疯狂督促补给部门。在此段时期,每一次船队都带来6000吨左右的燃油,而在之前,每一次只有500吨!当时,东战场更紧张,物资需求量更大,地中海也不是德军称霸了,德意政府居然能做作如此令人咋舌的成绩,可见以前的理由只是找籍口。世界上的小人物都是不见棺材不流泪的,无论非洲军再如何出色,在OKW这一群庸才的领导之下,又能做出什么成绩?并且在最后的紧张关头,补给部门贪生怕死,不理会隆美尔的再三要求,仍然将物资送往离前线2500英里之遥的黎波里,而不是隆美尔指定的托布鲁克,因为他们害怕英军的鱼雷机。这样做的后果显而易见:路程漫长,无论是飞机运输或是汽车运输,都会吞掉许多燃油;运送过程中会受到敌对飞机的袭击,又会损失一大批燃油。前线部队得到的燃油只是原来的五分之二左右,并且因为耗在路上的时间太长,许多攻击因为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持而不得不延期,无端地又溜走了许多机会。可以说补给部门的失败造就了德军的失败。


在1940年到1942年的北非战役中,盟军由始至终都掌握着制空权。在前期, 由于英军孤军作战,双方空军只打成平手。当美国人宣布参加二战后,军火物资源源不断地流入北非,英国空军的腰杆子顿时硬了起来,反正美国人有的是钱,人家资助的飞机比你的步兵还多,怕什么?于是英国空军每天出动的架次逐渐增多,在决定北非战役走向的阿拉曼会战中,德国空军每天平均出动162架次,英国平均每天出动3300架次。空留下德国陆军天天挨炸。英军向德军发起进攻时,往往是空军轰炸,炮兵掩护,然后陆军才冲。德军此时都无计可施,因为制空权被对方掌握,已方的防空炮和其他单位要是敢还击的话,只会暴露自己,然后被炸得稀巴烂。唯有等英军冲得近了,才能开火。但由于德军补给匮乏,装甲单位、战防炮都比英军少,这种近似于肉搏的战斗方式根本占不到便宜,因此德军的防线常常被冲开缺口,最后连警卫营都得上前线。反观德军发动的进攻,往往才行进至一半,就被英国空军压制住,动弹不得。在一马平川的沙漠上,一支突出的部队极易被对方从侧翼包围,面对如此情况,只能撤退,而此时的混乱正中空军下怀,再次被炸得稀巴烂。最后连敌人汗毛都没伤一根便无功而返。在一场现代化战争中,制空权的得失,往往左右着胜利与否,德军的指挥体系十分混乱,隆美尔无权支配驻北非的德国空军,他们只执行战略性的任务,如轰炸英国人的军工厂、码头等,并不负责战术任务,这意味着德军作战时都没有空中掩护,只能在敌人接连不断地炮火中与死神搏斗。这种不平等的空中优势令德军攻克据点必须用“事倍功半”来形容,这也是德军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总结下来,德军的失败得益与五方面的“功劳”:一、补给短缺;二、没有攻占马其他岛;三、OKW的战略失误;四、补给部门的无能;五、制空权的丧失。
   

    尽管他们终于还是失败了,但从纯军事的观点上看,的确输得有一点冤枉,大有“非战之罪”的感觉——真不知是该为他们扼腕叹息,还是为整个世界因此逃过一劫而暗自庆幸?
<P>地中海的制海问题,如果说德军海狼能够经全力夺取地中海的制海权,应该是可以的,但是相比较大西洋的破交战,是不是更重要了?要知道在一战,如果不是后来美国参战,德国海军无限制潜艇战迫使英国投降恐怕再过半年,最多一年就会实现,所以说在大西洋破交战够重于地中海的制海。</P>
<P>关于北非战役,我不怎么熟,所以不能够作出什么评论,但是要说在老隆手里的部队只有8万就太牵强了,就算再给老隆三个像帝国师这样精锐的装甲师,那又怎样?补给跟不上,更会造成一些装备因没补给而丢弃,实立决定一切。</P>
<P>但不得不说的是北非的非洲军团是一支精锐部队</P>
<P>首先,我说的是隆帅“手下始终没能超过十万人”。后来抵达突尼斯的德军实际上归阿尼姆指挥。这批德军的出击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阿尼姆的心情(卡塞林之战即为一例)。再者,隆帅个人十分强调“以战养战”,只要有足够的兵力,攻破更多的英军据点并不是一件难事,因而获得一些补给,足可解决装备问题(在北非战役中,德军也这样做了,否则单靠补给部门,他们早折戟黄沙)。</P>
<P>以战养战也不一个很好的办法,托仆鲁克一战搞到补给不少,但是能够永远像托仆鲁克那样吗?盟军很容易利用这个弱点来引诱德军进攻,到是来个关门打狗都说不定。</P>
<P>拥有足够的兵力,但能维持多久?如果这一战不能成功,会造成什么后果?老隆可能永远不败?关键是维持</P>
<P>没油</P>
<P>没人</P>
在北非有什么终极目标么??
马耳他啊马耳他.
[B]以下是引用[I]核辐射[/I]在2005-11-4 9:08:00的发言:[/B][BR]在北非有什么终极目标么??
是啊!非洲一直是一个辅助方向,希特勒的主要目标是东线。意大利军队进攻非洲就已经打破了他的计划,如果不是因为意大利军队面临失败,为了防止因此导致的连锁反应,德国不会理会非洲形势的。也正是这样的原因,隆美尔一直没有得到他想得到的装备和人员补充。作为一个辅助方向上的将领,在装备人员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违反了一般战争原则过多进行大规模的进攻战,失败是注定的。这个也就是当时很多高级军官认为隆帅是战术大师而同时是战略小卒的来源。
换个角度来看,如果他一早就明白自己的形势和地位,采取和防御相结合的积极进攻战术,不断袭扰英美军队,而不是把所有的部队全部投入到阿拉曼进行最后的决战。那么非洲对整个局势的作用会更大。非洲迅速的失败导致了意大利直接面临盟军的进攻,让德国失去了一个盟友。
北非战略地位重要 海军元帅雷德尔曾经向希特勒指出 盟军最终会在北非取得一个立足点 对轴心国进行战争 为了防止这一着 就要占领北非  地中海是英国的生命线. 而且对于盟国的威望会起到毁灭性打击.. 占领埃及意味着占领苏伊士运河这一重要地点 那个时候可以通过苏伊士 进入中东 赶走英国人 土耳其就在掌握之中....
<P>只能说这是隆美尔败的太不甘心了 最多还是输在自己的老朋友蒙各马利手上  </P>
[B]以下是引用[I]领袖原则[/I]在2005-11-5 1:43:00的发言:[/B][BR]北非战略地位重要 海军元帅雷德尔曾经向希特勒指出 盟军最终会在北非取得一个立足点 对轴心国进行战争 为了防止这一着 就要占领北非  地中海是英国的生命线. 而且对于盟国的威望会起到毁灭性打击.. 占领埃及意味着占领苏伊士运河这一重要地点 那个时候可以通过苏伊士 进入中东 赶走英国人 土耳其就在掌握之中....
进攻埃及需要大量的人员和装备,德军的战略就是避免两线作战,如果要实现占领埃及的企图,德军就基本要集中所有的海军主力和空军大部分的兵力。保证后勤供应。而陆军也要从地中海东岸协同进攻,先占领土耳其,当深入到苏联腹地旁边的时候,苏联会坐视不理吗?这个最大的对手一旦先进入战争状态,结果一样会是失败。
<P>北非不重要,对西特了来说</P>
<P>1。德军不是不想攻占马耳他,但这要看其他地区的形式。1940年,北非不是重点,不列颠空战正如火如荼,打下了英国北非问题自然解决。还有当时初上战场的狼群也是围绕英国补给线的,在有英国在地中海的兵力相当多,刚服役的KGV就被派到地中海,还有女王级以及皇家方舟航母,英国一直视地中海为通往远东的咽喉,怎么可能轻易放手呢?而且当时英国控制着的克里特岛才是德军的心腹大患,所以40年不行。</P>
<P>1941年:这一年上半年重点是为入侵苏联做准备,所以巴尔干半岛是重要的前进基地。这时克里特岛在侧翼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所以德军不惜出动卑斯迈也要牵制皇家海军在地中海的部队,结果成功了,用伞兵攻占了克里特岛。但是这样的代价太过于惨重,所以在苏德战争爆发以后地中海的控制权仍然在英军手里,北非战场仍不是主战场。在苏德战争爆发以后,德军才有了北非和乌克兰同时进军夺取中东石油的计划,只是莫斯科会战没给它机会。</P>
<P>1942年:随着偷袭珍珠港的飞机轰鸣,英国的远东基地在3个月内被扫平,当的知POW沉没时丘吉尔痛苦的放下电话……没有远东的物资,对英国本土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所以在地中海德军又有了机会,与此同时,在东线,德军利用苏军仓促反击的错误重新夺得战略主动权,5月在哈而克夫发动进攻,狼群也在这一时期创造了最辉煌的战绩,在6月以前,轴心国在世界范围内都是进攻的战略态势,所以马耳他岛自然也遭到了极其猛烈的轰炸。皇家海军的大型战舰几乎是拼命保卫着地中海上最后的桥头堡,德军始终无法占领。为此意大利损失了全部的战列舰,最终英国人挺到了1942年8月。</P>
<P>在8月份,希特勒的“大钳行动”看起来还是可行的,A集团军群已经准备向高加索方向进攻,英军也开始在三角洲挖掘防御工事,在拿到大量英军的“补给”后,狐狸的给养稍微的到了缓解,所以希特勒命令继续进攻。但是狐狸最明智的做法是就地防御,以缩短日益增长的补给线,但是就象其他命令一样,希特勒又一次犯了重大错误,命令继续进攻。于是才有了兔子与狐狸的精彩较量。</P>
<P>2。北非在42年才变成战略重点的,进攻埃及是“可选项目”,但是意大利是绝对不会容忍丢失北非的,所以防御是不会得到任何统帅的认可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P>
<P>简单的说在北非德军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在一个错误的地点打了一场没必要的战争。</P>
<P>隆美而初期的胜利到头就是一些战术上的胜利,对当时第三帝国的整体战略而言没有什么好处,比如最简单的事实就是就算隆美而打下了埃及又能怎么样?难道盟军就不会在北非登陆了?而且漫长的北非又要分担走德国多少兵力去守备?地中海的制海权又不在德国人手中,制空权算一半对一半吧,这种情况下争夺北非没有必要,在我看来当时德国在北非维持个桥头堡只要存在就可以了。正是由于隆美而的胜利才使德国不得不从其他方向抽调物资和兵力增援北非,这反而搅乱了全局。</P>
记得某人说过,北非的胜利应归功于皇家海军和皇家空军!
[B]以下是引用[I]点水族[/I]在2005-11-5 11:33: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领袖原则[/I]在2005-11-5 1:43:00的发言:[/B][BR]北非战略地位重要 海军元帅雷德尔曾经向希特勒指出 盟军最终会在北非取得一个立足点 对轴心国进行战争 为了防止这一着 就要占领北非  地中海是英国的生命线. 而且对于盟国的威望会起到毁灭性打击.. 占领埃及意味着占领苏伊士运河这一重要地点 那个时候可以通过苏伊士 进入中东 赶走英国人 土耳其就在掌握之中.... </div>进攻埃及需要大量的人员和装备,德军的战略就是避免两线作战,如果要实现占领埃及的企图,德军就基本要集中所有的海军主力和空军大部分的兵力。保证后勤供应。而陆军也要从地中海东岸协同进攻,先占领土耳其,当深入到苏联腹地旁边的时候,苏联会坐视不理吗?这个最大的对手一旦先进入战争状态,结果一样会是失败。

雷德尔 说过 攻击苏联是要在征服 英国之后.. 只要不攻击苏联 拿下 北非  的  
苏联! 在德国发动攻击的前夕 还在不断的讨好希特勒! 你认为他会怎么样???
<P>靠敌人养活自己,这真是“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第三帝国的部队不得不向八路军学习,隆帅可真不容易呀。听说他的指挥车都是英国人造的。</P>
<P>北非的作战地域过分狭窄,如果宽阔一些的话,隆美尔说不定也会打打游击战。</P>
不管怎么说,德国人的表现应该是最优秀的。
[B]以下是引用[I]着急上火[/I]在2005-11-7 1:08:00的发言:[/B][BR]<P>靠敌人养活自己,这真是“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第三帝国的部队不得不向八路军学习,隆帅可真不容易呀。听说他的指挥车都是英国人造的。</P><P>北非的作战地域过分狭窄,如果宽阔一些的话,隆美尔说不定也会打打游击战。</P>
老隆的指挥装甲车是250/3,德国的。他带的防风镜倒是缴获英军的
一开始给的武器太差了,飞机更少,后来也指望不上了。可惜盟军首次见到老虎之威力,这也帮不了德国人啊
虎式重型营到来时,已是1942年11月时!已经是非洲军团败局已定时!有过凯萨林的辉煌,能打赢一次战役,却不能打赢一场战具,应该是说根本不可能凭二个重型坦克营改变北非战局
<P>是啊!非洲一直是一个辅助方向,希特勒的主要目标是东线。意大利军队进攻非洲就已经打破了他的计划,如果不是因为意大利军队面临失败,为了防止因此导致的连锁反应,德国不会理会非洲形势的。也正是这样的原因,隆美尔一直没有得到他想得到的装备和人员补充。作为一个辅助方向上的将领,在装备人员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违反了一般战争原则过多进行大规模的进攻战,失败是注定的。这个也就是当时很多高级军官认为隆帅是战术大师而同时是战略小卒的来源。<BR>换个角度来看,如果他一早就明白自己的形势和地位,采取和防御相结合的积极进攻战术,不断袭扰英美军队,而不是把所有的部队全部投入到阿拉曼进行最后的决战。那么非洲对整个局势的作用会更大。非洲迅速的失败导致了意大利直接面临盟军的进攻,让德国失去了一个盟友。</P>
<P>我同意这个观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