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失败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4:28:23
<P>库尔斯克会战是1943年苏联红军与德国法西斯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进行的一次战略大决战,从战役规模而言,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坦克战,而就其意义而言,正像希特勒本人在写给当时德军将领的一封信中所说的:“这次对苏战争的成败可能将取决于库尔斯克会战的结果。”虽然这场战役已远离我们近一个甲子,但今天我们从战略战术上来分析德军战败的一些因素,对于我们研究几千年来的人类文明史、战争史还是有着相当深远的意义的。本文试图从实际出发,运用了一些最新资料,又适当分析了当时希特勒的心理因素,力图全方面的、较综合的找出德军战败的原因。
经1942年夏至1943年初春的恶战,苏德战场中部形成了一个奇妙的对阵形势:战线由北而来,在奥廖尔地区突然向东弯曲,紧接着在奥廖尔以南的库尔斯克地区又向西弯曲,最后经别尔哥罗得向正南延伸至哈尔科夫东南地区,在战线上形成一个“弓”字形。这样,在阵地上双方就各有楔入对方战区的突出部:德军占据奥廖尔和哈尔科夫两个突出部,而在二者之间所夹的就是由苏军控制的著名的库尔斯克突出部。在军事指挥官眼里,敌方突出部历来是危害巨大的毒瘤,因为它严重破坏了己方战线的完整。可从多个方向上威胁己方部队的侧翼。但它同时也是非常诱人的目标。因为它最适宜己方实施分进合击,围歼敌重兵集团。而且对德军而言,他们占据着库尔斯克突出部两翼的根部——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这意味着德军在后勤补给上有了良好保障,更易屯兵。在1943年春天解冻期间,苏德双方最高统帅部都盯住库尔斯克突出部,揣摩对方,想从中作点文章。
为了改善帝国内政困境并防止法西斯集团分崩离析,德军统帅部决定在苏德战场发动大规模夏季进攻,夺取战略主动权,扭转不利的战争进程。德军考虑到其军队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的有利态势,决定从南、北两面向该突出部根部实施向心突击,围歼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尔后向西南方面军后方突击。此后预定向东北方向发展进攻。同时,还打算向列宁格勒进攻。为在库尔斯克附近准备代号为“堡垒”的战役,颁布了希特勒4月15日签发的第6号命令。德军在苏德战场全部坦克师的近70%、作战飞机的65%以上参加了这一战役。各突击集团共编有50个最有战斗力的师(内16个坦克师,摩托化师)和许多独立部队,分属“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为克卢格元帅)第9(司令为莫德尔上将,335000人)、第2集团军(96000人)以及“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为曼施坦因元帅)坦克第4集团军(司令为霍特,223907人,由北向南由第52步兵军、第48装甲军和党卫军第2装甲军组成,第48装甲军配有第33,第11两个坦克师,“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第10装甲旅和第167步兵师。党卫军第2装甲军由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第2“帝国”和第3“骷髅”3个装甲掷弹兵师构成)和“肯普夫”战役集群(126000人,有10个师,其中有3个坦克师,分别是第3、第7和第19坦克师,另外拥有45辆“虎式”坦克的第503坦克营也配属在该兵团中。)。此外,约有20个师在各突击集团翼侧行动。第4、第6航空队的航空兵负责支援陆军。德军这一集团总兵力达90余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1万门,坦克和强击火炮2700辆,飞机2050架。在德军企图攻占重要地位的是大量集中使用新式技术兵器——“虎”式、“豹”式坦克和“斐迪南”(“象”)式强击火炮,以及新式飞机(“福克沃尔夫190A”式战斗机和“汉克尔129”式攻击机)。
</P><P>库尔斯克会战是1943年苏联红军与德国法西斯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进行的一次战略大决战,从战役规模而言,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坦克战,而就其意义而言,正像希特勒本人在写给当时德军将领的一封信中所说的:“这次对苏战争的成败可能将取决于库尔斯克会战的结果。”虽然这场战役已远离我们近一个甲子,但今天我们从战略战术上来分析德军战败的一些因素,对于我们研究几千年来的人类文明史、战争史还是有着相当深远的意义的。本文试图从实际出发,运用了一些最新资料,又适当分析了当时希特勒的心理因素,力图全方面的、较综合的找出德军战败的原因。
经1942年夏至1943年初春的恶战,苏德战场中部形成了一个奇妙的对阵形势:战线由北而来,在奥廖尔地区突然向东弯曲,紧接着在奥廖尔以南的库尔斯克地区又向西弯曲,最后经别尔哥罗得向正南延伸至哈尔科夫东南地区,在战线上形成一个“弓”字形。这样,在阵地上双方就各有楔入对方战区的突出部:德军占据奥廖尔和哈尔科夫两个突出部,而在二者之间所夹的就是由苏军控制的著名的库尔斯克突出部。在军事指挥官眼里,敌方突出部历来是危害巨大的毒瘤,因为它严重破坏了己方战线的完整。可从多个方向上威胁己方部队的侧翼。但它同时也是非常诱人的目标。因为它最适宜己方实施分进合击,围歼敌重兵集团。而且对德军而言,他们占据着库尔斯克突出部两翼的根部——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这意味着德军在后勤补给上有了良好保障,更易屯兵。在1943年春天解冻期间,苏德双方最高统帅部都盯住库尔斯克突出部,揣摩对方,想从中作点文章。
为了改善帝国内政困境并防止法西斯集团分崩离析,德军统帅部决定在苏德战场发动大规模夏季进攻,夺取战略主动权,扭转不利的战争进程。德军考虑到其军队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的有利态势,决定从南、北两面向该突出部根部实施向心突击,围歼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尔后向西南方面军后方突击。此后预定向东北方向发展进攻。同时,还打算向列宁格勒进攻。为在库尔斯克附近准备代号为“堡垒”的战役,颁布了希特勒4月15日签发的第6号命令。德军在苏德战场全部坦克师的近70%、作战飞机的65%以上参加了这一战役。各突击集团共编有50个最有战斗力的师(内16个坦克师,摩托化师)和许多独立部队,分属“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为克卢格元帅)第9(司令为莫德尔上将,335000人)、第2集团军(96000人)以及“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为曼施坦因元帅)坦克第4集团军(司令为霍特,223907人,由北向南由第52步兵军、第48装甲军和党卫军第2装甲军组成,第48装甲军配有第33,第11两个坦克师,“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第10装甲旅和第167步兵师。党卫军第2装甲军由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第2“帝国”和第3“骷髅”3个装甲掷弹兵师构成)和“肯普夫”战役集群(126000人,有10个师,其中有3个坦克师,分别是第3、第7和第19坦克师,另外拥有45辆“虎式”坦克的第503坦克营也配属在该兵团中。)。此外,约有20个师在各突击集团翼侧行动。第4、第6航空队的航空兵负责支援陆军。德军这一集团总兵力达90余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1万门,坦克和强击火炮2700辆,飞机2050架。在德军企图攻占重要地位的是大量集中使用新式技术兵器——“虎”式、“豹”式坦克和“斐迪南”(“象”)式强击火炮,以及新式飞机(“福克沃尔夫190A”式战斗机和“汉克尔129”式攻击机)。
</P>
<B></B>
德国陆军早就拥有能与T-34、KB型坦克相匹敌的新型坦克,早在1937年德国克虏伯公司就在亨舍尔博士的主持下开始研制重型坦克,但希特勒只迷恋于IV型坦克,认为IV型坦克已能对付一切,德国军方提出的性能要求也朝令夕改,忽而要求30吨级,忽而改为65吨级,接着又是32吨级和45吨级,弄的研制工作无所适从,进展缓慢。1940年德国坦克与法国的S-35型坦克和英国马蒂尔达-I、II型相遇,发现无法打穿这些坦克的前装甲,虽然德国坦克专家和将领不断使用德国谚语——“总有些能学的东西”,对德国坦克在火力和防护上的劣势不安,要求研制并装备新一代的坦克,但都遭希特勒的拒绝。与T-34型和KB型交手后德军最高统帅部急忙要求亨舍尔拿出最后一种根据军方要求设计的坦克,想在1942年4月20日希特勒生日时向他展示。与此同时,德国坦克设计师波尔奇博士同MAN(大众)公司也根据军方的要求设计出一种43吨级的坦克。希特勒下令两种坦克都投入生产,前者是56吨重的VI型“虎”式重型坦克,后者是V型“豹”式中型坦克。
“虎”式坦克原先的设计重量是45吨,前装甲厚度是80毫米。但被T-34型和KB型坦克弄的昏了头的希特勒觉得不够,下令提高到110毫米,结果重量达到56吨。“虎”式坦克在工程设计上独具一格,除炮塔外,可谓完善无暇。“虎”式的悬挂系统采用了德军半履带车使用的负重轮三轮交叉、扭杆式装置,大大提高了履带的宽度、通行能力和行使的平稳性。更有特色的是它的动力和传动系统。波舍尔采用了先进的电动传动方式,使得坦克的驾驶变得更加容易,就像开汽车一样使用方向盘。这项技术在当时只有德国和法国可以做到。但是应当看到,这种先进的动力传动系统虽然大大简化了驾驶员的工作负荷,也省去了沉重的齿轮传动系统,但结构复杂,故障率太高,对作战极为不利。“虎”式坦克安装有一门威力很大的88毫米坦克炮,但炮塔太重,没有液压助动系统,炮手需摇动手柄720圈才能使炮塔转一圈,所以其反应速度很慢。英国陆军曾算出:一个赤手空拳的人只要在距“虎”式坦克50米以内围着坦克小跑,就能让炮手不停地摇,直到累死。“虎”式坦克的公路最大行驶速度为40公里/小时,高于KB型和“斯大林”系列坦克,但其行程只有90公里。虽然“虎”式坦克在装甲和火力上与苏军KB型坦克相近,战场上还略胜于后者,但其火力、机动、防护和可靠、简便性等综合指数却大大逊与苏军重型坦克。“虎”式坦克在防御时有巨大的威力,但一旦进行远距离机动就麻烦不断,总是出故障或被苏军T-34-85型坦克绕道侧面击毁。
德军另一种新型坦克——V型“豹”式坦克也是受苏军坦克刺激的结果。
装甲大王古德里安和其他装甲兵将领建议仿制T-34型坦克,认为这是消除坦克技术劣势最快、最简单的办法。但他们的建议未被接受。原因之一是德国缺乏制造T-34型坦克的特种合金钢,如果生产这些合金钢,就需要改造整个德国工业;原因之二是希特勒不愿意仿造被他视为“劣等民族”的坦克。德国陆军急需一种性能超过T-34型或与之接近的中型坦克,向戴姆勒奔驰公司和MAN公司招标,要求是重30~35吨,时速为55公里,可安装一门75毫米炮,有厚度为60毫米的倾斜装甲。最终希特勒采用了军方的意见,MAN公司的方案中标,所生产的坦克即为V型“豹”式坦克,在1942年11月匆匆投产。
“豹”式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可与T-34型坦克相媲美的中型坦克,超过了美国和英国的同级坦克。其合理、漂亮的布局、影响了战后坦克的发展,与T-34型坦克并列,被视为现代坦克的开端。“豹”式D型坦克重43吨,使用650马力的汽油机,乘员5人,最大时速43公里,最大装甲厚度80毫米,采用倾斜式装甲,安装一门长身管加农炮,各项战术性能超过对手T-34-76。
希特勒把扭转东线颓势的希望寄托在两种形式坦克上,德国新任陆军参谋长屈席勒尔即根据希特勒的旨意,制定了对库尔斯克突出部进攻的“堡垒”计划。此外,希特勒为了确保坦克的绝对优势,还派专人研制更为可怕的坦克杀手——(“菲迪南”) “象”式坦克歼击车。
“象”式坦克歼击车装备有一门88mmPak43/2型火炮。首次使用就是在库尔斯克战役,德军装备了两个“象”式坦克歼击车营,分别是第653,第654装甲营,各营下辖“象”式坦克歼击车45辆。“象”式坦克歼击车还是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摧毁了苏军大量的坦克,自行火炮,并在德军进攻阶段取得一定的突破。可以说是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威力最大的一种坦克歼击车了。“象”式坦克歼击车火力强大,防护性能超群,但是机动性却较差,而设计思想上的大胆创新,包括成功和不成功的,使“象”式坦克歼击车确立了它在世界战车史上应有的地位。
在德国人准备“堡垒”战役的同时,苏军最高统帅部和各方面军也在策划自己的夏季战役。苏军最高统帅部在1942—1943年之交的冬季进攻之后命令军队转入防御,巩固既占地区,准备发动进攻。主要突击预定指向西南方向。但发觉德军在库尔斯克附近准备进攻以后,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遂决定在库尔斯克突出部暂时转入按计划组织的防御,在此准备坚守,在防御交战中消耗德军突击集团,为苏军转入反攻,进而转入战略总攻创造有利条件。中央方面军奉命抗击德军从奥廖尔方面的进攻,沃罗涅日方面军抗击德军由别尔哥罗德地域的进攻。预定在完成防御任务后,苏军在奥廖尔方向和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方向转入反攻。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为瓦图京大将)和草原方面军(司令为科涅夫上将),与西南方面军(司令为马利诺夫斯基大将)协同,粉碎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集团。中央方面军(司令为罗科索夫斯基大将)右翼、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为波波夫上将)以及西方面军(司令为索科洛夫斯基上将)左翼在奥廖尔方向实施进攻战役。大本营代表,苏联元帅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负责协调各方面军行动。库尔斯克会战开始前,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共有133.6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9万余门、坦克和自行火炮3444辆、飞机2172架。担任大本营战略预备队的草原军区(7月9日起改称草原方面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后方展开。辖5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近卫第4(70000人,司令为库利克中将)、第5集团军(80000人,司令为扎多夫中将),第27(70000人,司令为特罗菲缅科中将)、第47(65000人,司令为科兹洛夫少将)、第53集团军(65000人);1个坦克集团军—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人37000,司令为罗特米斯特罗夫坦克兵中将),有第18、29坦克军、近卫机械化第5军;3个骑兵军—近卫第3、第5、第7骑兵军;空军第5集团军(司令为戈留诺夫空军中将);1个步兵军;6个独立坦克军和机械化军(方面军总计573195人)。
<B></B>
显然1943年的苏联红军已不同于1941年和1942年的红军了。苏联经过重工厂东迁后,军工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军民团结一致,经历了2年的抗战,有了较深的思想准备,对防御闪击战有丰富的经验,已在残酷的战争洗礼下,逐步成长起来。T-34型坦克源源不断地从生产线上制造出来,开往前线,KB型坦克也经过重大改进。T-34型坦克已成为苏联陆军的主力战车,在数量上居绝对优势,而德军的新式坦克只占其坦克数量中很少的部分。从苏军坦克部队的经验和状况看,苏军的坦克部队已在战火、挫折和胜利中成长起来,指挥、通讯系统完善,不必像当初那样用旗语联络,能够灵活调动数千辆坦克战斗,已有了5个坦克集团军。坦克军已基本淘汰轻型坦克,多数采用T-34型,坦克军内的坦克数量从1942年的168辆增至257辆,坦克军内还有相当数量的自行火炮和英国援助的丘吉尔型坦克。随着大量的美国卡车和吉普车运抵苏联,苏军坦克兵和机械化部队已实现了摩托化,其编成内的炮兵已告别了骡马牵引的时代,正走向摩托化和自动化。苏军机械化军内的坦克数量也急剧增加,为了增强与坦克作战的能力,还增编了反坦克自行火炮团。
T-34中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坦克之一,也是至今世界上服役时间最长的坦克,同时也是最先采用坦克专用发动机的坦克。T-34中型坦克是在苏德战争前夕研制的。考虑到德军装备的III号、IV号中型坦克和大量的II号轻型坦克,拥有强大的地面突击力量,是苏联面对严重的战争威胁。苏军统帅部清醒地认识到,凭借苏军装备的T-26轻型坦克、BT轻型坦克,实难对付德军随时可能发动的对苏进攻。于是决定研制一种威力强大的新型坦克。在这种情况下,T-34坦克应运而生。T-34中型坦克具有良好的综合战斗性能。主要武器为一门76.2毫米火炮,因此常被称为T-34-76型坦克。T-34/76于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首次参战,在此后一系列战斗中德军竟找不到可以与之抗衡的坦克,导致了德军大量坦克的过时,被迫推出更新型的坦克以应付局面,这就是“T-34危机”。作为应对措施,德国Ⅲ号改装长身管50mm火炮,Ⅳ号坦克则改装长身管的75mm火炮,同时都大大加强装甲,勉强可以对抗T-34/76。同时又开始研制Ⅴ号“黑豹”式和Ⅵ号“虎”式,其中“黑豹”坦克明显效仿T-34的设计思想,以至于早期原型车简直同T-34/76如同一个模子中刻出来一样。
  不过包括T-34/76在内的各型苏联坦克也存在明显缺陷,主要是没有全部配备车载无线电联络设备,一般是几辆T-34中只有一辆指挥坦克拥有无线电设备,坦克之间联络还依靠旗语。同德国主战的各型坦克(Ⅲ、Ⅳ、Ⅴ、Ⅵ)基本都配备无线电相比,协同作战能力相差不少,所以当编队行进作战时难以充分发挥坦克的优异性能,特别是遭遇突发情况时应变能力差。所以由一辆性能不怎么样的Ⅲ号坦克,击毁多辆T-34的战例屡见不鲜。后期随着T-34/85坦克无线通讯设备的改善(同时增加一名无线电通讯员),这个弱点才逐步改观。
1943年的战争与头两年有所不同,经过两年的交手,苏德双方都摸清了对方的战斗力,了解了对方的战术思想,仗打到这个程度上,双方主要是拼实力、拼补给,或者说拼国家资源,也就是国家的经济潜力。重要的是,战争到了这个阶段,双方已能大体计算出在什么情况下能打什么样的战役,不同规模的战役能同时展开几个。相较而言苏军对德军的计算更准确些,因为苏军是在本土作战,后勤能对前沿保障到什么程度,后方能支持前线多大的战役容量,而德军是多少有些吃不准,但德军远离本土,深入苏联腹地,补给线就那么有数的几条,对他在什么方向上能打什么样规模的战役、持续时间有多久,苏军的计算比较清楚。
苏军总参谋部经过计算,1943年夏季,德军只能支持一个库尔斯克弧形防线决战,而且德军只能支持对库尔斯克南北夹击时的进攻兵力,在弧形防线的当面无力进攻,将取守势。随着决战的临近,双方都在大量调集坦克,装甲部队的准备成了决战准备的重头戏。
法西斯德国总是认为自己的坦克补充能力最强。因为有半个欧洲的资源和半个欧洲的熟练技工用于德国坦克和“斐迪南”自行火炮的改进、定性与批量生产。但苏联也是个坦克强国。苏联宣称1943年它的坦克生产能力已经超过德国,仅这年的上半年便生产了坦克和自行火炮11189辆,它们不仅可及时补充战场上的损失,而且能大量装备新组建的部队,此时,苏军在全军中建立军一级编制的工作已基本完成——组建了支编有坦克军和机械军的坦克兵团和集团军,其它集团军照例有2个坦克军和一个机械化军,此外还建立18个重型坦克团。
库尔斯克位于南俄罗斯的草原地带,北高南低,地形平坦,视野开阔,其间有许多平缓的高地、谷地、小树丛和散布的村庄,几条河流,小溪在一些地段把地面冲出沟壑,汽车能通行的道路均能通过这些沟谷。在平坦地区是大片妨碍观察的麦田。苏军充分利用了这种貌似平坦、其实有起伏的地形,把防御重心放在突出部的北南根部,以高地为核心,设置反坦克支撑点。在高地的顶端修筑坦克和自行火炮掩体,居高临下,远距离射击开进的德国坦克。在高地底部和沟壑地段,设置多层反坦克阵地,并用小树丛伪装。为了对付“豹”式和“虎”式坦克,苏军在要冲出的反坦克支撑点都有数道绵延不断的反坦克壕、断崖和大面积的雷场。苏军在2个多月的时间里在巨大的科尔斯科突出部挖了近1万公里的反坦克壕、堑壕和交通壕,1万余个指挥所、观察所,3.5万个掩体,架设了1200公里的铁丝网。除此之外,苏军布设了大面积的雷场,在重点地区每公里正面有1500枚反坦克地雷和1700个防坦克步兵雷,还有专门的快速布雷队。苏军布置的反坦克炮密度达到每公里平均有16~20门,最重要的地段为60~70门。苏军在库尔斯克地区构筑了8到这种反坦克防线,每道的纵深达10公里,每道防线后面都有1个坦克军随时准备出击,消灭突入之敌。在8道防线之后还有2个坦克集团军。以阻止德军达成突破。为了防止德军万一切断库尔斯克突出部,苏军最高统帅部在
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的背后配置了草原方面军,把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屡立奇功的科涅夫将军调来任司令。
为了迎接这场空前的坦克大战,苏联红军进行周密的战前训练,针对克服步兵对坦克进攻的恐惧心理,苏军开设专门的训练场,用T-34型坦克队步兵进行“碾压”训练,让步兵蹲在堑壕里,让T-34型坦克在堑壕上开来开去。对炮兵则进行快速变换发射阵地训练,坦克兵的训练则是着重从掩体中精确射击和坦克遭遇战。除上述变化外,英国陆军在北非沙漠也取得了抗击德军坦克突击的成功经验和自己的坦克突击受阻的反面教训,即1941年底的“十字军行动”、1942年8月的阿拉曼哈勒法战役(第一次阿拉曼战役)和10月的阿拉曼战役。据英国人称,苏联军方在1943年春曾仔细向英国驻莫斯科军事使团询问两次战役的细节。可见苏军准备可谓充实。而且苏军不仅要防御,面对德军的强大兵力,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以牙还牙,倾全力与敌人对抗,在防御中消耗敌人有生力量,最后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B></B>
苏联红军不仅其陆军有了质的变化,其空军也发生了飞跃,已能够与德国空军一决高低。在空中,还在双方筹备战事、地面战争暂呈僵持局面的“战略间隙”阶段,双方航空兵就竟相以对方的航空兵为主要目标展开了一场对攻战,目的都是为即将打响的大战作准备。1943年5与6日,苏联空军发起旨在消灭德军航空兵的空中进攻战役,连续4天猛烈轰炸库尔斯克及其毗邻地区的德军26个机场,出动总架次高达1392架次,在机场上击毁德军飞机373架,击伤51架,令惯于突击敌方机场的德国空军报偿被别人攻击机场之苦。5月8日开始,苏军紧接着又进行了第二次空中进攻战役,继续猛轰德军机场,出动规模达到3360架,在机场上击毁德机168架。在突击机场的同时,苏联空军还对战区内和敌纵深交通线、仓库、通信指挥中心施加了猛烈打击。
德军不甘示弱,也出动大批飞机对苏军机场和铁路线进行轰炸。6月2日,德军287架轰炸机在战斗机护航下,分多批扑向库尔斯克铁路枢纽,苏军起飞386架歼击机拦截,一举击落德军第一梯队轰炸机58架。但德军后续梯队160架轰炸机乘隙突入了库尔斯克,对铁路枢纽投下了数十吨炸弹,致使苏军铁路运输中断了12小时。此役德军总共损失飞机145架。
苏军两次空中进攻战役使德军航空兵力量受到削弱,改善了空中对抗态势,为即将打响的大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为了判明德军在库尔斯克发动进攻的日期,苏军进行了周密的空中侦察和谍报侦察。“露西”间谍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个间谍网。这个网络的头目是匈牙利人桑多·多拉,而“露西”的真名叫作鲁道尔夫·罗斯特。“露西”间谍网在二战期间曾提供大量有价值的、属高级机密的情报。如德军进攻苏联的时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的详细战斗部署等等。这次,“露西”又向苏联报告了德军准备在库尔斯克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准确情报,终于使斯大林最后下决心打垮德军的进攻。
在战线的另一侧,德国人也在进行最后的准备。但受命指挥这场“堡垒”战役的两位主要将军——曼施坦因和莫德尔越来越来不安。两人见苏军的防线日益坚固,认为德军的战机已过,硬发动进攻,肯定会碰个头破血流,得不偿失,于是两人劝希特勒取消这次战役。希特勒也变得犹豫不决,迟迟不敢进攻。因为他知道,据德国人统计,德军在1941年6月22日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时投入了3700辆坦克,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就只剩下了495辆。同时,苏制T-34型坦克的威力,也使希特勒意识到必须加快新型坦克的生产。但他对“虎”式和“豹”式坦克充满信心,就屡次推迟进攻时间,以囤积更多的形式坦克。可是每推迟一天,苏军的防线就更坚固一些。直到6月末,希特勒才相信德军的新式坦克够多了,7月4日才下令在7月5日凌晨发动“堡垒”战役。希特勒向突击部队下达临战动员令:“今天你们将开始一场伟大的进攻战,这次作战将对整个战争的胜负产生决定性影响。你们的胜利将比以往更加有力地向全世界证明:对德国武装力量的任何抵抗都是徒劳的······今晨强大的突击,将使苏军大吃一惊并使之彻底震动。你们应知道,一切均取决于这次会战的结局。”
7月初的南俄罗斯,天气闷热,不时下雨。德国陆军自开战以来还从来没有这样认真、细致的准备进攻。德国空军对库尔斯克的每个角落都拍了照片,分发给进攻部队。德军昼伏夜出。悄悄向前线开进,负责调动部队和运输补给品的参谋军官整夜整夜在各个路口忙碌,德军上下士气高昂,除曼施坦因、莫德尔、古德里安等少数人外,都坚信德军必胜。
在另一边,苏军也在忙碌,全军都支起耳朵,睁大眼睛,捕捉越逼越近的德军的蛛丝马迹。苏军的侦察小队不时渗入德军防线捕俘。英国、美国的情报部门、驻苏军使团和两国政府也都屏住呼吸,注视着即将开始的大战,不知苏军能否顶住德军装甲铁拳的猛击······
7月4日傍晚,朱可夫来到中央方面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的指挥所,他从白天抓来的战俘口中知道,德军将在次日黎明进攻。这个消息准确吗?朱可夫一时吃不准。凌晨2时,13集团军司令打来电话,报告说据刚刚捕获的德军工兵供称,德军正在排雷,德军已进入出发阵地,将在5时发动进攻。这时的朱可夫镇定自若的下令立刻实施炮火反准备。
20分钟后,库尔斯克南北根部突然火光冲天,大地震颤,所有的苏军火炮齐声怒吼,152毫米榴弹炮、130毫米的加农炮炮口喷出复仇之火,一排排“喀秋莎”火箭炮射出一条条火龙。此时的德军步兵和坦克尚未离开掩体,刚刚进入发射阵地的火炮还未装上炮弹,便被这顿没头没脑的弹雨炸得东倒西歪,苏军炮兵尽管实施的是面积炮击,炮火不准,但还是摧毁了德军的通信线路弹药堆积场和部分炮位。德军炮兵耳目失灵,不知所措,乱成一团,许多人被弹雨炸得粉身碎骨······如果苏军在晚半小时开火,准能炸得那些刚刚钻出掩体的德军官兵人仰马翻。即使如此,德军进攻已被打乱,被迫把进攻时间推迟两个小时之三个小时,炮火准备也稀稀拉拉。这可能也在暗示德国人的最终失败。
5时30分,北路德军坦克向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发起强大的坦克冲击。德军900辆坦克在40公里的正面上。呈楔形队形滚滚向前。楔子的顶端是“虎”式重型坦克和超级坦克歼击车斐迪南“象”式自行火炮,两边是“豹”式中型坦克,在这层钢甲之后是各种旧式坦克,德军步兵坐着装甲车,紧随着坦克,准备下车抢占被坦克碾过的堑壕。近千辆坦克自北向南,像一群草原上狂奔的野牛,扬起冲天的烟尘,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铺天盖地,向苏军压来。
苏军官兵沉着应战,随着一声声口令,第一线的一排排反坦克炮开始凶猛的射击。一些坦克冒出浓烟,燃起大火,但其余的坦克继续高速向前猛冲。“虎”式、“象”式、“豹”式坦克根本不在乎50毫米以下的反坦克炮,逼向苏军阵地碾过一道道铁丝网,越过一条条堑壕。但苏军官兵不为所动,奋不顾身,从被压塌的堑壕里钻出,有的向从头顶驶过的坦克投掷反坦克手雷和液体混合燃料燃烧瓶,有的端起冲锋枪、机枪扫射德军步兵,有的端起刺刀与越入堑壕的德军士兵展开白刃战。就这样库尔斯克北端立即成为弹片横飞、死尸遍地的沙场。德军坦克碾过一个个苏军反坦克阵地,拼命往里冲,但不久发现自己闯入雷区,一辆辆坦克的履带被炸断,坦克手被炸得眼冒金星,还没清醒,埋伏在两侧的苏军反坦克炮、高射炮和大口径榴弹炮就借助地势突然开火,呼啸的穿甲弹撕开坦克的侧装甲,坦克舱内的士兵立刻脑浆四溅。德军坦克仍是不顾一切地往里冲,终于把苏军第一道防线撕开一个8公里宽的缺口。莫德尔以为已经得手,在次日天刚亮德军坦克、步兵又开始猛冲,没开出多远就发现自己又进了雷区,动弹不得。苏军的反坦克炮密密麻麻,苏联空军的伊尔-2式强击机像乌鸦一样铺天盖地的飞来,擦着树梢,投下特制的反坦克炸弹。莫德尔不顾损失还往里冲,可是苏军毫不示弱,把预备队坦克第2集团军拉了上来,没等德国人往里再走一步,就一棍子砸将上去。这种不顾消耗的做法,显然不适合德军在此时进行的战斗。就拿德国“虎”式坦克来说,由于其生产工艺十分复杂,平均一天只能生产1辆多一点,再加上盟军对德国军工设施的轰炸,以及苏联游击队对德后方运输交通方面的破坏,(苏联游击队在敌后的积极行动促进了战役的顺利实施。仅从7月22日至8月1日期间,奥廖尔州的游击队就破坏了7500余根铁轨。游击队袭击德军铁路交通线,造成了军列的拥挤堵塞。奥廖尔集团被击溃后,德军统帅部利用奥廖尔基地向东突击的计划落空。)还有北非战事的吃紧等因素,真正能到达战场的坦克数量就更少了。而苏军T-34坦克的日生产量要远远大于这个数目,而且苏军是本土作战,又是打防御反击战,补给要比德军丰富得多。结果,一场混战下来德军虽然令苏军损失不小,但自己却无力进攻。这样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北部的进攻在48小时后就告失败,被迫转入防御。
在突出部另一端,德国人的运气似乎比其北路同伴好一点。德军在这一路集中了其军中之花——党卫军“帝国师”、“骷髅师”、和“阿道夫·希特勒师”,其新式坦克的数量也超过北路。这些狂热的纳粹分子瞧不起斯拉夫“劣等民族”,干尽了坏事,以为这次又能像一年前那样所向无敌,但还未出发就挨了一顿疾如暴雨的炮弹,接着是一群苏军轰炸机投下的炸弹。直到3小时后,才整顿起队伍,开始进攻。
德军坦克群出发不久,天降大雨,许多小溪成了坦克无法通过的激流,待工兵架好桥后,已过了12小时。又往前开,发现遍地是地雷。苏军坦克占据着高地,几乎弹无虚发,虽击不穿德国新型坦克,但其他坦克特别是装甲车,只要被击中就非死即伤。到夕阳西下时,南路德军的6个装甲师只在三处楔入苏军第一道防线,纵深不及5公里,抓到的俘虏和缴获的装备寥寥无几。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霍特指挥)见第一天未取得什么效果,就在翌日把6个装甲集团军聚集成密集队形,每公里进攻正面有100多辆坦克,想产生聚焦镜的聚焦效果,在苏军的防线上烧开一个洞。天刚破晓,德军坦克、自行火炮就在空军的支援下,杀向苏军。苏军坦克第1团集团军毫不退缩,两股钢铁洪流激战于一处。天过正午,苏军意识到苏军坦克第1集团军在战术上居劣势损失大大超过德军,果断下令撤出战斗,依第二道防线转入防御。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虽取得战术上的胜利,但并未能突破苏军的整个防线上,只在苏军的防线上砸进去一个坑,楔入不及10公里。气急败坏的希特勒不想就这样了事,原先反对发动“堡垒”战役的曼施坦因也不愿草草收场。7月7日,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又运用与前一天相同的战术,在空军的密切支援下,连续猛敲昨天在苏军防线上的砸出的那个坑,想把那个坑砸漏,好让德国坦克鱼贯而入,撕咬苏军坚硬防线后的内脏。经过3天的拼耗,德军投入了最后一个师的预备队,终于在9日切入苏军防线35公里,到达奥博扬附近。
此时苏军在库尔斯克南部的情况开始恶化:沃罗涅日方面军的预备队已经投入战斗,但德军细细的楔子已经砸入苏军防御纵深,到达一个集团军的后方,德军似乎要成功了。如果在一年前,德军真可能得手了,但此时情况不同了,斯大林见南路德军缓缓向前推进,即下令作为总预备队的草原方面军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日夜兼程,向北开进。由于苏军死守奥博扬,德军两天下来一无所获,只有掉头奔向东北,杀向普罗霍罗夫卡,想通过该城,捅漏苏军铁桶般的防线。不过,曼施坦因的决定正中苏军下怀。曼施坦因虽为德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但苏军的将领也与他一样高明。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到7月9日就估计到德军已成强弩之末,准备于7月12日在北线率先发动反攻,向奥廖尔进攻;南线的军在进攻奥博扬失败后肯定会掉头涌向普罗霍罗夫卡,必定与新锐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和近卫第5集团军遭遇,届时定会有一场大规模的遭遇战,胜者一定是苏军。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果真在奥博扬受阻后冲向普罗霍罗夫卡。7月1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坦克大决战在普罗霍罗夫卡爆发。
决战的一方是德军装甲兵老将霍特和他的400多辆(门)坦克和自行火炮,其中100多辆是当时世界第一流的“虎”式坦克,官兵虽疲惫不堪,但斗志不减。决战的另一方是苏军坦克新秀罗特米斯特罗夫将军,他的坦克第5集团军因斯大林之役非凡的战功荣获近卫称号。官兵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750辆(门)坦克和自行火炮。7月12日清晨,这两股钢铁洪流在普罗霍罗夫卡相撞。双方共投入坦克、自行火炮约1200辆左右。除此之外,双方都有强大的空中支援。
这场遭遇战的战场是一个狭长的地带,而且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双方都看中了战场的有利之处,如果德军获胜,那么库尔斯克就要失守。
这天早上,德军仍采用惯用的战术,让“虎”式等新型坦克开路。苏军边战边退,形成梯次掩护,逐级阻击德军。德军坦克在1500-1800米左右的地方,用强大的坦克炮火组成一道火力封锁线,阻击苏军坦克。苏军装甲部队赶来后,用25辆坦克一组,组成突击队,发挥T-34型坦克机动性好的特点,冒着猛烈的炮火冲向德军坦克群,进行近战,以弥补在装甲防护和火力上的不足。苏军坦克速度快,又急于近战,一下子就冲入德军坦克的队形。
有关库尔斯克突出部进行的惊心动魄的坦克大会战的书很多,但所有的目击者、当事人都没有言语来描述接下来发生的事。华西列夫斯基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我有幸目击了两股钢铁洪流与7于12日在库尔斯克突出部进行的这次真正规模的决斗······数百门火炮和我们所拥有的全部火箭炮同时参加了战斗,结果在1小时内燃烧着的德军坦克和我方坦克遍布战场。”罗特米斯特罗夫写道:“普罗霍罗夫卡附近的坦克交战特别残酷和激烈······在这块不怎么宽的地段上,双方参战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约有1200辆。夜幕降临前,战场上响彻着经久不息的发动机轰鸣声和履带的滚动声。许许多多车辆起火燃烧,烟尘像乌云般遮住天空。”一位幸存的德军坦克兵回忆道:“敌人的无数坦克向我们猛冲,我对俄国坦克压倒一切的威力的印象从来没有那天深。团团的硝烟使空军无法支援我们,大量的T-34型坦克很快冲破我们的队形,在整个战场上像大群的耗子一样尖叫。”这场空前血腥的大战从上午一直持续到天黑,整整8小时,德国人支撑不住了,扔下熊熊燃烧的300多辆坦克,匆匆退去。苏军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也损失过半。700多辆坦克残骸有的紧紧撞在一起,有的炮塔被掀掉,遍地都是被烧成的焦炭的士兵的尸体······苏军的损失虽超过德军(400多辆坦克),但是战场的胜利者是苏军。
但如此时德军能够再坚持一下,从部分防线上再抽调一些兵员进行积极防御,未尝就一定会失去这次战役的胜利。相反希特勒鉴于库尔斯克突出部北部奥廖尔一带战线情况危机,就于7月13日下令停止“堡垒”计划。但是,谈何容易!事情正如梅伦廷所说的那样,“我们现在的处境,就像一个人揪住了一只狼的两只耳朵,怎么敢撒手放开它!”曼施坦因认为:“在取消‘堡垒’战役的时候,东部战场的主动权降落入苏军手中。”但希特勒这时已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了,他已经心乱如麻,如坐针毡了。
从42年底到43年7月库尔斯克战役之前,包括开战之后各种不利于德军的战报雪片般的飞到希特勒的办公室。面对严酷的事实,希特勒很难向支持他的群众交待,无法稳定政局,更无法在它的盟友面前保住威严。进一步讲,战场上的失利,直接导致了法西斯国家内部的危机,壮大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力量。
在欧洲,各国人民反抗激烈,反战情绪高涨。随着苏军与英美的“夹击”,轴心国内部可能会土崩瓦解,甚至有些国家可能还会倒戈。希特了知道如果库尔斯克战役失利的话,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加重德军在北非的不利因素,最终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结果正如希特勒所料,8月23日库尔斯克战役结束,9月意大利就退出了战争。
另外,由于德国主力舰队受损十分严重,仅有的主力舰不是在大修就是躲在港里不敢出海。因此,德国的海上物资运输就失去了基本的保障。特别是运往北非的物资绝大部分都被盟军战斗机与战舰送入大海,这些物资损耗要远远大于在北非战场上作战的实际物资损耗。况且,由于缺少舰队的护航,大批的挪威铁矿石(主要被用作生产坦克)被英勇的盟军飞行员和英国皇家海军送进冰冷的大西洋里。这无疑使希特勒这种“陆上动物”恼火万分。
<B></B>
在非洲,德意联军已被彻底清除掉。北非突尼斯德意27.5万轴心国军队于5月13日最终覆没,仅有700人狼狈逃回德国;6月12日盟军攻占西西里,眼看就要登陆意大利。一战时德军两线作战的悲剧可能重现。结果不久,他的盟友墨索里尼便被囚禁起来;在地球的另一端,他的日本朋友也正在所罗门群岛被美国人的“跳岛战术”折腾得死去活来。
这一切在希特勒看来,是不敢相信,也是无法让他容忍的。所以,他一直想重振旗鼓,力图用新式的“虎”式、“豹”式、“菲迪南”(“象”)式等坦克力挽狂澜。但从33年到41年底这8年中,上帝已经给了希特勒过多的殊荣。希特勒的狂傲与暴戾的性格,已让他露出狰狞的面目,更多的国家和人民都投入到发法西斯战争中。此时他心里相当恐慌,已经不能再承受任何失败与打击了。但在众目睽睽之下,他还要故作坚强,维护他的元首尊严。于是他用怒吼来压制他内心的彷徨与无助,用暴政来继续他的法西斯统治。这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逼上了绝路,到后来,有些高级将领提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意见也被希特勒一一回绝了。目的只有一个,他不想证明自己的失败。而且鉴于内部不稳,刺杀不断,他为了转嫁矛盾,威慑内部反对力量,因此,要不惜一切代价的进攻,哪怕只有1%的成功机率,他也不惜牺牲那些无辜的生命。进攻受挫后,就在广播里报喜不报忧,搞心理安慰。
就在苏德战场上的战役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由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和巴顿将军指挥的美国第七集团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大举登陆。接到这个消息后,希特勒坐立不安,他决定放弃苏德战场的会战,将军队撤出以保存实力,为防御做准备。德军南线指挥官曼施泰因对希特勒的决定大为不满,他认为如果坚持到底,德军将有可能包围苏第5坦克近卫集团军主力,并最终占领战略要地普罗霍洛夫卡。然而,刚愎自用的希特勒并没有采用曼施泰因的建议,而是将SS装甲军等主力部队(含德军最精锐的三个装甲师“帝国师”、“骷髅师”、和“阿道夫·希特勒师”)调离了普罗霍洛夫卡地区。7月17日至18日,这些部队正式撤出了战场。此后,德SS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被调往意大利。德军撤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失去了战斗力,而是由于希特勒丧失了继续同苏联红军作战的勇气和信心。随着希特勒这一决定的做出,德军在东线战场上最后一次争取战略主动的机会也就随之灰飞烟灭了。
看来从战略意义上讲,比起苏联的各方面资源和对社会主义的仇视,希特勒还是更注重欧洲的版图的“完整”。
希特勒撤走部队的一个原因是为了保存实力,结果从后来的局势看,他又不得不到处抽调部队补上危机四伏的战线,得不偿失,还不若12日之后乘苏军一时也无法重新集结新的力量的时机,就当机立断的抽调部队负隅顽抗。至此之后,直到8月23日战役结束,德军十分被动。虽然德军作了顽强的抵抗,但是最总无法转败为胜,处于被动局势,忙于消极防御。
经过规模巨大的50天(7月5日~8月23日)的库尔斯克战役,苏军以相当的代价最终取得了胜利。在这次会战中,苏军向南北两个方向各推进了近150公里,解放了奥廖尔、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得等重镇。消灭了大批德军有生力量,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为此,莫斯科城全城欢庆,120门礼炮齐鸣12响。
综述:
库尔斯克会战按其军事政治结果和参战兵力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会战之一。这一会战是苏联人民战胜德国的最重要阶段。库尔斯克的胜利具有重大军事政治意义。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共击溃德军30个精锐师,内7个坦克师。德军损失官兵50余万人、坦克1500辆、飞机3700余架、火炮3000门。德军奥廖尔基地和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基地均被清除。双方参加这一会战的兵力庞大,计有400余万人、火炮和迫击炮6.9万余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3万余辆,作战飞机约1.2万架。德军夏季进攻的失败,埋葬了德军宣传机关编造的苏军战略有所谓“季节性”,苏军只能在冬季进攻的神话。德军的进攻战略遭到了完全破产。此外,通过这次战役,苏军统帅部顺利地解决了战略,战役法和战术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方面军群之间战略协同的组织,最高统帅部赖以改变不利兵力对比的战略预备队的使用,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决定性方向大量集中兵力兵器,取得了新的经验。新编制坦克集团军第一次用作扩张战果的梯队。在库尔斯克空中交战中,苏军航空兵最终夺取了战略制空权,并一直掌握到战争结束。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战略领导的特点是高度集中,能现实地考虑形势特点和善于选择适当的斗争方法。而且库尔斯克会战进一步改变了战场上的兵力对比,终于巩固了苏军统帅部手中的战略主动权,为苏军展开战略总攻创造了有利条件。库尔斯克胜利和苏军进逼第聂伯河,完成了战争进程中的根本转折。德国及其盟国被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各战争区转入了防御,这对大战的尔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场会战后,苏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转入了战略进攻。斯大林在评价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时说:“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标志着德国法西斯已经处于覆灭的边缘。”德军重兵在苏德战场被击溃,为英美军在意大利登陆创造了有利条件。苏军有10万余名苏联军人荣获各种勋章和奖章,180多人荣膺苏联英雄称号。
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德战场战略攻防的转折点。库尔斯克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地面战役,其中尤以坦克大会战闻名于世,但赢得战役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坦克,而是把热血洒在祖国热土上的忠勇无畏的士兵。 库尔斯克会战是1943年苏联红军与德国法西斯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进行的一次战略大决战,从战役规模而言,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坦克战,而就其意义而言,正像希特勒本人在写给当时德军将领的一封信中所说的:“这次对苏战争的成败可能将取决于库尔斯克会战的结果。”虽然这场战役已远离我们近一个甲子,但今天我们从战略战术上来分析德军战败的一些因素,对于我们研究几千年来的人类文明史、战争史还是有着相当深远的意义的。本文试图从实际出发,运用了一些最新资料,又适当分析了当时希特勒的心理因素,力图全方面的、较综合的找出德军战败的原因。
经1942年夏至1943年初春的恶战,苏德战场中部形成了一个奇妙的对阵形势:战线由北而来,在奥廖尔地区突然向东弯曲,紧接着在奥廖尔以南的库尔斯克地区又向西弯曲,最后经别尔哥罗得向正南延伸至哈尔科夫东南地区,在战线上形成一个“弓”字形。这样,在阵地上双方就各有楔入对方战区的突出部:德军占据奥廖尔和哈尔科夫两个突出部,而在二者之间所夹的就是由苏军控制的著名的库尔斯克突出部。在军事指挥官眼里,敌方突出部历来是危害巨大的毒瘤,因为它严重破坏了己方战线的完整。可从多个方向上威胁己方部队的侧翼。但它同时也是非常诱人的目标。因为它最适宜己方实施分进合击,围歼敌重兵集团。而且对德军而言,他们占据着库尔斯克突出部两翼的根部——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这意味着德军在后勤补给上有了良好保障,更易屯兵。在1943年春天解冻期间,苏德双方最高统帅部都盯住库尔斯克突出部,揣摩对方,想从中作点文章。
为了改善帝国内政困境并防止法西斯集团分崩离析,德军统帅部决定在苏德战场发动大规模夏季进攻,夺取战略主动权,扭转不利的战争进程。德军考虑到其军队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的有利态势,决定从南、北两面向该突出部根部实施向心突击,围歼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尔后向西南方面军后方突击。此后预定向东北方向发展进攻。同时,还打算向列宁格勒进攻。为在库尔斯克附近准备代号为“堡垒”的战役,颁布了希特勒4月15日签发的第6号命令。德军在苏德战场全部坦克师的近70%、作战飞机的65%以上参加了这一战役。各突击集团共编有50个最有战斗力的师(内16个坦克师,摩托化师)和许多独立部队,分属“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为克卢格元帅)第9(司令为莫德尔上将,335000人)、第2集团军(96000人)以及“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为曼施坦因元帅)坦克第4集团军(司令为霍特,223907人,由北向南由第52步兵军、第48装甲军和党卫军第2装甲军组成,第48装甲军配有第33,第11两个坦克师,“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第10装甲旅和第167步兵师。党卫军第2装甲军由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第2“帝国”和第3“骷髅”3个装甲掷弹兵师构成)和“肯普夫”战役集群(126000人,有10个师,其中有3个坦克师,分别是第3、第7和第19坦克师,另外拥有45辆“虎式”坦克的第503坦克营也配属在该兵团中。)。此外,约有20个师在各突击集团翼侧行动。第4、第6航空队的航空兵负责支援陆军。德军这一集团总兵力达90余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1万门,坦克和强击火炮2700辆,飞机2050架。在德军企图攻占重要地位的是大量集中使用新式技术兵器——“虎”式、“豹”式坦克和“斐迪南”(“象”)式强击火炮,以及新式飞机(“福克沃尔夫190A”式战斗机和“汉克尔129”式攻击机)。
德国陆军早就拥有能与T-34、KB型坦克相匹敌的新型坦克,早在1937年德国克虏伯公司就在亨舍尔博士的主持下开始研制重型坦克,但希特勒只迷恋于IV型坦克,认为IV型坦克已能对付一切,德国军方提出的性能要求也朝令夕改,忽而要求30吨级,忽而改为65吨级,接着又是32吨级和45吨级,弄的研制工作无所适从,进展缓慢。1940年德国坦克与法国的S-35型坦克和英国马蒂尔达-I、II型相遇,发现无法打穿这些坦克的前装甲,虽然德国坦克专家和将领不断使用德国谚语——“总有些能学的东西”,对德国坦克在火力和防护上的劣势不安,要求研制并装备新一代的坦克,但都遭希特勒的拒绝。与T-34型和KB型交手后德军最高统帅部急忙要求亨舍尔拿出最后一种根据军方要求设计的坦克,想在1942年4月20日希特勒生日时向他展示。与此同时,德国坦克设计师波尔奇博士同MAN(大众)公司也根据军方的要求设计出一种43吨级的坦克。希特勒下令两种坦克都投入生产,前者是56吨重的VI型“虎”式重型坦克,后者是V型“豹”式中型坦克。
“虎”式坦克原先的设计重量是45吨,前装甲厚度是80毫米。但被T-34型和KB型坦克弄的昏了头的希特勒觉得不够,下令提高到110毫米,结果重量达到56吨。“虎”式坦克在工程设计上独具一格,除炮塔外,可谓完善无暇。“虎”式的悬挂系统采用了德军半履带车使用的负重轮三轮交叉、扭杆式装置,大大提高了履带的宽度、通行能力和行使的平稳性。更有特色的是它的动力和传动系统。波舍尔采用了先进的电动传动方式,使得坦克的驾驶变得更加容易,就像开汽车一样使用方向盘。这项技术在当时只有德国和法国可以做到。但是应当看到,这种先进的动力传动系统虽然大大简化了驾驶员的工作负荷,也省去了沉重的齿轮传动系统,但结构复杂,故障率太高,对作战极为不利。“虎”式坦克安装有一门威力很大的88毫米坦克炮,但炮塔太重,没有液压助动系统,炮手需摇动手柄720圈才能使炮塔转一圈,所以其反应速度很慢。英国陆军曾算出:一个赤手空拳的人只要在距“虎”式坦克50米以内围着坦克小跑,就能让炮手不停地摇,直到累死。“虎”式坦克的公路最大行驶速度为40公里/小时,高于KB型和“斯大林”系列坦克,但其行程只有90公里。虽然“虎”式坦克在装甲和火力上与苏军KB型坦克相近,战场上还略胜于后者,但其火力、机动、防护和可靠、简便性等综合指数却大大逊与苏军重型坦克。“虎”式坦克在防御时有巨大的威力,但一旦进行远距离机动就麻烦不断,总是出故障或被苏军T-34-85型坦克绕道侧面击毁。
德军另一种新型坦克——V型“豹”式坦克也是受苏军坦克刺激的结果。
<B></B>
装甲大王古德里安和其他装甲兵将领建议仿制T-34型坦克,认为这是消除坦克技术劣势最快、最简单的办法。但他们的建议未被接受。原因之一是德国缺乏制造T-34型坦克的特种合金钢,如果生产这些合金钢,就需要改造整个德国工业;原因之二是希特勒不愿意仿造被他视为“劣等民族”的坦克。德国陆军急需一种性能超过T-34型或与之接近的中型坦克,向戴姆勒奔驰公司和MAN公司招标,要求是重30~35吨,时速为55公里,可安装一门75毫米炮,有厚度为60毫米的倾斜装甲。最终希特勒采用了军方的意见,MAN公司的方案中标,所生产的坦克即为V型“豹”式坦克,在1942年11月匆匆投产。
“豹”式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可与T-34型坦克相媲美的中型坦克,超过了美国和英国的同级坦克。其合理、漂亮的布局、影响了战后坦克的发展,与T-34型坦克并列,被视为现代坦克的开端。“豹”式D型坦克重43吨,使用650马力的汽油机,乘员5人,最大时速43公里,最大装甲厚度80毫米,采用倾斜式装甲,安装一门长身管加农炮,各项战术性能超过对手T-34-76。
希特勒把扭转东线颓势的希望寄托在两种形式坦克上,德国新任陆军参谋长屈席勒尔即根据希特勒的旨意,制定了对库尔斯克突出部进攻的“堡垒”计划。此外,希特勒为了确保坦克的绝对优势,还派专人研制更为可怕的坦克杀手——(“菲迪南”) “象”式坦克歼击车。
“象”式坦克歼击车装备有一门88mmPak43/2型火炮。首次使用就是在库尔斯克战役,德军装备了两个“象”式坦克歼击车营,分别是第653,第654装甲营,各营下辖“象”式坦克歼击车45辆。“象”式坦克歼击车还是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摧毁了苏军大量的坦克,自行火炮,并在德军进攻阶段取得一定的突破。可以说是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威力最大的一种坦克歼击车了。“象”式坦克歼击车火力强大,防护性能超群,但是机动性却较差,而设计思想上的大胆创新,包括成功和不成功的,使“象”式坦克歼击车确立了它在世界战车史上应有的地位。
在德国人准备“堡垒”战役的同时,苏军最高统帅部和各方面军也在策划自己的夏季战役。苏军最高统帅部在1942—1943年之交的冬季进攻之后命令军队转入防御,巩固既占地区,准备发动进攻。主要突击预定指向西南方向。但发觉德军在库尔斯克附近准备进攻以后,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遂决定在库尔斯克突出部暂时转入按计划组织的防御,在此准备坚守,在防御交战中消耗德军突击集团,为苏军转入反攻,进而转入战略总攻创造有利条件。中央方面军奉命抗击德军从奥廖尔方面的进攻,沃罗涅日方面军抗击德军由别尔哥罗德地域的进攻。预定在完成防御任务后,苏军在奥廖尔方向和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方向转入反攻。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为瓦图京大将)和草原方面军(司令为科涅夫上将),与西南方面军(司令为马利诺夫斯基大将)协同,粉碎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集团。中央方面军(司令为罗科索夫斯基大将)右翼、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为波波夫上将)以及西方面军(司令为索科洛夫斯基上将)左翼在奥廖尔方向实施进攻战役。大本营代表,苏联元帅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负责协调各方面军行动。库尔斯克会战开始前,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共有133.6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9万余门、坦克和自行火炮3444辆、飞机2172架。担任大本营战略预备队的草原军区(7月9日起改称草原方面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后方展开。辖5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近卫第4(70000人,司令为库利克中将)、第5集团军(80000人,司令为扎多夫中将),第27(70000人,司令为特罗菲缅科中将)、第47(65000人,司令为科兹洛夫少将)、第53集团军(65000人);1个坦克集团军—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人37000,司令为罗特米斯特罗夫坦克兵中将),有第18、29坦克军、近卫机械化第5军;3个骑兵军—近卫第3、第5、第7骑兵军;空军第5集团军(司令为戈留诺夫空军中将);1个步兵军;6个独立坦克军和机械化军(方面军总计573195人)。
显然1943年的苏联红军已不同于1941年和1942年的红军了。苏联经过重工厂东迁后,军工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军民团结一致,经历了2年的抗战,有了较深的思想准备,对防御闪击战有丰富的经验,已在残酷的战争洗礼下,逐步成长起来。T-34型坦克源源不断地从生产线上制造出来,开往前线,KB型坦克也经过重大改进。T-34型坦克已成为苏联陆军的主力战车,在数量上居绝对优势,而德军的新式坦克只占其坦克数量中很少的部分。从苏军坦克部队的经验和状况看,苏军的坦克部队已在战火、挫折和胜利中成长起来,指挥、通讯系统完善,不必像当初那样用旗语联络,能够灵活调动数千辆坦克战斗,已有了5个坦克集团军。坦克军已基本淘汰轻型坦克,多数采用T-34型,坦克军内的坦克数量从1942年的168辆增至257辆,坦克军内还有相当数量的自行火炮和英国援助的丘吉尔型坦克。随着大量的美国卡车和吉普车运抵苏联,苏军坦克兵和机械化部队已实现了摩托化,其编成内的炮兵已告别了骡马牵引的时代,正走向摩托化和自动化。苏军机械化军内的坦克数量也急剧增加,为了增强与坦克作战的能力,还增编了反坦克自行火炮团。
T-34中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坦克之一,也是至今世界上服役时间最长的坦克,同时也是最先采用坦克专用发动机的坦克。T-34中型坦克是在苏德战争前夕研制的。考虑到德军装备的III号、IV号中型坦克和大量的II号轻型坦克,拥有强大的地面突击力量,是苏联面对严重的战争威胁。苏军统帅部清醒地认识到,凭借苏军装备的T-26轻型坦克、BT轻型坦克,实难对付德军随时可能发动的对苏进攻。于是决定研制一种威力强大的新型坦克。在这种情况下,T-34坦克应运而生。T-34中型坦克具有良好的综合战斗性能。主要武器为一门76.2毫米火炮,因此常被称为T-34-76型坦克。T-34/76于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首次参战,在此后一系列战斗中德军竟找不到可以与之抗衡的坦克,导致了德军大量坦克的过时,被迫推出更新型的坦克以应付局面,这就是“T-34危机”。作为应对措施,德国Ⅲ号改装长身管50mm火炮,Ⅳ号坦克则改装长身管的75mm火炮,同时都大大加强装甲,勉强可以对抗T-34/76。同时又开始研制Ⅴ号“黑豹”式和Ⅵ号“虎”式,其中“黑豹”坦克明显效仿T-34的设计思想,以至于早期原型车简直同T-34/76如同一个模子中刻出来一样。
  不过包括T-34/76在内的各型苏联坦克也存在明显缺陷,主要是没有全部配备车载无线电联络设备,一般是几辆T-34中只有一辆指挥坦克拥有无线电设备,坦克之间联络还依靠旗语。同德国主战的各型坦克(Ⅲ、Ⅳ、Ⅴ、Ⅵ)基本都配备无线电相比,协同作战能力相差不少,所以当编队行进作战时难以充分发挥坦克的优异性能,特别是遭遇突发情况时应变能力差。所以由一辆性能不怎么样的Ⅲ号坦克,击毁多辆T-34的战例屡见不鲜。后期随着T-34/85坦克无线通讯设备的改善(同时增加一名无线电通讯员),这个弱点才逐步改观。
1943年的战争与头两年有所不同,经过两年的交手,苏德双方都摸清了对方的战斗力,了解了对方的战术思想,仗打到这个程度上,双方主要是拼实力、拼补给,或者说拼国家资源,也就是国家的经济潜力。重要的是,战争到了这个阶段,双方已能大体计算出在什么情况下能打什么样的战役,不同规模的战役能同时展开几个。相较而言苏军对德军的计算更准确些,因为苏军是在本土作战,后勤能对前沿保障到什么程度,后方能支持前线多大的战役容量,而德军是多少有些吃不准,但德军远离本土,深入苏联腹地,补给线就那么有数的几条,对他在什么方向上能打什么样规模的战役、持续时间有多久,苏军的计算比较清楚。
苏军总参谋部经过计算,1943年夏季,德军只能支持一个库尔斯克弧形防线决战,而且德军只能支持对库尔斯克南北夹击时的进攻兵力,在弧形防线的当面无力进攻,将取守势。随着决战的临近,双方都在大量调集坦克,装甲部队的准备成了决战准备的重头戏。
法西斯德国总是认为自己的坦克补充能力最强。因为有半个欧洲的资源和半个欧洲的熟练技工用于德国坦克和“斐迪南”自行火炮的改进、定性与批量生产。但苏联也是个坦克强国。苏联宣称1943年它的坦克生产能力已经超过德国,仅这年的上半年便生产了坦克和自行火炮11189辆,它们不仅可及时补充战场上的损失,而且能大量装备新组建的部队,此时,苏军在全军中建立军一级编制的工作已基本完成——组建了支编有坦克军和机械军的坦克兵团和集团军,其它集团军照例有2个坦克军和一个机械化军,此外还建立18个重型坦克团。
库尔斯克位于南俄罗斯的草原地带,北高南低,地形平坦,视野开阔,其间有许多平缓的高地、谷地、小树丛和散布的村庄,几条河流,小溪在一些地段把地面冲出沟壑,汽车能通行的道路均能通过这些沟谷。在平坦地区是大片妨碍观察的麦田。苏军充分利用了这种貌似平坦、其实有起伏的地形,把防御重心放在突出部的北南根部,以高地为核心,设置反坦克支撑点。在高地的顶端修筑坦克和自行火炮掩体,居高临下,远距离射击开进的德国坦克。在高地底部和沟壑地段,设置多层反坦克阵地,并用小树丛伪装。为了对付“豹”式和“虎”式坦克,苏军在要冲出的反坦克支撑点都有数道绵延不断的反坦克壕、断崖和大面积的雷场。苏军在2个多月的时间里在巨大的科尔斯科突出部挖了近1万公里的反坦克壕、堑壕和交通壕,1万余个指挥所、观察所,3.5万个掩体,架设了1200公里的铁丝网。除此之外,苏军布设了大面积的雷场,在重点地区每公里正面有1500枚反坦克地雷和1700个防坦克步兵雷,还有专门的快速布雷队。苏军布置的反坦克炮密度达到每公里平均有16~20门,最重要的地段为60~70门。苏军在库尔斯克地区构筑了8到这种反坦克防线,每道的纵深达10公里,每道防线后面都有1个坦克军随时准备出击,消灭突入之敌。在8道防线之后还有2个坦克集团军。以阻止德军达成突破。为了防止德军万一切断库尔斯克突出部,苏军最高统帅部在
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的背后配置了草原方面军,把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屡立奇功的科涅夫将军调来任司令。
为了迎接这场空前的坦克大战,苏联红军进行周密的战前训练,针对克服步兵对坦克进攻的恐惧心理,苏军开设专门的训练场,用T-34型坦克队步兵进行“碾压”训练,让步兵蹲在堑壕里,让T-34型坦克在堑壕上开来开去。对炮兵则进行快速变换发射阵地训练,坦克兵的训练则是着重从掩体中精确射击和坦克遭遇战。除上述变化外,英国陆军在北非沙漠也取得了抗击德军坦克突击的成功经验和自己的坦克突击受阻的反面教训,即1941年底的“十字军行动”、1942年8月的阿拉曼哈勒法战役(第一次阿拉曼战役)和10月的阿拉曼战役。据英国人称,苏联军方在1943年春曾仔细向英国驻莫斯科军事使团询问两次战役的细节。可见苏军准备可谓充实。而且苏军不仅要防御,面对德军的强大兵力,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以牙还牙,倾全力与敌人对抗,在防御中消耗敌人有生力量,最后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B></B>
苏联红军不仅其陆军有了质的变化,其空军也发生了飞跃,已能够与德国空军一决高低。在空中,还在双方筹备战事、地面战争暂呈僵持局面的“战略间隙”阶段,双方航空兵就竟相以对方的航空兵为主要目标展开了一场对攻战,目的都是为即将打响的大战作准备。1943年5与6日,苏联空军发起旨在消灭德军航空兵的空中进攻战役,连续4天猛烈轰炸库尔斯克及其毗邻地区的德军26个机场,出动总架次高达1392架次,在机场上击毁德军飞机373架,击伤51架,令惯于突击敌方机场的德国空军报偿被别人攻击机场之苦。5月8日开始,苏军紧接着又进行了第二次空中进攻战役,继续猛轰德军机场,出动规模达到3360架,在机场上击毁德机168架。在突击机场的同时,苏联空军还对战区内和敌纵深交通线、仓库、通信指挥中心施加了猛烈打击。
德军不甘示弱,也出动大批飞机对苏军机场和铁路线进行轰炸。6月2日,德军287架轰炸机在战斗机护航下,分多批扑向库尔斯克铁路枢纽,苏军起飞386架歼击机拦截,一举击落德军第一梯队轰炸机58架。但德军后续梯队160架轰炸机乘隙突入了库尔斯克,对铁路枢纽投下了数十吨炸弹,致使苏军铁路运输中断了12小时。此役德军总共损失飞机145架。
苏军两次空中进攻战役使德军航空兵力量受到削弱,改善了空中对抗态势,为即将打响的大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为了判明德军在库尔斯克发动进攻的日期,苏军进行了周密的空中侦察和谍报侦察。“露西”间谍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个间谍网。这个网络的头目是匈牙利人桑多·多拉,而“露西”的真名叫作鲁道尔夫·罗斯特。“露西”间谍网在二战期间曾提供大量有价值的、属高级机密的情报。如德军进攻苏联的时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的详细战斗部署等等。这次,“露西”又向苏联报告了德军准备在库尔斯克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准确情报,终于使斯大林最后下决心打垮德军的进攻。
在战线的另一侧,德国人也在进行最后的准备。但受命指挥这场“堡垒”战役的两位主要将军——曼施坦因和莫德尔越来越来不安。两人见苏军的防线日益坚固,认为德军的战机已过,硬发动进攻,肯定会碰个头破血流,得不偿失,于是两人劝希特勒取消这次战役。希特勒也变得犹豫不决,迟迟不敢进攻。因为他知道,据德国人统计,德军在1941年6月22日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时投入了3700辆坦克,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就只剩下了495辆。同时,苏制T-34型坦克的威力,也使希特勒意识到必须加快新型坦克的生产。但他对“虎”式和“豹”式坦克充满信心,就屡次推迟进攻时间,以囤积更多的形式坦克。可是每推迟一天,苏军的防线就更坚固一些。直到6月末,希特勒才相信德军的新式坦克够多了,7月4日才下令在7月5日凌晨发动“堡垒”战役。希特勒向突击部队下达临战动员令:“今天你们将开始一场伟大的进攻战,这次作战将对整个战争的胜负产生决定性影响。你们的胜利将比以往更加有力地向全世界证明:对德国武装力量的任何抵抗都是徒劳的······今晨强大的突击,将使苏军大吃一惊并使之彻底震动。你们应知道,一切均取决于这次会战的结局。”
7月初的南俄罗斯,天气闷热,不时下雨。德国陆军自开战以来还从来没有这样认真、细致的准备进攻。德国空军对库尔斯克的每个角落都拍了照片,分发给进攻部队。德军昼伏夜出。悄悄向前线开进,负责调动部队和运输补给品的参谋军官整夜整夜在各个路口忙碌,德军上下士气高昂,除曼施坦因、莫德尔、古德里安等少数人外,都坚信德军必胜。
在另一边,苏军也在忙碌,全军都支起耳朵,睁大眼睛,捕捉越逼越近的德军的蛛丝马迹。苏军的侦察小队不时渗入德军防线捕俘。英国、美国的情报部门、驻苏军使团和两国政府也都屏住呼吸,注视着即将开始的大战,不知苏军能否顶住德军装甲铁拳的猛击······
7月4日傍晚,朱可夫来到中央方面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的指挥所,他从白天抓来的战俘口中知道,德军将在次日黎明进攻。这个消息准确吗?朱可夫一时吃不准。凌晨2时,13集团军司令打来电话,报告说据刚刚捕获的德军工兵供称,德军正在排雷,德军已进入出发阵地,将在5时发动进攻。这时的朱可夫镇定自若的下令立刻实施炮火反准备。
20分钟后,库尔斯克南北根部突然火光冲天,大地震颤,所有的苏军火炮齐声怒吼,152毫米榴弹炮、130毫米的加农炮炮口喷出复仇之火,一排排“喀秋莎”火箭炮射出一条条火龙。此时的德军步兵和坦克尚未离开掩体,刚刚进入发射阵地的火炮还未装上炮弹,便被这顿没头没脑的弹雨炸得东倒西歪,苏军炮兵尽管实施的是面积炮击,炮火不准,但还是摧毁了德军的通信线路弹药堆积场和部分炮位。德军炮兵耳目失灵,不知所措,乱成一团,许多人被弹雨炸得粉身碎骨······如果苏军在晚半小时开火,准能炸得那些刚刚钻出掩体的德军官兵人仰马翻。即使如此,德军进攻已被打乱,被迫把进攻时间推迟两个小时之三个小时,炮火准备也稀稀拉拉。这可能也在暗示德国人的最终失败。
5时30分,北路德军坦克向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发起强大的坦克冲击。德军900辆坦克在40公里的正面上。呈楔形队形滚滚向前。楔子的顶端是“虎”式重型坦克和超级坦克歼击车斐迪南“象”式自行火炮,两边是“豹”式中型坦克,在这层钢甲之后是各种旧式坦克,德军步兵坐着装甲车,紧随着坦克,准备下车抢占被坦克碾过的堑壕。近千辆坦克自北向南,像一群草原上狂奔的野牛,扬起冲天的烟尘,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铺天盖地,向苏军压来。
苏军官兵沉着应战,随着一声声口令,第一线的一排排反坦克炮开始凶猛的射击。一些坦克冒出浓烟,燃起大火,但其余的坦克继续高速向前猛冲。“虎”式、“象”式、“豹”式坦克根本不在乎50毫米以下的反坦克炮,逼向苏军阵地碾过一道道铁丝网,越过一条条堑壕。但苏军官兵不为所动,奋不顾身,从被压塌的堑壕里钻出,有的向从头顶驶过的坦克投掷反坦克手雷和液体混合燃料燃烧瓶,有的端起冲锋枪、机枪扫射德军步兵,有的端起刺刀与越入堑壕的德军士兵展开白刃战。就这样库尔斯克北端立即成为弹片横飞、死尸遍地的沙场。德军坦克碾过一个个苏军反坦克阵地,拼命往里冲,但不久发现自己闯入雷区,一辆辆坦克的履带被炸断,坦克手被炸得眼冒金星,还没清醒,埋伏在两侧的苏军反坦克炮、高射炮和大口径榴弹炮就借助地势突然开火,呼啸的穿甲弹撕开坦克的侧装甲,坦克舱内的士兵立刻脑浆四溅。德军坦克仍是不顾一切地往里冲,终于把苏军第一道防线撕开一个8公里宽的缺口。莫德尔以为已经得手,在次日天刚亮德军坦克、步兵又开始猛冲,没开出多远就发现自己又进了雷区,动弹不得。苏军的反坦克炮密密麻麻,苏联空军的伊尔-2式强击机像乌鸦一样铺天盖地的飞来,擦着树梢,投下特制的反坦克炸弹。莫德尔不顾损失还往里冲,可是苏军毫不示弱,把预备队坦克第2集团军拉了上来,没等德国人往里再走一步,就一棍子砸将上去。这种不顾消耗的做法,显然不适合德军在此时进行的战斗。就拿德国“虎”式坦克来说,由于其生产工艺十分复杂,平均一天只能生产1辆多一点,再加上盟军对德国军工设施的轰炸,以及苏联游击队对德后方运输交通方面的破坏,(苏联游击队在敌后的积极行动促进了战役的顺利实施。仅从7月22日至8月1日期间,奥廖尔州的游击队就破坏了7500余根铁轨。游击队袭击德军铁路交通线,造成了军列的拥挤堵塞。奥廖尔集团被击溃后,德军统帅部利用奥廖尔基地向东突击的计划落空。)还有北非战事的吃紧等因素,真正能到达战场的坦克数量就更少了。而苏军T-34坦克的日生产量要远远大于这个数目,而且苏军是本土作战,又是打防御反击战,补给要比德军丰富得多。结果,一场混战下来德军虽然令苏军损失不小,但自己却无力进攻。这样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北部的进攻在48小时后就告失败,被迫转入防御。
在突出部另一端,德国人的运气似乎比其北路同伴好一点。德军在这一路集中了其军中之花——党卫军“帝国师”、“骷髅师”、和“阿道夫·希特勒师”,其新式坦克的数量也超过北路。这些狂热的纳粹分子瞧不起斯拉夫“劣等民族”,干尽了坏事,以为这次又能像一年前那样所向无敌,但还未出发就挨了一顿疾如暴雨的炮弹,接着是一群苏军轰炸机投下的炸弹。直到3小时后,才整顿起队伍,开始进攻。
德军坦克群出发不久,天降大雨,许多小溪成了坦克无法通过的激流,待工兵架好桥后,已过了12小时。又往前开,发现遍地是地雷。苏军坦克占据着高地,几乎弹无虚发,虽击不穿德国新型坦克,但其他坦克特别是装甲车,只要被击中就非死即伤。到夕阳西下时,南路德军的6个装甲师只在三处楔入苏军第一道防线,纵深不及5公里,抓到的俘虏和缴获的装备寥寥无几。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霍特指挥)见第一天未取得什么效果,就在翌日把6个装甲集团军聚集成密集队形,每公里进攻正面有100多辆坦克,想产生聚焦镜的聚焦效果,在苏军的防线上烧开一个洞。天刚破晓,德军坦克、自行火炮就在空军的支援下,杀向苏军。苏军坦克第1团集团军毫不退缩,两股钢铁洪流激战于一处。天过正午,苏军意识到苏军坦克第1集团军在战术上居劣势损失大大超过德军,果断下令撤出战斗,依第二道防线转入防御。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虽取得战术上的胜利,但并未能突破苏军的整个防线上,只在苏军的防线上砸进去一个坑,楔入不及10公里。气急败坏的希特勒不想就这样了事,原先反对发动“堡垒”战役的曼施坦因也不愿草草收场。7月7日,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又运用与前一天相同的战术,在空军的密切支援下,连续猛敲昨天在苏军防线上的砸出的那个坑,想把那个坑砸漏,好让德国坦克鱼贯而入,撕咬苏军坚硬防线后的内脏。经过3天的拼耗,德军投入了最后一个师的预备队,终于在9日切入苏军防线35公里,到达奥博扬附近。
此时苏军在库尔斯克南部的情况开始恶化:沃罗涅日方面军的预备队已经投入战斗,但德军细细的楔子已经砸入苏军防御纵深,到达一个集团军的后方,德军似乎要成功了。如果在一年前,德军真可能得手了,但此时情况不同了,斯大林见南路德军缓缓向前推进,即下令作为总预备队的草原方面军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日夜兼程,向北开进。由于苏军死守奥博扬,德军两天下来一无所获,只有掉头奔向东北,杀向普罗霍罗夫卡,想通过该城,捅漏苏军铁桶般的防线。不过,曼施坦因的决定正中苏军下怀。曼施坦因虽为德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但苏军的将领也与他一样高明。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到7月9日就估计到德军已成强弩之末,准备于7月12日在北线率先发动反攻,向奥廖尔进攻;南线的军在进攻奥博扬失败后肯定会掉头涌向普罗霍罗夫卡,必定与新锐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和近卫第5集团军遭遇,届时定会有一场大规模的遭遇战,胜者一定是苏军。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果真在奥博扬受阻后冲向普罗霍罗夫卡。7月1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坦克大决战在普罗霍罗夫卡爆发。
决战的一方是德军装甲兵老将霍特和他的400多辆(门)坦克和自行火炮,其中100多辆是当时世界第一流的“虎”式坦克,官兵虽疲惫不堪,但斗志不减。决战的另一方是苏军坦克新秀罗特米斯特罗夫将军,他的坦克第5集团军因斯大林之役非凡的战功荣获近卫称号。官兵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750辆(门)坦克和自行火炮。7月12日清晨,这两股钢铁洪流在普罗霍罗夫卡相撞。双方共投入坦克、自行火炮约1200辆左右。除此之外,双方都有强大的空中支援。
这场遭遇战的战场是一个狭长的地带,而且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双方都看中了战场的有利之处,如果德军获胜,那么库尔斯克就要失守。
这天早上,德军仍采用惯用的战术,让“虎”式等新型坦克开路。苏军边战边退,形成梯次掩护,逐级阻击德军。德军坦克在1500-1800米左右的地方,用强大的坦克炮火组成一道火力封锁线,阻击苏军坦克。苏军装甲部队赶来后,用25辆坦克一组,组成突击队,发挥T-34型坦克机动性好的特点,冒着猛烈的炮火冲向德军坦克群,进行近战,以弥补在装甲防护和火力上的不足。苏军坦克速度快,又急于近战,一下子就冲入德军坦克的队形。
有关库尔斯克突出部进行的惊心动魄的坦克大会战的书很多,但所有的目击者、当事人都没有言语来描述接下来发生的事。华西列夫斯基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我有幸目击了两股钢铁洪流与7于12日在库尔斯克突出部进行的这次真正规模的决斗······数百门火炮和我们所拥有的全部火箭炮同时参加了战斗,结果在1小时内燃烧着的德军坦克和我方坦克遍布战场。”罗特米斯特罗夫写道:“普罗霍罗夫卡附近的坦克交战特别残酷和激烈······在这块不怎么宽的地段上,双方参战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约有1200辆。夜幕降临前,战场上响彻着经久不息的发动机轰鸣声和履带的滚动声。许许多多车辆起火燃烧,烟尘像乌云般遮住天空。”一位幸存的德军坦克兵回忆道:“敌人的无数坦克向我们猛冲,我对俄国坦克压倒一切的威力的印象从来没有那天深。团团的硝烟使空军无法支援我们,大量的T-34型坦克很快冲破我们的队形,在整个战场上像大群的耗子一样尖叫。”这场空前血腥的大战从上午一直持续到天黑,整整8小时,德国人支撑不住了,扔下熊熊燃烧的300多辆坦克,匆匆退去。苏军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也损失过半。700多辆坦克残骸有的紧紧撞在一起,有的炮塔被掀掉,遍地都是被烧成的焦炭的士兵的尸体······苏军的损失虽超过德军(400多辆坦克),但是战场的胜利者是苏军。
但如此时德军能够再坚持一下,从部分防线上再抽调一些兵员进行积极防御,未尝就一定会失去这次战役的胜利。相反希特勒鉴于库尔斯克突出部北部奥廖尔一带战线情况危机,就于7月13日下令停止“堡垒”计划。但是,谈何容易!事情正如梅伦廷所说的那样,“我们现在的处境,就像一个人揪住了一只狼的两只耳朵,怎么敢撒手放开它!”曼施坦因认为:“在取消‘堡垒’战役的时候,东部战场的主动权降落入苏军手中。”但希特勒这时已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了,他已经心乱如麻,如坐针毡了。
从42年底到43年7月库尔斯克战役之前,包括开战之后各种不利于德军的战报雪片般的飞到希特勒的办公室。面对严酷的事实,希特勒很难向支持他的群众交待,无法稳定政局,更无法在它的盟友面前保住威严。进一步讲,战场上的失利,直接导致了法西斯国家内部的危机,壮大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力量。
在欧洲,各国人民反抗激烈,反战情绪高涨。随着苏军与英美的“夹击”,轴心国内部可能会土崩瓦解,甚至有些国家可能还会倒戈。希特了知道如果库尔斯克战役失利的话,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加重德军在北非的不利因素,最终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结果正如希特勒所料,8月23日库尔斯克战役结束,9月意大利就退出了战争。
另外,由于德国主力舰队受损十分严重,仅有的主力舰不是在大修就是躲在港里不敢出海。因此,德国的海上物资运输就失去了基本的保障。特别是运往北非的物资绝大部分都被盟军战斗机与战舰送入大海,这些物资损耗要远远大于在北非战场上作战的实际物资损耗。况且,由于缺少舰队的护航,大批的挪威铁矿石(主要被用作生产坦克)被英勇的盟军飞行员和英国皇家海军送进冰冷的大西洋里。这无疑使希特勒这种“陆上动物”恼火万分。
在非洲,德意联军已被彻底清除掉。北非突尼斯德意27.5万轴心国军队于5月13日最终覆没,仅有700人狼狈逃回德国;6月12日盟军攻占西西里,眼看就要登陆意大利。一战时德军两线作战的悲剧可能重现。结果不久,他的盟友墨索里尼便被囚禁起来;在地球的另一端,他的日本朋友也正在所罗门群岛被美国人的“跳岛战术”折腾得死去活来。
这一切在希特勒看来,是不敢相信,也是无法让他容忍的。所以,他一直想重振旗鼓,力图用新式的“虎”式、“豹”式、“菲迪南”(“象”)式等坦克力挽狂澜。但从33年到41年底这8年中,上帝已经给了希特勒过多的殊荣。希特勒的狂傲与暴戾的性格,已让他露出狰狞的面目,更多的国家和人民都投入到发法西斯战争中。此时他心里相当恐慌,已经不能再承受任何失败与打击了。但在众目睽睽之下,他还要故作坚强,维护他的元首尊严。于是他用怒吼来压制他内心的彷徨与无助,用暴政来继续他的法西斯统治。这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逼上了绝路,到后来,有些高级将领提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意见也被希特勒一一回绝了。目的只有一个,他不想证明自己的失败。而且鉴于内部不稳,刺杀不断,他为了转嫁矛盾,威慑内部反对力量,因此,要不惜一切代价的进攻,哪怕只有1%的成功机率,他也不惜牺牲那些无辜的生命。进攻受挫后,就在广播里报喜不报忧,搞心理安慰。
就在苏德战场上的战役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由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和巴顿将军指挥的美国第七集团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大举登陆。接到这个消息后,希特勒坐立不安,他决定放弃苏德战场的会战,将军队撤出以保存实力,为防御做准备。德军南线指挥官曼施泰因对希特勒的决定大为不满,他认为如果坚持到底,德军将有可能包围苏第5坦克近卫集团军主力,并最终占领战略要地普罗霍洛夫卡。然而,刚愎自用的希特勒并没有采用曼施泰因的建议,而是将SS装甲军等主力部队(含德军最精锐的三个装甲师“帝国师”、“骷髅师”、和“阿道夫·希特勒师”)调离了普罗霍洛夫卡地区。7月17日至18日,这些部队正式撤出了战场。此后,德SS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被调往意大利。德军撤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失去了战斗力,而是由于希特勒丧失了继续同苏联红军作战的勇气和信心。随着希特勒这一决定的做出,德军在东线战场上最后一次争取战略主动的机会也就随之灰飞烟灭了。
看来从战略意义上讲,比起苏联的各方面资源和对社会主义的仇视,希特勒还是更注重欧洲的版图的“完整”。
希特勒撤走部队的一个原因是为了保存实力,结果从后来的局势看,他又不得不到处抽调部队补上危机四伏的战线,得不偿失,还不若12日之后乘苏军一时也无法重新集结新的力量的时机,就当机立断的抽调部队负隅顽抗。至此之后,直到8月23日战役结束,德军十分被动。虽然德军作了顽强的抵抗,但是最总无法转败为胜,处于被动局势,忙于消极防御。
经过规模巨大的50天(7月5日~8月23日)的库尔斯克战役,苏军以相当的代价最终取得了胜利。在这次会战中,苏军向南北两个方向各推进了近150公里,解放了奥廖尔、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得等重镇。消灭了大批德军有生力量,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为此,莫斯科城全城欢庆,120门礼炮齐鸣12响。
<B></B>
综述:
库尔斯克会战按其军事政治结果和参战兵力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会战之一。这一会战是苏联人民战胜德国的最重要阶段。库尔斯克的胜利具有重大军事政治意义。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共击溃德军30个精锐师,内7个坦克师。德军损失官兵50余万人、坦克1500辆、飞机3700余架、火炮3000门。德军奥廖尔基地和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基地均被清除。双方参加这一会战的兵力庞大,计有400余万人、火炮和迫击炮6.9万余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3万余辆,作战飞机约1.2万架。德军夏季进攻的失败,埋葬了德军宣传机关编造的苏军战略有所谓“季节性”,苏军只能在冬季进攻的神话。德军的进攻战略遭到了完全破产。此外,通过这次战役,苏军统帅部顺利地解决了战略,战役法和战术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方面军群之间战略协同的组织,最高统帅部赖以改变不利兵力对比的战略预备队的使用,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决定性方向大量集中兵力兵器,取得了新的经验。新编制坦克集团军第一次用作扩张战果的梯队。在库尔斯克空中交战中,苏军航空兵最终夺取了战略制空权,并一直掌握到战争结束。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战略领导的特点是高度集中,能现实地考虑形势特点和善于选择适当的斗争方法。而且库尔斯克会战进一步改变了战场上的兵力对比,终于巩固了苏军统帅部手中的战略主动权,为苏军展开战略总攻创造了有利条件。库尔斯克胜利和苏军进逼第聂伯河,完成了战争进程中的根本转折。德国及其盟国被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各战争区转入了防御,这对大战的尔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场会战后,苏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转入了战略进攻。斯大林在评价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时说:“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标志着德国法西斯已经处于覆灭的边缘。”德军重兵在苏德战场被击溃,为英美军在意大利登陆创造了有利条件。苏军有10万余名苏联军人荣获各种勋章和奖章,180多人荣膺苏联英雄称号。
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德战场战略攻防的转折点。库尔斯克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地面战役,其中尤以坦克大会战闻名于世,但赢得战役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坦克,而是把热血洒在祖国热土上的忠勇无畏的士兵。
太长了,把书都抄全了
德军不失败对不起此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的红军以及苏联人民.除非德军是不死的金刚,不然在完善的防守体系和充足的预备队和应急预案下失败只是时间问题.大势以去~其实大家都知道
不知道你的资料是不是来自于《坦克战》一书。反正大多数的内容都一样,天下文章一大抄。该书对此战役的观点就是,当库尔斯克从策划到发动期间,总总迹象都已传送到了苏军统帅部。他们利用希特勒为制造、集结新式坦克,虎、豹而拖延的进攻时间,增强了库尔斯克防御地段的兵力于工事。一句话,德军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时间同面貌一新的苏军决战,而还不自觉。
古德里安认为:豹式坦克必然同许多新事物一样,开始阶段必然存在许多不足。与其等待,还不如使用四号坦克。
四号坦克?在苏军密集的地雷和反坦克炮面前它们的生存几率有多大?关键就是这场仗根本就不该打。还不如把所有兵力再孤注一掷,突击莫斯科,活捉斯大林!
[B]以下是引用[I]灯塔看守[/I]在2005-11-8 20:17:00的发言:[/B][BR]四号坦克?在苏军密集的地雷和反坦克炮面前它们的生存几率有多大?关键就是这场仗根本就不该打。还不如把所有兵力再孤注一掷,突击莫斯科,活捉斯大林!
活捉斯大林的时机早没了,以德军1942年的实力尚不足以一举拿下列宁格勒,何况莫斯科。关键是斯大林格勒战败后,德军事实上已无力深入苏联腹地了。
此刻苏军主力都集结在库尔斯克,远水解不了近渴。斯大林正是因为41年莫斯科城下反攻和42年铁木辛哥的进攻两次重大失败,才同意朱可夫元帅的判断。放手在库尔斯克与德军对峙。当然,这都是事后诸葛亮,算不得数。可万一真有个德国的佐尔格,提供给希特勒准确的情报,库尔斯克还能否打响?事实就是这样,仗在开打之前,就已分出胜负。
前两天刚看了《决战库尔斯克》一书,其实希特勒自己也没把握取胜,但曼施坦因这厮打了包票。
库尔斯克战役打到最后,曼施坦因手中还有两个装甲师,但苏军已经没有预备队了。就在这关键时刻,希特勒听到美英盟军在北非登陆,赶紧把那两个完好的装甲师调往北非和意大利,导致曼施坦因的计划功败垂成。
<P>兵力不足</P>
<P>德90万</P>
<P>苏300万</P>
[B]以下是引用[I]savesoul[/I]在2005-11-9 15:36:00的发言:[/B][BR]库尔斯克战役打到最后,曼施坦因手中还有两个装甲师,但苏军已经没有预备队了。就在这关键时刻,希特勒听到美英盟军在北非登陆,赶紧把那两个完好的装甲师调往北非和意大利,导致曼施坦因的计划功败垂成。

笑话,从库尔斯克调到北非和意大利,来得及吗?如果这两个师不在库尔斯克,还能算作预备队吗?
[B]以下是引用[I]灯塔看守[/I]在2005-11-24 19:27: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savesoul[/I]在2005-11-9 15:36:00的发言:[/B][BR]库尔斯克战役打到最后,曼施坦因手中还有两个装甲师,但苏军已经没有预备队了。就在这关键时刻,希特勒听到美英盟军在北非登陆,赶紧把那两个完好的装甲师调往北非和意大利,导致曼施坦因的计划功败垂成。</div>
笑话,从库尔斯克调到北非和意大利,来得及吗?如果这两个师不在库尔斯克,还能算作预备队吗?

你先去看一下记录片再说
[B]以下是引用[I]灯塔看守[/I]在2005-11-8 20:30:00的发言:[/B][BR]此刻苏军主力都集结在库尔斯克,远水解不了近渴。斯大林正是因为41年莫斯科城下反攻和42年铁木辛哥的进攻两次重大失败,才同意朱可夫元帅的判断。放手在库尔斯克与德军对峙。当然,这都是事后诸葛亮,算不得数。可万一真有个德国的佐尔格,提供给希特勒准确的情报,库尔斯克还能否打响?事实就是这样,仗在开打之前,就已分出胜负。

1943年7月,苏军莫斯科方向有两个方面军,西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共有人员125万余人、火炮和追击炮206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430辆、飞机1100架。而其后方,则是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的第11集团军,和第3、第4坦克集团军,以及第20、第25坦克军、第2近卫骑兵军。拥有兵员近30万,坦克1800辆。
此外,库尔斯克突出部由南到北只有70英里,位于库尔斯克后方的强大的草原方面军57万大军,1600辆坦克,无疑会对突击莫斯科的德军来一记狠狠的侧击!
德国人想偷袭莫斯科?会一头撞上150万大军和3300多辆坦克的铜墙铁壁!侧翼又会挨上57万达军和1600辆坦克的致命一击!你是不是嫌德军死得不够快,才想出这么个“妙计”?
恰恰是由于库尔斯克突出部由南到北只有70英里,南北对进有可能合围突出部内的苏军集团,打一个歼灭战,这是德军的唯一机会!曼斯坦因的选择是对的!
[B]以下是引用[I]savesoul[/I]在2005-11-9 15:36:00的发言:[/B][BR]库尔斯克战役打到最后,曼施坦因手中还有两个装甲师,但苏军已经没有预备队了。就在这关键时刻,希特勒听到美英盟军在北非登陆,赶紧把那两个完好的装甲师调往北非和意大利,导致曼施坦因的计划功败垂成。

搞笑!草原方面军南调的只有第五近卫集团军和第五近卫坦克集团军,兵力12万(占草原方面军总兵力的20%),坦克800余辆(占草原方面军总数的50%)。整整4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科涅夫捏在手里还没动呢。曼斯坦因唯一能申请调动的第24装甲军两个不满员的装甲师,一共只有104辆坦克、7门自行火炮。
曼斯坦因敢说苏军没预备队了?笑死!
至于北非登陆和库尔斯克有什么关系,我只好请你去查查北非登陆是哪年。
<P>补一句,元首原计划调往意大利的是第2装甲军,但实际上只有希特勒师把坦克移交友军后,空身离开了库尔斯克。</P>
<P>担任预备队的24装甲军的第23装甲师和党卫军“维京”师,并未离开东线。</P>
[B]以下是引用[I]条顿骑士团[/I]在2005-11-25 17:28: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灯塔看守[/I]在2005-11-8 20:30:00的发言:[/B][BR]此刻苏军主力都集结在库尔斯克,远水解不了近渴。斯大林正是因为41年莫斯科城下反攻和42年铁木辛哥的进攻两次重大失败,才同意朱可夫元帅的判断。放手在库尔斯克与德军对峙。当然,这都是事后诸葛亮,算不得数。可万一真有个德国的佐尔格,提供给希特勒准确的情报,库尔斯克还能否打响?事实就是这样,仗在开打之前,就已分出胜负。</div>
1943年7月,苏军莫斯科方向有两个方面军,西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共有人员125万余人、火炮和追击炮206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430辆、飞机1100架。而其后方,则是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的第11集团军,和第3、第4坦克集团军,以及第20、第25坦克军、第2近卫骑兵军。拥有兵员近30万,坦克1800辆。
此外,库尔斯克突出部由南到北只有70英里,位于库尔斯克后方的强大的草原方面军57万大军,1600辆坦克,无疑会对突击莫斯科的德军来一记狠狠的侧击!
德国人想偷袭莫斯科?会一头撞上150万大军和3300多辆坦克的铜墙铁壁!侧翼又会挨上57万达军和1600辆坦克的致命一击!你是不是嫌德军死得不够快,才想出这么个“妙计”?
恰恰是由于库尔斯克突出部由南到北只有70英里,南北对进有可能合围突出部内的苏军集团,打一个歼灭战,这是德军的唯一机会!曼斯坦因的选择是对的!

这都是不利因素。但你也要看见,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苏联人的反坦克阵地纵深极大。进攻莫斯科会遭致200万大军的夹击,但也让苏军的反坦克壕与密密麻麻的雷场成摆设。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虎式坦克排可以歼灭苏军100多辆坦克,那么消灭苏军3300多辆坦克,德军只需要多少虎式坦克?而且,斯大林是否会掉得出这么多军队也成问题。希特勒在库尔斯克方向发动一次佯攻,就足以使他们神经高度紧张。关键就是情报。还有就是一个问题,换成你会不会在1940年强攻马其诺防线?
关于一个虎式坦克排能消灭100辆苏军坦克的说法。除了哈德族,没有多少人会信。我也只是拿来作个薄弱的证据。其实说到底,还是兵力不够。不管怎样,我们都无法为希特勒挽回失败的命运。
德军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当时没有小日本和国内的一群YY家在场,不然早就让布尔什维克片甲无存了. 当然,现在 YY也不晚, 不是早有人考证说其实德国在库尔斯克只损失25辆坦克了吗?
<P>1943年,在东线,苏联已经在兵力和技术装备上都占了绝对优势。本来,苏联也打算在6月左右发动43年夏季攻势。</P>
<P>但是,在得到德军将发动夏季攻势的情报后,苏联内部产生了争论,最后接受了朱可夫的建议,就是先以防御消耗德军,在转入反攻。</P>
<P>苏军的这个决定主要原因是,自打战争打响以来,苏军的两次大会战的胜利,全是冬季攻势带来的。而夏季组织的会战,则毫无例外归于失败。苏军最高统帅部对新编的部队去和德军打对攻心里没底。于是朱可夫的稳妥方案就通过了。</P>
<P>库尔斯克北线一开始就被击败,南线曼斯坦因只冲开了一个小口,而侧翼肯夫集团推进由于苏军顽强抵抗而速度极慢,结果曼斯坦因越向前攻,侧翼暴露的就越大,不得不不断地冲突击部队中抽兵来掩护薄弱的侧翼。结果打到要求动用最后一支预备队的时候,还只是冲破了7条防线的3条。</P>
<P>这个时候可以说败局已定。苏军的顽强表现既出乎德军的预料,也出乎自己大本营的预料。接下来,就是著名的向第聂伯河的大赛跑。</P>
我是这样看开战动机的:希特勒的想法有他的道理。因为在经过1941、42两年冬季给德军留下的惨重损失,特别是斯大林格勒之战使他隐隐意识到苏联难以战胜和德国失败的危险,决心在夏天给苏军来一个沉重打击,打乱斯大林的冬季部署,从而再次过一把“闪击战”的瘾。至少是大量杀伤苏军有生力量,这有点象一战“让法国的血流干”的凡尔登战役。但事与愿违,苏军虽然损失很大,但是在库尔斯克站稳了脚跟,并且后方源源不断的生产使得优势最终转化。等待元首的1943年的冬季,不是胜利,而是更大的失败。到1944年,这会变成梦魇。
[B]以下是引用[I]虎式坦克[/I]在2005-11-28 20:47:00的发言:[/B][BR]我是这样看开战动机的:希特勒的想法有他的道理。因为在经过1941、42两年冬季给德军留下的惨重损失,特别是斯大林格勒之战使他隐隐意识到苏联难以战胜和德国失败的危险,决心在夏天给苏军来一个沉重打击,打乱斯大林的冬季部署,从而再次过一把“闪击战”的瘾。至少是大量杀伤苏军有生力量,这有点象一战“让法国的血流干”的凡尔登战役。但事与愿违,苏军虽然损失很大,但是在库尔斯克站稳了脚跟,并且后方源源不断的生产使得优势最终转化。等待元首的1943年的冬季,不是胜利,而是更大的失败。到1944年,这会变成梦魇。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