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在辽沈战役中犹豫和改变主意的原因推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9:23:49
  辽沈战役中置沈阳长春之敌不顾,而集中兵力打锦州,乃是战史上的神来之笔,也冒着极大的失败的风险。只有攻坚能力相当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攻下锦州才可能取胜,否则战局将不可收拾。
  一个军事家,如果不能胜,也一定要避免大败,特别是在有利的形势下。如果不打锦州,没有大胜,也无大败;如攻击锦州不利,则可能大败。事实上,在此之前,东北野战军还从没有攻克过重兵把守的、有近代防御工事体系的大城市呢。在比较早的时间,林彪犹豫不敢打锦州,是完全正常的。如果林彪冒然同意攻锦州,那才是怪事。
  后来,在自己军力有极大增强后,林彪才同意攻击锦州。这正是一个军事家应有的谨慎。
                                         
  在确定攻击锦州并开始行动后,林彪又曾犹豫过,这多被人们所垢病,其实,这种指责也是不合适的。我们看看当时的大事记就会明白这一点。
                                   
  1948·9·12   大军云集锦州,攻击锦州战役开始。
  10·2    蒋介石严令廖跃湘以11个师、3个旅的兵力由沈阳出发从西北向东南进攻,傅作义11个师从南向北攻击。就在这一天林彪犹豫了,致电中央,提出是否应放弃攻锦州。也就在这一天,林彪又重新坚定了攻击锦州信心。
  10·10   傅作义的部队开始攻击锦州南边的塔山。
  10·11   廖跃湘才从沈阳出发,开往沈阳西北方向的彰武(锦州在沈阳西南方向)。
  10·14   10时开始总攻锦州,次日18时战斗结束,解放锦州。
  10·21   廖跃湘开始进攻黑山大虎山。
  10·28   全歼廖跃湘部。
  11·1    占领沈阳。
                                      
  稍仔细看一下此表。可以看出,林彪犹豫是在南、北两方可能受到二十多个师的夹攻时产生的,而且这二十个师的装备都是国民党军中较好、战斗力也较强的。廖跃湘部更是国民党几大主力之一。如果这两方面都忠实的按蒋介石的命令,距离较近的廖跃湘在10月上旬就能打过来,稍远一点的傅作义的兵力也在上旬之末全力进攻无险可守的塔山。其后果如何谁能预言?
  事实却不是这样的。从上表可以看出,廖跃湘拖了八天,在傅作义已经在塔山大打出手后,才从沈阳出发。然后就待在远离锦州的彰武,一直等到锦州被占后才着急起来。
  而且有记载说,从南边攻塔山的部队竟然忘了把坦克运来,结果拼了老命在无险可守的塔山也未能前进一步。
  在10月2 日林彪怎能预料到战事会这样发展,怎能预料廖跃湘会不南下,而把军队放在远远的鄣武作壁上观?
  但是,在同一天,林彪就改变了主意,同意继续打锦州。林彪在军事上自视甚高,常常是很固执的,不会因为“上面”的意见就立即改变自己在军事上的决定。
                       
  谨慎的林彪改变主意,只有一个可能,这就是他知道了廖跃湘很可能不积极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可能会赖在沈阳,即使出了沈阳也不会直奔锦州。但是,他怎么会这样认为?只有一个可能,这就是己方的情报人员,已经掌握了足够的情报,廖跃湘和一批国民党高级军官司固执的认为林彪无力攻下锦州,并不是真心要攻占锦州,只是在玩围城打援的诡计,而对蒋介石越层指挥屡造成大败,早有不满。
  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林彪放心去打锦州。
                                
  为什么中央对战局那么笃定,只能认定是中央得到情报比林彪的司令部更早一些或更准确一些。情报人员深入敌方核心、要害之类事情,即使作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的林彪也是不可能、也不必要完全知道,也未必能直接知道所提供的情报,所以,他在那种看似险恶的形势下只能犹豫。但是,如果有关方面把必要的情报告诉他一些时,他当然就立刻会明白过来,而改变主意。
  情报人员对军事胜利的功绩是极其巨大的,可惜在党史、军史上从来就没有真正给以客观的评价,更没有公开详细的史实记录。
  
  林彪的犹豫是合理的,正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所应有的。从较低的角度讲,如果辽沈战役在优势条件下有失,谁负责任?当然是林彪,身败名裂都有可能。他怎能不谨慎?
  
辽沈战役中置沈阳长春之敌不顾,而集中兵力打锦州,乃是战史上的神来之笔,也冒着极大的失败的风险。只有攻坚能力相当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攻下锦州才可能取胜,否则战局将不可收拾。
  一个军事家,如果不能胜,也一定要避免大败,特别是在有利的形势下。如果不打锦州,没有大胜,也无大败;如攻击锦州不利,则可能大败。事实上,在此之前,东北野战军还从没有攻克过重兵把守的、有近代防御工事体系的大城市呢。在比较早的时间,林彪犹豫不敢打锦州,是完全正常的。如果林彪冒然同意攻锦州,那才是怪事。
  后来,在自己军力有极大增强后,林彪才同意攻击锦州。这正是一个军事家应有的谨慎。
                                         
  在确定攻击锦州并开始行动后,林彪又曾犹豫过,这多被人们所垢病,其实,这种指责也是不合适的。我们看看当时的大事记就会明白这一点。
                                   
  1948·9·12   大军云集锦州,攻击锦州战役开始。
  10·2    蒋介石严令廖跃湘以11个师、3个旅的兵力由沈阳出发从西北向东南进攻,傅作义11个师从南向北攻击。就在这一天林彪犹豫了,致电中央,提出是否应放弃攻锦州。也就在这一天,林彪又重新坚定了攻击锦州信心。
  10·10   傅作义的部队开始攻击锦州南边的塔山。
  10·11   廖跃湘才从沈阳出发,开往沈阳西北方向的彰武(锦州在沈阳西南方向)。
  10·14   10时开始总攻锦州,次日18时战斗结束,解放锦州。
  10·21   廖跃湘开始进攻黑山大虎山。
  10·28   全歼廖跃湘部。
  11·1    占领沈阳。
                                      
  稍仔细看一下此表。可以看出,林彪犹豫是在南、北两方可能受到二十多个师的夹攻时产生的,而且这二十个师的装备都是国民党军中较好、战斗力也较强的。廖跃湘部更是国民党几大主力之一。如果这两方面都忠实的按蒋介石的命令,距离较近的廖跃湘在10月上旬就能打过来,稍远一点的傅作义的兵力也在上旬之末全力进攻无险可守的塔山。其后果如何谁能预言?
  事实却不是这样的。从上表可以看出,廖跃湘拖了八天,在傅作义已经在塔山大打出手后,才从沈阳出发。然后就待在远离锦州的彰武,一直等到锦州被占后才着急起来。
  而且有记载说,从南边攻塔山的部队竟然忘了把坦克运来,结果拼了老命在无险可守的塔山也未能前进一步。
  在10月2 日林彪怎能预料到战事会这样发展,怎能预料廖跃湘会不南下,而把军队放在远远的鄣武作壁上观?
  但是,在同一天,林彪就改变了主意,同意继续打锦州。林彪在军事上自视甚高,常常是很固执的,不会因为“上面”的意见就立即改变自己在军事上的决定。
                       
  谨慎的林彪改变主意,只有一个可能,这就是他知道了廖跃湘很可能不积极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可能会赖在沈阳,即使出了沈阳也不会直奔锦州。但是,他怎么会这样认为?只有一个可能,这就是己方的情报人员,已经掌握了足够的情报,廖跃湘和一批国民党高级军官司固执的认为林彪无力攻下锦州,并不是真心要攻占锦州,只是在玩围城打援的诡计,而对蒋介石越层指挥屡造成大败,早有不满。
  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林彪放心去打锦州。
                                
  为什么中央对战局那么笃定,只能认定是中央得到情报比林彪的司令部更早一些或更准确一些。情报人员深入敌方核心、要害之类事情,即使作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的林彪也是不可能、也不必要完全知道,也未必能直接知道所提供的情报,所以,他在那种看似险恶的形势下只能犹豫。但是,如果有关方面把必要的情报告诉他一些时,他当然就立刻会明白过来,而改变主意。
  情报人员对军事胜利的功绩是极其巨大的,可惜在党史、军史上从来就没有真正给以客观的评价,更没有公开详细的史实记录。
  
  林彪的犹豫是合理的,正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所应有的。从较低的角度讲,如果辽沈战役在优势条件下有失,谁负责任?当然是林彪,身败名裂都有可能。他怎能不谨慎?
  
一桌饭菜来了两桌客人。锦州是兵家重地,十多万精锐兵团,打的好神来之笔,打不好就会包包子。犹豫是正常的,后期以乱治乱打廖耀湘是在胜券在握的情况下打的
所以就像解放军内部说的那样,彭德怀说打不赢就一定打不赢,林彪说能打赢就一定能打赢。性格决定战法


纯粹是打四平打出心理阴影了,绝对优势都不敢打。
真要讲条件,陈粟刘邓的条件差多了,淮海战役照样打。


那粟裕为什么就敢打孟良崮?粟裕为什么就敢料定其他敌将不会努力增援张灵甫?是粟裕得到中央通报的秘密情报吗?肯定不是,因为后来连毛太祖都自认“没想到”。粟裕之所以敢做出如此判断,除了具备一定的冒险精神外,更重要在于平时对敌方将领的细致了结,甚至对敌将的生活习惯、家眷子女的情况都了如指掌,这才能准确判断出张灵甫平时为人狂傲,与同僚关系极差,他若被围,其他敌将肯定不会全力增援,才遂有孟良崮虎口拔牙的大捷。


那粟裕为什么就敢打孟良崮?粟裕为什么就敢料定其他敌将不会努力增援张灵甫?是粟裕得到中央通报的秘密情报吗?肯定不是,因为后来连毛太祖都自认“没想到”。粟裕之所以敢做出如此判断,除了具备一定的冒险精神外,更重要在于平时对敌方将领的细致了结,甚至对敌将的生活习惯、家眷子女的情况都了如指掌,这才能准确判断出张灵甫平时为人狂傲,与同僚关系极差,他若被围,其他敌将肯定不会全力增援,才遂有孟良崮虎口拔牙的大捷。
育帅的性格就是这样
林彪的主要问题是没能正确判断出,国民党的末代东北剿总司令几年后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陆军中尉 发表于 2013-8-18 20:27
林彪的主要问题是没能正确判断出,国民党的末代东北剿总司令几年后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卫立煌还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当时是地下党。


这方面的资料N年前就解密了。
卫是建国后孤身一人跑回来的,一个寸功未立的丧家之犬凭什么和文白并肩。
卫立煌本来就是东北最靠谱的将领了。按照他说的死守沈阳就林彪那胆子估计长春围困战又要在沈阳上演了。只可惜炮党那边愚人当权,忠言逆耳啊。明明一群没头脑和不高兴葬送了大军最后骂卫立煌是共谍。说共谍蒋介石顾祝同廖耀湘随便拉出一个共谍嫌疑都比卫立煌大。
关宁铁骑 发表于 2013-8-17 11:50
一桌饭菜来了两桌客人。锦州是兵家重地,十多万精锐兵团,打的好神来之笔,打不好就会包包子。犹豫是正常的 ...
你说的不错。
但本文主要说的是为什么十月二日这一天中林彪突然改了主意。
你说的不错。
但本文主要说的是为什么十月二日这一天中林彪突然改了主意。
林彪料定廖耀湘肯定不会一开始全力救锦州,因为国民党将领之间的扯皮是公开的,林彪料定廖耀湘肯定会等林彪打锦州打的精疲力尽后在全力出手,结果锦州却一战而克。
而且当时东野的实力攻坚打援兵力充足,再说锦州之战关乎东北命运,思考了那么久肯定瓜熟蒂落了。
其实太祖与林彪那时候一天二十几封电报,具以解密的文件看,太祖措辞相当强硬,在不打真恐怕林彪也坚持不下去了。
但太祖对林彪的偏爱确实有目共睹,就这样,在建国后都没有找林彪的路线错误,也没人提。林彪路线错误不是一回两回,包括长征时
关宁铁骑 发表于 2013-8-19 08:20
林彪料定廖耀湘肯定不会一开始全力救锦州,因为国民党将领之间的扯皮是公开的,林彪料定廖耀湘肯定会等林 ...
罗荣桓、刘亚楼可不是空气。
罗荣桓、刘亚楼可不是空气。
在东北战场上,能左右林彪的只有太祖,
林罗刘谭    东野四大署名啊,有人说林罗谭刘,刘亚楼马上更正道,什么林罗谭刘,是林罗刘谭。
罗刘二人在具体作战规划上水准相当不错,但是决策上,都是林彪拿主意,二人没有话语权,就这样林彪最后还是容不下罗荣桓
关宁铁骑 发表于 2013-8-19 08:56
在东北战场上,能左右林彪的只有太祖,
林罗刘谭    东野四大署名啊,有人说林罗谭刘,刘亚楼马上更正道 ...
很遗憾,在打锦州这个事情上,罗荣桓起的作用已经解密很久了。MZD也承认的。
很遗憾,在打锦州这个事情上,罗荣桓起的作用已经解密很久了。MZD也承认的。
罗荣桓确实在策划攻锦决策决心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真正想让林彪落实决心的依然还是太祖
关宁铁骑 发表于 2013-8-19 09:23
罗荣桓确实在策划攻锦决策决心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真正想让林彪落实决心的依然还是太祖
当时东野和中央的电文早解密了。

罗荣桓说服林彪显然在MZD重复命令之前。
当时东野和中央的电文早解密了。

罗荣桓说服林彪显然在MZD重复命令之前。
在这件事情上林罗分歧很大,这也是俩人矛盾的主要原因,罗早就说服林彪,但是林彪数次改变主意,所以太祖一天无数电报,措辞严厉。这也是楼主问为什么林彪突然改变主意,。还好罗荣桓死的早
关宁铁骑 发表于 2013-8-19 09:40
在这件事情上林罗分歧很大,这也是俩人矛盾的主要原因,罗早就说服林彪,但是林彪数次改变主意,所以太祖 ...
很明显,在老毛最后一次发电报之前,林彪已经被罗荣桓说服了。
很明显,在老毛最后一次发电报之前,林彪已经被罗荣桓说服了。
︶︿︶。。。。。。
boeckel 发表于 2013-8-18 20:59
卫立煌还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当时是地下党。
他根本就不可能是地下党,他采取的龟缩战术,在当时KMT野战必败的形势下,是最有效最能遏制TG的战术,事实也的确如此,从48年3月冬季攻势结束,林彪半年都没有大动作。
bowanghou 发表于 2013-8-19 11:26
他根本就不可能是地下党,他采取的龟缩战术,在当时KMT野战必败的形势下,是最有效最能遏制TG的战术,事 ...
是啊,所以我回复的那个人的观点是错误的。
是啊,所以我回复的那个人的观点是错误的。
虽然咱俩在上面有分期,但是这点还是赞同的,对于排山倒海般的东野,收缩兵力是唯一的方法。
不过当时廖耀湘确实很为难,跑的时候卫让他走新民河回沈阳,杜肀眀让他走葫芦岛,结果自己耽误了4.5天。
boeckel 发表于 2013-8-19 09:45
很明显,在老毛最后一次发电报之前,林彪已经被罗荣桓说服了。
赞同。
毛泽东同志《吊罗荣桓》: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鲲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关宁铁骑 发表于 2013-8-19 08:20
林彪料定廖耀湘肯定不会一开始全力救锦州,因为国民党将领之间的扯皮是公开的,林彪料定廖耀湘肯定会等林 ...
建国前林彪的路线错误!?帽子太大了吧。
boeckel 发表于 2013-8-19 09:26
当时东野和中央的电文早解密了。

罗荣桓说服林彪显然在MZD重复命令之前。
问题在于罗怎样才能让林相信来的不是两桌客人?
不说清这一点,林彪是不敢下决心的。
boeckel 发表于 2013-8-19 09:45
很明显,在老毛最后一次发电报之前,林彪已经被罗荣桓说服了。
问题在于罗怎样才能让林相信来的不是两桌客人?
不说清这一点,林彪是不敢下决心的。换一个别的大军事家,也不敢,除非是个爱冒险的二杆子。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3-8-20 21:44
问题在于罗怎样才能让林相信来的不是两桌客人?
不说清这一点,林彪是不敢下决心的。
比如情报,是吧?

还有比如对敌我力量对比的分析,对吧?这个是很基本的。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3-8-20 21:46
问题在于罗怎样才能让林相信来的不是两桌客人?
不说清这一点,林彪是不敢下决心的。换一个别的大军事家 ...
罗荣桓的军事素养也不是白给的,肯定是有理有据的分析才行啊。
建国前林彪的路线错误!?帽子太大了吧。
在长征的时候,因为林彪认为爬山道不如走大陆快,就对别人说太祖只走弓被不走弓弦。还对彭德怀说,毛不行还是你指挥吧。结果毛听到后只对林彪说,你一个娃娃懂什么。
这在文革时没人敢提,要是林彪建国后不得势,这不是一般的路线错误了
boeckel 发表于 2013-8-20 21:50
罗荣桓的军事素养也不是白给的,肯定是有理有据的分析才行啊。
不是理论问题,也不是军事素养问题,而是敌军会不会完全按蒋介石的命令行事。这实质上是个情报问题。
如果林彪有这样的情报,说敌军不会立即出沈阳,出来后也不会直扑锦州,他本不会犹豫的。
而这样的情报和国民党军统帅的内心的判断有关,只有进入东北国民党军最机密核心才可能了解一二。
关宁铁骑 发表于 2013-8-21 05:24
在长征的时候,因为林彪认为爬山道不如走大陆快,就对别人说太祖只走弓被不走弓弦。还对彭德怀说,毛不行 ...
实际上,毛和中央是接受了林彪的提议的。自此之后,毛和周再没有直接指挥军队了,而是确定战略和方向,以及批准下面提出的作战方案。
毛周等的优势在于“将将”,而不在“将兵”。以毛的智慧,会立即明白这一点。
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毛误以为是彭德怀自己在发起这样一个提议,以夺军权。毛实际上对于当过国民党团长的、脾气不好的彭并不绝对信任,和对林彪的信任有相当差距。
实际上,毛和中央是接受了林彪的提议的。自此之后,毛和周再没有直接指挥军队了,而是确定战略和方向,以 ...
这是路线问题谁都清楚,但老毛说不是那他就不是了,说到底还是信任问题,毛偏护林彪几乎是明面上的
对于彭德怀的性格最后有那样的下场不足为奇,龙有逆鳞,触之必怒,还不是一次两次,
第一,林彪手中掌握60W军队,三个方向上面的国军总共30W,而且有近有远各怀鬼胎根本配合不上,基本就是一个各个击破的节奏,所谓的一桌饭来了两桌客,这个完全就是卖萌的。
第二,林彪2号给军委的电文里可没提到沈阳援军,只提了葫芦岛方向的新五军54军是他改变决心的原因。如果沈阳援敌才是林彪的心腹大患,为什么他不在上报军委的电报里面提出来呢?难道他还要毛去猜他的心思?
第三,再回头说新5军和54军。新5军48年初被团灭后重建,下面的26师也是48年初被团灭后重建,另两个暂编50,60师是地方保安团改编,合起来8千人大概等于一个师,装备训练也不会好到哪去;54军暂编57,62师也是类似的保安团铁路警察改编,几天前还被共军殴打过。就是说合计只有54军第8师第198师+独立95师算是战斗力较强的部队,还得留下其中一个守备后方。所以林彪用这样的部队当借口去忽悠毛,能成功就见鬼了。

估计10月2日这天国军确实打得挺好,因为这边林彪忽悠自己的boss想跑,那边的范汉杰被自己的boss一忽悠就决心要守。
wkdoubao 发表于 2013-8-22 11:29
第一,林彪手中掌握60W军队,三个方向上面的国军总共30W,而且有近有远各怀鬼胎根本配合不上,基本就是一个 ...
想象力不错,可惜只是想像。
只是10月2日这天并无激烈战斗记载。
在战时,特别是大战前夜,谁敢忽悠上级?不想活了?
你能再找出林彪在战争中忽悠毛的一例?你以为毛及中央军委都是白痴,看不出来忽悠把戏?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3-8-23 08:51
想象力不错,可惜只是想像。
只是10月2日这天并无激烈战斗记载。
在战时,特别是大战前夜,谁敢忽悠上 ...
咱的想象力跟您还是有差距,没能想象出22个师这么夸张的脑补来

林彪拿着新五军这种渣渣当退兵借口难道不是忽悠啊?林一张嘴就是五六个师我挡不住,也不看看对手是怎样的货色,可惜小计俩谁都骗不了而已。
"而且有记载说,从南边攻塔山的部队竟然忘了把坦克运来",这句建议删掉,这是胡说。当时国民党军战车第三团第一营一直驻沈阳,该团其他各部大多在北平,从北平运坦克去塔山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另外,就算是傅作义精锐葬送在新保安,也没从北平派坦克去救。
zoboe 发表于 2013-8-23 16:26
"而且有记载说,从南边攻塔山的部队竟然忘了把坦克运来",这句建议删掉,这是胡说。当时国民党军战车第三团 ...
这样的记载确是有的。
另一说法是当时风浪太大,坦克在军舰上无法上岸。
也许你说的是对的。
这似应查查最原始的文献,国民党当事军官的回忆录之类。待弄清楚再讨论。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3-8-23 20:36
这样的记载确是有的。
另一说法是当时风浪太大,坦克在军舰上无法上岸。
也许你说的是对的。
此类说法和国民党军装甲兵正史相悖,最好追究原始出处,否则不也是谣言嘛,写东西脑补真不是随着网络才出现的现象,毫无参考资料出处的“传奇”“纪实”真的不能信。
zoboe 发表于 2013-8-26 11:26
此类说法和国民党军装甲兵正史相悖,最好追究原始出处,否则不也是谣言嘛,写东西脑补真不是随着网络才出 ...
军史,特别是失败方的,常有不得已掩盖之处。
没办法。对于此类东西,只能用“有记载说”,或“有人说”之类。就如苏东坡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显示自己并不全信,或存有疑点。
也许占有更多资料的考据家们能回答这个问题,老朽只能用含糊字眼说说。
zoboe 发表于 2013-8-26 11:26
此类说法和国民党军装甲兵正史相悖,最好追究原始出处,否则不也是谣言嘛,写东西脑补真不是随着网络才出 ...
军史,特别是失败方的,常有不得已掩盖之处。
没办法。对于此类东西,只能用“有记载说”,或“有人说”之类。就如苏东坡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显示自己并不全信,或存有疑点。
也许占有更多资料的考据家们能回答这个问题,老朽只能用含糊字眼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