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辽沈战役”中国共两党几个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8 15:51:11


最近赶超大的风,在复习三大战役,刚看完辽沈战役,感觉 从国共双方来看,都有几个疑问,希望大家指教或者讨论。

国民党方面:最不明白的是出沈阳增援锦州的西进兵团,为什么不死命增援呢?要知道如果锦州被共产党占了,基本上东部方面的国民党全都得完蛋。只有出去增援锦州,才有一线生机,占领锦州,进退有据,如果我是卫立煌,哪怕放弃沈阳,我都会拼死增援锦州;只有冲出去,才可能生,否则堵在东北,只有死路一条。特别是出了沈阳的增援部队,为什么在彰武、新民停下了呢?要知道,出来后,如果共产党胜了,是不会让他们再回沈阳的;只有共产党输了,才有可能回沈阳,或者被调遣消灭共产党剩余主力、截断共产党的退路。
所以,结论应该只有一个,死命增援锦州,还有一线生机,否则就太被动了,只能等死。

共产党方面:留着长春、沈阳不打,往南直插打锦州,老毛的气魄不能说不大;要我是林彪,我也担心啊。万一锦州打不下来,回来的路肯定会被沈阳方面的国民党给堵住的,当时候就是满盘皆输;当然赢了,堵住国民党在东北境内,就是满盘皆赚。当年明末,明朝再查,皇太极再牛,都不敢越过锦州、宁远,直打山海关,否则后路肯定被断;老毛敢这么打,不能不说大手笔。问题是,万一攻锦州失利,共产党怎么善后呢?

另外,最大的问题是,即使锦州被共产党占了,为什么国民党就不能从华北绕路,走内蒙回关内、到北京呢?当年皇太极就是绕过关宁锦防线兵临北京城下的。当然共产党肯定会堵截的,可是好在国民党有海军,共产党没有,所以国民党可以兵分两路,一路走内蒙进关内,一路去营口经海陆撤退,这样分兵共产党肯定更难受。毕竟,沈阳失手后才丢了营口。

以上几点,凭国民党将领的素质,不可能考虑不到吧,大家怎么看,讨论一下吧

最近赶超大的风,在复习三大战役,刚看完辽沈战役,感觉 从国共双方来看,都有几个疑问,希望大家指教或者讨论。

国民党方面:最不明白的是出沈阳增援锦州的西进兵团,为什么不死命增援呢?要知道如果锦州被共产党占了,基本上东部方面的国民党全都得完蛋。只有出去增援锦州,才有一线生机,占领锦州,进退有据,如果我是卫立煌,哪怕放弃沈阳,我都会拼死增援锦州;只有冲出去,才可能生,否则堵在东北,只有死路一条。特别是出了沈阳的增援部队,为什么在彰武、新民停下了呢?要知道,出来后,如果共产党胜了,是不会让他们再回沈阳的;只有共产党输了,才有可能回沈阳,或者被调遣消灭共产党剩余主力、截断共产党的退路。
所以,结论应该只有一个,死命增援锦州,还有一线生机,否则就太被动了,只能等死。

共产党方面:留着长春、沈阳不打,往南直插打锦州,老毛的气魄不能说不大;要我是林彪,我也担心啊。万一锦州打不下来,回来的路肯定会被沈阳方面的国民党给堵住的,当时候就是满盘皆输;当然赢了,堵住国民党在东北境内,就是满盘皆赚。当年明末,明朝再查,皇太极再牛,都不敢越过锦州、宁远,直打山海关,否则后路肯定被断;老毛敢这么打,不能不说大手笔。问题是,万一攻锦州失利,共产党怎么善后呢?

另外,最大的问题是,即使锦州被共产党占了,为什么国民党就不能从华北绕路,走内蒙回关内、到北京呢?当年皇太极就是绕过关宁锦防线兵临北京城下的。当然共产党肯定会堵截的,可是好在国民党有海军,共产党没有,所以国民党可以兵分两路,一路走内蒙进关内,一路去营口经海陆撤退,这样分兵共产党肯定更难受。毕竟,沈阳失手后才丢了营口。

以上几点,凭国民党将领的素质,不可能考虑不到吧,大家怎么看,讨论一下吧
总体态势我也说不清!
不过百度一下“塔山阻击战”,KMT可是使命增援了的,海空军都用了!被解放军坚决阻援,KMT才没达到增援锦州的寻找目的!
KMT要是如此团结,就不会那么快输掉大陆了
国民党方面的问题我也不知道,到时你说的TG这方面的我可以瞎猜几句。101确实认为直接打锦州有风险,而且和军 委有过多次讨论。但是战略上来讲,打锦州实在是太诱人了。当时东野已经具备了城市攻坚战的实力,拿下锦州是有把握的。所以冒险还是值得的
因为沈阳国军还有营口可跑
林彪的担心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当时心里也只有6分把握!其实都是一步险棋!
关于卫立煌不肯援锦,最大的原因是害怕背上丢掉东北的责任。就算撤军撤得再漂亮,没了东北,党国哪还有他卫立煌的容身之地。况且,当时长春被围,沈阳主力一走,郑洞国的10万人必死无疑!另外,西进兵团一出辽西走廊,其实就把命运交给了共军。万一共军突然从锦州撤围,转而来打西进兵团呢?老蒋能调几个军去救锦州,又能否调几个军来救西进兵团呢?
蒋、卫、廖各有自己的算盘。
最后蒋老头子绕过卫立煌直接扩编廖瞎子的兵团让他去锦州,就这样他还一直在犹豫到底去锦州还是保营口。
docliu 发表于 2014-5-30 07:23
国民党方面的问题我也不知道,到时你说的TG这方面的我可以瞎猜几句。101确实认为直接打锦州有风险,而且和 ...
101打四平落下的后遗症就是能打而不敢打,当时共军比国军在东北的兵力多,是以多打少。当时国军长春10万,锦州10万,沈阳30万。而101用6纵,12纵加6个独立师牢牢围困长春无压力。除塔山方向的4纵,11纵加几个独立师。主力1,2,3,5,7,8,9,10纵加炮纵,单打东北三个集团其中任何一个都有较大胜算。这样还和军委电报了半天,打锦州还能抽调6纵16,17师南下,1纵在高桥预备,种种迹象表明,是101过于保守,而不是毛过于激进。要说激进,毛让中野千里大跃进,让粟裕带10万主力先期渡江威胁南京周边才算。
林是保守了点,但国军山头林立,还令出多头,没法打。至于绕远回关内,呃,朝阳和张家口那时都在共军手里吧。
unnamed089 发表于 2014-5-30 08:28
林是保守了点,但国军山头林立,还令出多头,没法打。至于绕远回关内,呃,朝阳和张家口那时都在共军手里吧 ...
如果卫立煌全力入关,以其30万主力,从锦州入关无压力。主要是卫立煌怕事后老蒋把东北沦陷的责任算在他头上,不敢动。这和杜聿明突围不得不救黄维一个道理。
如果卫立煌全力入关,以其30万主力,从锦州入关无压力。主要是卫立煌怕事后老蒋把东北沦陷的责任算在他头 ...
锦州在国军手里时,卫入关主力带走没问题,不过长春的郑洞国肯定是给撂下了。
unnamed089 发表于 2014-5-30 08:49
锦州在国军手里时,卫入关主力带走没问题,不过长春的郑洞国肯定是给撂下了。
老蒋始终没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道理。地盘是死的,人是活的。有人说老蒋不要东北,国内外舆论太大,可当年和小鬼子干,他也没守住。老蒋根本就不是防守大师,既不能领众坚守,听见风声就颠了。又不能跃马阵前,从北伐到解放战争,胜率极低。用杜聿明的话,三军之灾,起于狐疑。老蒋如此,败是必然的。
其实原因很简单。廖是被林打怕了,怕又来一个围点打援,再说当时他还有一个营口可以撤退。卫立煌则从大局考虑,怕空一格事后算账,把丢失东北的责任全扣在他身上,拿他做替死鬼。说穿了还是人心不齐。
其实原因很简单。廖是被林打怕了,怕又来一个围点打援,再说当时他还有一个营口可以撤退。卫立煌则从大局考 ...
其实就东北战局而言,全放手给卫,对中共威胁最大,可惜蒋不敢,卫乐得不头大。
其实原因很简单。廖是被林打怕了,怕又来一个围点打援,再说当时他还有一个营口可以撤退。卫立煌则从大局考 ...
其实就东北战局而言,全放手给卫,对共麻烦最大,可惜蒋不敢,卫乐得不头大。


好吧,看来楼主并不是很懂政治、军事,我简单说说吧。

第一,当初老蒋曾命令卫立煌将沈阳的部队撤回关内,退一步也要撤到锦州,从军事角度来讲是明智的,但为什么久经战阵的卫立煌不执行呢?答案是,卫立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放弃长春,沈阳,等于是承认东北战局的失败,以老蒋的性格势必要对卫立煌秋后算账,卫立煌才不傻呢。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蒋介石的不得人心,国军将领之间早已经离心离德了。

第二,廖耀湘为什么停在了彰武5天而不去死命增援锦州,因为廖耀湘很清楚,西进增援锦州根本就是蒋介石在那痴人说梦,根本做不到。为什么老毛的战略决战首战选择了东北,因为当时的四野是四大野战军中实力最强的,不仅兵多而且战略资源充足,其各部队的作战能力已经不是当初的东北民主联军能比的了。四野为了那场决战曾经做过大量准备,光演习用掉的弹药就够再打一次锦州的,可见准备之充分。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凭廖耀湘区区十几万人马想短期内突破沿途的四野防线,这种事只有不懂军事的蒋介石相信,在军事上算是比较有建树的廖耀湘可是看的很明白,根本就打不通。廖耀湘一直都想将他的九兵团完整的带回南京,就是他的胜利,作为一个兵团司令官也不可能去承担整个战役失败的责任,那个责任是卫立煌来承担。再补充一点,廖耀湘在整个过程中也烦了极为致命的错误,犹豫不决。恰恰就是廖耀湘的犹豫白白丧失了极为重要的5天时间。当然了,这又涉及到国军内部的问题了。国军最高决策层对战局把握的不清醒是倒置整个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致使下面的将领完全是各自为战。执行命令吧,必败无疑。不执行命令吧,会受到军法处置。致自己生死于不顾也要顾全大局之人毕竟少数,而廖耀湘就不是这样的人。当时的情况如果廖耀湘再提早个两三天做出决定转进营口的话,整个9兵团也许还是可以保住的,但他廖耀湘就基本会被老蒋送上军事法庭。只能说苦了国军将领了,既要打仗还得应付内部的政治斗争,这仗还能打?这要是能打赢仗就活见鬼了。

第三,我共攻锦州是非常绝妙的一笔,为什么老毛敢这么做,上面我说了,四野战力今非昔比,老毛对四野的战力有信心,如果换成是被折腾散的二野的话,老毛铁定不会选择这种打法,因为实力不济。在战场上都明白一个道理,当你有退路的时候就敢放手与敌作战,当被处于完全包围的状态下,在军队的士气和战术的运用上都会受到致命打击。

第四,难道出关通道就只有锦州一条路吗?相对于东北国军的50万机械化兵团来说,是肯定的,就只有走锦州这一条路,饶走内蒙古或者营口海运都是不现实的。饶走内蒙古如何来保障这50万大军的给养问题,而且那绕的还不是一般的远,十万八万的还好说,那可是50万大军。

好吧,看来楼主并不是很懂政治、军事,我简单说说吧。

第一,当初老蒋曾命令卫立煌将沈阳的部队撤回关内,退一步也要撤到锦州,从军事角度来讲是明智的,但为什么久经战阵的卫立煌不执行呢?答案是,卫立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放弃长春,沈阳,等于是承认东北战局的失败,以老蒋的性格势必要对卫立煌秋后算账,卫立煌才不傻呢。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蒋介石的不得人心,国军将领之间早已经离心离德了。

第二,廖耀湘为什么停在了彰武5天而不去死命增援锦州,因为廖耀湘很清楚,西进增援锦州根本就是蒋介石在那痴人说梦,根本做不到。为什么老毛的战略决战首战选择了东北,因为当时的四野是四大野战军中实力最强的,不仅兵多而且战略资源充足,其各部队的作战能力已经不是当初的东北民主联军能比的了。四野为了那场决战曾经做过大量准备,光演习用掉的弹药就够再打一次锦州的,可见准备之充分。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凭廖耀湘区区十几万人马想短期内突破沿途的四野防线,这种事只有不懂军事的蒋介石相信,在军事上算是比较有建树的廖耀湘可是看的很明白,根本就打不通。廖耀湘一直都想将他的九兵团完整的带回南京,就是他的胜利,作为一个兵团司令官也不可能去承担整个战役失败的责任,那个责任是卫立煌来承担。再补充一点,廖耀湘在整个过程中也烦了极为致命的错误,犹豫不决。恰恰就是廖耀湘的犹豫白白丧失了极为重要的5天时间。当然了,这又涉及到国军内部的问题了。国军最高决策层对战局把握的不清醒是倒置整个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致使下面的将领完全是各自为战。执行命令吧,必败无疑。不执行命令吧,会受到军法处置。致自己生死于不顾也要顾全大局之人毕竟少数,而廖耀湘就不是这样的人。当时的情况如果廖耀湘再提早个两三天做出决定转进营口的话,整个9兵团也许还是可以保住的,但他廖耀湘就基本会被老蒋送上军事法庭。只能说苦了国军将领了,既要打仗还得应付内部的政治斗争,这仗还能打?这要是能打赢仗就活见鬼了。

第三,我共攻锦州是非常绝妙的一笔,为什么老毛敢这么做,上面我说了,四野战力今非昔比,老毛对四野的战力有信心,如果换成是被折腾散的二野的话,老毛铁定不会选择这种打法,因为实力不济。在战场上都明白一个道理,当你有退路的时候就敢放手与敌作战,当被处于完全包围的状态下,在军队的士气和战术的运用上都会受到致命打击。

第四,难道出关通道就只有锦州一条路吗?相对于东北国军的50万机械化兵团来说,是肯定的,就只有走锦州这一条路,饶走内蒙古或者营口海运都是不现实的。饶走内蒙古如何来保障这50万大军的给养问题,而且那绕的还不是一般的远,十万八万的还好说,那可是50万大军。
其实Lz看电影开始不细心,1、记得开场卫立煌和廖耀湘的对话了吗?“他摆开五个纵队,够看得起我了”——当时东野围攻长春,其实就是为了调廖耀湘兵团,那么站在廖耀湘的角度,东野打锦州也可能是故技重施;2、卫立煌其实一直和我共有接触的,电影里有相关的暗示,同时,他也是绝对不能背上丢掉东北的罪名的,理由嘛,想想陈诚就知道了,当然,他那句西进兵团出辽西肯定全军覆没也没错```
其实就东北战局而言,全放手给卫,对共麻烦最大,可惜蒋不敢,卫乐得不头大。
放手给卫,呵呵,卫立煌指挥的动吗,新1新6会鸟他吗,KMT都是私军,哪是什么现代意义的军队。
这个卫立煌是亲共的!
锦州在国军手里时,卫入关主力带走没问题,不过长春的郑洞国肯定是给撂下了。
走不了,沈阳到锦州和营口之间河流,山地众多,还有200公里路,你以为101百万之师能眼睁睁放过卫,加上KMT拖家带口带私产一天能走多远,还不是陈官庄翻版,就是冲出来也是十存一二,48年春夏以后,东北国军就不存在全身而退的可能
我只纳闷 国军的爆兵能力怎么这么差 相比共军简直天差地别啊。
muxingyu123 发表于 2014-5-30 09:13
好吧,看来楼主并不是很懂政治、军事,我简单说说吧。

第一,当初老蒋曾命令卫立煌将沈阳的部队撤回关内 ...
全面,赞一个!
廖耀湘是短视的,以为一出沈阳城,老蒋和卫立煌就奈他不何了。
关门打狗,门是次要的,狗才是重点。而廖耀湘的机动兵团,就是共军必歼之而后快的恶犬!
无论是援锦州,还是走营口,林彪都不会放过他的。
黑山、大虎山阻击战的光芒,被塔山掩盖了。
而东野三纵的黑虎掏心却被我们所铭记。
廖耀湘仰天长啸“老天啊,十万精兵呐!”,那一刻,我是同情他的......


实际上楼主你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铁路。仔细观察三大战役的地图,你会看到其实三大战役都是围绕着铁路进行的。淮海是陇海路和津浦路徐州段,平津战役是京张铁路,京津唐之间也有铁路连接。而辽沈,其关键是北宁路。

实际上楼主你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铁路。仔细观察三大战役的地图,你会看到其实三大战役都是围绕着铁路进行的。淮海是陇海路和津浦路徐州段,平津战役是京张铁路,京津唐之间也有铁路连接。而辽沈,其关键是北宁路。
muxingyu123 发表于 2014-5-30 09:13
好吧,看来楼主并不是很懂政治、军事,我简单说说吧。

第一,当初老蒋曾命令卫立煌将沈阳的部队撤回关内 ...
廖西进彰武,断101粮道不错,但101执意攻击锦州时,廖在干什么?或援锦或回沈阳,不久后被101包圆,廖说什么都有责任。大军出行,岂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卫跟共的关系不清不白;廖这个吧 太过骄傲 而且也担心围点打援。林这个人过于谨慎 跟粟完全两种风格
宝宝速度王 发表于 2014-5-30 10:39
全面,赞一个!
廖耀湘是短视的,以为一出沈阳城,老蒋和卫立煌就奈他不何了。
关门打狗,门是次要的, ...
国军在三大战役的兵败有一部分原因是其组织纪律性不足,缺乏严密、统一的指挥,下面的将领各行其是,最高决策层竟然会出现掉不动部队的情况,这简直就是开玩笑嘛。反观解放军,当初老毛命令粟裕先带几个纵队过长江,但粟裕坚决不同意,认为分兵作战于军不利,为此,粟裕专程去见了老毛一次去阐述自己的立场。这就能反映出最高决策层命令的威严度。但粟裕这种抗命的行为是因为他判断最高领导层的决策是错误的,而不是从个人利益出发,那是属于战略观点的不同,与卫立煌那种抗命的性质完全不同。从全局来看,当时的国军选择放弃东北收缩兵力是傻子都能看得出来的明智选择,但却因为国军内部党同伐异的举动而葬送了军队。
流浪的落叶 发表于 2014-5-30 10:43
实际上楼主你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铁路。仔细观察三大战役的地图,你会看到其实三大战役都是围绕着铁路进 ...
没错,那是战略决战,可不是三五万人的小规模战役。兵员的调动困难不说,最困难的是战略物资的调动,必须依赖铁路,没有了战略物资什么都不要提了。
说到走内蒙,国军肯定是不能走内蒙的。因为,内蒙古东部地区,早在1947年就成立了,名义上属于南京政府,实际是被我共的乌兰夫等人控制了内蒙古自治区,并且自治区政府还成立了内蒙古人民解放军,这些解放军归东北军区指挥,国军在内蒙东部没有任何基础。国军走内蒙会不断的被内蒙的骑兵阻击和骚扰,然后……
天蝎米罗9A63 发表于 2014-5-30 10:45
廖西进彰武,断101粮道不错,但101执意攻击锦州时,廖在干什么?或援锦或回沈阳,不久后被101包圆,廖说 ...
廖耀湘的犹豫不决那绝对是有问题的,作为兵团司令官的他绝对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连101都说了,西进援锦也好,转进营口也罢,你5天前干什么去了。白白错失了至关重要的5天时间。大军作战最忌犹豫不决,那可是兵家大忌。其实国军选将是有问题的,众多的名将都不得重用,也间接反映出国军体制有问题。如果第9兵团的司令官是郑洞国的话,恐怕就是另一个结局了。淮海战役中的12兵团司令官如果是胡琏的话,恐怕也会有所变化。国军中也是有一批战将很值得认可的,但他们都因为国民党内部党派争斗而没有站到应有的位置上去发挥他们的才能,反而让一些不是很适合的将领去担当重任。
天蝎米罗9A63 发表于 2014-5-30 08:44
如果卫立煌全力入关,以其30万主力,从锦州入关无压力。主要是卫立煌怕事后老蒋把东北沦陷的责任算在他头 ...
不一定,101此战非常保守,手里两张王牌1,6纵基本没有动,西进兵团突破锦州,只能在101总攻锦州的那几天,去早了,不攻锦州直接灭你西进兵团,去完了,路已档死,30万对60万找死。101当时最大的担心是总攻需要几天。如果总攻10天拿不下锦州,那么西进兵团才可能有胜算。这也是101备战大半年的目的。
另外在计算兵力时,你完全颠倒了当时野战的实力。101手下有炮纵,野战,101基本有能力1比1情况下消灭东北的任何部队。而实际野战兵力,基本是2:1以上。
国军山头林立,101打锦州的时候国军死命增援,著名的塔山阻击战就出来了。
天蝎米罗9A63 发表于 2014-5-30 09:04
老蒋始终没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道理。地盘是死的,人是活的。有人说老蒋不要东北,国内外舆论太 ...
人心相背,老蒋一旦丢的地盘,被老毛有时间搞土改,基本人就是不属于他的。他丢不起啊。
没错,那是战略决战,可不是三五万人的小规模战役。兵员的调动困难不说,最困难的是战略物资的调动,必须 ...
就是这样,淮海战役由于最终是在脱离铁路线的野地里决战,为了保证后勤,动员了百万民工。这种能力才是共军敢以六十万打八十万的底气所在。
而国军没这种组织能力,大兵团只要离了铁路线,不管是廖耀湘还是杜律明都进入了死地,迟早都是死。
不一定,101此战非常保守,手里两张王牌1,6纵基本没有动,西进兵团突破锦州,只能在101总攻锦州的那几天 ...
也不能这样说,毕竟这么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在我军历史上是从没有过的,谨慎一点好。而且东北国军也确实是国军最为精锐的一部,保守一点好。
土地革命001 发表于 2014-5-30 11:11
不一定,101此战非常保守,手里两张王牌1,6纵基本没有动,西进兵团突破锦州,只能在101总攻锦州的那几天 ...
没错,廖耀湘卡住彰武也有其自己的考虑,就是将希望寄托在101短期内打不下锦州。如果拖到了10天甚至15天的话,那就对四野相当不利了。101可算是一代名将,在战略、战术上很有成就,但就在辽沈战役中保守了,为什么?东北的50万国军可都是精锐啊,一旦被这些部队抓到机会的话,就凭廖耀湘9兵团近15万大军的攻击能力的话,都能击溃四野四五十万人,一旦攻锦不顺利是有可能出现这种局面的。所以一切的关键就在于攻锦大军能否在短期内拿下锦州。林彪一向自信,可只有这个时候真的有点不自信了,他很清楚一旦在短期内拿不下锦州将会是什么后果,可能会是整个四野全军覆没。当时的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在我们后人研究中也能感受到那种大决战带来的惊心动魄,稍有不慎满盘皆输。
其实Lz看电影开始不细心,1、记得开场卫立煌和廖耀湘的对话了吗?“他摆开五个纵队,够看得起我了”——当 ...
我记得廖耀湘说的是林彪用八个纵队来对付他。
jumin 发表于 2014-5-30 10:19
走不了,沈阳到锦州和营口之间河流,山地众多,还有200公里路,你以为101百万之师能眼睁睁放过卫,加上KM ...
能走的,当时东北野主力布局是准备围长春打沈阳援.如果卫直接弃长春于不顾,直接往锦州靠,东北野在锦沈之间的部队挡不住的.
即便是到了廖耀湘,他要直接跑路,还是有很大机会跑到营口的.
东北国军的问题和徐州国军一样,进不坚决进,跑不坚决跑.
流浪的落叶 发表于 2014-5-30 11:22
就是这样,淮海战役由于最终是在脱离铁路线的野地里决战,为了保证后勤,动员了百万民工。这种能力才是共 ...
我研究军事最强调后勤和情报,然后再说装备、兵员的问题。我的理念是,战争的胜负在战争开始之前就已经见端倪了。你的情报灵,后勤补给足,这仗怎么打怎么顺手,反之怎么打怎么不痛快。
jumin 发表于 2014-5-30 10:14
放手给卫,呵呵,卫立煌指挥的动吗,新1新6会鸟他吗,KMT都是私军,哪是什么现代意义的军队。
如果是进攻,卫肯定指挥不动,如果是跑路,只要空一格不干涉,新1新6还是会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