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德Spz12-3装甲人员输送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9:08:24


蒙尘的日耳曼战车——西德Spz12-3装甲人员输送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场上的火力密度成倍增加,使得无装甲防护的步兵很难生存,当时世界各国陆军均提出为步兵提供全方位装甲防护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新型核战争的威胁下,拥有三防装置的主战坦克的数量激增,配属装甲车辆的需求也迅速增加。由于德国是二战战败国,因此在战后很长时间里,西德主要集中精力于恢复民生和经济,而在装甲车辆的研制上起步稍晚。西德陆军最初配备的主力装甲输送车便是HS-30型履带式装甲输送车(正式名称SPz12-3型装甲人员输送车)。
HS-30与西德第一大军火丑闻案
SPz12-3装甲人员输送车的需求由Amt Blank办公室(“光明办公室”,即现在德国国防部的前身)于1953年下达,其目的是为1955年秋重组的西德国防军采购全新的装甲人员输送车。西施帕诺一絮扎公司( Hispano-Suiza)推出的HS-30型装甲车成功竞标,并成为西德自行生产的第一种履带式装甲人员输送车。特别令人值得注意的是,曾有部分文献说Hispano-Suiza是瑞土公司,事实上Hispano - Suiza是一家法西合资的老牌车辆、航空用品、小口径火炮制造商,只是总部设在瑞土而已,其在欧洲各国都设有分公司,二战苏军的雅克系列战斗机采用的就是它的航空动力系统。1956年3月28日,西施帕诺一絮扎公司的代表向联邦议员们介绍了HS-30,并展示其木质模型。时隔不久,1956年7月3日,联邦国防委员会的助理秘书长宣布HS-30的流水线投产;7月5号,正式的订单下达:西德将采购10 680辆HS-30,金额总计达到27.8亿德国马克。作为总承包商的西施帕诺一絮扎公司,把生产部分分给了西德的汉诺威、亨舍尔等公司。由于订单极为巨大,仅有木质模型而无样车或原型车,后续又发现该车的维护费用高昂,因此HS-30的招标过程饱受质疑。至1967年,爆发了HS-30丑闻,并很快发展成西德当时第一大军火丑闻案。经调查,当时的国防部长私人助理在此案中收受了230万德国马克礼金,另有2名政客各收受了30万德国马克。此外,还查出1957年的德国大选中,存在HS-3Q采购案中的5 000万马克政治献金。因此蒙尘受辱的HS-30装甲人员输送车也因为自身动力一传动系统故障频发,车内空间过于狭窄等问题,仅生产2176辆就戛然而止。
1958年到1962年为HS-30(此时正式命名为Spz12-3)的批量生产阶段,上述工厂一共生产了2 176辆Spz12-3,其中英国利兰生产了1119辆,亨舍尔生产了510辆,汉诺威生产了547辆。随后的1962年,西德开始大量进口美制M113装甲人员输送车,以实现摩托化装甲掷弹兵营的装甲化。到1983年初,其装甲化达到历史最高峰,全军总共拥有64个装甲掷弹兵营,16个装甲和装甲掷弹兵混编营,但其主力由“黄鼠狼’1步兵战车和M113装甲车构成,而Spz12-3除卖给秘鲁20辆之外,主要转为预备役,主要任务也由保护和运输步兵,改为反坦克导弹的预备载车(库存,但并未正式改装)。
车辆概况


从总体结构上看,Spz12-3的车体为全钢装甲焊接结构,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左侧(右侧为炮塔),驾驶员上方有一个简易后开式圆角矩形舱门,舱门的前方安装有三具潜望镜。驾驶员身后是车长,他的头顶也有一个简易后开式的圆角矩形舱门,但无潜望镜等观瞄装置,因此对外部环境的掌控能力较差。Spz12-3的车载火力相对强大,除20毫米机关炮外,必要时车长可以在驾驶舱顶部支架上安装一挺机枪,以增强正面火力。车长和驾驶员的右侧是单人炮塔,炮长在其中可以操作机关炮或机枪。在炮塔顶部有一扇前开式直角扇形舱门,门轴中央位置布置有炮长观瞄装置。
Spz12-3战斗全重14.6吨,车长5.56米,宽2.54米,车高1.85米 (至炮塔顶,国产63式装甲—车高2.563米),车体高1.63米(同时期的M113高达2.22米),车底距地面40厘米。乘员3人(驾驶员、车长、炮长),载员5人(半个机械化步兵班),车体正面装甲厚30毫米,倾角45度。发动机为劳斯莱斯B81 MK 80F8八缸水冷汽油机,排量6.5升,功率235马力(175千瓦),单位功率15.3马力/吨。传动装置有8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这套动力一传统系统的功率和结构欠佳,仅能驱动9吨的装甲车辆,驱动15吨级的Spz12-3实在勉为其难,因此西德机械化部队普遍反映Spz12-3的发动机功率不达标,速度太慢,且车辆返修率较高。Spz12-3采用了扭杆弹簧悬挂装置,第一个负重轮为独立悬挂,另外四个负重轮两轮一组连接在摆动梁两侧,并采用对称倾斜的弹簧作为弹性元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该车是由自行高炮底盘作为研制基础,因此动力布置方案与当时其他装甲人员输送车不同,而与坦克类似(发动机后置,主动轮在后),这一点与苏俄的BMP-3步兵战车类似,优点是可以充分在车体前方布置武器系统,缺点是不利于乘载员的防护和上下车。Spz12-3的履带系统采用单销窄幅挂胶履带(仅宽305毫米,为宽幅履带的一半),履带接地长度2.3米,压强0.75千克/平方厘米。Spz12-3采用5个中等直径的挂胶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较之当时的钢缘负重轮提高了乘载员的舒适性。借助上述系统,Spz12-3可以涉水0.7米,可越过0.6米高的垂直障碍,越壕宽度1.6米;最大公路行程为270千米(使用车内340升油箱),最大公路速度为58千米/小时。
防护性能
从防护能力上看,Spz12-3采用了全焊接钢装甲防护,正面装甲厚30毫米,倾角45度(水平防护达到52毫米,与M41轻型坦克相当),侧面装甲厚15毫米并具有一定倾角,底部和顶部舱盖的装甲厚度均为8毫米(乘载员舱盖等可以从内部锁死)。为了增强防雷能力,底部的部分装甲后来加强到20毫米。炮塔正面装有45度倾角的30毫米装甲(远超其他装甲车的简易枪塔防护,M113A3装甲车的枪塔装甲板仅6毫米厚),周围装甲厚度20毫米(但其左侧有大面积的武器安装口,虽然焊接了防护钢板,但是焊缝仍然对防护不利)。值得注意的是,二战中的德军半履带运兵车与当时众多的装甲人员输送车未装备载员舱盖(特别是二战中后期列装的苏式装甲车),我国的63式装甲人员输送车在研制时也曾面临是否安装舱盖的选择,而Spz12-3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安装载员舱盖,结果证明安装舱盖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无载员舱盖的苏制装甲车在“布拉格之春”事件以及后来的中东战争中,多有被丢入燃烧瓶或手雷的情况发生,乘载员伤亡惨重(国产63式装甲车也因此安装了载员舱盖)。
除此之外,Spz12-3还有一些细节较为有趣。首先是整车的侧面非常平整光滑,尽管后期焊接了一些悬挂点,用于随车携带铁铲、十字镐等工具,但可供攀爬踩踏的部件和栅栏远少于其他装甲车辆,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泰国陆军为了避免 “红衫军”攀爬,将国产85式装甲车的惻面“整体平板”化改进。其次是相比车体侧面的“单调”,车头和车尾的“内容”较为丰富,车尾开有载员出入舱口、发动机维修舱口等多个舱口和车尾信号灯;车头除了安装车前大灯和两组8个烟幕弹发射器外,还安装有倒车镜(这在其他国家的履带式车辆上实属少见)和用于存放伪装网的铁栅栏。
客观来说,Spz12-3在当时凭借低矮的外形和尚属强大的钢装甲防护,在常规战争中,对硬杀伤具备一定的防护能力(M113正面的铝合金装甲不过38毫米,且倾角较小;当时其他装甲车的装甲板厚度也不过10—18毫米),能够在一定距离上抵挡华约机械化步兵普遍装备的12.7毫米重机枪和大口径炮弹破片。但随着冷战的持续进行, “热战”的可能性不断加大,Spz12-3未配备三防装置、载员舱密封较差、无自动灭火抑爆装置、维护费用很高等问题也越来越受到西德国防军的诟病,并最终成为要求该车停止生产的重大“罪状”。
Spz12-3的载员舱较小,仅能“塞进”5名全副武装的步兵(远低于同时代的M113等装甲车,其中M113载员11名,国产63式装甲车载员13名)。车体上方为两扇外开的矩形舱门,厚度8毫米。值得一提的是,该舱门向前打开后(其他装甲人员输送车大多为向后打开),可以向车体侧面折叠,起到附加装甲的作用。车体后部左侧是载员下车通道(右侧是发动机舱,而发动机窗口安装在该通道上方,并装有钢条编制的栅栏,因而使得该通道极为狭窄),车体尾部左侧开有车载步兵使用的舱门,舱门下安装有蹬车脚踏板,以供步兵上下车,但德军士兵普遍人高马大,全副武装时则更加“壮硕”,从该通道下车极为不便(车顶舱口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由于面积狭小,车载步兵探身出来射击时,往往挤作一团)。下车战斗时,载员需要通过顶部舱门,爬到车体顶部,然后从车体两侧跳下去,此时将完全暴露,目标高大而明显,极易遭到对方火力杀伤。
超时代的火力



Spz12-3的主要武器是HS.820型20毫米机关炮(发射20 x 139毫米炮弹),该炮最早的设计初衷是作为航炮,但后来主要被用于地面高炮。1970年,厄利空( Oerlikon)购买了生产该火炮的Hispano - Suiza公司的武器分部,从而控制了该火炮的生产许可证。由于该火炮轻便灵活,性能可靠,威力也较大,因此逐渐取代了厄利空早期的20毫米机关炮(发射20 x 110毫米弹药)成为欧洲各国装甲车的主流配置之一(战争期间,盟军装备了6.8万门20毫米厄利空高炮,以至于“厄利空”几乎成了20毫米炮的代名词)。
该火炮被安装在Spz12-3的简易炮塔中,该炮塔为切尖圆锥的再斜切结构,炮塔正面的45度切面和顶部,分别焊接了半圆形的装甲板;炮塔正面的装甲板穿孔,安装了HS-820机关炮(弹药基数为2 000发,远超其他装甲车辆,M113A3的12.7毫米机枪弹药基数仅为1 155发,苏联BTR-60装甲车12.7毫米机枪弹药基数仅400发)和同轴机枪;为简化炮塔结构,机关炮安装在只能上下俯仰的炮架上(仰俯角为 10—75度),有半圆柱防盾提供防护,如机关炮要进行左右扫射,则需要转动整个炮塔方可进行。此外,由于炮塔基座低于后部载员舱,因此机关炮的后部射击死区较大,容易在近战中受到迫近步兵的攻击。
由于该炮性能先进,因此德国获得了该炮的生产许可后,迅速交由莱茵金属公司生产。该版的HS.820机关炮身管超长,达到了85倍口径——1. 75米长的炮管显得极为纤细。该炮采用单向供弹,电击发方式,配合加强装药(相对于20 x .110毫米弹药)的20 x 139毫米机关炮弹,其炮口初速可达到1 100米/秒,射速达到了1 000发/分。HS-820发射的弹种有曳光穿甲弹和榴弹等,发射曳光穿甲弹时,可在1000米的射击距离上击穿32毫米厚的钢装甲,对付前华约组织的各种轻型车辆自然是绰绰有余,但对付先进步兵战车的主装甲则显得力不从心。对付地面无装甲防护目标时,该炮有效射程为2 000米(最大射程5 000米),对付飞机的有效射高为1600米。由于该炮性能确实出众,在后来的“黄鼠狼”1步兵战车上,安装的仍然是它的改进型。甚至到今天,该炮的改进型仍然安装在德、法等国的轻型装甲车辆 (例如“鼬鼠”空降战车),甚至舰艇的武器站上。
秉承德国装甲掷弹兵注重火力发挥的传统,Spz12-3还配备有一挺由车长操控,架在驾驶员舱门左侧支架上的MG-3机枪,车内载员往往还备有另一挺MG-3机枪。包括“豹”2A7在内的德国装甲战车上,装备的也是MG-3机枪。
上述武器对付轻装甲目标和软目标尚可,但随着华约装甲兵实力的不断增强,数以万计的苏制坦克装甲车辆成为随时可能冲破铁幕的“矛头”。为了尽可能抵挡这个“矛头”,西德国防军采取了尽量提高现有装备反坦克能力的做法。为了加强Spz12-3的反坦克火力,除为部分Spz12-3配发单兵火箭筒(“铁拳”系列)外,还在部分Spz12- 3的车体上方安装了一门M40Al型106毫米无后坐力炮。该炮是美国奥特夫力特兵工厂制造的一种反坦克无坐力炮,1950年代开始装备美军,在70年代一直是美国陆军营级制式反坦克武器。该炮射程较远,精度较高,发射破甲弹时初速达到了503米/秒,有效射程分别为:破甲弹、碎甲弹1 100米、榴弹3 300米。其破甲弹能击穿400毫米厚的钢装甲,能够为步兵提供强有力的反坦克支援,因此受到了西欧各国机械化步兵的欢迎,被广泛安装在M274轻型拖车、各型吉普车等载具上,并曾经作为美军M50六联装自行反坦克炮的主炮。较之其他载具,Spz12-3有其天然的优势——发动机后置,因此在发射时,操作员不必担心被炮尾焰所伤。但由于该炮的炮身长达2 692毫米(重达219.4千克),因此装在Spz12-3上时,重新装填比较困难,万一战车损坏也难以拆下来作为步兵反坦克武器。此外,由于当时西德国防军反坦克武器的观瞄装置数量和质量均较为有限,因此,该炮采用了较为原始的测距方式,即:在炮管上设置两个安装点,与炮管平行安装一挺12.7毫米M-8C测距机枪(弹匣供弹),用来为炮火测距。在炮击目标之前,先用该机枪射击(主要用曳光弹),观察落弹点,如果子弹已然命中目标,那么再开炮也比较容易打中,但由于这种方法效率较低,并且容易导致暴露,即使在当时也少有坦克和自行火炮采用,主要用在反坦克武器的应急测距和瞄准中。
变型车




Spz12-3正式列装后,为完善机械化步兵的编制体系,西德国防军进一步发展了配套的变型车。为简化后勤,变型车均使用Spz12-3底盘。在发展变型车过程中,Spz12-3发动机后置的优势显露无疑——加高后的车体前部整体可用空间相对较大,可以容纳各种武器装备,无需调整发动机位置。
Jpz3-3型反坦克导弹歼击车采用了“双响炮”导弹发射结构,即:加高到1.71米的车体(拆除了炮塔,载员取消,乘员仍然为3人,备弹10发)内安装了两具SS-11线导反坦克导弹发射器和“长颈鹿”式目视观瞄装置(这也是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的共同特点之一)。在实际作战中,一具发射器在车外发射,一具则在车内装弹,从而提高了发射速度。SS-11反坦克导弹为法国制造(SS-11为地面发射型,另有AS-11为直升机机载型),全长1.201米,重29.9千克,可击穿550毫米厚的钢装甲;导弹尾端有一具SNPE公司的固态火箭加力器,与一具SNPE公司的固态火箭推进器。有意思的是,该导弹是SS-10反坦克导弹的改进型,而SS-10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视为德国二战时期的X-7反坦克导弹的改进。因此Jpz3-3安装该型导弹,真可谓是“异路同归”了。该车的辅助武器为一挺MG-3机枪,弹药基数5 000发。为避免影响导弹射击,该枪平时放在车内,必要时才取出架在车顶上射击。
由于该导弹属于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因此控制较为困难;在发射后,加速器将导弹推送至最大速度360千米/小时(改进型达到了539千米/小时),加力器脱离弹体之后由推进器继续维持飞行,导弹射手在很长一段时间(发射后通常需要继续瞄准10一20秒)内要尽可能控制导弹瞄准目标。此时,如果遇到袭扰反击,将很难命中目标。尽管以色列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用改进的SS-11导弹摧毁埃及、叙利亚坦克300多辆,但由于欧洲的地形地貌和天气环境与中东大相径庭,SS-11在雾霭弥漫的欧洲丘陵地带,面对排山倒海般的华约坦克集群难以在远距离快速摧毁,而且Jpz3-3的机动性能还不如Spz12-3(虽然重量减轻了1.6吨,但为提高发动机可靠性,将发动机功率降低了15马力),难以快速机动迂回打击敌方侧后,也难以边打边撤来实施机动防御,,因此Jpz3-3并未大量装备(仅生产了92辆)就停止了生产,随后大量装备西德国防军的是安装 “陶”式反坦克导弹或者“霍特”重型反坦克导弹的中型坦克歼击车Jpz2(基于Spz12-3的车体,对其动力和传动系统进行了彻底改装,安装了德国战后第’-代自行研制的500马力MTU MB837发动机)。
Spz52-3型120毫米自行迫击炮的改装思路与反坦克导弹歼击车类似,即:在拆除炮塔后,升高车体,扩大内部空间,然后安装了一门法制布朗德(Brandt) 60型120毫米追击炮。但由于Spz12-3的车体空间实在太小,而120毫米迫击炮体积硕大(全炮重达242千克,身管长1.75米),因此该炮不得不在车顶上露出一截炮管,并且采用水平射向固定的方式固定在车内,因此该炮只能向前射击,并仅能调节火炮的高低角,如需调整水平射向,则需要驾驶员调整车体朝向。该炮的高低射角为45—80度,最高射速可达15发/分,普通炮弹重达13千克,最大射程6 650米,具有较好的火力和射程,能配合其他装甲车辆,在丘陵地带对华约的钢铁洪流进行有效拦阻。但由于该车的战斗全重上升至16.5吨,因此机动性能进一步下降,公路最大速度仅为5 1千米/小时,因此难以充当封堵防线缺口的“救火队员”,倒是比较适合做机动防御或山地设伏之用。该车的辅助武器为一挺带有防盾的MG-3机枪,弹药基数仍为5 000发,但由于该机枪的射手位距离迫击炮很近,因此在追击炮发射时,射手舱门需关闭,以防意外受伤。
此外,基于Spz12-3,还研制了一些其他变型车,包括Jpzl-3型坦克歼击车(安装一门美制M47坦克的90毫米坦克炮)、Spz51-1型81毫米自行迫击炮、Spz21-3通讯指挥车、Spz81-3炮兵指挥车等。但由于Spz12-3自身的动力一传动系统问题较多,车体过于低矮狭窄难以进一步升级(例如:Jpzl-3的改型,由于车内空间狭小,无法安装英制L7型105毫米坦克炮而被转入预备役),导致上述车辆要么仅仅制造了样车,要么生产数十辆就戛然而止,因此很少在公开资料上看到。
后 记
客观来说,尽管因军火腐败案蒙羞,并且存在发动机功率不足与传动装置返修率过高的问题(这一问题后来通过改装HSWL-123液压机械传统装置得到了解决),Spz12-3仍然不失为可圈可点的装甲战车。它不但拥有同时代装甲人员输送车中最强大的火力、最好的装甲防护水平和最低矮的车体轮廓,而且因为发动机后置,为改装各类武器承载平台打下了较好的基础。通过该车的设计、生产和改进,西德在装甲车辆领域开始复苏,特别是在“要与苏联对抗,西欧不能没有一个强大的德国”的理念支持下,西德迅速开发与生产出一系列威力更强的装甲战车,例如“黄鼠狼”1步兵战车与“豹”2主战坦克。此外,基于Spz12-3的底盘,更换西德研制的新一代发动机和传动系统,西德国防军装备了“最后的无炮塔反坦克歼击车”——“美洲虎”Jpz4-5和Jpz2反坦克导弹歼击车(使用第二代反坦克导弹),并一直服役到柏林墙倒塌之后,从而使其中闪烁的智慧与经验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
本文地址:http://www.zhuixue.net/lunwen/junshi/33171.html     转载请注明。

蒙尘的日耳曼战车——西德Spz12-3装甲人员输送车

001yFPbHgy6FMgo0caUd4&690.jpg (82.17 KB, 下载次数: 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4-10 23:34 上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场上的火力密度成倍增加,使得无装甲防护的步兵很难生存,当时世界各国陆军均提出为步兵提供全方位装甲防护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新型核战争的威胁下,拥有三防装置的主战坦克的数量激增,配属装甲车辆的需求也迅速增加。由于德国是二战战败国,因此在战后很长时间里,西德主要集中精力于恢复民生和经济,而在装甲车辆的研制上起步稍晚。西德陆军最初配备的主力装甲输送车便是HS-30型履带式装甲输送车(正式名称SPz12-3型装甲人员输送车)。
HS-30与西德第一大军火丑闻案
SPz12-3装甲人员输送车的需求由Amt Blank办公室(“光明办公室”,即现在德国国防部的前身)于1953年下达,其目的是为1955年秋重组的西德国防军采购全新的装甲人员输送车。西施帕诺一絮扎公司( Hispano-Suiza)推出的HS-30型装甲车成功竞标,并成为西德自行生产的第一种履带式装甲人员输送车。特别令人值得注意的是,曾有部分文献说Hispano-Suiza是瑞土公司,事实上Hispano - Suiza是一家法西合资的老牌车辆、航空用品、小口径火炮制造商,只是总部设在瑞土而已,其在欧洲各国都设有分公司,二战苏军的雅克系列战斗机采用的就是它的航空动力系统。1956年3月28日,西施帕诺一絮扎公司的代表向联邦议员们介绍了HS-30,并展示其木质模型。时隔不久,1956年7月3日,联邦国防委员会的助理秘书长宣布HS-30的流水线投产;7月5号,正式的订单下达:西德将采购10 680辆HS-30,金额总计达到27.8亿德国马克。作为总承包商的西施帕诺一絮扎公司,把生产部分分给了西德的汉诺威、亨舍尔等公司。由于订单极为巨大,仅有木质模型而无样车或原型车,后续又发现该车的维护费用高昂,因此HS-30的招标过程饱受质疑。至1967年,爆发了HS-30丑闻,并很快发展成西德当时第一大军火丑闻案。经调查,当时的国防部长私人助理在此案中收受了230万德国马克礼金,另有2名政客各收受了30万德国马克。此外,还查出1957年的德国大选中,存在HS-3Q采购案中的5 000万马克政治献金。因此蒙尘受辱的HS-30装甲人员输送车也因为自身动力一传动系统故障频发,车内空间过于狭窄等问题,仅生产2176辆就戛然而止。
1958年到1962年为HS-30(此时正式命名为Spz12-3)的批量生产阶段,上述工厂一共生产了2 176辆Spz12-3,其中英国利兰生产了1119辆,亨舍尔生产了510辆,汉诺威生产了547辆。随后的1962年,西德开始大量进口美制M113装甲人员输送车,以实现摩托化装甲掷弹兵营的装甲化。到1983年初,其装甲化达到历史最高峰,全军总共拥有64个装甲掷弹兵营,16个装甲和装甲掷弹兵混编营,但其主力由“黄鼠狼’1步兵战车和M113装甲车构成,而Spz12-3除卖给秘鲁20辆之外,主要转为预备役,主要任务也由保护和运输步兵,改为反坦克导弹的预备载车(库存,但并未正式改装)。
车辆概况

001yFPbHgy6FMgnC8xae8&690.jpg (51.47 KB, 下载次数: 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4-10 23:27 上传



从总体结构上看,Spz12-3的车体为全钢装甲焊接结构,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左侧(右侧为炮塔),驾驶员上方有一个简易后开式圆角矩形舱门,舱门的前方安装有三具潜望镜。驾驶员身后是车长,他的头顶也有一个简易后开式的圆角矩形舱门,但无潜望镜等观瞄装置,因此对外部环境的掌控能力较差。Spz12-3的车载火力相对强大,除20毫米机关炮外,必要时车长可以在驾驶舱顶部支架上安装一挺机枪,以增强正面火力。车长和驾驶员的右侧是单人炮塔,炮长在其中可以操作机关炮或机枪。在炮塔顶部有一扇前开式直角扇形舱门,门轴中央位置布置有炮长观瞄装置。
Spz12-3战斗全重14.6吨,车长5.56米,宽2.54米,车高1.85米 (至炮塔顶,国产63式装甲—车高2.563米),车体高1.63米(同时期的M113高达2.22米),车底距地面40厘米。乘员3人(驾驶员、车长、炮长),载员5人(半个机械化步兵班),车体正面装甲厚30毫米,倾角45度。发动机为劳斯莱斯B81 MK 80F8八缸水冷汽油机,排量6.5升,功率235马力(175千瓦),单位功率15.3马力/吨。传动装置有8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这套动力一传统系统的功率和结构欠佳,仅能驱动9吨的装甲车辆,驱动15吨级的Spz12-3实在勉为其难,因此西德机械化部队普遍反映Spz12-3的发动机功率不达标,速度太慢,且车辆返修率较高。Spz12-3采用了扭杆弹簧悬挂装置,第一个负重轮为独立悬挂,另外四个负重轮两轮一组连接在摆动梁两侧,并采用对称倾斜的弹簧作为弹性元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该车是由自行高炮底盘作为研制基础,因此动力布置方案与当时其他装甲人员输送车不同,而与坦克类似(发动机后置,主动轮在后),这一点与苏俄的BMP-3步兵战车类似,优点是可以充分在车体前方布置武器系统,缺点是不利于乘载员的防护和上下车。Spz12-3的履带系统采用单销窄幅挂胶履带(仅宽305毫米,为宽幅履带的一半),履带接地长度2.3米,压强0.75千克/平方厘米。Spz12-3采用5个中等直径的挂胶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较之当时的钢缘负重轮提高了乘载员的舒适性。借助上述系统,Spz12-3可以涉水0.7米,可越过0.6米高的垂直障碍,越壕宽度1.6米;最大公路行程为270千米(使用车内340升油箱),最大公路速度为58千米/小时。
防护性能
从防护能力上看,Spz12-3采用了全焊接钢装甲防护,正面装甲厚30毫米,倾角45度(水平防护达到52毫米,与M41轻型坦克相当),侧面装甲厚15毫米并具有一定倾角,底部和顶部舱盖的装甲厚度均为8毫米(乘载员舱盖等可以从内部锁死)。为了增强防雷能力,底部的部分装甲后来加强到20毫米。炮塔正面装有45度倾角的30毫米装甲(远超其他装甲车的简易枪塔防护,M113A3装甲车的枪塔装甲板仅6毫米厚),周围装甲厚度20毫米(但其左侧有大面积的武器安装口,虽然焊接了防护钢板,但是焊缝仍然对防护不利)。值得注意的是,二战中的德军半履带运兵车与当时众多的装甲人员输送车未装备载员舱盖(特别是二战中后期列装的苏式装甲车),我国的63式装甲人员输送车在研制时也曾面临是否安装舱盖的选择,而Spz12-3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安装载员舱盖,结果证明安装舱盖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无载员舱盖的苏制装甲车在“布拉格之春”事件以及后来的中东战争中,多有被丢入燃烧瓶或手雷的情况发生,乘载员伤亡惨重(国产63式装甲车也因此安装了载员舱盖)。
除此之外,Spz12-3还有一些细节较为有趣。首先是整车的侧面非常平整光滑,尽管后期焊接了一些悬挂点,用于随车携带铁铲、十字镐等工具,但可供攀爬踩踏的部件和栅栏远少于其他装甲车辆,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泰国陆军为了避免 “红衫军”攀爬,将国产85式装甲车的惻面“整体平板”化改进。其次是相比车体侧面的“单调”,车头和车尾的“内容”较为丰富,车尾开有载员出入舱口、发动机维修舱口等多个舱口和车尾信号灯;车头除了安装车前大灯和两组8个烟幕弹发射器外,还安装有倒车镜(这在其他国家的履带式车辆上实属少见)和用于存放伪装网的铁栅栏。
客观来说,Spz12-3在当时凭借低矮的外形和尚属强大的钢装甲防护,在常规战争中,对硬杀伤具备一定的防护能力(M113正面的铝合金装甲不过38毫米,且倾角较小;当时其他装甲车的装甲板厚度也不过10—18毫米),能够在一定距离上抵挡华约机械化步兵普遍装备的12.7毫米重机枪和大口径炮弹破片。但随着冷战的持续进行, “热战”的可能性不断加大,Spz12-3未配备三防装置、载员舱密封较差、无自动灭火抑爆装置、维护费用很高等问题也越来越受到西德国防军的诟病,并最终成为要求该车停止生产的重大“罪状”。
Spz12-3的载员舱较小,仅能“塞进”5名全副武装的步兵(远低于同时代的M113等装甲车,其中M113载员11名,国产63式装甲车载员13名)。车体上方为两扇外开的矩形舱门,厚度8毫米。值得一提的是,该舱门向前打开后(其他装甲人员输送车大多为向后打开),可以向车体侧面折叠,起到附加装甲的作用。车体后部左侧是载员下车通道(右侧是发动机舱,而发动机窗口安装在该通道上方,并装有钢条编制的栅栏,因而使得该通道极为狭窄),车体尾部左侧开有车载步兵使用的舱门,舱门下安装有蹬车脚踏板,以供步兵上下车,但德军士兵普遍人高马大,全副武装时则更加“壮硕”,从该通道下车极为不便(车顶舱口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由于面积狭小,车载步兵探身出来射击时,往往挤作一团)。下车战斗时,载员需要通过顶部舱门,爬到车体顶部,然后从车体两侧跳下去,此时将完全暴露,目标高大而明显,极易遭到对方火力杀伤。
超时代的火力

001yFPbHgy6FMgm0bNz0d&690.jpg (71.22 KB, 下载次数: 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4-10 23:20 上传


001yFPbHgy6FMgnjjVI9e&690.jpg (116.45 KB, 下载次数: 1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4-10 23:20 上传


001yFPbHgy6FMgnmrLD35&690.jpg (109.56 KB, 下载次数: 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4-10 23:20 上传


Spz12-3的主要武器是HS.820型20毫米机关炮(发射20 x 139毫米炮弹),该炮最早的设计初衷是作为航炮,但后来主要被用于地面高炮。1970年,厄利空( Oerlikon)购买了生产该火炮的Hispano - Suiza公司的武器分部,从而控制了该火炮的生产许可证。由于该火炮轻便灵活,性能可靠,威力也较大,因此逐渐取代了厄利空早期的20毫米机关炮(发射20 x 110毫米弹药)成为欧洲各国装甲车的主流配置之一(战争期间,盟军装备了6.8万门20毫米厄利空高炮,以至于“厄利空”几乎成了20毫米炮的代名词)。
该火炮被安装在Spz12-3的简易炮塔中,该炮塔为切尖圆锥的再斜切结构,炮塔正面的45度切面和顶部,分别焊接了半圆形的装甲板;炮塔正面的装甲板穿孔,安装了HS-820机关炮(弹药基数为2 000发,远超其他装甲车辆,M113A3的12.7毫米机枪弹药基数仅为1 155发,苏联BTR-60装甲车12.7毫米机枪弹药基数仅400发)和同轴机枪;为简化炮塔结构,机关炮安装在只能上下俯仰的炮架上(仰俯角为 10—75度),有半圆柱防盾提供防护,如机关炮要进行左右扫射,则需要转动整个炮塔方可进行。此外,由于炮塔基座低于后部载员舱,因此机关炮的后部射击死区较大,容易在近战中受到迫近步兵的攻击。
由于该炮性能先进,因此德国获得了该炮的生产许可后,迅速交由莱茵金属公司生产。该版的HS.820机关炮身管超长,达到了85倍口径——1. 75米长的炮管显得极为纤细。该炮采用单向供弹,电击发方式,配合加强装药(相对于20 x .110毫米弹药)的20 x 139毫米机关炮弹,其炮口初速可达到1 100米/秒,射速达到了1 000发/分。HS-820发射的弹种有曳光穿甲弹和榴弹等,发射曳光穿甲弹时,可在1000米的射击距离上击穿32毫米厚的钢装甲,对付前华约组织的各种轻型车辆自然是绰绰有余,但对付先进步兵战车的主装甲则显得力不从心。对付地面无装甲防护目标时,该炮有效射程为2 000米(最大射程5 000米),对付飞机的有效射高为1600米。由于该炮性能确实出众,在后来的“黄鼠狼”1步兵战车上,安装的仍然是它的改进型。甚至到今天,该炮的改进型仍然安装在德、法等国的轻型装甲车辆 (例如“鼬鼠”空降战车),甚至舰艇的武器站上。
秉承德国装甲掷弹兵注重火力发挥的传统,Spz12-3还配备有一挺由车长操控,架在驾驶员舱门左侧支架上的MG-3机枪,车内载员往往还备有另一挺MG-3机枪。包括“豹”2A7在内的德国装甲战车上,装备的也是MG-3机枪。
上述武器对付轻装甲目标和软目标尚可,但随着华约装甲兵实力的不断增强,数以万计的苏制坦克装甲车辆成为随时可能冲破铁幕的“矛头”。为了尽可能抵挡这个“矛头”,西德国防军采取了尽量提高现有装备反坦克能力的做法。为了加强Spz12-3的反坦克火力,除为部分Spz12-3配发单兵火箭筒(“铁拳”系列)外,还在部分Spz12- 3的车体上方安装了一门M40Al型106毫米无后坐力炮。该炮是美国奥特夫力特兵工厂制造的一种反坦克无坐力炮,1950年代开始装备美军,在70年代一直是美国陆军营级制式反坦克武器。该炮射程较远,精度较高,发射破甲弹时初速达到了503米/秒,有效射程分别为:破甲弹、碎甲弹1 100米、榴弹3 300米。其破甲弹能击穿400毫米厚的钢装甲,能够为步兵提供强有力的反坦克支援,因此受到了西欧各国机械化步兵的欢迎,被广泛安装在M274轻型拖车、各型吉普车等载具上,并曾经作为美军M50六联装自行反坦克炮的主炮。较之其他载具,Spz12-3有其天然的优势——发动机后置,因此在发射时,操作员不必担心被炮尾焰所伤。但由于该炮的炮身长达2 692毫米(重达219.4千克),因此装在Spz12-3上时,重新装填比较困难,万一战车损坏也难以拆下来作为步兵反坦克武器。此外,由于当时西德国防军反坦克武器的观瞄装置数量和质量均较为有限,因此,该炮采用了较为原始的测距方式,即:在炮管上设置两个安装点,与炮管平行安装一挺12.7毫米M-8C测距机枪(弹匣供弹),用来为炮火测距。在炮击目标之前,先用该机枪射击(主要用曳光弹),观察落弹点,如果子弹已然命中目标,那么再开炮也比较容易打中,但由于这种方法效率较低,并且容易导致暴露,即使在当时也少有坦克和自行火炮采用,主要用在反坦克武器的应急测距和瞄准中。
变型车

001yFPbHgy6FMgoDNZP85&690.jpg (105.18 KB, 下载次数: 1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4-10 23:23 上传


001yFPbHgy6FMgo5ttD79&690.jpg (52.81 KB, 下载次数: 1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4-10 23:23 上传


001yFPbHgy6FMgnUov113&690.jpg (75.78 KB, 下载次数: 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4-10 23:23 上传


001yFPbHgy6FMglNYzTe9&690.jpg (88.5 KB, 下载次数: 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4-10 23:23 上传


Spz12-3正式列装后,为完善机械化步兵的编制体系,西德国防军进一步发展了配套的变型车。为简化后勤,变型车均使用Spz12-3底盘。在发展变型车过程中,Spz12-3发动机后置的优势显露无疑——加高后的车体前部整体可用空间相对较大,可以容纳各种武器装备,无需调整发动机位置。
Jpz3-3型反坦克导弹歼击车采用了“双响炮”导弹发射结构,即:加高到1.71米的车体(拆除了炮塔,载员取消,乘员仍然为3人,备弹10发)内安装了两具SS-11线导反坦克导弹发射器和“长颈鹿”式目视观瞄装置(这也是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的共同特点之一)。在实际作战中,一具发射器在车外发射,一具则在车内装弹,从而提高了发射速度。SS-11反坦克导弹为法国制造(SS-11为地面发射型,另有AS-11为直升机机载型),全长1.201米,重29.9千克,可击穿550毫米厚的钢装甲;导弹尾端有一具SNPE公司的固态火箭加力器,与一具SNPE公司的固态火箭推进器。有意思的是,该导弹是SS-10反坦克导弹的改进型,而SS-10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视为德国二战时期的X-7反坦克导弹的改进。因此Jpz3-3安装该型导弹,真可谓是“异路同归”了。该车的辅助武器为一挺MG-3机枪,弹药基数5 000发。为避免影响导弹射击,该枪平时放在车内,必要时才取出架在车顶上射击。
由于该导弹属于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因此控制较为困难;在发射后,加速器将导弹推送至最大速度360千米/小时(改进型达到了539千米/小时),加力器脱离弹体之后由推进器继续维持飞行,导弹射手在很长一段时间(发射后通常需要继续瞄准10一20秒)内要尽可能控制导弹瞄准目标。此时,如果遇到袭扰反击,将很难命中目标。尽管以色列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用改进的SS-11导弹摧毁埃及、叙利亚坦克300多辆,但由于欧洲的地形地貌和天气环境与中东大相径庭,SS-11在雾霭弥漫的欧洲丘陵地带,面对排山倒海般的华约坦克集群难以在远距离快速摧毁,而且Jpz3-3的机动性能还不如Spz12-3(虽然重量减轻了1.6吨,但为提高发动机可靠性,将发动机功率降低了15马力),难以快速机动迂回打击敌方侧后,也难以边打边撤来实施机动防御,,因此Jpz3-3并未大量装备(仅生产了92辆)就停止了生产,随后大量装备西德国防军的是安装 “陶”式反坦克导弹或者“霍特”重型反坦克导弹的中型坦克歼击车Jpz2(基于Spz12-3的车体,对其动力和传动系统进行了彻底改装,安装了德国战后第’-代自行研制的500马力MTU MB837发动机)。
Spz52-3型120毫米自行迫击炮的改装思路与反坦克导弹歼击车类似,即:在拆除炮塔后,升高车体,扩大内部空间,然后安装了一门法制布朗德(Brandt) 60型120毫米追击炮。但由于Spz12-3的车体空间实在太小,而120毫米迫击炮体积硕大(全炮重达242千克,身管长1.75米),因此该炮不得不在车顶上露出一截炮管,并且采用水平射向固定的方式固定在车内,因此该炮只能向前射击,并仅能调节火炮的高低角,如需调整水平射向,则需要驾驶员调整车体朝向。该炮的高低射角为45—80度,最高射速可达15发/分,普通炮弹重达13千克,最大射程6 650米,具有较好的火力和射程,能配合其他装甲车辆,在丘陵地带对华约的钢铁洪流进行有效拦阻。但由于该车的战斗全重上升至16.5吨,因此机动性能进一步下降,公路最大速度仅为5 1千米/小时,因此难以充当封堵防线缺口的“救火队员”,倒是比较适合做机动防御或山地设伏之用。该车的辅助武器为一挺带有防盾的MG-3机枪,弹药基数仍为5 000发,但由于该机枪的射手位距离迫击炮很近,因此在追击炮发射时,射手舱门需关闭,以防意外受伤。
此外,基于Spz12-3,还研制了一些其他变型车,包括Jpzl-3型坦克歼击车(安装一门美制M47坦克的90毫米坦克炮)、Spz51-1型81毫米自行迫击炮、Spz21-3通讯指挥车、Spz81-3炮兵指挥车等。但由于Spz12-3自身的动力一传动系统问题较多,车体过于低矮狭窄难以进一步升级(例如:Jpzl-3的改型,由于车内空间狭小,无法安装英制L7型105毫米坦克炮而被转入预备役),导致上述车辆要么仅仅制造了样车,要么生产数十辆就戛然而止,因此很少在公开资料上看到。
后 记
客观来说,尽管因军火腐败案蒙羞,并且存在发动机功率不足与传动装置返修率过高的问题(这一问题后来通过改装HSWL-123液压机械传统装置得到了解决),Spz12-3仍然不失为可圈可点的装甲战车。它不但拥有同时代装甲人员输送车中最强大的火力、最好的装甲防护水平和最低矮的车体轮廓,而且因为发动机后置,为改装各类武器承载平台打下了较好的基础。通过该车的设计、生产和改进,西德在装甲车辆领域开始复苏,特别是在“要与苏联对抗,西欧不能没有一个强大的德国”的理念支持下,西德迅速开发与生产出一系列威力更强的装甲战车,例如“黄鼠狼”1步兵战车与“豹”2主战坦克。此外,基于Spz12-3的底盘,更换西德研制的新一代发动机和传动系统,西德国防军装备了“最后的无炮塔反坦克歼击车”——“美洲虎”Jpz4-5和Jpz2反坦克导弹歼击车(使用第二代反坦克导弹),并一直服役到柏林墙倒塌之后,从而使其中闪烁的智慧与经验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
本文地址:http://www.zhuixue.net/lunwen/junshi/33171.html     转载请注明。
德国战后第一代装甲车SPZ12-3 spz
日期:2015-12-12作者:wangzheng151400
从总体结构上看,Spz12-3的车体为全钢装甲焊接结构,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左侧(右侧为炮塔,驾驶员上方有1个简易后开式的圆角矩形舱门,舱门的前方安装有三具潜望镜。驾驶员身后是车长,他的头顶也有1个简易后开式的圆角矩形舱门,但无潜望镜等观瞄装置,因此对外部环境的掌控能力较差。Spz12-3的车载火力相对强大,除20毫米机关炮外,必要时车长可以在驾驶舱顶部支架上安装一挺机枪,以增强正面火力。车长和驾驶员的右侧是单人炮塔,炮长在其中可以操作机关炮或机枪,在炮塔顶部有一扇前开式直角扇形舱门,门轴中央位置布置有炮长观瞄装置。Spz12-3战斗全重14.6吨,车长5.56米,宽2.54米,车高1.85米(到炮塔顶,国产63式装甲车高2.563米),车体高1.63米(同时期的M113高达2.22米),车底距地面40厘米;乘员3人(驾驶员、车长、炮长),载员5人(半个机械化步兵班),车体正面装甲厚30毫米,倾角45度。发动机为劳斯莱斯B81 MK 80F8八缸水冷汽油机,排量6.5升,功率235马力(175千瓦),单位功率为15.3马力/吨;传动装置有八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档。但这套动力-传统系统的功率和结构欠佳,仅能驱动9吨的装甲车辆,驱动15吨级的Spz12-3实在勉为其难;因此西德机械化部队普遍反映Spz12-3的发动机功率不达标,速度太慢,且车辆返修率较高等问题。Spz12-3采用了扭杆弹簧悬挂装置,第1个负重轮为独立悬挂;另外4个负重轮,两轮一组连接在摆动梁两侧,并采用对称倾斜的弹簧作为弹性元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该车是由自行高炮底盘作为研制基础,因此动力布置方案与当时其他装甲人员输送车不同,而与坦克类似(发动机后置,主动轮在后),这一点与苏俄的BMP-三步兵战车类似,优点是可以充分在车体前方布置武器系统,缺点是不利于乘载员的防护和上下车。Spz12-3的履带系统采用单销窄幅挂胶履带(仅宽305毫米,为宽幅履带的一半),履带接地长度2.3米,压强0.75千克/平方厘米。Spz12-3采用的是五个中等直径的挂胶负重轮和三个托带轮,,较之当时的钢缘负重轮提高了乘载员的舒适性。借助上述系统,Spz12-3可以涉水0.7米(2.3英尺),可越过0.6米(2英尺)高的垂直障碍,越壕宽度一米六(5.3英尺);最大公路行程为270千米(使用车内340升油箱),最大公路速度为58千米/小时。
http://www.xzbu.com/8/view-4443673.htm
http://www.xzbu.com/8/view-4443673.htm
......
二战的悬挂,动力和倾斜装甲


已经买了这个的模型,正在做。

从某些资料来看,不是5人半个班,而是一整个班就这5个下车步兵和3个乘员。西德的机械化步兵班理念跟美军有很大区别。

已经买了这个的模型,正在做。

从某些资料来看,不是5人半个班,而是一整个班就这5个下车步兵和3个乘员。西德的机械化步兵班理念跟美军有很大区别。
跟这些渣渣比起来,BMP1简直是先进到没朋友啊……
WonderfulMsl 发表于 2016-4-11 10:15
已经买了这个的模型,正在做。

从某些资料来看,不是5人半个班,而是一整个班就这5个下车步兵和3个乘员 ...
其中几个图里面看。都是3加4人。没有看到第5人的地方。因为。前半部分。左边2 右边1个
后面左右相同都是2人。
好看。顶。谢谢露珠。
和谐真人2 发表于 2016-4-11 11:37
其中几个图里面看。都是3加4人。没有看到第5人的地方。因为。前半部分。左边2 右边1个
后面左右相同都是 ...
没看到内部图,不好下结论。难道第5人是缩在下车通道里面?
WonderfulMsl 发表于 2016-4-11 10:15
已经买了这个的模型,正在做。

从某些资料来看,不是5人半个班,而是一整个班就这5个下车步兵和3个乘员 ...
也许和苏军一样,强调整建制乘载,一辆车就是一个步兵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