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名将李兆麟小传(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39:59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影视媒体上出现了大量相关题材的艺术作品,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可谓盛况空前,成为了全国人民欣赏“打鬼子”的一年。其中央视在黄金时间播出了46集电视连续剧《东北抗日联军》,一时引起热烈关注,将很多人的思绪又带到了70多年前白山黑水间那“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艰苦抗战岁月。剧中出现了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大英雄赵尚志的战友、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饰演李兆麟的是国家话剧院演员于洋(当然此于洋非是电影《大浪淘沙》中的那个老演员于洋),曾以饰演电视剧《日出东方》中的青年周恩来、《林海雪原》中的“203”少剑波而出道并成名。可惜的是,由于主旋律电视剧的既定基调限制,于洋虽然下了不少功夫,但却没能演出真实历史上李兆麟那种长袖善舞的领导风格来,甚至还对关系到赵尚志悲剧命运的重要史实予以了回避,这就不能不使得该剧的历史价值大打折扣了。

李兆麟是东北抗日联军幸存到抗战胜利的极少数高级将领之一,他的一生既波澜壮阔,又有几大难解之谜,至今还有些不好论定的地方。

1910年11月2日,李兆麟生于辽宁省辽阳县铧子乡小荣官屯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原名叫李超兰,乳名小升子。在参加革命工作后,曾先后使用了李烈生、孙正宗、张玉华、张寿篯、李兆麟等化名。其中最具知名度的是最后一个名字李兆麟,这是他在1945年8月随苏联红军打回东北时使用的化名。而其在坚持东北抗战期间使用的令日本人头痛不已的名字,则是叫后人难认难读的张寿篯。电视连续剧《东北抗日联军》所表现的历史时期,李兆麟用的名字就是张寿篯。不过剧中一口一个李兆麟的叫着,则属于时空穿越,距离历史真实就比较远了。

李兆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而辍学,靠刻苦自学打下了不错的文化底子。他受姨父张一吼的影响开始接触革命,与中共地下党员翟乐全结交而确立了参加革命的志向。“九一八事变”后,李兆麟受中共组织派遣回家乡辽阳联络并组织建立抗日义勇军,从此走上武装革命的道路。他于1932年加入共青团,同年秋转为中共正式党员。此后李兆麟受命在东北从事宣传革命和建立抗日武装工作,几起几落,与赵尚志、冯仲云、赵一曼、夏云杰、金策、许亨植、戴鸿宾等人创建并领导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第6军、第三路军,在白山黑水间打击日寇,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东北抗日斗争。李兆麟先后担任了中共满洲省委军委负责人、珠河反日游击队副队长、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代理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的团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政治部主任、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总政治部主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6军代理政治部主任、北满抗日联军总政治部主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兼第6军军长等职,成为了与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赵一曼齐名的东北抗联代表人物和抗日民族英雄。

东北抗日联军先后成立了11个军,编为了第一(辖第1、2军)、第二(辖第4、5、7、8、10军)、第三路军(辖第3、6、9、11军),在长期的艰苦转战过程中形成了南满、北满、吉东三大块活动区域。其中坚持南满斗争的第一路军所属部队主要领导人有杨靖宇、魏拯民、李红光、王德泰、曹亚范、陈翰章、金日成等;坚持北满斗争的第三路军所属部队主要领导人有赵尚志、李兆麟、冯仲云、赵一曼、夏云杰、金策、许亨植(即李熙山)、戴鸿宾、祁致中等;坚持吉东斗争的第二路军所属部队主要领导人有周保中、陈荣久、李延禄、柴世荣、崔石泉(即崔庸健)、李延平、汪亚臣、景乐亭、李荆璞等。还有著名地方领导人李范五、吴平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抗联第8军军长谢文东、第9军军长李华堂,也曾经是被日本人张榜通缉的抗日名将。然而,他们最终都叛变投敌了,其下场非常不光彩。

东北抗联的14年悲壮抗日斗争,与红军长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一同被誉为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三大艰苦卓绝”时期。由于斗争环境过于艰难残酷,东北抗联遭受了几近覆灭的严重挫折。仅11个军的先后19名军长、代军长中,就有9名牺牲(杨靖宇、赵尚志、王德泰、李延平、夏云杰、陈荣久、汪亚臣、柴世荣、许亨植),1名病逝(李学福),1名逃跑(戴鸿宾),2名叛变(谢文东、李华堂),2名被误杀(景乐亭、祁致中),坚持到抗战胜利的仅有4名(李兆麟、周保中、李延禄、崔石泉)。据统计,东北抗联对日作战共约10余万次,歼敌18万余人,牵制日军最高峰时达到76万人。自己全盛时期队伍发展到3万余人,先后参加抗联的总人数在5万人左右,而抗战胜利后从苏联回国加上留在国内坚持的已不到千人。这是何等的百中存二,热血悲歌!

众所周知,在东北抗联的领导人中有“南杨北赵”之称,即南满有杨靖宇,北满有赵尚志。这既是彰显了杨赵二人在东北抗日斗争中的领导地位及重要贡献,也是日本侵略者在屡遭沉重打击后不得不痛切承认的事实。杨靖宇是东北抗联中军政能力最为全面的领导人,曾得到过中共中央的高度肯定,在1934年的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苏维埃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在1937年成立“准备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委员会”时又将其列入委员名单,这在整个东北党和抗联中都是绝无仅有的。日本人对杨靖宇的能力也非常清楚,称其为“大匪首”、“满洲治安之癌”、“了不起的代表人物”。而赵尚志则是东北抗联中最能打仗的领导人,其纵横北满、神出鬼没、不死不休的敢斗精神令日本人心惊胆战,头痛不已,称其是“最顽固的‘反满抗日’分子”。由于90年代一部电视剧的走红,也令日本侵略者评价赵尚志的一句话在国内广为人知,这就是“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至于这句话具体是怎么来的,笔者一直没能查到相关文献,但从一些历史人物的回忆中看却也并非是虚言。对于杨靖宇、赵尚志,毛泽东在1938年2月于延安回答美国合众社记者采访时曾说道:“中国共产党和东三省抗日义勇军确有密切联系。例如有名的义勇军领袖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等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员。”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影视媒体上出现了大量相关题材的艺术作品,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可谓盛况空前,成为了全国人民欣赏“打鬼子”的一年。其中央视在黄金时间播出了46集电视连续剧《东北抗日联军》,一时引起热烈关注,将很多人的思绪又带到了70多年前白山黑水间那“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艰苦抗战岁月。剧中出现了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大英雄赵尚志的战友、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饰演李兆麟的是国家话剧院演员于洋(当然此于洋非是电影《大浪淘沙》中的那个老演员于洋),曾以饰演电视剧《日出东方》中的青年周恩来、《林海雪原》中的“203”少剑波而出道并成名。可惜的是,由于主旋律电视剧的既定基调限制,于洋虽然下了不少功夫,但却没能演出真实历史上李兆麟那种长袖善舞的领导风格来,甚至还对关系到赵尚志悲剧命运的重要史实予以了回避,这就不能不使得该剧的历史价值大打折扣了。

李兆麟是东北抗日联军幸存到抗战胜利的极少数高级将领之一,他的一生既波澜壮阔,又有几大难解之谜,至今还有些不好论定的地方。

1910年11月2日,李兆麟生于辽宁省辽阳县铧子乡小荣官屯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原名叫李超兰,乳名小升子。在参加革命工作后,曾先后使用了李烈生、孙正宗、张玉华、张寿篯、李兆麟等化名。其中最具知名度的是最后一个名字李兆麟,这是他在1945年8月随苏联红军打回东北时使用的化名。而其在坚持东北抗战期间使用的令日本人头痛不已的名字,则是叫后人难认难读的张寿篯。电视连续剧《东北抗日联军》所表现的历史时期,李兆麟用的名字就是张寿篯。不过剧中一口一个李兆麟的叫着,则属于时空穿越,距离历史真实就比较远了。

李兆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而辍学,靠刻苦自学打下了不错的文化底子。他受姨父张一吼的影响开始接触革命,与中共地下党员翟乐全结交而确立了参加革命的志向。“九一八事变”后,李兆麟受中共组织派遣回家乡辽阳联络并组织建立抗日义勇军,从此走上武装革命的道路。他于1932年加入共青团,同年秋转为中共正式党员。此后李兆麟受命在东北从事宣传革命和建立抗日武装工作,几起几落,与赵尚志、冯仲云、赵一曼、夏云杰、金策、许亨植、戴鸿宾等人创建并领导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第6军、第三路军,在白山黑水间打击日寇,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东北抗日斗争。李兆麟先后担任了中共满洲省委军委负责人、珠河反日游击队副队长、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代理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的团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政治部主任、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总政治部主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6军代理政治部主任、北满抗日联军总政治部主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兼第6军军长等职,成为了与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赵一曼齐名的东北抗联代表人物和抗日民族英雄。

东北抗日联军先后成立了11个军,编为了第一(辖第1、2军)、第二(辖第4、5、7、8、10军)、第三路军(辖第3、6、9、11军),在长期的艰苦转战过程中形成了南满、北满、吉东三大块活动区域。其中坚持南满斗争的第一路军所属部队主要领导人有杨靖宇、魏拯民、李红光、王德泰、曹亚范、陈翰章、金日成等;坚持北满斗争的第三路军所属部队主要领导人有赵尚志、李兆麟、冯仲云、赵一曼、夏云杰、金策、许亨植(即李熙山)、戴鸿宾、祁致中等;坚持吉东斗争的第二路军所属部队主要领导人有周保中、陈荣久、李延禄、柴世荣、崔石泉(即崔庸健)、李延平、汪亚臣、景乐亭、李荆璞等。还有著名地方领导人李范五、吴平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抗联第8军军长谢文东、第9军军长李华堂,也曾经是被日本人张榜通缉的抗日名将。然而,他们最终都叛变投敌了,其下场非常不光彩。

东北抗联的14年悲壮抗日斗争,与红军长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一同被誉为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三大艰苦卓绝”时期。由于斗争环境过于艰难残酷,东北抗联遭受了几近覆灭的严重挫折。仅11个军的先后19名军长、代军长中,就有9名牺牲(杨靖宇、赵尚志、王德泰、李延平、夏云杰、陈荣久、汪亚臣、柴世荣、许亨植),1名病逝(李学福),1名逃跑(戴鸿宾),2名叛变(谢文东、李华堂),2名被误杀(景乐亭、祁致中),坚持到抗战胜利的仅有4名(李兆麟、周保中、李延禄、崔石泉)。据统计,东北抗联对日作战共约10余万次,歼敌18万余人,牵制日军最高峰时达到76万人。自己全盛时期队伍发展到3万余人,先后参加抗联的总人数在5万人左右,而抗战胜利后从苏联回国加上留在国内坚持的已不到千人。这是何等的百中存二,热血悲歌!

众所周知,在东北抗联的领导人中有“南杨北赵”之称,即南满有杨靖宇,北满有赵尚志。这既是彰显了杨赵二人在东北抗日斗争中的领导地位及重要贡献,也是日本侵略者在屡遭沉重打击后不得不痛切承认的事实。杨靖宇是东北抗联中军政能力最为全面的领导人,曾得到过中共中央的高度肯定,在1934年的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苏维埃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在1937年成立“准备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委员会”时又将其列入委员名单,这在整个东北党和抗联中都是绝无仅有的。日本人对杨靖宇的能力也非常清楚,称其为“大匪首”、“满洲治安之癌”、“了不起的代表人物”。而赵尚志则是东北抗联中最能打仗的领导人,其纵横北满、神出鬼没、不死不休的敢斗精神令日本人心惊胆战,头痛不已,称其是“最顽固的‘反满抗日’分子”。由于90年代一部电视剧的走红,也令日本侵略者评价赵尚志的一句话在国内广为人知,这就是“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至于这句话具体是怎么来的,笔者一直没能查到相关文献,但从一些历史人物的回忆中看却也并非是虚言。对于杨靖宇、赵尚志,毛泽东在1938年2月于延安回答美国合众社记者采访时曾说道:“中国共产党和东三省抗日义勇军确有密切联系。例如有名的义勇军领袖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等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员。”
除了杨靖宇、赵尚志外,就不能不提创建了吉东(也称东满,现在的黑龙江省东南部当时属于吉林省)游击区和抗联第二路军的周保中。公平地说,就东北抗联斗争史上的地位来说,“南杨北赵”之后应该加上一个“吉东周”(这是著名军旅作家张正隆在其所著《雪冷血热》中的说法)。没有周保中领导吉东军民对南北满的策应配合、牵制日军及与苏联方面的沟通等重要贡献,东北抗联斗争史就将减去三分精彩,杨靖宇、赵尚志也不会如历史上那样游刃有余。周保中在指挥作战方面逊于杨赵二人,但在政治协调能力和根据地建设方面则有过人的长处。吉东的抗日势力最为复杂,既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又有民间自发的抗日救国军、抗日自卫军、抗日义勇军和山林队(即绿林武装,俗称土匪、胡子)等力量,成分五花八门。在这种困难局面下,周保中凭借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广泛展开统战工作,硬是将这一盘散沙聚拢到了一起,组建成为有统一组织和行动的抗日武装力量,可见其个人能力如何。据抗联老干部彭施鲁回忆:“那时有什么难题,各抒己见没辙了,人们就会说,要是周总指挥在就好了。”

由于东北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参加抗日斗争的力量中包括了大量的朝鲜(族)人。毛泽东就曾经指出:“东北抗日联军实际上是中朝联合军。”在抗联的高级将领中,朝鲜人就有李红光、金日成、金策、许亨植、崔石泉、韩浩、姜信泰(即姜健)、韩震、朴翰宗、李松坡、李敏焕等人。其中的大部分人在斗争中牺牲了,幸存者后来回到朝鲜建立了政权,如众所周知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领导人金日成,以及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内阁副首相兼民族保卫相崔庸健、内阁副首相兼产业相金策、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兼民族保卫省副相姜健等人。值得说一下的是,除了牺牲的抗联第1军第1师师长兼政委李红光外,金日成可谓是抗联中另一位极有影响力的朝鲜人高级将领。他先后担任了抗联第2军独立师3团政委、第3师师长,第一路军第6师师长、第2方面军指挥等职,在杨靖宇牺牲后撑起了第一路军的领导重任。周保中于1941年给苏联远东红旗军联系人王新林的信中说:“金日成是南满第一路军现在唯一重要的干部,杨靖宇、魏拯民两同志牺牲以后,只有金日成能继续负起南满游击指导之责,而这个问题关乎南满全部问题。”在抗联第一路军的史料中,金日成是以敢打善战、手腕灵活、敢于直言而留名的。这个人后来能成为朝鲜最高领导人、“朝鲜永远的主席”,并非是没有原因的。

下面就要说到李兆麟了。1933年秋,李兆麟以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身份,化名张寿篯到珠河巡视工作,这时第一次见到了赵尚志。此前赵尚志以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身份创建并领导巴彦游击队开展抗日斗争,由于省委的错误指示而遭到失败,却反而被省委开除了党籍。在中共珠河中心县委的帮助下,赵尚志与李启东、王德全等人又在珠河县三股流成立了珠河反日游击队,由赵尚志任队长,继续进行抗日斗争。不久李兆麟就到了珠河,向游击队传达中共中央的“一二六指示信”精神。电视剧《东北抗日联军》中描述李兆麟到了珠河后,经中心县委委员赵一曼介绍才与赵尚志相识,这就很是穿越了。实际上,赵一曼到珠河担任中心县委委员已是1934年春,此时珠河反日游击队已经成立半年了,而李兆麟因满洲省委遭到破坏而再次来到游击队并担任副队长也有几个月了。

正是从珠河开始起步,李兆麟与赵尚志等人共同奋斗,创建并领导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第6军等队伍,整合北满地区的抗日武装与日本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从而确立了自己在抗联历史中的地位。

李兆麟在少年时期便胸怀报国之志,对于国家软弱无能受外敌欺负的现实愤懑不已,曾在书箱上刻下了“运思出奇,横扫千军”八个大字,以表达自己欲救国强军的远大抱负。后来他果然实现夙愿,成为了卫国抗侮的民族英雄。

李兆麟的性格严肃稳重,能言善辩,长于勾通协调,具有很强的宣传鼓动能力。他阅历丰富,意志坚强,思虑细致,大局观好,能屈能伸,坚忍不拔,是天生的领导人才。李兆麟协助赵尚志整饬部队,建立并完善党在队伍中的领导,为人艰苦朴素,以身作则,在部队中威信很高。当赵尚志和第6军军长戴鸿宾、第11军军长祁致中等人于1938年初先后过江赴苏联求援而遭到苏方长期扣押后,李兆麟担起了领导重任,组织北满联军实施战略转移,远征西荒黑嫩平原,开辟新区,并成立抗联第三路军,担任总指挥兼第6军军长,与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战斗。据不完全统计,从1939年春到1940年初,仅第三路军龙北部队就与日伪军进行较大的战斗40余次,其中击败敌人有30余次,缴获大小武器500余支,攻袭城镇七、八处,破坏火车站3个,消灭敌人250余名。1939年后,由于日军实施的“集团部落”与全面“讨伐”战略已见成效,东北抗日斗争进入了极为艰苦的时期,抗联的许多主要将领和基干部队遭到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在这一时期,第一、第二路军已失去了组织较大规模战斗的能力。唯有第三路军,还有企图心并能够打下敌人据守的县城,由此可见李兆麟的领导能力。

由于东北特殊的斗争环境,中共党和军队的主要领导人几乎没有不遭到上级批判与处分的。李兆麟在1942年写的《张寿篯独立活动经过(履历自传)》中就自称:“受过党六次警告,十二次严重警告,都是政治上的错误。”“我厉行革命工作已经十余年,无论在秘密工作和游击斗争中……未发生过任何动摇,在任何艰巨环境中,都保持自己积极忠实去实现党的指示和命令的原则。”

李兆麟经历了长期的艰苦斗争环境,曾挨过50多天的饥饿,衣服和背囊曾数次被子弹穿透,但却没有受过一次伤,实属奇迹,因而被同志们称为是“福将”。非常可惜的是,这位“福将”捱到了抗战胜利,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却又遭到了自己同胞的毒手,身受七刀八孔,不亦悲乎!

从1937年夏至1938年夏,也就是北满抗联第3、6、9、11军激战下江并西征西荒期间,李兆麟与于天放、陈雷、高禹民等战友合作,创作完成了名标抗联史册的《露营之歌》。“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奋斗啊!重任在肩。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黑暗一扫完”。这就是李兆麟和他的战友们留下的不朽强音。据说,当年日本鬼子看到《露营之歌》的歌词时,也表示非常钦佩。

由于东北的日寇势力过于强大,斗争环境极为恶劣,东北抗联部队损失殆尽,大批骨干将领牺牲。为保存力量,经过与苏联方面协商,剩下的小股抗联部队于1941年后陆续转移到苏联远东境内休整。李兆麟与周保中、冯仲云、金策、柴世荣、金日成、崔石泉、姜信泰、王明贵等幸存的抗联主要将领也先后退入苏联远东境内。在与苏方进行了协商和争取后,于1942年8月成立了抗联教导旅,编入苏联远东军序列,正式番号为“苏联远东红旗军步兵独立第88特别旅”(也称中国特别旅),周保中任旅长,李兆麟任政治副旅长,副旅长、参谋长为苏联指派,崔石泉任副参谋长。下辖4个步兵营、无线电营和迫击炮连,其中步兵营的军政主官都由抗联人员担任,如金日成、柴世荣、许亨植、王效明、金策、姜信泰、王明贵等,副职由苏联军官担任。在周保中等人的极力争取下,坚持了由中共党组织对抗联教导旅的领导,因而奠定了抗战胜利后该旅随苏军回国效力的政治基础。(据周保中在1960年9月的谈话中回忆,李兆麟当时主张把东北党和游击运动取消,组织按地区分属苏联远东军,不保存自己的组织。这就等于取消了东北抗日联军和中共的领导。对此周保中坚决反对,并争取到了多数人的支持。后来共产国际也支持了周保中等人的意见)

在苏联休整期间,周保中、李兆麟等人领导抗联教导旅进行了正规军事训练和特种训练,并组织多支小分队潜回东北执行侦察任务,获得了日军沿边境对苏布防的大量情报,为后来苏联红军对日本关东军的最后一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八一五”光复后,抗联教导旅随苏军分批回国,抢占东北重点城镇,参与军事管制合法接收东北,迎接关内的中共党组织和部队挺进东北,仅剩下的数百人全都撒开了,因而没有留下一支成建制的部队。回国前,抗联人员都发了苏联军官证书,可以用中苏双重身份进行接触,便于合法开展活动,接管城市。出于保密的原因,每个人都改了名字,“张寿篯”就是在这时候变成“李兆麟”的。

李兆麟回国后,担任了苏军驻哈尔滨市卫戍副司令,协助苏军接管哈尔滨。同时以中共代表身份担任了国民党委任的滨江省政府副省长、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等职。中共北满分局成立后,他成为分局委员、中共哈尔滨市委常委,直接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北满分局书记陈云的领导。李兆麟利用公开身份在哈尔滨建立了东北抗联办事处,开展党和群众的工作,积极宣传中共的政治主张,抨击国民党当局企图发动内战的阴谋,秘密支援组建中共武装部队,一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由于李兆麟和苏军方面的关系,得以与国民党方面进行广泛周旋,竭力维持了国共谈判期间的统战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企图全面接收东北的国民党当局坐不住了,对打着公开旗号与他们对抗的李兆麟恨之入骨。于是,国民党军统局滨江组就对李兆麟下达了暗杀令。

据公开史料记载,在几次试图下手未遂后,军统特务又使用了卑鄙手段,诱骗李兆麟误入陷阱。1946年3月9日,李兆麟在哈尔滨市水道街9号遇害,身中七刀八孔,景象惨烈,终年只有36岁。为了纪念这位抗联名将,经黑龙江省民主政府批准,将哈尔滨市的道里公园改名为“兆麟公园”。

通过以上解读,李兆麟作为抗日民族英雄是当之无愧的。在抵御外侮的战场上,他是出生入死的勇士,民族将会永远记住他的不朽功勋。然而,注意,然而,在李兆麟光辉的一生中,却存有两大疑问,一直笼罩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云雾,令后世者为之嗟叹。
第一大疑问,就是李兆麟在赵尚志蒙冤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东北抗联的主要将领中,杨靖宇、赵尚志毫无疑问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同时也是给日寇打击最大、最为其所痛恨的“大匪首”。相比较而言,杨靖宇军政双全,对上对下关系都处理得很好,素为中共满洲省委乃至中共中央所器重。加上南满地处中国东北与朝鲜相接的腹心地带,与北满和吉东相对隔绝,无论是接受中央指示还是向外传递消息,以及与其他区联络等都很困难,因而南满的党内斗争还算是轻的,杨靖宇的领导地位也比较稳固。赵尚志就不同了,不论是他的个人能力还是性格作风,都令其树大招风,至刚者折。而北满和吉东一些领导人间的纠葛恩怨,借党内斗争不断发酵,又放大了赵尚志的风险,其间还掺进了一系列难以解释的机缘“巧合”,终于铸成了赵尚志的悲剧命运。

如果可以打一个比方的话,赵尚志就是东北抗联中的“彭德怀”,二人相近的地方非常多。

赵尚志性格强悍,豪气凌云,在部队和党委中说一不二,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掌控力。赵尚志一手创建了抗联第3军,开辟珠河,哈东游击,转战下江,西征出击,主力部队和主要作战方向在哪里,他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当之无愧地说,他是抗联11个军中率军打仗最多的军长。关于赵尚志的领导风格,在1938年一份批判他的文件中是这样说的:“……,过去三军的全盘工作差不多是在赵军长尚志同志的一手包办之下来进行的。”
赵尚志在指挥作战时非常勇猛,同时思虑细密,战术手段很多,花样百出。他靠前指挥,以身作则,艰苦朴素,深得众心,因而将抗联第3军摔打成了擅打硬仗恶仗的劲旅。曾担任第3军政治部主任和第三路军政治委员的冯仲云回忆:“在东北抗战中应该说赵尚志是最英勇顽强最出名的英雄,他领导游击队作战最多,获得胜利最多。他的威名最使敌人胆战心惊。”

除了指挥风格勇猛外,赵尚志还有很强的战略头脑。他一贯主张,“打”字当头,以进对进,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来对抗敌人。针对日军一次比一次严厉的“讨伐”,赵尚志认为东北在现时情况下“不可能有绝对保障的根据地”,必须开展扩大游击战争,“靠游击战术来协助根据地之不足”。因此,他反对“黑瞎子蹲仓”式的单纯防守,也不赞同“兔子转山坡,转来转去离不开自己的窝”式的偏居一隅。他主张打到敌人后方去,向敌人薄弱地区突击,开辟新的战场,狡兔三窟,变小游击区为大游击区,变游击战术为游击战略,在更广阔的空间内游动打击敌人,让敌人根本摸不清你在哪里,这样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赵尚志身体力行,率领部队东进下江,北上汤原,西征海伦,在建立游击区的同时不断开辟新区,力争“狡兔三窟”,变被动为主动。在此期间,赵尚志指挥第3军主力不但自己得到了很大发展,还先后给谢文东(第8军)、李华堂(第9军)、夏云杰(第6军)等所属部队以实际的援助,将第3、6、8、9军乃至后来祁致中的第11军逐渐捏到了一起,为几年后成立抗联第三路军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抗联的11个军中,赵尚志指挥的第3军最富突击精神,最能吃苦远征,游击区域最大。

对于赵尚志指挥部队的战略贡献,1936年3月12日《中共驻东北代表给珠河党团委及三军负责同志信》中作出了高度评价:“三军主力去年离开珠河游击区,而向江北发展,这在目前来说,是最正确的军事战略,几年来我军旧游击区的活动,在时间上、地理上、兵力方面,都给敌人进攻的方便条件和目标,所以敌人进入游击区从四面八方包围我主力进行袭击使我失去在游击区内活动的优越条件。并且实行经济封锁政策,强迫实行并户保甲制度。再说目前我党在东北的战略,还不在近期与敌人作决定最后的胜负,我们应当改变东北各地工作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动员抗日武装力量,及做好大战斗的准备。从这种观点出发我们不必固守旧游击区,而应开辟新游击区。一九三五年冬季讨伐的宝贵经验也说明,这种观点是完全正确的。与其他许多部队死守老游击区而受损失,不如这些部队进出敌人力量薄弱的新的地区去发展,这样不仅不受损失,而且到处受到抗日山林队及民众的欢迎,部队得到迅速的扩大。如果在经济上,给养上不发生问题,那么大家对三军的这一经验,不能忽视。”

赵尚志的领导风格凌厉,脚踏实地,对上级不盲从,并且能够深入基层,与官兵打成一片,同甘共苦,对部队的改造能力很强。他目光远大,一手创建了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自己亲任校长,制定了各种纪律详则,培养干部,改造部队,为建立由中共掌握的武装费尽心血。在关于统一战线的问题上,赵尚志与杨靖宇、周保中的灵活怀柔方式不同,主张以打促“统”,既要争取,又不必太客气。这种风格有利有弊。不少山林队怯于赵尚志之严厉管理,又打不过,只好敬而远之。日军也掌握到了这一情况,提出了“不打山林队,专打赵尚志”的口号,致使一批归附的山林队武装又脱离了第3军,有的干脆投降了敌人。像在民间影响很大的谢文东、李华堂,主动率部来投赵尚志,共同组建了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推举赵尚志任总指挥,李华堂任副总指挥,李兆麟任总政治部主任,谢文东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其中李华堂素有“奸老奋”之称,但却非常敬重赵尚志,愿意把自己的第9军归赵尚志调遣打日本,这种敬重一直延续到了赵尚志牺牲后。而谢文东的投机心理更重,在赵尚志这里捞到了名头和实际的照应,却又惧怕赵尚志的严格管理,后来就强烈要求归周保中的第二路军管辖,因此率领第8军脱离了赵尚志系统。在周保中那里,谢文东不但拥有了实际上的独立领军地位,甚至还混入了中共党内。对于赵、李、谢三人的关系,后来就有了一句民谣:“奸老奋,傻老赵,谢文东瞎胡闹。”

赵尚志的性格勇敢、坚定、正直、坦率、刚烈、热诚,有很多优点。同时,他的缺点也同样鲜明。赵尚志有个人英雄主义,自视过高,有时过于自信,说一不二,失于急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不够讲究工作方法,甚至不够尊重人,张口就说,不讲场合,还瞪眼珠子。他对部下非常好,但对同级和上级往往出言顶撞,不拐弯儿,好抗上,有“反骨”。还是在珠河反日游击队的时候,一个县委巡视员来队里巡视工作,想多待几天,了解情况。没想到赵尚志听后直呛呛就来了一句:“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你当这是饭馆哪!”如此对上级说话,焉能不招人烦!赵尚志第一次被撸掉了党籍,就是在领导巴彦游击队失败后,他不服满洲省委对其进行的错误批评,提出申辩,因而被省委认定是拒不检查错误,将他开除出党。

对于李兆麟、赵一曼这些共同出生入死的战友,赵尚志也是直言不客气。他在1937年12月写的《赵尚志关于整饬军队纪律问题给各师负责同志的信》中就有这样一段:“借故支用公款,如孟克曼、赵一曼、马宏力等同志假借养伤养病的关系,每人支出均在五六百元以上的疗养费(普通的指战员最多没有超过五六十元的),侯启刚同志假借治病为由,支出竟达数百元以上的医药费,生活脱离群众,如张寿篯、关化新、侯启刚、周庶范等同志历次不正当的浪漫行为(指各种违记行为),如张寿篯、关化新、周庶范等同志认干亲事实上丧失本军威信,甚至对公款的不加撙节……”

当时李兆麟是在北满抗日联军中地位仅次于赵尚志的总政治部主任,而赵一曼已牺牲一年多,是人人敬仰的巾帼英烈,可赵尚志仍然直呼其名,历陈其在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实为令人脸上无光,下不了台。后来有抗联老人总结过:“他(指赵尚志)这人得有人常提醒,敲打点,不然就可能是一条道跑到黑。他这人固执,自视很高,但不是没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可能什么时候都对,什么事情都是强项。你能说服他,他高兴,高看你。”偏偏赵尚志身边就缺能敲打他的人。早年和他关系很深的战友李启东、王德权都牺牲得太早;冯仲云是个老好人,在赵尚志面前完全被压制;李兆麟本来是合适的人选,可他一般情况下都对赵尚志搞“调和主义”,当面不说,城府很深,令人捉摸不透。两个人虽然共同战斗多年,但感情不亲,主要是同志关系;金策为人坦率,是能够和赵尚志当面锣、对面鼓的人,赵尚志也敬重他。不过金策能力很强,长时间领军在外活动,不能常随赵尚志左右。由于上述原因,在一些敏感问题上,无人能提醒赵尚志,致使他易于走火。

由于赵尚志性格上有简单急躁的缺点,也使他犯下了一些误伤自己同志的错误。前有误击抗联第4军3团团长“小白龙”苏衍仁致其死亡事件,后有错杀第11军军长祁致中事件。而祁致中之死还直接导致了赵尚志后来命运的急转直下。

怎么样?读了上述文字后,是不是在赵尚志的身上能看出一个性格刚烈、忠诚正直、作风严肃、实事求是、勇猛善战、富于战略、领导强大、深孚众望、艰苦朴素、关心下属、简单急躁、易于犯上的彭老总的形象?从某种程度上说,赵尚志的最后结局也与彭德怀很是相似,是在怀着百口莫辩的委屈中仍然坚信真理,勇敢顽强地走向生命终点的。

由于前后两部电视剧的影响,人们往往以为赵尚志就是一个性如烈火的黑脸大汉。而实际上,与身高一米九的真正的河南大汉杨靖宇相比,身为东北人的赵尚志身高却只有一米六出头,早年相貌还颇为清秀,长着一张娃娃脸,很难看出他的身上还蕴藏着如此强大的能量。是到了后来长期艰苦的抗战环境中,赵尚志在战斗中受伤瞎了一只眼睛,人也越来越黑瘦,所以才被传成了电视剧中的形象。就是这样一个瘦瘦小小的赵尚志,却和大汉杨靖宇共同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最为感人的慷慨悲歌之一二,赢得了后人的无限敬仰和怀念。
怎么看到一半没有了?
天刑 发表于 2016-4-8 17:50
怎么看到一半没有了?
因为没写完呢。
因为没写完呢。
等更新。。。。
早几年那个电视剧赵尚志给我留下印象特别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