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名将伍中豪小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20:53:30
在红一方面军的战史中,素有毛泽东麾下“三骁将”之称,即林彪、黄公略、伍中豪(也有“四骁将”之称,加上彭德怀)。其中,无论是林彪、黄公略,还是彭德怀,后来都位列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中,广为人知。只有伍中豪,于历史中若隐若现,地位颇为尴尬。在前些年播出的著名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井冈山》和《红色摇篮》中,有大批创建江西中央苏区的革命元勋出场,其中却唯独不见井冈山时期地位颇为重要的伍中豪,实为令人不解。在2000年后中共中央军委组织编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中,伍中豪被称为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秋收起义重要领导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与领导人之一”,其评价之高除了36位军事家之外是少见的。伍中豪,不愧为一代名将,只可惜英雄殁去太早,以致其事绩未能被广为宣传,知道他的人也实在是为数不多。

伍中豪是湖南耒阳县伍家村人,生于1903年2月23日。他3岁丧父,受母教抚育识字和学习诗文,后进入耒阳县立第一高小读书。毕业后,伍中豪考入了长沙岳云中学读书。1920年,伍中豪从岳云中学毕业,又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大学生中出来的将军,在那个国民受教育程度极为低下的年代可是稀罕物。说起来,上过北大的国共名将中,除了伍中豪外,就要数知名度很高的张灵甫了。他和伍中豪是同年生人,比伍中豪晚考入北大。而且伍中豪上的是文学院,张灵甫读的是历史系。两个人都是北大肄业生,后来又都同时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堪称有缘。只可惜,由于风云蹉跎的关系,二人终于没能在战场上相逢交手。

在北大读书期间,受李大钊的影响,伍中豪走上了革命道路,先后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伍中豪的党龄是从1923年算起,这个资格是很老的。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未来的共和国十大元帅中也只有具备欧洲留学考察背景的朱德、聂荣臻、陈毅三人加入了中共,其余七位还都谈不上对党有多少深刻的认识呢。

伍中豪没有能够从北大毕业,三年级时就肄业回到家乡耒阳执行发展党团组织的使命。经过努力,他与刘泰、陈芬等人组建了中共耒阳支部,先后发展了大批党团员。1925年4月,成立了中共耒阳地方执行委员会,22岁的伍中豪当选为执委会宣传委员。伍中豪的妻子段凤翔时在耒阳女子职业学校任教,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中共耒阳地方执行委员会妇运委员。
1925年5月,受党组织派遣,伍中豪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当时与他同科的,还有林彪、刘志丹、段德昌、萧芳、胡少海、赵尚志、周建屏、王世英、王展程、倪志亮、唐天际、曾希圣、张灵甫、胡琏、李弥、谢晋元、刘玉章、阙汉骞、罗列、林伟俦、高魁元、潘裕昆等日后国共双方的名将要人。伍中豪被分到了步兵科第1团8连,不过这个连后来除伍中豪外没出过什么太有名的人物,能数得出来的也就是50年代在缅甸北部组织残军企图反攻大陆的有“游击战专家”之称的国民党陆军少将柳元麟了。1960年中缅两国联合签署了勘界警卫问题协议,中方根据需要派出昆明军区精锐部队入缅清剿国民党残军。临行前周恩来总理还开玩笑说:“谁活捉柳元麟谁就可以当将军!”另外,后来在红军中与伍中豪齐名的林彪,入黄埔时被编入了步兵科第2团3连。根据入学时的规定,军校按照成绩将学生编为军官团和预备军官团,成绩好的编在第1团军官团,成绩稍微差一些的编在第2团预备军官团。也就是说,就黄埔军校的入学考试成绩来说,伍中豪要优于林彪。
在红一方面军的战史中,素有毛泽东麾下“三骁将”之称,即林彪、黄公略、伍中豪(也有“四骁将”之称,加上彭德怀)。其中,无论是林彪、黄公略,还是彭德怀,后来都位列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中,广为人知。只有伍中豪,于历史中若隐若现,地位颇为尴尬。在前些年播出的著名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井冈山》和《红色摇篮》中,有大批创建江西中央苏区的革命元勋出场,其中却唯独不见井冈山时期地位颇为重要的伍中豪,实为令人不解。在2000年后中共中央军委组织编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中,伍中豪被称为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秋收起义重要领导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与领导人之一”,其评价之高除了36位军事家之外是少见的。伍中豪,不愧为一代名将,只可惜英雄殁去太早,以致其事绩未能被广为宣传,知道他的人也实在是为数不多。

伍中豪是湖南耒阳县伍家村人,生于1903年2月23日。他3岁丧父,受母教抚育识字和学习诗文,后进入耒阳县立第一高小读书。毕业后,伍中豪考入了长沙岳云中学读书。1920年,伍中豪从岳云中学毕业,又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大学生中出来的将军,在那个国民受教育程度极为低下的年代可是稀罕物。说起来,上过北大的国共名将中,除了伍中豪外,就要数知名度很高的张灵甫了。他和伍中豪是同年生人,比伍中豪晚考入北大。而且伍中豪上的是文学院,张灵甫读的是历史系。两个人都是北大肄业生,后来又都同时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堪称有缘。只可惜,由于风云蹉跎的关系,二人终于没能在战场上相逢交手。

在北大读书期间,受李大钊的影响,伍中豪走上了革命道路,先后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伍中豪的党龄是从1923年算起,这个资格是很老的。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未来的共和国十大元帅中也只有具备欧洲留学考察背景的朱德、聂荣臻、陈毅三人加入了中共,其余七位还都谈不上对党有多少深刻的认识呢。

伍中豪没有能够从北大毕业,三年级时就肄业回到家乡耒阳执行发展党团组织的使命。经过努力,他与刘泰、陈芬等人组建了中共耒阳支部,先后发展了大批党团员。1925年4月,成立了中共耒阳地方执行委员会,22岁的伍中豪当选为执委会宣传委员。伍中豪的妻子段凤翔时在耒阳女子职业学校任教,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中共耒阳地方执行委员会妇运委员。
1925年5月,受党组织派遣,伍中豪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当时与他同科的,还有林彪、刘志丹、段德昌、萧芳、胡少海、赵尚志、周建屏、王世英、王展程、倪志亮、唐天际、曾希圣、张灵甫、胡琏、李弥、谢晋元、刘玉章、阙汉骞、罗列、林伟俦、高魁元、潘裕昆等日后国共双方的名将要人。伍中豪被分到了步兵科第1团8连,不过这个连后来除伍中豪外没出过什么太有名的人物,能数得出来的也就是50年代在缅甸北部组织残军企图反攻大陆的有“游击战专家”之称的国民党陆军少将柳元麟了。1960年中缅两国联合签署了勘界警卫问题协议,中方根据需要派出昆明军区精锐部队入缅清剿国民党残军。临行前周恩来总理还开玩笑说:“谁活捉柳元麟谁就可以当将军!”另外,后来在红军中与伍中豪齐名的林彪,入黄埔时被编入了步兵科第2团3连。根据入学时的规定,军校按照成绩将学生编为军官团和预备军官团,成绩好的编在第1团军官团,成绩稍微差一些的编在第2团预备军官团。也就是说,就黄埔军校的入学考试成绩来说,伍中豪要优于林彪。
在黄埔学习期间,伍中豪的成绩优异,为人热情豪爽,上下关系都处得很好。有一次,伍中豪在军人大会上作演讲,博得了时任军校总教官兼党军第1师师长何应钦的赞赏。何应钦当时表示,伍中豪毕业后就请他当自己的副官。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曾拉黄埔一期的人中龙凤蒋先云作自己的副官,总教官何应钦又想拉第四期的优秀学生伍中豪作自己的副官,其求才若渴之心昭然可见。可惜,他们最后都落空了。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1926年5月,伍中豪被派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任军事教官。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创立于1924年7月,宗旨是在国共合作办学下培养农民运动干部,主持人先是彭湃,后为毛泽东。在中共党内,彭、毛二人都被视为是农民运动领域经验最丰富的人物,彭湃还被称为是“农民运动大王”。伍中豪到农讲所时,主持人正是时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的毛泽东。两个湖南老乡推诚合作,相谈甚欢。由于条件简陋,毛泽东与伍中豪还一起搭铺,同睡一张床。就是从这时起,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北伐战争开始后,受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叶剑英的指派,伍中豪被分到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2师当了一名连长。第12师师长是张发奎,叶挺独立团原来就是其麾下部队。由于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第4军所向披靡,后来被誉为“铁军”。北伐军打到湖南后,伍中豪随部队进入衡阳。受党组织指派,他留任家乡耒阳县团防局局长,并着手以团防局民团为基础组建耒阳工农自卫军总队,支援耒阳地区开展工农运动。

1927年5月,军阀何健手下的团长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大肆屠杀工农。很快,湖南很多地方都发生了驻军镇压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的屠杀事件,各地的革命团体机关悉数被捣毁。不久,《湖南民报》也刊出了通缉伍中豪的告示。反动军队前来抓捕伍中豪,他不得不四处躲藏,并与上级失掉了联系。6月,伍中豪只身潜往武汉,终于找到了党组织。后受上级指派,伍中豪前往设在武昌的国民革命军第11军第24师留守处政治部报到,被分到新兵训练处管辖的新兵营任连长。第11军第24师的师长就是叶挺,该师已成为了中共当时所牢固掌握的一支核心武装力量。其时叶挺已率第24师以“东征讨蒋”为名开赴九江,准备参加南昌起义。留在武汉的第24师新兵营由陈浩、韩壮剑负责。这二位也挺有名,后来跟着毛泽东上了井冈山,成为了三湾改编后毛泽东手下最初的几位主要军事将领。然而他们忍受不了革命的艰苦,意志薄弱,甚至企图拉队伍叛逃,结果被毛泽东及时察觉给处决了。

1927年7月下旬,第24师新兵营奉命编入了共产党员卢德铭任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伍中豪被任命为警卫团第3营11连连长。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警卫团借参加“东征讨蒋”之机,于8月初乘船沿长江东下,准备赴江西南昌与叶挺率领的第24师会合。走在这支队伍中的,除了卢德铭、余洒度、钟文璋、陈浩等秋收起义中的风云人物外,还有伍中豪、谭政、张宗逊、陈士榘、陈毅安、杨立三、何长工、韩伟等未来的红军名将和开国将领。

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警卫团没有先去第二方面军部队集结的江西九江,而是到了湖北大冶县黄石港附近便涉水登陆,步行经阳新进入江西境内。走到武宁时,遇到了同样要赶赴南昌参加起义的平江工农义勇队千余人。义勇队大队长余贲民见到了警卫团团长卢德铭与政治指导辛焕文等人,告诉他们南昌起义部队已经离开南昌,南下广东了。卢德铭、辛焕文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命令警卫团改变行军路线,加速前进追赶起义部队。余贲民感觉追赶起义部队有困难,便带领工农义勇队向平江返回。8月8日,警卫团到达了南昌以西的奉新地区。这时,当地交通员转来了参加了南昌起义的前湖南省委书记夏曦的信,里面要求卢德铭、辛焕文和警卫团参谋长韩浚这3名主要领导人离队,单独追赶南下的起义部队。卢德铭等人感到很奇怪,抛下所带的部队只去几个光杆司令有何意义?不久又传来情报,张发奎已派人马占领了南昌,朱培德部也封锁了赣江,和起义部队会合变得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卢德铭、辛焕文、韩浚决定他们3人先回武汉,向中共中央请示后再作定夺。警卫团则交给中校团附兼1营营长余洒度带领,暂去湘赣鄂交界的江西修水地区休整待命。

余洒度带着警卫团到了修水后,碰巧又遇到了撤到此地的平江工农义勇队。余洒度和余贲民都是湖南平江人,又是本家,说起话来便显得分外亲热。在余洒度的建议下,余贲民遂将义勇队与警卫团合兵一处,留在修水地区等待上级指示。当时驻在修水县城的是黔军邱国轩部,有千余人枪,在当地民愤很大。余洒度和余贲民决定挥兵进攻修水县城,以占领一块地盘休养生息。结果一战就赶跑了邱国轩,占领了修水县城。其后,他们又与驻在附近铜鼓县城的浏阳工农义勇队取得了联系。当时浏阳工农义勇队的大队长是苏先骏,黄埔四期生,还是中央派回来领导组织浏阳农军参加南昌起义的。由于此前苏先骏和余贲民发生过矛盾,为了说服苏先骏,余洒度特地派了与苏先骏同为黄埔四期步兵科同学的伍中豪前往铜鼓游说。伍中豪不负期望,邀来苏先骏与余洒度、余贲民共商大事。为了这几支队伍近3000人的吃饭问题,他们决定假意归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总指挥兼江西省主席朱培德收编,再行等待时机。经过与朱培德部谈判之后,商定将警卫团和浏阳、平江农军合并改称为“江西省防军第1师”,由余洒度任少将师长,余贲民任副师长,苏先骏任上校团长等职。该师下辖两个团,近3000之众,有枪1200余支。其中,伍中豪被分到第3团3营任营长。在领到了朱培德下拨的军饷物资后,第1师解决了吃饭问题,并陆续收编了邱国轩部、崇阳和通城农民自卫军及其他一些零散工农武装。此时第1师中已是人才济济,除了前文提到者外,还有罗荣桓、张子清、宛希先、徐彦刚、邓萍、寻淮洲、游雪程、刘型、王良、宋任穷、陈伯钧、黄永胜、钟期光、谭希林等人。不用说,熟悉军史的网友自然知道上边这份名单的分量。

根据中共中央和湖南省委的指示,在中共中央特派员毛泽东和湖南省委书记彭公达、湖南省委行动委员会书记易礼容等人的领导下,于当年9月发动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余洒度、余贲民、苏先骏等领导的第1师也接到上级指示,分路向省会长沙发起进攻。在开进途中,余洒度率领的第1师主力遇到了从武汉返回的卢德铭。这才知道,中央已任命卢德铭为秋收起义的总指挥,韩浚为副总指挥,辛焕文为政治指导员,统一负责起义的军事工作。然而在从武汉返回的路上,他们遭到了民团袭击,辛焕文牺牲,韩浚被俘(后脱党加入国民党军队,升到第73军中将军长,在1947年2月的莱芜战役被华野俘虏),只有卢德铭单身脱险。其后卢德铭向第1师传达了中央“八七会议”的指示精神,并就任总指挥之职,带领部队向平江、长沙前进。这时,在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的统一主持下,已将各路起义部队统一整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总指挥为卢德铭,余洒度为师长,下辖第1、2、3团(后将邱国轩部编为第4团,但该部不久即叛变),参加起义的部队共约6000余人。

由于敌众我寡,加上指挥失误,不纯分子叛变,各路起义部队相继受挫,进攻长沙的企图失败。毛泽东审时度势,决定停止进攻长沙,并以前委书记的名义通知各起义部队撤回湘赣边界。在浏阳县文家市地区,毛泽东、卢德铭、余洒度、苏先骏等人带部队会合到了一起。在开会研究下一步行动时,毛泽东力主上山割据,保存力量;总指挥卢德铭赞同毛泽东的意见;余洒度则表示反对,主张应按照中央和湖南省委指示继续进攻浏阳、长沙。最后会议支持了毛泽东的主张,否决了余洒度的意见。在继续沿湘赣边界向赣西莲花地区转移时,遭到敌人袭击,总指挥卢德铭牺牲,部队损失很大。到达了永新县三湾村休整时,毛泽东主持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将全师缩编为一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由陈浩任团长,徐恕任副团长,韩壮剑任参谋长,余洒度、余贲民、苏先骏改任前敌委员会委员随军行动。全团辖第1、3营和特务连、军官队、卫生队、辎重队,已仅剩千人左右,有枪500余支。尔后,余洒度、苏先骏被毛泽东分别派往湖南、湖北省委汇报关于秋收暴动的情况。这二人后来都脱离中共投向了国民党,下场均挺悲惨。而34岁的毛泽东,则带领剩下的千余工农革命军上了井冈山,拉开了武装割据夺取政权的历史大幕。走在这支队伍中的主要干部,大部分都在革命战争中牺牲了,包括时任3营副营长的伍中豪,活到建国后的还有元帅罗荣桓(时任特务连党代表)和地质部副部长、军事学院副院长何长工(时任卫生队党代表)等人。
1993年时曾经上映了一部革命历史电影《秋收起义》,这是第一部比较详细反映了秋收起义过程的银幕之作。片中饰演毛泽东便是后来在《井冈山》、《红色摇篮》、《我的长征》、《八月一日》等多部影视剧中出演过毛泽东的王霙。片中还第一次出现了伍中豪的形象,由演员陈康饰演,不过戏份并不太多。陈康的扮相倒是比较适合演反派人物,如90年代著名电视剧《英雄无悔》中的黑帮罗耀棠等。总的来说,电影《秋收起义》是为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拍摄的应景之作,片中“毛委员”呼声不断,颇有些彰显个人崇拜的味道。与80年代初上映的影片《南昌起义》相比,差了不止一个层次。

在井冈山斗争期间,伍中豪逐渐显出了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于同级指挥员中脱颖而出,并与林彪成为了红4军中的一时之双璧。

还在上井冈山之前的转移途中,面对敌人前堵后追的严重情况,伍中豪向毛泽东提出了“时东时西,时分时合”的用兵建议,终于使工农革命军转危为安。在1927年10月的大汾战斗中,工农革命军遭到靖卫团突然袭击,张子清、伍中豪率领3营在突围时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被敌人分割,失去联系。为了摆脱敌人,张子清、伍中豪率领3营向湖南桂东地区的崇山峻岭中转战。11月上旬,朱德、陈毅、王尔琢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到达赣南崇义上堡地区休整。他们听说附近有一支毛泽东的部队在活动,非常高兴,便由陈毅亲自前去探听情况。经过一番努力,陈毅找到了张子清与伍中豪所部,双方建立了关系。这时朱德已与滇军中的老相识、军阀范石生取得联系,暂时将部队编入范石生的第16军中隐蔽并获得给养补充。张子清、伍中豪率领的3营也编入了第16军中,番号是第16军47师142团。不久,张子清、伍中豪便率领3营返回井冈山归建,并带回朱德部的信息。当时陈浩、宛希先已指挥工农革命军1营和特务连打下了茶陵县城,正在筹措给养和冬衣,并进行建立政权的尝试。湘军吴尚部出动了一个团向茶陵进攻,与工农革命军发生激战。打到胶着时,张子清、伍中豪率领3营及时赶到,两下夹攻,终于击退了敌人。然而在转移时,团长陈浩、副团长徐恕、参谋长韩壮剑和1营营长黄子吉却革命意志衰退,企图拉队伍去湘南投奔军阀方鼎英部。伍中豪首先发现情况不对,当即去找宛希先、张子清、何挺颖等人商量。尔后他们一起去质问陈浩等人,双方发生激烈争吵,部队也在通往桂东与酃县的三岔路口停了下来。

在此期间,在井冈山的毛泽东通过读报纸已经得知湘桂军阀混战即将结束,将回头进攻工农革命军。再加上宛希先先前派人送回的关于陈浩等人在茶陵陷于吃喝玩乐,耽误正事的报告,毛泽东怕在茶陵的部队有失,便带领一个排前往接应。不料赶到茶陵后,陈浩已带领部队向南开去。毛泽东心急如焚,赶快又追到湖口,终于截住了部队。在毛泽东主持下,逮捕了陈浩等4人。第二天,全军向井冈山返回。到达了井冈山脚下的宁冈砻市后,毛泽东下令召开大会,列举了陈浩等人叛变投敌的罪行,下令处决了陈浩、徐恕、韩壮剑、黄子吉。这4位井冈山早期的主要军事将领,就以这样可耻的方式一齐退出了历史舞台。其后,毛泽东改组了部队领导,任命张子清为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团长,何挺颖为党代表,朱云卿为参谋长,伍中豪升任副团长兼3营营长。毛泽东在处理陈浩事件上的雷霆手段显示出了其作为革命家的坚定性与决断力。与后来朱德、王尔琢处理袁崇全叛逃事件的方式相比,明显看出了双方在领导力上的差距。“朱毛”红军最终演变成以毛为全党魁首,印证了革命斗争适者生存的客观规律。

由于陈浩等人的破坏,在茶陵未能解决冬衣和给养问题,天近隆冬,大雪纷飞,工农革命军生存很为艰难。1928年1月初,毛泽东亲自率领第1团1营和3营9连下山,去打遂川。伍中豪带领3营9连打前锋,与连长陈正春、党代表罗荣桓指挥战士们突袭大坑镇,一举端掉了遂川县靖卫团肖家壁部的老窝,尔后顺利占领了遂川县城。部队在遂川筹到了冬衣和给养,还在这里过了年,并建立了遂川县工农兵政府。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六项注意,就是毛泽东在遂川时提出来的。

到了2月,江西敌军第27师出动一个团加一个营向井冈山发动了第一次“进剿”。为集中兵力歼灭敌人,毛泽东率领部队撤离遂川返回了井冈山。这时,敌人一个营已在靖卫团配合下进占了井冈山的北大门宁冈县城新城,严重影响了工农革命军上山下山的安全。趁敌人孤军深入,立足未稳之际,毛泽东指挥第1团与袁文才、王佐率领的第2团一部悄悄将新城包围,形成围三阙一之势,突然发起攻击。伍中豪指挥3营攻打南门,将毫无防范准备出城操练的敌军打得抱头鼠窜,缩回城内闭门坚守。由于工农革命军装备简陋,没有炮,连手榴弹都很少,只能强攻。伍中豪当即组织部队以排枪掩护,抬着竹梯逐段接近城缘,发起奋勇登城。陈正春和罗荣桓亲自率部冲到城下,指挥战士们攻城。由于敌人火力密集,很多爬上去的战士都被扫了下来。伍中豪平生有三大爱好,一是喝酒,二是吟诗唱和,三是下象棋。上了战场时,他也常常带着酒,越喝越勇。只可惜伍中豪无缘得识许世友,不然定会惺惺相惜。眼见攻城失利,伍中豪不禁大怒,将手往后一伸,警卫员赶快递上了酒壶。伍中豪仰头痛饮了一番后,竟然亲自带队冲了上去。面对敌人的矢石如雨,伍中豪在冲锋时受了轻伤。他满不在乎,一边呼喝战士们向上冲,自己则窜上梯子一溜烟爬上了城头。城上的敌军眼见上来如此勇猛一个“共匪”,不禁慌了手脚。伍中豪扬手甩出几颗手榴弹,然后借着硝烟掩护高呼着跃上城去。后边的战士在伍中豪的鼓舞下,也纷纷爬上了城头。此时1营已攻破东门冲进了城里,守城敌军无心恋战,纷纷逃向还无战火的西门。伍中豪与陈正春、罗荣桓指挥战士们猛打猛冲,也杀向了西门。残余敌人逃出西门后,却被埋伏在这里的袁文才一个营堵个正着,一顿乱枪打了个落花流水。经过两个小时激烈战斗,占领新城的一个营敌军和靖卫团被大部歼灭,共毙敌300多人,俘敌100多人,击毙了敌营长王国桢、靖卫团团长李树滋,同时活捉了敌人派来的县长张开阳。经过这一战,工农革命军取得了上山以来的空前胜利,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一次“进剿”。
由于朱德、陈毅、王尔琢率领的湘南暴动队伍遭到了湘粤几省军阀部队的“协剿”,正在向湘赣边界转移,3月中旬,毛泽东再次率领工农革命军主力下山,支援策应朱德所部。当时毛泽东兵分两路,以袁文才、王佐率第2团向湖南资兴地区运动,从正面接应朱德部;毛泽东与张子清、何挺颖率领第1团插到湘南暴动队伍侧后的湖南桂东、汝城一带,阻击追击朱德部的广东军阀部队。伍中豪指挥3营随第1团行动,一路披坚执锐,攻克酃县县城,直入桂东,协同主力击退了追击湘南暴动队伍的敌军,并帮助建立了桂东县苏维埃政权。与此同时,袁文才、王佐部也在资兴县滁口打退了追赶之敌。在工农革命军的掩护下,朱德、陈毅、王尔琢率领的湘南暴动队伍摆脱了追敌,逐次向井冈山方向转移。

1928年4月下旬,朱毛部队在砻市胜利会师。5月4日,在龙江桥头的沙洲空地上召开了庆祝两军会师的万人大会。根据中共湘南特委的决定,会上宣布将两军合编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由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和军委书记,王尔琢任军参谋长。全军下辖第10、11、12师(分别由朱德、毛泽东、陈毅任师长),共9个团1.2万余人,有枪2000余支。其中伍中豪被任命为第11师31团3营营长,党代表是杨岳彬(后为罗荣桓)。

红4军成立初期有1万多人,看上去是兵强马壮。然而井冈山地区人烟稀少,经济凋敝,部队的吃饭、穿衣、发饷均极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养活1万多不事生产的军队实在是负担太大。而且这1万多人中有8000多都是在湘南新扩充的农军,战斗力差,家乡主义严重,不愿意留在井冈山斗争。毛泽东这时又显出了其过人的领导魄力。两军会师才一个多月,他便不顾朱德、陈毅等人提出的不同意见,坚持将4个团8000多农军遣送下山,让他们回湘南去坚持斗争(这些农军在回乡的路上很快就自行散掉或被国民党军队消灭了)。尔后红4军进行了缩编,取消了师的番号,全军编为第28(南昌起义余部)、29(宜章农军)、31(秋收起义余部)、32(袁文才、王佐部)团,总计近4000人,枪还是2000多支。经过缩编后,部队变得较为精干,实际战斗力是提高了。与此同时,毛泽东又采取了釜底抽薪之策,创造性地取消了千年以来的部队发饷传统,改为供给制,官兵一律平等。另外,在红4军控制地区除打土豪及向农民征收粮食外,还动员红军指战员去外地挑粮,以节约雇人的费用。当年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名篇“朱德的扁担”,便是从此而来。在毛泽东的军政齐抓大刀阔斧之下,红4军于艰苦环境下提高了生存能力,也初步奠定了武装割据夺取政权的基本模式。

朱毛会师不久,在蒋介石的电令下,江西军阀第27师杨如轩部便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进剿”。根据敌人的兵力部署,朱德、毛泽东决定北守南攻,由朱德亲率红28、29团南下井冈山南麓歼击突出孤立的第27师一个团;毛泽东指挥朱云卿的红31团坚守宁冈、永新交界地区,阻击北路的敌人一个团。在红31团的牵敌掩护下,朱德率红28、29团在黄坳、五斗江连战皆捷,击溃赣军一个团。其后朱德挥师北上,与红31团互相配合一举攻占了永新县城,再击溃赣军一个多团,从而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进剿”。毛泽东见缝插针,马上将红31团分散撒下去,在永新地区发动群众,成立工农兵政府,迅速开展建政、建党及土地革命工作。其中伍中豪、罗荣桓率领红31团3营一部东进最远,已至天河地区,一时震动了吉安之敌。

为了扩红筹款及扩大影响,毛泽东又决定由朱德率红28团及员一民、毛泽覃指挥的红31团1营西进攻打湖南境内的茶陵县重镇高陇圩。经过战斗击溃湘军第8军一个团,攻占了高陇圩。虽然付出了红31团1营营长员一民牺牲的代价,但缴获及筹到了不少物资,并奠定了开辟九陇山革命根据地的基础。在此期间,杨如轩不甘心失败,趁红军主力已转向湘东之机,又与第9师杨池生部及刘士毅独立第7师联军,出动5个团兵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进剿”。毛泽东得到情报后立即写信给在高陇圩的朱德,要他急速回师驰援井冈山。朱德接信后即率红28团和红31团1营回师,一天强行军100多里,及时赶到浬田,击溃了拦路的靖卫团。随后朱德趁赣军轻敌冒进之机,在永新县草市坳重创赣军一个团,击毙敌团长刘安华。红军乘胜打进了永新县城,在这里设立了指挥部的杨如轩措手不及,只好带着几名随从仓惶逃跑,出城时还被流弹打伤,最后狼狈逃回了吉安。如此一来,其余几路赣军也知难而退,其第三次“进剿”又告无果而终。

1928年6月,赣军又调集了第27、第9师共5个团兵力,以第9师师长杨池生为总指挥,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进剿”。同时,湘军吴尚部3个团也乘机从西面逼近宁冈,威胁井冈山。为了粉碎湘赣之敌的联合进攻,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人经过对敌情的仔细分析,决定采取西守东攻、声西击东的战术,威摄战斗力较强的湘军,主要歼击战斗力较弱的赣军。随后,毛泽东率领红31团,朱德、陈毅率领红28、29团分两路直扑酃县,迅速击溃了湘军吴尚部一个团。果不出朱毛所料,湘军受到打击后,就此观望不前。毛泽东、朱德立即转兵向东,由毛泽东带领伍中豪的红31团3营到永新县西部的龙田、潞江一带牵制湘军,并发动群众骚扰赣军,截断湘赣两敌的联系;朱德、陈毅率领红28、29团和红31团1营赶往永新、宁冈交界处的新老七溪岭地区设伏,阻击从正面进犯的赣军杨池生、杨如轩3个团。这一仗就打出了著名的龙源口大捷,歼灭赣军一个团,击溃两个团,缴枪700余支,并乘胜第三次占领永新县城,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四次“进剿”。后来永新当地就流传下来了一首民谣:“五月里来是端阳,七溪岭下摆战场,不费红军三分力,打垮江西两只羊(杨)。”

“两只羊”中的杨如轩一直活到了1979年,建国后回忆起这段历史时也写了一首诗:“三十余年一梦空,永新附逆妄交锋。哪堪旗鼓未成列,已报弹花满市中。飞将自灭突兀小,两杨无计把身容。一团劲旅平中国,豪语铭心服总戎。”还真是颇有文采。

在两个月时间里,毛泽东、朱德领导红4军连战连捷,三占永新,接连打破湘赣军阀部队的3次“进剿”,歼敌数千,红4军也扩大了一倍。同时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迅速扩大到宁冈、永新、莲花3县的全部,以及吉安、安福、遂川、酃县的各一部,面积达7200多平方公里,人口超过50多万,并成立了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至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了全盛时期。

在此期间,伍中豪率红31团3营到永新县夏幽地区分兵做群众工作,开展土地革命,并建立了夏幽工农兵政府和中共特别支部。由于他的出色领导,使夏幽成为了井冈山根据地一面旗帜。为指导土地革命,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写成了《永新调查》一文,其中就选取了夏幽工作的不少材料。毛泽东非常欣赏伍中豪,曾多次在干部会上称赞说:“中豪同志能打仗,会做群众工作,是个文武全才。”
在蒋介石的严令下,湘赣两省军阀又于7月中旬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会剿”。根据毛泽东为书记的红4军前敌委员会决定,由朱德、陈毅率红28、29团从井冈山间道直取湘军吴尚部后方的酃县,威逼茶陵,迫使湘军回援;毛泽东指挥红31团留守永新,发动群众坚壁清野,袭扰阻滞敌人。红4军分兵后,毛泽东与宛希先、朱云卿、何挺颖率红31团要对抗从东面扑向永新的赣军11个团,形势非常危急。雄才大略的毛泽东决定主动撤出永新县城,将红31团分散,组成南北中三路行动委员会,负责各路部队的军事行动,寻机打击敌人。同时充分发动群众,用广泛的游击战术来袭扰牵制敌人。另外,还派谭震林潜入永新城内,组织搜集情报,随时向城外传递消息。红31团分兵后,伍中豪和宛希先、罗荣桓等组成北路行动委员会,指挥1营1连和3营7、8连在永新北乡的小屋岭、虚皇岭、高东岭一带抗击敌人。根据地军民众志成城,实行广泛的坚壁清野,把粮食、牲畜、饲料、用具等藏匿起来,把水源堵死,把河水弄脏,把大小路挖断,把空村、空城留给敌人。同时,将每家的男丁集中起来组成了4个“赤暴团”共6000余人,配合主力红军袭扰牵制敌人及提供情报。经过东西两路军民的团结奋战,迫使西路湘军吴尚部退出了已进占的宁冈,匆忙撤回了茶陵;而东路赣军11个团在根据地内衣食无着,进退失据,竟然被围困在永新县城周围30里内达25天之久。

就在反“会剿”作战形势看好之际,7月17日,在随朱德、陈毅部行动的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的鼓动下,朱陈率红28、29团从酃县向湘南进军,企图攻打郴州。结果弄出了一个著名的“八月失败”,不但进攻郴州受挫,红29团除萧克等人拉出来的200余人,其余都散掉了。更可惜的是,红4军参谋长兼红28团团长王尔琢在追赶叛逃的红28团2营营长袁崇全时,被其枪杀,令朱德、陈毅痛心不已。在此期间,赣敌得知红4军主力已转入湘南,遂放胆进军,相继占领了永新、莲花和宁冈等大片地区,井冈山根据地大部沦陷。因敌众我寡,毛泽东只好指挥红31团各部退守山区与敌人周旋。当得知朱德、陈毅部在湘南受挫时,毛泽东立即决定要去迎回主力,共同坚持井冈山斗争。他命令朱云卿、何挺颖率陈毅安的红31团1营及王佐、袁文才的红32团守卫井冈山;自己率领伍中豪的红31团3营南下迎接朱德、陈毅部。毛泽东、伍中豪、罗荣桓率领红31团3营远道疾驰,一路数次与敌人作战,终于到达桂东,接到了在这里休整的红28团。

朱德、陈毅率领的红28团是叶挺独立团的老底子,能打大仗,战斗力在红4军各团中首屈一指。如果没有红28团的英勇善战,仅靠红31团和红32团坚持井冈山斗争,打大仗歼敌能力不够,自保尚且不足,想扩大根据地就更困难了。而毛泽东的领导方式非常凌厉,大权独揽,令朱德、陈毅感觉有些吃不消。加上在分配战斗任务和战利品时,毛泽东的做法有偏向红31、32团之嫌,也令朱德、陈毅不满。如此一来,先前红28、29团中就弥漫着一股下山单搞的情绪,这也是铸成“八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因为毛泽东很清楚红28团的战斗力,所以他才一定要亲自来迎接朱陈回山。经过这次失败,朱德、陈毅感觉确实是宜合不宜分,所以便很痛快地决定回井冈山。在整理了队伍后,红28团与红31团3营联手击溃追来的驻赣南之敌刘士毅独立第7师5个营,缴枪250支,并攻占遂川县城。经过在遂川地区分兵开展群众工作,筹集部队给养后,9月26日,红4军主力返回井冈山。在途中,毛泽东接到了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消息,非常兴奋,在马背上吟就了那首著名的诗词《西江月•井冈山》。

回到井冈山时,赣军围攻正急。伍中豪率红31团3营与红28团、红32团一部联合作战,快打快追,在坳头垅设伏一举歼灭了赣军周浑元旅6个连。其后一路追击,占领新城,收复了宁冈全县。毛泽东、朱德指挥红4军连续作战,再占遂川,出击新城,激战龙源口,沉重打击了敌人,收复了部分根据地,粉碎了湘赣之敌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一次“会剿”(也有史料将这次“会剿”的两个阶段称为第一、第二次“会剿”)。由于伍中豪在一系列战斗中表现出来的能攻善守的指挥风格,其骁将之名已誉播井冈。

随着反“会剿”作战的节节胜利,毛泽东将红4军集中到宁冈县新城、白石、柏路等地进行大规模的冬季整训。为了促进干部战士互相学习和交流作战经验,红4军军委决定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部队的干部进行交换。其中,伍中豪升任红31团团长,党代表是原朱德部的蔡协民,副团长是陈毅安,参谋长是原朱德部的周子昆。12月10日,彭德怀、滕代远率领平江起义创建的红5军第4、5纵队800多人到达宁冈新城,同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4军胜利会师。双方商定,将红5军上山部队暂编为红4军第30团,由彭德怀任红4军副军长兼红30团团长,滕代远任红4军副党代表兼红30团党代表。由此红军的力量又壮大了,当然目标也更大了。

在坚持井冈山的革命斗争中,伍中豪与林彪同时崛起,成为了红4军中著名的青年战将。林彪是叶挺独立团出身,南昌起义时是第25师的连长。上井冈山时,林彪为红28团1营营长。王尔琢牺牲后,朱德代理了一段时间团长,于年底红4军整训时正式提拔林彪接任红28团团长。这样,伍中豪与林彪这对黄埔同期的同学就分别成为了红4军两个主力团的团长。对于两个团的战斗特点,萧克上将曾有过评价。他认为红28团善攻,红31团善守。红28团攻击能力很强,但守不稳。红31就守得非常稳,后来攻击能力也有所提高。

从个人性格上来说,林彪为人孤傲,平素沉默寡言,除了钻研战术外没有别的喜好,也不太与人交往。而伍中豪则性格豪爽,喜欢饮酒,喜欢作诗,朋友多。萧克曾说过,伍中豪没有林彪的架子。另外,伍中豪的文学功底好,被誉为“第4军的文学家”。如在给同志的回信中,伍中豪认为作诗要意境好,还要音调铿锵。开国上将宋任穷,原名叫宋韵琴,就是伍中豪一边喝酒一边给改的名字。在部队中,他与后来叛逃的红28团2营营长袁崇全是诗友,常到一起唱和。就与毛泽东的个人关系而论,林彪同毛以前没有什么渊源,是从井冈山到赣南的革命斗争中多次在关键时刻支持了毛泽东,才得到了毛的信任和偏爱。而伍中豪与毛泽东认识早,关系也亲近得多。毛泽东平时就亲昵地称伍中豪为“豪子”。伍中豪还有一大爱好是下象棋,水平也高,当时红4军中没有一个人能下得赢他。后来红4军转战赣南、闽西时,伍中豪听说在福建常青有位老人精于象棋,在那一带名声很大。他不顾那里是敌占区,偷偷去拜访了老人,并酣战了一番。结果伍中豪五战三负,技逊一筹。他很不服气,最后一把推倒棋子,说3个月以后再战。朱德知道了这件事后,严厉批评了伍中豪,作为高级指挥员怎么会如此知险犯险!这是伍中豪参军以来第一次遭到批评,当然,他很尊敬朱老总,表示心悦诚服。

1928年底,蒋介石任命何键为湘赣“会剿”代总指挥,指挥湘赣两省军阀部队8个旅18个团共3万多人,兵分六路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会剿”(有史料称是第三次“会剿”)。面对强敌压境,1929年1月4日,红4军前委在宁冈县柏路村召开了中共湘赣边界党、团特委,红4军和红5军军委联席会议(史称柏路会议)。会上首先由前委书记毛泽东传达了中共六大文件,尔后讨论了下一步的行动方针。由于时值隆冬,红军的粮食问题非常紧张。平时尚可下山背粮,一旦被敌人围困便有断粮的危险,另外缺医少药的困难也很严重。毛泽东主张克服困难,开展游击战,坚持井冈山的斗争。朱德、陈毅则主张打到外线去,调动敌人,筹粮筹款,待机歼敌,创造条件再恢复井冈山根据地。双方争论不下时,有人建议分兵迎敌。朱德便提出和陈毅带红28团下山,毛泽东等人留守井冈山。彭德怀、滕代远由于是刚上山的客军,不便直接发表意见,因此静观其变。又争论了一会,支持分兵的人越来越多。毛泽东眼看朱德已决意要带红28团下山,意识到只留红31团和袁文才、王佐部是打不了大仗的,那样将守不住井冈山。在这种情况下,雄才机变的毛泽东当即改变了意见,提出只有红28团下山兵力不足,要解井冈山之围,需以红4军主力下山调动敌人。毛泽东的意图很明显,半年多来的实践证明,没有朱德部红军就很难打大仗歼敌并扩大发展,没有毛泽东部则政治方向不易把握。因此,留守也好,转战外线也好,红31团必须和红28团在一起,这样才具备了机动歼敌扩大根据地的力量。
要下山,就需要有出击方向。当时有人主张去赣东,有人主张向赣北,有人主张出湘南。红28团团长林彪力主去赣东,认为那边北可连鄱阳湖平原,东可进浙江、福建,介于平原和山区之间,可进可退,周围大城市也多,筹粮筹款容易。伍中豪则主张去赣南,他指出了一系列有利条件,如赣南地域广阔,高山多,有回旋余地;敌人力量薄弱,不难对付;物产丰富,易筹给养;有中共组织和地方革命武装,群众觉悟高,活动多助,向赣南突围才是上策。结果伍中豪和林彪争执不下,都拍了桌子。最后毛泽东拍了板,支持了伍中豪的意见。他的主要理由是红军习惯于山地游击战,赣南靠近多山的闽西和粤北,利于与敌人周旋;由于远离国民党军腹心地域,加上闽粤赣之敌间素有矛盾,红军在三省交界地带发展更容易;赣南靠近广东,将来南下去打通出海口接收共产国际提供的军火也容易。朱德等人未提出异议,由此会议决定分兵出赣南。下一个问题就是留谁坚守井冈山。虽然敌情凶险,但费尽千辛万苦建立的根据地总不能这样就扔给敌人,必须留兵守卫,以防万一红4军下山不利还有个归处。从各部队的情况看,袁文才、王佐及红32团是井冈山坐地户,理应当仁不让。意外的是,毛泽东又提出留下彭德怀、滕代远率红30团协助红32团守山。按理说,彭德怀、滕代远率部刚上山不久,人生地不熟,留他们守山背离常理。然而彭大将军以其一贯的风格勇挑重担,没有推辞,并说服了有不同意见的邓萍、李灿、贺国中等亲信部将。这样,柏路会议最后决定“以红四军出发赣南游击,向吉安一带推进,采取围魏救赵的方针,到外线打击敌人,解井冈山之围;以彭德怀及袁(文才)、王(佐)部留守边界应付湘赣进攻部队”。

会后在人事上出了点变动。由于中共六大通过了关于“对土匪的关系”的决议,要求各根据地对“与土匪或类似的团体联盟,仅在暴动前可以适用。暴动之后宜解除其武装并严厉镇压他们”。在井冈山根据地,这明显是指袁文才、王佐部。毛泽东不同意过河拆桥,因此在柏路会议上传达中共六大文件时略去了这个决议。但他担心日久消息外泄会导致生变,因此决定将袁、王二人拆开。正好王尔琢牺牲后红4军参谋长的职位一直空缺,毛泽东便认命袁文才为红4军参谋长,带他一起下山突围。不料红4军到达赣南后袁文才偶然看到了六大文件,果然生疑,深感自己处境危险,便擅离部队偷偷潜回了井冈山。一年多后,就发生了著名的“袁、王被杀事件”,实为亲者痛,仇者快的历史憾事。

关于伍中豪在柏路会议上的贡献,毛泽东一直不忘,后来还多次提起来:“红军在赣南有今日之发展,伍中豪应记第一功,他是力主到赣南来的。”
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28团、红31团及红4军军部直属特务营、独立营从井冈山出发,向赣南进军。由于这次蒋介石的命令很严厉,围攻井冈山的湘赣之敌仅抽出李文彬、刘士毅部两个旅追击红4军主力,其余人马继续攻山。因为寡不敌众,最终守山失利。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30团600余人突围下山,去赣南寻找红4军主力;王佐率红32团转入深山密林,坚持游击战争。

毛泽东、朱德指挥红4军主力的突围行动没有能够调动敌军主力回援,反而被敌人的追兵咬住。在1月下旬占领大余县城后,遭敌李文彬旅偷袭,红4军仓促迎战,部队被打散,红28团党代表何挺颖身负重伤,红31团1营代营长周航、独立营营长张谓牺牲。在部队转移时,又遭到敌人穷追不舍,只得且战且走。一路都是大山,无群众帮助,又加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衣食无着,红军搞得非常艰苦。身负重伤的红28团党代表何挺颖在突围时的混乱中被丢弃牺牲;朱德的夫人伍若兰为掩护部队突围而遭敌俘获,被敌人斩首,首级挂在了赣州城门上示众。朱老总闻讯后,心痛至极,长时间闷闷不乐。直到2月11日部队撤到瑞金城北的大柏地时,终于抓住了敌刘士毅部两个团孤军追击的弱点,利用有利地形设置了伏击圈。由林彪指挥红28团、伍中豪指挥红31团3营打主攻,在特务营、独立营等部的配合下,一战毙伤敌300余人,俘敌800余人,生俘敌团长萧致平(因未能认出来,混在俘虏中被放跑了),缴枪800余支,取得了进入赣南以来的第一个胜利,极大振奋了军心士气。陈毅后来称之为是“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的战斗”。

大柏地战斗后,红4军占领宁都,旋即挥师西向,进入吉安东固地区,于2月17日与李文林、段起凤领导的江西红军独立第2、第4团会合,得到休整补给,终于扭转了下山以来的被动局面。东固根据地搞得是秘密割据的形式,以合法形式来掩盖革命斗争,以广泛的游击运动代替守土的公开割据,红白区域没有明显界限,有点像抗日战争时期的两面政权,从而不易被敌人封锁,方便建立党和群众的秘密组织,红军游击队也能够来去自如地向外线转战及回到根据地内进行秘密休整,安置伤员,取得补给等。毛泽东对这种斗争形式很感兴趣,在文章中称之为“李文林式的根据地”。陈毅更是诗情大发,赞颂称“此是东井冈,会师天下壮”。

红4军在东固根据地休整了一段时间后,鉴于围攻井冈山之敌得手后又转而逼向东固,毛泽东、朱德遂决定全军向闽粤边界游击,与敌人打圈子,并开辟新区。随后红4军起兵东进,经武夷山脉南端于3月11日进入闽西长汀地区,开始发展闽西的红军游击战争和苏维埃运动。3月13日至14日,伍中豪指挥红31团与林彪的红28团及特务营等部互相配合,一战渔溪,二战长岭寨,一举消灭了国民党福建省防军第2混成旅2000余人,击毙敌旅长郭凤鸣,缴获枪械500余支及大批军用物资。随后,红4军又乘胜占领汀州。由于红31团在作战中的出色表现,因而受到了红4军前委的高度赞扬。
1929年3月15日,红4军前委在长汀召开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将原有的团、营、连分别改称纵队、支队、大队。据此将红28团改编为第1纵队,林彪任司令员(亦称纵队长),陈毅任党代表;将特务营、独立营改编为第2纵队,胡少海任司令员,谭震林任党代表;红31团改编为第3纵队,伍中豪任司令员,蔡协民任党代表。

不久,红4军回师瑞金,与从井冈山突围转战到这里的彭德怀(滕代远、邓萍因伤留在于都地区疗养)部会合。由于进攻井冈山的敌军已大部分撤走,经过商量后,彭德怀又率部返回井冈山恢复根据地。朱毛则指挥红4军在兴国、宁都、于都、瑞金、广昌一带发动群众,建立党组织和赤卫队,开展土地革命,开始创建赣南革命根据地。

5月上旬,国民党桂系、粤系军阀燃起战火,盘踞龙岩的福建省防军第1混成旅陈国辉部入粤参战,闽西腹地出现了空虚的局面。毛泽东当即决定红4军二次入闽,趁机开辟新区。5月下旬,伍中豪指挥第3纵队与林彪的第1纵队由赣南进入闽西地区,一举攻占龙岩和永定县城。在此期间,伍中豪指挥第3纵队参加了三打龙岩的战斗,协同兄弟部队全歼了回援闽西的敌陈国辉旅及大量反动地方武装,配合发动龙岩地区七县农民举行武装起义,使土地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起来,从而奠定了以龙岩为中心的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

6月下旬,红4军在龙岩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从而发生了关于建军方向的著名的前委、军委“朱毛之争”。当时与会多数人支持朱德,少部分人支持毛泽东,主持会议的陈毅则居中调停,对毛泽东、朱德各打五十大板。在支持毛泽东的少部分人中,素来沉默寡言的第1纵队司令员林彪旗帜鲜明,坚决拥护毛泽东的主张。林彪是出自朱德带上井冈山的南昌起义余部,可想而知这是对毛泽东如何的雪中送炭了。而跟着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并与毛个人关系很好的伍中豪却选择了支持军长朱德,这令毛泽东实在是百感交集。平心而论,红4军多数将领对革命的民主还有一些浪漫想法,缺乏对革命斗争残酷性的深刻认识,因而主张“自下而上的民主制”,对毛泽东那种大权独揽、领导方式凌厉的“自上而下的民主制”较为反感,故支持了性格更加宽厚大度的朱德。伍中豪当时的选择,想必也脱离不了这一范畴,这与萧克后来回忆自己一生的“第一次站错队”大致相近。在最后选举前敌委员会书记时,毛泽东落选,陈毅当选为前委书记。此后,毛泽东便离开红4军去闽西特委指导工作。

7月上旬,在蒋介石的命令下,闽粤赣三省军阀出动两万余军队,向闽西革命根据地发起了第一次“会剿”。此时前委书记陈毅已去上海参加中共中央召开的军事会议并汇报情况,由朱德代理前委书记,决定红4军分兵,以第1纵队、第4纵队(6月中旬在闽西连城县新泉编成,傅柏翠任司令员,张鼎丞任党代表)留守闽西,第2纵队、第3纵队出击闽中。此后,朱德亲率第2、3纵队进军闽中,相继占领了宁洋、漳平等地。然而闽中地区多荒山峻岭,缺少粮食,群众基础不好,土匪也多。再加上天气炎热,红军长途行军又累又饿,非战斗减员和掉队者甚多,武器弹药也丢了不少,最后指战员们都不肯走了。无奈之下,朱德只好带着部队又回师闽西,与第1、4纵队会师,收复了上杭等地,歼敌2000余人。由于闽粤赣三省军阀互相观望,出兵不出力,这次“会剿”便无疾而终。

鉴于部队中怨气很大,代理前委书记的朱德就于9月下旬在上杭召开了红4军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这次倒是实行了“自下而上的民主制”,大家畅所欲言,讨论激烈。但乱吵了3天后却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主持会议的朱德也拿不出有效的策略措施。这时,很多人就怀念起了毛泽东领导时的雷厉风行。林彪、罗荣桓等将领便提议,请毛泽东回来主持工作。朱德正骑虎难下,当即表示同意,就由第2纵队参谋长郭化若起草了一封信,请毛泽东回来复职和出席“八大”。然而毛泽东回信说,他反对敷衍调和、模棱两可的“陈毅主义”,不打倒“陈毅主义”,不解决红4军党内的是非原则问题,他不回来。在朱德等人一力敦请下,正在患病的毛泽东坐着担架赶来参加“八大”。不过当他到达上杭时,会议已结束了,遂留在上杭养病。


10月上旬,两广军阀调集兵力准备开战,粤北地区顿显空虚。这时中共中央发来指示,要红4军趁敌空虚向东江地区出击。然而等朱德率领第1、2、3纵队向东江出击后,两广军阀的混战却停止了,红4军还不知道,结果啃上了钉子。经过岩前、蕉岭、梅县等几场战斗,因敌众我寡,部队损失很大。特别是在梅县战斗中,第3纵队9支队党代表罗荣桓身负重伤,是被战友谭政和孙开楚强行救下火线的。11月下旬,朱德率红4军主力经赣南寻乌、安远返回闽西龙岩、连城地区休整。此时,陈毅已返回闽西,并带回了中央的“九月来信”。经过朱德、陈毅等人的诚心相请,毛泽东终于回到了红4军。在1929年12月底召开的红4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综合毛泽东的军队、根据地建设思想与“九月来信”精神的《古田会议决议》。会议选举毛泽东仍担任红4军前委书记,朱德、陈毅、罗荣桓、林彪、伍中豪、谭震林等人为前委委员。

1930年1月,蒋介石又调集赣闽粤三省军阀部队共12个团,对闽西革命根据地发起第二次“会剿”。此时,根据前委决定,朱德率第1、3、4纵队从古田转移到连城、宁化、清流县一带筹措给养;毛泽东率第2纵队留在古田,担负警戒和掩护主力的任务,同时研究地方工作的安排。针对敌人的“会剿”部署,朱德指挥红4军主力挺进赣南,占领广昌,迫敌后方。在吉安县的水南、施家边一带,红4军一举歼敌独立第15旅两个团,俘敌1300多人,迫使赣军从闽西回师。在此期间,闽系军阀发生火并,亦将部队匆忙撤出闽西,粤军见状便也无心作战。这样,敌人的第二次“会剿”计划又告破产。

进入1930年后,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桂系军阀间的矛盾严重发作,各方纷纷调兵遣将,中原大战一触即发。毛泽东抓住敌人兵力空虚的时机,主持成立了指导红4、红5、红6军及赣南、赣西、闽西、东江地方党组织的共同前委,分兵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政权,迅速扩大根据地。此后,伍中豪奉命率领第3纵队在瑞金、兴国、宁都、于都、会昌等县广泛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地方武装和苏维埃政权,使赣南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扩大。至1930年3月,赣南数县的根据地已连成了一片,闽西地方武装成立了红12军,赣南和闽西也分别成立了苏维埃政府,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雏形初步显现。

在从井冈山到赣南、闽西的征途中,伍中豪身经百战,智勇双全,屡立战功,已成为了红4军中与林彪齐名的主要将领。如天以假年,其前途将不可限量。可惜,残酷的革命战争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由于长年征战积劳成疾,1930年入夏时,伍中豪因肺病发作不得不住进红军医院治疗。6月,红4军前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对部队进行了扩编,以红4军司令部、政治部为基础组建了第一路军(不久即改称红一军团),由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政治委员,朱云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红4军(军长林彪、政治委员潘心源)、红6军(后改称红3军,军长黄公略、政治委员蔡会文)、红12军(军长伍中豪、政治委员谭震林)。其中红12军原为闽西地方武装编成,战斗力较差。为平衡部队战斗力,军团总部将红4军第3纵队与红12军第2、3纵队对调,并补充了部分赣南地方武装。这样,红12军的骨干便成为了光荣的秋收起义部队。由于伍中豪还在病中,军团总部又命令将罗炳辉从红6军调过来担任红12军代理军长。

此时中共中央正是李立三掌权之时,其“左倾”冒险主义严重发作,要求以红军的进攻配合工人暴动来夺取大城市,红军要“无条件扩大”,掀起“新的革命高潮”,“会师武汉”,争取“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在他的严令下,毛泽东和朱德不得不率领红一军团去进攻敌人重兵设防的长沙。出发之前,毛泽东还亲自到医院看望了养病中的伍中豪。这时伍中豪的心中很忧虑,他对毛泽东说:“中央取长沙,攻武汉,饮马长江的指示气候不对,以长途跋涉之孤军攻打大城市不妥,望多保重!”对此毛泽东又何尝不知,但他不能违抗中央命令。

1930年8月6日,红21军军长胡少海在闽西永福地区肃清土匪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根据上级命令,将伍中豪调任红21军军长,并当选为闽西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8月中旬,毛泽东、朱德率红一军团进入湖南,准备同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红三军团会师,进攻长沙。由于这是一次大的军事行动,毛泽东担心兵力不足,遂于8月19日和24日两次给闽西特委致信,要求增派部队去平江、浏阳增援,而且两封信都指名要伍中豪带第一批部队去。这时伍中豪的身体还未痊愈,但仍奉令出院,立即从闽西长汀赶到江西吉安,组织了5000多名红军和赤卫队员,准备开赴长沙增援。但此时红一方面军(于8月下旬成立,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兼总政治委员,朱云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辖红一、红三军团8个军共3万余人)进攻长沙已告失败,于10月初回师到了吉安。毛泽东与伍中豪见面后,检讨了攻打长沙的战斗经过,都痛感中央攻打大城市的战略方针不对头。当时谁也没有,这竟然是二人之间的最后一次见面。

几天后,根据红一军团的命令,伍中豪带领一个警卫排经横江渡调集赣西各县的独立团,准备向漳州进军。在途经安福县城时,突遭安福县靖卫团的包围袭击。因寡不敌众,伍中豪率部突围至亮家山,子弹打光又无后援,终于被敌人杀害,年仅27岁。(另有一说,伍中豪当时只是弹尽被俘,关在安福监狱。敌人劝降不果,才将他杀害的。)



10月上旬,两广军阀调集兵力准备开战,粤北地区顿显空虚。这时中共中央发来指示,要红4军趁敌空虚向东江地区出击。然而等朱德率领第1、2、3纵队向东江出击后,两广军阀的混战却停止了,红4军还不知道,结果啃上了钉子。经过岩前、蕉岭、梅县等几场战斗,因敌众我寡,部队损失很大。特别是在梅县战斗中,第3纵队9支队党代表罗荣桓身负重伤,是被战友谭政和孙开楚强行救下火线的。11月下旬,朱德率红4军主力经赣南寻乌、安远返回闽西龙岩、连城地区休整。此时,陈毅已返回闽西,并带回了中央的“九月来信”。经过朱德、陈毅等人的诚心相请,毛泽东终于回到了红4军。在1929年12月底召开的红4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综合毛泽东的军队、根据地建设思想与“九月来信”精神的《古田会议决议》。会议选举毛泽东仍担任红4军前委书记,朱德、陈毅、罗荣桓、林彪、伍中豪、谭震林等人为前委委员。

1930年1月,蒋介石又调集赣闽粤三省军阀部队共12个团,对闽西革命根据地发起第二次“会剿”。此时,根据前委决定,朱德率第1、3、4纵队从古田转移到连城、宁化、清流县一带筹措给养;毛泽东率第2纵队留在古田,担负警戒和掩护主力的任务,同时研究地方工作的安排。针对敌人的“会剿”部署,朱德指挥红4军主力挺进赣南,占领广昌,迫敌后方。在吉安县的水南、施家边一带,红4军一举歼敌独立第15旅两个团,俘敌1300多人,迫使赣军从闽西回师。在此期间,闽系军阀发生火并,亦将部队匆忙撤出闽西,粤军见状便也无心作战。这样,敌人的第二次“会剿”计划又告破产。

进入1930年后,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桂系军阀间的矛盾严重发作,各方纷纷调兵遣将,中原大战一触即发。毛泽东抓住敌人兵力空虚的时机,主持成立了指导红4、红5、红6军及赣南、赣西、闽西、东江地方党组织的共同前委,分兵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政权,迅速扩大根据地。此后,伍中豪奉命率领第3纵队在瑞金、兴国、宁都、于都、会昌等县广泛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地方武装和苏维埃政权,使赣南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扩大。至1930年3月,赣南数县的根据地已连成了一片,闽西地方武装成立了红12军,赣南和闽西也分别成立了苏维埃政府,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雏形初步显现。

在从井冈山到赣南、闽西的征途中,伍中豪身经百战,智勇双全,屡立战功,已成为了红4军中与林彪齐名的主要将领。如天以假年,其前途将不可限量。可惜,残酷的革命战争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由于长年征战积劳成疾,1930年入夏时,伍中豪因肺病发作不得不住进红军医院治疗。6月,红4军前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对部队进行了扩编,以红4军司令部、政治部为基础组建了第一路军(不久即改称红一军团),由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政治委员,朱云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红4军(军长林彪、政治委员潘心源)、红6军(后改称红3军,军长黄公略、政治委员蔡会文)、红12军(军长伍中豪、政治委员谭震林)。其中红12军原为闽西地方武装编成,战斗力较差。为平衡部队战斗力,军团总部将红4军第3纵队与红12军第2、3纵队对调,并补充了部分赣南地方武装。这样,红12军的骨干便成为了光荣的秋收起义部队。由于伍中豪还在病中,军团总部又命令将罗炳辉从红6军调过来担任红12军代理军长。

此时中共中央正是李立三掌权之时,其“左倾”冒险主义严重发作,要求以红军的进攻配合工人暴动来夺取大城市,红军要“无条件扩大”,掀起“新的革命高潮”,“会师武汉”,争取“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在他的严令下,毛泽东和朱德不得不率领红一军团去进攻敌人重兵设防的长沙。出发之前,毛泽东还亲自到医院看望了养病中的伍中豪。这时伍中豪的心中很忧虑,他对毛泽东说:“中央取长沙,攻武汉,饮马长江的指示气候不对,以长途跋涉之孤军攻打大城市不妥,望多保重!”对此毛泽东又何尝不知,但他不能违抗中央命令。

1930年8月6日,红21军军长胡少海在闽西永福地区肃清土匪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根据上级命令,将伍中豪调任红21军军长,并当选为闽西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8月中旬,毛泽东、朱德率红一军团进入湖南,准备同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红三军团会师,进攻长沙。由于这是一次大的军事行动,毛泽东担心兵力不足,遂于8月19日和24日两次给闽西特委致信,要求增派部队去平江、浏阳增援,而且两封信都指名要伍中豪带第一批部队去。这时伍中豪的身体还未痊愈,但仍奉令出院,立即从闽西长汀赶到江西吉安,组织了5000多名红军和赤卫队员,准备开赴长沙增援。但此时红一方面军(于8月下旬成立,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兼总政治委员,朱云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辖红一、红三军团8个军共3万余人)进攻长沙已告失败,于10月初回师到了吉安。毛泽东与伍中豪见面后,检讨了攻打长沙的战斗经过,都痛感中央攻打大城市的战略方针不对头。当时谁也没有,这竟然是二人之间的最后一次见面。

几天后,根据红一军团的命令,伍中豪带领一个警卫排经横江渡调集赣西各县的独立团,准备向漳州进军。在途经安福县城时,突遭安福县靖卫团的包围袭击。因寡不敌众,伍中豪率部突围至亮家山,子弹打光又无后援,终于被敌人杀害,年仅27岁。(另有一说,伍中豪当时只是弹尽被俘,关在安福监狱。敌人劝降不果,才将他杀害的。)



伍中豪牺牲的消息传来,曾与他朝夕相处的红12军官兵皆失声痛哭。毛泽东也非常悲痛,有说法是“红着眼眶,咬着一条毛巾,豆大的泪珠直往下滴,几天没有出门”。10月24日,性情暴烈的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攻下安福县城,在城内隆重召开了悼念伍中豪的万人大会,并将杀害伍中豪的凶手刘日升处以死刑。据说,还是彭德怀监斩,红12军政委谭震林亲自操刀行刑。全国解放后,耒阳、安福两县政府多次派人查找伍中豪的墓地,但均未找到。伍中豪牺牲的详细情况,相关党史资料记载只是大略,现在看来仍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历史谜题。

由于林彪后来折戟沉沙,一些老帅老将们便感慨,如果伍中豪活着将会如何如何。如谭震林言“倘若他不被反动派杀害,一定是和林彪平起起坐的元帅”;聂荣臻、叶剑英言“可惜伍中豪同志牺牲的太早,要不毛主席也不会如此器重林彪,更不会让他当自己的接班人”等。实际上,这些话也就听听罢了。以伍中豪在红4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表现,一贯快意恩仇的毛泽东岂会不记着?朱德、陈毅就因为这个历史包袱,一辈子都背着个曾经“反对过毛主席”的罪名,一遇政治风浪就要被敲打。至于像萧克这样的将领,在红4军“七大”上投了朱德的票,在长征中仅仅对张国焘中央没有表示反对,到58年就成了“军中坏人”,这些历史问题被记得多牢呀!伍中豪要是活下来,可能会成为元帅,但恐怕也免不了要遇到历史规律。罗荣桓那样一辈子紧跟毛泽东从无反对的最亲信将领,不也影响不了59年后毛对林的基本判断吗,况亦伍中豪乎?

伍中豪喜欢吟诗唱和,据说曾留下过三首遗作,特录如下:

(一)
男儿沙场百战死,壮士马革裹尸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处处是青山。
(西乡隆盛的影响真大呀!)

(二)
西风吹叶落檐牙,旅路迢迢客思赊。纵使苏卿能回国,故国归去已无家。

(三)
百代兴亡一恍中,世界何物是天公。如我才华偏落拓,慷慨赴义怒气冲。

不愧为英雄本色!

伍中豪牺牲的消息传来,曾与他朝夕相处的红12军官兵皆失声痛哭。毛泽东也非常悲痛,有说法是“红着眼眶,咬着一条毛巾,豆大的泪珠直往下滴,几天没有出门”。10月24日,性情暴烈的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攻下安福县城,在城内隆重召开了悼念伍中豪的万人大会,并将杀害伍中豪的凶手刘日升处以死刑。据说,还是彭德怀监斩,红12军政委谭震林亲自操刀行刑。全国解放后,耒阳、安福两县政府多次派人查找伍中豪的墓地,但均未找到。伍中豪牺牲的详细情况,相关党史资料记载只是大略,现在看来仍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历史谜题。

由于林彪后来折戟沉沙,一些老帅老将们便感慨,如果伍中豪活着将会如何如何。如谭震林言“倘若他不被反动派杀害,一定是和林彪平起起坐的元帅”;聂荣臻、叶剑英言“可惜伍中豪同志牺牲的太早,要不毛主席也不会如此器重林彪,更不会让他当自己的接班人”等。实际上,这些话也就听听罢了。以伍中豪在红4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表现,一贯快意恩仇的毛泽东岂会不记着?朱德、陈毅就因为这个历史包袱,一辈子都背着个曾经“反对过毛主席”的罪名,一遇政治风浪就要被敲打。至于像萧克这样的将领,在红4军“七大”上投了朱德的票,在长征中仅仅对张国焘中央没有表示反对,到58年就成了“军中坏人”,这些历史问题被记得多牢呀!伍中豪要是活下来,可能会成为元帅,但恐怕也免不了要遇到历史规律。罗荣桓那样一辈子紧跟毛泽东从无反对的最亲信将领,不也影响不了59年后毛对林的基本判断吗,况亦伍中豪乎?

伍中豪喜欢吟诗唱和,据说曾留下过三首遗作,特录如下:

(一)
男儿沙场百战死,壮士马革裹尸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处处是青山。
(西乡隆盛的影响真大呀!)

(二)
西风吹叶落檐牙,旅路迢迢客思赊。纵使苏卿能回国,故国归去已无家。

(三)
百代兴亡一恍中,世界何物是天公。如我才华偏落拓,慷慨赴义怒气冲。

不愧为英雄本色!
如果他不牺牲,肯定是元帅跑不掉,可惜了。不过,这样牺牲的早期将领还是很多的,卢德铭,黄攻略,胡少海,等等,也证明了当年的革命斗争是多么艰苦卓绝!也许当年早期参加革命的,十个人能活下来一个就算不错了!
楼主有心了,超大需要多些有料大作,少点无脑喷子
沈大,没有最后一个长段,大家更爱你,真的。

毛泽东也非常悲痛,有说法是“红着眼眶,咬着一条毛巾,豆大的泪珠直往下滴,几天没有出门”。10月24日,性情暴烈的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攻下安福县城,在城内隆重召开了悼念伍中豪的万人大会,并将杀害伍中豪的凶手刘日升处以死刑。据说,还是彭德怀监斩,红12军政委谭震林亲自操刀行刑。
喜欢看这类文章。沈大回来挺好的。
感谢沈大!
如果他不牺牲,肯定是元帅跑不掉,可惜了。不过,这样牺牲的早期将领还是很多的,卢德铭,黄攻略,胡少海, ...
从在朱毛之争中的表现看,伍明显是单纯军事型干部,对政治斗争完全不感兴趣。这种谁对就支持谁完全不跟风的政治立场,加上文学青年式的豪放不羁,注定了伍中豪即使不牺牲也会在后面的历次运动中麻烦不断。
假如伍能活到解放后,只怕也和萧克、何长工一样,逐步淡出核心圈子。朱德的老部下林彪倒向毛泽东奠定了自己的地位,被认为是自己绝对嫡系的伍中豪挺朱德对毛泽东内心的伤害是无以复加的。可以肯定的是,红军时期毛泽东就会把伍和萧克一样发配。到最后,因离开军队而无军衔也是可能的。
为何会有伍豪的笔名出现?
说真的 我只认识伍豪,不认识什么伍中豪
沈大,没有最后一个长段,大家更爱你,真的。
是呀,历史没有如果。
从在朱毛之争中的表现看,伍明显是单纯军事型干部,对政治斗争完全不感兴趣。这种谁对就支持谁完全不跟风 ...
那也可以了。总有人对政治斗争不感兴趣是不?
辽海秋风起 发表于 2016-4-3 21:00
从在朱毛之争中的表现看,伍明显是单纯军事型干部,对政治斗争完全不感兴趣。这种谁对就支持谁完全不跟风 ...
说伤害,周早先对毛的伤害更是无法挽回的。最后确成了一生的好基友。

乱假设的东西不要再说了。
zou_xl 发表于 2016-4-4 09:22
为何会有伍豪的笔名出现?
觉悟社的一帮人抓阄作笔名,周抓到5号,就是“伍豪”。小超抓到1号,成了“逸豪”,只是少有人听说罢了。
说伤害,周早先对毛的伤害更是无法挽回的。最后确成了一生的好基友。

乱假设的东西不要再说了。
身份地位不同结果也不同。朱德早就放弃了,直到最后还经常被拿出来敲打,仅仅是因为德高望重有号召力。周恩来的作用无可替代,但每次都被打到濒死再拉回来。伍中豪是直肠子,结果是一定的。
沈晨曦 发表于 2016-4-4 12:52
觉悟社的一帮人抓阄作笔名,周抓到5号,就是“伍豪”。小超抓到1号,成了“逸豪”,只是少有人听说罢了。
高中历史老师倒是讲过……
身份地位不同结果也不同。朱德早就放弃了,直到最后还经常被拿出来敲打,仅仅是因为德高望重有号召力。周 ...
万一掰弯了呢
说伤害,周早先对毛的伤害更是无法挽回的。最后确成了一生的好基友。

乱假设的东西不要再说了。
毛和周的关系是既有合作又有斗争,毛不是没有考虑过打倒周,但是周在党内的势力太大,毛也是很忌惮的。毛的那句“总理只是给我面子而已”,可不是单纯的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