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黑水生死14年:东北抗联失败原因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3:20:39
http://war.news.163.com/09/1023/18/5MB4NINU00011MSF.html

核心提示:东北抗联奋战时间不算短。但是与华北八路军以及江淮新四军相比,东北抗联的成绩却大为逊色。关内共军能在八年中由不到十万发展出上百万正规军,开辟根据地几十万平方公里。同样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为什么反差如此之大?





这是东北抗日联军骑兵部队。



这是抗联第一路军第二方面军之一部
不记得哪里看到过了,说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上最艰难的三个时候,分别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西路军鏖战河西走廊和东北抗联苦战白山黑水。

东北抗联从1932年、1933年开始兴起,初期叫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人民抗日革命军、东北抗日同盟军等等。1936年开始,各东北人民革命军陆续改名字为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到1937年东北抗联发展到鼎盛时期。1938年后东北抗联逐渐转入困难期。同年2月,东北抗联已经开始联系苏联。1938年底,东北抗联已经损失非常严重。1939年秋,关东军调集7万多人对抗联实施大讨伐。1940年2月 23日,抗联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杨靖宇殉国。通过和苏联协商,1940年底至1941年抗联余部陆续进入苏联。在东北境内坚持到抗战胜利的只有抗联第十军。

东北抗联奋战时间不算短。但是与华北八路军以及江淮新四军相比,东北抗联的成绩却大为逊色。关内共军能在八年中由不到十万发展出上百万正规军,开辟根据地几十万平方公里,而东北抗联,即使在人数最多的时候也只有3万余人,仅仅坚持到1940年就撑不住了,导致最后几年东北几乎全无抗日力量存在。同样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反差如此之大,这个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有些网友总是拿抗联来说事,妄图用抗联的失败来证明所谓没有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无法单独生存。比如天涯社区煮酒论史版曾经的斑竹,一个ID为“上帝之鹰”的哥们就持此观点。这种观点表面上看很有道理,但是却经不起最起码事实的反驳。当时我把那个“上帝之鹰”狠狠嘲笑了一番,理由很简单:东北抗联从1932年开始兴起,到1937年到达鼎盛,1938年开始走下坡路。也就是说,正面战场还没有开始全面抗战的时候,抗联发展壮大;正面战场全面开打了,抗联反而走向衰落了。你还说抗联失败是因为没有正面战场的支持吗?恰恰相反吧?

那么,东北抗联的失败,并非因为缺乏正面战场的支持,又是因为什么呢?本人不才,试图进行一些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第一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势力本来就小。

中国共产党开展游击战争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根据地原先的群众基础和地下党发展情况。如果当地原先党组织很不健全而统治者又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秩序的话,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情。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对共产党实行清剿。在湖南一省,原来有2万中共党员,被国民党消灭了四分之三。也就是说,还剩下5000左右的党员。在这个基础上, 毛泽东才带领几百人枪的红军在湘赣边区的井冈山站住了虚弱的脚跟。而相比东北则是天壤之别。整个东北在1931年的时候总共只有2000左右的中共党员,三个省加起来还不如一个刚刚遭到重大打击的湖南,其中共党员分布密度之小可想而知。所以中共在东北三省只有一个省委。这些还大部分在城市,在东北农村,中共的势力就更可怜了。总而言之,在东北试图开展像日后华北这样的农村游击战争,其基础无论如何是太虚弱的。

而更倒霉的是,几乎就在日军发动9。18事变占领东北的同时,中共满洲省委就遭到一次灭顶之灾。 1931年11月,关东军大举搜捕共产党,将中共满洲省委几乎一网打尽。如此雪上加霜,使得中共在满洲的势力更加弱小。而直到1932 年1月,新成立的满洲省委才第一次开会。而且这样一来多少使得东北共产党的抗日活动受到了一定的迟滞。在有的时候,这种迟滞也是要命的。下面会提到。

第二,东北共产党没能抓住日军占领初期的有利时期抓紧开展活动扩大基础和势力。

就拿关内八路军为例,日军刚刚占领的时候,还没能建立有效统治,占领区一片混乱,就在这个时期,八路军抓紧时间发展势力建立根据地。从1937年出征,到1938年底的时候,八路军已经由4万左右激增到22万人之多。等到1940年百团大战后日军发现共产党的游击队构成真正的威胁时已经来不及了。八路军已经发展到了四五十万人,而民兵、儿童团等组织组成的根据地全方位联防也已经具备相当规模,仅凭有限的日军已不可能扑灭燎原大火。而伪军么……非常感谢他们,他们不愧为优秀的运输大队队员。

对于东北战场来说,其实也出现过类似的机会。关东军最初对民间的抗日武装并不很在意,用于对付的只有3 万日军,最多再加3万伪军。而东北抗日的义勇军一度发展到30万之多。当时日本还没有建立有效统治,秩序完全没有恢复,老百姓对异族入侵极其反感,抗日情绪高涨,是抗联发展军力的黄金时期。但是东北由于满洲省委遭到关东军的粉碎性打击,花了好一段时间进行恢复,因此在好几个月之后才正式开始武装抗日的行动。抗联最早的武装,即赵尚志带领的巴彦游击队(这是由赵尚志先投奔后再在里面发挥影响最后取得领导权的队伍。这是东北抗联的悲哀之一,由于东北缺乏共产党的现成武装,所以很多抗联的武装都是派人去说服原有的山林队、义勇军、土匪胡子听他们领导,所以其根基不如关内八路军那么牢,而且这样改造一支队伍所需要的时间也很长。),听从赵尚志的领导开始抗日时也是1932年的事。而日后的抗联第一路军总指挥杨靖宇则直到1932年11月才去南满开展工作。同时由于当时大环境的影响,东北的共产党还存在“左”倾错误,对非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不够团结。直到1933年5月满洲省委扩大会议才决定团结各种抗日力量,收编和改造抗日义勇军。但是此时的义勇军已经走到了末路(义勇军没有统一指挥,胜则聚,败则散,兴起快,失败也快),即将退出抗日舞台了。日本和伪满洲国的统治秩序已经开始建立起来,抗联发展的大好时机就这样失去了。

第三,东北抗联对根据地建设不够重视。

这点其实不能怪抗联。抗联奋斗的时期,整个中共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和实践都还很不成熟。尤其对于如何在农村建设根据地,抗联基本上是一头雾水。看看抗联的领导人也大致能发现这方面的弱点。周保中,早年参加云南护国军,参加过北伐,1927年加入中共, 1928年被送往苏联学习军事,日军占领东北后被派往吉林组织抗联。赵尚志,1925年入党,同年进黄埔军校学习,后被奉军两次逮捕,9。18后才被营救出狱组织抗联斗争。带有传奇色彩的女英雄赵一曼则是苏联留学出身。他们都没有在农村建立根据地的经验(这在苏联是学不到的)。唯一有点农民军事经验的是杨靖宇,1927年曾经组织过农民暴动,1929年被派往东北工作。但是杨靖宇也只是组织农民暴动,并没有成熟的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经验。

因此,抗联对根据地建设方面抓得不是很紧。为了避开日军,抗联选择在深山密林中建立基地,而比较少在群众中开展工作,没有像日后华北那样如此大规模建立放手发动群众进行联防的那种根据地,更不用说开展减租减息和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了。而面对日伪着手建立 “集团部落”时,由于缺乏足够牢固的群众根据地,抗联对此一筹莫展,而阻挠的行动似乎也比较消极(当然这主要还是因为抗联本身实力就很小,不足以有效阻止日伪大规模的“归屯并村”行动)。等到“集团部落”建立起来,农村的老百姓基本上都被关进这些“人圈”里面,与抗联的联系被切断以后,抗联真正的噩梦才开始。大家皆以抗联战士在天寒地冻之时“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为苦。殊不知这对抗联来说已是天堂也!在“集团部落”普遍建立后,躲藏在密林中的抗联战士甚至在三九天滴水成冰的夜晚也不能生火!因为一生火附近的日军碉堡就会发现有人在“集团部落”之外活动,大军立至。

游击战所侍者无非人民,游击队与老百姓的关系是龙与水的关系。龙,“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东北抗联被日伪“归屯并村”的毒计所害,与人民割裂开来,其下场可想而知。虽然我们听过很多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给抗联带食物的动人故事。但是毕竟无法让一支军队完全靠老百姓崇高的思想觉悟来生存啊。日后关内新四军和八路军就吸取了这个教训。1943年,江淮日伪苦于新四军来去无踪,决定进行“清乡”,完整统计各占领区的户口,并花九牛二虎之力从江南运来500多万毛竹准备建造篱笆将村子都围起来,模仿东北的集团部落。7 月,新四军果断出击,乘日伪之隙将所有篱笆收缴来付之一炬;日伪前脚登记了户口,新四军后脚就赶来把帐册烧的精光,令日伪劳而无功,欲哭无泪。如此,江淮地区始终无法建立日伪的有效统治,无法将人民与中共游击部队隔离开来,因此也就无法像在东北消灭抗联那样在江淮扼杀新四军。二战以后的越南战争中,美国和日本一样,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用归屯的方式将游击队和老百姓隔离开来,美国建立的“集团部落”有个好听的名字:“战略村”。但是美国的战略村政策彻底失败。原因就是当他想到使用这招的时候,游击队已经在群众中扎根很深,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故“战略村”随建随倒,根本无法发挥作用,被捣毁者不计其数。有的“战略村”管理人员则被越共策反,做白皮红心的工作,拿着美国的工资为越共办事,十二万分的受用。

第四,西征的决策。

西征的决策是否错误,其实值得商榷,但是西征使得抗联损失巨大却是不争的事实。1936年,可能是因为原先活动的地区收到压制生存困难,诸路抗联纷纷向西迁徙。而且各路抗联都派出了最精锐的主力试图打通西征的道路。杨靖宇派出自己最强的两个主力师,周保中派出四个军中最强的第四军和第五军,李兆麟派出了第三路军中最强的3、6两个军。6月,西征军小胜,但是日军大军云集,西征军不得不退回原处。11月底,杨靖宇将整个第一路军的所有战马都拨给西征部队。西征军长驱到达辽河,谁知撞上百年不遇的倒霉事——12月的辽河竟然没有封冻!西征军大骇,被日军追兵追上,伤亡惨重。1938年6月,第二路军的第四军西征,沿途损失惨重,到12月,整个第四军全军覆没。只有第三路军分两批西征,走小兴安岭,故幸未遭遇日军,但是沿途冻死无数抗联战士。

西征将抗联主力部队置于无后方作战,孤悬敌占区的危险局面,如果西征大获成功,或许就无可指摘,但是现实是抗联主力在西征后损伤太重,而且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因此西征对抗联的失败难辞其咎。

第五,抗联生存环境的恶劣与关东军的强大。

抗联活动的地区是中国东北的森林不同于越南的森林,在越南的热带雨林,高手甚至只用一把小刀就能生存。而东北的森林纬度高,温度低。尤其在冬天的夜里,简直非人世所堪(而抗联还不能生火!)。曾经有人说中国华北平原不太可能展开游击战,理由第一是平原地形,第二就是说华北在秋冬时期太过寒冷,游击队难以户外活动。华北尚且给人如此印象,东北可想而知。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让大家想象在东北的深山密林中打游击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日军对已经基本失败的抗联进行最后的讨伐,杨靖宇和600多人的日伪讨伐队在山林中周旋。讨伐队后来说,这个近两米高的大个子杨靖宇,跑起来像鸵鸟一样快,跑步时双手摆动过头顶。最终600多人的讨伐队因为冻馁、死伤、疲劳,大量的掉队,最终只剩下50 人。这恐怕是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记录了:一个人活活拖垮一支讨伐队。

吃饱穿暖的日伪讨伐队尚且如此,可见抗联英雄在密林中坚持的是怎么样的一种非凡、超乎人的想象的艰苦斗争。

另外,抗联面对的是日军军中王牌关东军。关东军当初是为了防备苏联而驻扎东北的,其装备训练都比关内日军要强很多。抗联面对的敌人是如此凶恶,而自身又有上述一些因素,失败实在很难避免。

以上便是鄙人总结的东北抗联失败原因。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抗联有那么些不利因素,当初那几年怎么还会发展起来呢?其实说实话,抗联对日寇的袭扰远不如关内八路军对日军的震撼来的大。别看“东北抗日联军”名字很响,其实抗联直到最多的时候也只有3万多人。在 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东北,不到3万的抗联能对日伪产生多大的震动呢?在很多时候不过搔搔痒罢了,所以日伪也懒得出动大军清剿。直到后来为了发动全面战争,必须有一个对付中国以及苏联的稳固基地和据点,才将彻底肃清东北抗日力量的事题上日程,本来根基就弱的抗联遂由盛转衰。

有些国民党粉丝认为关内八路军的游击战不也是搔痒性质吗?怎么八路就没被干掉?说来说去还是正面战场支持的作用。我说那就大错特错了。据日本自己统计1941年底,占领区的“治安地区为10%,准治安地区为40%,未治安地区为50%”,而到了1944 年,“在方面军占领的三个特别市,四百个县当中,治安良好的除三个特别市以外,只有七个县(占总数的1.4%)。有一三九个县(31.5%,差不多未部署兵力,不得不听任中共活动。还有相当于66.9%的二百九十五个县(包括华北政务委员会直辖行政区的四个县),属于中间地区。在该地区彼我势力浮动很大,行政力量大多不能充分贯彻执行。其中大部是以县城为中心,只将兵力分驻几个乡村,民心多倾向共产觉。”。如果说搔痒搔到“未治安地区”占到一半,一半以上的占领区域“行政力量大多不能充分贯彻执行……只将兵力分驻几个乡村,民心多倾向共产觉”,这痒也搔得太嚣张了点吧? http://war.news.163.com/09/1023/18/5MB4NINU00011MSF.html

核心提示:东北抗联奋战时间不算短。但是与华北八路军以及江淮新四军相比,东北抗联的成绩却大为逊色。关内共军能在八年中由不到十万发展出上百万正规军,开辟根据地几十万平方公里。同样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为什么反差如此之大?





这是东北抗日联军骑兵部队。



这是抗联第一路军第二方面军之一部
不记得哪里看到过了,说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上最艰难的三个时候,分别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西路军鏖战河西走廊和东北抗联苦战白山黑水。

东北抗联从1932年、1933年开始兴起,初期叫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人民抗日革命军、东北抗日同盟军等等。1936年开始,各东北人民革命军陆续改名字为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到1937年东北抗联发展到鼎盛时期。1938年后东北抗联逐渐转入困难期。同年2月,东北抗联已经开始联系苏联。1938年底,东北抗联已经损失非常严重。1939年秋,关东军调集7万多人对抗联实施大讨伐。1940年2月 23日,抗联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杨靖宇殉国。通过和苏联协商,1940年底至1941年抗联余部陆续进入苏联。在东北境内坚持到抗战胜利的只有抗联第十军。

东北抗联奋战时间不算短。但是与华北八路军以及江淮新四军相比,东北抗联的成绩却大为逊色。关内共军能在八年中由不到十万发展出上百万正规军,开辟根据地几十万平方公里,而东北抗联,即使在人数最多的时候也只有3万余人,仅仅坚持到1940年就撑不住了,导致最后几年东北几乎全无抗日力量存在。同样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反差如此之大,这个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有些网友总是拿抗联来说事,妄图用抗联的失败来证明所谓没有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无法单独生存。比如天涯社区煮酒论史版曾经的斑竹,一个ID为“上帝之鹰”的哥们就持此观点。这种观点表面上看很有道理,但是却经不起最起码事实的反驳。当时我把那个“上帝之鹰”狠狠嘲笑了一番,理由很简单:东北抗联从1932年开始兴起,到1937年到达鼎盛,1938年开始走下坡路。也就是说,正面战场还没有开始全面抗战的时候,抗联发展壮大;正面战场全面开打了,抗联反而走向衰落了。你还说抗联失败是因为没有正面战场的支持吗?恰恰相反吧?

那么,东北抗联的失败,并非因为缺乏正面战场的支持,又是因为什么呢?本人不才,试图进行一些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第一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势力本来就小。

中国共产党开展游击战争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根据地原先的群众基础和地下党发展情况。如果当地原先党组织很不健全而统治者又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秩序的话,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情。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对共产党实行清剿。在湖南一省,原来有2万中共党员,被国民党消灭了四分之三。也就是说,还剩下5000左右的党员。在这个基础上, 毛泽东才带领几百人枪的红军在湘赣边区的井冈山站住了虚弱的脚跟。而相比东北则是天壤之别。整个东北在1931年的时候总共只有2000左右的中共党员,三个省加起来还不如一个刚刚遭到重大打击的湖南,其中共党员分布密度之小可想而知。所以中共在东北三省只有一个省委。这些还大部分在城市,在东北农村,中共的势力就更可怜了。总而言之,在东北试图开展像日后华北这样的农村游击战争,其基础无论如何是太虚弱的。

而更倒霉的是,几乎就在日军发动9。18事变占领东北的同时,中共满洲省委就遭到一次灭顶之灾。 1931年11月,关东军大举搜捕共产党,将中共满洲省委几乎一网打尽。如此雪上加霜,使得中共在满洲的势力更加弱小。而直到1932 年1月,新成立的满洲省委才第一次开会。而且这样一来多少使得东北共产党的抗日活动受到了一定的迟滞。在有的时候,这种迟滞也是要命的。下面会提到。

第二,东北共产党没能抓住日军占领初期的有利时期抓紧开展活动扩大基础和势力。

就拿关内八路军为例,日军刚刚占领的时候,还没能建立有效统治,占领区一片混乱,就在这个时期,八路军抓紧时间发展势力建立根据地。从1937年出征,到1938年底的时候,八路军已经由4万左右激增到22万人之多。等到1940年百团大战后日军发现共产党的游击队构成真正的威胁时已经来不及了。八路军已经发展到了四五十万人,而民兵、儿童团等组织组成的根据地全方位联防也已经具备相当规模,仅凭有限的日军已不可能扑灭燎原大火。而伪军么……非常感谢他们,他们不愧为优秀的运输大队队员。

对于东北战场来说,其实也出现过类似的机会。关东军最初对民间的抗日武装并不很在意,用于对付的只有3 万日军,最多再加3万伪军。而东北抗日的义勇军一度发展到30万之多。当时日本还没有建立有效统治,秩序完全没有恢复,老百姓对异族入侵极其反感,抗日情绪高涨,是抗联发展军力的黄金时期。但是东北由于满洲省委遭到关东军的粉碎性打击,花了好一段时间进行恢复,因此在好几个月之后才正式开始武装抗日的行动。抗联最早的武装,即赵尚志带领的巴彦游击队(这是由赵尚志先投奔后再在里面发挥影响最后取得领导权的队伍。这是东北抗联的悲哀之一,由于东北缺乏共产党的现成武装,所以很多抗联的武装都是派人去说服原有的山林队、义勇军、土匪胡子听他们领导,所以其根基不如关内八路军那么牢,而且这样改造一支队伍所需要的时间也很长。),听从赵尚志的领导开始抗日时也是1932年的事。而日后的抗联第一路军总指挥杨靖宇则直到1932年11月才去南满开展工作。同时由于当时大环境的影响,东北的共产党还存在“左”倾错误,对非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不够团结。直到1933年5月满洲省委扩大会议才决定团结各种抗日力量,收编和改造抗日义勇军。但是此时的义勇军已经走到了末路(义勇军没有统一指挥,胜则聚,败则散,兴起快,失败也快),即将退出抗日舞台了。日本和伪满洲国的统治秩序已经开始建立起来,抗联发展的大好时机就这样失去了。

第三,东北抗联对根据地建设不够重视。

这点其实不能怪抗联。抗联奋斗的时期,整个中共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和实践都还很不成熟。尤其对于如何在农村建设根据地,抗联基本上是一头雾水。看看抗联的领导人也大致能发现这方面的弱点。周保中,早年参加云南护国军,参加过北伐,1927年加入中共, 1928年被送往苏联学习军事,日军占领东北后被派往吉林组织抗联。赵尚志,1925年入党,同年进黄埔军校学习,后被奉军两次逮捕,9。18后才被营救出狱组织抗联斗争。带有传奇色彩的女英雄赵一曼则是苏联留学出身。他们都没有在农村建立根据地的经验(这在苏联是学不到的)。唯一有点农民军事经验的是杨靖宇,1927年曾经组织过农民暴动,1929年被派往东北工作。但是杨靖宇也只是组织农民暴动,并没有成熟的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经验。

因此,抗联对根据地建设方面抓得不是很紧。为了避开日军,抗联选择在深山密林中建立基地,而比较少在群众中开展工作,没有像日后华北那样如此大规模建立放手发动群众进行联防的那种根据地,更不用说开展减租减息和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了。而面对日伪着手建立 “集团部落”时,由于缺乏足够牢固的群众根据地,抗联对此一筹莫展,而阻挠的行动似乎也比较消极(当然这主要还是因为抗联本身实力就很小,不足以有效阻止日伪大规模的“归屯并村”行动)。等到“集团部落”建立起来,农村的老百姓基本上都被关进这些“人圈”里面,与抗联的联系被切断以后,抗联真正的噩梦才开始。大家皆以抗联战士在天寒地冻之时“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为苦。殊不知这对抗联来说已是天堂也!在“集团部落”普遍建立后,躲藏在密林中的抗联战士甚至在三九天滴水成冰的夜晚也不能生火!因为一生火附近的日军碉堡就会发现有人在“集团部落”之外活动,大军立至。

游击战所侍者无非人民,游击队与老百姓的关系是龙与水的关系。龙,“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东北抗联被日伪“归屯并村”的毒计所害,与人民割裂开来,其下场可想而知。虽然我们听过很多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给抗联带食物的动人故事。但是毕竟无法让一支军队完全靠老百姓崇高的思想觉悟来生存啊。日后关内新四军和八路军就吸取了这个教训。1943年,江淮日伪苦于新四军来去无踪,决定进行“清乡”,完整统计各占领区的户口,并花九牛二虎之力从江南运来500多万毛竹准备建造篱笆将村子都围起来,模仿东北的集团部落。7 月,新四军果断出击,乘日伪之隙将所有篱笆收缴来付之一炬;日伪前脚登记了户口,新四军后脚就赶来把帐册烧的精光,令日伪劳而无功,欲哭无泪。如此,江淮地区始终无法建立日伪的有效统治,无法将人民与中共游击部队隔离开来,因此也就无法像在东北消灭抗联那样在江淮扼杀新四军。二战以后的越南战争中,美国和日本一样,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用归屯的方式将游击队和老百姓隔离开来,美国建立的“集团部落”有个好听的名字:“战略村”。但是美国的战略村政策彻底失败。原因就是当他想到使用这招的时候,游击队已经在群众中扎根很深,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故“战略村”随建随倒,根本无法发挥作用,被捣毁者不计其数。有的“战略村”管理人员则被越共策反,做白皮红心的工作,拿着美国的工资为越共办事,十二万分的受用。

第四,西征的决策。

西征的决策是否错误,其实值得商榷,但是西征使得抗联损失巨大却是不争的事实。1936年,可能是因为原先活动的地区收到压制生存困难,诸路抗联纷纷向西迁徙。而且各路抗联都派出了最精锐的主力试图打通西征的道路。杨靖宇派出自己最强的两个主力师,周保中派出四个军中最强的第四军和第五军,李兆麟派出了第三路军中最强的3、6两个军。6月,西征军小胜,但是日军大军云集,西征军不得不退回原处。11月底,杨靖宇将整个第一路军的所有战马都拨给西征部队。西征军长驱到达辽河,谁知撞上百年不遇的倒霉事——12月的辽河竟然没有封冻!西征军大骇,被日军追兵追上,伤亡惨重。1938年6月,第二路军的第四军西征,沿途损失惨重,到12月,整个第四军全军覆没。只有第三路军分两批西征,走小兴安岭,故幸未遭遇日军,但是沿途冻死无数抗联战士。

西征将抗联主力部队置于无后方作战,孤悬敌占区的危险局面,如果西征大获成功,或许就无可指摘,但是现实是抗联主力在西征后损伤太重,而且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因此西征对抗联的失败难辞其咎。

第五,抗联生存环境的恶劣与关东军的强大。

抗联活动的地区是中国东北的森林不同于越南的森林,在越南的热带雨林,高手甚至只用一把小刀就能生存。而东北的森林纬度高,温度低。尤其在冬天的夜里,简直非人世所堪(而抗联还不能生火!)。曾经有人说中国华北平原不太可能展开游击战,理由第一是平原地形,第二就是说华北在秋冬时期太过寒冷,游击队难以户外活动。华北尚且给人如此印象,东北可想而知。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让大家想象在东北的深山密林中打游击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日军对已经基本失败的抗联进行最后的讨伐,杨靖宇和600多人的日伪讨伐队在山林中周旋。讨伐队后来说,这个近两米高的大个子杨靖宇,跑起来像鸵鸟一样快,跑步时双手摆动过头顶。最终600多人的讨伐队因为冻馁、死伤、疲劳,大量的掉队,最终只剩下50 人。这恐怕是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记录了:一个人活活拖垮一支讨伐队。

吃饱穿暖的日伪讨伐队尚且如此,可见抗联英雄在密林中坚持的是怎么样的一种非凡、超乎人的想象的艰苦斗争。

另外,抗联面对的是日军军中王牌关东军。关东军当初是为了防备苏联而驻扎东北的,其装备训练都比关内日军要强很多。抗联面对的敌人是如此凶恶,而自身又有上述一些因素,失败实在很难避免。

以上便是鄙人总结的东北抗联失败原因。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抗联有那么些不利因素,当初那几年怎么还会发展起来呢?其实说实话,抗联对日寇的袭扰远不如关内八路军对日军的震撼来的大。别看“东北抗日联军”名字很响,其实抗联直到最多的时候也只有3万多人。在 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东北,不到3万的抗联能对日伪产生多大的震动呢?在很多时候不过搔搔痒罢了,所以日伪也懒得出动大军清剿。直到后来为了发动全面战争,必须有一个对付中国以及苏联的稳固基地和据点,才将彻底肃清东北抗日力量的事题上日程,本来根基就弱的抗联遂由盛转衰。

有些国民党粉丝认为关内八路军的游击战不也是搔痒性质吗?怎么八路就没被干掉?说来说去还是正面战场支持的作用。我说那就大错特错了。据日本自己统计1941年底,占领区的“治安地区为10%,准治安地区为40%,未治安地区为50%”,而到了1944 年,“在方面军占领的三个特别市,四百个县当中,治安良好的除三个特别市以外,只有七个县(占总数的1.4%)。有一三九个县(31.5%,差不多未部署兵力,不得不听任中共活动。还有相当于66.9%的二百九十五个县(包括华北政务委员会直辖行政区的四个县),属于中间地区。在该地区彼我势力浮动很大,行政力量大多不能充分贯彻执行。其中大部是以县城为中心,只将兵力分驻几个乡村,民心多倾向共产觉。”。如果说搔痒搔到“未治安地区”占到一半,一半以上的占领区域“行政力量大多不能充分贯彻执行……只将兵力分驻几个乡村,民心多倾向共产觉”,这痒也搔得太嚣张了点吧?
好文,支持!
东北抗联是苏联人介入中国东北的手段,不受土工领导,说实话,土工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
简单生活qswpm 发表于 2011-9-30 12:47
东北抗联是苏联人介入中国东北的手段,不受土工领导,说实话,土工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
:victory:满赛,又一个真相诞生了。你稍微读一读历史就不会闹这种笑话了,没有知识也有常识,没有常识还有电视。
此文的意思想说神魔?
留名,慢慢看.
确实,当时的满洲省委不受土共中央领导,而是直属土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
就亲身经历了一件事:东北抗联某师政委的坟墓多年来无人答理,无论是当地政府和老百姓都视而不见,还是后来边防移交部队后,部队出钱重新修建了坟墓和墓牌,不是不存在,而是不愿去承认。
好文章,顶一个
有道理,值得反思
后来某些人分析原因是对日本刺激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