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万三的诅咒-------明朝亡国根源, 在于仇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32:22


明朝灭亡原因, 说法很多, 有说皇帝低能, 有说宦官祸国, 东林党葬送社稷的等等,
在此不再详述。。。按照很多资料的大体印象, 本人的第一感觉, 就是明朝的经商环
境很不好, 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轻商 乃至仇商, 成天片帆不许出海, 更还莫须有的
把最大赞助商沈万三全家, 抄家充军或处死。

鉴于朱元璋的个性, 我就猜想, 或许元朝的商业很繁荣, 事实果不其然, 元朝的海
内外商业繁荣, 就是公认;  事实上, 元朝商业想不繁荣都不可能, 因为元朝的统治
者, 极度的热衷于借贷/放贷, 获利极高;  没有发达的商业环境, 如此的高利的借
/放贷, 只能是无源之水;  还有一个佐证, 就是元朝统治阶层在后期, 因为放贷失手
破产,被卖为奴的很多, 以至于元朝廷不得不下令, 禁止卖买元蒙奴隶, 贯彻力度多
少, 就不清楚了。

元朝的海外商贸,  从陆疆到海上, 都极其发达, 北方的色目人, 因为地理环境优势,
是元朝统治者放贷的主要对象之一;  而出生在江南的沈万三, 据说是通过东南沿海的
海上贸易发迹。  虽为四等汉人, 能在元朝经商发迹, 相当程度说明, 元朝的经商环
境,还是很宽宏大量的:   元朝当时的内政大方向, 大体感觉, 就是汉人不能持兵戈,
既然不信任四等汉人, 当兵也免了, 经商随便, 但要缴纳相当税负。。。。。

或许是北方弃农从商者众多, 也或许是气候变化导致北方农耕收获有限, 元朝时就有
南方粮食大量北运。   全民轻农重商, 外加南方粮食北运, 遇上欠收 + 战乱年景,高
昂粮食价格让普通百姓时成饿孚, 这应该就是朱元璋仇商的直接动机。另外色目人因为
经商, 同样被朱元璋仇视: 大明境内的色目人, 相互间不得通婚, 而只能和汉人成婚,
据说这是江淮地区的部分人群, 带异族人特征的主要成因之一。

开国初期, 朱元璋的政策就是非常的重视农业, 这原本并没有什么错;  这在建朝之初,
以农为纲为重, 实属应该;  此外政府班底精干 宗室人数规模尚小, 光依靠农业税赋,  
完全不是问题:    问题在于, 任何一个朝代, 政府班底或连同宗室, 肯定会随王朝的
延续而扩张, 明朝中期, 朱家宗室子孙规模, 就由朱元璋开国时的58人, 增达至20万
之众, 其开支更达到了朝廷开支的1/3.

由此, 开朝皇帝朱元璋的轻商 抑商 乃至仇商, 就给后世埋下了隐患:    明朝崩溃前,
要说根本问题, 个人看就是没钱, 没钱打流寇, 没钱平辽东。。。。。按说以明朝经济
的相对世界的发达程度, 朝廷没钱绝对是荒唐透顶。  但这于明朝, 事实上就是荒唐 扯
蛋成了家常便饭, 因为对比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 明朝应该就是最轻商 抑商 乃至仇商
的朝代: 唐宋元, 有类似明朝那样在陆界海疆, 对外锁国的禁商令么?   如果没有估计
错误, 明朝的财政收入, 相比唐宋元清, 农业税负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应该是最高的, 而
商业流通税负, 比例应该是数百年最低。  

事实上这于其他很多王朝, 政府/王室规模扩大, 也不是问题, 毕竟王朝延续 经济发
展, 可供收取的税源, 也会日益增多。  但这于明朝, 确实就是成了难题: 朱元璋
给后人立下了如此先王之法加榜样, 导致后世子孙大规模开征内外商业税, 成了无可
逾越的障碍:  明朝的后世皇帝也不是笨蛋, 当然知道开辟财源  大规模开征商业税
于社稷的重要性, 但据说是吃了利益集团东林党人的软钉子;  怎么个软钉子, 细想
也比较简单:只要东林党人正大光明的列出一堆先王朱元璋如何作为 + N条语录, 当朝
皇帝也只能乖乖作孙子。

或许有人会说, 西班牙/葡萄牙人, 和明朝的贸易往来规模相当之大, 又是怎么个解释?
事实上要理解也比较简单: 那就是明朝和外夷的贸易往来, 那是皇恩浩大, 给你片特区,
你可以通过我官府贸易, 但这可不代表本朝欣赏 鼓励乃的作为 行径;   而事实上, 西班
牙/葡萄牙和明朝真正的贸易往来, 水货贸易规模远大得多, 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为暴利
铤而走险倭寇了。

打个比方, 明朝水货商贸行业的地位, 好比是今天的浴室 保健 按摩店, 东林党人私下
都参与经营分红;  明朝后世皇帝想从这一行业开辟财源, 东林党人当然不乐意, 于是
给皇帝老儿亮牌儿:  这浴室 按摩 大保健, 都不是先王认可的正业, 对其开征税赋,岂
非认同其为正业 鼓励百姓从业?    皇帝老儿那时心情, 绝对就是打碎牙齿肚里咽,还要
强作威严, 真是可怜。   打着红旗反红旗, 还反成了, 不清楚明朝是否是头一回。

而于明朝更具讽刺意义的是, 成天禁海 筑墙的结果, 是海外白银大量流入, 成了市面上
流通硬货, 这放今天, 就好比浴室 按摩 大保健的代币/优惠券, 堂而皇之流通于集市作
等价物交易, 而当朝政府却无法让其成为主要税源。    据说明朝完蛋前, 曾发动组织官
民共同捐款护国, 然而京城上下, 所获不过数千两。。。。要说明朝官商平民都不爱国,
偶绝对不信, 但爱国捐款也是有自尊 + 风险底线的, 一个沈万三的结局, 足够让万千个
大小沈万三, 望大明朝灭亡而却步, 成为纯粹的看客旁观。 崇祯遗言: 群臣误我。。。
。。其实他更想说的, 或许是------------“先王误我”。


明朝灭亡原因, 说法很多, 有说皇帝低能, 有说宦官祸国, 东林党葬送社稷的等等,
在此不再详述。。。按照很多资料的大体印象, 本人的第一感觉, 就是明朝的经商环
境很不好, 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轻商 乃至仇商, 成天片帆不许出海, 更还莫须有的
把最大赞助商沈万三全家, 抄家充军或处死。

鉴于朱元璋的个性, 我就猜想, 或许元朝的商业很繁荣, 事实果不其然, 元朝的海
内外商业繁荣, 就是公认;  事实上, 元朝商业想不繁荣都不可能, 因为元朝的统治
者, 极度的热衷于借贷/放贷, 获利极高;  没有发达的商业环境, 如此的高利的借
/放贷, 只能是无源之水;  还有一个佐证, 就是元朝统治阶层在后期, 因为放贷失手
破产,被卖为奴的很多, 以至于元朝廷不得不下令, 禁止卖买元蒙奴隶, 贯彻力度多
少, 就不清楚了。

元朝的海外商贸,  从陆疆到海上, 都极其发达, 北方的色目人, 因为地理环境优势,
是元朝统治者放贷的主要对象之一;  而出生在江南的沈万三, 据说是通过东南沿海的
海上贸易发迹。  虽为四等汉人, 能在元朝经商发迹, 相当程度说明, 元朝的经商环
境,还是很宽宏大量的:   元朝当时的内政大方向, 大体感觉, 就是汉人不能持兵戈,
既然不信任四等汉人, 当兵也免了, 经商随便, 但要缴纳相当税负。。。。。

或许是北方弃农从商者众多, 也或许是气候变化导致北方农耕收获有限, 元朝时就有
南方粮食大量北运。   全民轻农重商, 外加南方粮食北运, 遇上欠收 + 战乱年景,高
昂粮食价格让普通百姓时成饿孚, 这应该就是朱元璋仇商的直接动机。另外色目人因为
经商, 同样被朱元璋仇视: 大明境内的色目人, 相互间不得通婚, 而只能和汉人成婚,
据说这是江淮地区的部分人群, 带异族人特征的主要成因之一。

开国初期, 朱元璋的政策就是非常的重视农业, 这原本并没有什么错;  这在建朝之初,
以农为纲为重, 实属应该;  此外政府班底精干 宗室人数规模尚小, 光依靠农业税赋,  
完全不是问题:    问题在于, 任何一个朝代, 政府班底或连同宗室, 肯定会随王朝的
延续而扩张, 明朝中期, 朱家宗室子孙规模, 就由朱元璋开国时的58人, 增达至20万
之众, 其开支更达到了朝廷开支的1/3.

由此, 开朝皇帝朱元璋的轻商 抑商 乃至仇商, 就给后世埋下了隐患:    明朝崩溃前,
要说根本问题, 个人看就是没钱, 没钱打流寇, 没钱平辽东。。。。。按说以明朝经济
的相对世界的发达程度, 朝廷没钱绝对是荒唐透顶。  但这于明朝, 事实上就是荒唐 扯
蛋成了家常便饭, 因为对比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 明朝应该就是最轻商 抑商 乃至仇商
的朝代: 唐宋元, 有类似明朝那样在陆界海疆, 对外锁国的禁商令么?   如果没有估计
错误, 明朝的财政收入, 相比唐宋元清, 农业税负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应该是最高的, 而
商业流通税负, 比例应该是数百年最低。  

事实上这于其他很多王朝, 政府/王室规模扩大, 也不是问题, 毕竟王朝延续 经济发
展, 可供收取的税源, 也会日益增多。  但这于明朝, 确实就是成了难题: 朱元璋
给后人立下了如此先王之法加榜样, 导致后世子孙大规模开征内外商业税, 成了无可
逾越的障碍:  明朝的后世皇帝也不是笨蛋, 当然知道开辟财源  大规模开征商业税
于社稷的重要性, 但据说是吃了利益集团东林党人的软钉子;  怎么个软钉子, 细想
也比较简单:只要东林党人正大光明的列出一堆先王朱元璋如何作为 + N条语录, 当朝
皇帝也只能乖乖作孙子。

或许有人会说, 西班牙/葡萄牙人, 和明朝的贸易往来规模相当之大, 又是怎么个解释?
事实上要理解也比较简单: 那就是明朝和外夷的贸易往来, 那是皇恩浩大, 给你片特区,
你可以通过我官府贸易, 但这可不代表本朝欣赏 鼓励乃的作为 行径;   而事实上, 西班
牙/葡萄牙和明朝真正的贸易往来, 水货贸易规模远大得多, 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为暴利
铤而走险倭寇了。

打个比方, 明朝水货商贸行业的地位, 好比是今天的浴室 保健 按摩店, 东林党人私下
都参与经营分红;  明朝后世皇帝想从这一行业开辟财源, 东林党人当然不乐意, 于是
给皇帝老儿亮牌儿:  这浴室 按摩 大保健, 都不是先王认可的正业, 对其开征税赋,岂
非认同其为正业 鼓励百姓从业?    皇帝老儿那时心情, 绝对就是打碎牙齿肚里咽,还要
强作威严, 真是可怜。   打着红旗反红旗, 还反成了, 不清楚明朝是否是头一回。

而于明朝更具讽刺意义的是, 成天禁海 筑墙的结果, 是海外白银大量流入, 成了市面上
流通硬货, 这放今天, 就好比浴室 按摩 大保健的代币/优惠券, 堂而皇之流通于集市作
等价物交易, 而当朝政府却无法让其成为主要税源。    据说明朝完蛋前, 曾发动组织官
民共同捐款护国, 然而京城上下, 所获不过数千两。。。。要说明朝官商平民都不爱国,
偶绝对不信, 但爱国捐款也是有自尊 + 风险底线的, 一个沈万三的结局, 足够让万千个
大小沈万三, 望大明朝灭亡而却步, 成为纯粹的看客旁观。 崇祯遗言: 群臣误我。。。
。。其实他更想说的, 或许是------------“先王误我”。
农民出身的皇上,骨子里总是弄不懂和看不起工商的,太祖亦如是
要是明朝继续保持宋朝的开海政策就好了
我想问一下楼主,你读过一遍明史没?

沈万三跟朱元璋根本不是同时代的人,只是野史把他们扯到了一起。明初禁海主要是对付方国珍,后期禁海策只是书面上存在的,民间甚至阻拦政府开海,因为走私的利润更大,开海就没有那么多利润了,对此政府也是睁只眼闭只眼。
朱元璋重视农业并不是说他就不要商业了,要不然后来哪来那么多资金提供给明成祖进行那么多次大规模北伐,明朝自始自终商业一直很发达,工业没有兴起只是指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方面,因为明朝后期工匠监管不严,而且军队工匠都是军户,没有自由,导致了军工业很差,轻工业明朝一直是世界之巅好吧,西方发现新大陆后的白银很大部分都流入了明朝,所以万历开始白银价格普遍下降,但是财富不是在政府手里,绝大部分是集中在地主商人手里,所以政府后继无力。
明朝亡国和放纵商业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党争只是明朝灭亡的一个因素,根本原因是士族的土地大量兼并,官僚制度腐败,直接原因是小冰河时期导致大面积的农作物绝收,而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明朝末年江南地区工商业及其发达。

朱元璋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

      1.严格货币管理,禁止假丨币扰乱市场。货币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也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元末,货币混乱,民间以物物相贸易。洪武元年,令户部铸“洪武通宝”钱,与历代铜钱及前铸“大中通宝”钱相兼行使,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洪武八年,又令发行纸币,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大明会典》卷三一)。都是明洪武时期的法定货币。对制造丨假丨币及明知是假而使用者严厉惩罚。《大明律》规定:“凡私铸铜钱者,绞;匠人同罪;为从及知情买使者各减一等。”“凡伪造宝钞,不分首从及窝主,若知情行使者皆斩,财产并入官。”(《大明律集解附例》卷二四)私铸铜及伪造宝钞都是死罪。

    2.统一度量衡。度量衡是测量商品数量单位的工具。在保证商品公平交易方面,起着较大的作用。洪武时,实行统一的度量衡制度。斛斗秤尺等度量衡器的标准,由国家统一颁布,各级官府依样制造,并在校勘、印烙之后,方许给降民间行使(《大明会典》卷三七)。“毋容嗜利之徒私自造置,欺诈小民”(《大明会典》卷二一○)。为保证这一制度能真正实行,令兵马司每两日校勘一次市场上使用的斛斗秤尺(《大明会典》卷三七)。凡私造且不符合官颁标准者,与在官降斛斗秤尺上作弊的一样处罚,皆杖六十,工匠同罪;其私造度量衡器虽与官颁标准相同,但未经官府校勘、印烙者,笞四十(《大明律集解附例》卷十)。使奸恶之徒无所措其手足。

    3.统一价格管理。洪武元年,令兵马司指挥兼任市司,负市场管理之责,每两日一次依时估定市场物价。在外各府州县城门兵马司亦一体兼领市司,核定当地市场物价(《大明会典》卷三七)。

    4.加强对牙行的控制。牙行,是商品买丨卖的中间人。最初出现于秦汉,时称“驵侩”。对促进商品交换有其应有的作用。但也常利用熟悉市场行情的有利地位,juān@①削商贾。明初,加强了对它的控制。规定,凡城市乡村集市牙行,各码头埠头皆选有家业的人充任,官给印信文簿,随时登记往来客商、船户之籍贯、姓名、路引字号及所带货物数目,每月送官府查考;私充牙人者,杖六十,所得牙钱入官。没有官府的认可,是不能开张牙行的。还规定,牙人评估物价如心存不公,以贱为贵,或以贵为贱,扰乱市场价格,“计所增减之价坐赃论,入己者准窃盗论,免刺。”(《大明律集解附例》卷十)

    5.禁止和雇和买。和买、和雇名异实同,皆起源于宋、元,其弊至于官不给价而民仍输物。朱元璋明令禁止,洪武二年令:“凡内外军民官司并不得指以和雇和买扰害于民,如果官司缺用之物,照依时值,对物两平收买。或客商到来中买货物,并仰随即给价,如或减驳价值及不即给价者,以监察御史、按察司体察,或赴上司陈告。”洪武二十六年又定,“凡民间市肆买丨卖,一应货物价值须从州县亲民衙门按月从实申报合于上司,遇有买办军需等项以凭照价收买。”(《大明会典》卷三七)官府购丨买所急用之物,必须根据当时的市场价格,公平买丨卖,不能拖欠货款,亏损商民。

    6.反对强买强卖,欺行霸市。“凡买丨卖诸物两不和同及贩鬻之徒通同牙行共为奸计,卖物以贱为贵,买物以贵为贱者,杖八十;若见人有所买丨卖,在旁高下比价,以相惑乱而取利者,笞四十。”(《大明律集解附例》卷十)买丨卖商品必须在两厢情愿的情况下进行,如有不法之徒强买强卖,或与牙行勾结,操纵物价,都要受到无情法律的制裁。

    7.不许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市场,对造假贩假者不假宽贷。“凡造器用之物不牢固真实,及绢布之属纰薄短狭而卖者各笞五十,其物入官。”(《大明律集解附例》卷十)销丨售产品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否则将受到笞四十的处罚,且没收其货物。

    这些措施有力地维护了市场秩序,保证了商品交换的顺利进行。言其通商,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洪武时期的税收管理也体现了通商的精神。商品交易必须向国家交税。洪武二年令,“凡卖田宅头匹,赴务投税”。同年还规定,“凡诸色人等踏造酒曲货卖者,须要赴务投税方许货卖。”(《大明会典》卷三五)对偷税漏税者予以严厉地法律制裁。“凡客商匿税及卖酒醋之家,不纳课程者,笞五十”,货物、酒醋一半入官,且将没收货物的三分之一奖励告发之人。“若买头匹税不契者,罪亦如之”(《大明律集解附例》卷八)。

    为有效征解商税,朱元璋还建立了一套商税管理机构。先设官店以征商,136(hi)4年,改在京官店为宣课司,府州县官店为通课司(《明太祖实录》卷一四)。后又改通课司为税课司局,府设司,县设局,其官长为大使,从九品,掌管商税征收事宜(《明史》卷七四)。客商兴贩竹木亦照例抽分,设抽分竹木局掌其事(《大明会典》卷二○四)。

    税率前后不完全一致,但其变化的趋势是由重至轻。1362年,规定一般货物的税率为十五税一(《明太祖实录》卷一一)。这一税率维持两年,朱元璋“以其税太多病民”,命予减轻(《明太祖实录》卷一四)。命中书省定商税为三十税一,自此,税率稳定下来,成为定律。且三令五申,官吏征税必须依法进行:“各种税课司局商税俱三十分税一,不得多收”(《大明会典》卷三五),“过取者以违令论”(《明太祖实录》卷一四)。甚至还对一些百姓日用商品免税。洪武十三年谕户部:“曩者奸臣聚敛,深为民害,税及天下纤悉之物,朕甚耻焉。自今如军民嫁娶丧祭之物,舟车丝布之类皆勿税。尔户部其榜示天下,使其周知。”

    为防止官吏多征商税,增加商民负担,在对官吏的考核中,朱元璋对号称能“恢办商税”的官吏特别不以为然。洪武九年,“山西汾州平遥县主簿成乐官满来朝,本州上其考曰:‘能恢办商税。’吏部以闻,上曰:‘地之产有常数,官之所取有常制,商税自有定额,何俟恢办?若额外恢办,得无剥削于民丨?主簿之职,在佐理县政,抚安百姓,岂以办课为能?若止以办课为能,其他不见可称,是失职矣。州之考非是,尔吏部其移文讯之。’”(《明太祖实录》卷一○六)辅佐县令安抚百姓,才是主簿的职责所在,以“恢办商税”为能必然加重商民的额外负担,且超出了其职责范围。因此,下令吏部进行调查。商税征收的数量也应当根据商业的发展状况,不能以往年的数目为定额,洪武二丨十年九月户部言:“今天下税课司、河泊所课程视旧有亏,宜以洪武十八年所收为定额。”朱元璋说:“商税之征,岁有不同,若以往年为定额,苟有不足,岂不病民?宜随其多寡从实征之。”

    对税官无理刁难商民,朱元璋更是严格禁止,如给商人造成经济损失的,税官必须予以赔偿。洪武八年三月,“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滩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谓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明太祖实录》卷一八五)。朱元璋认为,商人既已纳税,就应放行,此吏留难商人月余,使其错过市场机会,货物无法脱手,蒙受经济损失,仅给记过处分不足以惩其恶,命施杖刑,且以其俸禄赔偿商人。明官吏俸禄甚薄,税官俸薪不多,不足以抵偿商人的损失,但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反对官吏刁难商旅,保护商人免受无理苛索之意甚明。

    朱元璋还有不少举措也表明了他扶持商业,鼓励通商的意念。

    (1)为贫困潦倒的商人重出商海想办法解决资本问题。朱明承元之后,经济凋敝,闾阎萧条,有许多人丧失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能自存。朱元璋下令邻里相邦,共渡难关。在洪武五年五月诏告天下:“古者邻保相助,患难相救。今州县城市乡村,或有冻馁不能自存者,令里中富室假贷钱谷以资养之,工商农业皆听其故。俟有余赡,然后偿还。”(《明太祖实录》卷七三)这里的“工商农业皆听其故”,即是指,里中家道殷实人户借贷钱物给同里贫不能自存的人,以之作为营生资本,原来做工的做工,事农的事农,经商的经商,恢复其故业。等有余资后,一并偿还。此项法令,虽非专为商人而定,但商人也自然从这项政策中受益,部分商人因此而获得了营商的资本。

    (2)修建塌房,为至京经商的人提供贮存货物的场所。京师四方辐辏,人口稠密,军民所居房屋皆由官府拨给,“连廊栉比,无复隙地”。商人货物到京,或贮于城外民居,有的只能放在停泊江边的船上。牙人趁机为奸,操纵价格,商人不得不听其摆布,大受其害。朱元璋知道这种情况后,命工部在三山等门外濒水处,修建房屋数十间,名曰塌房。商人贩运货物到京,贮存于此,在缴纳商税后,听其自相贸易,牙人再难从中高下其手,商旅称便(《明太祖实录》卷二一一)。既为商人提供了贮货的方便,又免除了牙行对商人盘剥。

    (3)保护在外病故商人的财产安全。商人在外营商,远离故士,辛苦万状,生病死亡是常有之事。为使其身故后财产不致遗失,朱元璋做了周密的制度安排。洪武二年令,“凡客店,每月置店历一扇,在内赴兵马司,在外赴有司署押讫,逐日附写到店客商姓名、人数、起程日月,月终各赴所司查照。如有客商病死,所遗财物别无家人亲属者告官为见数,行移招父兄子弟或已故之人嫡妻识认给还。一年后,无识认者入官。”(《大明会典》卷三五)客商住店,店主须登记其姓名、人数及起程日期。如客商病故,身边又无家人亲属者,店主报告官府,其所遗财物由官府通知客商父兄子弟,或嫡妻前来认领。这条材料虽说明洪武时期对商人控制极严,但也反映朱元璋对商人财产是予以保护的。

    (4)赋予商人建言之权。明初,朱元璋为治心切,广开言路,允许百姓上书言书,讨论军国大计,商人也不例外:“果有一切军民利病之事,许该当有司、在野贤人、有志壮士、质朴农夫、商贾技艺皆可言之,诸人毋得阻挡。”(《大明会典》卷七三)以法令的形式规定了商人在上书言事,上达下情方面,与地方官吏、在野贤人、有志壮士、农夫的同等权利,不许他人剥夺。可见,洪武时期的商人在政治上并未受什么歧视。

    (5)注意提高商人的文化素养和普及商业知识。在建明前,朱元璋非常重视对公卿子弟的教育,注重其人格的培养,他说:“公卿贵人子弟虽读书,多不能通晓奥义,不若集古之忠良奸恶事实,以恒辞直解之,使观者易晓,他日纵学无成,亦知古人行事可以劝戒。”命儒士能鼎、朱梦炎等修“公子书”,纂集古代忠奸事实。同时,他也认为,“其民商工农贾子弟亦多不知读书”,“宜以其所当务者直辞解说,作务农技艺商贾书”,用通俗浅近的语言讲解从事农工商贾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使这些孩子从小就懂得这些道理,为其将来从事的行业奠定一定的基础。1366年10月,在朱元璋尚征战犹醛之际,“公子书”及“务农技艺商贾书”修成了。朱元璋命立即刊刻发行。为奖励熊鼎、朱梦炎等儒士编书的功劳,特赐给他们白金五十两及衣帽靴等物品(《明太祖实录》卷二一)。王孝通先生在《中丨国商业史》中认为,纂修于14世纪后半叶的“务农技艺商贾书”“实我国实业教科书最初之本”,开我国实业教育之先河。

    这些事实都说明,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商业政策中,“抑商”的成分固然存在,无法遽然加以否认。但“抑商”也概括不了朱元璋商业政策的全部内涵。如一味强调“抑商”,对上述朱元璋保护商人利益、支持商业发展的措施,是很难予以圆满解释的。事实上,朱元璋的“抑商”,从言论到措施,与前代相比,已是大打折扣。如秦代,把商人与罪犯同列,看作一类人: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明郡、南海,以谪遣戍。”(《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代,除了不许商人乘车、做官外,“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不能购丨买土地,“敢犯令,没入田僮”(《汉书·食货志》)。至隋唐,尚有“工商不得仕进”(《资治通鉴·隋纪二》)的规定。这些在朱元璋的政令中已是见不到的了。至于韩非将商贾视为“五蠹”之一,看作社会蛀虫的言论(《韩非子·五蠹》),更是闻所未闻。相反,他对汉代群主贱商感到甚为不解。他说:“昔汉制,商贾技艺毋得衣锦绣乘马,朕审之久矣,未审汉君之本意如何?《中庸》曰:‘来百工也’。又古者曰中而市,是皆不可无也,况商贾之士,皆人丨民也,而乃贱之,汉君之制意,朕所不知也。”(《皇明文征》卷二二)认为,商贾之士不可无,不能贱视之。那么,能不能说朱元璋实行的是重商政策呢?我们认为,这也是不妥当的。因为传统的本末观在朱元璋的观念中仍顽固地存在,他依旧把商业视为末业,并体现在其施政的某些方面。用既抑商,又通商来诠释朱元璋的商业政策似乎更具合理性。
又是一个把野屎当正屎的贴孑
网络上就是这样的人太多,知道一点点皮毛(还是二手三手N手的)就开始得巴得巴,又不会独立思考。

历史从某个人出必看问题,是很难看清的。无论这个是皇帝还是平民。
楼主这篇好多估计,主观意识太强
mulinsen444 发表于 2016-3-28 09:08
又是一个把野屎当正屎的贴孑
按照正屎的话, 本朝国家副主席, 和太祖就是亲密战友的关系。
雪风浪侠 发表于 2016-3-28 10:14
网络上就是这样的人太多,知道一点点皮毛(还是二手三手N手的)就开始得巴得巴,又不会独立思考。

历史 ...
如果历史都是和人无关“不可避免的”结局, 那还要以史为鉴干什么?  

我看的是皮毛, 你呢?   
原始文明 发表于 2016-3-28 08:37
我想问一下楼主,你读过一遍明史没?

沈万三跟朱元璋根本不是同时代的人,只是野史把他们扯到了一起。明 ...
我读的是杂野史, 你以为正史就那么可信么?  

比如本朝刘副主席, 正史和主席还是亲密战友, 你觉得可信么?
历史只从某个人出发看问题,是很难看清的。无论这个是皇帝还是平民。
朱元璋出过很多保护商人的措施。
雪风浪侠 发表于 2016-3-28 12:30
朱元璋出过很多保护商人的措施。
本朝开国初期, 资商贩喜迎没有官匪敲诈的解放天, 然后还不是并卵。
子龙云飞 发表于 2016-3-28 11:49
楼主这篇好多估计,主观意识太强
如果我一口咬定, 难道还主观意识下降 客观意识更强?
南方八省游击队 发表于 2016-3-28 08:09
要是明朝继续保持宋朝的开海政策就好了
其实比较简单的切入点, 就是相比唐宋元明, 哪个朝代最闭关锁国。
原始文明 发表于 2016-3-28 08:37
我想问一下楼主,你读过一遍明史没?

沈万三跟朱元璋根本不是同时代的人,只是野史把他们扯到了一起。明 ...
我相信你读的比我全, 那不妨请论证一下, 成天片帆不许出海  把沿海子民
多次内迁的明朝,  朝廷对商贸开放 商业税收, 相比唐宋元, 不是最差的朝
代吧。
前几天看了些资料,中国古代工商业不差的,差的是科学。自墨家之后没有系统的科学。
还记得鸦片战争吗?英国人对中国有巨大的贸易逆差,最终想到用贩卖鸦片来平衡。那么很奇怪为什么当时已经产业革命的英国纺织品不能打进中国。要知道珍妮纺织机发明后,英国纺织业就开始吊打印度纺织业了。
结果我比较了双方纺织机的效率,发现在产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纺织机效率并没有比中国高太多。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在18世纪珍妮纺纱机发明以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一个双头人容易”。就是除了中国英国外,没有多锭纺织机存在世界上。而珍妮纺纱机发明后可以使用8锭,而在元代黄道婆已经发明了3锭,到了明清中国已经普及了5锭人力纺织机。更重要的是5-8锭已经是人力纺织机的极限了。人力毕竟是优先的。所以我们的古人很早就开始最求非人力纺织机——水力纺织机。元朝水力纺织机可以使用32锭,效率远高于人力。此外水力纺纱机也在元朝出现。
更重要的是,通过考证发现,1768年的阿克莱特纺纱机其实是中国水力纺纱机的翻版。从中国引进技术消耗的。自然在18世纪后业,英国不可能在纺织业超过中国。直到1785年后瓦特蒸汽机开始用于纺织业。即使如此英国纺织业全面普及蒸汽机已经到19世纪前叶了。
而瓦特发明蒸汽机的关键在于他认识了格拉斯哥大学的布莱克教授。布莱克教授正在研究温度与热量间的联系,并提出了“潜热”理论。瓦特利用了布莱克教授的“潜热”理论,使瓦特意识到在汽缸交替加热和冷却的过程中,损失掉的热量是如此之多,对进汽和注水做再多的调整,都无法弥补这一基本缺陷。看来,只能让蒸汽在缸外冷凝,于是便产生了分离冷凝器的设想。

终上所述,明朝是否发生资本主义萌芽,或者已经是资本主义,与工业化毫无关系。工业化的前提之一是科学革命,只有先有科学才能推动工业化。明朝乃至之前1千多年中国根本没有系统的科学,自然是无法产生工业化的。
所以在这里研究明朝与资本主义关系,完全是浪费时间。不如回到五四新文化的口号“赛先生”与“德先生”。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我们都不推辞。”



下面是从其他文章中搜集的阿克莱特纺纱机与中国水力大纺车的关系。
阿克莱水力纺纱机的发明,与中国的水转大纺车之间是否有某种关联呢?这是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伊懋可(Mark Elvin)把王祯《农书》中的水转大纺车和18世纪后期及19世纪初期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亚麻纺纱机作了对比之后,发现二者在结构上“惊人地相似”。因此他认为后者可能就是前者经印度传入英国后略加改良的产物(注:Mark Elvin,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A Social and Economic Interpretatio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p.198.)。虽然他未提供证据,但是其推测却是十分可能的。据说,理查德•阿克莱是在德比研究了当时的水力捻丝机后受到了启发后,才设计出其水力纺纱机来的。当时英国的水力捻丝机是意大利捻丝机的仿制品(注:据卡洛•波尼的研究,1716-1717年英国安装的第一部捻丝机,是英国人在意大利刺探了两年工业情报后仿制的,被誉为“英国拥有的第一台名符其实的加工机械”。转引自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三联书店,1993年)第2卷第637-638页。),而意大利捻丝机,如李约瑟所说,又是在元代时期由中国传入:“因为我们发现,从那以后不久,在意大利的卢卡等城市,缲丝厂使用的机器酷似中国的〔机器〕。由此推测,是那时到东方旅游的某个或某些欧洲商人把设计图样装在鞍囊中带回国的”(注:转引自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21世纪出版社,1995年,第233-234页。)。而在元代中国,惟一可知的水力捻丝机恰恰就是水转大纺车(注:据王祯《农书》,水转大纺车亦可用于捻丝。参阅第66页注1。)。由此而言,阿克莱纺纱机与水转大纺车之间应当具有某种关系。另一说则更为直接:阿克莱之领悟纺纱机的原理,是由于他“听到一个水手叙述中国人所用的机器”(注: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74页。)。18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惟一所知道的水力纺纱机只有水转大纺车,因此阿克莱听说的中国机器,应当就是水转大纺车。不论如何,阿克莱水力纺纱机与王祯《农书》中的水转大纺车,应当有一定渊源关系。倘若把这种渊源关系放在近代早期欧洲与中国之间的技术交流的背景下来看,是十分清晰的。



在近代早期的欧洲,曾有一个主要是通过传教士(特别是耶稣会士)把中国的工艺技术知识介绍到欧洲的浪潮。在这些知识中,纺织技术占有重要的地位。18世纪在华耶稣会士对中国的纺织技术进行了相当广泛的调查,绘制了大量织机图寄回法国(现仍保存在巴黎国立图书馆)。这些纺织机具图种类繁多,是迄今为止最为详细的织机图谱(注:在这些图谱中,有棉、麻纺织机具图谱(包括除棉籽、织布、织麻夏布等机具图谱),更多的则是丝绸织机图谱(包括织云龙缎、花带、罗斗纱、香云纱、大花缎、大花边、灯笼纱、熨绒、栏干、边带、素绫、花素锦等各种织物所需的织机以及探花机图谱。)。此外,还介绍了从经纬线的准备,到拔更、放更、扳更、穿箱、续更、刮绸,直至成衣的各个工序的生产操作情况(注:巴黎国立图书馆还保存有和纺织相关的一些图谱,包括棉花的种植、加工,从布到成衣(染漂等工艺);从麻的种植、收割到纺织等。)。有关技术资料的来源除了实际调查之外,传教士们也广泛地利用了中国已刊出的科技著作。在其中,明末身居相位的基督徒徐光启的科技著作(特别是《农政全书》),更是他们注意的对象。1735年出版的杜赫德的《中华帝国通志》,详细谈到了养蚕与丝织业技术(注:J-B.du Halde,Description gbophique,historique,chronologique,politique et physique de'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oise,Haye,1736,Tome 2.pp.250-267.以及同书pp.246-250(此部分内容是殷弘绪翻译介绍的,参见Mme Yves de Thomoz Bossirer,Francois-Xavier Dentrecolles et l'Appport de la Chine a l'Europe du XvIIIe Siecle.Paris,1982,pp.114-117)。转引自韩琦《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及其影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63-164页。)。从此书刊载的养蚕、缫丝和织机插图看,显然采用了《农政全书》卷31-34蚕桑及卷35-36蚕桑广类的内容(注:参见潘吉星《中外科学之交流》(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484-486页。)。元代水转大纺车的有关图文,几乎原封不动地保存在《农政全书》中。因此水转大纺车在18世纪中叶以前,已通过传教士介绍到西欧,应是无可置疑的。不仅如此,即使目前还未有确切的证据证实阿克莱水力纺纱机与元代水转大纺车之间具有直接承继关系,我们也可以从李约瑟等人的研究中,看到中国关于水力机械和纺纱机械的知识,确实对近代早期西欧的纺织机器的改进(包括阿克莱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起到了重大作用。
纵观中国历史,封建王朝大概都是三百年左右,明朝灭亡原因很多,每个朝代都会改正前朝的一些错误教训,但又会有新的问题。如果明末北方沒有连年天灾,会否多几十年寿命呢?
明朝不是仇商。。。而是商人没有独立人格
都是皇商 官商 或者世家大族的代理人

这些人赚钱不交税,没底线,走私通敌一样不少
定都北京是个问题,永乐能打,不代表后代都能打,一啥啥就被围了京城
根本的原因是明朝从朱元璋起家开始,文官一直是以浙淮为主,降低商税就是朝廷的主旋律了。
朱元璋本人的意愿不值一提,后代造他既定政策的反多了。
借古喻今,一针见血。

四海一心 发表于 2016-3-31 22:44
借古喻今,一针见血。


官商之商,权贵之商,垄断之商,明朝亡之因也………………

还一针见血【借古喻今到是有股味,不过这股味要反着吻】…………

这文章真是大费苦心【到是有句话很适合这篇文章“…………婊子…………牌坊”】………………


ps:明朝庙堂之上,常有句话【不与“民”争利,这个民可不是屁民的民哦,而是我开头说的那个“商”】…………
四海一心 发表于 2016-3-31 22:44
借古喻今,一针见血。


官商之商,权贵之商,垄断之商,明朝亡之因也………………

还一针见血【借古喻今到是有股味,不过这股味要反着吻】…………

这文章真是大费苦心【到是有句话很适合这篇文章“…………婊子…………牌坊”】………………


ps:明朝庙堂之上,常有句话【不与“民”争利,这个民可不是屁民的民哦,而是我开头说的那个“商”】…………
明亡因素很多,但是把明亡推到商人身上可就太片面了!
算了 发表于 2016-4-1 13:39
官商之商,权贵之商,垄断之商,明朝亡之因也………………

还一针见血【借古喻今到是有股味,不过这 ...
你的回复, 主题思想是作婊子, 还是立牌坊?
东风强劲 发表于 2016-4-1 15:51
明亡因素很多,但是把明亡推到商人身上可就太片面了!
我把责任推商人了么?
决死褆骑 发表于 2016-3-30 20:09
根本的原因是明朝从朱元璋起家开始,文官一直是以浙淮为主,降低商税就是朝廷的主旋律了。
朱元璋本人的意 ...
那么, 请问一个成天片帆不许出海的明朝, 长期征收商税无果, 相比宋朝的开海,
以及元朝, 算是重商, 还是轻商?
霏菲飞 发表于 2016-3-28 18:05
明朝不是仇商。。。而是商人没有独立人格
都是皇商 官商 或者世家大族的代理人
那就不妨比较一下唐宋元, 商人的人格, 以及国家获取的商业税赋。。。。
土地革命001 发表于 2016-3-28 14:26
前几天看了些资料,中国古代工商业不差的,差的是科学。自墨家之后没有系统的科学。
还记得鸦片战争吗?英 ...
科学是需要自由大环境繁衍的, 商业自由, 学术不自由, 都比较难。
JC谢尔曼 发表于 2016-4-1 16:29
那么, 请问一个成天片帆不许出海的明朝, 长期征收商税无果, 相比宋朝的开海,
以及元朝, 算是重商 ...
那么,请问一个每年五百万两白银军费都捉襟见肘的国家,商人却腰缠万贯田连阡陌,你觉得这是仇商还是护商?
明朝就是打着轻商的旗号在保护商人的利益。
决死褆骑 发表于 2016-4-1 17:05
那么,请问一个每年五百万两白银军费都捉襟见肘的国家,商人却腰缠万贯田连阡陌,你觉得这是仇商还是护商 ...

商人 连同投资的东林党, 都是富裕的暗娼/暗皮条, 仅此而已。
JC谢尔曼 发表于 2016-4-1 16:39
科学是需要自由大环境繁衍的, 商业自由, 学术不自由, 都比较难。
自由,又是西方的宣传的那一套?呵呵,非洲也很自由,有科学吗?
科学首先是要投入,科学从来是有钱的闲人的工作,科学家是需要拿钱来养的。科学工作是非常花钱的。如果没有钱,那么科学家养不活,实验做不了。整个科学工作不过是海市盛楼。
其次是社会对科学的尊重,对科学和科学家的尊重,给与科学家相应的地位。这样才能吸引聪明的大脑去搞科学。儒家贬低科学为奇淫技巧,自然不能吸引聪明人投入科学。而科学非常需要聪明人。
再次是科学氛围,其中只需要科学自由,商业自由与科学自由毫无关系。现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是自由商业,例如菲律宾,问题这些发展中国家科学都不眨地。所谓的科学自由,除了中东几个绿教国,一般国家都是有的。毕竟现在不是宗教统治世界。
最后是知识产权,科学家的工作必须转化为社会待遇,并进入市场,那么知识产权就必须有。

对于中国,统治者基本没有对科学投入大量金钱,加上儒家对科学的贬低,愿意搞科学且有钱搞科学的聪明闲人少之又少。
但是需要指出古代中国科学自由是有的,沈括搞科研可没有被人绑了烧死。西方的历史不能照办啊。
JC谢尔曼 发表于 2016-4-1 17:29
商人 连同投资的东林党, 都是富裕的暗娼/暗皮条, 仅此而已。
跟东林党还真没什么关系,不管是东林党还是浙党,都是反对征收商税的。
如果商人仅仅是富裕的暗娼,你以为他们在几百年中保证他们的利益不会被掠夺?
恰恰相反,东南的商人跟东南的士绅组成的利益共同体,甚至比明朝的皇帝还要强大,不管是只手遮天的张居正还是无法无天的魏忠贤,对东南的商人联盟连碰都不敢碰。
你的回复, 主题思想是作婊子, 还是立牌坊?
你的回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还是掩耳盗铃?????】  ………………啧啧啧啧…………
土地革命001 发表于 2016-4-1 17:42
自由,又是西方的宣传的那一套?呵呵,非洲也很自由,有科学吗?
科学首先是要投入,科学从来是有钱的闲 ...
笑话, 你以为《共产党宣言》 《科学共产主义》, 是出产于东方?
决死褆骑 发表于 2016-4-1 17:05
那么,请问一个每年五百万两白银军费都捉襟见肘的国家,商人却腰缠万贯田连阡陌,你觉得这是仇商还是护商 ...
照你的说法, 如果做小姐 贩毒的很有钱, 那一定是政府在保护毒品
三陪业, 是不是?
决死褆骑 发表于 2016-4-1 17:47
跟东林党还真没什么关系,不管是东林党还是浙党,都是反对征收商税的。
如果商人仅仅是富裕的暗娼,你以 ...
明朝征收商税失败, 成天片帆不许出海, 照你的说法, 还成了比唐宋元是更重商
更开放?
决死褆骑 发表于 2016-4-1 17:47
跟东林党还真没什么关系,不管是东林党还是浙党,都是反对征收商税的。
如果商人仅仅是富裕的暗娼,你以 ...
反对征收商税的理由是什么?  不与民争利? 那么何以明朝能征田赋?
是不是以你的逻辑, 明朝是重商轻农?
土地革命001 发表于 2016-3-28 14:26
前几天看了些资料,中国古代工商业不差的,差的是科学。自墨家之后没有系统的科学。
还记得鸦片战争吗?英 ...
前后两版农书是元朝钦定的官方农业课本,是颁发到每一个县的,而几乎可以肯定颁发给了伊尔汗国,因为宰相孛罗陪公主去伊尔汗国(马可波罗跟船的那一次),专门给伊尔汗国著名史学家当朝宰相拉施特丁送去了印刷机图样,这个印刷机图样很可能就是第二版农书(王祯版)里面绘制的检字印刷机。按照这个图样,伊尔汗国制造了两部,其中一部在拉施特家中。不久后(大约一年多一点)合赞推翻了他叔叔盖克图汗的统治,抄了拉施特家,罪名之一就是居然有一个和皇宫里一样的印刷机,然后拉施特因此被处死,机器被烧毁。政变经过很狗血,中央宰相孛罗还在伊尔汗国,然而并没有卵用,给拉施特求情被驳回。

题外话,也就是这短短的一年时间,伊尔汗国推行了钞票发,钞票上印着汉字的钞字,盖了“辅国安民之宝”的亲王大印。但是由于经济根基不牢,纸币传统缺乏,引起经济剧烈波动,给合赞推翻他的叔叔盖克图创造了机会。

而我们倒霉的据说很漂亮的扩阔真公主(也可能是马可波罗吹嘘的),本来是嫁给合赞的父亲阿鲁浑汗的,但是在她们的船到达前阿鲁浑已经去世,他的弟弟盖克图利用身在首付的优势夺去汗位,合赞跑到金帐汗国边境寻求政治庇护。

然后——钞票引起的经济风波——怨声载道——合赞成功政变——盖克图被推翻永久圈禁——阔阔真公主只好嫁给合赞了。

好狗血的故事。

实际上还意味着一个很严重的后果——盖克图同学其实是一个服从中央者,一切都学习元朝中央的,甚至汉化方面也很积极,而本身是一个佛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都有沾点的人。而合赞确实倾向于YSL教的,合赞上台后全面绿化,改宗,造成10多万卫拉特军人及家属为主的来自东方的蒙古人和汉人叛逃叙利亚沿海,后来被叙利亚当局屠杀劫掠,男的杀掉女的为奴,最后宰相孛罗出面要回一部分人,这部分人最后按照自己的意愿被遣返回元朝。大概也是无奈或许是作为交换条件,忽必烈最后给合赞发了圣旨承认了他的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