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解放军经典战术---铁血阻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13:53:02
阻击是以兵力、火力阻止或迟滞敌人前进的作战行动。这类行动通常是为主力或主要方向争取时间、消耗敌人,因为伤亡巨大、战斗惨烈,而且往往是完成整个作战行动的关键,很难像畅快淋漓的歼灭战那样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一支没有大局观,缺乏牺牲精神的军队,很难将阻击作为一种优势战术相传承。然而中国人民解放军却在80年的战斗历程中,反复演绎着阻击战的辉煌,造就了无数铁血阻击的神话战例。

辉煌历史

研究解放军战史会发现,从南昌起义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这短短的26年里,阻击战例之多令人惊叹,同一时期其他任何一支军队都无法望其项背。毫不夸张地说,这一时期的解放军在战役层面已经达到了“无战不阻击”的境界。红军时期,著名的阻击战有松毛领阻击战、渭水桥阻击战、石板河阻击战、华家领阻击战以及血战湘江中的新圩、觉山铺、光华铺三大阻击战等。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我军的作战方式基本是游击战和运动战,因此很少有机会组织大规模阻击战,但在保障主要作战方向和掩护主力转移等行动中也不乏力作,如保障平型关作战的驿马领阻击战,以及青虚山、和顺阻击战。但这一时期的阻击战大都在战术范围内实施,无法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战例相提并论。

解放战争时期,是解放军大兵团作战运用最为频繁,也是经典阻击战例的高产期。伴随着另一个经典战术“围城打援”的产生,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创造了上蔡阻击战、桃林岗阻击战、新保安阻击战、徐东阻击战以及闻名遐迩的塔山阻击战等一系列阻击奇迹。中原野战军甚至在 1948年6月13日至7月8日,连续组织东、西洪桥阻击战、西平阻击战、周家口阻击战,运用之妙堪称炉火纯青。到了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的阻击战水平也已登峰造极,今天脱口而出的松骨峰、飞虎山、铁原阻击战,都是这一时期的杰作。

透过这些战例人们会发现,随着战场情况的不同,解放军阻击作战总是反映着不同的战役意图:在力不如敌时解放军的阻击作战往往是一种“舍车保帅”的牺牲,取舍之间映射出战役指挥员“两害相衡取其轻”的无奈,红军时期和抗美援朝五次战役后多是这样;在与敌旗鼓相当时,解放军的阻击作战多是一种“田忌赛马”的博弈,运筹之中展现着“将军抽车”的自信,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初期的战例大抵如此。

阻击部队历来是啃骨头,伤亡大、缴获少、俘虏少、不出战果,全给他人做嫁衣了。今天当人们将孟良崮战役称之为“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力作时,很少有人会提及发生在阻击方向四个纵队的战斗。所以,除了塔山阻击战东野四纵将配角打成主角外,其他的阻击战例非得查资料才知其大概。但是,这些名不见经传的阻击,却无一例外的成为每次战役的关键。这种不是重点却是关键的特点,绝对是阻击战的“独家专利”。对此,塔山阻击战堪称典范。辽沈战役重点是锦州,能不能拿下锦州是能否实现毛主席“关门打狗”战略意图的关键,然而能不能守住塔山又成为能不能拿下锦州的关键。其实,塔山阻击战的重要性远不止这些,这场战斗之所以成为解放军战史上唯一一次“喧宾夺主”战例,是有其原因的。别的不说,单是分析一下假设当年塔山阻击战失利所产生的后果,就足以让人不寒而栗:塔山失守最先受到影响的是攻锦部队。国民党东进兵团11个师一旦成功的与锦州守军回合,不仅加强了锦州的城防,对仍然徘徊在辽西黑山、新立屯一带的廖耀湘西进兵团也是一个巨大的鼓励。解放军必然陷入锦州不克、腹背受敌的危险局面。资料显示:东野南下时,只带了单程汽油,后方运输线如果被切断,全部汽车和重武器都会因为没有汽油而撤不下来。如果这样,锦州城会变成第二个四平。三支国民党主力部队如果在锦州成功会合,在给予解放军重大杀伤之后成功撤出东北,国民党统帅部就会突然间拥有一支强大的总预备队,就会一举打破1948年年中国共双方形成的战略均势,随后的淮海、平津战役也可能“胎死腹中”。多米诺骨牌的效应产生了。国共双方当年都进行了这样的分析,所以林彪和刘亚楼说:“我不要伤亡数字,只要塔山。”而国民党的学者就只能在战后一声长叹:“党国之败,败于塔山。”

其他战例也不例外,红一军团守不住湘江渡口,中央红军就全军覆没;华野10纵打不赢徐东阻击,华野主力就无法歼灭黄百韬。

巧用地形

孙子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这一点为历代兵家所推崇,无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机械化时代,地形对作战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以少抗多的阻击战来说更是如此,解放军在实施阻击作战过程中一贯重视对地形的利用,在选定阻击战场时更将先敌到达,夺取有利地形作为第一要务。1948年12月,华北野战军4纵12旅袭占新保安,看中的就是新保安古城墙坚固无损,是北平通往塞外的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才能以一个旅的兵力阻住傅作义的王牌35军。

其实只要留心解放军阻击战例的名称就会发现,但凡在历史上留下点名气的战例都和山有关,这些山无论大小都能从一定程度上弥补阻击作战兵力、火力不足的缺陷。在这一点上,最有说服力的应是葛岘岭阻击战。1950年11月29日凌晨,志愿军38军113师337团1营1连2排,在排长郭忠田的带领下,奉命插到联合国军的心脏——龙源里。这时美军还没有退下来,战场一片素静。郭忠田登上葛岘岭主峰,审查着战场地形。主峰虽是制高点,但是面对有炮火和空中优势的美军,这里太突兀了,一旦战机临空,部队只能白挨炸。顺公路望去,岭北侧有一个山包。巧的是公路在此正好有一个拐弯,任何车辆行驶到这里都必须减速。更妙的是,山包靠公路一侧宛如刀削一般,坦克、装甲车肯定爬不上来。山包上有一块巨石,巨石下,一个天然的石洞仿佛是天然的掩体,可以防炮,放一个班进去没问题山包距公路才50余米,非常便于步兵发挥火力。再看山包两侧,几个山头上都有志愿军的阻击阵地。

郭忠田决定,不按照上级部署,转而将主阵地设置在小山包上。排里的重机枪安置在巨石附近,郭忠田亲自掌管,打起来后可以左右开弓,4、6班部署在巨石两侧,5班作为机动力量。这场战斗的结果有力证明了这位排长的英明,这个排在美军100余架次战机和50余量坦克的轮番攻击下,巧妙利用地形,仅靠手中的轻武器歼敌215人,缴获和击毁美军火炮6门,汽车58辆,而自己无一伤亡。不仅为主力合围争取到时间,更创造了“零伤亡”的阻击奇迹,这种令世界军人为之叹服的荣誉,美军直到50年后的科索沃战争,才凭借强大的空军感受了一把。

但是,战场形势的变化总是扑塑迷离,谁都想守着一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风水宝地实施阻击,可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解放军有相当一部分阻击战是在无险可守之地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解放军土工作业的优势开始彰显。射击、刺杀、投弹、爆破、和土工作业,被称为解放军的步兵的五大技能,在无险可守的地形实施阻击作战,解放军通常都会集中时间和人力进行大规模的土工作业,改造地形。以塔山阻击战为例,塔山地势易攻难守,东靠大海易受海上军舰侧射火力威胁。中间的塔山村左右有8000米的开阔地带,但最高点白台山海拔不过261米。从电影《大决战》中可以看到,4纵部队为了解决无险可守的问题,战前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工作业这在这次阻击战斗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精湛战术

毛泽东说:“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人。”这里所说的“人”,使人与武器相结合后所形成的战术素养,那么只要对解放军历次的阻击战认真回顾一番,就不难发现:解放军是如何利用自身的战术素养来弥补劣势、以劣胜优。

研究解放军的战术素养,应该从其单兵战斗技能和部队的战术水平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解放军在历次阻击作战中所表现出的单兵战斗技能,可以用“精湛绝伦”来形容。特别是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单兵阻击技术发挥的更是淋漓尽致。1950年11月6日--10日,志愿军38军112师335团,在飞虎山担任阻击韩国第7师和美军第5团大部的任务。战斗中,战士刘德兴独自守卫一个班的阵地,眨眼间拼掉十几个大兵;战士杨国强施展神威,撂倒40多人。1951年5月24日,志愿军27军某部班长谭秉云,一人、一枪、3颗手雷,巧用地形,凭借自身过硬的反坦克技术,竟将美骑2师堵截了整整8个小时!这个纪录怕是至今无人能破。更令人惊叹的,是15军老英雄柴云振,1951年5月在朴达峰阻击战中的表现:柴云振所在的营歼敌2000多人,他带领的7班就歼敌400多人,柴云振一人就歼敌200多人。解放军单兵阻击技能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解放军整体阻击战术水平的运用堪称“出神入化”。孙子曰:“夫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单纯的防御,只能以牺牲战场主动权为代价。解放军一向反对消极防御,这种指导思想反映出在阻击作战中,就形成了积极主动、攻防结合的阻击战术风格。在解放军战斗序列中提起阻击战,就不能不提赫赫有名的阻击专家——“华野10纵”。这支由宋时轮将军指挥的纵队,是解放军第一个将阻击战打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先看看战史关于10纵在徐东阻击战中的阵地编成和兵力部署:主要阵地应伸出村外100--200米出构筑,构成品字或梅花形据点,各村落四周构成独立支撑点,各支撑点可以独立防守或相互支援;兵力部署要少摆多屯,指挥员要掌握三分之一的兵力作为机动力量;火力配置要实行固定火力与机动火力、正面火力与侧翼火力互补,防御前沿和纵深要成梯次,构成曲直相辅、远近交错、正侧结合的浓密火力网;反敌坦克手段多样,构成反坦克壕、设置反坦克雷场、组织反坦克小组等。尽管古往今来没有攻不破的防线,但至少在解放战争中,还没有哪支国军精锐踏过10纵这道坎。

再看看10纵的阻击战斗力。10纵成军后,连续完成莱芜、孟良崮、鲁西南阻击,到豫东的开封战役时还是阻击,然后就是10纵阻击史上最出名的桃林岗阻击战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一仗用的还不是10纵头号的82团,而是83团,国民党绝对王牌第5军愣是咬得门牙掉光也没吃动。气得邱疯子叫嚣“豁上200旅(前身就是著名的同古保卫战中出名的戴安澜师长的200师),消灭83团“。5昼夜激战后,结果呢,前半个目的达到了,200旅基本打光,后半个目的看来豁上整个5军也未必达到。此战后,邱清泉说出了那句家喻户晓的免费广告词”排炮不动,必是10纵“,这一仗也从此奠定了10纵在解放军内阻击第一的地位。

1948年5月,华东野战军令陈唐兵力主力进攻开封,为保障作战顺利进行,急令10纵于上蔡地区阻击胡琏兵团。但是当10纵行至半路时,胡兵团主力整编11师已经攻取上蔡,并顺利渡过洪河驰援开封。面对突如其来的敌情,宋时轮将军空前绝后地上演了一出逆向阻击,不再继续追堵已经过河的整编11师,而是集中力量直扑胡琏兵团指挥部上蔡,好一招”攻其所必救“,硬是让已经过河的整编11师返回头来救援,10纵原来的任务是阻击敌向开封方向增援,现却打成阻敌向上蔡方向回援。尽管同向开封的路一马平川,但到开封解放也没让胡琏兵团一兵一卒增援得逞。胡琏何许人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毛泽东为他特发通告给华野、中野,告诫他们”18军胡琏,狡如虎狐,勇如虎,宜趋避之,以保实力,待机取胜“。但到了10纵面前,任你狐是虎,也得“画地为牢”。古代兵法上有句名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者,谓之神。”

顽强意志

美国电影《兄弟连》中有一句关于空降兵的经典台词“我们生来被包围”,套用这一思路来分析阻击作战的话,结论就是“阻击战注定会惨烈”。解放军的阻击战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惨烈的战斗队顽强战斗精神的需要胜过物质,战斗精神似乎是解放军与生俱来的优势。如果说解放军阻击战术经过几十年的反复磨练,到解放战争后期和抗美援朝战争中才得以完善成熟的话,那么这种“人在阵地在”的阻击精神,却看不出明显的时代区别。

1942年11月,八路军某特务营300多名指战员,为掩护山东军区机关和友军突围,与8000多名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血战,在弹尽粮绝后,14名勇士宁死不屈,在日军面前集体跳崖。以武士道精神著称的日军没有想到,世界上还有比他们更顽强的军队。一群衣衫褴褛、装备简陋的八路军,却将装备精良的数千日军驼在笛崮山上整整一天,使其付出阵亡600多人的代价,最后却连一个俘虏和一件完整的武器都没有得到。据史料记载,面对英勇的作战对手,日军官兵也不能不表现出对对手的尊敬。在日军指挥官的指挥下,山顶的日军士兵一起朝天鸣枪以示敬意。这场悲壮的笛崮山突围阻击战,终于以八路军胜利突围结束。

抗美援朝战争中,继李奇微之后担任美第8集团军司令的范佛里特,是个典型的唯火力制胜论者,甚至创造了天文数字般的“范佛里特弹药量”。在铁原阻击战中,志愿军第63军伤亡触目惊心。第5次战役第2阶段,以美军第1军为首的数万敌军直逼铁原、涟川,志愿军主力有被合围的危险。1951年5月28日,志愿军第63军4.7万人奉命阻击美军进攻,凭借顽强的意志与敌血战13昼夜。至6月12日,全军奉命撤下阵地后只剩2500人,不够一个团的建制!正如毛泽东所说,抗美援朝战争敌人“钢多气少”,而我们“钢少气多”。解放军的许多阻击战斗,就是这样一场以“气”胜“钢”的特殊战例。

正是这股“气”,让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20世纪最悍勇的军队之一,顽强的意志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战争奇迹。不管时代怎么变迁,这都是我们一直要坚守与传承的核心精神。http://bbs.tiexue.net/post2_11294063_1.html阻击是以兵力、火力阻止或迟滞敌人前进的作战行动。这类行动通常是为主力或主要方向争取时间、消耗敌人,因为伤亡巨大、战斗惨烈,而且往往是完成整个作战行动的关键,很难像畅快淋漓的歼灭战那样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一支没有大局观,缺乏牺牲精神的军队,很难将阻击作为一种优势战术相传承。然而中国人民解放军却在80年的战斗历程中,反复演绎着阻击战的辉煌,造就了无数铁血阻击的神话战例。

辉煌历史

研究解放军战史会发现,从南昌起义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这短短的26年里,阻击战例之多令人惊叹,同一时期其他任何一支军队都无法望其项背。毫不夸张地说,这一时期的解放军在战役层面已经达到了“无战不阻击”的境界。红军时期,著名的阻击战有松毛领阻击战、渭水桥阻击战、石板河阻击战、华家领阻击战以及血战湘江中的新圩、觉山铺、光华铺三大阻击战等。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我军的作战方式基本是游击战和运动战,因此很少有机会组织大规模阻击战,但在保障主要作战方向和掩护主力转移等行动中也不乏力作,如保障平型关作战的驿马领阻击战,以及青虚山、和顺阻击战。但这一时期的阻击战大都在战术范围内实施,无法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战例相提并论。

解放战争时期,是解放军大兵团作战运用最为频繁,也是经典阻击战例的高产期。伴随着另一个经典战术“围城打援”的产生,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创造了上蔡阻击战、桃林岗阻击战、新保安阻击战、徐东阻击战以及闻名遐迩的塔山阻击战等一系列阻击奇迹。中原野战军甚至在 1948年6月13日至7月8日,连续组织东、西洪桥阻击战、西平阻击战、周家口阻击战,运用之妙堪称炉火纯青。到了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的阻击战水平也已登峰造极,今天脱口而出的松骨峰、飞虎山、铁原阻击战,都是这一时期的杰作。

透过这些战例人们会发现,随着战场情况的不同,解放军阻击作战总是反映着不同的战役意图:在力不如敌时解放军的阻击作战往往是一种“舍车保帅”的牺牲,取舍之间映射出战役指挥员“两害相衡取其轻”的无奈,红军时期和抗美援朝五次战役后多是这样;在与敌旗鼓相当时,解放军的阻击作战多是一种“田忌赛马”的博弈,运筹之中展现着“将军抽车”的自信,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初期的战例大抵如此。

阻击部队历来是啃骨头,伤亡大、缴获少、俘虏少、不出战果,全给他人做嫁衣了。今天当人们将孟良崮战役称之为“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力作时,很少有人会提及发生在阻击方向四个纵队的战斗。所以,除了塔山阻击战东野四纵将配角打成主角外,其他的阻击战例非得查资料才知其大概。但是,这些名不见经传的阻击,却无一例外的成为每次战役的关键。这种不是重点却是关键的特点,绝对是阻击战的“独家专利”。对此,塔山阻击战堪称典范。辽沈战役重点是锦州,能不能拿下锦州是能否实现毛主席“关门打狗”战略意图的关键,然而能不能守住塔山又成为能不能拿下锦州的关键。其实,塔山阻击战的重要性远不止这些,这场战斗之所以成为解放军战史上唯一一次“喧宾夺主”战例,是有其原因的。别的不说,单是分析一下假设当年塔山阻击战失利所产生的后果,就足以让人不寒而栗:塔山失守最先受到影响的是攻锦部队。国民党东进兵团11个师一旦成功的与锦州守军回合,不仅加强了锦州的城防,对仍然徘徊在辽西黑山、新立屯一带的廖耀湘西进兵团也是一个巨大的鼓励。解放军必然陷入锦州不克、腹背受敌的危险局面。资料显示:东野南下时,只带了单程汽油,后方运输线如果被切断,全部汽车和重武器都会因为没有汽油而撤不下来。如果这样,锦州城会变成第二个四平。三支国民党主力部队如果在锦州成功会合,在给予解放军重大杀伤之后成功撤出东北,国民党统帅部就会突然间拥有一支强大的总预备队,就会一举打破1948年年中国共双方形成的战略均势,随后的淮海、平津战役也可能“胎死腹中”。多米诺骨牌的效应产生了。国共双方当年都进行了这样的分析,所以林彪和刘亚楼说:“我不要伤亡数字,只要塔山。”而国民党的学者就只能在战后一声长叹:“党国之败,败于塔山。”

其他战例也不例外,红一军团守不住湘江渡口,中央红军就全军覆没;华野10纵打不赢徐东阻击,华野主力就无法歼灭黄百韬。

巧用地形

孙子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这一点为历代兵家所推崇,无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机械化时代,地形对作战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以少抗多的阻击战来说更是如此,解放军在实施阻击作战过程中一贯重视对地形的利用,在选定阻击战场时更将先敌到达,夺取有利地形作为第一要务。1948年12月,华北野战军4纵12旅袭占新保安,看中的就是新保安古城墙坚固无损,是北平通往塞外的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才能以一个旅的兵力阻住傅作义的王牌35军。

其实只要留心解放军阻击战例的名称就会发现,但凡在历史上留下点名气的战例都和山有关,这些山无论大小都能从一定程度上弥补阻击作战兵力、火力不足的缺陷。在这一点上,最有说服力的应是葛岘岭阻击战。1950年11月29日凌晨,志愿军38军113师337团1营1连2排,在排长郭忠田的带领下,奉命插到联合国军的心脏——龙源里。这时美军还没有退下来,战场一片素静。郭忠田登上葛岘岭主峰,审查着战场地形。主峰虽是制高点,但是面对有炮火和空中优势的美军,这里太突兀了,一旦战机临空,部队只能白挨炸。顺公路望去,岭北侧有一个山包。巧的是公路在此正好有一个拐弯,任何车辆行驶到这里都必须减速。更妙的是,山包靠公路一侧宛如刀削一般,坦克、装甲车肯定爬不上来。山包上有一块巨石,巨石下,一个天然的石洞仿佛是天然的掩体,可以防炮,放一个班进去没问题山包距公路才50余米,非常便于步兵发挥火力。再看山包两侧,几个山头上都有志愿军的阻击阵地。

郭忠田决定,不按照上级部署,转而将主阵地设置在小山包上。排里的重机枪安置在巨石附近,郭忠田亲自掌管,打起来后可以左右开弓,4、6班部署在巨石两侧,5班作为机动力量。这场战斗的结果有力证明了这位排长的英明,这个排在美军100余架次战机和50余量坦克的轮番攻击下,巧妙利用地形,仅靠手中的轻武器歼敌215人,缴获和击毁美军火炮6门,汽车58辆,而自己无一伤亡。不仅为主力合围争取到时间,更创造了“零伤亡”的阻击奇迹,这种令世界军人为之叹服的荣誉,美军直到50年后的科索沃战争,才凭借强大的空军感受了一把。

但是,战场形势的变化总是扑塑迷离,谁都想守着一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风水宝地实施阻击,可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解放军有相当一部分阻击战是在无险可守之地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解放军土工作业的优势开始彰显。射击、刺杀、投弹、爆破、和土工作业,被称为解放军的步兵的五大技能,在无险可守的地形实施阻击作战,解放军通常都会集中时间和人力进行大规模的土工作业,改造地形。以塔山阻击战为例,塔山地势易攻难守,东靠大海易受海上军舰侧射火力威胁。中间的塔山村左右有8000米的开阔地带,但最高点白台山海拔不过261米。从电影《大决战》中可以看到,4纵部队为了解决无险可守的问题,战前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工作业这在这次阻击战斗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精湛战术

毛泽东说:“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人。”这里所说的“人”,使人与武器相结合后所形成的战术素养,那么只要对解放军历次的阻击战认真回顾一番,就不难发现:解放军是如何利用自身的战术素养来弥补劣势、以劣胜优。

研究解放军的战术素养,应该从其单兵战斗技能和部队的战术水平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解放军在历次阻击作战中所表现出的单兵战斗技能,可以用“精湛绝伦”来形容。特别是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单兵阻击技术发挥的更是淋漓尽致。1950年11月6日--10日,志愿军38军112师335团,在飞虎山担任阻击韩国第7师和美军第5团大部的任务。战斗中,战士刘德兴独自守卫一个班的阵地,眨眼间拼掉十几个大兵;战士杨国强施展神威,撂倒40多人。1951年5月24日,志愿军27军某部班长谭秉云,一人、一枪、3颗手雷,巧用地形,凭借自身过硬的反坦克技术,竟将美骑2师堵截了整整8个小时!这个纪录怕是至今无人能破。更令人惊叹的,是15军老英雄柴云振,1951年5月在朴达峰阻击战中的表现:柴云振所在的营歼敌2000多人,他带领的7班就歼敌400多人,柴云振一人就歼敌200多人。解放军单兵阻击技能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解放军整体阻击战术水平的运用堪称“出神入化”。孙子曰:“夫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单纯的防御,只能以牺牲战场主动权为代价。解放军一向反对消极防御,这种指导思想反映出在阻击作战中,就形成了积极主动、攻防结合的阻击战术风格。在解放军战斗序列中提起阻击战,就不能不提赫赫有名的阻击专家——“华野10纵”。这支由宋时轮将军指挥的纵队,是解放军第一个将阻击战打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先看看战史关于10纵在徐东阻击战中的阵地编成和兵力部署:主要阵地应伸出村外100--200米出构筑,构成品字或梅花形据点,各村落四周构成独立支撑点,各支撑点可以独立防守或相互支援;兵力部署要少摆多屯,指挥员要掌握三分之一的兵力作为机动力量;火力配置要实行固定火力与机动火力、正面火力与侧翼火力互补,防御前沿和纵深要成梯次,构成曲直相辅、远近交错、正侧结合的浓密火力网;反敌坦克手段多样,构成反坦克壕、设置反坦克雷场、组织反坦克小组等。尽管古往今来没有攻不破的防线,但至少在解放战争中,还没有哪支国军精锐踏过10纵这道坎。

再看看10纵的阻击战斗力。10纵成军后,连续完成莱芜、孟良崮、鲁西南阻击,到豫东的开封战役时还是阻击,然后就是10纵阻击史上最出名的桃林岗阻击战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一仗用的还不是10纵头号的82团,而是83团,国民党绝对王牌第5军愣是咬得门牙掉光也没吃动。气得邱疯子叫嚣“豁上200旅(前身就是著名的同古保卫战中出名的戴安澜师长的200师),消灭83团“。5昼夜激战后,结果呢,前半个目的达到了,200旅基本打光,后半个目的看来豁上整个5军也未必达到。此战后,邱清泉说出了那句家喻户晓的免费广告词”排炮不动,必是10纵“,这一仗也从此奠定了10纵在解放军内阻击第一的地位。

1948年5月,华东野战军令陈唐兵力主力进攻开封,为保障作战顺利进行,急令10纵于上蔡地区阻击胡琏兵团。但是当10纵行至半路时,胡兵团主力整编11师已经攻取上蔡,并顺利渡过洪河驰援开封。面对突如其来的敌情,宋时轮将军空前绝后地上演了一出逆向阻击,不再继续追堵已经过河的整编11师,而是集中力量直扑胡琏兵团指挥部上蔡,好一招”攻其所必救“,硬是让已经过河的整编11师返回头来救援,10纵原来的任务是阻击敌向开封方向增援,现却打成阻敌向上蔡方向回援。尽管同向开封的路一马平川,但到开封解放也没让胡琏兵团一兵一卒增援得逞。胡琏何许人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毛泽东为他特发通告给华野、中野,告诫他们”18军胡琏,狡如虎狐,勇如虎,宜趋避之,以保实力,待机取胜“。但到了10纵面前,任你狐是虎,也得“画地为牢”。古代兵法上有句名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者,谓之神。”

顽强意志

美国电影《兄弟连》中有一句关于空降兵的经典台词“我们生来被包围”,套用这一思路来分析阻击作战的话,结论就是“阻击战注定会惨烈”。解放军的阻击战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惨烈的战斗队顽强战斗精神的需要胜过物质,战斗精神似乎是解放军与生俱来的优势。如果说解放军阻击战术经过几十年的反复磨练,到解放战争后期和抗美援朝战争中才得以完善成熟的话,那么这种“人在阵地在”的阻击精神,却看不出明显的时代区别。

1942年11月,八路军某特务营300多名指战员,为掩护山东军区机关和友军突围,与8000多名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血战,在弹尽粮绝后,14名勇士宁死不屈,在日军面前集体跳崖。以武士道精神著称的日军没有想到,世界上还有比他们更顽强的军队。一群衣衫褴褛、装备简陋的八路军,却将装备精良的数千日军驼在笛崮山上整整一天,使其付出阵亡600多人的代价,最后却连一个俘虏和一件完整的武器都没有得到。据史料记载,面对英勇的作战对手,日军官兵也不能不表现出对对手的尊敬。在日军指挥官的指挥下,山顶的日军士兵一起朝天鸣枪以示敬意。这场悲壮的笛崮山突围阻击战,终于以八路军胜利突围结束。

抗美援朝战争中,继李奇微之后担任美第8集团军司令的范佛里特,是个典型的唯火力制胜论者,甚至创造了天文数字般的“范佛里特弹药量”。在铁原阻击战中,志愿军第63军伤亡触目惊心。第5次战役第2阶段,以美军第1军为首的数万敌军直逼铁原、涟川,志愿军主力有被合围的危险。1951年5月28日,志愿军第63军4.7万人奉命阻击美军进攻,凭借顽强的意志与敌血战13昼夜。至6月12日,全军奉命撤下阵地后只剩2500人,不够一个团的建制!正如毛泽东所说,抗美援朝战争敌人“钢多气少”,而我们“钢少气多”。解放军的许多阻击战斗,就是这样一场以“气”胜“钢”的特殊战例。

正是这股“气”,让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20世纪最悍勇的军队之一,顽强的意志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战争奇迹。不管时代怎么变迁,这都是我们一直要坚守与传承的核心精神。http://bbs.tiexue.net/post2_11294063_1.html
资料显示:东野南下时,只带了单程汽油,后方运输线如果被切断,全部汽车和重武器都会因为没有汽油而撤不下来。如果这样,锦州城会变成第二个四平。三支国民党主力部队如果在锦州成功会合,在给予解放军重大杀伤之后成功撤出东北,国民党统帅部就会突然间拥有一支强大的总预备队,就会一举打破1948年年中国共双方形成的战略均势,随后的淮海、平津战役也可能“胎死腹中”。
这个资料不知道哪来的,当时东北有多少汽车?
老毛真有说过赞美胡琏的话?拿出原始证明
铁原那个2500人,本坛驳斥了好多次了
最爱靓颖 发表于 2016-3-20 21:59
铁原那个2500人,本坛驳斥了好多次了
求链接。是很多都是伤员?
5thshockarmy 发表于 2016-3-20 23:00
求链接。是很多都是伤员?
那只是12000多战斗兵员打剩下2700多人。军直后勤等还有11000多人。
洪胡子 发表于 2016-3-20 21:33
老毛真有说过赞美胡琏的话?拿出原始证明
上面是沈听雪自己炮制的烂文,你也当真了。
解放军威武。
解放军威武,了不起。
shshsh 发表于 2016-3-20 10:16
资料显示:东野南下时,只带了单程汽油,后方运输线如果被切断,全部汽车和重武器都会因为没有汽油而撤不下 ...
是啊,我看到这几句也很别扭,那时候的解放军没那么富贵吧,打仗要靠汽车坦克。
是啊,我看到这几句也很别扭,那时候的解放军没那么富贵吧,打仗要靠汽车坦克。
应该是火炮比较金贵,没车不好走
hw4849 发表于 2016-3-20 23:49
是啊,我看到这几句也很别扭,那时候的解放军没那么富贵吧,打仗要靠汽车坦克。
东野强就强在这个地方。辽沈战役期间,动用野战军及军区运输车辆1000余辆,坦克20余辆,准备油料8000桶(每桶141公斤),南下时运输携带油料2000桶,打下锦州时又运出油料7000桶。
资料显示:东野南下时,只带了单程汽油,后方运输线如果被切断,全部汽车和重武器都会因为没有汽油而撤不下 ...
这文章貌似在很多年前的世界军事上看过,那时还在上高中。
现在吹牛军事多点,耐心的战史研究极少有
求链接。是很多都是伤员?
光189师剩下的人就不止2000。何况187,188和军部还有人。2500这数量太荒谬了。63军从进攻转入防御时已经减员了,所以前半句的4.7万人也不对,铁在烧那个视频里提供的数字是3万人左右,我觉得那个可靠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