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50:11


原文链接:http://www.cjdby.net/junbeidongtai/2016-03-09/military-8349.html
超级大本营军事网专稿,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第二期超视距:飞天巡洋 动力先行 预研更要先行
本期作者:JFMaverick

  01

  2016年3月2日晚,相关单位正式宣布了中央关于拟成立的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发)董事长、党组书记、总经理、党组副书记的任命。至此,中国航发的组建进入实质性阶段,“航发分离”即将变为现实,姗姗来迟的超大军事第二期《超视距》带您走近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历程。

  02

  众所周知,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发展随同航空工业一起从修理“万国牌”起家,并在上世纪50年代苏联的援助下获得了当时先进的涡轮喷气式飞机和发动机的批量生产能力。新生的中国航空工业并未满足于涡喷-5等型号的成功仿制,而是在此基础上立即着手自主研制发动机的摸索,先后开展了多个自主型号的研制。

  03

  然而,先后自主研制的喷发-1、814、红旗II、61F、涡扇-5、涡扇-6等型号,无一例外都未能成功。究其原因,没有坚实的技术基础和足够的技术储备,是难以成功自主研制出新型号航空发动机的。早在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曾指出“我国的飞机得了心脏病”,怎料这句话一直到网络时代的今天都依然影响深远。

  04

  1963年初沈阳606所开始设计涡扇-5以满足轰-5改进的需求,为降低设计风险,在涡喷-6基础上去掉加力段、增设后风扇、采用压气机可调部件等,大幅提高推力、降低油耗。但后置风扇设计由于存在先天技术缺陷,加之当时国内对涡扇设计理论和材料工艺等都很欠缺,最终涡扇-5随着轰-5改进型的取消而于1973年下马。

  05

  而于1968年开始试车运转的涡扇-6,磕磕绊绊不断改进到80年代,最终由于配套歼-9完全下马等历史原因而停止研制的故事,大家也早已耳熟能详。与运-10命运类似的这款纸面数据相当不错的大推力涡扇虽然超出了当时我国航空工业的实际发展水平,但其对推动相关理论、材料工艺和试验技术等方面发展依然意义重大。

  06

  即使由于早期我国航发领域基础薄弱而使得上述部分型号的研制失败也并不显得那么意外,但由主机牵引的航发型号在主机型号下马之后如果随之一块儿完全放弃也确实很可惜。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的航空发动机的技术复杂性人尽皆知,造成其所需研制周期和资源投入都比研制飞机本身要大很多。

  07

  因此,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必须走上相对独立的道路。在总结国内失败教训并参考国外发展历程后,1975年4月第三机械工业部召开的航空发动机十年科研发展规划会议上提出“先预研、后型号研制”的思路,并于1979年以红头文件正式下达了“高性能推进系统工程预研”任务,涵盖了航发相关十大专业88个课题。

  08

  “高推预研”项目于1980年正式开题,由624所、606所、608所等十多家单位联合开展,围绕航空发动机理论、计算及试验方法等基础研究领域,重点针对三大高压核心部件及其强度和数字控制系统技术全面开展综合试验研究,相继取得诸多技术突破,有的甚至填补了国内空白,开启了我国航发“预研先行”的新道路。

  09

  但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发展和航空工业整体水平的限制,各方面因素都决定了将“重型号、轻预研”转变为“先预研、后型号”的转型之路绝对不是说到就能立刻做到的,要知道老旧的涡喷-5都一直生产到80年代中期,那时涡喷-13这一代表当时我国航空发动机实际最高水平的型号也才刚刚通过150小时国家鉴定试车。

  10

  面对原规划的预研经费不能到位等重重实际困难,“高推预研”项目也不得不大幅压缩研究范围,如把高压压气机验证机从七级验证缩减为仅前四级验证;原计划涵盖的88个相关专业课题也进行了大量调整和删减,诸多项目被迫中止。即便如此,“高推预研”项目依然迎难而上,进一步开展先进部件的研究试制。

  11

  80年代末期三大高压部件研制取得突破,全面达到或超过设计指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核心机和型号研制奠定了基础。1991年,首个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核心机立项研制, 1994年开始高空台模拟性能试验,各主要性能参数都达到了设计指标,结构强度和可靠性也得到了初步检验,核心机取得了圆满成功。

  12

  与此同时,高推重比涡扇发动机被列入重大国防科技预研项目,突破了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总体设计、结构强度、高性能压气机、跨音速大负荷高温涡轮、传动润滑系统等各项主要关键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还对下一代风扇及高压压气机、矢量喷管、全权限数字控制系统(FADEC)等先进部件系统开展了试验设计和验证。

  13

  即便当时九十年代风云变幻,在随同中俄苏-27合作项目引进AL-31F系列涡扇发动机暂时撑起国产先进三代机动力需求的同时,国产航发奋起直追的脚步依然没有减慢。装备更新不能等,但动力更不能永远受制于人,于是“两条腿走路”成为了最合理的选择,纵然前路依然艰辛漫长充满坎坷,也绝不再言抛弃放弃。

  14

  “不抛弃,不放弃”,真正要做到谈何容易。在尚未引进苏-27SK生产线及AL-31F大修线、歼-10也缺乏可靠动力而遥遥无期的1993年,作为国产战机重中之重的歼-8III完成首飞,但由于其所装备的独立自主全新研制的涡喷-14“昆仑”发动机及XX71G雷达等子系统问题频出、两架原型机先后坠毁而使得被誉为“争气机”的歼-8III最终下马。

  15

  就在“昆仑”遭遇重大困难的20世纪最后几年,FWS-10“太行”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步入了研制的攻坚阶段,完成了整机装配和点火试运行。1999年底,先进歼击机型号和高推重比涡扇发动机型号被共同列入国家背景专项,即后来的歼-20和传说中的涡扇-15新一代高性能涡扇发动机,原本将退休的江和甫受命担任涡扇-15首任总师。

  16

  转眼迈入21世纪,在2001年第一台“太行”装上一架歼-11开始试飞的同时,国内开始对之前预研中已取得的技术成果进行集成验证,并于“十五”期间研制出了高推重比涡扇发动机首台核心机。至此,高推重比发动机预研工作迈入了全新阶段,“太行”发动机也于2005年通过设计定型审查,但道路并没有就此一帆风顺。

  17

  定型之后的“太行”出现了叶片断裂、空中停车等重大故障,其他可靠性和维护性方面的小麻烦更是层出不穷,不仅导致原计划使用“太行”首批歼-11B不得不调用歼-11/苏-30的备份发动机才得以服役,“太行不太行”的质疑更是在2009年停机坪上多架新生产却无发动机可用的“菊花残”尴尬照片中被推上风口浪尖。

  18

  在“太行”的研制过程中,国内也更深刻地认识到先进航空动力研制的难度和风险,于是开始规划并实施我国的“航空推进技术验证(APTD)计划”,整合以往预研和型号研制中的存量资源,以夯实基础、建设体系为目的,大幅完善、规范发动机设计生产体系,集中力量突破了型号定型和改进中的几项关键技术。

  19

  进入“十一五”之后,航空发动机行业形势和任务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多机种型号研制任务异常繁重。军民用大飞机分别立项,进一步丰富拓展了APTD等已有预研计划。2010年开始,“太行”已经基本完善,开始进入一线作战部队继续发展成熟;涡轴、燃气轮机及其他推力级别的涡扇研制和预研工作也纷纷取得突破。

  20

  2011年1月腾空而起的歼-20依然使用国内“大修再制造”改进的AL-31F系列涡扇发动机,虽然到现在也无法完全摆脱“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方式,但当初那么艰难的年代都坚持下来了,如今已经好太多的时代我们更没有理由缺乏耐心。毕竟从突破关键技术,到使这些技术足够成熟,还要经过大量资源投入下的试验发展过程。

  21

  正如空军装备研究院甘晓华院士所言“航空发动机是设计出来的,也是试验和使用出来的”。随着“太行”及其改进型的不断改进发展成熟,歼-11BS、歼-15S、歼-16等越来越多的型号开始从首飞之初就用上了“中国心”。2014年海军航空兵前出拦截美军P-8海上巡逻机的这架歼-11BH,使用的就是FWS-10A“太行”涡扇发动机。

  22

  2015年9月22日,换装 “太行”改进型涡扇发动机的歼-10C量产型首飞成功,“太行行不行”的疑问终将划上一个圆满句号,此时离“太行”基本型设计定型已过去十年,距“高推预研”项目开始更是过去了30多年。正是因为航空人们在航空动力发展艰辛曲折的道路上几十年如一日地挥洒着汗水,才有了如今的厚积薄发。

  23

  几十年航空动力艰辛曲折的发展史,揭示出基础技术-关键部件技术-核心机-验证机-型号研制的正确发展道路。而核心机不仅是预先试验新设计、新材料、新工艺的技术平台,配上不同的风扇、低压涡轮、加力燃烧室等低压部件后,也能衍生出覆盖一定推力范围的一系列发动机衍生型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4

  除了以“太行”为代表的大推力军用涡扇发动机外,其他级别的涡扇动力研制也同样历经艰难坎坷,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教练机所需的中小推力涡扇。由于80年代我国在中小推涡扇领域尚属空白,占据了基础教练机国际市场80%份额的K-8/教练-8系列教练机,却只能使用仿制自乌克兰AI-25涡扇发动机的涡扇-11。

  25

  而因90年代国内资源力量有限,涡扇-11的国产化进程并不顺利。待到本世纪初涡扇-11推力、油耗和油门响应特性等性能终于完善时,洪都开始着手新一代L15“猎鹰”高级教练机设计,此时却发现国内依然拿不出一款能够满足“猎鹰”性能所需的中小推力涡扇,涡扇-11并没有改善缺乏这一级别涡扇设计经验的窘境。

  26

  就在2006年L15“猎鹰”01架使用DV2(后续原型机采用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提供的AI-222涡扇发动机)首飞成功时,国内也早已下决心要补齐中小推力涡扇这块短板。作为系列化核心机预研成果之一,在涡轮研究院10公斤流量级核心机基础上,研制生产用于“猎鹰”的FWS-17“岷山”发动机的重任,就落到了贵发所和黎阳身上。

  27

  得益于先期预研成果和“太行”等重点型号带动相关材料、工艺等技术进步,作为贵发所和黎阳“生命工程”的FWS-17研制进度相当顺利,2010年首台验证机首飞成功,2014年型号首台新机点火成功,又加班加点抢在2015年底完成了一系列鉴定试验和批量生产的准备工作,即将在“十三五”开局的2016年结出累累硕果。

  28

  另外,2008年初涡轮研究院和黎明联合开展名为S3-2型的新一代中推验证机设计研制和研制工作,加力推力9800千克,推重比为9一级,以期在未来逐步替代依赖进口的俄制RD-33系列及其国产化型号涡扇-13系列涡扇中推,满足高空长航时无人侦察机、无人隐身攻击机等未来新型号的动力需求。

  29

  大飞机立项后,由于先进民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技术难度很高,国内缺乏相关经验和技术储备,因此先行在“太行”核心机基础上研制出涡扇-20军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以满足运-20战略运输机的动力需求;同时对客机动力所需低排放燃烧室、先进风扇等关键技术进行预研,以进一步开展“长江-1000A”等民用型号试制。

  30

  值得一提的是,运-20的试飞院编号呈现出让人猜不透的怪异,已经亮相的781、783、785、788、789五架原型机中,如果“消失”的“782”和“784”两架都是静力强度试验机,那么原本应该连续出现的“786”和“787”两架原型机,又将作何用处呢?暂且拭目以待。

  31

  回归主题,如今在这些新型号项目和预研项目稳步向前推进的同时,对下一代军用航空发动机的预研工作依然要加紧进行。目前基本可以确定,下一代战斗机对动力系统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美国GE等公司正在进行的自适应循环发动机等预研项目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预计在2018年前就将投入验证机制造。

  32

  坚持动力先行、预研先行,就是为了彻底终结“心脏病”隐患;先进动力技术60%以上又要依赖于先进材料和先进工艺,而材料工艺又与国家工业基础水平息息相关。需要指出的是,独立自主并不等于闭门造车,事实已经证明如果能做到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进步创新,适时把握机会扩大科技合作博取众长也是良策。

  33

  以高推重比发动机预研为代表的预研工作,始终贯彻了全行业参与、组织国家队的原则,按工程项目进行管理,设立总设计师、总质量师等技术系统和行政指挥系统来确保项目推进。所谓人海战、短期的激情奋战和忘我的无私奉献并不足以支撑航空动力发展进步,只有在国家长期大量投入扶持下才能不断开花结果。

  34

  近日刚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百项工程中,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被放在第一位。如今组建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不仅是把航空动力的科研生产地位提升到了本该具有的位置,在资源投入和管理建设等方面也将提升到新的层次。预祝新生的中国航发再接再厉,创造新的辉煌!下期《超视距》再见!


原文链接:http://www.cjdby.net/junbeidongtai/2016-03-09/military-8349.html
超级大本营军事网专稿,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第二期超视距:飞天巡洋 动力先行 预研更要先行
本期作者:JFMaverick

  01

A002_01.jpg (696.45 KB, 下载次数: 16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0 09:25 上传


  2016年3月2日晚,相关单位正式宣布了中央关于拟成立的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发)董事长、党组书记、总经理、党组副书记的任命。至此,中国航发的组建进入实质性阶段,“航发分离”即将变为现实,姗姗来迟的超大军事第二期《超视距》带您走近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历程。

  02

A002_02.jpg (563.03 KB, 下载次数: 16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0 09:25 上传


  众所周知,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发展随同航空工业一起从修理“万国牌”起家,并在上世纪50年代苏联的援助下获得了当时先进的涡轮喷气式飞机和发动机的批量生产能力。新生的中国航空工业并未满足于涡喷-5等型号的成功仿制,而是在此基础上立即着手自主研制发动机的摸索,先后开展了多个自主型号的研制。

  03

A002_03.jpg (673.5 KB, 下载次数: 16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0 09:25 上传


  然而,先后自主研制的喷发-1、814、红旗II、61F、涡扇-5、涡扇-6等型号,无一例外都未能成功。究其原因,没有坚实的技术基础和足够的技术储备,是难以成功自主研制出新型号航空发动机的。早在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曾指出“我国的飞机得了心脏病”,怎料这句话一直到网络时代的今天都依然影响深远。

  04

A002_04.jpg (576.87 KB, 下载次数: 16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0 09:25 上传


  1963年初沈阳606所开始设计涡扇-5以满足轰-5改进的需求,为降低设计风险,在涡喷-6基础上去掉加力段、增设后风扇、采用压气机可调部件等,大幅提高推力、降低油耗。但后置风扇设计由于存在先天技术缺陷,加之当时国内对涡扇设计理论和材料工艺等都很欠缺,最终涡扇-5随着轰-5改进型的取消而于1973年下马。

  05

A002_05.jpg (548.82 KB, 下载次数: 16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0 09:25 上传


  而于1968年开始试车运转的涡扇-6,磕磕绊绊不断改进到80年代,最终由于配套歼-9完全下马等历史原因而停止研制的故事,大家也早已耳熟能详。与运-10命运类似的这款纸面数据相当不错的大推力涡扇虽然超出了当时我国航空工业的实际发展水平,但其对推动相关理论、材料工艺和试验技术等方面发展依然意义重大。

  06

A002_06.jpg (661.69 KB, 下载次数: 16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0 09:25 上传


  即使由于早期我国航发领域基础薄弱而使得上述部分型号的研制失败也并不显得那么意外,但由主机牵引的航发型号在主机型号下马之后如果随之一块儿完全放弃也确实很可惜。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的航空发动机的技术复杂性人尽皆知,造成其所需研制周期和资源投入都比研制飞机本身要大很多。

  07

A002_07.jpg (698.13 KB, 下载次数: 16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0 09:25 上传


  因此,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必须走上相对独立的道路。在总结国内失败教训并参考国外发展历程后,1975年4月第三机械工业部召开的航空发动机十年科研发展规划会议上提出“先预研、后型号研制”的思路,并于1979年以红头文件正式下达了“高性能推进系统工程预研”任务,涵盖了航发相关十大专业88个课题。

  08

A002_08.jpg (609.1 KB, 下载次数: 16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0 09:25 上传


  “高推预研”项目于1980年正式开题,由624所、606所、608所等十多家单位联合开展,围绕航空发动机理论、计算及试验方法等基础研究领域,重点针对三大高压核心部件及其强度和数字控制系统技术全面开展综合试验研究,相继取得诸多技术突破,有的甚至填补了国内空白,开启了我国航发“预研先行”的新道路。

  09

A002_09.jpg (444.48 KB, 下载次数: 16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0 09:25 上传


  但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发展和航空工业整体水平的限制,各方面因素都决定了将“重型号、轻预研”转变为“先预研、后型号”的转型之路绝对不是说到就能立刻做到的,要知道老旧的涡喷-5都一直生产到80年代中期,那时涡喷-13这一代表当时我国航空发动机实际最高水平的型号也才刚刚通过150小时国家鉴定试车。

  10

A002_10.jpg (529.42 KB, 下载次数: 16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0 09:25 上传


  面对原规划的预研经费不能到位等重重实际困难,“高推预研”项目也不得不大幅压缩研究范围,如把高压压气机验证机从七级验证缩减为仅前四级验证;原计划涵盖的88个相关专业课题也进行了大量调整和删减,诸多项目被迫中止。即便如此,“高推预研”项目依然迎难而上,进一步开展先进部件的研究试制。

  11

A002_11.jpg (398.27 KB, 下载次数: 16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0 09:25 上传


  80年代末期三大高压部件研制取得突破,全面达到或超过设计指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核心机和型号研制奠定了基础。1991年,首个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核心机立项研制, 1994年开始高空台模拟性能试验,各主要性能参数都达到了设计指标,结构强度和可靠性也得到了初步检验,核心机取得了圆满成功。

  12

A002_12.jpg (602.68 KB, 下载次数: 16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0 09:25 上传


  与此同时,高推重比涡扇发动机被列入重大国防科技预研项目,突破了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总体设计、结构强度、高性能压气机、跨音速大负荷高温涡轮、传动润滑系统等各项主要关键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还对下一代风扇及高压压气机、矢量喷管、全权限数字控制系统(FADEC)等先进部件系统开展了试验设计和验证。

  13

A002_13.jpg (670.36 KB, 下载次数: 16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0 09:25 上传


  即便当时九十年代风云变幻,在随同中俄苏-27合作项目引进AL-31F系列涡扇发动机暂时撑起国产先进三代机动力需求的同时,国产航发奋起直追的脚步依然没有减慢。装备更新不能等,但动力更不能永远受制于人,于是“两条腿走路”成为了最合理的选择,纵然前路依然艰辛漫长充满坎坷,也绝不再言抛弃放弃。

  14

A002_14.jpg (399.15 KB, 下载次数: 16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0 09:25 上传


  “不抛弃,不放弃”,真正要做到谈何容易。在尚未引进苏-27SK生产线及AL-31F大修线、歼-10也缺乏可靠动力而遥遥无期的1993年,作为国产战机重中之重的歼-8III完成首飞,但由于其所装备的独立自主全新研制的涡喷-14“昆仑”发动机及XX71G雷达等子系统问题频出、两架原型机先后坠毁而使得被誉为“争气机”的歼-8III最终下马。

  15

A002_15.jpg (653.93 KB, 下载次数: 17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0 09:25 上传


  就在“昆仑”遭遇重大困难的20世纪最后几年,FWS-10“太行”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步入了研制的攻坚阶段,完成了整机装配和点火试运行。1999年底,先进歼击机型号和高推重比涡扇发动机型号被共同列入国家背景专项,即后来的歼-20和传说中的涡扇-15新一代高性能涡扇发动机,原本将退休的江和甫受命担任涡扇-15首任总师。

  16

A002_16.jpg (667.39 KB, 下载次数: 16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0 09:25 上传


  转眼迈入21世纪,在2001年第一台“太行”装上一架歼-11开始试飞的同时,国内开始对之前预研中已取得的技术成果进行集成验证,并于“十五”期间研制出了高推重比涡扇发动机首台核心机。至此,高推重比发动机预研工作迈入了全新阶段,“太行”发动机也于2005年通过设计定型审查,但道路并没有就此一帆风顺。

  17

A002_17.jpg (618.64 KB, 下载次数: 16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0 09:25 上传


  定型之后的“太行”出现了叶片断裂、空中停车等重大故障,其他可靠性和维护性方面的小麻烦更是层出不穷,不仅导致原计划使用“太行”首批歼-11B不得不调用歼-11/苏-30的备份发动机才得以服役,“太行不太行”的质疑更是在2009年停机坪上多架新生产却无发动机可用的“菊花残”尴尬照片中被推上风口浪尖。

  18

A002_18.jpg (837.55 KB, 下载次数: 17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0 09:25 上传


  在“太行”的研制过程中,国内也更深刻地认识到先进航空动力研制的难度和风险,于是开始规划并实施我国的“航空推进技术验证(APTD)计划”,整合以往预研和型号研制中的存量资源,以夯实基础、建设体系为目的,大幅完善、规范发动机设计生产体系,集中力量突破了型号定型和改进中的几项关键技术。

  19

A002_19.jpg (586.16 KB, 下载次数: 16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0 09:25 上传


  进入“十一五”之后,航空发动机行业形势和任务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多机种型号研制任务异常繁重。军民用大飞机分别立项,进一步丰富拓展了APTD等已有预研计划。2010年开始,“太行”已经基本完善,开始进入一线作战部队继续发展成熟;涡轴、燃气轮机及其他推力级别的涡扇研制和预研工作也纷纷取得突破。

  20

A002_20.jpg (360.35 KB, 下载次数: 16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0 09:25 上传


  2011年1月腾空而起的歼-20依然使用国内“大修再制造”改进的AL-31F系列涡扇发动机,虽然到现在也无法完全摆脱“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方式,但当初那么艰难的年代都坚持下来了,如今已经好太多的时代我们更没有理由缺乏耐心。毕竟从突破关键技术,到使这些技术足够成熟,还要经过大量资源投入下的试验发展过程。

  21

A002_21.jpg (566.59 KB, 下载次数: 16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0 09:26 上传


  正如空军装备研究院甘晓华院士所言“航空发动机是设计出来的,也是试验和使用出来的”。随着“太行”及其改进型的不断改进发展成熟,歼-11BS、歼-15S、歼-16等越来越多的型号开始从首飞之初就用上了“中国心”。2014年海军航空兵前出拦截美军P-8海上巡逻机的这架歼-11BH,使用的就是FWS-10A“太行”涡扇发动机。

  22

A002_22.jpg (336.73 KB, 下载次数: 16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0 09:27 上传


  2015年9月22日,换装 “太行”改进型涡扇发动机的歼-10C量产型首飞成功,“太行行不行”的疑问终将划上一个圆满句号,此时离“太行”基本型设计定型已过去十年,距“高推预研”项目开始更是过去了30多年。正是因为航空人们在航空动力发展艰辛曲折的道路上几十年如一日地挥洒着汗水,才有了如今的厚积薄发。

  23

A002_23.jpg (367.24 KB, 下载次数: 16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0 09:27 上传


  几十年航空动力艰辛曲折的发展史,揭示出基础技术-关键部件技术-核心机-验证机-型号研制的正确发展道路。而核心机不仅是预先试验新设计、新材料、新工艺的技术平台,配上不同的风扇、低压涡轮、加力燃烧室等低压部件后,也能衍生出覆盖一定推力范围的一系列发动机衍生型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4

A002_24.jpg (554.88 KB, 下载次数: 16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0 09:27 上传


  除了以“太行”为代表的大推力军用涡扇发动机外,其他级别的涡扇动力研制也同样历经艰难坎坷,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教练机所需的中小推力涡扇。由于80年代我国在中小推涡扇领域尚属空白,占据了基础教练机国际市场80%份额的K-8/教练-8系列教练机,却只能使用仿制自乌克兰AI-25涡扇发动机的涡扇-11。

  25

A002_25.jpg (413.22 KB, 下载次数: 16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0 09:27 上传


  而因90年代国内资源力量有限,涡扇-11的国产化进程并不顺利。待到本世纪初涡扇-11推力、油耗和油门响应特性等性能终于完善时,洪都开始着手新一代L15“猎鹰”高级教练机设计,此时却发现国内依然拿不出一款能够满足“猎鹰”性能所需的中小推力涡扇,涡扇-11并没有改善缺乏这一级别涡扇设计经验的窘境。

  26

A002_26.jpg (388.59 KB, 下载次数: 16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0 09:27 上传


  就在2006年L15“猎鹰”01架使用DV2(后续原型机采用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提供的AI-222涡扇发动机)首飞成功时,国内也早已下决心要补齐中小推力涡扇这块短板。作为系列化核心机预研成果之一,在涡轮研究院10公斤流量级核心机基础上,研制生产用于“猎鹰”的FWS-17“岷山”发动机的重任,就落到了贵发所和黎阳身上。

  27

A002_27.jpg (560.89 KB, 下载次数: 16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0 09:27 上传


  得益于先期预研成果和“太行”等重点型号带动相关材料、工艺等技术进步,作为贵发所和黎阳“生命工程”的FWS-17研制进度相当顺利,2010年首台验证机首飞成功,2014年型号首台新机点火成功,又加班加点抢在2015年底完成了一系列鉴定试验和批量生产的准备工作,即将在“十三五”开局的2016年结出累累硕果。

  28

A002_28.jpg (662.08 KB, 下载次数: 16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0 09:27 上传


  另外,2008年初涡轮研究院和黎明联合开展名为S3-2型的新一代中推验证机设计研制和研制工作,加力推力9800千克,推重比为9一级,以期在未来逐步替代依赖进口的俄制RD-33系列及其国产化型号涡扇-13系列涡扇中推,满足高空长航时无人侦察机、无人隐身攻击机等未来新型号的动力需求。

  29

A002_29.jpg (328.82 KB, 下载次数: 14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0 09:27 上传


  大飞机立项后,由于先进民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技术难度很高,国内缺乏相关经验和技术储备,因此先行在“太行”核心机基础上研制出涡扇-20军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以满足运-20战略运输机的动力需求;同时对客机动力所需低排放燃烧室、先进风扇等关键技术进行预研,以进一步开展“长江-1000A”等民用型号试制。

  30

A002_30.jpg (304.92 KB, 下载次数: 12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0 09:27 上传


  值得一提的是,运-20的试飞院编号呈现出让人猜不透的怪异,已经亮相的781、783、785、788、789五架原型机中,如果“消失”的“782”和“784”两架都是静力强度试验机,那么原本应该连续出现的“786”和“787”两架原型机,又将作何用处呢?暂且拭目以待。

  31

A002_31.jpg (714.71 KB, 下载次数: 7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0 09:27 上传


  回归主题,如今在这些新型号项目和预研项目稳步向前推进的同时,对下一代军用航空发动机的预研工作依然要加紧进行。目前基本可以确定,下一代战斗机对动力系统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美国GE等公司正在进行的自适应循环发动机等预研项目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预计在2018年前就将投入验证机制造。

  32

A002_32.jpg (620.53 KB, 下载次数: 5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0 09:27 上传


  坚持动力先行、预研先行,就是为了彻底终结“心脏病”隐患;先进动力技术60%以上又要依赖于先进材料和先进工艺,而材料工艺又与国家工业基础水平息息相关。需要指出的是,独立自主并不等于闭门造车,事实已经证明如果能做到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进步创新,适时把握机会扩大科技合作博取众长也是良策。

  33

A002_33.jpg (531.14 KB, 下载次数: 5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0 09:27 上传


  以高推重比发动机预研为代表的预研工作,始终贯彻了全行业参与、组织国家队的原则,按工程项目进行管理,设立总设计师、总质量师等技术系统和行政指挥系统来确保项目推进。所谓人海战、短期的激情奋战和忘我的无私奉献并不足以支撑航空动力发展进步,只有在国家长期大量投入扶持下才能不断开花结果。

  34

A002_34.jpg (481.51 KB, 下载次数: 4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0 09:27 上传


  近日刚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百项工程中,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被放在第一位。如今组建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不仅是把航空动力的科研生产地位提升到了本该具有的位置,在资源投入和管理建设等方面也将提升到新的层次。预祝新生的中国航发再接再厉,创造新的辉煌!下期《超视距》再见!


如果S3-2如八股所言,在带推力矢量的情况下国标推重比达到9一级,那将是力压EJ200的存在。

如果S3-2如八股所言,在带推力矢量的情况下国标推重比达到9一级,那将是力压EJ200的存在。
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坚持科学,终将摘取航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加油。
难得一见的好图好文!
J版主可以考虑分楼层发,每楼两三节即可,阅读比较舒适

赞好文!超大水平
坐等WS15成功上歼20
为毛不放WS10B的图片上来,我去年在坛子里见过的,就是忘保存了。
sxl567sxl 发表于 2016-3-10 10:27
为毛不放WS10B的图片上来,我去年在坛子里见过的,就是忘保存了。

你这签名图哪里来的?求大图

“近日刚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百项工程中,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被放在第一位。如今组建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不仅是把航空动力的科研生产地位提升到了本该具有的位置,在资源投入和管理建设等方面也将提升到新的层次。”
这段话太让人开心了
2011年1月腾空而起的歼-20依然使用国内“大修再制造”改进的AL-31F系列涡扇发动机
==========================
和俺当初的猜测一致。。。。
赞,把行发梳理了一遍
确实是超大水平!!
这预示着今后中国航发将会进入井喷的时代。
一路风雨,不曾停步,为科研人员点赞
前排支持~
十三五第一个重大项目就是发动机,再加上成立发动机总公司,还用担心先进中推没有么?
比较好奇的是,为什么时不时有人跳出来给陨石招魂,为什么很少有人出来给WS6喊冤?

另外,这里强调S3-2满足未来无人机要求,不知道其油耗怎么样?对于无人机,显然推油比相较推重比更关键
先顶再看,话说  第一期写的是是什么来着
jakepoulking 发表于 2016-3-10 11:40
先顶再看,话说  第一期写的是是什么来着
第一期写的是航空底漆
《超视距:战鹰尽带黄金甲——浅析歼-20黄色涂装》

传送门http://lt.cjdby.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41827
我国现在是不是有两个中推项目?一个是仿RD33应急  另一个是先进中推?
第一期写的是航空底漆
《超视距:战鹰尽带黄金甲——浅析歼-20黄色涂装》


噢  想起来了,那期专业点比较多,这期是个总结
学习了,CD难得一见的好文章!!!
坚韧的意志,难得啊,赞一下能把ws10搞成功的所有人,包括领导、工程师、工人、飞飞。
ws10要是搁在印度,妥妥的撂荒的节奏。

J版版大人幸苦了。
目前为止,歼10C有带着FWS10飞行的记录吗?
JFMaverick 发表于 2016-3-10 11:44
第一期写的是航空底漆
《超视距:战鹰尽带黄金甲——浅析歼-20黄色涂装》
J版,J10C为何没上太行
那么现在这个s3—2是什么进度?验证机交付了吗?未来用中推的地方还是很多的(鳖版a12万岁!)
jakepoulking 发表于 2016-3-10 11:50
我国现在是不是有两个中推项目?一个是仿RD33应急  另一个是先进中推?
正式立项的只有仿RD33,其它都是厂所自己搞的预研
岷山还早。 准备批产的是中推系列的新改型。

歼20前几年是进口的M1和太行系列同时混装试飞。 现在已经不需要混了。
超大好文,全部看完
TSQZSL 发表于 2016-3-10 11:30
十三五第一个重大项目就是发动机,再加上成立发动机总公司,还用担心先进中推没有么?
先进中推可能有,但和十三五重大项目是发动机,和成立发动机总公司有必然关系么?

十三五重大项目是发动机就一定是先进中推?

成立发动机总公司就一定搞先进中推?

不过啊,能说出“鹘鹰不管如何说中航在珠海和迪拜都明说在争取,至少说明军队在考虑”这样的话的人,会有这种神奇的思路也一点不让人感到奇怪
另外,谁知道那个S3-2的涵道比?看到面向无人机,不得不想到这个,因为燃油经济性更重要

一切只说推重比不说涵道比的都是耍流氓
就等ws15了。可以让很多人闭嘴的神器。
精彩好文,学习了
好消息很多,也不要过分解读,默默做吧。
航发公司成立了,航发即将走入快车道。很开心!回顾过去,左盟主对于中国航发工业还是有突出贡献的,没有他,很多项目可能都坚持不下来。支持给老林一座突出贡献奖
来自: 手机APP客户端


客户端有问题,发重了,编辑掉
来自: 手机APP客户端

客户端有问题,发重了,编辑掉
来自: 手机APP客户端
想当年太行的定型绝对不是‘我国对现代航空发动机的研制规律不清经验不足’能解释的!那么多工程师,科研人员,还有国家相关机构提供技术情报,他们不可能经验不足到实验几百小时就定型的地步!一定是有政治方面的原因搞得不得不定型了!
发动机艰辛了这么久,也该大爆发了,海陆空天,查漏补缺,任重道远
战忽局大厨 发表于 2016-3-10 12:33
正式立项的只有仿RD33,其它都是厂所自己搞的预研
  RD33不是国家投资的项目
战忽局大厨 发表于 2016-3-10 12:53
另外,谁知道那个S3-2的涵道比?看到面向无人机,不得不想到这个,因为燃油经济性更重要

一切只说推重比 ...
  无人机未必一定需要中推 参考X47B 可以开发无加力版的FWS-10  先进中推一个很好的装机对象就是FC31 但军方未必卖单 所谓两机项目 十三五排名第一的项目并不是专指某一个两个型号的攻关
天哭魔主 发表于 2016-3-10 14:05
RD33不是国家投资的项目
既然叫WS-13,就是正式立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