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从现行教育看我国和诺贝尔奖的距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53:13
分析:从现行教育看我国和诺贝尔奖的距离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6日00:19 红网

  瑞典皇家科学院4日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两名美国科学家和一名德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把现代量子物理学应用于光学研究,推动了激光、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其他光学仪器技术的进步。
  金秋10月,是收获的季节。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也在这时产生,但诺贝尔奖由欧美科学家一统天下的局面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截至2004年,美国共有27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


   



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例不到5%,美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却占全球获得该奖人数的70%以上。
  为什么欧美成了诺贝尔奖的得奖大户?除了我们认为的他们舍得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大之外:早在2001年度美国财政预算草案中,联邦研究和开发经费高达853亿美元,其中约50%用于基础科研;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教育比我们更加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佑寿曾指出:制约我们获诺贝尔奖的关键因素在于我们缺乏创新精神,特别是有的决策者缺乏创新精神。
  而这种创新精神的缺乏是由我国的现行教育体制所决定的。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指标就是升学率。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学校的一切工作重心都是为了提高升学率,无论学生还是老师,对考试成绩的追求已达一种疯狂的境地,死记硬背成了夺取高分的法宝。
  即使我国的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频频获奖,但那也是在预做了大量高难度的习题后的结果;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他们的创新思维没有得到任何提高,根本无法形成创新精神。正因为这种创新精神的缺乏,也就极大制约了中国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创新精神是获得科学成果的重要前提,即以今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为例:虽然沃伦早在1979年就获得了对幽门螺杆菌的初步发现,但因有悖于当时的医学认识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为人所承认,为了证明致病机理,马歇尔甚至喝下了含有病菌的溶液,结果是大病了一场,这种为了科学实验而不惜用自己身体做实验的“固执己见”的创新精神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为他们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终获诺贝尔奖。
  在北京举办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向《易经》“开火”。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对《易经》了解不多,但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特别是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不可谓不大。这种文化主要因为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大一统”思想影响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大一统” 强调国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度统一。“大一统”思想的积极意义是强调集体意识,但却抹杀了个人的主体意识和意志的自由。“大一统”思想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教师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现成结论或知识成品,表现出一元化的价值取向。如关于“雪化了之后是什么?”的回答,标准答案只能是“雪化了之后是春天。”
  同时,儒家文化倡导的“中庸之道”也约束了我们的创新思维。“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儒家文化极力推崇的宇宙观、方法论和道德境界。“中庸”以和谐统一为前提,讲究无论人还是事物的发展都要适度,并且在适当的限度内发展,没有“过”与“不及”的毛病。“中庸”思想表现在教育层面最突出的现象就是教师对乖巧听话、循规蹈矩的学生偏爱有加,对言语“出格”、思维另类的学生极力打压,并力求将他们改造成符合规范的标准部件。这样一来,规范是规范了,但不知扼杀了多少天才少年?
  而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往往异想天开,如美国科学家都被鼓励以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去思维,并鼓励他们具有创新精神和向各种假设提出挑战。一个事实是:在小学和中学阶段,美国在世界上的排名仅在第28位或30位,落后于所有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瑞士、法国和德国。但在诺贝尔奖的排名上,美国是世界排名第一,而且,这个第一还将多年保持下去。
  我们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这个距离不是那么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概括的。但如果我们不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如果我们不改变传统文化对我们的负面影响,如果我们还像搞计划经济那样去做时间的安排和规定。我想,这个差距还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得以缩短的。
  要缩短这个距离,首先从改变压制人的应试教育做起。(作者:徐晓)分析:从现行教育看我国和诺贝尔奖的距离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6日00:19 红网

  瑞典皇家科学院4日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两名美国科学家和一名德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把现代量子物理学应用于光学研究,推动了激光、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其他光学仪器技术的进步。
  金秋10月,是收获的季节。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也在这时产生,但诺贝尔奖由欧美科学家一统天下的局面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截至2004年,美国共有27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


   



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例不到5%,美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却占全球获得该奖人数的70%以上。
  为什么欧美成了诺贝尔奖的得奖大户?除了我们认为的他们舍得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大之外:早在2001年度美国财政预算草案中,联邦研究和开发经费高达853亿美元,其中约50%用于基础科研;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教育比我们更加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佑寿曾指出:制约我们获诺贝尔奖的关键因素在于我们缺乏创新精神,特别是有的决策者缺乏创新精神。
  而这种创新精神的缺乏是由我国的现行教育体制所决定的。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指标就是升学率。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学校的一切工作重心都是为了提高升学率,无论学生还是老师,对考试成绩的追求已达一种疯狂的境地,死记硬背成了夺取高分的法宝。
  即使我国的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频频获奖,但那也是在预做了大量高难度的习题后的结果;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他们的创新思维没有得到任何提高,根本无法形成创新精神。正因为这种创新精神的缺乏,也就极大制约了中国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创新精神是获得科学成果的重要前提,即以今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为例:虽然沃伦早在1979年就获得了对幽门螺杆菌的初步发现,但因有悖于当时的医学认识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为人所承认,为了证明致病机理,马歇尔甚至喝下了含有病菌的溶液,结果是大病了一场,这种为了科学实验而不惜用自己身体做实验的“固执己见”的创新精神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为他们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终获诺贝尔奖。
  在北京举办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向《易经》“开火”。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对《易经》了解不多,但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特别是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不可谓不大。这种文化主要因为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大一统”思想影响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大一统” 强调国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度统一。“大一统”思想的积极意义是强调集体意识,但却抹杀了个人的主体意识和意志的自由。“大一统”思想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教师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现成结论或知识成品,表现出一元化的价值取向。如关于“雪化了之后是什么?”的回答,标准答案只能是“雪化了之后是春天。”
  同时,儒家文化倡导的“中庸之道”也约束了我们的创新思维。“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儒家文化极力推崇的宇宙观、方法论和道德境界。“中庸”以和谐统一为前提,讲究无论人还是事物的发展都要适度,并且在适当的限度内发展,没有“过”与“不及”的毛病。“中庸”思想表现在教育层面最突出的现象就是教师对乖巧听话、循规蹈矩的学生偏爱有加,对言语“出格”、思维另类的学生极力打压,并力求将他们改造成符合规范的标准部件。这样一来,规范是规范了,但不知扼杀了多少天才少年?
  而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往往异想天开,如美国科学家都被鼓励以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去思维,并鼓励他们具有创新精神和向各种假设提出挑战。一个事实是:在小学和中学阶段,美国在世界上的排名仅在第28位或30位,落后于所有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瑞士、法国和德国。但在诺贝尔奖的排名上,美国是世界排名第一,而且,这个第一还将多年保持下去。
  我们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这个距离不是那么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概括的。但如果我们不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如果我们不改变传统文化对我们的负面影响,如果我们还像搞计划经济那样去做时间的安排和规定。我想,这个差距还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得以缩短的。
  要缩短这个距离,首先从改变压制人的应试教育做起。(作者:徐晓)
如果不改变国人浮躁的心态
说什么都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