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KZ-11基本能窥见中国固体推进导弹的实力,相当强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19:01


KZ-11可以说是突然就出现了,而且一出现就是说明年就首飞说明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了

目前来讲最重要的一个参数就是78吨起飞质量,然后运力可是LEO 2吨(错误),这个参数非常接近美国的米诺陶4,4+火箭,但是说实话是强于米诺陶4的

至于米诺陶4,4+火箭来源于什么大家都知道,就是来自被誉为神器的MX导弹,MX什么水平相信大家都知道这就不说了,米诺陶4.4+质量87吨,但LEO不到2吨也就是说我们的KZ-11质量比米诺陶更轻却运力更大,虽然现在不知道详细参数不好下结论,但是总能说明点什么

其实从这个基本就能看出来了,中国的洲际导弹固体发动机达到MX甚至超过是可信的

做到这个质量比是可喜可贺的,除非KZ-11用了液体上面级,那就只能另说了

KZ-11可以说是突然就出现了,而且一出现就是说明年就首飞说明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了

目前来讲最重要的一个参数就是78吨起飞质量,然后运力可是LEO 2吨(错误),这个参数非常接近美国的米诺陶4,4+火箭,但是说实话是强于米诺陶4的

至于米诺陶4,4+火箭来源于什么大家都知道,就是来自被誉为神器的MX导弹,MX什么水平相信大家都知道这就不说了,米诺陶4.4+质量87吨,但LEO不到2吨也就是说我们的KZ-11质量比米诺陶更轻却运力更大,虽然现在不知道详细参数不好下结论,但是总能说明点什么

其实从这个基本就能看出来了,中国的洲际导弹固体发动机达到MX甚至超过是可信的

做到这个质量比是可喜可贺的,除非KZ-11用了液体上面级,那就只能另说了
火箭采用移动方式发射,起飞质量78吨,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1.5吨,主要面向400公里~1500公里近地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单星或多星组网发射服务

纸飞机 发表于 2015-12-13 20:01
火箭采用移动方式发射,起飞质量78吨,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1.5吨,主要面向400公里~1500公里近地和太阳同 ...


1.5吨就合理了,那我从哪看的2吨,我记得绝对看过
纸飞机 发表于 2015-12-13 20:01
火箭采用移动方式发射,起飞质量78吨,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1.5吨,主要面向400公里~1500公里近地和太阳同 ...


1.5吨就合理了,那我从哪看的2吨,我记得绝对看过
可喜可贺。。。


不是1.5吨的MEO运力吗?这数据已经够吓人的了,2吨还得了。

如果KZ--21更加放大...那不就是RT-23了么,和织女星差不多的运力,质量还小点,价钱更低。

这怎么一股科工大杀器比科技的还好的赶脚。

不是1.5吨的MEO运力吗?这数据已经够吓人的了,2吨还得了。

如果KZ--21更加放大...那不就是RT-23了么,和织女星差不多的运力,质量还小点,价钱更低。

这怎么一股科工大杀器比科技的还好的赶脚。
有幸看到一些展览
什么叫如果用了液体上面级?本来就用了好吧

纸飞机 发表于 2015-12-13 20:01
火箭采用移动方式发射,起飞质量78吨,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1.5吨,主要面向400公里~1500公里近地和太阳同 ...


不明白,问一下,布拉瓦37.5吨,投掷重量1.15吨,如果发射卫星能发射多重?如果用液体上面级。
纸飞机 发表于 2015-12-13 20:01
火箭采用移动方式发射,起飞质量78吨,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1.5吨,主要面向400公里~1500公里近地和太阳同 ...


不明白,问一下,布拉瓦37.5吨,投掷重量1.15吨,如果发射卫星能发射多重?如果用液体上面级。
dadaoYYY 发表于 2015-12-13 21:41
不明白,问一下,布拉瓦37.5吨,投掷重量1.15吨,如果发射卫星能发射多重?如果用液体上面级。
洲际弹道导弹的LEO运力,大致等于导弹的投掷重量除以二。
纸飞机 发表于 2015-12-13 20:01
火箭采用移动方式发射,起飞质量78吨,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1.5吨,主要面向400公里~1500公里近地和太阳同 ...
不清楚这个“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1.5吨”对应的是哪个轨道。快舟11还有一个运力指标:700km太阳同步轨道运力一吨。
这个东西,算半个弹道导弹了吧,安个核弹头起竖一下就能射出去。
什么叫如果用了液体上面级?本来就用了好吧
用什么液体上面级,yf73?
等看我的第二篇吧,有你们没注意到的八股信息分析
捍卫真相 发表于 2015-12-13 23:40
不清楚这个“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1.5吨”对应的是哪个轨道。快舟11还有一个运力指标:700km太阳同步轨道 ...
当然是指200公里圆轨道,不过这种轨道实际意义不大
700公里的SSO轨道可能才是主要任务
本来已经写了一大半,结果电脑死机丢了大约2千字,正在重写中
dadaoYYY 发表于 2015-12-13 21:41
不明白,问一下,布拉瓦37.5吨,投掷重量1.15吨,如果发射卫星能发射多重?如果用液体上面级。
布拉瓦的投掷重量对应9500公里射程,比陆基导弹射程低,能有个500公斤就不错了
纸飞机 发表于 2015-12-14 10:14
当然是指200公里圆轨道,不过这种轨道实际意义不大
700公里的SSO轨道可能才是主要任务
200km圆轨道运力1.5吨,那么700公里SSO轨道运力估计只有六七百公斤。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发SSO用四级版本,LEO则用三级版。
捍卫真相 发表于 2015-12-14 10:33
200km圆轨道运力1.5吨,那么700公里SSO轨道运力估计只有六七百公斤。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发SSO用四级版本 ...
如果4级是小推力液发,这个指标也正常
支持J8 发表于 2015-12-14 10:03
等看我的第二篇吧,有你们没注意到的八股信息分析
等ing,话说第一篇也不见了
纸飞机 发表于 2015-12-14 10:43
如果4级是小推力液发,这个指标也正常
火箭可能为SSO任务优化过,毕竟LEO任务太少了。
hase_back 发表于 2015-12-13 20:05
1.5吨就合理了,那我从哪看的2吨,我记得绝对看过
自重量大了,白杨才48吨。
本来已经写了一大半,结果电脑死机丢了大约2千字,正在重写中
你发的所有快舟的贴都不见了,咋回事?
你发的所有快舟的贴都不见了,咋回事?
我原来的部分背景资料帖子给丢到畅谈沉了,我也没管。新帖子在另一篇快舟11下面,应该还在。不过之前的还没谈到快舟11,只是分析了下米诺陶4和和平卫士。
什么叫如果用了液体上面级?本来就用了好吧
米诺陶斯第四级也是液体吧
用什么液体上面级,yf73?
要机动发射的,不太可能用氢氧发动机。
低温燃料加注要求条件过高。
坐等跟新,继续啊

正太玻璃猫 发表于 2015-12-14 12:02
自重量大了,白杨才48吨。


你得看投掷重量,白杨M投掷重量才1.2吨。

mx自重87.5吨,投掷重量3吨
rt-23自重100多吨,投掷重量4吨

最夸张的R-36M,自重200吨左右,投掷重量8吨。
正太玻璃猫 发表于 2015-12-14 12:02
自重量大了,白杨才48吨。


你得看投掷重量,白杨M投掷重量才1.2吨。

mx自重87.5吨,投掷重量3吨
rt-23自重100多吨,投掷重量4吨

最夸张的R-36M,自重200吨左右,投掷重量8吨。
火箭采用移动方式发射,起飞质量78吨,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1.5吨,主要面向400 公里~1500公里近地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单星或多星组网发射服务。
“在运载能力上,7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该型火箭能够达到1吨。这样一来,我们的目标是,将每公斤的发射费用控制在1万美元以内,这在国际上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

同一篇八股里面的数据。
解谜快舟十一

前面说了,米诺陶IV的问题。大家已经知道,米诺陶IV可能是一款96吨的固体运载火箭。
当然有些人对这个96吨数字还是有质疑。这个我认为不是问题,第一其实最终是不是96吨并不重要,因为我收集的信息已经能清楚的表明,原始和平卫士的数据很有可能与官方研发预期的数据不符。整体重量超预期,会导致米诺陶IV重量上90多吨,根据所有已知的较差数据推算,至少也是94吨上下。
这里也有观点说是和长征6液体火箭对比。我承认也有这个可能,只是78吨和103吨之间有25吨的差距,而且液体火箭和固体火箭工作特性有差异。觉得类比的可能性不大。如果直接和长征6比,一般介绍减重,是否该说为:相对同类产品,降低二十余吨或约(近)二十五吨为好?加上航天科工是专搞固体导弹的。他们肯定希望竞争军品,瞄着和平卫士去很正常。因为大家都知道航天科工说了一句话,他们有两类新产品将来是航天科工四院未来十年保障上万人吃喝的关键,一个就是2.2米的新固发,一个是双脉冲发动机(用于防天反导)。后者不说,前者如果不竞争军工产品,仅靠航天发射市场。大家看看米诺陶系列的发射记录就知道,美国一共也就打了二十多枚,其中3,4,5和c型号,一共也就十多枚的用量,数据见: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otaur_(rocket_famil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otaur-C
所以如果按这个规划市场,民品上快舟11最多一年摊1~2次发射,一枚2.2米的固发,了不起也就是4000万人民币的价格(根据发射费用倒推),就算全是利润,能养活几个人。所以这款发动机必然针对军品市场,这样才有一次订单十几到几十个发动机的可能(三年不开张,开张就得吃三年)。所以我相信,这款2.2吨级别发动机必然有其军品的发展型号(具体是否军品立项,现在谈还有点早)

所以,我坚持参照米诺陶IV对快舟十一进行对比

(PS,这里因为电脑死机,导致2千字以上的部分需要重写,重写不会太细,我太困了)

首先如果要发射卫星,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有什么不同。
一般洲际弹道导弹虽然飞行高度能到1000km以上,但是速度达不到,一般弹道顶点速度只有6000m/s,而要成为卫星,必须达到7700m/s以上的速度,所以三级弹道导弹,一般要加一级火箭,补足这缺少的几百上千米/秒的速度,变成4级才能发射卫星。
所以一般来说快舟十一最大的可能性就是4级固体运载火箭。

要知道这四级运载火箭的各级参数和指标,用个简单的办法可以得到类似值,就是参考米诺陶IV进行计算,得到各级大致质量。这个具体就不说了。

当然也有其他更简单的办法,就是找参照物:美国金牛座火箭,后来称米诺陶C的运载火箭,有几种配置。其中一种叫做金牛XL的型号配置可以拿来参考,这个型号叫金牛/米诺陶C 3110/3210配置。
这个配置,大体第一级是Castor 120,53吨重,第二级Orion 50SXL ,15吨多重,第三级Orion 50XL,4.6吨,第四级Orion 38,0.973吨,整流罩直径1.6米的叫3110,直径2.3米的叫3210.
这两个型号都是77吨重。

3110的运载数据和我们的目标期望类似,大约400km 28度轨道 1458kg载荷,400km sso轨道 1054kg载荷。虽然3110更符合我们的预期,但由于快舟十一,整流罩直径更可能是2米以上级别(原因稍后解读)。我们采用3210的数据比较合适,这时会发现,3210因为整流罩的问题,总体运载能力大约小200kg,所以换算到700km sso轨道,3210实际还要再降低100kg以上的运载能力(这个可以从国内40吨级固体运载火箭以及米诺陶4的200~1000km sso运力图中找到相关数据)。所以米诺陶C实际700km sso比快舟十一,要小差不多200~250kg.
而要补足这200~250kg的运载能力丧失,根据米诺陶C的2210配置到3210配置的运载能力变化(200kg不到,4吨的差异),可以估算出3210增加到700km sso轨道的话,自重至少要增加5~6吨。也就是米诺陶C技术水平,要83~84吨,才可能达到快舟十一预计的水平。

如果快舟十一走类似的技术路线,大概办法是:
第一级采用科工2.2米的大固推,估计技术参数类似Castor 120,重量大约50吨,选择这个重量参数,也是因为之前网上有讨论过。第二三级可以采用快舟一的前两级(相关参数并不清楚,我用大概是二代中导的数据替代),两级大概22~23吨,在国内的话第四级有可能是固体也可能是液体发动机,国内文献中一直有一款总重480~600kg(发动机+储箱+燃料),推力3吨的用于固体运载火箭第四级的液体发动机,发动机参数要比Orion 38更好。
问题在于:这种设计不是不可以,但是有点长,大约全箭长超过27米,甚至达到30米。也不确定,这种设计就能实现相关载荷。

不过对金牛座XL版本,大家不必抱太大的信心,这款火箭打了9发,成功6发,特别是XL版本,三发两败,后来就停摆了(说是给美帝军方造成7亿美金的损失)。据说后来要换米诺陶系列的飞行电脑,所以金牛座就改名米诺陶C。

从换飞行电脑的传闻上来说,感觉这种长径比较大的运载火箭,可能飞控控制逻辑比较麻烦。

这里恐怕有人会问。为什么快舟十一第一级不是2米而是2.2米。
这里有两个技术原因,一个商业原因。商业原因是2米的是航天科技的,竞争问题。技术原因:
a 因为2米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大约极限装药能力是35吨,一级重量大约会是38~40吨(外壳还要占大约10%重量)。这样按已知的数据就知道,二三级将至少33~35吨,个头有点太大。这会导致很多问题,最关键的是这个重量范围内,实际也没什么可选的发动机用(排除科技的)
b 2米直径的火箭发动机,最大推力大约120吨,这样的推力推不到60t的长征11可以,大约起飞重量和起飞推力之比是2左右,但是用在快舟十一的78吨上,这个比值大约1.5。这即便能用,第一级爬升也很费劲。所以快舟十一,必然用2.2米。

关于快舟11一般性的分析,原本大致就如此了。

但是从相关的报道中,反应的问题和疑点还不少。

首先,如果快舟十一参考金牛座/米诺陶C设计,何来科技创新一说。
报道原文这么写的: “快舟”系列新型运载火箭与传统火箭相比,在总体设计思想与理念上极大创新,通过系统集成创新,使同等载荷条件下火箭起飞质量大大降低,并通过大量采用通用化、标准化的成熟产品,既保障了可靠性和使用性,又降低了研制成本和产品成本。通过科技创新,起飞质量较同类产品降低约20吨,仅此一项即可直接降低发射成本约1000万
我们知道的快舟,主要是快舟1,这款火箭,1.4米直径,4级,末级是液体,重量大约32t。kktt的博客中说了一些特性,大多大家已知,主要是栅格翼+侧向的脉冲发动机的应用,替代一部分导弹上升中需要的传统姿控系统,实现了减重。栅格翼这样的东西,文献中早有记载他的发展史。在这种大型导弹上不是第一个用的。说是总体设计思想与理念上的创新(相对于国内之前),可以说通。但八股中用到的是“极大创新”而且在快舟11的文选中表达,个人认为,形容那些几乎没有前者的技术应用才有道理。八股又着重说了低了约20吨的问题,说到了火箭起飞重量的大大降低。而快舟和同类的国外的火箭比较基本性能,特别是米诺陶1的话,实际水平差不多。

所以,我认为也许还有第二种解释。起因是这样的:

因为最近一两年,因为wu14的出现,我一直在搜寻文献中有关wu14的各种可能信息,其中也包括他可能的助推火箭情况(传言wu14现在用长征2进行实验)。考虑到试验场的条件以及这种飞行器的特征,我把目光集中在两或三级助推,末速在4500~7000m/s,末端飞行高度在50~150km的火箭上。本想找找二代中导的进展,早在2006年,国内就在谈论,一种2级7000km的弹道导弹,弹道描述一致是半截弹道导弹+跳跃滑翔的模式。所以我优先找这种导弹是否有新的数据(主要是弹头)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无意中发现了一款被我定义为大号二级助推的弹道导弹。这个大号二级助推弹道导弹大体的参数为射程不低于8000km,1级50吨重,推力170吨,二级大约22吨,推力89吨。然后没有第三级,直接有一个2.2吨的战斗部,简单计算,整蛋重74吨。引起我注意的是他的第二级末速,达到6000m/s。因为我看了十几年弹道导弹打航母的文献,就如何突防和黑障话题说过太多。对二级固体导弹的大多数二级末速是有概念的,基本绝大多数二级三级弹道导弹的第二级末速都是3300~3900m/s之间。我所知道的只有中国二代中导和美国的MX导弹的第二级速度才有4500~4700m/s之说。所以这个数字一下子印在我脑海里。直到几个月前和某版主讨论的时候我错误的引用后(我的错误在于说了一个两级7000m/s实际我见到的固体蛋只有2级6000m/s的数据),才再次重新关注。

此外的相关检索中,我也看到了一种描述很混乱的变射面弹道导弹。最初引起我注意的是变射面文献中,一会三级,一会四级的表述,仔细一看,发现四级都不止,严格来算5级都可以。关键令我诧异的是第二级末速就达到6000m/s(我原本以为是3500m/s左右),这时第一个弯还没开始..这个让我突然意识到,这个多级导弹太古怪了,按文中表述,第二级上面的第三第四部分应该很大(弹头和母仓应该是第五级),而最近的一篇新出的文献,首次提到这种变射面蛋是一种二级远程洲际弹道导弹。根据这一新信息。我意识到有一款大二级洲际蛋存在的可能性(大二级是我自己取的名字,意思是大号二级蛋,和中导的小号二级蛋做区分)。

所以当快舟十一公布78吨载荷的时候。我第一直觉想到的是快舟十一和文献中提到的这种72~74t的导弹有某些相似性,最重要的一点是,米诺陶IV是4级火箭,才能把卫星打入地球轨道,使用4级的原因是前三级无论如何都不能把载荷加速到7700m/s以上,但可以加速到7000m/s,但是如果新一代固体火箭的设计,能在第二级结束就让,其运载的部分达到一个较高的速度水平,是否能省一级固体发动机呢?直接靠第三级直接就推动卫星入轨,是否更有效呢。
官方八股提到该火箭进行了极大创新,起飞质量较同类产品降低约20吨(降低了近1/5的重量)。采用栅格翼+侧向脉冲喷流(姿控),或许能减少火箭的调整飞行方向的设计比如游机,比如全动的柔性喷管。但是显然,这些部件取消掉,其减重效果也有限,最多也就是2~3吨的样子,因为这些部件,主要是调整飞行方向,而无法造成飞行的速度较大变化,而火箭的最大的速度,仍由推力和自重的变化量决定。这里说一点,根据我查阅各种临近空间运载器的数据的经验,我发现无论文献中,一二三级重量关系如何调整(比如40吨的固体运载火箭,第一级减小,第一第二级都是十多吨,第三级变大差不多一倍),飞行角也经过很多优化,但最终获取到的速度,与优化之前一般也就是50~200m/s的差异,显然调整前三级固体燃料装药的比例,对提高入轨载荷帮助也很有限。所以,我思考如果是要取得较高减重效果,那么显然如果能减少一级的存在,减重效果就会很明显。能不能达到整体的1/5不知道,但是这个级别的3级,至少有全重的1/10上下。加上二级上面少了近1/10的载荷,二级推力不变的前提下,减少装药,也可以降低一部分自重吧。这样加上其他技术措施,或许可以实现1/5的减重(90+吨就是20吨左右的减重)。或者也可以是四级火箭,四级火箭的第三四级相对都是小号的。仅仅是因为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特性(燃烧时间不可控:一般燃烧就50~60s,不足以控制在足够高度达到速度)。所以,有一个小号三级确保补足大二级的关机速度缺失的部分(大概1000m/s多),四级按照往常的设计,也有类似的运载效果。
其实看看金牛座/米诺陶C的设计,本质上是一个超大号的一级,加两个相对小号的二级和三级,再加一个四级,比米诺陶IV也少了快20t(这个金牛座第一级关机速度大约达到2000~2200m/s,比一般的火箭第一级关机速度似乎要大,一般这类火箭第一级关机速度达到的是1600~1800m/s),但在XL的配置时也获取了类似米诺陶IV的指标(400km 28度 1458kg,400km sso 1054kg)。

所以,我认为如果相对于米诺陶IV,要实现降低20t,载荷类似的技术解决方案。
可以采取的方式:
1 金牛座那种大号一级,细杆二三级,问题是太长
2 大号一级和二级,小三级+第四级。或干脆把第三级和第四级整在一起(比如液体发动机,双推力或双脉冲发动机)。

不要说土鸡瞎蒙,其实你带着这个解读去看官方已经公开的信息,你会发现一些非常好玩的东西。
参考这里的信息 http://www.chinaspaceflight.com/rocket/KZ-11/KZ-11.html
这里除了已知的KZ11的文宣信息,还有一个航天科工389厂的新闻,一个航天报四院九部环境试验中心的图片。这里面都包含了一些意外的信息,或许可以证明我提出的猜测。

首先说说389厂的新闻,389厂的介绍是这样的“我国航天行业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研究、制造及发动机装药总装厂,主要承担国家战略、战术、宇航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装药总装任务”。在389厂的新闻稿里面着重提到了一个某发动机第三级壳体装药的问题。这个装药很有意思:“该型号三级壳体芯模结构特殊,可以说是建厂以来结构最为复杂的芯模”。为了这个装药,389厂从11月5日壳体进场开始制作工艺试装配,到17号基本确认完成,竟然干了整整12天。原因他是该厂建厂以来最为复杂的芯模。
要知道389厂的历史,这家厂肯定国内数一数二,从小到大,各种发动机的装药都处理过。按金牛座的数据来看,第三级充其量也就是3.3~4.6吨的大直径(1.4米)固体发动机。这种重量级的固体发动机,中国近程弹道导弹,中程弹道导弹上都有,389厂至少装过几百甚至上千台。如果是一般固体火箭发动机,根本不值得大书特书。特别是,就算是MX导弹的第三级,文献中主要说的是壳体耐压,燃料用的是NEPE燃料。没提过什么装药难度大的问题。一般思路,这种大直径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第一级才是最有看头的。
推力大,壳体能否做成高性能纤维的(高性能纤维大壳体很难做),压强,装药量(几十吨上百吨的浇注装药比较特殊)。按说怎么也轮不到第三级展现技术实力。所有事情都只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第三级发动机极不寻常。
这里大家可能要问,什么样的发动机才能匹配文宣中的关键词呢?

固体发动机有4大类的装药,一种是实心装药,端面燃烧,一般会让发动机工作时间长。因为燃烧的表面积就是发动机的横切面,第二种是通孔(圆或多边形)或开槽装药,一般燃烧面积比较大,推力较猛。第三种是不同燃速复合燃料装药,这里面不同燃速的燃料要进行粘合,上面分面还有开槽或通孔,异常复杂。第四种则是采用隔断对发动机药柱进行隔离。
第三种装药的发动机基本上是单室双推力发动机,第四种则是双/多脉冲发动机。
由于第四种主要技术难度在隔板上,所以实际是单室双推力的发动机,才会有用异常复杂的芯模,进行装药的问题,所以它的技术难度算是最大的。

所以这个第三级极有可能是单室双推力的发动机(其次是双脉冲)。只是这个双推力发动有点大,一般这种发动机多用在空空和防空弹上(双脉冲也是),装药几十到几百kg,而这里所说的发动机。大概装药至少是2t级的。

第二个航天报所刊登的火箭舱段的静力试验图,图中显示的火箭舱段很有意思,首先基本可以确定,这个舱段的直径差不多2~2.2米,高2米左右。为啥,首先图中的成人都在舱段里面,说明舱段至少比普通人高,所以高基本就确认2米,而直径就不难判断(另外通过对比成人的肩膀的比例也可以得出直径大概大小。

真正有意思的就在这个舱段外壳上。首先一般弹道导弹/火箭为了最大程度减重,一般没有发动机外壳(这个好像讨论过),那么这段必然是级间段或者是载荷舱段、上面级舱段,仪表舱段用。
如果快舟11参考金牛座设计,二级是小于第一级直径很多的发动机,那么图中这个外壳,就不可能是第一级和第二级连接处用的。那么上面级实际也不会用,这里大家参考金牛座的第四级和发射载荷的结构图就明白,发动机上面就是载荷空间,用两个整流罩就好。所以显然如果快舟11类似金牛座的设计(细长脖子),实际上用不上这种直径2m以上,高度2m的外壳。
如果快舟11是类似米诺陶IV的设计(圆柱,第二级和第一级直径类似),那这个外壳就比较好解释了,
1 用于第一级和第二级发动机之间的舱段(2米直径的发动机,喷管长度至少1米,加上两个发动机的弧面,2米差不多)
2 用于第二级和第三级之间的舱段(第三级直径远小于两米)

所以我认为,快舟11。外观大概和米诺陶IV差不多。他有一个50吨左右的第一级,20吨+的第二级,2吨左右的各种结构件。1-1.5吨的载荷,大约4吨的第三级(或第三+第四级)
火箭前两级,将火箭的末速提到至少5.5km/s,然后第三级点火,将末速提高到7000m/s左右,再提高到7700m/s的相关速度(最后一步可以理解为是两台发动机,也可以是一台单室双推力或双脉冲发动机)。
土鸡写的不错、值得科普
你得看投掷重量,白杨M投掷重量才1.2吨。

mx自重87.5吨,投掷重量3吨

投掷重量比的巅峰是轻舟系列,40吨投掷2.8吨,即使保守估计也有1.8吨的投掷重量。
认真分析的人值得尊敬,支持土鸡。
纸飞机 发表于 2015-12-14 10:20
布拉瓦的投掷重量对应9500公里射程,比陆基导弹射程低,能有个500公斤就不错了
请问下,巨浪-2技术指标跟布拉瓦谁高谁低?能不能多弹头?
fcs31 发表于 2015-12-14 16:40
你得看投掷重量,白杨M投掷重量才1.2吨。

mx自重87.5吨,投掷重量3吨
DF-41自重多少?投掷量有多少?
趁此套情报的好机会
快速组网发射卫星,在战时和紧急情况下非常重要
这样反推并不靠谱,洲际导弹可以用更昂贵、性能更好的壳体材料提高性能,运载火箭降低成本才是第一要务。
漆室葵忧 发表于 2015-12-16 12:12
这样反推并不靠谱,洲际导弹可以用更昂贵、性能更好的壳体材料提高性能,运载火箭降低成本才是第一要务。
我觉得你说的不对。
工业上,批产才能真正降低成本。你要研究过相关文献。壳体材料那点钱根本没多少。
举个例子,有文献提供了一个参数,就是壳体生产花的钱,大概相当于同等重量材料费用的2.5倍(含上各种固化材料,损耗的制成品)。
也就是说用T700~T800碳纤维做壳体,现在一公斤T700-T800大概是160-240元(160是日本倾销压出来的价),也就是说MX第一级如果采用T700~T800的碳纤维壳体的成本,也就4000kg*2.5*240=240万人民币,40万美金而已,而其他都是化工原料。原料成本不算定制工艺,就是45吨的装药,原料成本了不起300万。工艺生产加工成本(加工费),大约500万也就够了。你说多少钱呢?
我之前贴过资料,某2米直径21T的钢壳大型固体发动机,也就是1800万大概.全部原材料成本只相当于整体产品出厂成本的1/3~1/5。

为什么成本高,因为产量低,各种配套使用频率少。折损的资产成本就大。
所以不搞多套工艺,就一套工艺,但增加产品生产数量,才能真正降成本,并提高质量。
维持两套完全不同的工艺,才是最大的浪费(手指头数,都知道航天发射,最多也就一年2发,还得看市场,靠天吃饭,哪有军品一个批次的舒服)

最后,八股已经说了,各种工装啥的都尽量用成熟的技术,而不独立开发。
也就是这个产品,完全是按照军标的东西生产的(只是这个产品比如2.2米的发动机,有没有竞争过别的同类军品的问题。不是技术上采用了两种不同技术)。
“KZ”是什么缩写&首字母呀?

支持J8 发表于 2015-12-16 02:32
解谜快舟十一

前面说了,米诺陶IV的问题。大家已经知道,米诺陶IV可能是一款96吨的固体运载火箭。


完整看完  写的很详细 分析的有道理。

不过有一点 我感觉J8兄的推论有点保守了  就是四院9所的三名工作人员在舱体里面的人与壳体的尺寸对比

按照一般人1.75米身高 其中一个人还在伸长手臂工作时距离壳体顶沿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所以这个壳体高度应该在3米以上   直径肯定超过2米 按照我的推测可能也要超过2.2米直径。
支持J8 发表于 2015-12-16 02:32
解谜快舟十一

前面说了,米诺陶IV的问题。大家已经知道,米诺陶IV可能是一款96吨的固体运载火箭。


完整看完  写的很详细 分析的有道理。

不过有一点 我感觉J8兄的推论有点保守了  就是四院9所的三名工作人员在舱体里面的人与壳体的尺寸对比

按照一般人1.75米身高 其中一个人还在伸长手臂工作时距离壳体顶沿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所以这个壳体高度应该在3米以上   直径肯定超过2米 按照我的推测可能也要超过2.2米直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