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托卡列夫TT—30/33式7.62mm自动手枪(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46:00
1、.jpg

1931年,TT—30自动手枪定型后,开始装备苏联红军,但并未能大批量产,如1931年全年仅生产了1000支,1932年翻了一番,也只不过生产了2000支。而同时,托卡列夫根据工厂和部队反馈的意见,对TT—30的结构不断进行修改,使之更简练,零件更少,更便于生产加工,1933年,新的TT手枪通过国家鉴定,被命名为“托卡列夫1933年式7.62mm自动手枪”,同年,TT—30的老型号停止生产,但继续生产的并非TT—33,而是被称之为“TT—30过渡型”的混血型TT—30型手枪(估计是零配件生产过多或设备、生产线调整需要一定时间的原因吧)。1935年在TT生产史上是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是TT—30手枪生产的最后一年,也是TT—33手枪开始生产的第一年,从这一年开始,TT—33手枪开始大批生产,走入苏联红军的行列。

2、.jpg

红军战士使用TT—33
2-1.jpg

在TT手枪问世后经历过多次实战的考验,在上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中蒙边境哈桑河战役、苏芬战争中都有它的身影。而在战前生产的这些TT手枪,材料、内在质量及外观加工都是上乘的。

这是前两年从一架坠毁于上世纪30年代的苏联轰炸机上发现的飞行员的配枪,这支在沼泽地里泡了近80年的TT—33手枪如此完好,可见质量过硬。
3、.jpg

但是,从产量及军方对自动手枪的需求上看,TT手枪的产量是严重不足的,1931年至1939年,总共只生产了33万余支(同时期纳甘左轮手枪的产量则超过70万支),这固然有产能的问题,但更主要的是,红军军方对TT手枪的性能并不太满意,基层官兵对其也多有诟病。1939年,苏联军方又组织了一次军用手枪的招标会,想要再选择一支更优秀的战斗手枪,据说在这次招标中,托卡列夫的新手枪并不占优势,如果一切顺利,我们可能会看到一支新的大威力手枪了,但——战争开始了。

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国民经济立即转入战时体制,在研及试验中的新武器全部下马,所有企业开足马力,全力生产已定型的成熟武器以满足前线所需,TT手枪的产量立即大幅上升,仅战争前4年,TT手枪的产量就超过了85万余支。在德军逼近时,图拉厂被迫全厂向东部转移,而留守工厂的工人利用遗弃的设备、甚至用手工,仍然在2个月的时间里,生产出了500余支TT手枪送往前线,托卡列夫的设计在这种时刻显示出了他的优秀之处。

在图拉厂被迫转移之际,TT手枪的生产被转至伊热夫斯克工厂继续生产,而图拉厂在转移到东部仅仅几个月后就恢复了生产。在苏联最困难的时刻,由于青壮年男性都上前线了,军工生产的主力军由妇女和孩子们承担。

卫国战争期间的TT手枪生产线,可见工人都是些孩子
4、.jpg

但就是在这种情形下,TT手枪仍然源源不断地送上前线,而前线对手枪的需求也极为迫切,军方往往就守在厂内,产品一下生产线,甚至不等试射,就装箱运往前线,有的枪上连枪号都来不及打。
5、.jpg

6、.jpg

当然,这一时期生产的手枪质量也是最差的,外形加工粗糙,据说寿命只有800发左右。
7、.jpg

8、.jpg

由于资源缺乏,握把护板也改成木制的了。
9、.jpg

在苏联卫国战争中,TT手枪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是一张由苏联著名战地摄影师拍摄的、名为“战斗”的照片,发生在1942年7月的一场战斗中,当连长身负重伤时,连队政治指导员阿列克塞•雷米沿科•戈比维奇挺身而出,高举TT手枪带领战士向敌人发起冲锋,他本人在这次战斗中壮烈牺牲。这张照片在二战时广为流传,还登上了美国著名杂志的封面,大大鼓舞了苏联军民的士气,也为TT手枪作了一次最好的广告。
10、.jpg

当然,在战争中,也有大量的TT手枪被敌人缴获,并被敌人用以装备自己的部队。在苏芬战争中被芬兰缴获的TT手枪,被芬方打上《SA》的钢印,在芬军中服役到了50年代。
10-1、.jpg 10-2、.jpg

而被德军缴获的TT手枪,被德军命名为 P 615(r)型手枪,装备德军二线部队及占领区的警察,德国空军也有装备。
这是德国为P 615(r)(TT)制作的说明书。
10-3.jpg

德国军官试射TT手枪
10-4.jpg

二战结束后,TT手枪的产量有过一个很短时期的下降,但很快恢复正常,除了装备苏军外,更主要的是武装当时东方阵营各国的军队,还有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引进了图纸和生产线,自行生产用以装备本国军队,可以说在冷战初期,TT手枪成了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军队的标准制式手枪。

1946年下半年,TT—33手枪进行了一次小改,将套筒上原来粗细相间的防滑纹改成了细齿防滑纹,据说内部(如弹匣卡笋)也有一些小的改动。
11、.jpg 

12、.jpg

在马卡罗夫手枪列装苏军后,TT手枪的产量逐步减少,1953年,TT—33手枪停产,但在苏军中,TT手枪一直服役到了70年代末(俄罗斯特种部队至今还有装备),而在俄罗斯警察及民防部队中,TT手枪至今还有使用。

在22年的生产期内,TT手枪总共生产了174万余支(包括7780支TT—30及数万支TT—30过渡型),这个产量,在当时,当老大是不行了,但老二是没谁和它争吧?

TT—33停产后的设备及生产线被以优惠价格(据史料记载,是以半价。)卖给了中国,这支正当壮年的手枪在一个新的国家,以一个新的名字,继续书写着它的辉煌。
TT—33自动手枪全分解图
13、.jpg

这是一支俄罗斯特种部队装备的TT—33自动手枪,质量是真没说的,但没有厂标、年号,甚至连枪号也没有,原因你懂的。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jpg

1931年,TT—30自动手枪定型后,开始装备苏联红军,但并未能大批量产,如1931年全年仅生产了1000支,1932年翻了一番,也只不过生产了2000支。而同时,托卡列夫根据工厂和部队反馈的意见,对TT—30的结构不断进行修改,使之更简练,零件更少,更便于生产加工,1933年,新的TT手枪通过国家鉴定,被命名为“托卡列夫1933年式7.62mm自动手枪”,同年,TT—30的老型号停止生产,但继续生产的并非TT—33,而是被称之为“TT—30过渡型”的混血型TT—30型手枪(估计是零配件生产过多或设备、生产线调整需要一定时间的原因吧)。1935年在TT生产史上是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是TT—30手枪生产的最后一年,也是TT—33手枪开始生产的第一年,从这一年开始,TT—33手枪开始大批生产,走入苏联红军的行列。

2、.jpg

红军战士使用TT—33
2-1.jpg

在TT手枪问世后经历过多次实战的考验,在上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中蒙边境哈桑河战役、苏芬战争中都有它的身影。而在战前生产的这些TT手枪,材料、内在质量及外观加工都是上乘的。

这是前两年从一架坠毁于上世纪30年代的苏联轰炸机上发现的飞行员的配枪,这支在沼泽地里泡了近80年的TT—33手枪如此完好,可见质量过硬。
3、.jpg

但是,从产量及军方对自动手枪的需求上看,TT手枪的产量是严重不足的,1931年至1939年,总共只生产了33万余支(同时期纳甘左轮手枪的产量则超过70万支),这固然有产能的问题,但更主要的是,红军军方对TT手枪的性能并不太满意,基层官兵对其也多有诟病。1939年,苏联军方又组织了一次军用手枪的招标会,想要再选择一支更优秀的战斗手枪,据说在这次招标中,托卡列夫的新手枪并不占优势,如果一切顺利,我们可能会看到一支新的大威力手枪了,但——战争开始了。

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国民经济立即转入战时体制,在研及试验中的新武器全部下马,所有企业开足马力,全力生产已定型的成熟武器以满足前线所需,TT手枪的产量立即大幅上升,仅战争前4年,TT手枪的产量就超过了85万余支。在德军逼近时,图拉厂被迫全厂向东部转移,而留守工厂的工人利用遗弃的设备、甚至用手工,仍然在2个月的时间里,生产出了500余支TT手枪送往前线,托卡列夫的设计在这种时刻显示出了他的优秀之处。

在图拉厂被迫转移之际,TT手枪的生产被转至伊热夫斯克工厂继续生产,而图拉厂在转移到东部仅仅几个月后就恢复了生产。在苏联最困难的时刻,由于青壮年男性都上前线了,军工生产的主力军由妇女和孩子们承担。

卫国战争期间的TT手枪生产线,可见工人都是些孩子
4、.jpg

但就是在这种情形下,TT手枪仍然源源不断地送上前线,而前线对手枪的需求也极为迫切,军方往往就守在厂内,产品一下生产线,甚至不等试射,就装箱运往前线,有的枪上连枪号都来不及打。
5、.jpg

6、.jpg

当然,这一时期生产的手枪质量也是最差的,外形加工粗糙,据说寿命只有800发左右。
7、.jpg

8、.jpg

由于资源缺乏,握把护板也改成木制的了。
9、.jpg

在苏联卫国战争中,TT手枪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是一张由苏联著名战地摄影师拍摄的、名为“战斗”的照片,发生在1942年7月的一场战斗中,当连长身负重伤时,连队政治指导员阿列克塞•雷米沿科•戈比维奇挺身而出,高举TT手枪带领战士向敌人发起冲锋,他本人在这次战斗中壮烈牺牲。这张照片在二战时广为流传,还登上了美国著名杂志的封面,大大鼓舞了苏联军民的士气,也为TT手枪作了一次最好的广告。
10、.jpg

当然,在战争中,也有大量的TT手枪被敌人缴获,并被敌人用以装备自己的部队。在苏芬战争中被芬兰缴获的TT手枪,被芬方打上《SA》的钢印,在芬军中服役到了50年代。
10-1、.jpg 10-2、.jpg

而被德军缴获的TT手枪,被德军命名为 P 615(r)型手枪,装备德军二线部队及占领区的警察,德国空军也有装备。
这是德国为P 615(r)(TT)制作的说明书。
10-3.jpg

德国军官试射TT手枪
10-4.jpg

二战结束后,TT手枪的产量有过一个很短时期的下降,但很快恢复正常,除了装备苏军外,更主要的是武装当时东方阵营各国的军队,还有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引进了图纸和生产线,自行生产用以装备本国军队,可以说在冷战初期,TT手枪成了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军队的标准制式手枪。

1946年下半年,TT—33手枪进行了一次小改,将套筒上原来粗细相间的防滑纹改成了细齿防滑纹,据说内部(如弹匣卡笋)也有一些小的改动。
11、.jpg 

12、.jpg

在马卡罗夫手枪列装苏军后,TT手枪的产量逐步减少,1953年,TT—33手枪停产,但在苏军中,TT手枪一直服役到了70年代末(俄罗斯特种部队至今还有装备),而在俄罗斯警察及民防部队中,TT手枪至今还有使用。

在22年的生产期内,TT手枪总共生产了174万余支(包括7780支TT—30及数万支TT—30过渡型),这个产量,在当时,当老大是不行了,但老二是没谁和它争吧?

TT—33停产后的设备及生产线被以优惠价格(据史料记载,是以半价。)卖给了中国,这支正当壮年的手枪在一个新的国家,以一个新的名字,继续书写着它的辉煌。
TT—33自动手枪全分解图
13、.jpg

这是一支俄罗斯特种部队装备的TT—33自动手枪,质量是真没说的,但没有厂标、年号,甚至连枪号也没有,原因你懂的。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真心谢谢楼主科普
有全自动模式的么?
还是说半自动手枪苏联叫自动手枪?
挺不错的手枪
“TT—30过渡型”的混血型TT—30型手枪有啥特征。
再发几张图
18、.jpg

19、.jpg

20、.jpg

21、.jpg

22、.jpg

23、.jpg

kwah 发表于 2015-4-7 19:38
有全自动模式的么?
还是说半自动手枪苏联叫自动手枪?
国外所称的自动手枪就是我们所说的半自动手枪,意思是“自动装填的手枪”,我们所说的自动手枪,在国外称之为速射型自动手枪。
国外所称的自动手枪就是我们所说的半自动手枪,意思是“自动装填的手枪”,我们所说的自动手枪,在国外称 ...
是后者
感谢科普

谢谢楼主! 最爱黑星!


特种部队的没枪号,原因没懂。。。  {:soso_e117:}  
到底哪里生产的?
喝喝茶 发表于 2015-4-7 23:31
特种部队的没枪号,原因没懂。。。   
到底哪里生产的?
我也没有看懂原因。
喝喝茶 发表于 2015-4-7 23:31
特种部队的没枪号,原因没懂。。。   
到底哪里生产的?
也许会有出境任务或其他暗杀等等,一旦因人员伤亡造成枪支遗失,政府会很被动
为什么该枪拉开套筒后,枪管没有上翘?
大港起风涌 发表于 2015-4-7 22:16
谢谢楼主! 最爱黑星!
世人之所以爱“黑星”,主要是因为我国仿制的54式自动手枪质量过硬外,其原始设计结构简单可靠,且初速高,穿透力及停止作用强悍,据说曾有老警做过实验,用64及54分别在相同的距离上朝同一面墙壁进行射击,很明显54式造成的侵彻深度及形成的音爆效果就比65要强得多。
力剑 发表于 2015-4-7 21:48
再发几张图
TT-30的结构的确简单,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设计之初,设计师竟然有模块化的理念,这是同时代的勃朗宁所不能比拟的。不过该枪的保险系统的确很奇特,射手用拇指扳下击锤,就能起到保险作用吗?估计这样做,在开战前就得先做,待需要射击时再拔枪射击。问题是在这过程中万一手枪落地,是否很容易意外击发?最好早保险确实的前提下,举枪就射。相比之下,M1911A1的握把保险似乎更安全,毕竟射手如果不决定射击时,是很难同时按压保险及扳机的,即便掉落再低,也不容易意外击发。所以说如果当年的TT-30能采用握把保险,兴许会更安全吧。
54和51 不一样吧
54式的握把倾斜角的确很特别。如果习惯其它手枪了在15码距离上用54打弹着点会向向下偏4寸的样子
握把再长点就好了,蛋蛋改成尖头蛋威力会不会更大些。
54握把斜角100度比其它枪略小。和用瓶型弹有关
喝喝茶 发表于 2015-4-7 23:31
特种部队的没枪号,原因没懂。。。   
到底哪里生产的?
越境作战的时候防止从武器上面查出部队身份,
kwah 发表于 2015-4-7 19:38
有全自动模式的么?
还是说半自动手枪苏联叫自动手枪?
有别的国家改制的全自动型 好像是15发子弹 握把加长了点 记不得哪个国家的了
为啥特种部队要用这只老枪
laolou 发表于 2015-4-8 21:43
有别的国家改制的全自动型 好像是15发子弹 握把加长了点 记不得哪个国家的了
全自动?对于手枪来说没必要吧?后坐力定然叫子弹不知道飞到哪里。
也许会有出境任务或其他暗杀等等,一旦因人员伤亡造成枪支遗失,政府会很被动
这才是正解
为啥特种部队要用这只老枪
因为很多国家都在用,没有特点
铁血中华 发表于 2015-4-8 10:20
TT-30的结构的确简单,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设计之初,设计师竟然有模块化的理念,这是同时代的勃朗宁所不能 ...
TT手枪的击锤保险不是你说的这个意思,是在膛内有弹时,用拇指将已张开的击锤向后扳,再轻轻向前合上,这时,虽然击锤向前,但却无法打到击针,需要击发时,只需将击锤扳开到位就可以了。
力剑 发表于 2015-4-16 14:52
TT手枪的击锤保险不是你说的这个意思,是在膛内有弹时,用拇指将已张开的击锤向后扳,再轻轻向前合上,这 ...
我用过64,没用过54,按照你的描述,54的保险机构非常简单啊,正如文中所说,即便是文盲,也能迅速上手。这个机构很不错,但在开火及时性方面,还要预先打开击锤,是否麻烦呢?
铁血中华 发表于 2015-4-17 09:14
我用过64,没用过54,按照你的描述,54的保险机构非常简单啊,正如文中所说,即便是文盲,也能迅速上手。 ...
这就是TT手枪的缺陷了,还没法子解决。
铁血中华 发表于 2015-4-17 09:14
我用过64,没用过54,按照你的描述,54的保险机构非常简单啊,正如文中所说,即便是文盲,也能迅速上手。 ...
没有联动功能,开火的及时性就差点。那个击锤保险很多人不喜欢用,感觉不安全。
xfww 发表于 2015-4-17 15:12
没有联动功能,开火的及时性就差点。那个击锤保险很多人不喜欢用,感觉不安全。
据说加拿大的枪民对我国出口的92式评价很高。
sap233 发表于 2015-4-8 12:53
握把再长点就好了,蛋蛋改成尖头蛋威力会不会更大些。
南斯拉夫的m57的握把就长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