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托卡列夫TT—30/33式7.62mm自动手枪(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1:47:18


网络上流行找爹党,对TT自然不能放过,一提TT,网上一些专家都不屑一顾:不就是托卡列夫山寨柯尔特M1903、或者M1911的吗?当然,对专家可不能乱驳,可认真分折一下,从里到外上还真看不出TT和柯尔特M1903、M1911有啥太相象的地方啊。如果仅从外形上看我是赞同双筒说的: TT是模仿了FN M1903手枪。

把这4支手枪摆到一块,大家看,谁跟谁更象呢?



很明显,还是TT和FN 1903更象一点吧。如果这还不能说明问题,看看这一支:这是托卡列夫1928型7.65mm自动手枪,完全是FN 1903的翻版啊。


再看下这一支,这是托卡列夫1930型7.65mm自动手枪。


说的直白点,TT就是这两枪的儿子呀,怪不得当年老托只用了两个月就推出了这支新枪。

不但外形上是模仿了FN 1903,而且连握把护板的安装方式,也是勃朗宁为FN 1903和柯尔特M1903设计的安装方式。

而为了发射大威力枪弹,托卡列夫又借鉴了柯尔特M1911的枪管凸耳闭锁和铰链锁定结构,改用了枪管短后退自动方式,弹匣卡笋结构也是来自1911。




至于扳机嘛,这4支手枪可以说都一样,都是由勃朗宁发明的直推式扳机结构。

真正由托卡列夫自已开发的,恐怕就只有那个击锤/阻铁组件了。


但仔细看一下,就可以看出,这个组件的设计原理和运行方式与FN 1903的击发部分几乎是一样的,只不过托卡列夫把它集成为一个组件,在使用和勤务保障上更加方便了。

照这么一说,要为TT找一个爹还真不好找呀。可不可以这么说:TT = FN 1903的外形 + 柯尔特M1911的枪管凸耳闭锁和铰链锁定结构和弹匣卡笋 + 勃朗宁的直推式扳机 + 托卡列夫的击锤/阻铁组件,这么攒出来的呢?

但……

近来在网上看到这么一篇帖子,提到了一支FN 1903手枪的变型枪:“FN 1903 K”型手枪,及这支枪与TT之间的关系,虽然并没有明说TT是山寨了FN 1903 K,而且还对这支枪的神秘性和TT模仿它的可能性这些问题征求知情者的意见。但是难免让人产生联想。这是文中附的三张图:






这下子,好像连那个击锤/阻铁组件都是人FN的呀。难道说,托老头是捡了现成?

可是……这支FN 1903 K也太神秘了,神秘到在网上怎么也找不到这支枪的资料,连一张实枪图片都没有,这是咋回事呢?

在这个帖子后面跟帖的也是很热闹,有赞的,有驳的。赞的还举出B-29和图-4、MP-44和AK-47的关系,以证明苏联人一贯喜欢抄袭。驳的人又有根有据的说明AK根本与MP-44无关,而当时落选的由另一位设计师设计的自动步枪才是抄的MP-44。对于这支枪的如此神秘,有一位是这样说的:这是一支试验枪(这谁都可以看出,枪上没有任何铭文),而且是为了参选当时苏联的手枪招标而研制的,故只有这一支,这唯一的枪又落到苏联人手中,而苏联人为了掩人耳目,把这支枪给雪藏了。

噢,卖糕的……。这情节,也太狗血了吧!

我想,研制一支新枪,或者为了某种目地对一支枪进行改造,再高明的发明家也不能一锤子买卖就搞出来吧,总会有些样枪进行论证,不会只有这一支吧?再说啦,如果那个击锤/阻铁组件是FN公司首创的,非常注重自身权利的FN公司难道没有去注册专利吗?当年,在FN 1910手枪专利保护即将到期时,FN还和德国DWM公司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最终迫使DWM停止仿造FN 1910。自己搞出的东西让苏联人给霸了,难道就这么忍了,不会吧。

再细看一下这几张图,虽说不太清楚,但还是觉得有点不太对劲呀。在那支FN 1903 K手枪套筒座右侧有个S形的零件,那是击发部分的固定分解销轴,既然这部分已经被集成为击锤/阻铁组件了,那个销轴应该不需要了,怎么还在枪上呢?而且在这支枪上为何把手动保险和握把保险也给去掉了呢?这不符合一贯重视安全的欧洲人的习惯啊。

我想问的是:一是这支所谓的FN 1903 K是否真实存在?二是如果存在,它出现在什么时间?这很重要,会不会是FN为了让FN 1903翻盘而仿了TT呢?我想,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当年,虽然这支枪是勃朗宁设计的,但业绩并不理想,只生产了约5万余支就停产了(其中沙俄买了5000支)。让它翻盘,可能也是FN 的梦想吧。

以上这些疑问,看来还得由专家大师来解疑了。

只是,TT老爹的认定就更复杂了。

唉,其实FN也是死心眼,FN 1903的问题在弹不在枪,如果小改一下结构,改用9mm帕弹,当年说不定这枪还真能咸鱼翻身呢。

1、.jpg (255.84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23 10:06 上传



网络上流行找爹党,对TT自然不能放过,一提TT,网上一些专家都不屑一顾:不就是托卡列夫山寨柯尔特M1903、或者M1911的吗?当然,对专家可不能乱驳,可认真分折一下,从里到外上还真看不出TT和柯尔特M1903、M1911有啥太相象的地方啊。如果仅从外形上看我是赞同双筒说的: TT是模仿了FN M1903手枪。

把这4支手枪摆到一块,大家看,谁跟谁更象呢?

2、.jpg (262.27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23 10:06 上传

3、.jpg (116.91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23 10:06 上传


4、.jpg (311.35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23 10:06 上传

5、.jpg (146.57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23 10:07 上传



很明显,还是TT和FN 1903更象一点吧。如果这还不能说明问题,看看这一支:这是托卡列夫1928型7.65mm自动手枪,完全是FN 1903的翻版啊。

6、.jpg (104.66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23 10:07 上传



再看下这一支,这是托卡列夫1930型7.65mm自动手枪。

7、.jpg (114.54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23 10:07 上传



说的直白点,TT就是这两枪的儿子呀,怪不得当年老托只用了两个月就推出了这支新枪。

不但外形上是模仿了FN 1903,而且连握把护板的安装方式,也是勃朗宁为FN 1903和柯尔特M1903设计的安装方式。

而为了发射大威力枪弹,托卡列夫又借鉴了柯尔特M1911的枪管凸耳闭锁和铰链锁定结构,改用了枪管短后退自动方式,弹匣卡笋结构也是来自1911。

8、.jpg (544.54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23 10:08 上传



9、.jpg (110.6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23 10:08 上传



至于扳机嘛,这4支手枪可以说都一样,都是由勃朗宁发明的直推式扳机结构。

真正由托卡列夫自已开发的,恐怕就只有那个击锤/阻铁组件了。

10、.jpg (75.45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23 10:08 上传



但仔细看一下,就可以看出,这个组件的设计原理和运行方式与FN 1903的击发部分几乎是一样的,只不过托卡列夫把它集成为一个组件,在使用和勤务保障上更加方便了。

照这么一说,要为TT找一个爹还真不好找呀。可不可以这么说:TT = FN 1903的外形 + 柯尔特M1911的枪管凸耳闭锁和铰链锁定结构和弹匣卡笋 + 勃朗宁的直推式扳机 + 托卡列夫的击锤/阻铁组件,这么攒出来的呢?

但……

近来在网上看到这么一篇帖子,提到了一支FN 1903手枪的变型枪:“FN 1903 K”型手枪,及这支枪与TT之间的关系,虽然并没有明说TT是山寨了FN 1903 K,而且还对这支枪的神秘性和TT模仿它的可能性这些问题征求知情者的意见。但是难免让人产生联想。这是文中附的三张图:

11、.jpg (259.09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23 10:09 上传



12、.jpg (182.24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23 10:09 上传



13、.jpg (234.8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23 10:09 上传



这下子,好像连那个击锤/阻铁组件都是人FN的呀。难道说,托老头是捡了现成?

可是……这支FN 1903 K也太神秘了,神秘到在网上怎么也找不到这支枪的资料,连一张实枪图片都没有,这是咋回事呢?

在这个帖子后面跟帖的也是很热闹,有赞的,有驳的。赞的还举出B-29和图-4、MP-44和AK-47的关系,以证明苏联人一贯喜欢抄袭。驳的人又有根有据的说明AK根本与MP-44无关,而当时落选的由另一位设计师设计的自动步枪才是抄的MP-44。对于这支枪的如此神秘,有一位是这样说的:这是一支试验枪(这谁都可以看出,枪上没有任何铭文),而且是为了参选当时苏联的手枪招标而研制的,故只有这一支,这唯一的枪又落到苏联人手中,而苏联人为了掩人耳目,把这支枪给雪藏了。

噢,卖糕的……。这情节,也太狗血了吧!

我想,研制一支新枪,或者为了某种目地对一支枪进行改造,再高明的发明家也不能一锤子买卖就搞出来吧,总会有些样枪进行论证,不会只有这一支吧?再说啦,如果那个击锤/阻铁组件是FN公司首创的,非常注重自身权利的FN公司难道没有去注册专利吗?当年,在FN 1910手枪专利保护即将到期时,FN还和德国DWM公司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最终迫使DWM停止仿造FN 1910。自己搞出的东西让苏联人给霸了,难道就这么忍了,不会吧。

再细看一下这几张图,虽说不太清楚,但还是觉得有点不太对劲呀。在那支FN 1903 K手枪套筒座右侧有个S形的零件,那是击发部分的固定分解销轴,既然这部分已经被集成为击锤/阻铁组件了,那个销轴应该不需要了,怎么还在枪上呢?而且在这支枪上为何把手动保险和握把保险也给去掉了呢?这不符合一贯重视安全的欧洲人的习惯啊。

我想问的是:一是这支所谓的FN 1903 K是否真实存在?二是如果存在,它出现在什么时间?这很重要,会不会是FN为了让FN 1903翻盘而仿了TT呢?我想,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当年,虽然这支枪是勃朗宁设计的,但业绩并不理想,只生产了约5万余支就停产了(其中沙俄买了5000支)。让它翻盘,可能也是FN 的梦想吧。

以上这些疑问,看来还得由专家大师来解疑了。

只是,TT老爹的认定就更复杂了。

唉,其实FN也是死心眼,FN 1903的问题在弹不在枪,如果小改一下结构,改用9mm帕弹,当年说不定这枪还真能咸鱼翻身呢。
国产改良型54
有改11,43口径的tt33手枪么?
还有(五)没了。
天之饺子 发表于 2015-4-23 10:39
国产改良型54
好看多了。
没有11.43的 可能枪击承受不住
楼主,图片上加水印啊。免得又被盗图。
杀之 发表于 2015-4-23 22:08
楼主,图片上加水印啊。免得又被盗图。
这些图都是从网上扒来的,又不是原创,不好意思加啊。
击锤/阻铁组件的确算得上是TT手枪中的原创设计了。不过这个设计很妙,比M1911A1的还好。这点倒是值得肯定的。
击发机部分通常不需要士兵进行分解,TG实际使用中更换整个组件的实例几乎没有听说过(尤其还要对号),没有勤务上的实际意义,估计是步法国人的后尘。

生产上需要增加击发机座的成本(本来可以直接做在枪身上)。

那个组件最大的意义在于提供了 feeding lip,从而简化了弹匣。

TT开始生产就被BHP远远甩在后面。苏联三十年代末就计划淘汰TT,二战使得淘汰TT拖了十年。中国与东欧那是捡破烂。

上面那张 FN 1903 k 从来没听说过,分解以后左侧照片上扳机销钉在全枪照上未见,也许是 PS 的。至于最初为法国合同做一只半只的不是没可能,但苏联人拿不到手。
半瓶醋 发表于 2015-4-25 05:43
击发机部分通常不需要士兵进行分解,TG实际使用中更换整个组件的实例几乎没有听说过(尤其还要对号),没有 ...
这才是有料的分析。
半瓶醋 发表于 2015-4-24 16:43
击发机部分通常不需要士兵进行分解,TG实际使用中更换整个组件的实例几乎没有听说过(尤其还要对号),没有 ...
醋兄来啦,欢迎。。。
半瓶醋 发表于 2015-4-25 05:43
击发机部分通常不需要士兵进行分解,TG实际使用中更换整个组件的实例几乎没有听说过(尤其还要对号),没有 ...
是法国人哪支枪啊,愿闻其详。
半瓶醋 发表于 2015-4-25 05:43
击发机部分通常不需要士兵进行分解,TG实际使用中更换整个组件的实例几乎没有听说过(尤其还要对号),没有 ...
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士兵进行分解,就怕有人手闲拆开就装不上啊。记得在网上曾看到过一支解放前上海租界警察装备过的马牌撸子,就进行过改造,在套筒上加装了一个小零件,让人无法拆枪,甚至手动保险也加了一个镙钉,使人不能关上保险,据说这是当年装备租界华警的,而当年中国警察的素质应该是很低的,估计也曾让那些外国警长经常气急败坏吧。
双筒 发表于 2015-4-25 10:32
醋兄来啦,欢迎。。。
我要给这里一位网友发个站信,但好像要有多少分才能发信息。不得已,回几个贴看看能不能赚几分以便发个信息
力剑 发表于 2015-4-25 11:20
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士兵进行分解,就怕有人手闲拆开就装不上啊。记得在网上曾看到过一支解放前上海租界警 ...
1920年代法国开始找各个厂家来争取下一代法国军用手枪合同,要求之一是模块化 Action。最后FN虽然没有拿到合同,却为此设计出了当代最伟大的手枪之一 BHP。法国最后采用了瑞士人的设计M1935(也就是后来的P210)。

TT设计不会考虑中国警察。军用手枪使用维护按照手册就行,其他故障找军械员。除此之外发生零件丢失是使用者的责任。

老夫从来不看网上传闻。
TT设计时肯定不会考虑中国警察,但一定会考虑当时的苏联士兵,30年代的苏联士兵,70%以上是农村出来的文盲,所以现在所看到的不管是摸心拿肝、波波沙、波波斯、DP、TT,都有其共同的特点:简单,耐操,只需简单训练,就可熟练操作。这也就是当时的苏联国情。

至于我所说的那支马牌撸子,并非传闻,而是在国外枪械拍卖网站上所见,“据说”也为其拍卖说明。

还有法国人的M1935,仅从型号上看,就不能说TT是步其后尘吧?
不用看那些。你说 Colt 那个洋人其实也不清楚具体功能。
另外,前面说过法国合同要求二十年代中期就提出并且告知各大厂家,这个当时是大合同,前后十几年出来七八个方案,苏联不可能不知道。
力剑 发表于 2015-4-26 16:12
TT设计时肯定不会考虑中国警察,但一定会考虑当时的苏联士兵,30年代的苏联士兵,70%以上是农村出来的文盲 ...

如果战争扩大,兵员匮乏时,经过广泛召集的青年甚至少年老人及妇女儿童必须得懂得起码的用枪知识,如何令他们经过简单的训练就能上阵杀敌同样是考验国家动员能力的基准。在这种情况下,枪械结构上的简单及操作上的简易的重要性就非常重要了。如二战时期的情况就是这样。何况该系列文章还提到二战时期苏联动用了不少妇女儿童到临时搭建的兵工作坊,用简陋的工具及材料生产TT手枪,居然也能大量生产出来,哪怕这些手枪的寿命不到800发,但上阵够用了,毕竟比起赤手空拳或几人一支枪的情况,有这样的手枪已经非常不错啦!所以说,如何在保证基本战术性能的同时降低枪械的工艺难度,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具有战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