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托卡列夫TT-30/33式7.62毫米自动手枪(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58:58


老54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了,今儿个来聊聊它的老爸——前苏联托卡列夫TT-30/33式7.62mm自动手枪。

托卡列夫TT-30/33式7.62mm自动手枪是由前苏联著名枪械大师费多尔•瓦西里耶维奇•托卡列夫设计的,在世界手枪史上,曾与柯尔特M1911齐名,是当年冷战期间东方阵营具有标志性的手枪。

费多尔•瓦西里耶维奇•托卡列夫1871年6月2日出生于今天俄罗斯顿河流域罗斯托夫地区一个贫苦的哥萨克农民家庭,1882年,年仅11岁的托卡列夫就到一家铁匠铺当学徒、1885年,考入技术学校,而当时他的老师就是俄罗斯一个枪械设计师。1888年,17岁的托卡列夫考入军事工业学校,这是一所半工半读性质、培养初级军械人才的学校,学生在学校除了读书还从事制造各种枪支。托卡列夫毕业后被分配到第12哥萨克军团担任军械士。1898年考入诺沃契尔卡斯士官学校,毕业后被授予哥萨克少尉军衔,回到他的老部队,仍然担任军械工作。1910年,提出了他的第一项设计:对摸心-拿肝步枪的半自动改造方案,对此方案,军方很感兴趣,托卡列夫被借调到了谢斯特罗列茨克武器工厂协助对此项设计的试制工作,3年后,经他完善后的设计正准备进行官方测试,一战爆发了。一战期间,他在伊热夫斯克军工厂担任助理检验师,后被提拔为技术总监,军衔也升到了上尉。
十月革命后,虽然他是沙俄军官,但仍被留用,担任伊热夫斯克军工厂的高级工程师,因为当时军工厂的一些人参与了反对苏维埃的活动,牵连到了托卡列夫,他被逮捕,差点被处决,后获平反。1921年,被调往图拉厂,在这里,他有了自己的设计团队,开始大展鸿图。
在前苏联时期,托卡列夫曾被授予多项殊荣:2次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被授予4枚列宁勋章及斯大林奖金;2枚劳动红旗勋章及卫国战争胜利勋章;获苏联科学技术博士学位(没有任何答辩论文);两次当选为最高苏维埃副代表,并被授予苏联红军工兵中将军衔。在1945年,曾作为委员参加了苏联红军新型手枪的选型测试工作(这次手枪选型胜出者就是马卡罗夫手枪)。1968年6月7日在莫斯科去世,享年97岁。

托卡列夫不是一个发明家,他并没有多少发明创造,但他却是一个杰出的工程师,善于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完善并最终形成一件新的设计,而且他能够自己操作机床来制造完成他的设计,这在苏联轻武器设计师中是不多见的。他一生中设计出了超过150件轻武器(当然绝大多数没有列装,现在只能在博物馆内看到其中的一部分。),以及托卡列夫FT-1/2全景相机等民用产品。他曾经在前苏联轻兵器发展史上创造了多项第一。如前苏联的第一挺轻机枪:马克西姆—托卡列夫1925式7.62mm轻机枪;

马克西姆—托卡列夫1925年式7.62mm轻机枪,因性能不佳,只生产了约2800余挺,其中约1000余挺抗战时被苏联卖给了当时的国民政府,参加了抗战。


并在此基础之上衍生出苏联的第一挺机载航空机枪和战车机枪
马克西姆—托卡列夫1925年式7.62mm战车机枪


第一支冲锋枪:托卡列夫1927式冲锋枪。
托卡列夫1927式冲锋枪(当时称为托卡列夫轻型卡宾枪)有7.62mm和7.63mm两种口径的型号,只生产了少量在部队中试用,据说在苏卫国战争初期曾有使用。


还有他设计的SVT-38及SVT-40式7.62mm半自动步枪等。
SVT-38及SVT-40式7.62mm半自动步枪由于结构复杂,操作和维护都很困难,故很不受红军战士待见,但很受德国士兵的喜爱。




而让他扬名天下的,则是在他59岁时设计的作品:TT-30/33式7.62mm自动手枪。


在上世纪20年代,自动手枪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了,各种新型手枪层出不穷,各国军队都在以自动手枪取代老式的左轮手枪。而在前苏联,庞大的苏联红军所装备的唯一的国产手枪只有定型于1895年的纳甘式左轮手枪,再就是德国毛瑟C-96等各种进口自动手枪,这在苏联高层看来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于是,尽快为苏联红军装备国产自动手枪,成了一件很紧迫的任务了。
苏联纳甘7.62mm左轮手枪,TT本来是为了替换它的,但因产能不足,故纳甘一直生产到1945年。


1930年春季,苏联启动了面向国内外的自动手枪选型招标工作,要为苏联红军选择一支性能优良的战斗手枪(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提出战斗手枪的概念),托卡列夫以其刚设计出的1930型7.62mm自动手枪竞标(要知道,他当时一直在埋头完善其设计的半自动步枪,在接到竞标任务后,仅用了2个月的时间就拿出了这件作品)。
托卡列夫1930型7.62mm自动手枪样枪


而参与这次投标的有国内外近20支自动手枪,其中不乏世界级的名枪:如比利时的FN公司的M1903式9mm自动手枪和M1922式7.65mm自动手枪;德国鲁格公司的P08式9mm自动手枪;而瓦尔特公司则将刚刚问世不久的PP式7.65mm自动手枪送来竞标;美国柯尔特公司则送来了柯尔特M1903式7.65mm自动手枪和M1911式.45口径自动手枪。
看到这些名枪,有的网友可能会说了:这还有什么可选的,上述这些世界名枪,随便选哪一支都比TT强啊。
当然,话可以这么说,但事却不能这么做。一个国家的国防军所装备的任何一支标准制式轻武器,都关系到这个国家轻武器的发展战略。拿当时的前苏联来说吧,十月革命前后的苏俄,虽然有着成龙配套的军事工业企业,能够生产从手枪到战列舰几乎所有的军事装备,但作为当时欧洲最落后的一个农业国,低下的产能根本不能满足这支欧洲最大的陆军所有的需求,因此,当时的俄国只能从国外大量购进各国生产的轻武器用来满足战争所需,其进口国别、型号之多,口径之杂,大概只有当时的中国可与之一比。
十月革命后,苏联战胜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平息了国内战乱,国内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在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经济腾飞,国家实力也有很大改善,这时,建设正规化红军开始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在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的主持下,开始大规模的新式整军规划,其中,步兵轻武器的口径,被统一为7.62mm,而7.62mm自动手枪弹,则被定为手枪和冲锋枪的通用弹药。而如果选择上述任何一支外国手枪,政治上的影响不说了(当时的苏联还特别看重这一点),技术上,必将改变国家武器装备的口径序列,要形成新的装备标准,还必须从国外大量进口生产设备和原材料,没有几年的时间,是不可能形成规模化生产的。而另一方面,由于苏俄曾经长期大量装备德国毛瑟C96手枪(装备量仅次于中国),国内库存有大量自产和进口的7.63mm毛瑟手枪弹就只能因此报废了,在经济上也将造成很大浪费。
由此可见,虽然苏联红军对这些外国手枪并不陌生(十月革命前后,当时的沙皇俄国和后来的苏联或多或少的都有进口装备,如柯尔特M1911,沙俄一战期间曾向柯尔特公司订购了十万支,至十月革命爆发时,已到货4万7千支。),但也只能割爱了。
比利时FN 1903 9mm自动手枪,苏方的评价是结构复杂,威力小


比利时FN 1922 7.65mm自动手枪,苏方的评价是这种结构不适合军用(击针平移击发)。


德国鲁格P08 9mm自动手枪,苏方的评价是机加工难度大,生产费时,成本高。


德国瓦尔特PP 7.65mm自动手枪,苏方的评价是不适合军用。


美国柯尔特M1911 .45口径自动手枪,苏方的评价为威力大,但体积重量大,红军战士不喜欢。


美国柯尔特M1903 7.65mm自动手枪,苏方的评价难得的大赞了一把,称其外形美观,结构合理,非常受红军战士的喜爱,但——威力小。


外国手枪不行,那为什么就是托卡列夫而不是其它的苏联设计师设计的手枪呢?
从现在所能看到资料中,我怀疑,苏联这次招标是否没有标示口径及使用弹药的要求呢?因为从现有网上资料中看到,当时参与竞标的其他苏联设计师的设计,有的是使用7.65mm勃弹的,有的是使用7.63mm毛瑟弹的,而有的虽然使用7.62mm自动手枪弹,却只是将原使用7.65勃弹的简单改了一下口径,从当时苏方的评价中可以看出,这些手枪有的结构过于复杂,有的体积、重量过大,有的故障较多。而苏联军方对这支手枪的要求却是威力大、体积小、重量轻,高可靠性,使用维护要尽可能的简单,而且可以利用原有的生产设备进行低成本的大规模生产。这一苛刻的要求不要说外国手枪,就是本国其他设计师的作品都难以达到。
而托卡列夫的手枪却好像是专门为满足这些条件而设计的了,这支手枪采用枪管短后座自动原理,枪管凸耳闭锁方式,单动式外置击锤击发,零件较少,最为独特的是手枪上最复杂的击发部分,托卡列夫将其设计成一个单独的击锤/阻铁组合模块,这样既使手枪握把的宽度减小,又降低了手枪分解维护的难度。要知道,这后一点对于当时苏联红军中80%的士兵是大字不识的文盲来说,是很重要的。在这支手枪上,托卡列夫没有设计手动保险,但其安全性却并没有降低,所采用的击锤半合保险方法是很成功的(当时的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曾强烈要求加装手动保险,被托卡列夫所拒绝),在低成本方面,这支手枪也是非常出色的,其成品与所耗金属之比是最低的,甚至枪管可以用不合格的摸心-拿肝步枪的枪管来改造,完全可以用现有设备、甚至是原始落后的设备进行大规模生产,而且可以通用毛瑟7.63mm手枪弹。而托卡列夫也由此获得一项殊荣,苏联7.62mm自动手枪弹本不是他研发的,但这支手枪是第一支正式使用此种弹药的武器,按苏联的习惯,人们就将这种子弹称之为“托卡列夫手枪弹”(国内不少文章望文生意,都将这种子弹说成是托卡列夫研发的)。
托卡列夫7.62mm自动手枪弹


1930年6月开始,苏联有关方面对这些参与竞标的手枪进行了大量高强度的试验,托卡列夫1930型手枪自然表现抢眼,用当时竞标委员会的评价来说,托卡列夫手枪威力大,结构简单、紧凑,重量和体积适中,精度在参试手枪中是最高的(?),可靠性高,长时间发射极少出现故障,使用维护都很简单,就是没有任何使用经验的红军战士,仅需2个小时的培训,就可以熟练掌握使用方法,完全符合苏联军方的要求,建议将其列入红军装备。同时也对枪上的一些不足提出了修改意见。托卡列夫立即动手对其进行修改,如将马鞍形的击锤改成圆形的,更便于加工生产。
1930年12月30日在莫斯科州高级步兵学校靶场,以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图哈切夫斯基,红军装备部长乌博列维奇等为首的大批高官现场见证,托卡列夫7.62mm自动手枪顺利通过国家鉴定。1931年2月13日,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托卡列夫7.62mm自动手枪列为红军制式装备,正式型号为“托卡列夫1930年式7.62mm自动手枪”(由于是托卡列夫设计、图拉兵工厂生产的,人们习惯地将其称为“TT-30式自动手枪”),并责成图拉工厂立即生产1000支交红军试用。一代名枪——TT手枪就此问世,开始步入它的辉煌。

总想找一支纯血统的TT-30手枪,但在网上找了很久都未能如愿,只找到一支品相不太好的,大家凑合着看吧。














1、.jpg (146.57 KB, 下载次数: 4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30 22:35 上传



老54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了,今儿个来聊聊它的老爸——前苏联托卡列夫TT-30/33式7.62mm自动手枪。

托卡列夫TT-30/33式7.62mm自动手枪是由前苏联著名枪械大师费多尔•瓦西里耶维奇•托卡列夫设计的,在世界手枪史上,曾与柯尔特M1911齐名,是当年冷战期间东方阵营具有标志性的手枪。

2、.jpg (34.58 KB, 下载次数: 4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30 22:35 上传

费多尔•瓦西里耶维奇•托卡列夫1871年6月2日出生于今天俄罗斯顿河流域罗斯托夫地区一个贫苦的哥萨克农民家庭,1882年,年仅11岁的托卡列夫就到一家铁匠铺当学徒、1885年,考入技术学校,而当时他的老师就是俄罗斯一个枪械设计师。1888年,17岁的托卡列夫考入军事工业学校,这是一所半工半读性质、培养初级军械人才的学校,学生在学校除了读书还从事制造各种枪支。托卡列夫毕业后被分配到第12哥萨克军团担任军械士。1898年考入诺沃契尔卡斯士官学校,毕业后被授予哥萨克少尉军衔,回到他的老部队,仍然担任军械工作。1910年,提出了他的第一项设计:对摸心-拿肝步枪的半自动改造方案,对此方案,军方很感兴趣,托卡列夫被借调到了谢斯特罗列茨克武器工厂协助对此项设计的试制工作,3年后,经他完善后的设计正准备进行官方测试,一战爆发了。一战期间,他在伊热夫斯克军工厂担任助理检验师,后被提拔为技术总监,军衔也升到了上尉。
十月革命后,虽然他是沙俄军官,但仍被留用,担任伊热夫斯克军工厂的高级工程师,因为当时军工厂的一些人参与了反对苏维埃的活动,牵连到了托卡列夫,他被逮捕,差点被处决,后获平反。1921年,被调往图拉厂,在这里,他有了自己的设计团队,开始大展鸿图。
在前苏联时期,托卡列夫曾被授予多项殊荣:2次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被授予4枚列宁勋章及斯大林奖金;2枚劳动红旗勋章及卫国战争胜利勋章;获苏联科学技术博士学位(没有任何答辩论文);两次当选为最高苏维埃副代表,并被授予苏联红军工兵中将军衔。在1945年,曾作为委员参加了苏联红军新型手枪的选型测试工作(这次手枪选型胜出者就是马卡罗夫手枪)。1968年6月7日在莫斯科去世,享年97岁。

3、.jpg (12.54 KB, 下载次数: 4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30 22:35 上传

托卡列夫不是一个发明家,他并没有多少发明创造,但他却是一个杰出的工程师,善于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完善并最终形成一件新的设计,而且他能够自己操作机床来制造完成他的设计,这在苏联轻武器设计师中是不多见的。他一生中设计出了超过150件轻武器(当然绝大多数没有列装,现在只能在博物馆内看到其中的一部分。),以及托卡列夫FT-1/2全景相机等民用产品。他曾经在前苏联轻兵器发展史上创造了多项第一。如前苏联的第一挺轻机枪:马克西姆—托卡列夫1925式7.62mm轻机枪;

马克西姆—托卡列夫1925年式7.62mm轻机枪,因性能不佳,只生产了约2800余挺,其中约1000余挺抗战时被苏联卖给了当时的国民政府,参加了抗战。

4、.jpg (114.41 KB, 下载次数: 4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30 22:35 上传



并在此基础之上衍生出苏联的第一挺机载航空机枪和战车机枪
马克西姆—托卡列夫1925年式7.62mm战车机枪

5、.jpg (86.28 KB, 下载次数: 4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30 22:36 上传



第一支冲锋枪:托卡列夫1927式冲锋枪。
托卡列夫1927式冲锋枪(当时称为托卡列夫轻型卡宾枪)有7.62mm和7.63mm两种口径的型号,只生产了少量在部队中试用,据说在苏卫国战争初期曾有使用。

6、.jpg (24.86 KB, 下载次数: 4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30 22:36 上传



还有他设计的SVT-38及SVT-40式7.62mm半自动步枪等。
SVT-38及SVT-40式7.62mm半自动步枪由于结构复杂,操作和维护都很困难,故很不受红军战士待见,但很受德国士兵的喜爱。

7、.jpg (272.17 KB, 下载次数: 4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30 22:36 上传



8、.jpg (254.32 KB, 下载次数: 4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30 22:36 上传



而让他扬名天下的,则是在他59岁时设计的作品:TT-30/33式7.62mm自动手枪。

9、.jpg (31 KB, 下载次数: 4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30 22:36 上传



在上世纪20年代,自动手枪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了,各种新型手枪层出不穷,各国军队都在以自动手枪取代老式的左轮手枪。而在前苏联,庞大的苏联红军所装备的唯一的国产手枪只有定型于1895年的纳甘式左轮手枪,再就是德国毛瑟C-96等各种进口自动手枪,这在苏联高层看来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于是,尽快为苏联红军装备国产自动手枪,成了一件很紧迫的任务了。
苏联纳甘7.62mm左轮手枪,TT本来是为了替换它的,但因产能不足,故纳甘一直生产到1945年。

10、.jpg (203.49 KB, 下载次数: 4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30 22:36 上传



1930年春季,苏联启动了面向国内外的自动手枪选型招标工作,要为苏联红军选择一支性能优良的战斗手枪(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提出战斗手枪的概念),托卡列夫以其刚设计出的1930型7.62mm自动手枪竞标(要知道,他当时一直在埋头完善其设计的半自动步枪,在接到竞标任务后,仅用了2个月的时间就拿出了这件作品)。
托卡列夫1930型7.62mm自动手枪样枪

10-1、.jpg (32.02 KB, 下载次数: 4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30 22:37 上传



而参与这次投标的有国内外近20支自动手枪,其中不乏世界级的名枪:如比利时的FN公司的M1903式9mm自动手枪和M1922式7.65mm自动手枪;德国鲁格公司的P08式9mm自动手枪;而瓦尔特公司则将刚刚问世不久的PP式7.65mm自动手枪送来竞标;美国柯尔特公司则送来了柯尔特M1903式7.65mm自动手枪和M1911式.45口径自动手枪。
看到这些名枪,有的网友可能会说了:这还有什么可选的,上述这些世界名枪,随便选哪一支都比TT强啊。
当然,话可以这么说,但事却不能这么做。一个国家的国防军所装备的任何一支标准制式轻武器,都关系到这个国家轻武器的发展战略。拿当时的前苏联来说吧,十月革命前后的苏俄,虽然有着成龙配套的军事工业企业,能够生产从手枪到战列舰几乎所有的军事装备,但作为当时欧洲最落后的一个农业国,低下的产能根本不能满足这支欧洲最大的陆军所有的需求,因此,当时的俄国只能从国外大量购进各国生产的轻武器用来满足战争所需,其进口国别、型号之多,口径之杂,大概只有当时的中国可与之一比。
十月革命后,苏联战胜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平息了国内战乱,国内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在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经济腾飞,国家实力也有很大改善,这时,建设正规化红军开始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在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的主持下,开始大规模的新式整军规划,其中,步兵轻武器的口径,被统一为7.62mm,而7.62mm自动手枪弹,则被定为手枪和冲锋枪的通用弹药。而如果选择上述任何一支外国手枪,政治上的影响不说了(当时的苏联还特别看重这一点),技术上,必将改变国家武器装备的口径序列,要形成新的装备标准,还必须从国外大量进口生产设备和原材料,没有几年的时间,是不可能形成规模化生产的。而另一方面,由于苏俄曾经长期大量装备德国毛瑟C96手枪(装备量仅次于中国),国内库存有大量自产和进口的7.63mm毛瑟手枪弹就只能因此报废了,在经济上也将造成很大浪费。
由此可见,虽然苏联红军对这些外国手枪并不陌生(十月革命前后,当时的沙皇俄国和后来的苏联或多或少的都有进口装备,如柯尔特M1911,沙俄一战期间曾向柯尔特公司订购了十万支,至十月革命爆发时,已到货4万7千支。),但也只能割爱了。
比利时FN 1903 9mm自动手枪,苏方的评价是结构复杂,威力小

11、.jpg (239.65 KB, 下载次数: 4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30 22:37 上传



比利时FN 1922 7.65mm自动手枪,苏方的评价是这种结构不适合军用(击针平移击发)。

12、.jpg (132.2 KB, 下载次数: 4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30 22:37 上传



德国鲁格P08 9mm自动手枪,苏方的评价是机加工难度大,生产费时,成本高。

13、.jpg (326.24 KB, 下载次数: 4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30 22:37 上传



德国瓦尔特PP 7.65mm自动手枪,苏方的评价是不适合军用。

14、.jpg (227.16 KB, 下载次数: 4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30 22:37 上传



美国柯尔特M1911 .45口径自动手枪,苏方的评价为威力大,但体积重量大,红军战士不喜欢。

15、.jpg (113.36 KB, 下载次数: 4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30 22:38 上传



美国柯尔特M1903 7.65mm自动手枪,苏方的评价难得的大赞了一把,称其外形美观,结构合理,非常受红军战士的喜爱,但——威力小。

16、.jpg (169.78 KB, 下载次数: 4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30 22:43 上传



外国手枪不行,那为什么就是托卡列夫而不是其它的苏联设计师设计的手枪呢?
从现在所能看到资料中,我怀疑,苏联这次招标是否没有标示口径及使用弹药的要求呢?因为从现有网上资料中看到,当时参与竞标的其他苏联设计师的设计,有的是使用7.65mm勃弹的,有的是使用7.63mm毛瑟弹的,而有的虽然使用7.62mm自动手枪弹,却只是将原使用7.65勃弹的简单改了一下口径,从当时苏方的评价中可以看出,这些手枪有的结构过于复杂,有的体积、重量过大,有的故障较多。而苏联军方对这支手枪的要求却是威力大、体积小、重量轻,高可靠性,使用维护要尽可能的简单,而且可以利用原有的生产设备进行低成本的大规模生产。这一苛刻的要求不要说外国手枪,就是本国其他设计师的作品都难以达到。
而托卡列夫的手枪却好像是专门为满足这些条件而设计的了,这支手枪采用枪管短后座自动原理,枪管凸耳闭锁方式,单动式外置击锤击发,零件较少,最为独特的是手枪上最复杂的击发部分,托卡列夫将其设计成一个单独的击锤/阻铁组合模块,这样既使手枪握把的宽度减小,又降低了手枪分解维护的难度。要知道,这后一点对于当时苏联红军中80%的士兵是大字不识的文盲来说,是很重要的。在这支手枪上,托卡列夫没有设计手动保险,但其安全性却并没有降低,所采用的击锤半合保险方法是很成功的(当时的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曾强烈要求加装手动保险,被托卡列夫所拒绝),在低成本方面,这支手枪也是非常出色的,其成品与所耗金属之比是最低的,甚至枪管可以用不合格的摸心-拿肝步枪的枪管来改造,完全可以用现有设备、甚至是原始落后的设备进行大规模生产,而且可以通用毛瑟7.63mm手枪弹。而托卡列夫也由此获得一项殊荣,苏联7.62mm自动手枪弹本不是他研发的,但这支手枪是第一支正式使用此种弹药的武器,按苏联的习惯,人们就将这种子弹称之为“托卡列夫手枪弹”(国内不少文章望文生意,都将这种子弹说成是托卡列夫研发的)。
托卡列夫7.62mm自动手枪弹

17、.jpg (69.37 KB, 下载次数: 4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30 22:43 上传



1930年6月开始,苏联有关方面对这些参与竞标的手枪进行了大量高强度的试验,托卡列夫1930型手枪自然表现抢眼,用当时竞标委员会的评价来说,托卡列夫手枪威力大,结构简单、紧凑,重量和体积适中,精度在参试手枪中是最高的(?),可靠性高,长时间发射极少出现故障,使用维护都很简单,就是没有任何使用经验的红军战士,仅需2个小时的培训,就可以熟练掌握使用方法,完全符合苏联军方的要求,建议将其列入红军装备。同时也对枪上的一些不足提出了修改意见。托卡列夫立即动手对其进行修改,如将马鞍形的击锤改成圆形的,更便于加工生产。
1930年12月30日在莫斯科州高级步兵学校靶场,以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图哈切夫斯基,红军装备部长乌博列维奇等为首的大批高官现场见证,托卡列夫7.62mm自动手枪顺利通过国家鉴定。1931年2月13日,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托卡列夫7.62mm自动手枪列为红军制式装备,正式型号为“托卡列夫1930年式7.62mm自动手枪”(由于是托卡列夫设计、图拉兵工厂生产的,人们习惯地将其称为“TT-30式自动手枪”),并责成图拉工厂立即生产1000支交红军试用。一代名枪——TT手枪就此问世,开始步入它的辉煌。

总想找一支纯血统的TT-30手枪,但在网上找了很久都未能如愿,只找到一支品相不太好的,大家凑合着看吧。

18、.jpg (75.21 KB, 下载次数: 4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30 22:43 上传



19、.jpg (67.25 KB, 下载次数: 4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30 22:43 上传



20、.jpg (195.86 KB, 下载次数: 4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30 22:43 上传



21、.jpg (76.23 KB, 下载次数: 4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30 22:43 上传



22、.jpg (87.49 KB, 下载次数: 4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30 22:43 上传



23、.jpg (58.66 KB, 下载次数: 4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30 22:43 上传



25、.jpg (63.02 KB, 下载次数: 4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30 22:43 上传



这玩意保险在哪?
SOARMAN 发表于 2015-3-30 23:31
这玩意保险在哪?
54式为击锤稍向后扳动即为保险,扣不动扳机,原型枪TT30上不知道有没有这个保险。
完了?
意犹未尽啊
还没讲33呢
PLA39JTJ 发表于 2015-3-30 23:40
54式为击锤稍向后扳动即为保险,扣不动扳机,原型枪TT30上不知道有没有这个保险。
老爸当年有支这个配枪用了二十多年,据说精度奇准,与某军人比赛打兔子,几十米距离用掉差不多子弹,对方打死三五十个,偶爹打到2只
我原来看过一本书。一个契卡人员,在市内办案,就用科尔特,下乡就用那干,因为在乡下找不到科尔特的子弹。
学习了,仿54中最像54的枪
好贴!收藏之!
SOARMAN 发表于 2015-3-30 10:31
这玩意保险在哪?
TT/54没手动保险,拿half cock当保险。 Half cock 1911上也有,这就像家门上没锁,贴个“请勿入内”的胶带当门锁似的。。。
54应该很难打中吧。。。这个枪精度不行。
10米打不中摆好的玻璃汽水瓶子
双筒 发表于 2015-3-31 02:57
TT/54没手动保险,拿half cock当保险。 Half cock 1911上也有,这就像家门上没锁,贴个“请勿入内”的胶 ...
     "苏联军方对这支手枪的要求却是威力大、体积小、重量轻,高可靠性,使用维护要尽可能的简单,而且可以利用原有的生产设备进行低成本的大规模生产。"
      这个要求现在仍然没有过时。相比之下,我国在54式后的自动手枪结构都很复杂。尤其是92。
双筒 发表于 2015-3-31 02:57
TT/54没手动保险,拿half cock当保险。 Half cock 1911上也有,这就像家门上没锁,贴个“请勿入内”的胶 ...
我没用过54,不知道该枪的保险是否保险。不知道该枪在抽枪到射击的过程中是否需要先打开保险。
要先扳起击锤才行,单动手枪。
这个家伙和54在外观上有什么区别,我只看到握把五星边上有cccp,套筒防滑槽不同。有人说54握把小了点,但我没机会把它摆一块比,看不出来。
铁血中华 发表于 2015-3-30 21:42
"苏联军方对这支手枪的要求却是威力大、体积小、重量轻,高可靠性,使用维护要尽可能的简单,而且可 ...
一个枪是不是有真正的保险系统(手动保险,握把保险等等),和简单可靠没有关系啊。1911和格牢靠,一个新一个老,都很简单可靠,都可以有手动保险。TT-33只不过是一个很古老的设计,又不像1911一直都在生产和更新,所以不是像你说的没有过时,而是彻底过时了呵呵。。。

54跟TT-33是一回事,中国造的叫54(开始叫51)。。。
虾兵蟹将 发表于 2015-3-31 06:36
54应该很难打中吧。。。这个枪精度不行。
这枪很好打,十二岁时第一次打51式二十米左右距离乒乓球拍大小的石头第一枪就击中。
都說33#套套很薄,到底有多薄? M1911A1有30mm寬,套套應該有25mm厚?
虾兵蟹将 发表于 2015-3-31 06:36
54应该很难打中吧。。。这个枪精度不行。
“Ballistically, the 7.62x25mm offers aiming advantages at long range (100 yards) versus 9mm Luger and is equal in bullet drop to the 5.7x28mm PDW.  A 9mm Luger bullet will drop 8” and the 7.62x25mm will drop 4” at 100 yards.  People lose their stereoscopic vision at 18 feet distance.  Judging distance accurately is a matter of memorizing the apparent size of objects of known size and associating this with a known distance.  This process is made even harder by being under stress.  Minimizing bullet drop at distance reduces the need to hold over on a target or to guesstimate distance.”
双筒 发表于 2015-3-31 11:36
一个枪是不是有真正的保险系统(手动保险,握把保险等等),和简单可靠没有关系啊。1911和格牢靠,一个新 ...
不是有带手动保险的M57么...
出口版的54有手动保险,还双排弹匣的。
双筒 发表于 2015-3-31 11:36
一个枪是不是有真正的保险系统(手动保险,握把保险等等),和简单可靠没有关系啊。1911和格牢靠,一个新 ...
问题是M1911A1加了保险锁,在需要开枪时,如何做到迅速打开保险并射击呢?
铁血中华 发表于 2015-3-31 16:15
问题是M1911A1加了保险锁,在需要开枪时,如何做到迅速打开保险并射击呢?
所以手动保险不适合在警用手枪。有胆子肥的子弹上膛,击锤张开,打开保险。紧急情况时抽出枪一推保险迅速开打。
54式和捷克52式比哪个更准点呢
比西方名枪手感差多了
54精度觉得还行,第一次打54是5年级,25米胸环靶,8环。不过扳机力感觉太大了,也沉,两个手扣不动扳机,一枪出去,枪口向天了。可能那时候小,没什么劲。
后来大一些了再打54,5米胸环靶,,10环1个,9环两个。
GAO1 发表于 2015-3-31 02:19
不是有带手动保险的M57么...
嗯,托卡的很多出口版,比如中国萝莉控的,还有罗马尼亚的等等都加装了手动保险。 南斯拉夫的手动保险做的和1911一样,比较好用。 其他的放在很别扭的地方,很多人买来都给拆了呵呵。。。
两个凡是 发表于 2015-3-31 09:17
比西方名枪手感差多了
TT-33的外形也是仿的勃朗宁的FN 1903啊,不能说勃朗宁的手感好,仿他的就差多了呵呵。。。

格鲁克 发表于 2015-3-31 04:29
所以手动保险不适合在警用手枪


看每个枪的设计和平时的训练是不是到位了。 事实上,1911的使用规范(不是勃朗宁原始的设计,但后来大家使用中总结出来的,约定俗成的),叫做condition 1,比所有其他单动手枪如TT-33都要快得多。。。

手枪操作可以归类成五种condition:0是指子弹上膛,击锤压倒并解开保险,这是枪拿在手里射击时的状态,虽然可以掏枪就打,速度最快也不需要任何练习,但携带是非常不安全的,尤其是没有跌落保险的老枪;1是指子弹上膛,击锤压倒然后锁上保险。 使用时掏出枪来,举枪的过程中拇指把保险手柄扫落。 这个在举枪过程中扫下保险的动作稍微练习一下就能成为下意识的动作,和condition 0的出枪速度一样;2是指子弹上膛,击锤不压倒,也不上保险,用的时候掏出来先扳倒击锤再打。 这是TT-33的携带状态,只不过TT-33需要把击锤放在半压缩的位置(half cock)才能比较安全的携带。这个使用状态比condition 1需要的训练一下子大了很多,而且再怎么训练出枪速度还是不如1;3是指不上膛不锁保险也不压倒击锤,枪内带装满子弹的弹匣,掏枪后要做一个拉套筒上膛的动作才能射击。 这种用法叫做“以色列拔枪”Israeli Draw,以色列人喜欢用,练好了也可以很快。 比condition 1的训练是要多一些,但比condition 2要容易,所以TT-33更适合这样用;4是不上膛不压倒击锤不锁保险,枪里连弹匣也没有。 用的时候现装弹匣然后拉套筒开打,这个最慢,需要练习的也是最多。 对于单动手枪如1911,大威力,TT-33等,出枪最快,训练要求相对比较少而且携带也相当安全的用法,是condition 1,条件是那个手动保险设计的符合人机要求。。。
格鲁克 发表于 2015-3-31 04:29
所以手动保险不适合在警用手枪


看每个枪的设计和平时的训练是不是到位了。 事实上,1911的使用规范(不是勃朗宁原始的设计,但后来大家使用中总结出来的,约定俗成的),叫做condition 1,比所有其他单动手枪如TT-33都要快得多。。。

手枪操作可以归类成五种condition:0是指子弹上膛,击锤压倒并解开保险,这是枪拿在手里射击时的状态,虽然可以掏枪就打,速度最快也不需要任何练习,但携带是非常不安全的,尤其是没有跌落保险的老枪;1是指子弹上膛,击锤压倒然后锁上保险。 使用时掏出枪来,举枪的过程中拇指把保险手柄扫落。 这个在举枪过程中扫下保险的动作稍微练习一下就能成为下意识的动作,和condition 0的出枪速度一样;2是指子弹上膛,击锤不压倒,也不上保险,用的时候掏出来先扳倒击锤再打。 这是TT-33的携带状态,只不过TT-33需要把击锤放在半压缩的位置(half cock)才能比较安全的携带。这个使用状态比condition 1需要的训练一下子大了很多,而且再怎么训练出枪速度还是不如1;3是指不上膛不锁保险也不压倒击锤,枪内带装满子弹的弹匣,掏枪后要做一个拉套筒上膛的动作才能射击。 这种用法叫做“以色列拔枪”Israeli Draw,以色列人喜欢用,练好了也可以很快。 比condition 1的训练是要多一些,但比condition 2要容易,所以TT-33更适合这样用;4是不上膛不压倒击锤不锁保险,枪里连弹匣也没有。 用的时候现装弹匣然后拉套筒开打,这个最慢,需要练习的也是最多。 对于单动手枪如1911,大威力,TT-33等,出枪最快,训练要求相对比较少而且携带也相当安全的用法,是condition 1,条件是那个手动保险设计的符合人机要求。。。
双筒 发表于 2015-4-1 00:59
TT-33的外形也是仿的勃朗宁的FN 1903啊,不能说勃朗宁的手感好,仿他的就差多了呵呵。。。
我把玩过52式(没打过)手感比64式好得不是一点半点。
虼蚤笼 发表于 2015-3-31 12:32
我把玩过52式(没打过)手感比64式好得不是一点半点。
64的外形和握把仿的是世界名枪PPK,那可是人人盛赞的好枪啊(当然贴上64的标签就成了烂枪了。。。
双筒 发表于 2015-4-1 01:48
64的外形和握把仿的是世界名枪PPK,那可是人人盛赞的好枪啊(当然贴上64的标签就成了烂枪了。。。{:titte ...
PPK 的优点:
1. 好看,可以学 007 装酷。
2. 没有了......
双筒 发表于 2015-4-1 01:48
64的外形和握把仿的是世界名枪PPK,那可是人人盛赞的好枪啊(当然贴上64的标签就成了烂枪了。。。{:titte ...
52式才是仿PPK。
双筒 发表于 2015-4-1 00:54
嗯,托卡的很多出口版,比如中国萝莉控的,还有罗马尼亚的等等都加装了手动保险。 南斯拉夫的手动保险做 ...
南修新版 Zastava M57 的手动保险也放套筒上了,像被雷打 92 的样子。
当了二十多年兵,又当了十多年的警察,我对我们国产的手枪可真的一个也不感冒,不说别的,就看那外形就没兴趣了。五四式手枪的握把角度,真的是一个累。
双趴 发表于 2015-3-31 13:04
PPK 的优点:
1. 好看,可以学 007 装酷。
2. 没有了......
嘿嘿,得用历史的眼光看嘛,那时候能把个手枪做那么小,还比较可靠的,也算是优秀设计了。。。
虼蚤笼 发表于 2015-3-31 13:28
52式才是仿PPK。
好吧,再说细一点儿:52是一点儿不改的抄PPK,64是改头换面的抄;52是PPk的儿子,64是孙子;用现在的话说52是借鉴取经,64是自主研发。。。
双筒 发表于 2015-4-1 01:29
看每个枪的设计和平时的训练是不是到位了。 事实上,1911的使用规范(不是勃朗宁原始的设计,但后来大 ...
看来最好还是格洛克或者当年的HK-P7,举枪就打,安全可靠。
铁血中华 发表于 2015-4-1 09:25
看来最好还是格洛克或者当年的HK-P7,举枪就打,安全可靠。
HK P7确实很安全。但是说“击脑壳”安全,被打屁股的人全哭了...
Glock 的手枪没有外置保险,扳机行程短,一抠就响。特别是收枪入套的时候,不仔细的话,扳机被什么东西钩住或缠住,一推握把,肯定出事。
双趴 发表于 2015-4-1 10:03
HK P7确实很安全。但是说“击脑壳”安全,被打屁股的人全哭了...
Glock 的手枪没有外置保险,扳 ...
      关于自动手枪击针式击发系统与击锤系统的可靠性比较上,目前显然是后者比较靠谱,理由是套筒尾部的空间太小,无法给击针平移式提供足够安装粗大击针簧的空间,在长时间高强度使用下,或者在环境恶劣的野外使用后,如果不注意保养及更换,自动手枪很容易因为击针簧疲劳而出现击发不到位的故障。相比之下,因为翻转式击锤的击锤簧安装在握把后方,能有更大的空间安装比击针簧更粗的击锤簧,以至击锤的打击力度比击针平移的大很多,所以更可靠。即便底火生锈,也不影响响枪。
     当然,凡事有利有弊,正因为击锤式的尾部外露,导致灰尘及水汽容易进入枪身,导致内部的零件生锈,也会出现问题。64式手枪就因为击针生锈,导致“单打连”,结果没有换装的部门纷纷改佩77。据说是92的击针改用了更好的材料,不容易生锈,也解决了类似问题。
     当然,也有击锤不外露的自动手枪,但据说射手因为无法看到击锤的运动状态,所以不被军方所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