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十一采用复合材料机翼、水平和垂直尾翼除了减重,是否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20:23:24


1995年,章怡宁首次在J8Ⅱ飞机主承力结构机翼上应用复合材料成功,提高带外挂颤振速度20%,减重40kg

经过6年的努力,该体系自主保障率高达99%,特别是在章恰宁的带领下,飞机的机翼、垂直尾翼、水平尾翼等四个主要部件全部换用了复合材料,使用量高达555公斤,占飞机总重量的9%,减重效率达到17%,居国内战斗机之首,成为我国飞机材料行业自主创新的一个经典范例

===
在J8Ⅱ飞机主承力结构机翼上应用复合材料成功,提高带外挂颤振速度20%
一一一
而大量研究表明,在跨声速范围内,飞行器的颤振临界速度会急剧下降,存在“跨声速凹坑

1995年,章怡宁首次在J8Ⅱ飞机主承力结构机翼上应用复合材料成功,提高带外挂颤振速度20%,减重40kg

经过6年的努力,该体系自主保障率高达99%,特别是在章恰宁的带领下,飞机的机翼、垂直尾翼、水平尾翼等四个主要部件全部换用了复合材料,使用量高达555公斤,占飞机总重量的9%,减重效率达到17%,居国内战斗机之首,成为我国飞机材料行业自主创新的一个经典范例

===
在J8Ⅱ飞机主承力结构机翼上应用复合材料成功,提高带外挂颤振速度20%
一一一
而大量研究表明,在跨声速范围内,飞行器的颤振临界速度会急剧下降,存在“跨声速凹坑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解决了,还买苏35干嘛?
J11的机翼是复合材料?欧洲双风的到是真的,人家的是碳纤维的,J20极大可能是。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解决了,还买苏35干嘛?
矢量发动机加飞控,驱驱一个跨音速陷阱被一些人当成世纪难题一样,笑死人了,不就是结构补强吗,就算没有补强,这个所谓陷阱也不会多大程度影响到实际性能,跨音速差那两G不会死人也不会吊后腿
矢量发动机加飞控,驱驱一个跨音速陷阱被一些人当成世纪难题一样,笑死人了,不就是结构补强吗,就算没有 ...
嗯,你说没影响就没影响吧,你开心就好。
毛子是加强主承力结构才解决这个问题的,沈飞在边角上变变就可以了???

西门吸血 发表于 2015-11-22 23:33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解决了,还买苏35干嘛?


如果我说苏35也存在跨音速问题呢?
跨音速的相关问题并不是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更不会给实际飞行训练带来什么影响——即使一架战机能承受无限大过载,依然会存在你们所谓的跨音速G值减小,不论苏27还是F15都会遇到,因为问题根源在于气动原理方面,综合了飞行控制原理和操稳特性等多方面因素,结构补强和G值限制首先要满足最大9G的飞行状态,而非专门针对跨音速问题。
更何况在跨音速时,飞机操纵面可能本来就因为跨音速气动突变而带来额外配平需求,无法再达到对应的G值。实战中也基本没有什么飞行员在这个速度时去拉更高G的机动,不影响战术使用。
这个所谓跨音速陷阱,更多地只是因为网络争吵的原因成为了一个时髦名词,严重放大了其问题的严重性而已。

顺便说一句,“既然问题解决了,那还买苏35干嘛”这种提问真的很没有技术含量。
西门吸血 发表于 2015-11-22 23:33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解决了,还买苏35干嘛?


如果我说苏35也存在跨音速问题呢?
跨音速的相关问题并不是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更不会给实际飞行训练带来什么影响——即使一架战机能承受无限大过载,依然会存在你们所谓的跨音速G值减小,不论苏27还是F15都会遇到,因为问题根源在于气动原理方面,综合了飞行控制原理和操稳特性等多方面因素,结构补强和G值限制首先要满足最大9G的飞行状态,而非专门针对跨音速问题。
更何况在跨音速时,飞机操纵面可能本来就因为跨音速气动突变而带来额外配平需求,无法再达到对应的G值。实战中也基本没有什么飞行员在这个速度时去拉更高G的机动,不影响战术使用。
这个所谓跨音速陷阱,更多地只是因为网络争吵的原因成为了一个时髦名词,严重放大了其问题的严重性而已。

顺便说一句,“既然问题解决了,那还买苏35干嘛”这种提问真的很没有技术含量。

西门吸血 发表于 2015-11-22 23:33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解决了,还买苏35干嘛?


不过我还是用我之前的发言回答你一下吧,如果买了苏35的话,个人认为原因如下:

中国航空工业历史虽久,但是直到1995年才在政策上被正式列为高科技工业范畴;如果考虑经济等因素,直到本世纪初航空工业才开始真正走上快车道,也就是说我国航空工业大发展其实不过一二十年的事情。

问题要正视要解决,教训要吸取要总结,不过从根本上讲,中航工业到现在依然无法完全满足同样处在大发展的转型时期海空军的需求,并不是一件意外的事情,因为发展是需要一个历史过程的;但无论如何,能力和需求之间的差距一直在缩小。中国航空工业这些年从来都一直在快速进步,需要扭转的是之前取得一些成绩以后,乐观的心态超过了实际发展的速度而已。

综上,个人觉得引进数个团的苏35可以部分弥补当前海空军需求与航空工业能力之间的差距,填补未来一段时间战斗力的亟需;同时从技术参考方面进一步促进中航工业的发展进步,提升部分依然存在的短板。

苏35买数个团,并不影响当前11B系列、16和11D等机型目前以及未来稳定快速的生产交付和试飞工作,有些人建议为什么不扩大产能甚至加开生产线,殊不知产能已经基本饱和,和平时期加开生产线扩大规模也不是只要资金就能搞定的事情,比如说生产任务完成后额外生产线关闭时,之前增加的数千工人何去何从?转型时期想跨越发展缩小差距,多管齐下才是良策。
西门吸血 发表于 2015-11-22 23:33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解决了,还买苏35干嘛?


不过我还是用我之前的发言回答你一下吧,如果买了苏35的话,个人认为原因如下:

中国航空工业历史虽久,但是直到1995年才在政策上被正式列为高科技工业范畴;如果考虑经济等因素,直到本世纪初航空工业才开始真正走上快车道,也就是说我国航空工业大发展其实不过一二十年的事情。

问题要正视要解决,教训要吸取要总结,不过从根本上讲,中航工业到现在依然无法完全满足同样处在大发展的转型时期海空军的需求,并不是一件意外的事情,因为发展是需要一个历史过程的;但无论如何,能力和需求之间的差距一直在缩小。中国航空工业这些年从来都一直在快速进步,需要扭转的是之前取得一些成绩以后,乐观的心态超过了实际发展的速度而已。

综上,个人觉得引进数个团的苏35可以部分弥补当前海空军需求与航空工业能力之间的差距,填补未来一段时间战斗力的亟需;同时从技术参考方面进一步促进中航工业的发展进步,提升部分依然存在的短板。

苏35买数个团,并不影响当前11B系列、16和11D等机型目前以及未来稳定快速的生产交付和试飞工作,有些人建议为什么不扩大产能甚至加开生产线,殊不知产能已经基本饱和,和平时期加开生产线扩大规模也不是只要资金就能搞定的事情,比如说生产任务完成后额外生产线关闭时,之前增加的数千工人何去何从?转型时期想跨越发展缩小差距,多管齐下才是良策。

davidxtb 发表于 2015-11-23 01:10
铁血的喷血文:http://m.tiexue.net/touch/thread_6937870_1.html
纯转帖,不代表本人观点。



这种文章就不要转载了,先入为主歪曲解读断章取义,很没意思。
davidxtb 发表于 2015-11-23 01:10
铁血的喷血文:http://m.tiexue.net/touch/thread_6937870_1.html
纯转帖,不代表本人观点。



这种文章就不要转载了,先入为主歪曲解读断章取义,很没意思。
不过我还是用我之前的发言回答你一下吧,如果买了苏35的话,个人认为原因如下:

中国航空工业历史虽 ...

对于一个发明“空间折叠技术”标签并把这个标签贴在鹘鹰身上的军迷,你讲的这些最终多半会被当成耳旁风,很难起到多大作用。

有时候我都在想,难道一些军迷到论坛上就不能实事求是去讨论一些问题并有所收获么?非得就去情绪化的不以事实为基础而是根据自己的倾向去说事。后来我意识到的确会存在这种情况,这或许是成长的一个困惑所在吧,很多难以理喻,只能靠事实和时间来改变了。


关于歼11b结构的问题,还是有很多说法,复合材料被曝光强度不够,裂纹增加,后来打补丁的事情,楼主可以去核实下。

也许是个人对沈飞存在偏见,但关于歼11B的相关改进,一直认为有些哗众取宠之嫌,当然这也是后进国家通常的弊端,为了采用先进技术而采用先进技术。日本F2的那个共同固化机翼技术就是一个典型。
共固化先进技术,即在自动调温炉内将复合材料的成型和加工汇在一起,一体完成复合材料机翼的制造。采用这一新工艺加工的机翼部件光滑无缝,有利于减小气流干扰和阻力,改善飞机的气动性能。这一技术进步有点象坦克装甲由铆接发展到焊接,再发展到铸造的过程。

这种新技术或者新材料的采用,在原理上都可以说的头头是道,但结果未必就是那么理想。F2后来的机翼裂纹以及过载限制,使用维护检测都大大增加了难度。这完全说明了这种技术的太过冒进。


关于歼11b结构的问题,还是有很多说法,复合材料被曝光强度不够,裂纹增加,后来打补丁的事情,楼主可以去核实下。

也许是个人对沈飞存在偏见,但关于歼11B的相关改进,一直认为有些哗众取宠之嫌,当然这也是后进国家通常的弊端,为了采用先进技术而采用先进技术。日本F2的那个共同固化机翼技术就是一个典型。
共固化先进技术,即在自动调温炉内将复合材料的成型和加工汇在一起,一体完成复合材料机翼的制造。采用这一新工艺加工的机翼部件光滑无缝,有利于减小气流干扰和阻力,改善飞机的气动性能。这一技术进步有点象坦克装甲由铆接发展到焊接,再发展到铸造的过程。

390be3f0da68375d8f49900f5d531a40.jpg (10.5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1-23 10:10 上传

580d50f42e638ebd1c59df51e2197cde.jpg (32.96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1-23 10:10 上传

aa2b8a46428505f6d95abd2b49f60080.jpg (109.6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1-23 10:10 上传


这种新技术或者新材料的采用,在原理上都可以说的头头是道,但结果未必就是那么理想。F2后来的机翼裂纹以及过载限制,使用维护检测都大大增加了难度。这完全说明了这种技术的太过冒进。
对于一个发明“空间折叠技术”标签并把这个标签贴在鹘鹰身上的军迷,你讲的这些最终多半会被当成耳旁风 ...
对于技术问题,也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解释科普和探讨了。相信大部分CDer看帖时其实还是能辨是非的,只不过一般潜水,相对发言少而已。
不过我还是用我之前的发言回答你一下吧,如果买了苏35的话,个人认为原因如下:

中国航空工业历史虽 ...
说的固然没错,可惜好像都是大道理,有些空泛。
为啥采购苏35?俺的理解,最主要原因其实就两点:
1,强化战备,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愈来愈重的危机;
2,促进中航技术进步。
其他因素诸如平衡贸易、增加军事互信、政治上相互支持等等都对,但以上两点是核心要素,这两点缺少任何一点都不够成如此快速购买并拿到苏35的条件。

davidxtb 发表于 2015-11-23 01:14
**** 该帖被屏蔽 ****


几年前的段子就别再转来转去了。
这个段子一部分来自孙聪编写的《飞机结构典型故障分析与设计改进》,该书有九章,有教训也有成功经验,而且601拿出来就是让大家吸取经验教训的,但是却被一些只挑毛病的人专门挑出一些所谓“问题”(实际多数已经解决)来当做段子来说。

看看我的这个帖子,前面就是讲《飞机结构典型故障分析与设计改进》。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55383
davidxtb 发表于 2015-11-23 01:14
**** 该帖被屏蔽 ****


几年前的段子就别再转来转去了。
这个段子一部分来自孙聪编写的《飞机结构典型故障分析与设计改进》,该书有九章,有教训也有成功经验,而且601拿出来就是让大家吸取经验教训的,但是却被一些只挑毛病的人专门挑出一些所谓“问题”(实际多数已经解决)来当做段子来说。

看看我的这个帖子,前面就是讲《飞机结构典型故障分析与设计改进》。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55383
对于技术问题,也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解释科普和探讨了。相信大部分CDer看帖时其实还是能辨是非的,只不 ...
存在所谓的沉默大多数。


天朝购买苏35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按照本坛很多人的说法,天朝已经吃透了苏27的气动外形设计、机体结构和航电,甚至在机体结构的改进方面比苏35走的更远,而在航电方面,天朝早就把毛子远远甩在后面了。
那么,天朝到底因为什么买苏35?


铁血的文,        有浓重的八股味道:

论歼-11系列对空军的意义

文章提交者:悠悠往事难回首 加贴在 空军论坛 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69-0-1.html
  
空军,是现代化高科技环境下一国武装力量的支柱,在战争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这其中,作为空军武器装备重要组成部分的战斗攻击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伴随着空军不断向远程化、攻击性发展.对空军战斗攻击机的航程、作战半和载弹量径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顺应这种实战要求,重型远程多用途战斗攻击机受到很多国家的青睐。作为世界主要军事强国,中国空军对远程大纵深作战能力非常重视,给于大力发展。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重型多用途战斗攻击机的发展始终受到中国空军高度重视。这其中的代表性力量就是国产歼-11系列和FBC-1A“飞豹”这两种重型战斗攻击机。这两个机种构成中国空军现阶段战术远程、大纵深打击力量的中坚。其中歼-11系列中的歼-11B/BS型是目前已知的中国空军现役最先进的主力国产战机。但就是这种主力国产战机尤其是歼-11B,从出现那天起就在中国国内受到一些人的非议。而近期这种争议更大。最近,美国从乌克兰购买了两架歼-11系列的原形苏-27重型战斗机。这在中国国内军迷中引起相当大的反响。很多网友都认为这将直接导致中国空军装备的大量苏-27/歼-11系列战斗机泄密,战斗力将受到严重影响。为此,联系到以往一直存在的对歼-11系列的非议,甚至有人干脆鼓吹“歼-11无用,停产并退役歼-11系列”。与这种言论相对,国产新型FBC-1A“飞豹”则备受推崇。甚至出现了所谓的用“飞豹+歼-8II+歼10”的组合就能“包打天下”的言论。而且折中论调已经存在相当一段时间。那么,歼-11系列是否真的由于一次发生在欧洲的原形机泄密就真的“无用”了呢?中国空军是否真的就该“淘汰歼-11系列”系列并用“飞豹”取而代之呢?在此,灵云欲以自己所知和网友们就此进行一下分析。因为灵云能力有限,所写的肯定有不足之处。还请网友们多多指教。


空军是现代化战争中远程打击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责任。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世界主流空军的作战模式开始迅速远程化、大纵深化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空军重要组成部分,各军事强国的空军战术战斗轰炸机开始迅速向远航程、大载弹量发展。纷纷具备远航程、大作战半径和大载弹量等性能。在其他辅助机种如空中预警指挥机和空中加油机的支援下,开始执行远程、超远程甚至是洲际作战任务。如远程长途奔袭,夺取并掌握敌方大纵深局部空域制空权,或执行远程对地/海面目标攻击任务。成为各国空军远程作战的主力。这种作战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各国空军战术作战力量的主要发展方向。而作为世界主要空军大国的中国,却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与世界主要发展思路是背道而驰的。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3622096_1.html/ ]


从建国后开始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空军始终属于一支最典型的本土防御型空中作战力量。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空军除少量轰-6这种中型轰炸机具备一定的中、远程作战能力外,数量最庞大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空军战术航空兵战斗/攻击机部队只能在中国本土或附近海域,以及可以起降飞机的岛屿附近上空作战,根本不具备任何中、远程作战能力。这严重影响了中国空军整体作战能力的发挥。例如,在与越南(灵云注:含伪南越政权)进行的西沙和南沙海战中,应该对战争发挥决定性影响的中国空军都没能参战。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因素就是当时中国空军战术航空兵战斗部队根本不具备远程作战能力,无法为轰炸机护航。而具备这种能力的轰-6中型轰炸机则显然不可能在没有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冒死赴远海空域作战。灵云认为,中国空军当时的窘迫局面是由于极为复杂的历史因素造成的。一方面,建国后,中国长期执行的是防御型国家安全战略。在这种战略下,中国空军成为一支最典型的本土防御型空中作战力量。空军武器装备尤其是作战飞机也在这种战略影响下,发展成为以纯防御型为主。为此,中国空军当时装备了大量以歼—6和歼—7为代表的轻型战斗机和数量更为庞大的防空导弹、高炮甚至是高射机枪。而这些飞机都有类似的共同点,就是航程、作战半径和载弹量都非常有限。用来执行防御性的近程本土防空绰绰有余,却无法执行远程作战任务。甚至不能执行同样属于防御作战的,在中国领海为远程轰炸机的护航任务。


另一方面,在建国后尤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国内技术条件制约以及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中国空军在很长时期内无法获得更先进的装备。只能使用以歼—6和歼—7为代表的轻型战斗机。而即便是后来出现的相对先进的双发中型歼—8战斗机,也同样由于技术原因尤其是发动机的制约,造成其航程和作战半径非常有限。在这种局面下,“腿短”成为中国空军长期的顽疾。当然,在防御型国家安全战略下,“腿短”对于执行本土防空作战任务的中国空军算不上大毛病。但是,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和不断恶化的周边局势,却对“腿短”的中国空军构成极大的冲击和挑战。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动的大规模战略性空中打击对中国军队尤其是中国空军无疑产生了地震般的作用,对当时中国空军的纯防御性理念和武器装备体系造成巨大冲击。与此同时,以周边各国侵占南沙岛礁为代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尤其是远海主权迅速恶化。而当时的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根本无力支援海军的远海作战。所有这些都迫切需要中国空军改变当时装备落后的局面,尽快装备新型远程作战飞机。恰好此时中国同苏联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于是就有了苏-27重型战斗机落户中国。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为迅速增强中国空军装备势力,尤其是为迅速提高中国空军的远程作战能力。中国在拒绝了前苏联极力推荐的米格—29轻型战斗机后,从前苏联/俄罗斯引进了著名的苏-27重型战斗机,而且在引进实机的同时中国也引进了苏-27生产线和生产技术进行国产化(灵云注:即歼-11)。苏-27是前苏联/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单座双发全天候空中优势重型战斗机,主要用于执行国土防空、护航、远海空中警戒巡逻等任务。北约组织给予的绰号是“侧卫”。该机于1969年开始研制,1977年5月20日首飞,1979年投入批生产,1985年进入部队股役。采用翼身融合体技术,大量采用铝合金和钛合金,悬壁式中单翼,翼根外有光滑弯曲前伸的边条翼,双垂尾正常式布局,楔型进气道位于翼身融合体的前下方,进气道底部及侧壁有栅型辅助门,以防起落时吸入异物。采用4余度模拟式电传操纵系统具有机动性和敏捷性好、续航时间长等特点,可以进行超视距作战。


按中国与俄国达成的协议,中国国产化苏-27计划采取了分步骤进行的方式。先进行进口散件的组装,之后不断提高国产率,最后实现利用中国自己的技术和自产原材料和设备实现苏-27全面国产化。中国国产化苏-27具体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所产生的型号就是众所周知的歼-11A。歼-11A与苏-27SK相比在机体结构等方面没有多大差别。主要不同是在航电系统。在苏-27国产化进程中重要一项就是用中国自行研制的综合航电系统替换掉原苏-27上相对落后的俄制系统。中国自行研制的综合航电系统比原俄制系统在性能上有相当大的提高。通过近20年的摸索和实践,中国军事科技人员在已经基本掌握了苏-27的生产技术的情况下用中国自行开发的一系列新技术对国产苏-27进行了重大改进,于是就有了第2代产品,这就是目前中国空军所装备的新型国产歼-11B重型多用途战斗机。与早期歼-11A不同,歼-11B除在外形上与类似之外,内部已经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在性能上也有了巨大提升。最重要的是,中国国产的早期歼-11A尚未实现全面国产化,在一些关键的核心部件如发动机上必须依赖俄国,这对中国空军是非常不利的。而歼-11B则实现了“从铆钉到发动机”的全面彻底国产化。与原型苏-27SK相比,歼-11B在综合性能方面有了巨大提升。首先就是机载火控雷达系统。


中国进口的苏-27SK以及早期型号的歼-11A使用的是俄制N-0001雷达。由于前苏联对外武器出口方面的一贯政策,加之其一端的对中国的戒心。出口型N-0001雷达做了很多技术删节处理。该雷达只具有单一的空战能力。不具备远程多目标同时攻击能力,不能使用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更不具备对地面/海面目标精确打击能力。因此中国空军的早期型苏-27SK/歼-11不具备使多用途性,在现代化空战中最重要的超视距空战方面也存在很大不足。但这些不足到歼-11B时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根据国内(灵云注:主要是中国香港地区)和国外一些权威机构分析,歼-11B使用了目前中国科研机构所能提供的最先进的综合化航电火控系统。其核心就是中国国产新型数字化1471多功能大型机载火控雷达系统。该雷达系统是目前已知的中国空军最先进的战斗机用大型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对空目标最大探测距离达到350公里,可以同时跟踪20个目标并同时引导主动雷达制导超视距空空导弹攻击其中威胁最大的6个目标。可以有效滤除杂波干扰探测低空-超低空飞行的小型目标,对5平方米的空中目标的迎头搜索距离为150千米,而且具备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同时,1471雷达融合了合成孔径功能,具备良好的对地(海)面探测能力和对地面地形的多普勒波束锐化扫描/高精度地图适时测绘功能和增搜索跟踪移动目标和海面目标的功能,对地(海)面探测距离达120公里。歼-11B的机载雷达是目前中国国内最先进的战斗机机载脉冲多谱勒雷达系统,雷达寿命和可靠性、可维护性是国内机载雷达中最好的。已经达到国际机载多谱勒机械扫描雷达的最高水平。而且该雷达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具备今后在已有雷达基础上直接升级为数字式电扫描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条件。


歼-11B还装备了目前中国国产最新型红外光电前视探测装置,其技术水平要超过俄制同类系统,达到了目前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该系统包括国产最新型红外/热成像探测仪和激光测距器,可根据目标的红外辐射源搜索、探测和跟踪空中目标,当飞行员目视观测可见目标时,用于确定可见目标坐标、测量距离,并完成瞄准空中和地面目标的任务,对空中中型目标的探测距离达92.6公里。当红外光电前视探测装置受到气象条件如云雾影响时,战机的机载火控雷达将自动接手进行探测。歼-11B使用了中国目前最先进的国产全权限数字式三轴四余度电传飞控系统,性能比原型苏-27使用的俄制模拟式电传飞控系统在技术上领先一代,同样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极大的提高了歼-11B的操作灵活性和机动性。机舱内装备了目前中国国产最先进的座舱综合环境控制系统用来保证舱内环境的舒适性以减少飞行员的疲劳度。座舱火控系统实现了全数字化。包括一具国产新型平显、两块国产大型多功能彩色液晶显示器和一块小型多功能彩色液晶显示器,整个座舱内只有极少数作为备份用的仪表。同时还装备有国产新型综合导航系统和国产最新型头盔瞄准显示系统。歼-11B的新型头盔瞄准显示系统不但具备以往头盔瞄准具的搜索—瞄准功能,还可以将战机探测系统如机载雷达和红外光电前视探测等形成的图像直接显示在头盔显示器上。这比以往单纯的头盔瞄准具要先进得多,可以大幅减轻飞行员的操作负担。加上国产综合开放式航电网络系统以及新型大容量高速智能化中央计算机,歼-11B已经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玻璃化座舱。歼-11B的所有火控探测系统、航电系统和机载自卫/电子战系统都通过国产新型开放式光纤网络与新型大容量高速智能化中央计算机交联,构成整体开放式航电网络系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同时,歼-11B的机体结构也比原型苏-27SK有很大改善。由于大量使用国产最新型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和钛合金,机体寿命达到一万小时,远强与原型苏-27SK。加之优化了机体结构,歼11B重量大幅减少七百多公斤。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载油量提高航程和作战半径,另一方面为将来作为海军航母为舰载型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歼-11B的机体由于大量使用国产最新型复合材料并喷涂了国产雷达吸波涂料,而且对一些反射雷达波反射面积较大的地方进行了技术处理如对机腹进气道唇口加装了屛蔽罩,在进气道内亦有雷达吸波涂料,因此其隐身性比原形苏-27有很大提高。但灵云认为,受机体原始气动布局设计的限制,歼-11B的隐身性不可能像西方媒体认为的由苏-27的15平方米大幅下降3倍至5平方米,这是不现实的。


与这些方面相比,歼-11B最大的飞跃是动力系统由俄制AL-31换装为国产WS-10A“太行”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中国空军装备的苏-27SK和早期型歼-11A使用的都是俄制AL-31F涡扇发动机。而新型歼-11B使用的则是两台国产最新型WS-10“太行”大推力涡扇发动机。中国空军在引进苏-27SK生产技术时,曾计划引进包括AL-31F涡扇发动机技术的全套生产技术实现AL-31F涡扇发动机的全面国产化的。但是,俄国在苏-27SK计划中最重要、最核心的AL-31F涡扇发动机的技术转让方面的态度异常强硬,始终坚决拒绝将AL-31F涡扇发动机的生产技术提供给中国。这直接导致当苏-27SK的中国国产型号歼-11A的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5%,机体其他部分都已实现国产化之时,战机最关键、最核心的航空发动机却必须依赖俄国。俄国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通过对发动机技术的垄断达到长期控制中国空军战斗机市场的目的。发动机被称为“战斗机的心脏”,直接关系到战机的整体性能,AL-31F涡扇发动机不止是苏-27SK和早期型歼-11A的动力装置,而且是国产新型歼-10战斗机的动力装置。中国空军在如此关键的核心技术上长期依赖俄国是非常危险的。正因如此,中国空军才一直没有中断国产军用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的研制。成果就是目前已经开始装备部队的国产最新型WS-10A“太行”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国产WS-10A寿命比俄制AL-31大幅延长而重量却要低很多,而且推力比更大。加之优良的飞控操纵系统,歼-11B的空战性能比原型苏-27更加强大。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发动机在可靠性等技术方面存在一定不足。装备中国空军的最早批次歼-11B的依然是俄制AL-31F涡扇发动机技术。从2008年中期开始,随着性能尤其是可靠性的成熟,“太行”发动机已经取代俄制AL-31成为歼-11B和另一种歼—10B轻型战斗机的标准配套动力装置。


由于装备有新型多功能机载火控雷达和多种国产航空吊舱,歼-11B可以携带使用目前大部分国产精确打击武器。歼-11B的研制成功是继歼-10后中国航空工业的又一次飞跃,实现了作为中国空军主力机型的歼-11系列的最终全面国产化。今后,中国在歼-11B工程上所取得的相关技术将被用来改进、升级中国空军此前装备的近300架苏-27/30/歼-11系列战机,这标志着今后中国空军在苏-27/歼-11系列战机技术尤其上核心发动机技术上将不在受制于俄国,这对保证中国空军发展、壮大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歼-11B目前已经开始批量进入中国空军服役,开始逐步取代中国早期从俄国引进的苏—27战斗机。


苏—27/歼-11重型战斗机的服役,极大的改善了中国空军作战能力。中国空军拥有了此前几十年都不曾拥有的远程作战能力。苏—27/歼-11使中国具备了远程奔袭,在敌方纵深或远海空域夺取制空权的能力。但苏—27/歼-11有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属于典型的空优战斗机,主要以制空为主,缺乏对地/海攻击能力。即便是新型歼-11B,虽然已经具备多用途能力。但依然以制空为主。现代化空军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执行远程精确对地/海攻击能力,这已经成为世界空军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原有的单座型歼-11B由于只有一名飞行员,无法适应远程高强度的对地/海攻击任务。目前世界上执行这种任务的主要是双座型战机。因此,为强化远程精确对地/海攻击能力,中国一方面从俄罗斯引进了先进的苏—30系列重型战斗轰炸机,另一反面则在已有歼-11B技术基础上,研制了新型战机。


中国从俄国引得的苏—30系列包括早期苏—30MKK型和改进型苏—30MK2。苏—30MKK是由俄国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UB串列双座教练型基础上,大量采用苏-35的技术研制的一种具有强大对地攻击能力的重型远程战斗轰炸机飞机。主要用于执行远程高强度的对地/海攻击任务。采用的综合开放式航电系统,具备同时指挥多架战机作战的能力。采用改进的N001VE脉冲多谱勒雷达,增加了对地工作模式。最大空中探测距离100公里。空对空模式下最多可追踪10个目标并同时攻击2个。使用对地模式时,能够完成地图测绘、地面移动目标识别和标定。增加了发射KH-31、KH-59空地导弹的模式。最大作战半径2300公里,极限弹量达到9吨。苏—30MK2是苏—30MKK的改进型,与苏—30MKK相比,苏—30MK2改进了火控系统。使用更先进的机载雷达,最大探测距离提高到140公里。增加了使用俄制KH-41“白蛉”重型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和其它多中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加装了M400侦察吊舱和前视光电吊舱,提高了飞机的识别和指示能力;换装先进的座舱管理系统,仪表板更换为4台大型多功能彩色液晶显示器;更新了通讯导航系统并换装更先进的电子战系统。优化了机体结构并使用更多的复合材料,增加了载油量使最大作战半径提高到3000公里。苏—30MKK主要装备中国空军,苏—30MK2则装备中国海军航空兵以发挥其强悍的反舰能力。苏—30系列的服役极大的提升了中国空军的远程遮断和穿透打击能力,而且伴随着中国空军发展战略,从单纯的本土防御型向攻防兼备型的转变,中国目前拥有的越300于架苏—27/30系列重型战斗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苏—30系列也存在一大重要弊端。


首先,俄国向来是敞开门做生意的。因此先进的苏—30MK2不但出售给中国,还出售给委内瑞拉、马来西亚甚至是中国的宿敌越南。这造成其技术迅速扩散,很多国家甚至是中国的潜在敌人都掌握了其重要技术参数。一旦发生冲突,很难保证中国空军占有优势。而且卖给中国版本的苏—30MK2在性能上也逊色于其它国家的型号。而最重要的一点,灵云认为。中国引进的苏—30系列虽好,但其最大的隐患是该型机从零件到配套武器装备完全依赖进口。而且俄国为维持对中国市场的垄断,始终拒绝提供苏—30系列的相关技术,甚至拒绝协助将中国自行研制的先进精确制导武器整合在苏—30系列上,这造成中国空军的苏—30战机只能使用原装配套的俄制武器以及零件。一旦两国关系发生变故俄国翻脸,中国空军庞大的苏—30机群将面临无弹可用的危险局面。这对于一个国家和他的军队来说无疑是最危险的。也正是为了摆脱受制俄国的局面,中国在已有的国产新型歼-11B战斗机技术基础上,结合中国近年来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并应用了一些为四代战机预研的技术,同时参考能够获得的有限的俄制苏—30MK2的部分技术,自行研制成功了目前已知的国产最先进的歼-11BS重型双座多用途战斗轰炸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灵云认为必须说明一点,那就是歼-11BS虽然也属于“侧卫”系列,但完全是由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而绝不是某些国人所谓的“防止的双座型苏—27”!当初在向中国出售苏—27生产线时,俄国人为达到长期垄断同型号双座型教练机市场,以及阻止中国在双座型教练机基础上研制攻击型的目的。只向中国提供了单座型苏-27SK,始终拒绝提供苏-27UB串列双座教练型的生产技术,因此中国空军必须长期花高价从俄国购买同型双座型教练机,而且无法自行开发双座攻击型。苏-27UB串列双座教练型与单座型苏-27SK决不是简单的“加个座位”而已,两者在机体结构等方面有巨大差异。为摆脱在同型教练机方面长期受制俄国的局面,也为了能够研制一款完全由中国自行掌握的重型双座多用途战斗轰炸机,中国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努力。在首先掌握单座型生产技术后,结合长期维护双座教练型以及参考能够获得的有限的俄制苏—30MK2的部分技术并大量应用了国内最新科研成果包括部分为四代战机预研的技术,最终研制成功歼-11BS重型双座多用途战斗轰炸机。


与单座型歼-11B相比,双座歼-11BS的性能有了更大提升。歼-11BS属于双座重型多用途战斗轰炸机,其研制工作始于2007年。在研制过程中,研制方充分借鉴歼-11B的成功经验和成熟技术,使进度大幅缩短。歼-11BS在外观上类似苏-27UB,机身大量使用国产最新型复合材料和雷达吸波材料,同时喷涂有国产新型雷达吸波涂料,提高了隐身能力。而且借鉴苏-30MK2的布局,优化体结构,增加了载油量,增大了航程和作战半径以及载弹量。在航电系统方面,根据目前可以得到的较权威的公开资料灵云推测,歼-11BS使用了目前国产最新型数字式有源主动电扫描相控阵雷达。该雷达是中国为第四代战斗机项目研制的,机载雷达项目是已知的中国第四代战斗机配套项目中进展速度最快的,性能优于俄国新型苏—35战机使用的N011M“雪豹”无源相控阵雷达。具备强大的对空—对地/海目标探测能力,而且具备极强的抗干扰能力。机头风挡前安装有国产最新型量子阱红外搜索跟踪和光电瞄准系统。座舱中安装有一部与美国F-35类似的的国产最新型大型整体式多功能彩色液晶显示矩阵,这种技术已经超过了俄制新型苏-35上同类设备。采用了国产最新型新型大容量高速智能化中央计算机和国产新型综合导航系统和国产最新型头盔瞄准显示系统。所有火控探测系统、航电系统和机载自卫/电子战系统都通过国产新型开放式光纤网络与新型大容量高速智能化中央计算机交联,构成整体开放式航电网络系统。在发动机方面,早期型号将继续采用国产WS-10A“太行”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后期将逐步换装更先进的改进型WS-10B。在机载武器上,歼-11BS可以使用所有现役和在研的国产精确制导武器。如“霹雳”-10近程空-空导弹、“霹雳”-12主动雷达制导远程空-空导弹、鹰击-91超音速远程反舰/反辐射导弹、鹰击—83亚/超音速远程反舰导弹、鹰击-82D远程空地导弹、飞腾-2型反辐射导弹以及“雷石”制导炸弹等,而且可以使用和俄制苏-30战斗轰炸机配套引进的各种俄制精确打击武器如Kh-59ME远程防区外空地导弹(灵云注:前提是俄国提供相应的技术如原代码支持)。歼-11BS在保持原有空战能力的同时,具备更强悍的对地/海攻击能力,综合性能强于俄制苏—30MK2。目前已开始小批量装备部队,今后将逐步取代苏—30系列成为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远程打击力量的主力。


歼-11B和歼-11BS是目前中国空军所拥有的最先进作战机种,绝不是某些人所谓的“单纯的仿制品”。与国产FBC-1A“飞豹”相比,歼-11B和歼-11BS有很多优势。“飞豹”虽然同样具有大航程和载弹量,而且其航电系统也十分先进。但作为战斗轰炸机,其空战能力相对有限。而且由于气动布局和发动机推力等限制,在挂载大量对地/海攻击武器的情况下空战自卫能力不足,必须安排护航兵力。而歼-11B和歼-11BS继承了“侧卫”系列优异的机动性,加上先进的航电系统和机载武器,具备强大的空战能力。极为适合完成无护航远程、大纵深精确打击能力。在这方面歼-11系列远强于“飞豹”和单座轻型的歼-10。目前已知的国产战机中还没有任何可以取代歼-11B系列的。因此所谓“停产退役”是极为荒谬的论调!


最起码的。美国从乌克兰获得的苏-27确实有可能造成苏-27型号的泄密。但灵云认为这远不能威胁到中国空军的“侧卫”机群,更不可能威胁到新型歼-11B系列。美国获得的是早期型号的苏-27。这种型号早已落后。购买国或者对其进行技术升级,或者以更先进的型号如苏—30取代。而新技术和原有装备有巨大差异,根本不存在用旧装备给新武器“泄密”的可能。而且这种型号在中国服役已经20年了。根据公开资料,中国装备的苏-27尤其是早期原装进口的俄制产品已经开始批量退役。而从歼-11A型开始,中国自产的歼-11系列就逐步与原形分道扬镳。更先进的歼-11B系列除外形外,与早期型苏-27不存在任何相似之处。即便是中国引进的俄制AL-31航空发动机也是更新型号。在这种局面下,中国的歼-11B系列何谈“泄密”呢?既然“泄密”都谈不上,所谓“停产退役”不是更荒唐吗?!至于所谓“飞豹+歼-8II+歼10”的组合就能“包打天下”的言论更是无知!这让人立即联想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的中国空军那句“著名”的“歼—6万岁,打遍天下”的口号。两者一样荒唐可笑。“飞豹”和歼-8II、歼-10摘航程和作战半径上有巨大差异。在远程作战中是很难得到有效配合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目前最先进的国产主力战机,中国的歼-11B系列将在中国空军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完全可以满足中国空军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需要。自从国产歼-11B重型战斗轰炸机技术成熟起,中国空军已经多次拒绝俄方提出的包括苏-27SM、苏-30MK3在内的多种苏-27/30系列的改进方案,就是因为歼-11B系列在各方面丝毫不逊色于俄国货。而且歼-11B在某些方面如隐身性和航电系统上还要强于同类的俄制武器。此外歼-11B系列最终将演化出中国航母舰载固定翼重型战斗机。歼-11B系列与FBC-1A“飞豹”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谁淘汰、取代谁”。相反,歼-11B系列在中和作战效能上占明显优势,但价格较高。“飞豹”虽然作战能力相对逊色,但价格便宜。两者完全可以实现有效互补。这两种战机将构成今后中国空军战术远程打击力量的核心。与歼-10系列一道,在国产四代机服役前,构成中国空军的绝对主力,共同捍卫祖国的天空!

天朝购买苏35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按照本坛很多人的说法,天朝已经吃透了苏27的气动外形设计、机体结构和航电,甚至在机体结构的改进方面比苏35走的更远,而在航电方面,天朝早就把毛子远远甩在后面了。
那么,天朝到底因为什么买苏35?


铁血的文,        有浓重的八股味道:

论歼-11系列对空军的意义

文章提交者:悠悠往事难回首 加贴在 空军论坛 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69-0-1.html
  
空军,是现代化高科技环境下一国武装力量的支柱,在战争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这其中,作为空军武器装备重要组成部分的战斗攻击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伴随着空军不断向远程化、攻击性发展.对空军战斗攻击机的航程、作战半和载弹量径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顺应这种实战要求,重型远程多用途战斗攻击机受到很多国家的青睐。作为世界主要军事强国,中国空军对远程大纵深作战能力非常重视,给于大力发展。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重型多用途战斗攻击机的发展始终受到中国空军高度重视。这其中的代表性力量就是国产歼-11系列和FBC-1A“飞豹”这两种重型战斗攻击机。这两个机种构成中国空军现阶段战术远程、大纵深打击力量的中坚。其中歼-11系列中的歼-11B/BS型是目前已知的中国空军现役最先进的主力国产战机。但就是这种主力国产战机尤其是歼-11B,从出现那天起就在中国国内受到一些人的非议。而近期这种争议更大。最近,美国从乌克兰购买了两架歼-11系列的原形苏-27重型战斗机。这在中国国内军迷中引起相当大的反响。很多网友都认为这将直接导致中国空军装备的大量苏-27/歼-11系列战斗机泄密,战斗力将受到严重影响。为此,联系到以往一直存在的对歼-11系列的非议,甚至有人干脆鼓吹“歼-11无用,停产并退役歼-11系列”。与这种言论相对,国产新型FBC-1A“飞豹”则备受推崇。甚至出现了所谓的用“飞豹+歼-8II+歼10”的组合就能“包打天下”的言论。而且折中论调已经存在相当一段时间。那么,歼-11系列是否真的由于一次发生在欧洲的原形机泄密就真的“无用”了呢?中国空军是否真的就该“淘汰歼-11系列”系列并用“飞豹”取而代之呢?在此,灵云欲以自己所知和网友们就此进行一下分析。因为灵云能力有限,所写的肯定有不足之处。还请网友们多多指教。


空军是现代化战争中远程打击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责任。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世界主流空军的作战模式开始迅速远程化、大纵深化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空军重要组成部分,各军事强国的空军战术战斗轰炸机开始迅速向远航程、大载弹量发展。纷纷具备远航程、大作战半径和大载弹量等性能。在其他辅助机种如空中预警指挥机和空中加油机的支援下,开始执行远程、超远程甚至是洲际作战任务。如远程长途奔袭,夺取并掌握敌方大纵深局部空域制空权,或执行远程对地/海面目标攻击任务。成为各国空军远程作战的主力。这种作战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各国空军战术作战力量的主要发展方向。而作为世界主要空军大国的中国,却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与世界主要发展思路是背道而驰的。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3622096_1.html/ ]


从建国后开始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空军始终属于一支最典型的本土防御型空中作战力量。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空军除少量轰-6这种中型轰炸机具备一定的中、远程作战能力外,数量最庞大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空军战术航空兵战斗/攻击机部队只能在中国本土或附近海域,以及可以起降飞机的岛屿附近上空作战,根本不具备任何中、远程作战能力。这严重影响了中国空军整体作战能力的发挥。例如,在与越南(灵云注:含伪南越政权)进行的西沙和南沙海战中,应该对战争发挥决定性影响的中国空军都没能参战。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因素就是当时中国空军战术航空兵战斗部队根本不具备远程作战能力,无法为轰炸机护航。而具备这种能力的轰-6中型轰炸机则显然不可能在没有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冒死赴远海空域作战。灵云认为,中国空军当时的窘迫局面是由于极为复杂的历史因素造成的。一方面,建国后,中国长期执行的是防御型国家安全战略。在这种战略下,中国空军成为一支最典型的本土防御型空中作战力量。空军武器装备尤其是作战飞机也在这种战略影响下,发展成为以纯防御型为主。为此,中国空军当时装备了大量以歼—6和歼—7为代表的轻型战斗机和数量更为庞大的防空导弹、高炮甚至是高射机枪。而这些飞机都有类似的共同点,就是航程、作战半径和载弹量都非常有限。用来执行防御性的近程本土防空绰绰有余,却无法执行远程作战任务。甚至不能执行同样属于防御作战的,在中国领海为远程轰炸机的护航任务。


另一方面,在建国后尤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国内技术条件制约以及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中国空军在很长时期内无法获得更先进的装备。只能使用以歼—6和歼—7为代表的轻型战斗机。而即便是后来出现的相对先进的双发中型歼—8战斗机,也同样由于技术原因尤其是发动机的制约,造成其航程和作战半径非常有限。在这种局面下,“腿短”成为中国空军长期的顽疾。当然,在防御型国家安全战略下,“腿短”对于执行本土防空作战任务的中国空军算不上大毛病。但是,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和不断恶化的周边局势,却对“腿短”的中国空军构成极大的冲击和挑战。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动的大规模战略性空中打击对中国军队尤其是中国空军无疑产生了地震般的作用,对当时中国空军的纯防御性理念和武器装备体系造成巨大冲击。与此同时,以周边各国侵占南沙岛礁为代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尤其是远海主权迅速恶化。而当时的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根本无力支援海军的远海作战。所有这些都迫切需要中国空军改变当时装备落后的局面,尽快装备新型远程作战飞机。恰好此时中国同苏联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于是就有了苏-27重型战斗机落户中国。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为迅速增强中国空军装备势力,尤其是为迅速提高中国空军的远程作战能力。中国在拒绝了前苏联极力推荐的米格—29轻型战斗机后,从前苏联/俄罗斯引进了著名的苏-27重型战斗机,而且在引进实机的同时中国也引进了苏-27生产线和生产技术进行国产化(灵云注:即歼-11)。苏-27是前苏联/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单座双发全天候空中优势重型战斗机,主要用于执行国土防空、护航、远海空中警戒巡逻等任务。北约组织给予的绰号是“侧卫”。该机于1969年开始研制,1977年5月20日首飞,1979年投入批生产,1985年进入部队股役。采用翼身融合体技术,大量采用铝合金和钛合金,悬壁式中单翼,翼根外有光滑弯曲前伸的边条翼,双垂尾正常式布局,楔型进气道位于翼身融合体的前下方,进气道底部及侧壁有栅型辅助门,以防起落时吸入异物。采用4余度模拟式电传操纵系统具有机动性和敏捷性好、续航时间长等特点,可以进行超视距作战。


按中国与俄国达成的协议,中国国产化苏-27计划采取了分步骤进行的方式。先进行进口散件的组装,之后不断提高国产率,最后实现利用中国自己的技术和自产原材料和设备实现苏-27全面国产化。中国国产化苏-27具体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所产生的型号就是众所周知的歼-11A。歼-11A与苏-27SK相比在机体结构等方面没有多大差别。主要不同是在航电系统。在苏-27国产化进程中重要一项就是用中国自行研制的综合航电系统替换掉原苏-27上相对落后的俄制系统。中国自行研制的综合航电系统比原俄制系统在性能上有相当大的提高。通过近20年的摸索和实践,中国军事科技人员在已经基本掌握了苏-27的生产技术的情况下用中国自行开发的一系列新技术对国产苏-27进行了重大改进,于是就有了第2代产品,这就是目前中国空军所装备的新型国产歼-11B重型多用途战斗机。与早期歼-11A不同,歼-11B除在外形上与类似之外,内部已经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在性能上也有了巨大提升。最重要的是,中国国产的早期歼-11A尚未实现全面国产化,在一些关键的核心部件如发动机上必须依赖俄国,这对中国空军是非常不利的。而歼-11B则实现了“从铆钉到发动机”的全面彻底国产化。与原型苏-27SK相比,歼-11B在综合性能方面有了巨大提升。首先就是机载火控雷达系统。


中国进口的苏-27SK以及早期型号的歼-11A使用的是俄制N-0001雷达。由于前苏联对外武器出口方面的一贯政策,加之其一端的对中国的戒心。出口型N-0001雷达做了很多技术删节处理。该雷达只具有单一的空战能力。不具备远程多目标同时攻击能力,不能使用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更不具备对地面/海面目标精确打击能力。因此中国空军的早期型苏-27SK/歼-11不具备使多用途性,在现代化空战中最重要的超视距空战方面也存在很大不足。但这些不足到歼-11B时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根据国内(灵云注:主要是中国香港地区)和国外一些权威机构分析,歼-11B使用了目前中国科研机构所能提供的最先进的综合化航电火控系统。其核心就是中国国产新型数字化1471多功能大型机载火控雷达系统。该雷达系统是目前已知的中国空军最先进的战斗机用大型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对空目标最大探测距离达到350公里,可以同时跟踪20个目标并同时引导主动雷达制导超视距空空导弹攻击其中威胁最大的6个目标。可以有效滤除杂波干扰探测低空-超低空飞行的小型目标,对5平方米的空中目标的迎头搜索距离为150千米,而且具备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同时,1471雷达融合了合成孔径功能,具备良好的对地(海)面探测能力和对地面地形的多普勒波束锐化扫描/高精度地图适时测绘功能和增搜索跟踪移动目标和海面目标的功能,对地(海)面探测距离达120公里。歼-11B的机载雷达是目前中国国内最先进的战斗机机载脉冲多谱勒雷达系统,雷达寿命和可靠性、可维护性是国内机载雷达中最好的。已经达到国际机载多谱勒机械扫描雷达的最高水平。而且该雷达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具备今后在已有雷达基础上直接升级为数字式电扫描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条件。


歼-11B还装备了目前中国国产最新型红外光电前视探测装置,其技术水平要超过俄制同类系统,达到了目前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该系统包括国产最新型红外/热成像探测仪和激光测距器,可根据目标的红外辐射源搜索、探测和跟踪空中目标,当飞行员目视观测可见目标时,用于确定可见目标坐标、测量距离,并完成瞄准空中和地面目标的任务,对空中中型目标的探测距离达92.6公里。当红外光电前视探测装置受到气象条件如云雾影响时,战机的机载火控雷达将自动接手进行探测。歼-11B使用了中国目前最先进的国产全权限数字式三轴四余度电传飞控系统,性能比原型苏-27使用的俄制模拟式电传飞控系统在技术上领先一代,同样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极大的提高了歼-11B的操作灵活性和机动性。机舱内装备了目前中国国产最先进的座舱综合环境控制系统用来保证舱内环境的舒适性以减少飞行员的疲劳度。座舱火控系统实现了全数字化。包括一具国产新型平显、两块国产大型多功能彩色液晶显示器和一块小型多功能彩色液晶显示器,整个座舱内只有极少数作为备份用的仪表。同时还装备有国产新型综合导航系统和国产最新型头盔瞄准显示系统。歼-11B的新型头盔瞄准显示系统不但具备以往头盔瞄准具的搜索—瞄准功能,还可以将战机探测系统如机载雷达和红外光电前视探测等形成的图像直接显示在头盔显示器上。这比以往单纯的头盔瞄准具要先进得多,可以大幅减轻飞行员的操作负担。加上国产综合开放式航电网络系统以及新型大容量高速智能化中央计算机,歼-11B已经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玻璃化座舱。歼-11B的所有火控探测系统、航电系统和机载自卫/电子战系统都通过国产新型开放式光纤网络与新型大容量高速智能化中央计算机交联,构成整体开放式航电网络系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同时,歼-11B的机体结构也比原型苏-27SK有很大改善。由于大量使用国产最新型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和钛合金,机体寿命达到一万小时,远强与原型苏-27SK。加之优化了机体结构,歼11B重量大幅减少七百多公斤。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载油量提高航程和作战半径,另一方面为将来作为海军航母为舰载型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歼-11B的机体由于大量使用国产最新型复合材料并喷涂了国产雷达吸波涂料,而且对一些反射雷达波反射面积较大的地方进行了技术处理如对机腹进气道唇口加装了屛蔽罩,在进气道内亦有雷达吸波涂料,因此其隐身性比原形苏-27有很大提高。但灵云认为,受机体原始气动布局设计的限制,歼-11B的隐身性不可能像西方媒体认为的由苏-27的15平方米大幅下降3倍至5平方米,这是不现实的。


与这些方面相比,歼-11B最大的飞跃是动力系统由俄制AL-31换装为国产WS-10A“太行”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中国空军装备的苏-27SK和早期型歼-11A使用的都是俄制AL-31F涡扇发动机。而新型歼-11B使用的则是两台国产最新型WS-10“太行”大推力涡扇发动机。中国空军在引进苏-27SK生产技术时,曾计划引进包括AL-31F涡扇发动机技术的全套生产技术实现AL-31F涡扇发动机的全面国产化的。但是,俄国在苏-27SK计划中最重要、最核心的AL-31F涡扇发动机的技术转让方面的态度异常强硬,始终坚决拒绝将AL-31F涡扇发动机的生产技术提供给中国。这直接导致当苏-27SK的中国国产型号歼-11A的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5%,机体其他部分都已实现国产化之时,战机最关键、最核心的航空发动机却必须依赖俄国。俄国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通过对发动机技术的垄断达到长期控制中国空军战斗机市场的目的。发动机被称为“战斗机的心脏”,直接关系到战机的整体性能,AL-31F涡扇发动机不止是苏-27SK和早期型歼-11A的动力装置,而且是国产新型歼-10战斗机的动力装置。中国空军在如此关键的核心技术上长期依赖俄国是非常危险的。正因如此,中国空军才一直没有中断国产军用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的研制。成果就是目前已经开始装备部队的国产最新型WS-10A“太行”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国产WS-10A寿命比俄制AL-31大幅延长而重量却要低很多,而且推力比更大。加之优良的飞控操纵系统,歼-11B的空战性能比原型苏-27更加强大。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发动机在可靠性等技术方面存在一定不足。装备中国空军的最早批次歼-11B的依然是俄制AL-31F涡扇发动机技术。从2008年中期开始,随着性能尤其是可靠性的成熟,“太行”发动机已经取代俄制AL-31成为歼-11B和另一种歼—10B轻型战斗机的标准配套动力装置。


由于装备有新型多功能机载火控雷达和多种国产航空吊舱,歼-11B可以携带使用目前大部分国产精确打击武器。歼-11B的研制成功是继歼-10后中国航空工业的又一次飞跃,实现了作为中国空军主力机型的歼-11系列的最终全面国产化。今后,中国在歼-11B工程上所取得的相关技术将被用来改进、升级中国空军此前装备的近300架苏-27/30/歼-11系列战机,这标志着今后中国空军在苏-27/歼-11系列战机技术尤其上核心发动机技术上将不在受制于俄国,这对保证中国空军发展、壮大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歼-11B目前已经开始批量进入中国空军服役,开始逐步取代中国早期从俄国引进的苏—27战斗机。


苏—27/歼-11重型战斗机的服役,极大的改善了中国空军作战能力。中国空军拥有了此前几十年都不曾拥有的远程作战能力。苏—27/歼-11使中国具备了远程奔袭,在敌方纵深或远海空域夺取制空权的能力。但苏—27/歼-11有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属于典型的空优战斗机,主要以制空为主,缺乏对地/海攻击能力。即便是新型歼-11B,虽然已经具备多用途能力。但依然以制空为主。现代化空军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执行远程精确对地/海攻击能力,这已经成为世界空军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原有的单座型歼-11B由于只有一名飞行员,无法适应远程高强度的对地/海攻击任务。目前世界上执行这种任务的主要是双座型战机。因此,为强化远程精确对地/海攻击能力,中国一方面从俄罗斯引进了先进的苏—30系列重型战斗轰炸机,另一反面则在已有歼-11B技术基础上,研制了新型战机。


中国从俄国引得的苏—30系列包括早期苏—30MKK型和改进型苏—30MK2。苏—30MKK是由俄国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UB串列双座教练型基础上,大量采用苏-35的技术研制的一种具有强大对地攻击能力的重型远程战斗轰炸机飞机。主要用于执行远程高强度的对地/海攻击任务。采用的综合开放式航电系统,具备同时指挥多架战机作战的能力。采用改进的N001VE脉冲多谱勒雷达,增加了对地工作模式。最大空中探测距离100公里。空对空模式下最多可追踪10个目标并同时攻击2个。使用对地模式时,能够完成地图测绘、地面移动目标识别和标定。增加了发射KH-31、KH-59空地导弹的模式。最大作战半径2300公里,极限弹量达到9吨。苏—30MK2是苏—30MKK的改进型,与苏—30MKK相比,苏—30MK2改进了火控系统。使用更先进的机载雷达,最大探测距离提高到140公里。增加了使用俄制KH-41“白蛉”重型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和其它多中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加装了M400侦察吊舱和前视光电吊舱,提高了飞机的识别和指示能力;换装先进的座舱管理系统,仪表板更换为4台大型多功能彩色液晶显示器;更新了通讯导航系统并换装更先进的电子战系统。优化了机体结构并使用更多的复合材料,增加了载油量使最大作战半径提高到3000公里。苏—30MKK主要装备中国空军,苏—30MK2则装备中国海军航空兵以发挥其强悍的反舰能力。苏—30系列的服役极大的提升了中国空军的远程遮断和穿透打击能力,而且伴随着中国空军发展战略,从单纯的本土防御型向攻防兼备型的转变,中国目前拥有的越300于架苏—27/30系列重型战斗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苏—30系列也存在一大重要弊端。


首先,俄国向来是敞开门做生意的。因此先进的苏—30MK2不但出售给中国,还出售给委内瑞拉、马来西亚甚至是中国的宿敌越南。这造成其技术迅速扩散,很多国家甚至是中国的潜在敌人都掌握了其重要技术参数。一旦发生冲突,很难保证中国空军占有优势。而且卖给中国版本的苏—30MK2在性能上也逊色于其它国家的型号。而最重要的一点,灵云认为。中国引进的苏—30系列虽好,但其最大的隐患是该型机从零件到配套武器装备完全依赖进口。而且俄国为维持对中国市场的垄断,始终拒绝提供苏—30系列的相关技术,甚至拒绝协助将中国自行研制的先进精确制导武器整合在苏—30系列上,这造成中国空军的苏—30战机只能使用原装配套的俄制武器以及零件。一旦两国关系发生变故俄国翻脸,中国空军庞大的苏—30机群将面临无弹可用的危险局面。这对于一个国家和他的军队来说无疑是最危险的。也正是为了摆脱受制俄国的局面,中国在已有的国产新型歼-11B战斗机技术基础上,结合中国近年来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并应用了一些为四代战机预研的技术,同时参考能够获得的有限的俄制苏—30MK2的部分技术,自行研制成功了目前已知的国产最先进的歼-11BS重型双座多用途战斗轰炸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灵云认为必须说明一点,那就是歼-11BS虽然也属于“侧卫”系列,但完全是由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而绝不是某些国人所谓的“防止的双座型苏—27”!当初在向中国出售苏—27生产线时,俄国人为达到长期垄断同型号双座型教练机市场,以及阻止中国在双座型教练机基础上研制攻击型的目的。只向中国提供了单座型苏-27SK,始终拒绝提供苏-27UB串列双座教练型的生产技术,因此中国空军必须长期花高价从俄国购买同型双座型教练机,而且无法自行开发双座攻击型。苏-27UB串列双座教练型与单座型苏-27SK决不是简单的“加个座位”而已,两者在机体结构等方面有巨大差异。为摆脱在同型教练机方面长期受制俄国的局面,也为了能够研制一款完全由中国自行掌握的重型双座多用途战斗轰炸机,中国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努力。在首先掌握单座型生产技术后,结合长期维护双座教练型以及参考能够获得的有限的俄制苏—30MK2的部分技术并大量应用了国内最新科研成果包括部分为四代战机预研的技术,最终研制成功歼-11BS重型双座多用途战斗轰炸机。


与单座型歼-11B相比,双座歼-11BS的性能有了更大提升。歼-11BS属于双座重型多用途战斗轰炸机,其研制工作始于2007年。在研制过程中,研制方充分借鉴歼-11B的成功经验和成熟技术,使进度大幅缩短。歼-11BS在外观上类似苏-27UB,机身大量使用国产最新型复合材料和雷达吸波材料,同时喷涂有国产新型雷达吸波涂料,提高了隐身能力。而且借鉴苏-30MK2的布局,优化体结构,增加了载油量,增大了航程和作战半径以及载弹量。在航电系统方面,根据目前可以得到的较权威的公开资料灵云推测,歼-11BS使用了目前国产最新型数字式有源主动电扫描相控阵雷达。该雷达是中国为第四代战斗机项目研制的,机载雷达项目是已知的中国第四代战斗机配套项目中进展速度最快的,性能优于俄国新型苏—35战机使用的N011M“雪豹”无源相控阵雷达。具备强大的对空—对地/海目标探测能力,而且具备极强的抗干扰能力。机头风挡前安装有国产最新型量子阱红外搜索跟踪和光电瞄准系统。座舱中安装有一部与美国F-35类似的的国产最新型大型整体式多功能彩色液晶显示矩阵,这种技术已经超过了俄制新型苏-35上同类设备。采用了国产最新型新型大容量高速智能化中央计算机和国产新型综合导航系统和国产最新型头盔瞄准显示系统。所有火控探测系统、航电系统和机载自卫/电子战系统都通过国产新型开放式光纤网络与新型大容量高速智能化中央计算机交联,构成整体开放式航电网络系统。在发动机方面,早期型号将继续采用国产WS-10A“太行”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后期将逐步换装更先进的改进型WS-10B。在机载武器上,歼-11BS可以使用所有现役和在研的国产精确制导武器。如“霹雳”-10近程空-空导弹、“霹雳”-12主动雷达制导远程空-空导弹、鹰击-91超音速远程反舰/反辐射导弹、鹰击—83亚/超音速远程反舰导弹、鹰击-82D远程空地导弹、飞腾-2型反辐射导弹以及“雷石”制导炸弹等,而且可以使用和俄制苏-30战斗轰炸机配套引进的各种俄制精确打击武器如Kh-59ME远程防区外空地导弹(灵云注:前提是俄国提供相应的技术如原代码支持)。歼-11BS在保持原有空战能力的同时,具备更强悍的对地/海攻击能力,综合性能强于俄制苏—30MK2。目前已开始小批量装备部队,今后将逐步取代苏—30系列成为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远程打击力量的主力。


歼-11B和歼-11BS是目前中国空军所拥有的最先进作战机种,绝不是某些人所谓的“单纯的仿制品”。与国产FBC-1A“飞豹”相比,歼-11B和歼-11BS有很多优势。“飞豹”虽然同样具有大航程和载弹量,而且其航电系统也十分先进。但作为战斗轰炸机,其空战能力相对有限。而且由于气动布局和发动机推力等限制,在挂载大量对地/海攻击武器的情况下空战自卫能力不足,必须安排护航兵力。而歼-11B和歼-11BS继承了“侧卫”系列优异的机动性,加上先进的航电系统和机载武器,具备强大的空战能力。极为适合完成无护航远程、大纵深精确打击能力。在这方面歼-11系列远强于“飞豹”和单座轻型的歼-10。目前已知的国产战机中还没有任何可以取代歼-11B系列的。因此所谓“停产退役”是极为荒谬的论调!


最起码的。美国从乌克兰获得的苏-27确实有可能造成苏-27型号的泄密。但灵云认为这远不能威胁到中国空军的“侧卫”机群,更不可能威胁到新型歼-11B系列。美国获得的是早期型号的苏-27。这种型号早已落后。购买国或者对其进行技术升级,或者以更先进的型号如苏—30取代。而新技术和原有装备有巨大差异,根本不存在用旧装备给新武器“泄密”的可能。而且这种型号在中国服役已经20年了。根据公开资料,中国装备的苏-27尤其是早期原装进口的俄制产品已经开始批量退役。而从歼-11A型开始,中国自产的歼-11系列就逐步与原形分道扬镳。更先进的歼-11B系列除外形外,与早期型苏-27不存在任何相似之处。即便是中国引进的俄制AL-31航空发动机也是更新型号。在这种局面下,中国的歼-11B系列何谈“泄密”呢?既然“泄密”都谈不上,所谓“停产退役”不是更荒唐吗?!至于所谓“飞豹+歼-8II+歼10”的组合就能“包打天下”的言论更是无知!这让人立即联想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的中国空军那句“著名”的“歼—6万岁,打遍天下”的口号。两者一样荒唐可笑。“飞豹”和歼-8II、歼-10摘航程和作战半径上有巨大差异。在远程作战中是很难得到有效配合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目前最先进的国产主力战机,中国的歼-11B系列将在中国空军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完全可以满足中国空军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需要。自从国产歼-11B重型战斗轰炸机技术成熟起,中国空军已经多次拒绝俄方提出的包括苏-27SM、苏-30MK3在内的多种苏-27/30系列的改进方案,就是因为歼-11B系列在各方面丝毫不逊色于俄国货。而且歼-11B在某些方面如隐身性和航电系统上还要强于同类的俄制武器。此外歼-11B系列最终将演化出中国航母舰载固定翼重型战斗机。歼-11B系列与FBC-1A“飞豹”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谁淘汰、取代谁”。相反,歼-11B系列在中和作战效能上占明显优势,但价格较高。“飞豹”虽然作战能力相对逊色,但价格便宜。两者完全可以实现有效互补。这两种战机将构成今后中国空军战术远程打击力量的核心。与歼-10系列一道,在国产四代机服役前,构成中国空军的绝对主力,共同捍卫祖国的天空!
说的固然没错,可惜好像都是大道理,有些空泛。
为啥采购苏35?俺的理解,最主要原因其实就两点:
1,强化 ...
这些具体理由已经被提出来很多次了,我个人只是试图从更高一点的层面去看待和总结这件事情。
关于歼11b结构的问题,还是有很多说法,复合材料被曝光强度不够,裂纹增加,后来打补丁的事情,楼主可以去 ...
别什么被曝光啥的了,被人从《飞机结构典型故障分析与设计改进》中截取部分来作为所谓“证据”而已。去下载全书看看,要看全貌,而不是别人选择性的给你看的东西。
这里有全书,你注册一个账号去下载。
http://96.0.120.63/aer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890&extra=page%3D1
天朝购买苏35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按照本坛很多人的说法,天朝已经吃透了苏27的气动外形设计、机体结构和航电 ...

正是这些乐观地超过了实际水平的说法让部分人在面对引进的话题时接受不了,具体看我上面的回复。这些年中国航空工业一直在快速稳定地发展,不稳定的只是人们的心态而已。
天朝购买苏35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按照本坛很多人的说法,天朝已经吃透了苏27的气动外形设计、机体结构和航电 ...
你认为的原因是啥?讲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JFMaverick 发表于 2015-11-23 01:01
如果我说苏35也存在跨音速问题呢?
跨音速的相关问题并不是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更不会给实际飞行 ...


“按传统定义方法,经典颤振边界在跨声速区往往存在一个凹坑,此点在跨声速区不满足飞机飞行包线要求,因此需要直接针对这点进行跨声速颤振分析与设计,根据飞机的跨声速颤振特性定义飞机颤振包线限制”
“根据前述分析,跨声速颤振特性是飞机设计限制的关键设计参数。”
纯引用。
JFMaverick 发表于 2015-11-23 01:01
如果我说苏35也存在跨音速问题呢?
跨音速的相关问题并不是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更不会给实际飞行 ...


“按传统定义方法,经典颤振边界在跨声速区往往存在一个凹坑,此点在跨声速区不满足飞机飞行包线要求,因此需要直接针对这点进行跨声速颤振分析与设计,根据飞机的跨声速颤振特性定义飞机颤振包线限制”
“根据前述分析,跨声速颤振特性是飞机设计限制的关键设计参数。”
纯引用。

JFMaverick 发表于 2015-11-23 01:05
不过我还是用我之前的发言回答你一下吧,如果买了苏35的话,个人认为原因如下:

中国航空工业历史虽 ...


我们直接装备J31不就行了,总是都说了比F35要强,到时候周边最好的战机也就是F35和T50,更何况我们还有更好的J20,秒杀周边国家足够了
JFMaverick 发表于 2015-11-23 01:05
不过我还是用我之前的发言回答你一下吧,如果买了苏35的话,个人认为原因如下:

中国航空工业历史虽 ...


我们直接装备J31不就行了,总是都说了比F35要强,到时候周边最好的战机也就是F35和T50,更何况我们还有更好的J20,秒杀周边国家足够了
“按传统定义方法,经典颤振边界在跨声速区往往存在一个凹坑,此点在跨声速区不满足飞机飞行包线要求,因 ...
此条引用适用于所有超音速战斗机。

JFMaverick 发表于 2015-11-23 01:31
此条引用适用于所有超音速战斗机。


“结构补强和G值限制首先要满足最大9G的飞行状态,而非专门针对跨音速问题。”
“这个所谓跨音速陷阱,更多地只是因为网络争吵的原因成为了一个时髦名词,严重放大了其问题的严重性而已。”
JFMaverick 发表于 2015-11-23 01:31
此条引用适用于所有超音速战斗机。


“结构补强和G值限制首先要满足最大9G的飞行状态,而非专门针对跨音速问题。”
“这个所谓跨音速陷阱,更多地只是因为网络争吵的原因成为了一个时髦名词,严重放大了其问题的严重性而已。”
我们直接装备J31不就行了,总是都说了比F35要强,到时候周边都是F35,而且我们还有更好的J20
歼20是未来需求,还需花费好几年才能成熟,鹘鹰更是如此。空军战斗力在四代机装备之前存在空档,等不起;四代机时代也需要一定数量的三代半战机。这是可能买苏35的理由,同样是继续研制装备歼16、歼11D的原因
“结构补强和G值限制首先要满足最大9G的飞行状态,而非专门针对跨音速问题。”

这些话并不与那条引用矛盾。
对于一个发明“空间折叠技术”标签并把这个标签贴在鹘鹰身上的军迷,你讲的这些最终多半会被当成耳旁风 ...
“空间折叠”四个字违反版规了?让你不舒服了?
有时候我在想,难道一些军迷到论坛上就不能实事求是去讨论一些问题并有所收获么?非得就去情绪化的不以事实为基础而是根据自己的倾向去说事。后来我意识到的确会存在这种情况,这或许是生活所迫,或许是先天因素,很多难以理喻,只能靠事实和时间来改变了。
这些话并不与那条引用矛盾。
你觉得不矛盾就不矛盾吧。你开心就好。
JFMaverick 发表于 2015-11-23 01:35
歼20是未来需求,还需花费好几年才能成熟,鹘鹰更是如此。空军战斗力在四代机装备之前存在空档,等不起; ...
这有什么的,我们又不需要向美国那样需要定单维持生产线,养工人,需要的是时候直接以国家名义把工人叫回来不就行了,然后大干特干365天不就行了,这是我们国家的优势,是欧美等一众国家无可比拟的
你觉得不矛盾就不矛盾吧。你开心就好。
针对专门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本身就是基于飞机设计的整体思路原则之内。
我们直接装备J31不就行了,总是都说了比F35要强,到时候周边都是F35,更何况我们还有更好的J20
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冲绳不只会有F35,F22更是常客,那么怎么对付F22?隐形技术可以通过J20或者鹘鹰去模拟,但是超机动的作用和作战方法、战术如何去应对?实际上现在我们非常缺乏这一块东西。

国内矢量推力研究最早是想在九五(1995到2000年)开展,后来被拖延的十五(2001-2005年),然后又由于在J11还是在J10上验证争论不下,到现在都装没装机都不知道。就算2016年装机、然后调试,再然后测试作战方法,然后让无矢量推力的三代机找到降低损失的方法,恐怕就得更晚了。

技术出现推动新战术,新战术再对技术提出更高更具体的要求,这需要多次的迭代循环,但是我们时间有限,能够引进后更快速迭代,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1771964382 发表于 2015-11-23 01:42
这有什么的,我们又不需要向美国那样需要定单维持生产线,养工人,需要的是时候直接以国家名义把工人叫回 ...


呵呵,且不提技工的招募培训,换成你是工人之一你乐意?战时可以类似这么做,平时就是必须考虑到的社会问题。
1771964382 发表于 2015-11-23 01:42
这有什么的,我们又不需要向美国那样需要定单维持生产线,养工人,需要的是时候直接以国家名义把工人叫回 ...


呵呵,且不提技工的招募培训,换成你是工人之一你乐意?战时可以类似这么做,平时就是必须考虑到的社会问题。
“空间折叠”四个字违反版规了?让你不舒服了?
有时候我在想,难道一些军迷到论坛上就不能实事求是去讨 ...
我说过“空间折叠”违反版规了吗?!
但你认为“空间折叠”是理性讨论?是这样的吗?
我说过“空间折叠”违反版规了吗?!
但你认为“空间折叠”是理性讨论?是这样的吗?
非理性的讨论违反版规了吗?
理性与非理性又是谁定义的,你吗?
“空间折叠”四个字违反版规了?让你不舒服了?
有时候我在想,难道一些军迷到论坛上就不能实事求是去讨 ...
如果问心无愧,又何必对号入座。
非理性的讨论违反版规了吗?
理性与非理性又是谁定义的,你吗?
你喜欢非理性讨论?
理性非理性干嘛一定要定义?很多非理性是不用定义都很清楚,譬如“空间折叠”就是明显非理性,用不着定义。
TSQ 发表于 2015-11-23 01:44
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冲绳不只会有F35,F22更是常客,那么怎么对付F22?隐形技术可以通过J20或者鹘鹰去模 ...
这有什么的,F35由J31压制, F22由J20压制,而且从前几天爆出来的消息来看,我们的隐身技术甩美国几条街,能够躲避一切雷达,估计等到了目视的距离,美国飞行员才能发现没我们的隐形战机,再牛逼的机动性也晚了,我们的WS15也快要装机进行试验了,心脏病基本上治好了,苏35买一个团足够了,为了一个矢量喷管真的值吗?
JFMaverick 发表于 2015-11-23 01:46
呵呵,且不提技工的招募培训,换成你是工人之一你乐意?战时可以类似这么做,平时就是必须考虑到的社会 ...
这是中国,不是美国,国家一声令下,就应该准备好为国家奉献你的青春